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67247U - 真空绝热容器活动端绝热支撑结构 - Google Patents

真空绝热容器活动端绝热支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67247U
CN216667247U CN202123001196.0U CN202123001196U CN216667247U CN 216667247 U CN216667247 U CN 216667247U CN 202123001196 U CN202123001196 U CN 202123001196U CN 216667247 U CN216667247 U CN 2166672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container
glass fiber
fiber reinforced
reinforced plas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0119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佳琪
何春辉
邱芳
王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Guofu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Equipment Co Ltd
Zhangjiagang Hydrogen Cloud New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Guofu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Equipment Co Ltd
Zhangjiagang Hydrogen Cloud New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Guofu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Equipment Co Ltd, Zhangjiagang Hydrogen Cloud New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Guofu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0119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672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672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672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2Hydrogen storage

Landscapes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 Thermal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真空绝热容器活动端绝热支撑结构,包括:内容器、外容器、一体成型的内颈管和外颈管、隔离罩;在玻璃钢环上套装有外支撑环,外支撑环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向内翻卷、形成遮挡于玻璃钢环前端面及后端面上的第一挡边和第二挡边;在玻璃钢环的内孔中嵌装有内支撑环,内支撑环的前端向外翻卷、形成遮挡于玻璃钢环前端面上的第三挡边,在内支撑环的内孔壁上设置有至少三个向外凸起的凸起点,内支撑环套装于内颈管上后,各凸起点与内颈管的外圆周面呈点接触形式接触;环状支撑板固定套装于外支撑环上,环状支撑板外边缘固定连接于外容器的内腔壁上。上述结构大大降低了支撑结构的整体热导率。

Description

真空绝热容器活动端绝热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真空绝热容器,尤其涉及真空绝热容器活动端绝热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车载储氢技术是现阶段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储氢方式主要有高压气态储氢、液态储氢和氢化物储氢三种。与高压气态储氢和氢化物储氢相比,液态储氢的储氢质量、体积储氢能量密度均已接近实用化目标要求,如果仅从储氢质量、体积储氢密度角度分析,液态储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储氢方式。
液态储氢是将氢气压缩后冷却至-253℃以下,并将其液化、储存于真空绝热容器中,由于液氢储存温度与环境温度存在巨大温差,因此液氢储存过程中的漏热问题难以避免,而液氢储存过程中的漏热问题是实现液氢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障碍,大大制约了其应用发展。
用于储存液氢的真空绝热容器通常由外容器和密封放置于外容器的空腔中的内容器构成,内容器的两端封头部分均分别通过对应的支撑结构悬空支撑于外容器的空腔中,内容器与外容器之间形成中空的真空夹层。对于上述结构的真空绝热容器,支撑结构带来的漏热问题尤为突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能有效降低活动端支撑结构漏热量的真空绝热容器活动端绝热支撑结构。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真空绝热容器活动端绝热支撑结构,包括:内容器和外容器,在内容器的封头中部开设有通孔,内颈管的后端向外翻卷后向前水平延伸、形成套于内颈管上的外颈管,内颈管与外颈管之间留有空隙,外颈管端部与通孔固定连接,在内容器的空腔中还设置有密封罩盖住外颈管的隔离罩;在由玻璃钢制成的玻璃钢环上套装有外支撑环,外支撑环的前端向内翻卷、形成遮挡于玻璃钢环前端面上的第一挡边,外支撑环的后端向内翻卷、形成遮挡于玻璃钢环后端面上的第二挡边;在玻璃钢环的内孔中嵌装有内支撑环,内支撑环的前端向外翻卷、形成遮挡于玻璃钢环前端面上的第三挡边;在内支撑环的内孔壁上设置有至少三个向外凸起的凸起点,各凸起点沿内支撑环的圆周方向间隔分布,且各凸起点与内支撑环一体成型,内支撑环套装于内颈管上后,各凸起点与内颈管的外圆周面呈点接触形式接触;环状支撑板固定套装于外支撑环上,环状支撑板外边缘固定连接于外容器的内腔壁上。
进一步地,前述的真空绝热容器活动端绝热支撑结构,其中,内颈管的前端伸出于内支撑环的前端面外。
进一步地,前述的真空绝热容器活动端绝热支撑结构,其中,凸起点的数量设置为四个,四个凸起点相对于内支撑环的轴线呈旋转对称分布于内支撑环的内孔壁上。
进一步地,前述的真空绝热容器活动端绝热支撑结构,其中,所述的凸起点的外轮廓为半球形形状、半椭球形形状、水滴形状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前述的真空绝热容器活动端绝热支撑结构,其中,沿环状支撑板边缘的圆周方向上均匀间隔切割有至少三个弧状缺口,两两相邻弧状缺口之间形成环状支撑板的支撑臂结构,环状支撑板通过各支撑臂结构固定连接于外容器的内腔壁上。
进一步地,前述的真空绝热容器活动端绝热支撑结构,其中,弧状缺口的数量设置为四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①通过各凸起点使内支撑环与内颈管之间形成点接触,点接触减少了内支撑环与内颈管之间的接触面积,大大降低了支撑结构的整体漏热量;②内支撑环与内颈管两者之间通过各凸起点活动接触,真空绝热容器在使用过程中受温度、运输颠簸等影响时,内支撑环与内颈管两者之间可自由相对轴向滑动,实现自动轴向微调,保证支撑结构的支撑可靠性;③由玻璃钢制成的玻璃钢环的热导率低,进一步降低了支撑结构的整体漏热量;④环状支撑板通过支撑臂结构与外容器的内腔壁固定连接,支撑臂结构能在稳靠支撑的基础上减少了环状支撑板与外容器之间的接触面积,更进一步降低了支撑结构的整体漏热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真空绝热容器活动端绝热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去外容器和内容器后的左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为方便描述,本实施例以图1产品所示位置方向为准定义“前”、“后”方向。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真空绝热容器活动端绝热支撑结构,包括:内容器1和外容器2,在内容器1的封头中部开设有通孔11,内颈管3的后端向外翻卷后向前水平延伸、形成套于内颈管3上的外颈管4,内颈管3与外颈管4之间留有空隙,外颈管4的端部与通孔11固定连接,在内容器1的空腔中还设置有密封罩盖住外颈管4的隔离罩5。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由玻璃钢制成的玻璃钢环7上套装有外支撑环8,外支撑环8的前端向内翻卷、形成遮挡于玻璃钢环前端面上的第一挡边81,外支撑环8的后端向内翻卷、形成遮挡于玻璃钢环后端面上的第二挡边82。在玻璃钢环7的内孔中嵌装有内支撑环6,内支撑环6的前端向外翻卷、形成遮挡于玻璃钢环前端面上的第三挡边61。在内支撑环6的内孔壁上设置有至少三个向外凸起的凸起点10,各凸起点10沿内支撑环6的圆周方向间隔分布,且各凸起点10与内支撑环6一体成型,内支撑环6套装于内颈管3上后,各凸起点10与内颈管3的外圆周面呈点接触形式接触。环状支撑板9套装于外支撑环8上后固定连接于外支撑环8上,环状支撑板9的外边缘固定连接于外容器2的内腔壁上。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内颈管3的前端伸出于内支撑环6的前端面外,以防止内支撑环6从内颈管3的前端滑出脱离。
凸起点10的数量优选设置为四个,四个凸起点10相对于内支撑环6的轴线呈旋转对称分布于内支撑环6的内孔壁上。凸起点10的外轮廓为半球形形状、半椭球形形状、水滴形状中的一种。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沿环状支撑板边缘的圆周方向上均匀间隔切割有至少三个弧状缺口91,两两相邻弧状缺口91之间形成环状支撑板的支撑臂结构92,环状支撑板9通过各支撑臂结构92固定连接于外容器2的内腔壁上。其中,弧状缺口91的数量优选设置为四个。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其他形式的限制,而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所作的任何修改或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①通过各凸起点10使内支撑环6与内颈管3之间形成点接触,点接触减少了内支撑环6与内颈管3之间的接触面积,大大降低了支撑结构的整体漏热量;②内支撑环6与内颈管3两者之间通过各凸起点10活动接触,真空绝热容器在使用过程中受温度、运输颠簸等影响时,内支撑环6与内颈管3两者之间可自由相对轴向滑动,实现自动轴向微调,保证支撑结构的支撑可靠性;③由玻璃钢制成的玻璃钢环7的热导率低,进一步降低了支撑结构的整体漏热量;④环状支撑板9通过支撑臂结构92与外容器2的内腔壁固定连接,支撑臂结构92能在稳靠支撑的基础上减少了环状支撑板9与外容器2之间的接触面积,更进一步降低了支撑结构的整体漏热量。

Claims (6)

1.真空绝热容器活动端绝热支撑结构,包括:内容器和外容器,在内容器的封头中部开设有通孔,内颈管的后端向外翻卷后向前水平延伸、形成套于内颈管上的外颈管,内颈管与外颈管之间留有空隙,外颈管端部与通孔固定连接,在内容器的空腔中还设置有密封罩盖住外颈管的隔离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由玻璃钢制成的玻璃钢环,在玻璃钢环上套装有外支撑环,外支撑环的前端向内翻卷、形成遮挡于玻璃钢环前端面上的第一挡边,外支撑环的后端向内翻卷、形成遮挡于玻璃钢环后端面上的第二挡边;在玻璃钢环的内孔中嵌装有内支撑环,内支撑环的前端向外翻卷、形成遮挡于玻璃钢环前端面上的第三挡边;在内支撑环的内孔壁上设置有至少三个向外凸起的凸起点,各凸起点沿内支撑环的圆周方向间隔分布,且各凸起点与内支撑环一体成型,内支撑环套装于内颈管上后,各凸起点与内颈管的外圆周面呈点接触形式接触;环状支撑板固定套装于外支撑环上,环状支撑板外边缘固定连接于外容器的内腔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真空绝热容器活动端绝热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内颈管的前端伸出于内支撑环的前端面外。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真空绝热容器活动端绝热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凸起点的数量设置为四个,四个凸起点相对于内支撑环的轴线呈旋转对称分布于内支撑环的内孔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真空绝热容器活动端绝热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凸起点的外轮廓为半球形形状、半椭球形形状、水滴形状中的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真空绝热容器活动端绝热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沿环状支撑板边缘的圆周方向上均匀间隔切割有至少三个弧状缺口,两两相邻弧状缺口之间形成环状支撑板的支撑臂结构,环状支撑板通过各支撑臂结构固定连接于外容器的内腔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真空绝热容器活动端绝热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弧状缺口的数量设置为四个。
CN202123001196.0U 2021-12-02 2021-12-02 真空绝热容器活动端绝热支撑结构 Active CN2166672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01196.0U CN216667247U (zh) 2021-12-02 2021-12-02 真空绝热容器活动端绝热支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01196.0U CN216667247U (zh) 2021-12-02 2021-12-02 真空绝热容器活动端绝热支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67247U true CN216667247U (zh) 2022-06-03

Family

ID=81788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01196.0U Active CN216667247U (zh) 2021-12-02 2021-12-02 真空绝热容器活动端绝热支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672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667246U (zh) 一种车载液氢瓶
CN202613038U (zh) 低温储罐夹层中的伸缩补偿支撑结构
CN216667247U (zh) 真空绝热容器活动端绝热支撑结构
CN112361205A (zh) 一种低温车载液氢瓶
CN202220967U (zh) 车用液化天然气气瓶内胆绝热支撑装置
CN216667245U (zh) 一种用于真空绝热容器中的活动端绝热支撑结构
KR20100003689U (ko) Lng 용기
CN110056762B (zh) 一种低温液体贮箱
CN216480214U (zh) 车载液氢瓶活动端绝热支撑结构
CN113864631B (zh) 一种深冷高压储氢瓶的绝热支撑结构及深冷高压储氢瓶
CN213930384U (zh) 低温车载液氢瓶的绝热保冷结构
CN114056083B (zh) 车载液氢绝热气瓶拉杆支撑结构
CN115419821A (zh) 一种立式液氢储罐支撑结构
CN216079288U (zh) 一种超低温介质用夹层低热传导支撑结构及超低温介质容器
CN103174932B (zh) 一种低温储罐
CN211458674U (zh) 血清存储罐
CN220817421U (zh) 一种lng加气站储罐管口保冷结构
CN113551147A (zh) 一种超低温介质用夹层低热传导支撑结构及超低温介质容器
CN112344202A (zh) 一种双层低温液氢球罐的下出口结构
CN221035194U (zh) 一体化存储容器
CN218671590U (zh) 一种具有双迂回式支撑结构的超低温真空绝热压力容器
CN218863870U (zh) 一种lng储罐保冷套管机构
CN209762719U (zh) 一种卧式低温储罐的支撑装置
CN112780945A (zh) 一种燃料电池供氢系统用液氢储罐
CN221825155U (zh) 一种液氢低温货舱保温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