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22914U - 具有双面微结构的匀光膜和背光源封装模组 - Google Patents

具有双面微结构的匀光膜和背光源封装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22914U
CN216622914U CN202122860250.0U CN202122860250U CN216622914U CN 216622914 U CN216622914 U CN 216622914U CN 202122860250 U CN202122860250 U CN 202122860250U CN 216622914 U CN216622914 U CN 2166229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axis
triangular
prism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86025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圣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enwanxiang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enwanxiang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enwanxiang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enwanxiang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86025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229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229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229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膜材领域,具体涉及具有双面微结构的匀光膜和背光源封装模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匀光膜与现有技术相比,光线穿过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微凹槽的匀光膜后,能形成更多更分散的聚光点,使得投影面各处光强更为均匀,匀光效果较好。还提供采用该匀光膜的背光源封装模组,该背光源封装模组包括多张本实用新型的匀光膜,每张本实用新型的匀光膜均优于现有的匀光膜,故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源封装模组与现有的背光源封装模组相比,能在投影面形成更多更分散的聚光点,使得投影面各处的光强更为均匀,匀光效果较好。

Description

具有双面微结构的匀光膜和背光源封装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膜材领域,具体涉及具有双面微结构的匀光膜和背光源封装模组。
背景技术
LCD显示模组应用场景广泛,现有一种LCD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屏和背光源模组,显示屏本身不发光,借由背光源模组发出的光线成像。背光源模组设有背光灯板,其上设有多个Mini LED光源,每个Mini LED光源发出的光线视作一个点光源,点光源光强集中在中心处。若多个Mini LED光源直接投射在显示屏,则会导致显示屏所成图像光暗不均匀,影响成像画面的视觉效果,因此,通常需要在多个Mini LED光源与显示屏之间配设叠置的多张匀光膜对点光源的光线进行匀光。常见的匀光膜,其两面分别设有三棱镜面、微凹槽面等微结构,光线穿过微结构面时发生折射,使得穿过微结构面后的光线分散从而由点光源变为线光源,而光线接连穿过多张匀光膜的微结构面后被多次分散从而由点光源变为面光源,面光源光强分布较点光源更分散,显示屏的成像画面视觉效果亦更好。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Mini LED光源发出的光线在经过现有的多张匀光膜匀光后投影到显示屏,显示屏所成图像画面依然可见一些光强较强、匀光不充分的光点,视角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两种具有双面微结构的匀光膜,其匀光效果较好;本实用新型还提供采用该匀光膜的背光源封装模组,其匀光效果较好。
发明人经研究发现,点光源发射的光线经匀光膜的微结构面时发生折射,折射后相当一部分光线汇聚形成聚光点,其余光线则折射散开在聚光点外,聚光点处光强强于非聚光点处。根据视觉原理可知,在入射光线光强不变的情况下,聚光点越多越分散,则投影面上分布的光强越均匀,匀光膜的匀光效果就越好。以入射端面为微结构面,出射端面为三棱镜的匀光膜为例,点光源发出的光线在从微结构面入射到匀光膜中时发生折射,形成多个聚光点。而光线进入匀光膜后出射时,穿过三棱镜微结构面发生折射,形成两个聚光点,两个聚光点分别位于三棱镜棱轴在投影面上的正投影线的两侧,且都位于三棱镜棱轴在投影面上的正投影线的同一垂线上。现有的匀光膜之所以匀光效果较差,是因为现有匀光膜其入射端面形成的和其出射端面形成的聚光点在投影面的正投影构成重合或相距较近,故光线穿过匀光膜时,经过两个微结构面折射后,相当一部分出射光线仍汇聚在重合或相距较近的聚光点处而没有散开,导致匀光膜匀光效果较差。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具有双面微结构的匀光膜,包括基板;
基板的第一端面阵列排布有多个微凹槽,各微凹槽的凹陷空间为全等的四棱锥,四棱锥的底面位于基板的第一端面上;
各个微凹槽四棱锥的底面皆为平行四边形,在第一端面上按X轴列和Y轴列进行阵列排布且摆放方向相同,四棱锥顶点在锥底面的正投影与底面平行四边形的重心重合;
基板的第二端面排列有多个横置的三棱镜,各三棱镜的棱轴彼此平行,在第一端面上,棱轴的正投影的垂线与X轴、与Y轴夹角都不为0。
进一步地,所述底面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边平行于X轴,余下两条对边平行于Y轴。
进一步地,所述各个微凹槽四棱锥的底面为正方形或非正方形的长方形。
进一步地,X轴垂直于Y轴。
进一步地,所述棱轴的正投影的垂线,其与X轴夹角和其与Y轴夹角的差值不超过X轴与Y轴夹角的15%。
进一步地,每个轴列中,每相邻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具体为紧密相邻或间隔相邻。
有益效果:具有四棱锥微凹槽面的匀光膜,其四棱锥微凹槽面的其中五个四棱锥微凹槽实例见图9,匀光膜的基板的第一端面为微凹槽面,作为光线的入射端面,而基板的第二端面则作为出射端面。点光源大致对准图中F1点所在的微凹槽面,点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匀光膜的四棱锥微凹槽面入射时发生折射,折射后相当一部分光线在点光源所对准的四棱锥微凹槽面的底面四边形的重心处形成F1聚光点,也在该底面四边形的相邻的四个底面四边形的重心处形成F2、F3、F4、F5四个聚光点,这合计五个聚光点分布于X轴和Y轴上。由于匀光膜的三棱镜棱轴的正投影G的垂线G’与X轴、与Y轴夹角都不为0,即光线经过三棱镜面出射时形成的两个聚光点G1、G2不会位于X轴和Y轴上,也就不会与四棱锥微凹槽面的五个聚光点F1、F2、F3、F4、F5重合。相比之下,现有的四棱锥微凹槽面的匀光膜见图10,同样的点光源其光线经其对准的四棱锥微凹槽面入射时发生折射并同样形成上述的五个聚光点F1、F2、F3、F4、F5,但现有的匀光膜由于三棱镜棱轴的正投影B的垂线B’与Y轴夹角为0,光线经过三棱镜面出射时形成的两个聚光点B1、B2都位于Y轴上且分别与聚光点F3、F5贴近,从而在两处分别形成相距较近的两个聚光点B1、F3和相距较近的两个聚光点B2、F5,相距较近的两个聚光点处光强较强,导致匀光效果较差。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光线穿过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四棱锥微凹槽的匀光膜后,能形成更多更分散的聚光点,使得投影面各处光强更为均匀,匀光效果较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双面微结构的匀光膜,包括基板;
基板的第一端面阵列排布有多个微凹槽,各微凹槽的凹陷空间为全等的三棱锥,三棱锥的底面位于基板的第一端面上;
各个微凹槽三棱锥的底面皆为三角形,三棱锥顶点在锥底面的正投影与底面三角形的重心重合,分别取平行于底面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的直线作为X轴、Y轴和Z轴,各个三角形在第一端面上按X轴列、Y轴列和Z轴列进行阵列排布,每个轴列中,每相邻的两个三角形中心对称,对称中心位于该轴列的轴上;
基板的第二端面阵列排布有多个横置的三棱镜,各三棱镜的棱轴彼此平行,在第一端面上,棱轴的正投影的垂线与X轴、与Y轴、与Z轴夹角都不为0。
进一步地,所述各微凹槽的凹陷空间具体为全等的正三棱锥,即各微凹槽三棱锥的底面皆为正三角形;所述棱轴的正投影的垂线与X轴、与Y轴、与Z轴夹角为30°或90°,角度相差值偏差范围都为正负1°内或都为正负3°内或都为正负5°内或都为正负10°内。
进一步地,每个轴列中,每相邻的两个三角形具体为紧密相邻或间隔相邻。
有益效果:具有三棱锥微凹槽面的匀光膜,其三棱锥微凹槽面的其中六个三棱锥微凹槽实例见图11,匀光膜的基板的第一端面为微凹槽面,作为光线的入射端面,而基板的第二端面则作为出射端面。点光源大致对准图中六个三棱锥微凹槽底面三角形的共同交点O处,点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匀光膜的三棱锥微凹槽面入射时发生折射,折射后相当一部分光线在点光源所对准的三棱锥微凹槽面的各个底面三边形的重心处分别形成T1、T2、T3、T4、T5、T6六个聚光点,这六个聚光点分布于X轴、Y轴和Z轴上。由于匀光膜的三棱镜棱轴的正投影G的垂线G’与X轴、与Y轴、与Z轴夹角都不为0,即光线经过三棱镜面出射时形成的两个聚光点G1、G2不会位于X轴、Y轴或Z轴上,也就不会与三棱锥微凹槽面的六个聚光点T1、T2、T3、T4、T5、T6重合。相比之下,现有的三棱锥微凹槽面的匀光膜见图12,同样的点光源其光线经其对准的三棱锥微凹槽面入射时发生折射并同样形成上述的六个聚光点T1、T2、T3、T4、T5、T6,但现有的匀光膜由于其三棱镜棱轴的正投影B的垂线B’与Z轴夹角为0,光线经过三棱镜面出射时形成的两个聚光点B1、B2都位于Z轴上且分别与聚光点T3、T6贴近,从而在两处分别形成相距较近的两个聚光点B1、T3和两个聚光点B2、T6,相距较近的两个聚光点处光强较强,导致匀光效果较差。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光线穿过本实用新型的具有三棱锥微凹槽的匀光膜后,能形成更多更分散的聚光点,使得投影面各处光强更为均匀,匀光效果较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背光源封装模组,包括封装在一起的背光灯板和叠置在一起的偶数张匀光膜,这些匀光膜当中,依次相邻的两张匀光膜组成一对,匀光膜数量为至少一对,匀光膜以第一端面作为入射端面,以第二端面作为出射端面,匀光膜都如上所述;同一对的两张匀光膜棱轴角度不同。
进一步地,包括叠置在一起的偶数张增光三棱镜片,匀光膜位于背光灯板与增光三棱镜片之间,增光三棱镜片的出射端面排列有多个横置的三棱镜,同一张增光三棱镜片的各个三棱镜棱轴相互平行,相邻的两张增光三棱镜片组成一对,增光三棱镜片数量为至少一对;与匀光膜相邻的一对增光三棱镜片和与这对增光三棱镜片相邻的一对匀光膜,其中一张增光三棱镜片与其中一张匀光膜棱轴方向相同,其中另一张增光三棱镜片与其中另一张匀光膜棱轴方向相同。
进一步地,同一对的两张匀光膜,微凹槽凹陷空间全等。
进一步地,同一对内的两张匀光膜都如上所述,同一对内的两张匀光膜的棱轴角度相差90°,角度相差值偏差范围都为正负1°内或都为正负3°内或都为正负5°内或都为正负10°内。
进一步地,匀光膜数量为两对,不同对的两张匀光膜的棱轴角度相差45°或135°,角度相差值偏差范围都为正负1°内或都为正负3°内或都为正负5°内或都为正负10°内。
进一步地,包括量子点板,其位于所述背光灯板和所述匀光膜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灯板具体为Mini LED背光灯板。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源封装模组包括多张本实用新型的匀光膜,每张本实用新型的匀光膜均优于现有的匀光膜,故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源封装模组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在投影面形成更多更分散的聚光点,使得投影面各处的光强更为均匀,匀光效果较好。另外,由于同一对的两张匀光膜棱轴角度不同,光线经过两张匀光膜时折射形成的聚光点进一步分散在投影面上,有利于光强更为均匀,匀光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图1至图4是匀光膜11的各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至图8是匀光膜12的各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匀光膜11的第一端面的局部示意图。
图10是区别于图9的现有匀光膜的第一端面的局部示意图。
图11是匀光膜12的第一端面的局部示意图。
图12是区别于图11的现有的匀光膜的第一端面的局部示意图。
图13是封装匀光膜11时,四张匀光膜11的棱轴角度方向示意图。
图14是封装匀光膜12时,四张匀光膜12的棱轴角度方向示意图。
图15是背光源封装模组(封装有匀光膜)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创造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匀光膜11见图1至图4,其主体为基板2,基板2的第一端面21上阵列排布有多个微凹槽4,各微凹槽4的凹陷空间41为全等的四棱锥体,而基板2的第二端面22上阵列排布有多个横置的三棱镜3,各三棱镜3的棱轴31彼此平行且各三棱镜3的一侧侧面贴住该第二端面22。
见图3和图9,各微凹槽4凹陷空间41为全等的正四棱锥,各个微凹槽4正四棱锥的底面都位于基板2的第一端面21上且皆为正方形,各个底面正方形在第一端面21上按X轴列和Y轴列进行阵列排布且摆放方向相同,每个轴列中,每相邻的两个正方形紧密相邻。每个底面正方形,其中两条对边平行于X轴,余下两条对边则平行于Y轴。正四棱锥的四条侧棱在底面的正投影42与底面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重叠,而四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正投影则与底面正方形的重心重合。在第一端面21上,三棱镜3的棱轴31的正投影G的垂线G’与X轴、与Y轴所成夹角的角度都为45°。
下面对该匀光膜11的匀光过程进行介绍,如图9所示,该图为图1的匀光膜11的正四棱锥微凹槽面的其中五个正四棱锥微凹槽4,匀光膜11基板2第一端面21作为入射端面而第二端面22作为出射端面。点光源大致对准图中居中的底面正方形的重心点处,点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匀光膜11的正四棱锥微凹槽面入射时发生折射,折射后相当一部分光线在点光源所对准的正四棱锥微凹槽面的底面形成对应底面正方形的重心处的聚光点F1,也在对应该底面正方形的相邻的四个底面正方形的重心处形成F2、F3、F4、F5四个聚光点,这合计五个聚光点分布于X轴和Y轴上。由于匀光膜11的三棱镜3棱轴在第一端面21的正投影G的垂线G’与X轴、与Y轴所成夹角为45°,即光线经过三棱镜3面出射时形成的两个聚光点G1、G2不会位于X轴和Y轴上,也就不会与聚光点F2、F3、F4、F5重合。如此,光线穿过具有正四棱锥微凹槽面的匀光膜11后,能形成更多更分散的聚光点,使得出射光线在投影面上的各处光强更为均匀,匀光效果较好。
非优选地,匀光膜11的各微凹槽4的四棱锥底面可以不为正方形而仅为非正方形的长方形甚至仅为平行四边形。若匀光膜的各个微凹槽4的四棱锥底面皆为长方形,则匀光膜每个微凹槽4的四棱锥顶点在锥底面的正投影与底面长方形的重心重合,且三棱镜3棱轴在第一端面21的正投影的垂线与X轴所成夹角的角度为40°~50°,这种匀光膜对经过的点光源光线折射匀光,各聚光点的分布均匀程度比不上底面为正方形的匀光膜11,但由于其各个聚光点的分布仍相距较远,因此匀光效果要好于现有技术的匀光膜。同样地,若匀光膜的各个微凹槽4的四棱锥底面皆为平行四边形,其第一端面21上的X轴和Y轴不相互垂直而是彼此相交形成夹角,夹角大小为底面平行四边形的内角。每个微凹槽4的四棱锥顶点在锥底面的正投影与底面平行四边形的重心重合,且三棱镜3棱轴在第一端面21的正投影的垂线与X轴、与Y轴所成夹角的角度都不为0,这种匀光膜对经过的点光源光线折射匀光,匀光效果会差于底面为长方形的匀光膜,不过,这种匀光膜的三棱镜3棱轴在第一端面21的正投影的垂线,若其与X轴夹角和其与Y轴夹角的差值不超过X轴与Y轴夹角的15%,则匀光效果仍要好于如图10所示的三棱镜3棱轴31在第一端面21的正投影B的垂线B’与X轴所成夹角为0的匀光膜。
另一种匀光膜12如图5至图8,其主体亦为基板2,基板2同样以第一端面21作为入射端面,第一端面21各微凹槽4凹陷空间41为全等的正三棱锥,各个微凹槽4正三棱锥的底面都位于基板2的第一端面21上且皆为正三角形。在第一端面21上,分别取平行于底面正三角形三条中线的直线作为X轴、Y轴和Z轴(见图11)。各个底面正三角形在第一端面21上按X轴列、Y轴列和Z轴列进行阵列排布,每个轴列中,每相邻的两个底面正三角形中心对称,对称中心位于相应轴列的轴上,例如图11中,居中的上下两个底面正三角形属于同一组Z轴列(为便于区分,图中标记为Z1),两个底面正三角形的对称中心为O,而居右的上下两个底面正三角形属于另一组Z轴列(为便于区分,图中标记为Z2),居右的上下两个底面正三角形的对称中心为P。每个正三棱锥的三条侧棱在底面的正投影与底面正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重叠,而正三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正投影则与底面正三角形的重心重合。匀光膜12的基板2的第二端面22同样阵列排布有多个横置的三棱镜3,各三棱镜3的棱轴31彼此平行,在第一端面21上,三棱镜3的棱轴31的正投影G的垂线G’与X轴、与Y轴、与Z轴所成夹角的角度为30°或90°。
下面对该匀光膜12的匀光过程进行介绍,如图11所示,该图为图2的匀光膜12的正三棱锥微凹槽面的其中六个正三棱锥微凹槽4,匀光膜12基板2第一端面21作为入射端面而第二端面22作为出射端面。点光源大致对准图中六个正三棱锥微凹槽4底面正三角形的共同交点O处,点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匀光膜12的正三棱锥微凹槽面入射时发生折射,折射后相当一部分光线在点光源所对准的正三棱锥微凹槽面的对准各个底面三边形的重心处分别形成T1、T2、T3、T4、T5、T6六个聚光点,这六个聚光点T1、T2、T3、T4、T5、T6分布于X轴、Y轴和Z轴上。由于匀光膜12的三棱镜3棱轴的正投影G的垂线G’与X轴所成夹角为30°,与Y轴所成夹角为30°,与Z轴所成90°,皆不为0,即光线经过三棱镜3面出射时形成的两个聚光点G1、G2不会位于X轴、Y轴或Z轴上,也就不会与正三棱锥微凹槽面的六个聚光点T1、T2、T3、T4、T5、T6重合。如此,光线穿过具有正三棱锥微凹槽4的匀光膜12后,能形成更多更分散的聚光点,使得出射光线在投影面上的各处光强更为均匀,匀光效果较好。
非优选地,匀光膜的各微凹槽4的三棱锥底面可以不为正三角形而仅为普通的三角形,但每个微凹槽4的三棱锥顶点在锥底面的正投影仍与底面三角形的重心重合,且三棱镜3棱轴在第一端面21的正投影的垂线与X轴、与Y轴、与Z轴所成夹角都不为0,这种匀光膜对经过的点光源光线折射匀光,匀光效果差于底面为正三角形的匀光膜12,但由于其各个聚光点的分布相距尚算较远,因此匀光效果要好于如图12所示的三棱镜3棱轴31在第一端面21的正投影B的垂线B’与Z轴所成夹角为0的匀光膜。
在实际使用时,需要先把匀光膜等封装成背光源封装模组,背光源封装模组见图15,其位于LCD显示屏6背面,背光源封装模组5从背面到正面依次设有Mini LED背光灯板51、量子点板52、叠置在一起的多张匀光膜11以及叠置在一起的多张增光三棱镜片53,其中,Mini LED背光灯板51的正面设有多个对准LCD显示屏的Mini LED光源511。多张匀光膜11都以第一端面21作为入射端面并以第二端面22作为出射端面,在这些匀光膜11中,依次相邻的两张匀光膜11组成一对,匀光膜11的数量为至少一对,且同一对的两张匀光膜11的棱轴31角度不同。增光三棱镜片53的出射端面排列有多个横置的三棱镜(图中未示出),同一张增光三棱镜片53的各个三棱镜棱轴(图中未示出)相互平行,相邻的两张增光三棱镜片53组成一对。
以上述的微凹槽4凹陷空间41为全等的正四棱锥的匀光膜11为例,见图13和图15,匀光膜11的数量为四张,位于图13中上方的两张匀光膜11组成第一对而位于图13中下方的两张匀光膜11则组成第二对。第一对的两张匀光膜11结构相同,摆放角度相差90°,如此则两张匀光膜11棱轴31角度相互垂直,即如图13中所示。第二对的两张匀光膜11亦结构相同,摆放角度相差90°,如此则这两张匀光膜11棱轴31角度相互垂直,即如图13中所示。第二对匀光膜11与第一对相比,区别仅在于第二对匀光膜11的两个端面都在第一对匀光膜11的相应端面的基础上同向旋转了45°,故第二对两张匀光膜11光学性能同第一对并无差别,仅各自的棱轴31角度不同。如此,把第一对的两张匀光膜11对齐并叠置在一起,并把第二对的两张匀光膜11对齐并叠置在一起后,再把第二对匀光膜11对齐并叠置在第一对上,四张匀光膜11就如图15所示地依次对齐并叠置在一起,且四张匀光膜11棱轴31角度各不相同,不同对的两张匀光膜11的棱轴31角度相差45°或135°。取两张具有单面微三棱镜面的增光三棱镜片53组成一对,与第二对匀光膜11相邻设置。这对增光三棱镜片53当中和第二对匀光膜11当中,居于背面的那张增光三棱镜片53和居于正面的那张匀光膜11棱轴方向相同,而居于正面的那张增光三棱镜片53和居于背面的那张匀光膜11棱轴方向亦相同。如此,依次把量子点板52、四张匀光膜11和两张增光三棱镜片53对齐叠置后放在Mini LED背光灯板51的正面,并用封装胶把量子点板52、四张匀光膜11和两张增光三棱镜片53一并封装在MiniLED背光灯板51上,就封装完成了。当然,第一对匀光膜11和第二对匀光膜11的安装位置可以互换,则两张增光三棱镜片53棱轴方向相应地改为与第一对两张匀光膜11棱轴31方向相同。另外,背光源封装模组5也可以采用上述的微凹槽4凹陷空间41为全等的正三棱锥的匀光膜12来代替匀光膜11,见图14,匀光膜12数量为四张,且四张匀光膜12摆放方向(以棱轴31为准)与上述四张匀光膜11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所有角度相差值偏差范围可以都为正负1°内(例如角度相差45°的,可以偏差至相差44°~46°的范围)或都为正负3°内或都为正负5°内或都为正负10°内,只要在此偏差范围内,匀光膜的匀光效果均优于现有技术。
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一对增光三棱镜片53当中和一对匀光膜当中,居于背面的那张增光三棱镜片53和居于正面的那张匀光膜棱轴方向相同,而居于正面的那张增光三棱镜片53和居于背面的那张匀光膜棱轴方向亦相同。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改为居于背面的增光三棱镜片53和匀光膜棱轴方向相同,而居于正面的增光三棱镜片53和匀光膜棱轴方向亦相同。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微凹槽4凹陷空间41为全等的正四棱锥的匀光膜11的数量为四张,微凹槽4凹陷空间41为全等的正三棱锥的匀光膜12的数量为四张,而增光三棱镜片53的数量为两张。在其他实施例中,微凹槽4凹陷空间41为全等的正四棱锥的匀光膜11的数量可以改为其它偶数张,但匀光膜11的对数应至少为一对,微凹槽4凹陷空间41为全等的正三棱锥的匀光膜12也可以改为其它偶数张,同样匀光膜12的对数应至少为一对,同样地,增光三棱镜片53的数量亦可以改为偶数张,且增光三棱镜片53的对数亦应至少为一对。
本实施例中,微凹槽的底面正方形、底面正三角形均为紧密相邻,例如相邻的两个正三角形,其相邻的边互相重合或其相邻的顶点互相重合。在其他实施例中,微凹槽的底面正方形、底面正三角形均可以改为间隔相邻,例如相邻的两个正三角形之间留出一段空白,这段空白把相邻的两个正三角形略微隔开。
如上所述仅为本发明创造的实施方式,不以此限定专利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创造的基础上作出非实质性的变化或替换,仍落入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具有双面微结构的匀光膜,包括基板,其特征是:
基板的第一端面阵列排布有多个微凹槽,各微凹槽的凹陷空间为全等的四棱锥,四棱锥的底面位于基板的第一端面上;
各个微凹槽四棱锥的底面皆为平行四边形,在第一端面上按X轴列和Y轴列进行阵列排布且摆放方向相同,四棱锥顶点在锥底面的正投影与底面平行四边形的重心重合;
基板的第二端面排列有多个横置的三棱镜,各三棱镜的棱轴彼此平行,在第一端面上,棱轴的正投影的垂线与X轴、与Y轴夹角都不为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匀光膜,其特征是,所述底面平行四边形其中两条对边平行于X轴,余下两条对边平行于Y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匀光膜,其特征是,所述各个微凹槽四棱锥的底面为正方形或非正方形的长方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匀光膜,其特征是,X轴垂直于Y轴。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匀光膜,其特征是,在所述第一端面上,所述棱轴的正投影的垂线,其与X轴夹角和其与Y轴夹角的差值不超过X轴与Y轴夹角的15%。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匀光膜,其特征是,每个轴列中,每相邻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具体为紧密相邻或间隔相邻。
7.一种具有双面微结构的匀光膜,包括基板,其特征是:
基板的第一端面阵列排布有多个微凹槽,各微凹槽的凹陷空间为全等的三棱锥,三棱锥的底面位于基板的第一端面上;
各个微凹槽三棱锥的底面皆为三角形,三棱锥顶点在锥底面的正投影与底面三角形的重心重合,分别取平行于底面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的直线作为X轴、Y轴和Z轴,各个三角形在第一端面上按X轴列、Y轴列和Z轴列进行阵列排布,每个轴列中,每相邻的两个三角形中心对称,对称中心位于该轴列的轴上;
基板的第二端面阵列排布有多个横置的三棱镜,各三棱镜的棱轴彼此平行,在第一端面上,棱轴的正投影的垂线与X轴、与Y轴、与Z轴夹角都不为0。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匀光膜,其特征是:所述各微凹槽的凹陷空间具体为全等的正三棱锥,即各微凹槽三棱锥的底面皆为正三角形;所述棱轴的正投影的垂线与X轴、与Y轴、与Z轴夹角为30°或90°,角度相差值偏差范围都为正负1°内或都为正负3°内或都为正负5°内或都为正负10°内。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匀光膜,其特征是,每个轴列中,每相邻的两个三角形具体为紧密相邻或间隔相邻。
10.一种背光源封装模组,包括背光灯板和叠置在一起的偶数张匀光膜,这些匀光膜当中,依次相邻的两张匀光膜组成一对,匀光膜数量为至少一对,匀光膜以第一端面作为入射端面,以第二端面作为出射端面,其特征是:匀光膜都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或都如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同一对的两张匀光膜棱轴角度不同。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源封装模组,其特征是:还包括叠置在一起的偶数张增光三棱镜片,匀光膜位于背光灯板与增光三棱镜片之间,增光三棱镜片的出射端面排列有多个横置的三棱镜,同一张增光三棱镜片的各个三棱镜棱轴相互平行,相邻的两张增光三棱镜片组成一对,增光三棱镜片数量为至少一对;与匀光膜相邻的一对增光三棱镜片和与这对增光三棱镜片相邻的一对匀光膜,其中一张增光三棱镜片与其中一张匀光膜棱轴方向相同,其中另一张增光三棱镜片与其中另一张匀光膜棱轴方向相同。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源封装模组,其特征是,同一对的两张匀光膜,微凹槽凹陷空间全等。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源封装模组,其特征是:同一对内的两张匀光膜都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或都如权利要求8所述;同一对内的两张匀光膜棱轴角度相差90°,角度相差值偏差范围都为正负1°内或都为正负3°内或都为正负5°内或都为正负10°内。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源封装模组,其特征是,匀光膜数量为两对,不同对的两张匀光膜的棱轴角度相差45°或135°,角度相差值偏差范围都为正负1°内或都为正负3°内或都为正负5°内或都为正负10°内。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源封装模组,其特征是,包括量子点板,其位于所述背光灯板和所述匀光膜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0~15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封装模组,其特征是,所述背光灯板具体为Mini LED背光灯板。
CN202122860250.0U 2021-11-19 2021-11-19 具有双面微结构的匀光膜和背光源封装模组 Active CN2166229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60250.0U CN216622914U (zh) 2021-11-19 2021-11-19 具有双面微结构的匀光膜和背光源封装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60250.0U CN216622914U (zh) 2021-11-19 2021-11-19 具有双面微结构的匀光膜和背光源封装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22914U true CN216622914U (zh) 2022-05-27

Family

ID=816974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860250.0U Active CN216622914U (zh) 2021-11-19 2021-11-19 具有双面微结构的匀光膜和背光源封装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2291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39635A (zh) * 2022-11-08 2023-01-24 中蓝光电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微纳结构的光学薄膜及匀光膜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39635A (zh) * 2022-11-08 2023-01-24 中蓝光电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微纳结构的光学薄膜及匀光膜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97187B (zh) 用於後投影陣列顯示系統之基於微結構的螢幕系統
US7576805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light guide plate having antireflection portions on light incident surfaces
US7564517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8432512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JP4649553B2 (ja) 導光板及びこれを有する液晶ディスプレー装置
JP2014202835A (ja) 照明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H10512377A (ja) 画像表示装置
CN111856773A (zh) 显示装置
CN103728820B (zh) 影像显示装置及方法
CN104932140A (zh) 背光模块
CN109581750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6622914U (zh) 具有双面微结构的匀光膜和背光源封装模组
JP2810572B2 (ja) 投写型表示装置
CN114019727A (zh) 一种用于背光源封装模组的匀光膜、背光源封装模组
TW476928B (en) Liquid crystal device and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using same
TW201426014A (zh) 立體顯示系統
TW202219603A (zh) 背光單元
JP2009104073A (ja) 光制御板、面光源装置及び透過型画像表示装置
CN216411807U (zh) 一种匀光膜和背光源封装模组
CN216817124U (zh) 一种用于背光源封装模组的匀光膜、背光源封装模组
JP200507747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1013607A (ja) 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画像投影装置
CN217279200U (zh) 一种具有间隙微凹槽结构的匀光膜、背光源封装模组
JPWO2016158243A1 (ja) 光源用レンズ、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US11933999B2 (en) Optical structure film and light source modu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