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44339U - 一种取暖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取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44339U
CN216644339U CN202123453739.2U CN202123453739U CN216644339U CN 216644339 U CN216644339 U CN 216644339U CN 202123453739 U CN202123453739 U CN 202123453739U CN 216644339 U CN216644339 U CN 2166443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flow guide
air outlet
wall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5373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曼
陈鑫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pu Home Style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pu Home Style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pu Home Style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Aupu Home Style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5373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443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443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443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取暖器。所述取暖器包括:风机组件,其上设置有适于出风的蜗壳出口;出风单元,所述出风单元上设置有环形出风口;导流外壁,适于连通所述蜗壳出口与所述环形出风口;以及导流内壁,与所述导流外壁间隔设置,所述导流外壁和所述导流内壁之间形成导流腔,所述导流腔适于引导气流由所述蜗壳出口朝向所述环形出风口均匀排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暖器,通过设置导流外壁和导流内壁,形成漏斗型导风结构,将来自风机组件的气流更加顺畅地导入至出风单元;通过设置导流格栅,从而使气流更加均匀地流至所述环形出风口方向,从而实现360°全方位超广角送风,达到均匀升温的目的,提高沐浴的舒适度。

Description

一种取暖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取暖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双风机双出风口取暖器(如图1所示)通常通过于蜗舌侧进一步加长出风口长度,以加大出风口面积,来扩大送风范围,但由于蜗壳出口的宽度有限,若进一步增大出风口的长度,将会导致高速气流聚集于长度方向上其中一侧出风口,而另一侧出风口的出风量减小,从而造成长度方向上左右出口气流分布不均匀现象;出口格栅网距离蜗舌过近,经叶轮加速的高速气流将会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大量聚集于竖直方向远离蜗舌一侧,导致竖直方向出口气流分布不均匀,影响了人们的沐浴舒适度。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取暖器出风口气流分布不均匀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出风口气流分布均匀的取暖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暖器,包括:
风机组件,其上设置有适于出风的蜗壳出口;
出风单元,所述出风单元上设置有环形出风口;
导流外壁,适于连通所述蜗壳出口与所述环形出风口;
以及导流内壁,与所述导流外壁间隔设置,所述导流外壁和所述导流内壁之间形成导流腔,所述导流腔适于引导气流由所述蜗壳出口朝向所述环形出风口均匀排出。
可选的,所述风机组件的数量为N组;
所述导流腔包括N个适于导流的子腔和N个对应的集流口;N个所述集流口与N个所述蜗壳出口一一对应连通;
所述导流腔还包括扩流口,所述扩流口被均分为N段,每段所述扩流口与所述一个子腔对应连通;所述扩流口与所述出风单元形状相匹配且相连通;其中,N≥2。
可选的,所述扩流口的总过风面积大于所述集流口的总过风面积。
可选的,所述导流外壁和所述导流内壁形成漏斗型导风结构,所述漏斗型导风结构一端设置有所述集流口,另一端设置有所述扩流口。
可选的,所述取暖器还包括:
导流格栅,设置于所述集流口处,适于对气流整流破涡;所述导流格栅数量为N组,N组所述导流格栅与N个所述集流口一一对应设置,其中,N≥2。
可选的,所述导流格栅设置有栅片,所述导流格栅的栅片与X轴之间形成预设角度α,其中0<α<180°。
可选的,所述导流格栅的栅片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流格栅的栅片的角度α沿X轴方向依序减小。
可选的,所述环形出风口被均分为N段,每段所述环形出风口与一个所述风机组件对应连通。
可选的,所述风机组件的蜗壳出口朝向沿宽度方向设置。
可选的,所述取暖器还包括风门,所述风门与N组所述风机组件的N组所述蜗壳出口中的至少其中一个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暖器,通过设置导流外壁和导流内壁,形成漏斗型导风结构,所述漏斗型导风结构一端设置有所述集流口,另一端设置有所述扩流口;所述扩流口的总过风面积大于所述集流口的总过风面积,用以将来自风机组件的气流更加顺畅地导入至出风单元的“0”字型超长出风口,从而实现360°全方位超广角送风,达到均匀升温的目的,提高沐浴的舒适度。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暖器,通过设置导流格栅,以使经叶轮加速后的气流运动方向能更加流畅地由径向转为轴向,从而对气流整流破涡;所述导流格栅数量为N组,N组所述导流格栅与N个所述集流口一一对应设置,其中,N≥2;所述导流格栅设置有栅片,所述导流格栅的栅片与X轴之间形成预设角度α,其中0<α<180°;且所述导流格栅的栅片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流格栅的栅片的角度α沿X轴方向依序减小,以使所述蜗壳出口的气流更加均匀地流至所述环形出风口方向,减小过程中流动损失,保证更好的出风效果,提高沐浴的舒适度。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暖器,所述环形出风口被均分为N段,形成N段出风段;所述环形出风口的N段所述出风段与所述扩流口的N段所述扩流段一一对应连通;所述扩流口的N段所述扩流段与N个所述子腔一一对应连通;N个所述子腔与N个所述集流口一一对应连通;N个所述集流口与N个所述蜗壳出口一一对应连通,从而形成N道独立的气流流道,有效避免因不同方向气流混合导致的流动紊乱现象,提升整机出风风量。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暖器,通过设置出风单元,所述出风单元设置有环形出风口,所述环形出风口为“0”字型超长出风口,所述环形出风口内设置有出风格栅,在保证气流均匀流动的同时,实现360°全方位送风,从而进一步扩大送风范围,达到均匀升温的目的。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暖器,所述风机组件的蜗壳出口朝向沿宽度方向设置;通过将所述第一风机组件的第一蜗壳出口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的第二蜗壳出口的朝向沿宽度方向设置,从而缩短换气模式下出口风道长度,减小流动过程沿程损失,使换气性能得以保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的取暖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取暖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取暖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取暖器的导流组件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取暖器的导流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取暖器的导流格栅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取暖器的风机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风道;1011、第一风道;1012、第二风道;102、蜗壳出口;1021、第一蜗壳出口;1022、第二蜗壳出口;11、第一风机组件;12、第二风机组件;
201、集流口;2011、第一集流口;2012、第二集流口;202、扩流口;21、导流格栅;2101、第一栅片;2102、第二栅片;2103、第三栅片;2104、第四栅片;211、第一格栅;212、第二格栅;22、导流外壁;23、导流内壁;24、导流腔;240、子腔;2401、第一子腔;2402、第二子腔;
3、出风单元;301、环形出风口;3011、出风格栅;
4、风门;
5、面罩;501、环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垂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本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包括:
风机组件,其上设置有适于出风的蜗壳出口102;
出风单元3,所述出风单元3上设置有环形出风口301;
导流外壁22,适于连通所述蜗壳出口102与所述环形出风口301;
以及导流内壁23,与所述导流外壁22间隔设置,所述导流外壁22和所述导流内壁23之间形成导流腔24,所述导流腔24适于引导气流由所述蜗壳出口102朝向所述环形出风口301均匀排出。
结合图2、图7所示,所述风机组件上设置有适于出风的蜗壳出口102;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组件11和第二风机组件12,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1和第二风机组件12并联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1设置有第一蜗壳出口1021,所述第二风机组件12设置有第二蜗壳出口1022。
可选的,所述风机组件还设置有风道101;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1设置有第一风道1011,所述第二风机组件12设置有第二风道1012;所述第一风道1011和所述第二风道1012相互独立且并联设置,用以提升整机出风风量。
结合图2、图3所示,所述出风单元3上设置有环形出风口301;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出风口301为“0”字型超长出风口,所述环形出风口301内设置有出风格栅3011,在保证气流均匀流动的同时,实现360°全方位送风,从而进一步扩大送风范围,达到均匀升温的目的。
可选的,所述“0”字型超长出风口为“0”字型超长PTC结构。
结合图2、图5所示,所述导流外壁22适于连通所述蜗壳出口102与所述环形出风口301;所述导流内壁23与所述导流外壁22间隔设置,所述导流外壁22和所述导流内壁23之间形成导流腔24,所述导流腔24适于引导气流由所述蜗壳出口102朝向所述环形出风口301均匀排出。
具体地,所述风机组件的数量为N组;
所述导流腔24包括N个适于导流的子腔240和N个对应的集流口201;N个所述集流口201与N个所述蜗壳出口102一一对应连通;
所述导流腔24还包括扩流口202,所述扩流口202被均分为N段,每段所述扩流口202与所述一个子腔240对应连通;所述扩流口202与所述出风单元3形状相匹配且相连通;其中,N≥2。
可选的,所述扩流口202被均分为N段,形成N段扩流段;所述扩流口202的N段所述扩流段与N个所述子腔240一一对应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机组件的数量为2组;包括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1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12;所述导流腔24包括2个适于导流的子腔240和2个对应的集流口201;2个所述集流口201与2组所述风机组件的2个所述蜗壳出口102一一对应连通;所述导流腔24还包括扩流口202,所述扩流口202被均分为2段,每段所述扩流口202与所述一个子腔240对应连通;所述扩流口202与所述出风单元3形状相匹配且相连通。
结合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流腔24包括2个适于导流的子腔240和2个对应的集流口201;所述导流腔24的子腔240包括第一子腔2401和第二子腔2402;所述集流口201包括与所述第一子腔2401对应的第一集流口2011和与所述第二子腔2402对应的第二集流口2012;
所述第一集流口2011与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1的第一蜗壳出口1021相连通,所述第二集流口2012与所述第二风机组件12的第二蜗壳出口1022相连通;
所述导流腔24还包括扩流口202,所述扩流口202被均分为2段,包括第一扩流段和第二扩流段;所述第一扩流段与所述第一子腔2401相连通,所述第二扩流段与所述第二子腔2402相连通;所述扩流口202与所述出风单元3形状相匹配且相连通。
具体地,所述扩流口202的总过风面积大于所述集流口201的总过风面积。
具体地,所述导流外壁22和所述导流内壁23形成漏斗型导风结构,所述漏斗型导风结构一端设置有所述集流口201,另一端设置有所述扩流口202。
可选的,所述导流外壁22和所述导流内壁23形成漏斗型导风结构,所述漏斗型导风结构一端设置有所述集流口201,另一端设置有所述扩流口202;所述扩流口202的总过风面积大于所述集流口201的总过风面积,用以将来自风机组件的气流更加顺畅地导入至出风单元3,从而增强气流流动的顺畅性。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导流外壁22和导流内壁23,形成漏斗型导风结构,所述漏斗型导风结构一端设置有所述集流口201,另一端设置有所述扩流口202;所述扩流口202的总过风面积大于所述集流口201的总过风面积,用以将来自风机组件的气流更加顺畅地导入至出风单元3的“0”字型超长出风口,实现360°全方位超广角送风,达到均匀升温的目的,从而提高沐浴的舒适度。
具体地,所述取暖器还包括:
导流格栅21,设置于所述集流口201处,适于对气流整流破涡;所述导流格栅21数量为N组,N组所述导流格栅21与N个所述集流口201一一对应设置,其中,N≥2。
结合图2、图4、图6所示,所述导流格栅21设置于所述集流口201处,适于对气流整流破涡;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格栅21数量为2组,2组所述导流格栅21与2个所述集流口201一一对应设置。
可选的,所述导流格栅21包括第一格栅211和第二格栅212;所述第一格栅211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口2011,所述第二格栅212设置于所述第二集流口2012,以使经加速后的气体能更加流畅地由径向转为轴向,有效起到整流破涡的作用。
具体地,所述导流格栅21设置有栅片,所述导流格栅21的栅片与X轴之间形成预设角度α,其中0<α<180°。
具体地,所述导流格栅21的栅片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流格栅21的栅片的角度α沿X轴方向依序减小。
结合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格栅21设置有栅片,所述导流格栅21的栅片与X轴之间形成预设角度α,其中0<α<180°;所述导流格栅21的栅片包括第一栅片2101、第二栅片2102、第三栅片2103和第四栅片2104;
所述第一栅片2101与与X轴之间形成预设角度α1;所述第二栅片2102与X轴之间形成预设角度α2;所述第三栅片2103与X轴之间形成预设角度α3;所述第四栅片2104与X轴之间形成预设角度α4,其中,α1>α2>α3>α4,以使所述蜗壳出口102的气流更加均匀地流至所述环形出风口301方向,减小过程中流动损失,保证更好的出风效果。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导流格栅21,以使经叶轮加速后的气流运动方向能更加流畅地由径向转为轴向,从而对气流整流破涡;所述导流格栅21数量为N组,N组所述导流格栅21与N个所述集流口201一一对应设置,其中,N≥2;所述导流格栅21设置有栅片,所述导流格栅21的栅片与X轴之间形成预设角度α,其中0<α<180°;且所述导流格栅21的栅片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流格栅21的栅片的角度α沿X轴方向依序减小,以使所述蜗壳出口102的气流更加均匀地流至所述环形出风口301方向,减小过程中流动损失,保证更好的出风效果,提高沐浴的舒适度。
具体地,所述环形出风口301被均分为N段,每段所述环形出风口301与一个所述风机组件对应连通。
可选的,所述环形出风口301被均分为N段,形成N段出风段;所述环形出风口301的N段所述出风段与所述扩流口202的N段所述扩流段一一对应连通;所述扩流口202的N段所述扩流段与N个所述子腔240一一对应连通;N个所述子腔240与N个所述集流口201一一对应连通;N个所述集流口201与N个所述蜗壳出口102一一对应连通,从而形成N道独立的气流流道,有效避免因不同方向气流混合导致的流动紊乱现象,提升整机出风风量。
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出风口301被均分为2段,包括第一出风段和第二出风段;所述第一出风段与所述扩流口202的第一扩流段连通;所述第一扩流段与所述第一子腔2401连通;所述第一子腔2401与所述第一集流口2011连通;所述第一集流口2011与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1的第一蜗壳出口1021连通,形成第一气流流道;
所述第二出风段与所述扩流口202的第二扩流段连通;所述第二扩流段与所述第二子腔2402相连通;所述第二子腔2402与所述第二集流口2012连通;所述第二集流口2012与所述第二风机组件的第二蜗壳出口1022连通,形成第二气流流道,从而形成独立的气流流道,有效避免因不同方向气流混合导致的流动紊乱现象,提升整机出风风量。
可选的,所述第一出风段和第二出风段内均设置有所述出风格栅4011;所述出风格栅4011均匀分布,适于将所述出风单元4内的气流均匀扩散至外部结构。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出风单元3,所述出风单元3设置有环形出风口301,所述环形出风口301为“0”字型超长出风口,所述环形出风口301内设置有出风格栅3011,用以在保证气流均匀流动的同时,实现360°全方位送风,从而进一步扩大送风范围,达到均匀升温的目的。
具体地,所述风机组件的蜗壳出口102朝向沿宽度方向设置。
结合图2、图3所示,所述风机组件的蜗壳出口102朝向沿宽度方向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1的第一蜗壳出口1021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的第二蜗壳出口1022的朝向沿宽度方向设置,用以缩短换气模式下出口风道长度,减小流动过程沿程损失,使换气性能得以保证。
具体地,所述取暖器还包括风门4,所述风门4与N组所述风机组件的N组所述蜗壳出口102中的至少其中一个相连通。
结合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风门4与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1的第一蜗壳出口1021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的第二蜗壳出口1022中的至少其中一个相连通。
作为变形,还可新增连接转换头,将所述换气口7与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1的第一蜗壳出口1101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12的第二蜗壳出口1201两个出口气流进行有效整合,以提高换气性能。
可选的,所述取暖器还包括面罩5,所述面罩5上设置有环形槽501,所述环形槽501适于对所述出风单元3进行限位和固定。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取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机组件,其上设置有适于出风的蜗壳出口(102);
出风单元(3),所述出风单元(3)上设置有环形出风口(301);
导流外壁(22),适于连通所述蜗壳出口(102)与所述环形出风口(301);
以及导流内壁(23),与所述导流外壁(22)间隔设置,所述导流外壁(22)和所述导流内壁(23)之间形成导流腔(24),所述导流腔(24)适于引导气流由所述蜗壳出口(102)朝向所述环形出风口(301)均匀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的数量为N组;
所述导流腔(24)包括N个适于导流的子腔(240)和N个对应的集流口(201);N个所述集流口(201)与N个所述蜗壳出口(102)一一对应连通;
所述导流腔(24)还包括扩流口(202),所述扩流口(202)被均分为N段,每段所述扩流口(202)与所述一个子腔(240)对应连通;所述扩流口(202)与所述出风单元(3)形状相匹配且相连通;其中,N≥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流口(202)的总过风面积大于所述集流口(201)的总过风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外壁(22)和所述导流内壁(23)形成漏斗型导风结构,所述漏斗型导风结构一端设置有所述集流口(201),另一端设置有所述扩流口(20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暖器还包括:
导流格栅(21),设置于所述集流口(201)处,适于对气流整流破涡;所述导流格栅(21)数量为N组,N组所述导流格栅(21)与N个所述集流口(201)一一对应设置,其中,N≥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格栅(21)设置有栅片,所述导流格栅(21)的栅片与X轴之间形成预设角度α,其中0<α<18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格栅(21)的栅片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流格栅(21)的栅片的角度α沿X轴方向依序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出风口(301)被均分为N段,每段所述环形出风口(301)与一个所述风机组件对应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的蜗壳出口(102)朝向沿宽度方向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门(4),所述风门(4)与N组所述风机组件的N组所述蜗壳出口(102)中的至少其中一个相连通。
CN202123453739.2U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取暖器 Active CN2166443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53739.2U CN216644339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取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53739.2U CN216644339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取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44339U true CN216644339U (zh) 2022-05-31

Family

ID=81724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53739.2U Active CN216644339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取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443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53641B (zh)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
CN216693750U (zh) 壁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638160U (zh) 用于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导风板及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8253523B (zh) 空调器
WO2020024571A1 (zh) 空调末端设备和空调器
CN106369672B (zh) 导风装置、空调柜机及其送风方法
CN216644339U (zh) 一种取暖器
CN104266271A (zh) 空调器
CN210320308U (zh) 空调器
CN110410876B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以及空调器
CN114135924A (zh) 一种取暖器
CN216644340U (zh) 一种取暖器
CN105091118A (zh) 一种空调器
CN210399238U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以及空调器
CN216868776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4198803A (zh) 一种取暖器
CN212319908U (zh) 空调室内机及落地式空调器
CN211084236U (zh) 防凝露结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2539468A (zh) 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1189213A (zh) 一种可防回风的面板结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9415164U (zh) 进出风格栅和空调器
CN214949726U (zh) 导流部件、风道结构及空调器
CN214249836U (zh) 新风空调柜机
CN214275906U (zh) 取暖设备
CN221029156U (zh) 风道结构、晾衣机及浴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