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20201U - 供电组件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供电组件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20201U
CN216620201U CN202123240811.3U CN202123240811U CN216620201U CN 216620201 U CN216620201 U CN 216620201U CN 202123240811 U CN202123240811 U CN 202123240811U CN 216620201 U CN216620201 U CN 2166202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module
driving
air conditioner
supply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4081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康铁生
王贵忠
李青云
张滔
毛先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4081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202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202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202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供电组件和空调器,其中,供电组件,包括:壳体,设有进出口;门体,与所述壳体活动连接,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进出口;供电端子,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供电端子具有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收纳位置,以及自所述进出口伸出至所述壳体外的供电位置;以及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供电端子驱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供电端子在所述供电位置和所述收纳位置之间进行切换。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提升供电组件的安全防护性能,实现制氧模块与加湿模块的互换使用。

Description

供电组件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供电组件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空调器功能单一,受限于空调器本身的外形尺寸,很难在空调上同时加入各种功能模块(如新风模块、净化模块、加湿模块、除菌模块、制氧模块等)。因此,在不增大空调器尺寸的前提下,实现两个功能模块的互换使用显得尤为必要。例如制氧模块与加湿模块共用一个安装腔,当需要实现制氧功能时,将制氧模块装入安装腔内,当需要实现加湿功能时,将制氧模块取出并将加湿模块装入安装腔内。但由于制氧模块需要与供电组件对接通电后才能使用,而加湿模块产生的湿气又会对供电组件产生影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很难实现制氧模块与加湿模块的互换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供电组件,旨在提升供电组件的安全防护性能,实现制氧模块与加湿模块的互换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供电组件,包括:
壳体,设有进出口;
门体,与所述壳体活动连接,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进出口;
供电端子,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供电端子具有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收纳位置,以及自所述进出口伸出至所述壳体外的供电位置;以及
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供电端子驱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供电端子在所述供电位置和所述收纳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一传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传动单元驱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单元与所述供电端子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经由所述第一传动单元驱动所述供电端子在所述供电位置和所述收纳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优选地,所述第一传动单元包括齿条和第一传动齿轮,所述齿条朝向所述进出口延伸,所述供电端子设于所述齿条靠近所述进出口的一端,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所述第一驱动件具有第一旋转输出轴,所述第一旋转输出轴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和所述第一驱动件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分别与所述齿条的相对两侧啮合,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一一对应地驱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门体与所述壳体可转动连接;或者,所述门体与所述壳体可滑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供电组件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门体驱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门体打开或关闭所述进出口。
优选地,所述门体的一侧通过转轴与所述壳体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件和第二传动单元,所述第二传动单元与所述转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二传动单元驱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经由所述第二传动单元驱动所述转轴转动,以带动所述门体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开合。
优选地,所述第二传动单元包括第二传动齿轮和第三传动齿轮,所述第二驱动件具有第二旋转输出轴,所述第二旋转输出轴与所述第二传动齿轮连接,所述第三传动齿轮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第二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三传动齿轮啮合。
优选地,所述门体包括门板及凸设于所述门板一侧的封堵部,当所述门体关闭所述进出口时,所述门板与所述壳体相抵接,所述封堵部嵌设于所述进出口内。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壳本体和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壳本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盖体与所述壳本体围合形成有安装腔,所述供电端子、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均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箱体及设于所述箱体内的如上所述的供电组件。
优选地,所述的空调器还包括制氧模块,所述制氧模块设有接电部,当所述制氧模块装配至所述箱体内,所述供电组件的供电端子处于供电位置并与所述接电部对接导通,以对所述制氧模块进行供电。
优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与所述制氧模块能够择其一地替换装配至所述箱体内,当所述加湿模块装配至所述箱体内时,所述供电组件的供电端子处于收纳位置。
优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设于所述箱体内的抽屉,所述箱体设有供所述抽屉抽出的抽拉口,所述制氧模块与所述加湿模块能够择其一地替换安装于所述抽屉内。
优选地,所述制氧模块设有感应件,所述箱体设有位置检测元件,所述位置检测元件用于与所述感应件触发配合,以对所述制氧模块的安装状态进行检测;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供电组件及所述位置检测元件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位置检测元件反馈的信号控制所述供电组件执行供电作业。
优选地,所述感应件为磁性件,所述位置检测元件为磁性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新风模块和/或净化模块,所述新风模块用于将室外新风引入所述空调器的风道内,所述净化模块用于对所述风道内的空气进行净化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采用供电组件,当需要进行供电作业时,门体打开进出口,第一驱动机构驱动供电端子自进出口处伸出至壳体外的供电位置,供电端子能够与制氧模块对接,从而为制氧模块进行供电;当完成供电作业后,第一驱动机构驱动供电端子自进出口处缩回至壳体内的收纳位置,然后门体将进出口关闭,如此,能够使供电端子处于密封环境中,而不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当将制氧模块替换为加湿模块时,由于壳体的保护,供电端子不会裸露在外,因而不会与外部潮湿的空气接触,不易生锈;同时,用户也不易接触到供电端子而产生安全隐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提升供电组件的安全防护性能,进而能够实现制氧模块与加湿模块的互换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供电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供电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供电组件第一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供电组件第二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供电组件第三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供电组件与制氧模块对接供电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6中制氧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的空调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制氧模块通过抽屉安装到箱体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制氧模块与抽屉的装配示意图;
图13为加湿模块通过抽屉安装到箱体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加湿模块与抽屉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422166050000041
Figure BDA000342216605000005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目前,市场上的空调器功能单一,受限于空调器本身的外形尺寸,很难在空调上同时加入各种功能模块(如新风模块、净化模块、加湿模块、除菌模块、制氧模块等)。因此,在不增大空调器尺寸的前提下,实现两个功能模块的互换使用显得尤为必要。例如制氧模块与加湿模块共用一个安装腔,当需要实现制氧功能时,将制氧模块装入安装腔内,当需要实现加湿功能时,将制氧模块取出并将加湿模块装入安装腔内。但由于制氧模块需要与供电组件对接通电后才能使用,而加湿模块产生的湿气又会对供电组件产生影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很难实现制氧模块与加湿模块的互换使用。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供电组件11。
请参照图1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供电组件11包括壳体12、门体13、供电端子14和第一驱动机构15。其中,所述壳体12设有进出口101;所述门体13与所述壳体12活动连接,所述门体13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进出口101;所述供电端子14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2内,所述供电端子14具有收容于所述壳体12内的收纳位置,以及自所述进出口101伸出至所述壳体12外的供电位置;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5与所述供电端子14驱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供电端子14在所述供电位置和所述收纳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具体地,壳体12构成供电组件11的主体支撑结构,壳体12的具体形状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成矩形、椭圆形、圆柱形等等,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壳体12具体可采用具有塑料材质制成。壳体内部形成安装腔,供电端子14和第一驱动机构15容置于安装腔内。供电端子12用于与功能模块(例如制氧模块17)对接并进行供电,通常供电端子12包括正负两个端子,相应地,功能模块上设有与两个端子一一对应的电极片或者插接孔。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供电组件11可作为单独的产品进行销售,也可作为空调器100的一部分,装配在空调器100的机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采用供电组件11,当需要进行供电作业时,门体13打开进出口101(如图4所示),第一驱动机构15驱动供电端子14自进出口101处伸出至壳体12外的供电位置(如图5所示),供电端子14能够与制氧模块17的接电部171对接(如图6所示),从而为制氧模块17进行供电;当完成供电作业后,第一驱动机构15驱动供电端子14自进出口101处缩回至壳体12内的收纳位置,然后门体13将进出口101关闭,如此,能够使供电端子14处于壳体12与门体13所围合形成的密闭环境中,供电端子14不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例如,在空调器100中,当将制氧模块17替换为加湿模块40时,由于壳体12的保护,供电端子14不会裸露在外,因而不会与外部潮湿的空气接触,不易生锈;同时,用户也不易接触到供电端子14而产生安全隐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提升供电组件11的安全防护性能,进而能够实现制氧模块17与加湿模块40的互换使用。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5包括第一驱动件151和第一传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件151与所述第一传动单元驱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单元与所述供电端子14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151经由所述第一传动单元驱动所述供电端子14在所述供电位置和所述收纳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具体地,所述第一驱动件151用于提供原始驱动力,所述第一传动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驱动件151的输出的动力传递至所述供电端子14,进而通过第一传动单元带动供电端子14运动,实现供电端子14在供电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进行往复移动。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供电端子14在供电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的运动路径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件151驱动所述第一传动单元运动,进而带动所述供电端子14在供电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沿直线进行往复运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所述第一驱动件151驱动所述第一传动单元运动进而带动所述供电端子14在供电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进行往复转动。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省略所述第一传动单元,将第一驱动件151的输出端与供电端子14直接相连来驱动所述供电端子14运动,例如,所述第一驱动件151可为电动推杆,第一驱动件151的推杆端部与所述供电端子14连接,通过推杆的伸缩运动带动供电端子14在供电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进行直线往复运动。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单元包括齿条152和第一传动齿轮153,所述齿条152朝向所述进出口101延伸,所述供电端子14设于所述齿条152靠近所述进出口101的一端,所述第一传动齿轮153与所述齿条152相啮合,所述第一驱动件151具有第一旋转输出轴1511,所述第一旋转输出轴1511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153连接。
具体地,如图3所示,齿条152可采用强度较高的刚性材质制成,齿条152呈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长条形,齿条152的侧边设有若干齿牙,第一传动齿轮153与齿条152上的齿牙相啮合,齿条152靠近进出口101的一端设有安装部,供电端子14通过端子盒141与安装部连接固定。其中,第一驱动件151具体可采用驱动电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151也可以使用其他能够输出旋转动力的动力源。此外,如图2所示,为了便于第一驱动件151的安装和防护,壳体12内还设有第一罩体154,第一罩体154设有适于第一驱动件151容置的第一容置腔。当需要供电时,第一驱动件151的第一旋转输出轴1511带动第一传动齿轮153转动,进而带动齿条152朝向进出口101方向做直线运动,直至将供电端子14由进出口101推出至供电位置;当供电完成后,第一驱动件151的第一旋转输出轴1511带动第一传动齿轮153反向转动,进而带动齿条152反向运动,直至将供电端子14收回至壳体12内的收纳位置。第一传动单元采用齿轮齿条传动结构进行传动,结构简单,且传动可靠。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动齿轮153和所述第一驱动件151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传动齿轮153分别与所述齿条152的相对两侧相啮合,所述第一驱动件151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153一一对应地驱动连接。具体地,如图3所示,齿条152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若干齿牙,两个第一传动齿轮153分别位于齿条152宽度方向两的侧并与对应侧边的齿牙相啮合。当需要驱动供电端子14运动时,两个第一驱动件151分别驱动两个第一传动齿轮153转动,进而带动齿条152做直线运动。采用上述结构设计,使得齿条152两侧的受力更为平衡,从而能够进一步确保齿条152的运动平稳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只在齿条152的一侧设置第一传动齿轮153和第一驱动件151,将齿条152的另一侧与壳体12内壁面或其他支撑构件通过滑轨或滑槽结构进行滑动连接,也能够保证齿条152的运动平稳性。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并不限定两个第一传动齿轮153啮合于齿条152宽度方向的两侧,例如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齿条152的厚度方向两侧分别设有若干齿牙,两个第一传动齿轮153也可以与齿条152厚度方向的相对两侧的齿牙相啮合。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传动单元采用齿轮齿条传动结构将第一驱动件151的旋转输出力转化为供电端子14的直线驱动力,结构简单,传动可靠。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传动单元还可以采用其他传动结构实现供电端子14在供电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的往复运动,例如包括但不限于螺母丝杆传动结构、凸轮滑槽传动结构、同步带轮传动结构等,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进出口101处设置有门体13,当供电端子14处于收纳位置时,门体13将进出口101关闭,从而能够保证供电端子14处于密闭环境中;当需要供电时,门体13打开进出口101,使得供电端子14能够从进出口101处推出。其中,门体13与壳体12之间的活动连接方式有多种,例如,所述门体13与所述壳体12可转动连接,使得门体13能够相对壳体12转动以打开或关闭进出口101。又例如,所述门体13与所述壳体12可滑动连接,使得门体13能够相对壳体12滑动以打开或关闭进出口101。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门体13可以通过驱动机构驱动自动打开或关闭进出口101,也可以通过手动的方式打开或关闭进出口101。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供电组件11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16,所述第二驱动机构16与所述门体13驱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16用于驱动所述门体13打开或关闭所述进出口101。通过第二驱动机构16能够实现门体13的自动打开和关闭,自动化程度更高,能够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和图3,所述门体13的一侧通过转轴131与所述壳体12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16包括第二驱动件161和第二传动单元,所述第二传动单元与所述转轴131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161与所述第二传动单元驱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161经由所述第二传动单元驱动所述转轴131转动,以带动所述门体13相对于所述壳体12转动开合。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门体13的底侧通过转轴131与壳体12可转动连接,门体13的上侧可相对壳体12转动开合。第二驱动机构16设置于壳体12内,当需要打开进出口101时,第二驱动件161驱动第二传动单元运动,进而带动门体13朝向壳体12内侧并向下转动,直至门体13处于大体水平状态,此时进出口101打开,同时门体13大体处于水平状态也不会影响供电端子14的进出。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将门体13的上侧、左侧或右侧的其中一侧与壳体12转动连接。另外,门体13也可以是朝壳体12外侧转动以打开进出口101,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在此不再详述。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传动单元包括第二传动齿轮162和第三传动齿轮163,所述第二驱动件161具有第二旋转输出轴1611,所述第二旋转输出轴1611与所述第二传动齿轮162连接,所述第三传动齿轮163与所述转轴131连接,所述第二传动齿轮162与所述第三传动齿轮163啮合。具体地,第二驱动件161的第二旋转输出轴1611转动,进而带动第二传动齿轮162转动,通过第二传动齿轮162带动第三传动齿轮163转动,进而带动门体13转动打开或关闭进出口101。其中,第二驱动件161具体可采用驱动电机。此外,为了便于第二驱动件161的安装和防护,壳体12内还设有第二罩体164,第二罩体164设有适于第二驱动件161容置的第二容置腔。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传动单元采用齿轮组件传动将第二驱动件161的旋转输出力转化为门体13的旋转驱动力,结构简单,传动可靠。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传动单元还可以采用同步带轮传动结构、凸轮滑槽传动结构等实现门体13的转动开合。此外,当门体13与壳体12滑动连接时,第二驱动件161通过第二传动单元带动门体13沿直线往复滑动以打开或关闭进出口101,此时,第二传动单元包括但不限于采用齿轮齿条传动结构,螺母丝杆传动结构等实现门体13相对于壳体12的滑动开合。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门体13包括门板132及凸设于所述门板132一侧的封堵部133,当所述门体13关闭所述进出口101时,所述门板132与所述壳体12相抵接,所述封堵部133嵌设于所述进出口101内。如此,当不进行供电时,封堵部133嵌设于进出口101内将进出口101封堵,同时门板132能够将封堵部133与进出口101内周缘之间的间隙进行遮盖,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壳体12的密封性能,避免水汽进入而对供电端子14产生影响,可进一步提升对供电端子14的防护等级。可选地,封堵部133的外周可设有密封环,当封堵部133嵌设于进出口101内时,密封环受挤压变形,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密封、防水性能。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壳体12包括壳本体121和盖体122,所述盖体122与所述壳本体121可拆卸连接,所述盖体122与所述壳本体121围合形成有安装腔,所述供电端子14、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5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16均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具体地,壳本体121与盖体122围合形成壳体12,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2大体呈矩形结构,使得供电组件11整体结构规则,便于安装于空调器100内部而不会占用过多空间。其中,壳本体121与盖体122之间包括但不限于采用卡扣连接、紧固件连接等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通过将壳本体121与盖体122可拆卸连接,能够方便内部的供电端子14、第一驱动机构15及第二驱动机构16等元件的维护和更换。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壳本体121的顶面设有卡扣,盖体122的顶面设有朝向壳本体121延伸的卡接臂,卡接臂上设有卡槽,当盖体122与壳本体121对接后,卡槽与卡扣卡接配合,实现盖体122与盖本体之间的装配;当需要打开壳体12时,将卡槽与卡扣分离即可,便于拆卸。可选地,壳本体121的顶面间隔设有至少两个卡扣,盖体122的顶面设有至少两个卡接臂,卡接臂与卡扣一一对应设置,每一卡接臂上均设有与卡扣适配的卡槽,如此,可进一步保证壳本体121与盖体122之间的装配可靠性。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壳本体121的前部靠近盖体122的一侧设有缺口槽,当盖体122与壳本体121装配到位后,缺口槽与盖体122的侧边围合形成进出口10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壳本体121与盖体122上分别设有缺口槽,两者装配好后,两个缺口槽拼接形成进出口101。
请参照图9和图11,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100。在一实施例中,该空调器100包括箱体20及设于所述箱体20内的供电组件11。该空调器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具体地,供电组件11包括壳体12、门体13、供电端子14和第一驱动机构15。其中,所述壳体12设有进出口101;所述门体13与所述壳体12活动连接,所述门体13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进出口101;所述供电端子14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2内,所述供电端子14具有收容于所述壳体12内的收纳位置,以及自所述进出口101伸出至所述壳体12外的供电位置;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5与所述供电端子14驱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供电端子14在所述供电位置和所述收纳位置之间进行切换。该空调器100内置有供电组件11,用户在选购空调器100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配置所需的功能模块(例如制氧模块17、加湿模块40或者净化模块60等),该供电组件11的供电端子14处于供电位置能够对功能模块实现供电作业。当然,用户在选购空调时,也可以暂时不配置功能模块,此时空调器100内的供电组件11的供电端子14处于收纳位置,具有较高的安全防护,不会影响空调器100的正常使用;后续用户需要配置对应的功能模块时,供电组件11就能够起到供电作用。如此,使得用户具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使得空调器100的适用性更广。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6至图8,所述的空调器100还包括制氧模块17,所述制氧模块17设有接电部171,当所述制氧模块17装配至所述箱体20内,所述供电组件11的供电端子14处于供电位置并与所述接电部171对接导通,以对所述制氧模块17进行供电。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100配置有制氧模块17,制氧模块17的后侧设有接电部171,接电部171具体包括两个电极片,供电端子14包括与电极片一一对应的两个端子。当未装入制氧模块17时,供电组件11的供电端子14处于收纳位置,此时,供电端子14处于密闭的壳体12内,外界环境不会对供电端子14产生影响,同时用户也不会轻易触碰到供电端子14。当需要实现制氧功能时,将制氧模块17装配至箱体20内,当装配到位后,供电组件11的门体13打开进出口101,第一驱动机构15驱动供电端子14自进出口101伸出至壳体12外的供电位置,此时供电端子14与制氧模块17的接电部171对接并导通,从而能够实现对制氧模块17进行供电作业。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加湿模块40,所述加湿模块40与所述制氧模块17能够择其一地替换装配至所述箱体20内,当所述加湿模块40装配至所述箱体20内时,所述供电组件11的供电端子14处于收纳位置。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100配置有制氧模块17和加湿模块40。当需要实现制氧功能时,将制氧模块17装配至箱体20内(如图11所示),供电组件11的供电端子14处于供电位置,能够为制氧模块17进行供电。当需要实现加湿功能时,将制氧模块17取出,将加湿模块40装配至箱体20内(如图13所示),此时供电组件11的供电端子14收回至壳体12内的收纳位置,供电组件11的门体13将进出口101关闭。由于壳体12的保护,供电端子14不会裸露在外,因而不会与外部潮湿的空气接触,不易生锈;同时,用户也不易接触到供电端子14而产生安全隐患。如此,能够有效提升供电组件11的使用安全性,实现制氧模块17与加湿模块40的互换使用,在不增加空调器100尺寸的情况下,使得空调器100的功能更为多元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供电组件11主要用于对制氧模块17进行供电,且制氧模块17与加湿模块40共用一个安装腔,因此可实现制氧模块17与加湿模块40的互换使用。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供电组件11也可以为其他功能模块(例如除菌模块、净化模块60等)进行供电,其他功能模块与加湿模块40共用一个安装腔,从而实现其他功能模块与加湿模块40的互换使用。
进一步地,如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设于所述箱体20内的抽屉30,所述箱体20设有供所述抽屉30抽出的抽拉口21,所述制氧模块17与所述加湿模块40能够择其一地替换安装于所述抽屉30内。具体地,抽屉30的在垂直于抽拉方向的相对两侧可分别通过导轨31与箱体20的内壁面滑动连接,当需要更换功能模块时,将抽屉30从抽拉口21处抽出即可,便于制氧模块17和加湿模块40的更换。请参照图14,其中,加湿模块40具体可包括水槽、水箱41及加湿膜组件42,加湿膜组件42设于水槽内。水箱41将水注入水槽内,加湿膜组件42吸附水槽内的水,当气流经过加湿膜组件42时,能够将湿气带走并随着空调器100的风道吹送至出风口处起到加湿作用。此外,为了便于用户更换,可选地,水槽及加湿膜组件42设于抽屉30内保持不动,水箱41可分离地安装于抽屉30内,且水箱41的安装位置刚好能够容纳制氧模块17。如此,当需要替换制氧模块17时,只需将水箱41取下并将制氧模块17装配至水箱41安装位即可,进一步提升使用便利性。优选地,制氧模块17及水箱41分别设有提手,能够进一步便于用户更换。其中,在加湿模块40中,加湿膜组件42可设置为一组、两组或者更多。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抽屉30在垂直于抽拉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加湿膜组件42;供电组件11刚好能够位于抽屉30内两组加湿膜组件42之间的空间内,整体结构更为紧凑。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1,所述制氧模块17设有感应件172,所述箱体20设有位置检测元件22,所述位置检测元件22用于与所述感应件172触发配合,以对所述制氧模块17的安装状态进行检测;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供电组件11及所述位置检测元件22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位置检测元件22反馈的信号控制所述供电组件11执行供电作业。
具体地,当制氧模块17随着抽屉30推入至箱体20内部,感应件172靠近位置检测元件22,当位置检测元件22检测到感应件172时向控制模块发出信号,控制模块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判断出制氧模块17已经安装到位,控制模块控制第二驱动机构16驱动门体13打开进出口101,然后控制第一驱动机构15将供电端子14自进出口101推出至供电位置,供电端子14与制氧模块17的接电部171对接并导通,从而为制氧模块17进行供电。通过位置检测元件22与感应件172的配合能够对制氧模块17的安装位置进行检测,从而确保制氧模块17能够正常工作。其中,位置检测元件22包括但不限于采用磁性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或者限位开关等。
可选地,所述感应件172为磁性件,所述位置检测元件22为磁性传感器。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位置检测元件22具体采用霍尔传感器,霍尔传感器通过压盖23安装在箱体20的侧壁,制氧模块17的侧壁设有磁性感应件172,当制氧模块17推入箱体20内部时,磁性感应件172靠近霍尔传感器,霍尔传感器感应到磁场变化便向控制模块发出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新风模块50和/或净化模块60,所述新风模块50用于将室外新风引入所述空调器100的风道内,所述净化模块60用于对所述风道内的空气进行净化处理。空调器100配置新风模块50和净化模块60,从而能够实现新风功能和空气进化功能,进一步提升空调器100的功能多样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100具体可为壁挂式空调或者落地式空调等,在本实施例中主要以落地式空调器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地,请参照图9和图10,在上述实施例中,空调器100包括外壳90,以及设于外壳90内的换热部件70、风机部件80、新风模块50、净化模块60等。换热部件70用于实现空气的热交换,从而实现制冷或者制热功能。风机部件80用于将气流按照预设风道自进风口引导至出风口。新风模块50用于将室外新风引入所述空调器100的风道内,实现新风功能。净化模块60用于对风道内的空气进行净化处理,例如可通过净化模块60实现过滤、除甲醛、除尘、除过敏源、除异味、杀菌等功能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外壳90内还设有箱体20,箱体20内设有供电组件11,箱体20内还可以择其一地替换安装有制氧模块17或加湿模块40。制氧模块17可拆卸地安装在箱体20内,制氧模块17具体可以为分子筛制氧模块,也可以是富氧膜制氧模块,只要能够在通电状态下制取氧气即可。当需要实现加湿功能时,将制氧模块17从箱体20内取出,再将加湿模块40装配置箱体20内即可。
其中,外壳90的水平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或者类矩形,可以根据空调器100的机型及实际使用需求选择空调外壳90的形状。外壳90具体可由面板91、出风框92、背板93、顶盖94和底盘95等组成。面板91可以由一块或者多块组成,面板91上设有空调出风口,对应空调出风口设置有出风口开关门,出风口开关门用于打开或者关闭空调出风口。背板93由一块或多块组成,背板93设置有空调回风格栅滤网,以及一个或者多个新风出风口,背板93的两侧设置有立柱,立柱用于安装固定换热部件70(例如蒸发器部件)、新风模块50及控制模块。新风出风口可设置在背板93两侧亦或是前面板91上;背板93上设置有新风出风口及与新风出风蜗壳装配固定的导向固定结构。空调风机部件80具体可为单贯流风机或双贯流风机。新风模块50包括新风风机、新风过滤网组件、新风管组件等。其中,新风风机包括风机组件、出风蜗壳组件和进风蜗壳组件等,新风风机设置有安装板,用来将新风风机装配固定到背板93两侧的立柱上,安装板可以与进风蜗壳和/或出风蜗壳一体成形,也可以分体成形,然后装配固定到进风蜗壳和/或蜗壳上。新风出风蜗壳组件形成有至少一个出风口,出风口上设置有导向密封结构,与背板93上设置的新风出口导向密封结构配合。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该空调器100包括箱体20、供电组件11及制氧模块17。其中,所述供电组件11设于箱体20内,所述供电组件11包括壳体12、门体13、供电端子14、第一驱动机构15和第二驱动机构16。所述壳体12设有进出口101;所述门体13与所述壳体12活动连接,所述门体13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进出口101;所述供电端子14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2内,所述供电端子14具有收容于所述壳体12内的收纳位置,以及自所述进出口101伸出至所述壳体12外的供电位置;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5与所述供电端子14驱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供电端子14在所述供电位置和所述收纳位置之间进行切换;所述第二驱动机构16与所述门体13驱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门体13打开或关闭所述进出口101。所述制氧模块17设有接电部171,所述制氧模块17设有感应件172,所述箱体20设有位置检测元件22,所述位置检测元件22用于与所述感应件172触发配合,以对所述制氧模块17的安装状态进行检测;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供电组件11及所述位置检测元件22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位置检测元件22反馈的信号控制所述供电组件11执行供电作业。
具体地,当空调器100需要实现制氧功能时,将制氧模块17放置到抽屉30上,制氧模块17随着抽屉30一并推入到箱体20内,直至位置检测元件22(例如霍尔传感器)检测到感应件172(例如磁性件),位置检测元件22向控制模块反馈信号;当控制模块接收到反馈信号时,则判断出制氧模块17已经安装到位;若控制模块未接收到反馈信号,则表明制氧模块17还未安装到位,此时需要返回至步骤S1继续将制氧模块17向箱体20内推入,直至制氧模块17安装到位。当制氧模块17安装到位后,控制模块控制供电组件11的第二驱动机构16驱动门体13打开进出口101,然后第一驱动机构15驱动供电端子14经由进出口101处伸出至壳体12外的供电位置;供电端子14与制氧模块17的接电部171相接触,并通过低电压检查,判断供电端子14与制氧模块17是否接触良好,若接触良好,则供电组件11对制氧模块17进行供电,制氧模块17通电后开启制氧作业;若接触不良,则需要返回至步骤S1继续调整制氧模块17的安装位置,直至接触良好。
进一步地,当制氧完成后,控制模块控制第一驱动机构15驱动供电端子14收回至壳体12内的收纳位置,然后控制第二驱动机构16驱动门体13将进出口101关闭,此时供电端子14处于壳体12内的密闭空间内,具有较高的安全防护等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供电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设有进出口;
门体,与所述壳体活动连接,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进出口;
供电端子,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供电端子具有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收纳位置,以及自所述进出口伸出至所述壳体外的供电位置;以及
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供电端子驱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供电端子在所述供电位置和所述收纳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一传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传动单元驱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单元与所述供电端子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经由所述第一传动单元驱动所述供电端子在所述供电位置和所述收纳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单元包括齿条和第一传动齿轮,所述齿条朝向所述进出口延伸,所述供电端子设于所述齿条靠近所述进出口的一端,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所述第一驱动件具有第一旋转输出轴,所述第一旋转输出轴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和所述第一驱动件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分别与所述齿条的相对两侧啮合,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一一对应地驱动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体与所述壳体可转动连接;或者,所述门体与所述壳体可滑动连接。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供电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门体驱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门体打开或关闭所述进出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供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体的一侧通过转轴与所述壳体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件和第二传动单元,所述第二传动单元与所述转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二传动单元驱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经由所述第二传动单元驱动所述转轴转动,以带动所述门体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开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供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单元包括第二传动齿轮和第三传动齿轮,所述第二驱动件具有第二旋转输出轴,所述第二旋转输出轴与所述第二传动齿轮连接,所述第三传动齿轮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第二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三传动齿轮啮合。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供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体包括门板及凸设于所述门板一侧的封堵部,当所述门体关闭所述进出口时,所述门板与所述壳体相抵接,所述封堵部嵌设于所述进出口内。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供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壳本体和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壳本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盖体与所述壳本体围合形成有安装腔,所述供电端子、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均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
1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及设于所述箱体内的如权利要求1至10任意一项所述的供电组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制氧模块,所述制氧模块设有接电部,当所述制氧模块装配至所述箱体内,所述供电组件的供电端子处于供电位置并与所述接电部对接导通,以对所述制氧模块进行供电。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与所述制氧模块能够择其一地替换装配至所述箱体内,当所述加湿模块装配至所述箱体内时,所述供电组件的供电端子处于收纳位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箱体内的抽屉,所述箱体设有供所述抽屉抽出的抽拉口,所述制氧模块与所述加湿模块能够择其一地替换安装于所述抽屉内。
15.如权利要求12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氧模块设有感应件,所述箱体设有位置检测元件,所述位置检测元件用于与所述感应件触发配合,以对所述制氧模块的安装状态进行检测;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供电组件及所述位置检测元件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位置检测元件反馈的信号控制所述供电组件执行供电作业。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件为磁性件,所述位置检测元件为磁性传感器。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新风模块和/或净化模块,所述新风模块用于将室外新风引入所述空调器的风道内,所述净化模块用于对所述风道内的空气进行净化处理。
CN202123240811.3U 2021-12-20 2021-12-20 供电组件和空调器 Active CN2166202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40811.3U CN216620201U (zh) 2021-12-20 2021-12-20 供电组件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40811.3U CN216620201U (zh) 2021-12-20 2021-12-20 供电组件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20201U true CN216620201U (zh) 2022-05-27

Family

ID=81705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40811.3U Active CN216620201U (zh) 2021-12-20 2021-12-20 供电组件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202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93087B1 (en) Vertical air conditioner
CN111053926B (zh) 一种消毒柜
CN113068938B (zh) 一种可调节温湿度的智能书柜
CN216620201U (zh) 供电组件和空调器
CN111184884A (zh) 一种消毒柜
CN212319916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6294113A (zh) 供电组件、空调器及其制氧控制方法
CN216953428U (zh) 香氛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2390493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2108677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2566188U (zh) 空气净化器
CN111110888A (zh) 一种消毒柜
EP3690333A1 (en) Air conditioner
CN216346904U (zh) 香氛模块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07143919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6976840U (zh) 一种模块化集成灶
CN216598457U (zh) 一种具有恒温效果的储能柜
CN216111380U (zh) 风扇
CN217037628U (zh) 壳体组件、消杀装置及空气处理装置
CN211040175U (zh) 一种家用路由网络安全监控装置
CN214841291U (zh) 除湿暖风装置
CN116505626B (zh) 一种基于主动散热的移动电源
CN219576279U (zh) 一种电气防潮配电柜
CN215578257U (zh) 一种红外家电遥控装置
CN215675475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