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49359U - 定子线棒、定子及发电机 - Google Patents

定子线棒、定子及发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49359U
CN216649359U CN202220149683.7U CN202220149683U CN216649359U CN 216649359 U CN216649359 U CN 216649359U CN 202220149683 U CN202220149683 U CN 202220149683U CN 216649359 U CN216649359 U CN 2166493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ona
layer
stator
stator bar
preven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4968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绍波
胡波
梁智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ang Electric Machinery Co Ltd DEC
Original Assignee
Dongfang Electric Machinery Co Ltd DE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ang Electric Machinery Co Ltd DEC filed Critical Dongfang Electric Machinery Co Ltd DEC
Priority to CN20222014968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493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493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493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定子线棒、定子及发电机。定子线棒包括线棒本体、主绝缘层、第一防晕结构和第二防晕结构;线棒本体具有槽部区域和端部区域;主绝缘层包覆在线棒本体表面,第一防晕结构包覆在主绝缘层上对应槽部区域的位置,第二防晕结构包覆在主绝缘层上对应端部区域的位置,第二防晕结构的电阻率大于第一防晕结构的电阻率,第二防晕结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防晕层和第二防晕层;第二防晕结构边缘与第一防晕结构边缘部分搭接形成搭接区域;搭接区域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防晕结构、第一防晕层和第二防晕层。本申请通过在搭接区域层叠设置第一防晕结构、第一防晕层和第二防晕层,能够提高搭接区域的载流能力,避免搭接区域出现高温烧蚀现象。

Description

定子线棒、定子及发电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发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定子线棒、定子及发电机。
背景技术
发电机定子线棒端部区域电位高、电场分布复杂且热应力集中,线棒端部泄漏电流和电容电流汇集到线棒槽部区域再到定子铁芯接地部件。随着机组额定电压等级的提高,定子线棒端部产生的电流随之增加,定子线棒端部电场畸变更严重,产生的发热损耗也大幅增加。在对定子线棒进行交流耐压试验时,定子线棒端部区域和槽部区域对应的防晕结构的搭接区域温升较高,易出现高温烧蚀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定子线棒、定子及发电机,可以解决现有定子线棒端部区域和槽部区域对应的防晕结构的搭接区域易出现高温烧蚀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定子线棒,所述定子线棒包括:
线棒本体,具有沿所述线棒本体延伸方向依次连接的槽部区域和端部区域;
主绝缘层,包覆在所述线棒本体表面;
第一防晕结构,包覆在所述主绝缘层上对应所述槽部区域的位置;
第二防晕结构,包覆在所述主绝缘层上对应所述端部区域的位置,所述第二防晕结构的电阻率大于所述第一防晕结构的电阻率;所述第二防晕结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防晕层和第二防晕层;
所述第二防晕结构边缘与所述第一防晕结构边缘部分搭接,以形成搭接区域;所述搭接区域包括层叠设置的所述第一防晕结构、所述第一防晕层和所述第二防晕层。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搭接区域包括沿远离所述主绝缘层的方向依次设置的所述第一防晕结构、所述第一防晕层和所述第二防晕层。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防晕层覆盖所述第一防晕层;所述第二防晕层的电阻率大于所述第一防晕层的电阻率。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晕结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三防晕层和第四防晕层,所述搭接区域包括层叠设置的所述第一防晕层、所述第二防晕层、所述第三防晕层和所述第四防晕层。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搭接区域包括沿远离所述主绝缘层依次设置的所述第三防晕层、所述第四防晕层、所述第一防晕层和所述第二防晕层;或,
所述搭接区域包括沿远离所述主绝缘层依次设置的所述第三防晕层、所述第一防晕层、所述第四防晕层和所述第二防晕层;或,
所述搭接区域包括沿远离所述主绝缘层依次设置的所述第一防晕层、所述第三防晕层、所述第四防晕层和所述第二防晕层。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防晕层包括沿远离所述槽部区域依次搭接设置的第一防晕段、第二防晕段和第三防晕段。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晕段、所述第二防晕段和所述第三防晕段的电阻率依次增大。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子线棒还包括:
防晕保护层,包覆在所述第二防晕结构上;
第一防晕漆,包覆在所述防晕保护层上;
第二防晕漆,包覆在所述第一防晕结构上。
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定子,所述定子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定子线棒。
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发电机,所述发电机包括上述定子。
本申请实施例中定子线棒包括线棒本体、主绝缘层、第一防晕结构和第二防晕结构;线棒本体具有槽部区域和端部区域;主绝缘层包覆在线棒本体表面,第一防晕结构包覆在主绝缘层上对应槽部区域的位置,第二防晕结构包覆在主绝缘层上对应端部区域的位置,第二防晕结构的电阻率大于第一防晕结构的电阻率,第二防晕结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防晕层和第二防晕层;第二防晕结构边缘与第一防晕结构边缘部分搭接形成搭接区域;搭接区域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防晕结构、第一防晕层和第二防晕层。本申请通过在搭接区域层叠设置第一防晕结构、第一防晕层和第二防晕层,能够提高搭接区域的载流能力,避免搭接区域出现高温烧蚀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定子线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定子线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Figure BDA000347881354000003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定子线棒、定子及发电机。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首先,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定子线棒,如图1和图2所示,定子线棒100包括线棒本体110,线棒本体110具有沿线棒本体110延伸方向依次连接的槽部区域S1和端部区域S2,其中,线棒本体110的槽部区域S1用于与定子铁芯连接,定子铁芯与定子线棒100共同组成发电机中的定子结构;线棒本体110的端部区域S2则用于与其他走线结构连接。
定子线棒100包括主绝缘层120,主绝缘层120包覆在线棒本体110表面,以对定子线棒100进行绝缘,避免发电机中相邻两个定子线棒100之间出现相互干扰,影响发电机的正常运行。
定子线棒100包括第一防晕结构130,第一防晕结构130包覆在主绝缘层120上对应槽部区域S1的位置。在定子线棒100使用过程中,定子线棒100的槽部区域S1尤其是出槽口区域的电位分布复杂、热应力集中,是局部放电的高发区域。通过在槽部区域S1对应位置设置第一防晕结构130,并对第一防晕结构130进行优化设计,能够提高第一防晕结构130的载流能力,降低发生局部放电的风险。
定子线棒100还包括第二防晕结构140,第二防晕结构140包覆在主绝缘层120上对应端部区域S2的位置。在定子线棒100使用过程中,定子线棒100的端部区域S2尤其是与槽部区域S1连接的曲线区域的电位高、电场分布复杂且热应力集中,线棒端部区域S2产生的泄漏电流和电容电流会向槽部区域S1流通并汇集至定子线棒100的出槽口区域,从而增大定子线棒100槽部区域S1发生局部放电的风险。
当发电机组额定电压等级提高时,定子线棒100端部区域S2产生的电流也随之增加,定子线棒100端部区域S2中的曲线区域电场畸变更严重,从而产生的发热损耗也大幅增加,容易出现耐压闪络放电现象。通过在端部区域S2对应位置设置第二防晕结构140,并对第二防晕结构140进行优化设计,能够降低端部区域S2的发热损耗,同时还能够缓解槽部区域S1发生的局部放电。
其中,第二防晕结构140的电阻率大于第一防晕结构130的电阻率,即第一防晕结构130为低电阻防晕结构,第二防晕结构140为高电阻防晕结构,这是由于定子线棒100端部区域S2产生的泄漏电流和电容电流都汇集到定子线棒100槽部区域S1再到定子铁芯接地部件,此种设置方式能够降低定子线棒100上的整体温升,避免定子线棒100使用过程中发生高温烧蚀现象。
可选的,第二防晕结构140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防晕层141和第二防晕层142,即第二防晕结构140采用双层防晕层设计,使对应的端部区域S2形成双通道结构,提高对应区域防晕层的非线性系数,避免线棒端部出现耐压闪络放电现象。
其中,第一防晕层141和第二防晕层142的电阻率大小关系以及层叠设置方式直接影响到第二防晕结构140的表面电阻率以及端部区域S2的电位分布,通过对第一防晕层141和第二防晕层142设置方式的调整,能够满足不同的防晕结构需求,提高定子线棒100整体的耐压稳定性。
可选的,第二防晕结构140边缘与第一防晕结构130边缘部分搭接,以形成搭接区域150。即在主绝缘层120表面包覆第一防晕结构130和第二防晕结构140时,为保证主绝缘层120表面被防晕结构充分包覆,会将第一防晕结构130和第二防晕结构140进行部分搭接,以避免第一防晕结构130与第二防晕结构140之间出现间隙,导致定子线棒100端部区域S2产生的泄漏电流和电容电流无法汇集到定子线棒100槽部区域S1并及时通过定子铁芯接地部件排出,从而导致端部区域S2出现局部放电现象。
其中,在将第一防晕结构130和第二防晕结构140进行搭接时,能够采用第一防晕结构130搭接在第二防晕结构140上,或者第二防晕结构140搭接在第一防晕结构130上的方式,即搭接区域150可以位于定子线棒100的端部区域S2,或者位于定子线棒100的槽部区域S1,或者同时跨越槽部区域S1和端部区域S2,其具体搭接方式及搭接区域150所处位置能够根据实际设计需求进行相应调整,此处不做特殊限制。
可选的,搭接区域150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防晕结构130、第一防晕层141和第二防晕层142,即搭接区域150采用多层防晕层层叠设置的方式,以在搭接区域150形成多通道结构,降低搭接区域150表面电阻率,避免在定子线棒100使用过程中搭接区域150因温升过大而出现高温烧蚀现象,提高定子线棒100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定子线棒100包括线棒本体110、主绝缘层120、第一防晕结构130和第二防晕结构140;线棒本体110具有槽部区域S1和端部区域S2,主绝缘层120包覆在线棒本体110表面,第一防晕结构130包覆在主绝缘层120上对应槽部区域S1的位置,第二防晕结构140包覆在主绝缘层120上对应端部区域S2的位置,第二防晕结构140的电阻率大于第一防晕结构130的电阻率,第二防晕结构140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防晕层141和第二防晕层142;第二防晕结构140边缘与第一防晕结构130边缘部分搭接形成搭接区域150,搭接区域150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防晕结构130、第一防晕层141和第二防晕层142。本申请通过在搭接区域150层叠设置第一防晕结构130、第一防晕层141和第二防晕层142,能够提高搭接区域150的载流能力,避免搭接区域150出现高温烧蚀现象。
可选的,搭接区域150包括沿远离主绝缘层120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防晕结构130、第一防晕层141和第二防晕层142,即在主绝缘层120表面包扎防晕结构时,采用由定子线棒100槽部区域S1向定子线棒100端部区域S2逐步包扎的方式,有助于包扎过程的有序进行,避免在包扎过程中使相邻防晕结构之间出现间隙,影响防晕结构的整体防晕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包扎时,也能够使第一防晕结构130位于第一防晕层141和第二防晕层142之间,或者使第一防晕结构130位于第一防晕层141和第二防晕的外表面,其具体设置方式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只需保证搭接区域150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防晕结构130、第一防晕层141和第二防晕层142,以在搭接区域150形成多通道结构即可,此处不做特殊限制。
可选的,第二防晕结构140中的第二防晕层142覆盖第一防晕层141,即第一防晕层141包扎在主绝缘层120上对应端部区域S2的部分位置,第二防晕层142则包扎在第一防晕层141表面,并覆盖第一防晕结构130,以在第二防晕结构140中形成双通道结构的同时增加第二防晕结构140的厚度,提高高电阻防晕结构的非线性系数,避免定子线棒100端部区域S2出现耐压闪络放电现象。
其中,第二防晕层142的电阻率大于第一防晕层141的电阻率,由于第二防晕层142覆盖在第一防晕层141上,即第二防晕层142更接近于定子线棒100端部区域S2远离槽部区域S1的一端。在定子线棒100使用过程中,定子线棒100端部区域S2产生的泄漏电流和电容电流会流向定子线棒100槽部区域S1,即定子线棒100端部区域S2产生的泄漏电流和电容电流经第二防晕层142流至第一防晕层141,然后汇集至槽部区域S1,将第二防晕层142的电阻率设置为大于第一防晕层141的电阻率,能够降低定子线棒100上的整体温升,避免定子线棒100使用过程中发生高温烧蚀现象。
可选的,第一防晕结构130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三防晕层131和第四防晕层132,即第一防晕结构130采用双层防晕层设计,使对应的槽部区域S1形成双通道结构,降低槽部区域S1低电阻防晕结构的表面电阻率,避免定子线棒100槽部区域S1出现局部放电现象。
其中,第三防晕层131和第四防晕层132的电阻率大小关系以及层叠设置方式直接影响到第一防晕结构130的表面电阻率以及槽部区域S1的电位分布,通过对第三防晕层131和第四防晕层132设置方式的调整,能够满足不同的防晕结构需求,提高定子线棒100整体的耐压稳定性。
可选的,搭接区域150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防晕层141、第二防晕层142、第三防晕层131和第四防晕层132,即搭接区域150采用多层防晕层层叠设置的方式,以在搭接区域150同时形成低电阻防晕结构的双通道结构和高电阻防晕结构的双通道结构,进一步降低搭接区域150表面电阻率,避免在定子线棒100使用过程中搭接区域150因温升过大而出现高温烧蚀现象,从而进一步提高定子线棒100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其中,第一防晕层141、第二防晕层142、第三防晕层131和第四防晕层132的层叠设置方式,即第一防晕层141、第二防晕层142、第三防晕层131和第四防晕层132相互之间的搭接方式能够根据设计需求以及包扎工艺进行相应调整,只需保证搭接区域150的多通道结构即可,此处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搭接区域150包括沿远离主绝缘层120依次设置的第三防晕层131、第四防晕层132、第一防晕层141和第二防晕层142,即先在主绝缘层120上对应槽部区域S1的位置依次包扎第三防晕层131和第四防晕层132,以形成第一防晕结构130;然后在主绝缘层120上对应端部区域S2的位置依次包扎第一防晕层141和第二防晕层142,以形成第二防晕结构140,使第二防晕结构140搭接在第一防晕结构130上。
此种结构设计使得搭接区域150的第一防晕结构130和第二防晕结构140各自形成双通道结构,即第一防晕结构130形成低电阻防晕结构的双通道,第二防晕结构140形成高电阻防晕结构的双通道,以降低搭接区域150表面电阻率,避免在定子线棒100使用过程中搭接区域150因温升过大而出现高温烧蚀现象。同时,采用由定子线棒100槽部区域S1向定子线棒100端部区域S2逐步包扎的方式,还有助于包扎过程的有序进行,提高包扎效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搭接区域150包括沿远离主绝缘层120依次设置的第三防晕层131、第一防晕层141、第四防晕层132和第二防晕层142,即第一防晕结构130与第二防晕结构140中的各层防晕层交错设置。也就是说,先在主绝缘层120上对应槽部区域S1的位置包扎第三防晕层131;然后在主绝缘层120上对应端部区域S2的位置包扎第一防晕层141,并搭接在第三防晕层131上;接着在第三防晕层131上包扎第四防晕层132,并搭接在第一防晕层141上;然后在第一防晕层141上包扎第二防晕层142,并搭接在第四防晕层132上。其中,第一防晕层141和第二防晕层142为高电阻防晕层,第三防晕层131和第四防晕层132为低电阻防晕层,从而实现低电阻防晕层与高电阻防晕层的交错搭接。
此种结构设计使得搭接区域150由低电阻防晕层和高电阻防晕层交替形成,从而形成相互交错的低电阻防晕结构双通道和高电阻防晕结构双通道,有助于搭接区域150表面电场的均匀分布,避免搭接区域150表面出现局部放电。同时,将第一防晕结构130中的防晕层与第二防晕结构140中的防晕层交替搭接,使得定子线棒100端部区域S2产生的泄漏电流和电容电流在搭接区域150均匀流向定子线棒100槽部区域S1,从而避免搭接区域150出现高温烧蚀现象。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搭接区域150包括沿远离主绝缘层120依次设置的第一防晕层141、第三防晕层131、第四防晕层132和第二防晕层142,即第一防晕结构130整体设置在第一防晕层141和第二防晕层142之间。也就是说,先在主绝缘层120上对应端部区域S2的位置包扎第一防晕层141;然后在主绝缘层120上对应槽部区域S1的位置依次包扎第三防晕层131和第四防晕层132,使第三防晕层131搭接在第一防晕层141上,第四防晕层132则覆盖第三防晕层131;接着在第一防晕层141上包扎一层第二防晕层142,使第二防晕层142搭接在第一防晕层141上,从而实现将低电阻防晕结构设置在两层高电阻防晕结构之间。
此种结构设计使得搭接区域150由两层高电阻防晕结构之间夹设两层低电阻防晕结构组成,从而使得低电阻防晕结构双通道夹设在高电阻防晕结构双通道之间,从而使得定子线棒100端部区域S2产生的泄漏电流和电容电流从第一防晕层141和第二防晕层142流至搭接区域150后,再从搭接区域150中间部分的第三防晕层131和第四防晕层132流至定子线棒100槽部区域S1,以实现电流在搭接区域150的均匀流动,降低搭接区域150出现高温烧蚀现象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除上述实施例中搭接区域150各防晕层的搭接设置方式外,第一防晕层141、第二防晕层142、第三防晕层131和第四防晕层132的搭接设置方式还能够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只需保证搭接区域150的多层防晕结构能够避免搭接区域150出现高温烧蚀现象即可。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防晕层142包括沿远离槽部区域S1依次搭接设置的第一防晕段1421、第二防晕段1422和第三防晕段1423。通过将第二防晕层142设计为搭接设置的多段,能够根据各防晕段电阻率及搭接方式的设置,对第二防晕层142的整体电阻率以及第二防晕结构140表面电阻率进行调节,以避免第二防晕结构140表面出现局部热应力集中或高温烧蚀现象。
其中,第二防晕层142的搭接设置方式可以是第一防晕段1421覆盖第一防晕层141,第二防晕段1422搭接在第一防晕段1421上,第三防晕段1423搭接在第二防晕段1422上;或者第一防晕段1421覆盖第一防晕层141,同时第一防晕段1421搭接在第二防晕段1422的一端,第三防晕段1423则搭接在第二防晕段1422的另一端;或者第一防晕段1421覆盖第一防晕层141,第二防晕段1422的两端分别搭接在第一防晕段1421和第三防晕段1423上,或者采用其他可行的搭接方式,只需保证第一防晕段1421、第二防晕段1422和第三防晕段1423之间的搭接能够有助于优化第二防晕层142中各防晕段之间电阻率的线性关系,避免出现局部放电即可。
可选的,第一防晕段1421、第二防晕段1422和第三防晕段1423的电阻率依次增大,即定子线棒100的端部区域S2对应的各防晕段从靠近槽部区域S1的一端朝向远离槽部区域S1的一端的电阻率逐渐增大。在定子线棒100使用过程中,定子线棒100端部区域S2产生的泄漏电流和电容电流会流向定子线棒100槽部区域S1,即定子线棒100端部区域S2产生的泄漏电流和电容电流由远离槽部区域S1的一端逐渐流向靠近槽部区域S1的一端。将第一防晕段1421、第二防晕段1422和第三防晕段1423的电阻率设置为依次增大,能够降低定子线棒100端部区域S2的整体温升,避免定子线棒100端部区域S2发生局部放电或高温烧蚀现象。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定子线棒100端部区域S2的实际电场分布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对应的第一防晕段1421、第二防晕段1422和第三防晕段1423之间电阻率的大小关系能够随之进行相应调整,只需保证定子线棒100端部区域S2不会发生局部放电或高温烧蚀现象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实际设计需求,第二防晕层142能够继续分为多段,如将第二防晕层142分为四段依次搭接的防晕段或者五段依次搭接的防晕段等,其具体结构组成能够根据需求进行相应调整。同样的,多段防晕段之间的电阻率大小也能够根据设计需求进行相应调整,此处不做特殊限制。
可选的,定子线棒100还包括防晕保护层160,防晕保护层160包覆在第二防晕结构140上,即防晕保护层160用于对定子线棒100端部区域S2的防晕结构进行保护,避免在定子线棒100搬运或使用过程中,第二防晕结构140发生损坏而影响第二防晕结构140的防晕效果。
定子线棒100还包括第一防晕漆170,第一防晕漆170包覆在防晕保护层160上,其中,由于第二防晕结构140为高电阻防晕结构,第一防晕漆170则为高电阻防晕漆,以进一步加强对第二防晕结构140的保护作用,保证定子线棒100端部区域S2防晕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定子线棒100的使用寿命。
定子线棒100还包括第二防晕漆180,第二防晕漆180包覆在第一防晕结构130上,其中,由于第一防晕结构130为低电阻防晕结构,第二防晕漆180则为低电阻防晕漆,以对第一防晕结构130进行保护,避免第一防晕结构130在定子线棒100使用或搬运过程中发生损坏,提高定子线棒100防晕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可选的,第一防晕漆170表面还涂刷有一层耐电弧红瓷漆,以进一步加强对第二防晕结构140的保护作用,降低定子线棒100在使用过程中端部区域S2出现高温烧蚀或放电闪络现象的风险,提高定子线棒100的使用稳定性及寿命。
具体的,为进一步对线棒本体110表面的防晕结构的形成方式进行阐述,以下以其中一个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所做的改变,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首先,在线棒本体110表面包扎一层主绝缘层120,其中,主绝缘层120采用真空压力浸渍的方式,以实现主绝缘层120与线棒主体的紧密包覆,防止相邻两个定子线棒100之间出现相互干扰。
完成主绝缘层120的包扎后,在线棒本体110的槽部区域S1靠近端部区域S2的位置先半叠包一层第三防晕层131,第三防晕层131的包扎长度大于或等于120mm且小于或等于180mm,具体能够设置为120mm、140mm、160mm或者180mm等;然后在线棒本体110的整个槽部区域S1半叠包一层第四防晕层132,第三防晕层131和第四防晕层132共同形成线棒本体110的槽部区域S1的第一防晕结构130。
其中,第三防晕层131和第四防晕层132为低电阻防晕层,其电阻率大于或等于100Ω·m且小于或等于10000Ω·m,在实际制作过程中,能够将其电阻率设置为100Ω·m、2000Ω·m、5000Ω·m、8000Ω·m或10000Ω·m等。第三防晕层131和第四防晕层132的厚度分别大于或等于0.05mm且小于或等于0.15mm,在实际制作过程中,能够将其设置为0.05mm、0.07mm、0.09mm、0.12mm或者0.15mm等。
完成第一防晕结构130的包扎后,在线棒本体110的端部区域S2靠近槽部区域S1的位置半叠包一层第一防晕层141,使第一防晕层141搭接在第四防晕层132上,其搭接长度为20mm;然后在端部区域S2再半叠包一层第一防晕段1421,使第一防晕段1421覆盖在第一防晕层141上,第一防晕段1421、第一防晕层141、第三防晕层131和第四防晕层132相互叠加的区域共同形成搭接区域150,即搭接区域15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三防晕层131、第四防晕层132、第一防晕层141和第一防晕段1421。
其中,第一防晕层141和第一防晕段1421为中电阻防晕层,其电阻率大于或等于1MΩ·m且小于或等于1000MΩ·m,在实际制作过程中,能够将其电阻率设置为1MΩ·m、100MΩ·m、500MΩ·m、800MΩ·m或1000MΩ·m等。第一防晕层141和第一防晕段1421的厚度分别大于或等于0.15mm且小于或等于0.25mm,在实际制作过程中,能够将其设置为0.15mm、0.18mm、0.2mm、0.23mm或者0.25mm等。
完成第一防晕段1421的包扎后,再在线棒本体110的端部区域S2半叠包一层第二防晕段1422,使第二防晕段1422搭接在第一防晕段1421上,其搭接长度为20mm。然后继续在线棒本体110的端部区域S2半叠包一层第三防晕段1423,使第三防晕段1423搭接在第二防晕段1422上,其搭接长度为20mm。第一防晕段1421、第二防晕段1422和第三防晕段1423共同组成第二防晕层142,第二防晕层142则和第一防晕层141形成第二防晕结构140。
其中,第二防晕段1422为中高电阻防晕层,其电阻率大于或等于10MΩ·m且小于或等于10000MΩ·m,在实际制作过程中,能够将其电阻率设置为10MΩ·m、100MΩ·m、1000MΩ·m、5000MΩ·m或10000MΩ·m等。第三防晕段1423为高电阻防晕层,其电阻率大于或等于103MΩ·m且小于或等于106MΩ·m,在实际制作过程中,能够将其电阻率设置为103MΩ·m、104MΩ·m、105MΩ·m或106MΩ·m等。
第二防晕段1422和第三防晕段1423的厚度分别大于或等于0.15mm且小于或等于0.25mm,在实际制作过程中,能够将其设置为0.15mm、0.18mm、0.2mm、0.23mm或者0.25mm等。
完成第一防晕结构130和第二防晕结构140的包扎之后,在线棒本体110端部区域S2包扎一层防晕保护层160,即在第二防晕结构140表面包扎一层防晕保护层160,以对第二防晕结构140进行保护。然后将定子线棒100放置在模具内热压固化成型,使第一防晕结构130、第二防晕结构140和防晕保护层160紧密贴合在线棒本体110上。
热压固化成型之后,在线棒本体110的槽部区域S1涂刷一层第二防晕漆180,即在第一防晕结构130表面涂刷一层第二防晕漆180,然后在室温固化24h,或者在110℃下烘焙固化6h,以使第二防晕漆180固化成型。接着在线棒本体110的端部区域S2涂刷一层第一防晕漆170,即在第二防晕结构140表面涂刷一层第一防晕漆170,然后在室温固化24h,或者在110℃下烘焙固化6h,以使第一防晕漆170固化成型。
待第一防晕漆170和第二防晕漆180制作完成后,在线棒本体110的端部区域S2涂刷一层耐电弧红瓷漆,即在第一防晕漆170表面再涂刷一层耐电弧红瓷漆,然后在室温固化48h,以使耐电弧红瓷漆固化成型,从而完成定子线棒100的制作。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搭接区域150层叠设置第三防晕层131、第四防晕层132、第一防晕层141和第一防晕段1421,以在搭接区域150形成低电阻防晕结构双通道和高电阻防晕结构双通道,能够提高搭接区域150的载流能力,避免搭接区域150出现高温烧蚀现象,提高定子线棒100的使用寿命。其中,定子线棒100的起晕电压由1.5Un提高到3.0Un,定子线棒100的闪络电压由90kV提高到130kV,且定子线棒100在高电压试验过程中端部区域S2的温升能够降低10K。
其次,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定子,该定子包括定子线棒,该定子线棒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定子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定子包括定子线棒100和定子铁芯,定子铁芯与定子线棒100的槽部区域S1连接,定子铁芯是定子的主要磁路,也是定子线棒100的安装和固定部件。通过对定子线棒100中防晕结构搭接方式的设计,能够提高防晕结构中搭接区域150的载流能力,降低搭接区域150发生局部放电或高温烧蚀的风险,从而提高定子的使用寿命。
最后,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发电机,发电机包括定子和转子,定子与发电设备的轴承座连接,转子则与发电设备的转轴连接。通过定子线棒100中防晕结构的优化设计,能够降低防晕结构出现局部放电或高温烧蚀的风险,提高定子线棒100的结构稳定性,从而保证定子的结构稳定,提高发电机的使用寿命。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定子线棒、定子及发电机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定子线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线棒包括:
线棒本体,具有沿所述线棒本体延伸方向依次连接的槽部区域和端部区域;
主绝缘层,包覆在所述线棒本体表面;
第一防晕结构,包覆在所述主绝缘层上对应所述槽部区域的位置;
第二防晕结构,包覆在所述主绝缘层上对应所述端部区域的位置,所述第二防晕结构的电阻率大于所述第一防晕结构的电阻率;所述第二防晕结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防晕层和第二防晕层;
所述第二防晕结构边缘与所述第一防晕结构边缘部分搭接,以形成搭接区域;所述搭接区域包括层叠设置的所述第一防晕结构、所述第一防晕层和所述第二防晕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线棒,其特征在于,所述搭接区域包括沿远离所述主绝缘层的方向依次设置的所述第一防晕结构、所述第一防晕层和所述第二防晕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线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晕层覆盖所述第一防晕层;所述第二防晕层的电阻率大于所述第一防晕层的电阻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线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晕结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三防晕层和第四防晕层,所述搭接区域包括层叠设置的所述第一防晕层、所述第二防晕层、所述第三防晕层和所述第四防晕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线棒,其特征在于,所述搭接区域包括沿远离所述主绝缘层依次设置的所述第三防晕层、所述第四防晕层、所述第一防晕层和所述第二防晕层;或,
所述搭接区域包括沿远离所述主绝缘层依次设置的所述第三防晕层、所述第一防晕层、所述第四防晕层和所述第二防晕层;或,
所述搭接区域包括沿远离所述主绝缘层依次设置的所述第一防晕层、所述第三防晕层、所述第四防晕层和所述第二防晕层。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定子线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晕层包括沿远离所述槽部区域依次搭接设置的第一防晕段、第二防晕段和第三防晕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线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晕段、所述第二防晕段和所述第三防晕段的电阻率依次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线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线棒还包括:
防晕保护层,包覆在所述第二防晕结构上;
第一防晕漆,包覆在所述防晕保护层上;
第二防晕漆,包覆在所述第一防晕结构上。
9.一种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包括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定子线棒。
10.一种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机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子。
CN202220149683.7U 2022-01-19 2022-01-19 定子线棒、定子及发电机 Active CN2166493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49683.7U CN216649359U (zh) 2022-01-19 2022-01-19 定子线棒、定子及发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49683.7U CN216649359U (zh) 2022-01-19 2022-01-19 定子线棒、定子及发电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49359U true CN216649359U (zh) 2022-05-31

Family

ID=81728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49683.7U Active CN216649359U (zh) 2022-01-19 2022-01-19 定子线棒、定子及发电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493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46932B (zh) 具有磁路的高压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JP3906124B2 (ja) 回転機の電機子コイル
US11228215B2 (en) System of a conductor disposed within an insulator
JP2000511387A (ja) 電磁気装置
KR20000016040A (ko) 고전압 권선용 절연 전도체 및 상기 전도체의 제조 방법
CN112166542A (zh) 在电机中使用的电导线
JP2016519396A (ja) 伝達システムのための混合固形絶縁材
JP2001509958A (ja) 電力変圧器/誘導器
CN107039159A (zh) 电绕组、具有电绕组的干式变压器和制造电绕组的方法
CN103493157A (zh) 线缆及包括其的电磁设备
CN114400814A (zh) 定子线棒、定子及发电机
US7723616B2 (en) Superconducting cable and DC transmission system incorporating the superconducting cable
KR20150101353A (ko) 종단접속부를 구비한 전력케이블
CN111512520B (zh) 电机的子导线的绝缘
CN216649359U (zh) 定子线棒、定子及发电机
KR100447489B1 (ko) 고전압권선용절연전도체
CN101996748B (zh) 引线管
CN219268586U (zh) 定子线圈、发电机以及风力发电机组
JP2001509957A (ja) 電力変圧器/誘導器
JP2001525653A (ja) 高電圧回転電気機械
CN216649360U (zh) 定子线棒、定子及发电机
CN220171806U (zh) 一种耐高温漆包线
CN116543970B (zh) 一种紧凑型金属屏蔽结构中压电缆
CN103093892A (zh) 一种高压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
US11804748B2 (en) Corona protection insulati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