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93685U - 一种节能型蓄热供暖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节能型蓄热供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93685U
CN216693685U CN202220035432.6U CN202220035432U CN216693685U CN 216693685 U CN216693685 U CN 216693685U CN 202220035432 U CN202220035432 U CN 202220035432U CN 216693685 U CN216693685 U CN 2166936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ing medium
heat storage
heat
way valve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3543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3543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936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936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9368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70Hybrid systems, e.g. uninterruptible or back-up power supplies integrating renewable energies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节能型蓄热供暖系统,涉及供热系统技术领域,包括可供工作介质流入的工质输入管路、蓄热池、集热装置、第二泵组、加热装置、可供工作介质流出的工质输出管路和控制系统。工质输入管路连通蓄热池。集热装置连通蓄热池。蓄热池连通工质输出管路。第二泵组连通蓄热池和工质输出管路。加热装置分别连通蓄热池和工质输出管路,并能够对蓄热池内的工质或工质输入管路回流的工质进行加热并输出。控制系统电连接控制蓄热池、集热装置以及加热装置,并控制蓄热池、集热装置以及加热装置的开启或关闭。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节能型蓄热供暖系统,实现了供暖系统能够节能进而有效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节能型蓄热供暖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供热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能型蓄热供暖系统。
背景技术
供暖系统由集热系统、蓄热系统和供热系统组成。集热系统从外界收集热量对低温热媒进行加热,蓄热系统将加热后的热媒进行存储,最后供热系统根据用户需求将热媒传递到用户家中,进而达到供暖的目的。
但是现有技术中,集热系统和蓄热系统各自采用单独的系统进行控制,或者集热系统和蓄热系统通过换热器间接地连接。这使得热媒在传输的过程中的热量会受到损失,并且会对能源造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节能型蓄热供暖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供暖系统热量减损和能源浪费的问题,实现了供暖系统能够高效且节能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节能型蓄热供暖系统,包括可供工作介质流入的工质输入管路、蓄热池、集热装置、第二泵组、加热装置、可供所述工作介质流出的工质输出管路和控制系统;
所述工质输入管路连通所述蓄热池,并将工质存储至所述蓄热池内;
所述集热装置连通所述蓄热池,并对所述蓄热池内的所述工质进行加热;
所述蓄热池连通所述工质输出管路,并能够将经过所述集热装置加热后的所述工质进行输出;
所述第二泵组连通所述蓄热池和所述工质输出管路,并能够将所述蓄热池中的所述工质通过所述工质输出管路输出;
所述加热装置分别连通所述蓄热池和所述工质输出管路,并能够对所述蓄热池内的所述工质或所述工质输入管路回流的所述工质进行加热并输出;
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并控制所述蓄热池、所述集热装置以及所述加热装置,并控制所述蓄热池、所述集热装置以及所述加热装置的开启或关闭。
优选地,该系统还包括第一电动三通阀,所述第一电动三通阀的第一进口与所述蓄热池相连接,所述第一电动三通阀的第二进口与所述工质输入管路相连接,所述第一电动三通阀的出口与所述工质输出管路相连接;
所述第一电动三通阀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
优选地,该系统还包括第二电动三通阀,所述第二电动三通阀的第一进口与所述第二泵组相连接,所述第二电动三通阀的第一出口与所述加热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二电动三通阀的第二出口与所述工质输出管路相连接;
所述第二电动三通阀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蓄热池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蓄热池依次连通,位于两端部的所述蓄热池分别与所述工质输入管路和所述集热装置的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蓄热池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蓄热池均设置有介质进口端和介质出口端;
所述介质进口端分别与所述工质输入管路和所述集热装置的进口端相连接,所述介质出口端分别与所述工质输出管路和所述集热装置的出口端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集热装置包括第一泵组和太阳能集热板组;
所述第一泵组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工质输入管路和所述蓄热池相连接,所述第一泵组的另一端与所述太阳能集热板组的一端相连接;
所述太阳能集热板组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工质输出管路和所述蓄热池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蓄热池上设置有第二温度计,所述工质输入管路的进口端设置有第一温度计;
所述第二温度计和所述第一温度计均与所述控制系统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工质采用介质水。
优选地,所述蓄热池内设置电子液位计,所述电子液位计与所述控制系统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节能型蓄热供暖系统包括工质输入管路、蓄热池、集热装置、第二泵组、加热装置、工质输出管路和控制系统,具体地,工质从工质输入管路流入到蓄热池中进行存储蓄热,此外,工质将集热装置内所收集的热量带出并流入到蓄热池中。在工质输出管路中,工质通过第二泵组获得动力并流通到加热装置中进行加热,最后再通过工质输出管路流出供用户实用。同时,控制系统对管路中的各个组件进行控制,使得各个装置之间共同配合完成供暖工作。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节能型蓄热供暖系统,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供暖系统热量损失进而造成的能源浪费的问题,实现了供暖系统能够节能进而有效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高效节能型蓄热供暖系统整体结构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集热装置只进行蓄热的工况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集热装置值进行蓄热和加热装置进行供热的工况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集热板组和蓄热池共同进行供暖的工况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蓄热池单独进行供暖的工况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蓄热池和加热装置共同进行供暖的工况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单独进行供暖的工况图。
附图标记:100-工质输入管路;110-第一电动三通阀;120-第一温度计;200-蓄热池;210-第二温度计;220-电子液位计;300-集热装置;310-第一泵组;320-太阳能集热板组板组;400-第二泵组;500-加热装置;600-工质输出管路;610-第二电动三通阀;700-控制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节能型蓄热供暖系统,包括可供工作介质流入的工质输入管路100、蓄热池200、集热装置300、第二泵组400、加热装置500、可供工作介质流出的工质输出管路600和控制系统700。工质输入管路100连通蓄热池200,并将工质存储至蓄热池200内,再根据系统末端的供暖需求进行供热,系统末端指的是供暖介质输出端连接的热用户。集热装置300连通蓄热池200,并对蓄热池200内的工质进行加热,集热装置300将供暖系统外部的能量进行收集,并将收集的能量传递到工作介质中,工作介质通过工质输出管路600流入到蓄热池200中进行存储并根据系统末端的需求进行供热。蓄热池200连通工质输出管路600,并能够将经过集热装置300加热后的工质进行输出。第二泵组400连通蓄热池200和工质输出管路600,并能够将蓄热池200中的工质通过工质输出管路600输出。加热装置500分别连通蓄热池200和工质输出管路600,并能够对蓄热池200内流出的工质或工质输入管路100回流的工质进行加热并输出。控制系统700电连并接控制蓄热池200、集热装置300以及加热装置500,并控制蓄热池200、集热装置300以及加热装置500的开启或关闭。
具体地,工质输入管路100的一端可供回流的工质流入,工质输入管路100的另一端与蓄热池200连通。工质输出管路600的一端与蓄热池200相连通,工质输出管路600的另一端与第二泵组400的一端相连通,第二泵组400的另一端与加热装置500的一端相连通,加热装置500的另一端通过工质输出管路600与供热系统末端相连通。同时,集热装置300与蓄热池200相连通,并为蓄热池200中的工质提供能量,此时集热装置300对蓄热池200中的工作介质进行循环加热。
在另一实施例中,集热装置300的一端与工质输入管路100的一端相连通,集热装置300的另一端分别与蓄热池200和第二泵组400相连通。此时集热装置300对工质输入管路100中流入的工作介质进行加热。
在又一实施例中,集热装置300的一端分别与蓄热池200的一侧和工质输入管路100相连接,集热装置300的另一端分别与工质输出管路600和蓄热池200的另一侧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节能型蓄热供暖系统包括工质输入管路100、蓄热池200、集热装置300、第二泵组400、加热装置500、工质输出管路600和控制系统700,具体地,工质从工质输入管路100流入到蓄热池200中进行存储蓄热,此外,工质将集热装置500内所收集的热量带出并流入到蓄热池200中。在工质输出管路600中,工质通过第二泵组400获得动力并流通到加热装置500中进行加热,最后再通过工质输出管路600流出供用户实用。同时,控制系统700对管路中的各个组件进行控制,使得各个装置之间共同配合完成供暖工作。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节能型蓄热供暖系统,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供暖系统热量损失进而造成的能源浪费的问题,实现了供暖系统能够节能,进而有效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
如图1、图4、图6和图7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电动三通阀110,第一电动三通阀110的第一进口与蓄热池200相连接,第一电动三通阀110的第二进口与工质输入管路100相连接,第一电动三通阀110的出口与工质输出管路600相连接。第一电动三通阀110与控制系统700电连接。控制系统根据各个管路上的检测组件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并通过调节第一电动三通阀110进一步地对供暖系统的工作进行调控。检测组件包括第一温度计120、第二温度计210和电子液位计220等元件。
如图1和图3-7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电动三通阀610,第二电动三通阀610的第一进口与第二泵组400相连接,第二电动三通阀610的第一出口与加热装置500相连接,第二电动三通阀610的第二出口与工质输出管路600相连接。第二电动三通阀610与控制系统700电连接。控制系统根据各个管路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并通过调节第二电动三通阀110进一步地对供暖系统的工作进行调控。
如图1-7所示,具体地,当蓄热池200上部的温度>供热系统末端所需的温度时,控制系统对第一电动三通阀110的第一进口进行调节控制,进而对蓄热池200中流出的工质进行调节控制,同时,控制系统对第一电动三通阀110的第二进口进行调节控制,进而对从工质输入管路100中输入的工质进行调节控制,进一步地调节控制蓄热池200输出的介质和工质输入管路100中输入的介质的比例以达到供热系统末端介质所需的温度。此时,第二电动三通阀610的第一进口和第二出口呈打开状态,第二电动三通阀610的第一出口呈关闭状态,并且加热装置500呈关闭状态。
当蓄热池200上部的温度=供热系统末端所需的温度时,第一电动三通阀110的第一进口和第一电动三通阀110的出口均呈打开状态,第一电动三通阀110的第二进口呈关闭状态,此时全部使用蓄热池200中的工作介质进行供暖;并且,第二电动三通阀610的第一进口和第二出口均呈打开状态,第二电动三通阀610的第一出口呈关闭状态,加热装置500呈关闭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因为蓄热池200内部的温度不均匀,蓄热池200下部的温度比蓄热池200上部的温度高,因此只需将蓄热池200上部(即蓄热池200中较低的温度)和其它管路中的工质温度进行比较,进一步的对供暖系统的工作进行调控。
当供热系统末端所需的温度>蓄热池200上部的温度,并且当供热系统末端所需的温度≥工质输入管路100中的回流工质的温度时,第一电动三通阀110的第一进口和第一电动三通阀110的出口均呈打开状态,第一电动三通阀110的第二进口呈关闭状态,此时全部使用蓄热池200中的工作介质进行供暖;并且,第二电动三通阀610的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均呈打开状态,第二电动三通阀610第二出口呈关闭状态,加热装置500对工质进行辅助加热。
当工质输入管路100中的回流工质的温度>供热系统末端所需的温度>蓄热池200上部的温度时,第一电动三通阀110的第二进口和第一电动三通阀110的出口均呈打开状态,第一电动三通阀110的第一进口呈关闭状态,此时全部使用工质输入管路100中的回流的工质进行供暖;并且,第二电动三通阀610的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均呈打开状态,第二电动三通阀610第二出口呈关闭状态,加热装置500对工质进行加热,加热装置500包括加热锅炉。
如图1-3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蓄热池200设置有多个,多个蓄热池200依次连通,位于两端部的蓄热池200分别与工质输入管路100和集热装置300的相连接。多个蓄热池200之间串联,使得蓄热池200内的介质可以相互流通,以拉开蓄热温差,减少冷热量的掺混损失,进而实现供暖系统更加节能的目的。
如图1-3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蓄热池200设置有多个,多个蓄热池200均设置有介质进口端和介质出口端。介质进口端分别与工质输入管路100和集热装置300的进口端相连接,介质出口端分别与工质输出管路600和集热装置300的出口端相连接。较小的蓄热池200可以降低冷热量掺混损失,并且多个蓄热池200之间相互并联能够保证供暖系统拥有较大的蓄热容积,进而满足使用要求。
在另一实施例中,多个蓄热池200之间依次连接形成蓄热分仓,并将蓄热分仓设置有多个,多个蓄热分仓的介质进口端分别与工质输出管路600相连接,多个蓄热分仓的介质出口端分别与集热装置300的出口端相连接。这样既可以减少冷热量的掺混损失,还可以增大蓄热容积。
如图1-4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集热装置300包括第一泵组310和太阳能集热板组320。第一泵组310的一端分别与工质输入管路100和蓄热池200相连接,第一泵组310的另一端与太阳能集热板组320的一端相连接。太阳能集热板组320的另一端分别与工质输出管路600和蓄热池200相连接。第一泵组310为工质输入管路100中的工质提供动力。工质输入管路100中的工质通过太阳能集热板组320进行加热后流入到蓄热池200中进行存储,或者直接从工质输出管路600流出。
如图2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在有光照的情况下太阳能集热板组320对蓄热池200中的工质进行反复加热。在又一实施例中,工质输入管路100中的工质通过太阳能集热板组320进行加热后流入到蓄热池200中进行存储,或者直接从工质输出管路600流出,并且太阳能集热板组320对蓄热池200中的工质进行反复加热。
如图1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蓄热池200上设置有第二温度计210,工质输入管路100的进口端设置有第一温度计120。第二温度计210和第一温度计120均与控制系统700相连接。第二温度计210用于测量蓄热池200上部的温度,第一温度计120用于测量工质输入管路100进口端处工质的温度。第二温度计210和第一温度计120将测量的温度反馈到控制系统700,控制系统700将两个温度和预设的温度进行比较,主要对工质输出管路600中工质的温度进行调节控制,使得供暖系统末端的温度符合供暖的要求。该节能型蓄热供暖系统还包括第三温度计和第四温度计,第三温度计设置于蓄热池200的底部,第四温度计设置于第一电动三通阀110和第二泵组400之间。第三温度计用于测量蓄热池200底部工质的温度并将所测量的温度上传至控制系统700;第四温度计对第一电动三通阀110和第二泵组400之间的工质温度进行测量,将所测量的温度上传至控制系统700,进一步地,控制系统700对加热装置500的工作进行调节和控制。
如图1-7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工质采用介质水,因为介质水的比热容大,此外介质水相对比较经济和环保。在另一实施例中,工质采用二氧化碳或者其他可以保温的流体。
如图1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蓄热池200内设置电子液位计220,电子液位计220与控制系统700相连接。电子液位计220用于测量蓄热池200中所存储流体工质的存储量,并反馈到控制系统700,控制系统700对蓄热池200中的工质进行实时监测,防止蓄热池200中的工质发生泄漏。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方式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申请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节能型蓄热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可供工作介质流入的工质输入管路(100)、蓄热池(200)、集热装置(300)、第二泵组(400)、加热装置(500)、可供所述工作介质流出的工质输出管路(600)和控制系统(700);
所述工质输入管路(100)连通所述蓄热池(200),并将工质存储至所述蓄热池(200)内;
所述集热装置(300)连通所述蓄热池(200),并对所述蓄热池(200)内的所述工质进行加热;
所述蓄热池(200)连通所述工质输出管路(600),并能够将经过所述集热装置(300)加热后的所述工质进行输出;
所述第二泵组(400)连通所述蓄热池(200)和所述工质输出管路(600),并能够将所述蓄热池(200)中的所述工质通过所述工质输出管路(600)输出;
所述加热装置(500)分别连通所述蓄热池(200)和所述工质输出管路(600),并能够对所述蓄热池(200)内的所述工质或所述工质输入管路(100)回流的所述工质进行加热并输出;
所述控制系统(700)电连接并控制所述蓄热池(200)、所述集热装置(300)以及所述加热装置(500),并控制所述蓄热池(200)、所述集热装置(300)以及所述加热装置(500)的开启或关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型蓄热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电动三通阀(110),所述第一电动三通阀(110)的第一进口与所述蓄热池(200)相连接,所述第一电动三通阀(110)的第二进口与所述工质输入管路(100)相连接,所述第一电动三通阀(110)的出口与所述工质输出管路(600)相连接;
所述第一电动三通阀(110)与所述控制系统(700)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型蓄热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电动三通阀(610),所述第二电动三通阀(610)的第一进口与所述第二泵组(400)相连接,所述第二电动三通阀(610)的第一出口与所述加热装置(500)相连接,所述第二电动三通阀(610)的第二出口与所述工质输出管路(600)相连接;
所述第二电动三通阀(610)与所述控制系统(700)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型蓄热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池(200)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蓄热池(200)依次连通,位于两端部的所述蓄热池(200)分别与所述工质输入管路(100)和所述集热装置(300)的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节能型蓄热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池(200)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蓄热池(200)均设置有介质进口端和介质出口端;
所述介质进口端分别与所述工质输入管路(100)和所述集热装置(300)的进口端相连接,所述介质出口端分别与所述工质输出管路(600)和所述集热装置(300)的出口端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型蓄热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装置(300)包括第一泵组(310)和太阳能集热板组(320);
所述第一泵组(310)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工质输入管路(100)和所述蓄热池(200)相连接,所述第一泵组(310)的另一端与所述太阳能集热板组(320)的一端相连接;
所述太阳能集热板组(320)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工质输出管路(600)和所述蓄热池(200)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型蓄热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池(200)上设置有第二温度计(210),所述工质输入管路(100)的进口端设置有第一温度计(120);
所述第二温度计(210)和所述第一温度计(120)均与所述控制系统(700)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型蓄热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质采用介质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型蓄热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池(200)内设置电子液位计(220),所述电子液位计(220)与所述控制系统(700)相连接。
CN202220035432.6U 2022-01-07 2022-01-07 一种节能型蓄热供暖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66936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35432.6U CN216693685U (zh) 2022-01-07 2022-01-07 一种节能型蓄热供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35432.6U CN216693685U (zh) 2022-01-07 2022-01-07 一种节能型蓄热供暖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93685U true CN216693685U (zh) 2022-06-07

Family

ID=818250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35432.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6693685U (zh) 2022-01-07 2022-01-07 一种节能型蓄热供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936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378616U (zh) 一种适用于服务器的液冷散热系统
CN109802195A (zh) 电池系统及其温度控制方法
CN216693685U (zh) 一种节能型蓄热供暖系统
CN101672539B (zh) 太阳能集热系统的防冻方法及防冻的太阳能集热系统
CN201497185U (zh) 商用余热回收热泵热水器
CN203785225U (zh) 一种恒温燃气热水器
CN206626814U (zh) 双级升温开水系统
CN213841070U (zh) 一种三联供变频系统
CN111486595A (zh) 新型热泵热水器
CN205843044U (zh) 多功能智能环保节能换热储存式电热水系统设备
CN204438524U (zh) 承压式水箱及容积式热水器
CN217441786U (zh) 空气源热泵承压热水系统
CN215337082U (zh) 一种整体式热水系统
CN205425443U (zh) 一种利用流动水转移固体储能体内热量的装置
CN216348010U (zh) 一种智能高效恒温水循环换热系统
CN217243814U (zh) 多功能智能饮水机
CN220304340U (zh) 一种用于溴化锂热水机组的废水取热装置
CN219011362U (zh) 一种输配水设备
CN211119596U (zh) 一种用于调节供暖系统压力的新型装置
CN205037566U (zh) 一种节能空气能热水器
CN216619976U (zh) 一种冬季冷热同时供应的污水源热泵系统
CN216923992U (zh) 一种液态二氧化碳气化装置
CN202660761U (zh) 燃气辅助加热的抗冻型太阳能热水装置
CN204421385U (zh) 复合型太阳能热水装置
CN211425164U (zh) 一种谷电蓄热集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60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