CN216698780U - 一种电单车中控模块及电单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单车中控模块及电单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98780U
CN216698780U CN202220247025.1U CN202220247025U CN216698780U CN 216698780 U CN216698780 U CN 216698780U CN 202220247025 U CN202220247025 U CN 202220247025U CN 216698780 U CN216698780 U CN 2166987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electric bicycle
central control
control module
pc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4702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彦甲
许连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Qiwen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Qisheng Technology Co Ltd
Hangzhou Qingq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Qis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Qish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Qis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4702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987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987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987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单车中控模块及电单车,所述电单车中控模块,包括:PCB板;固定于所述PCB板上的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插接的第二连接器,设置有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与从所述PCB板引出的导线电连接。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二连接器上设置接线端子,将接线端子与从将PCB板引出的导线电连接,相比传统的焊线甩线的中控出线方案,实现了中控模块的接口标准化,方便为不同车型适配相应的中控出线方案,也使得中控的升级更加便捷,降低了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电单车中控模块及电单车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单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单车中控模块及电单车。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于智能化电动自行车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电单车企业在将智能化模块植入电单车中,由于不同的企业的设计方案、通讯方案等不同,这导致智能化中控的尺寸、接口规格较多,对不同的车型缺乏通用性和兼容性,不利于中控的升级和降本增效。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单车中控模块及电单车。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单车中控模块。
具体地,所述电单车中控模块,包括:
PCB板;
固定于所述PCB板上的第一连接器;
与所述第一连接器插接的第二连接器,设置有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与从所述PCB板引出的导线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若干个第一插接口;
从所述PCB板引出的导线延伸至所述第一插接口,并在所述第一插接口处与所述接线端子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器上具有适配所述第一插接口的第二插接口;
所述第二插接口内部设置所述接线端子。
可选地,所述第一插接口为非对称结构或者设置有防反接标志;和/或
所述第二插接口为非对称结构或者设置有防反接标志。
可选地,所述接线端子与所述第二插接口间存在间隙,用于填充密封介质。
可选地,所述电单车中控模块还包括:
容纳所述PCB板的壳本体;
所述壳本体套接所述第一连接器,且二者间存在间隙,用于填充密封介质。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外表面设置有环形凸起;
所述壳本体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第一密封件;
所述第一壳体扣接于所述第二壳体上时,所述壳本体、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外表面、所述环形凸起间形成供填充密封介质的凹槽。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器设置有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凹槽具有预设距离;所述第二连接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扣适配的第二卡扣。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件。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单车。
具体地,所述电单车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所述的电单车中控模块。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单车中控模块,包括:PCB板;固定于所述PCB板上的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插接的第二连接器,设置有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与从所述PCB板引出的导线电连接。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二连接器上设置接线端子,将接线端子与从将PCB板引出的导线电连接,相比传统的焊线甩线的中控出线方案,实现了中控模块的接口标准化,方便为不同车型适配相应的中控出线方案,也使得中控的升级更加便捷,降低了成本。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通过以下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电单车中控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电单车中控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图2中的电单车中控模块的爆炸图;
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密封件装配于第一连接器上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5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分离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插接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容易地实现它们。此外,为了清楚起见,在附图中省略了与描述示例性实施例无关的部分。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在说明书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随着人们对于智能化电动自行车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电单车企业在将智能化模块植入电单车中,由于不同的企业的设计方案、通讯方案等不同,这导致智能化中控的尺寸、接口规格较多,对不同的车型缺乏通用性和兼容性,不利于中控的升级和降本增效。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发明人发现的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而提出本公开。
如图1-6所示,电单车中控模块1包括:PCB板11、第一连接器12、第二连接器13。第一连接器12固定于PCB板11上,第二连接器13与第一连接器12插接,第二连接器13上设置有接线端子(图中未示出),接线端子与从PCB板11引出的导线电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单车中控模块,通过在第二连接器上设置接线端子,将接线端子与从将PCB板引出的导线电连接,相比传统的焊线甩线的中控出线方案,实现了中控模块的接口标准化,方便为不同车型适配相应的中控出线方案,也使得中控的升级更加便捷,降低了成本。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连接器12可以焊接于PCB板11上,或者采用其他方式固定于PCB板11上,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5、图6,第一连接器12焊接于PCB板11的一端,且第二连接器13与第一连接器12的插接方向与PCB板11平行,这样从PCB板11引出导线的路径是:首先从PCB板11的端部沿竖直方向引出导线,然后导线经过折弯后再向水平方向延伸。
可以理解,也可以根据第一连接器11的焊接位置、第一连接器12与第二连接器13的插接方向采用其他相应方式引出导线,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连接器12具有若干个第一插接口121;从PCB板11引出的导线延伸至第一插接口121,并在第一插接口121处与接线端子电连接。
第一插接口121的数量与从PCB板11引出的导线数量适配,通常情况下,二者在数量上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即每根导线延伸至一个第一插接口121。例如引出20根导线,则对应20个第一插接口121。具体地,第一插接口121可以按照行列方式排布,例如以2行10列方式排布,即两行、每行排布10个第一插接口121。相应地,在PCB板11上,引出的导线也可以按照行列方式排布,在此不予赘述。
接线端子可以实现为Pin针的孔套,Pin针的孔套置于第二连接器13中,第二连接器13插接于第一连接器12时,延伸至第一插接口121的导线进入Pin针的孔套内,实现与接线端子的电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二连接器13上具有适配第一插接口121的第二插接口131,第二插接口131内部设置接线端子。
第二插接口131的大小、数量与第一插接口121适配,通常情况下,二者在数量上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即每一个第二插接口131内置一个接线端子。第二连接器13连接车辆终端模块(例如GPS定位器、扬声器等)时,根据第二连接器13连接的终端模块的数量,将Pin针与终端模块电连接,然后将Pin针焊接于相应数量的第二插接口131内的接线端子上,从而实现终端模块与PCB板的电连接。
接线端子的数量最多与第二插接口131的数量或者与从PCB板11引出的导线数量相同。例如,当待连接的终端模块的数量用不到全部的第二插接口131时,可以预留出一部分第二插接口131,这些预留的第二插接口131内部可以不事先内置接线端子,当需要连接新增的终端模块时,再将接线端子置入预留的第二插接口131内,然后将Pin针焊接于接线端子上,即可将新增的终端模块与PCB板实现电连接,保证了新增模块接口的标准化,减少了对设备的改造,节省了成本。可以理解,预留的第二插接口131内部也可以预先内置接线端子,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插接口121为非对称结构或者设置有防反接标志,和/或第二插接口131为非对称结构或者设置有防反接标志,用来引导操作者正确地将第二连接器13插接在第一连接器12中,防止接错。
下面进一步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单车中控模块在防水处理上的具体实现方式。
本公开的发明人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防水处理:
第一是PCB板的防水;
第二是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插接处的防水;
第三是接线端子处的防水。
PCB板的防水;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请参照图2、图3,电单车中控模块1还包括:容纳PCB板11的壳本体14;壳本体14套接第一连接器12,且二者间存在间隙,用于填充密封介质。其中,密封介质可以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密封胶,本公开在此不予赘述。通过将PCB板11置于壳本体14内,并在壳本体14与第一连接器12的间隙填充密封胶进行防水密封,达到PCB板防水的目的。
具体地,壳本体14包括:第一壳体141、第二壳体142和第一密封件143。第一壳体141与第二壳体142分体设置,第一密封件143位于第一壳体141与第二壳体142之间。第二壳体142上设置有PCB板11的安装孔1421以及第一壳体141的安装孔1422,将PCB板11固定于第二壳体142上,之后再将第一壳体141扣接于第二壳体142上固定。为了保证第一壳体141与第二壳体142之间的密封性,在二者之间设置第一密封件143,例如密封圈,从而保证壳本体14整体的防水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器12的外表面设置有环形凸起122;第一壳体141扣接于第二壳体142上时,壳本体14、第一连接器12的外表面、环形凸起122间形成供填充密封介质的凹槽144。通过在凹槽144内填充密封介质,例如密封胶,可以防止水从壳本体14、第一连接器12之间的缝隙进入壳本体14内,起到PCB板防水的效果。
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插接处的防水: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照图4、图5、图6,第一连接器12与第二连接器13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件15。
具体地,第二密封件15可以为密封圈,套接于第一连接器12的外表面或者第二连接器13的外表面,将第二连接器13插接于第一连接器12上时,挤压密封圈实现插接处防水的效果。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器12与第二连接器13的插接处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位于壳本体14内,例如第一连接器12整体位于壳本体14内,而壳本体14套结第二连接器13,且二者间存在间隙,用于填充密封介质。
具体地,第一连接器12的外表面设置有环形凸起122;第一壳体141扣接于第二壳体142上时,壳本体14、第一连接器12的外表面、第二连接器13的外表面、环形凸起122形成一凹槽,通过在凹槽内填充密封介质,例如密封胶,可以防止水从壳本体14、第二连接器13之间的缝隙进入壳本体14内,起到PCB板防水的效果,同时也起到第一连接器12与第二连接器13插接处防水的效果。
接线端子处的防水: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接线端子与第二插接口131间存在间隙,用于填充密封介质。具体地,置入第二插接口131内的接线端子与第二插接口131间存在间隙,需要待Pin针焊接于接线端子后,再填充密封介质密封间隙,以保证电连接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预留的第二插接口131,可以采用封堵件来实现密封。在需要使用预留的第二插接口131时,移出封堵件,采用上述相同的流程填充密封介质密封即可,在此不予赘述。
通过上述PCB板的防水、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插接处的防水以及接线端子处的防水设计,将电单车中控模块配置于电单车上使用时,可以不受雨天环境的影响。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请参照图2,第一连接器12设置有第一卡扣123,所述第二连接器13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扣123适配的第二卡扣132。通过对准第一卡扣123与第二卡扣132,将第一卡扣123插接于第二卡扣132中,实现第一连接器12与第二连接器13的插接。考虑到需要在凹槽144内填充密封胶,为了避免密封胶对插接处的干涉,设置于第一连接器12上的第一卡扣123与凹槽144具有预设距离。
基于相同或相似的设计思路,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电单车,包括上述任一种形式的电单车中控模块。具体可以参照上述相关的技术细节部分,在此不予赘述。
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电单车中控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PCB板(11);
固定于所述PCB板(11)上的第一连接器(12);
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2)插接的第二连接器(13),设置有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与从所述PCB板(11)引出的导线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单车中控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器(12)具有若干个第一插接口(121);
从所述PCB板(11)引出的导线延伸至所述第一插接口(121),并在所述第一插接口(121)处与所述接线端子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单车中控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器(13)上具有适配所述第一插接口(121)的第二插接口(131);
所述第二插接口(131)内部设置所述接线端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单车中控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插接口(121)为非对称结构或者设置有防反接标志;和/或
所述第二插接口(131)为非对称结构或者设置有防反接标志。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单车中控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线端子与所述第二插接口(131)间存在间隙,用于填充密封介质。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电单车中控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容纳所述PCB板(11)的壳本体(14);
所述壳本体(14)套接所述第一连接器(12),且二者间存在间隙,用于填充密封介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单车中控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器(12)的外表面设置有环形凸起(122);
所述壳本体(14)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壳体(141)、第二壳体(14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41)与所述第二壳体(142)之间的第一密封件(143);
所述第一壳体(141)扣接于所述第二壳体(142)上时,所述壳本体(14)、所述第一连接器(12)的外表面、所述环形凸起(122)间形成供填充密封介质的凹槽(14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单车中控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器(12)设置有第一卡扣(123),所述第一卡扣(123)与所述凹槽(144)具有预设距离;所述第二连接器(13)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扣(123)适配的第二卡扣(132)。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单车中控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器(12)与第二连接器(13)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件(15)。
10.一种电单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单车中控模块。
CN202220247025.1U 2022-01-30 2022-01-30 一种电单车中控模块及电单车 Active CN2166987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47025.1U CN216698780U (zh) 2022-01-30 2022-01-30 一种电单车中控模块及电单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47025.1U CN216698780U (zh) 2022-01-30 2022-01-30 一种电单车中控模块及电单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98780U true CN216698780U (zh) 2022-06-07

Family

ID=81826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47025.1U Active CN216698780U (zh) 2022-01-30 2022-01-30 一种电单车中控模块及电单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987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766776U (zh) 接头转换器
JP4440111B2 (ja) ネットワーク接続センサ組立体
US6478611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visual indicator
JP4785837B2 (ja) ネットワークインタフェースアダプタモジュール
CN102969601A (zh) 用于插座组件的罩和连接器盖壳
CN216698780U (zh) 一种电单车中控模块及电单车
CN106532330B (zh) 电连接器
KR101651653B1 (ko) 와이어 투 와이어 커넥터 조립체
CN101989698B (zh) 电连接器
CN109950715B (zh) 防雷连接器组件
CN211088658U (zh) 一种小型插板式连接器
CN212304006U (zh) 一种盒体接线用连接器以及盒体
CN214280248U (zh) 一种连接器
CN114122770B (zh) 一种芯片连接器
CN217280631U (zh) 一种带有电源走线防护罩壳的塑壳断路器
CN112134093B (zh)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CN220510289U (zh) 一种线缆连接器
CN217522281U (zh) 一种电连接头及应用其的电缆
CN218828152U (zh) 用于车辆的连接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7677220U (zh) 转接头
CN212783870U (zh)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通信设备
CN220368219U (zh) 弯头连接器
CN216488605U (zh) 一种利用环形弹簧抱紧开槽管的管状电接触组件及连接器
CN219086388U (zh) 具有识别功能的数据连接器
CN219874152U (zh) 一种插头及接插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009

Address after: No. 203, Floor 2, Building 34, Yard 8, Dongbei Wangxi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193

Patentee after: Beijing Qisheng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QINGQ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Xiamen Qiwe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203, 2 / F, building 34, yard 8, Dongbei Wangxi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193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Qisheng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