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20037U - 风机系统以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风机系统以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20037U
CN216620037U CN202121874513.7U CN202121874513U CN216620037U CN 216620037 U CN216620037 U CN 216620037U CN 202121874513 U CN202121874513 U CN 202121874513U CN 216620037 U CN216620037 U CN 2166200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air
volute
air outlet
duct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7451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明珠
夏光辉
林金煌
梁博
邹云辉
孙小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2187451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200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200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200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机系统以及空调器,该风机系统包括:多个风机结构,各个风机结构均包括通风风道和多个出风口,多个出风口均与通风风道连通;多个风机结构的通风风道之间相互独立;其中,各个风机结构均包括设置在通风风道内的风机部件和蜗舌部件,各个蜗舌部件绕相应的风机部件可转动地设置,以遮挡在风机部件与多个出风口中的至少一个出风口之间。本实用新型中的风机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存在制热时“头热脚冷”、制冷时“冷风吹人”的舒适性问题。

Description

风机系统以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机系统以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人体对“偏热环境的制冷需求”与“偏冷环境的制热需求”是不同的。制冷需求和制热需求又分为动态环境(空调器开启运行,室内环境温度未达到稳定状态)和稳态环境(空调器已运行一段时间,室内环境温度已趋于稳定状态)下的不同需求。
偏热环境的制冷需求:
在动态环境过程中,在偏热环境下,人体的头部、背部、胸口和小腿四个部位对冷刺激更加敏感,故在空调器开机阶段,利用冷风对人体头部、背部、胸口、小腿等局部冷刺激,人体更容易感到舒适。在稳态环境,制冷时,冷风直吹人,能够引起人体的不舒适感。冷风吹到人身上,还会使人精神涣散,分散工作注意力。而长期处于冷风直吹状态,极易诱发人体各种疾病。故此时人体不希望有冷风直接吹向身体,最易被人们接受的制冷方式为沐浴式送风,冷风避免直接吹人,舒适性也大幅度增加。
偏冷环境的制热需求:
在动态环境过程中,在偏冷环境下,人体的头部、大腿、小腿和手四个部位对热刺激更加敏感,热风对人体头部、背部、胸口、小腿等局部热刺激,人体更容易感到舒适。在稳态环境,因热气上浮,房间温度分层明显,热量大部分积聚于房间上部区域,人体最需要温暖的脚部部位却得不到温暖,若热风可以从先送至脚部,使脚部得到温暖,那么可以极大改善人体的冷环境下的稳态热舒适。
传统空调器的出风形式单一,制冷/热时的出风形式一致,仅通过调整扫风或者导风叶片改变气流的方向。但是由于空气的自然特性,热空气密度比较小,容易上浮;而冷空气密度较大,容易下沉。
因此,导致现有空调器在运行过程中始终存在舒适性问题,如制热时“头热脚冷”,制冷时“冷风吹人”等。
已有的具有上、下出风功能的空调器需要上、下风口同时送风,输出的制冷、制热量才能满足最大负荷需求——存在问题,制冷的下风口冷风吹人,制热的上风口的热风上浮导致“头热脚冷”。
可见,现有技术中的具有上、下出风功能的空调器存在如下问题:
问题1、可以单开上出风,但单开上风口制冷时冷量不能满足最大制冷负荷需求;
问题2、制热必须上下风口同时开启出风,不能单开下出风。原因是已有技术仅开下出风风量不足,不能满足最大制热负荷需求。
问题3、已有空调采用单离心风机双向出风系统,存在问题风叶直径大,导致空调外形尺寸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机系统以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存在制热时“头热脚冷”、制冷时“冷风吹人”的舒适性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风机系统,包括:多个风机结构,各个风机结构均包括通风风道和多个出风口,多个出风口均与通风风道连通;多个风机结构的通风风道之间相互独立;其中,各个风机结构均包括设置在通风风道内的风机部件和蜗舌部件,各个蜗舌部件绕相应的风机部件可转动地设置,以遮挡在风机部件与多个出风口中的至少一个出风口之间。
进一步地,风机系统还包括:蜗壳组件,蜗壳组件具有第一出风区域和第二出风区域,其中,各个风机结构的多个出风口分别设置在第一出风区域和第二出风区域。
进一步地,各个通风风道均包括延伸至第一出风区域的第一风道段、延伸至第二出风区域的第二风道段以及风机安装腔,第一风道段和第二风道段均与风机安装腔连通,风机部件和蜗舌部件均安装在风机安装腔内。
进一步地,多个风机结构的第一风道段沿蜗壳组件的厚度方向布置;和/或多个风机结构的第二风道段沿蜗壳组件的厚度方向布置;和/或各个风机结构的第一风道段和第二风道段沿蜗壳组件的宽度方向错位布置。
进一步地,蜗壳组件包括:蜗壳盖、蜗壳主体以及挡风板,蜗壳主体设置在蜗壳盖和挡风板之间;其中,蜗壳盖和蜗壳主体之间围成各个风机结构的风机安装腔;在同一个风机结构中,第一风道段和第二风道段中的一个设置在蜗壳盖和蜗壳主体之间,第一风道段和第二风道段的另一个设置在蜗壳主体和挡风板之间。
进一步地,蜗壳主体上设置有用于连通风机安装腔和第一风道段或第二风道段的连通开口;连通开口为多个,各个连通开口与相应的风机安装腔连通;其中,多个连通开口沿蜗壳主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挡风板上设置有用于形成第一风道段和/或第二风道段的凹陷部;和/或蜗壳盖上设置有用于与风机安装腔连通的进风开口;和/或蜗壳主体上设置有用于连通风机安装腔和第一风道段或第二风道段的连通开口,连通开口的内壁面具有导风斜面,导风斜面倾斜于蜗壳主体和挡风板的分布方向。
进一步地,风机结构为两个,各个风机结构均具有两个出风口,两个出风口沿竖直方向布置;和/或各个通风风道包括多个风道段,多个风道段与多个出风口一一对应地设置,多个风道段的气流流通方向交叉设置;各个风机结构的蜗舌部件设置在风机部件和多个风道段之间;和/或多个风机结构的风机部件沿风机系统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机壳和设置在机壳内的风机系统,风机系统为上述的风机系统。
进一步地,风机系统的各个风机结构的多个出风口分为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各个风机结构的通风风道包括用于与上出风口连通的上风道段和用于与下出风口连通的下风道段,空调器包括:上出风模式,各个风机结构的蜗舌部件遮挡在风机结构的风机部件和相应的下风道段之间,以使风机部件与上出风口连通;下出风模式,各个风机结构的蜗舌部件遮挡在风机结构的风机部件和相应的上风道段之间,以使风机部件与下出风口连通;上下组合出风模式,风机系统的多个风机结构包括上风机结构和下风机结构,上风机结构的蜗舌部件遮挡在相应的风机部件和下风道段之间,下风机结构的蜗舌部件遮挡在相应的风机部件和上风道段之间。
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室内温度检测装置,室内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室内环境温度,以根据室内环境温度控制各个风机结构的蜗舌部件转动。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系统包括多个风机结构,各个风机结构均包括通风风道和多个出风口,多个出风口均与通风风道连通;多个风机结构的通风风道之间相互独立。并且,各个蜗舌部件绕相应的风机部件可转动地设置,以遮挡在风机部件与多个出风口中的至少一个出风口之间。这样,通过控制各个蜗舌部件运动,便可以实现风机系统的不同出风口的出风,进而实现风机系统的不同方向的出风控制。并且,可以根据制冷和制热的需求,选择相应的出风口出风,即选择合适的出风模式,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存在制热时“头热脚冷”、制冷时“冷风吹人”的舒适性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系统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风机系统的第一个视角的爆炸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风机系统的第二个视角的爆炸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风机系统处于上出风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的风机系统处于下出风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实施例的第一个主视图;
图8示出了图7中的空调器的A-A剖视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实施例的第二个主视图;
图10示出了图9中的空调器的B-B剖视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出风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以及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工作流程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风机系统;11、通风风道;111、第一风道段;112、第二风道段;113、风机安装腔;12、出风口;13、风机部件;14、蜗舌部件;15、驱动组件;20、蜗壳组件;21、第一出风区域;22、第二出风区域;23、蜗壳盖;231、进风开口;24、蜗壳主体;241、连通开口; 242、导风斜面;25、挡风板;30、机壳;40、换热器;50、进风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机系统,请参考图1至图10,该风机系统包括:多个风机结构,各个风机结构均包括通风风道11和多个出风口12,多个出风口12均与通风风道11连通;多个风机结构的通风风道11之间的相互独立;其中,各个风机结构均包括设置在通风风道11 内的风机部件13和蜗舌部件14,蜗舌部件14绕相应的风机部件13可转动地设置,以遮挡在风机部件13与多个出风口12中的至少一个出风口12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系统包括多个风机结构,各个风机结构均包括通风风道11和多个出风口12,多个出风口12均与通风风道11连通;多个风机结构的通风风道11之间相互独立。并且,各个蜗舌部件14绕相应的风机部件13可转动地设置,以遮挡在风机部件13与多个出风口12中的至少一个出风口12之间。这样,通过控制各个蜗舌部件14运动,便可以实现风机系统的不同出风口12的出风,进而实现风机系统的不同方向的出风控制。并且,可以根据制冷和制热的需求,选择相应的出风口12出风,即选择合适的出风模式,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存在制热时“头热脚冷”、制冷时“冷风吹人”的舒适性问题。
优选地,风机结构还包括驱动组件15,驱动组件15与蜗舌部件14驱动连接,以驱动该蜗舌部件14运动。
为了保证整个风机系统的完整性,如图1至图3所示,风机系统还包括:蜗壳组件20,蜗壳组件20具有第一出风区域21和第二出风区域22,其中,各个风机结构的多个出风口12 分别设置在第一出风区域21和第二出风区域22。
优选地,第一出风区域21位于第二出风区域22的上方,即第一出风区域21为上出风区域,第二出风区域22为下出风区域。此时,处于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口12为上出风口,处于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口12为下出风口。
为了便于通风风道11与第一出风区域21和第二出风区域22处的出风口12连通,如图4 和图5所示,各个通风风道11均包括延伸至第一出风区域21的第一风道段111、延伸至第二出风区域22的第二风道段112以及风机安装腔113,第一风道段111和第二风道段112均与风机安装腔113连通,风机部件13和蜗舌部件14均安装在风机安装腔113内。这样,便可以比较方便地使风机安装腔113内的气流流入至各个出风口12处。
为了保证整个风机系统的结构紧凑性,多个风机结构的第一风道段111沿蜗壳组件20的厚度方向布置;和/或多个风机结构的第二风道段112沿蜗壳组件20的厚度方向布置;和/或各个风机结构的第一风道段111和第二风道段112沿蜗壳组件20的宽度方向错位布置。
此时,蜗壳组件20为类似矩形结构,即存在厚度方向、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在本实施例中,蜗壳组件20竖直设置,其长度方向为其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长度,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均沿水平方向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蜗壳组件20包括:蜗壳盖23、蜗壳主体24以及挡风板25,蜗壳主体24设置在蜗壳盖23和挡风板25之间;其中,蜗壳盖23和蜗壳主体24之间围成各个风机结构的风机安装腔113;在同一个风机结构中,第一风道段111和第二风道段112中的一个设置在蜗壳盖23和蜗壳主体24之间,第一风道段111和第二风道段112的另一个设置在蜗壳主体24和挡风板25之间。
此时,蜗壳组件20的长度方向为蜗壳盖23、蜗壳主体24以及挡风板25的长度方向,蜗壳组件20的宽度方向为蜗壳盖23、蜗壳主体24以及挡风板25的宽度方向,而蜗壳组件20的厚度方向为蜗壳盖23、蜗壳主体24以及挡风板25的分布方向。
由于各个通风风道11的第一风道段111和第二风道段112分别位于蜗壳主体24的相对两侧,如图3所示,蜗壳主体24上设置有用于连通风机安装腔113和第一风道段111或第二风道段112的连通开口241;连通开口241为多个,各个连通开口241与相应的风机安装腔113 连通;其中,多个连通开口241沿蜗壳主体24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通过使多个连通开口241 沿蜗壳主体24的宽度方向设置,可以使得多个风道交错布置,进而使得整个风机系统的结构更加紧凑。
在本实施例中,挡风板25上设置有用于形成第一风道段111和/或第二风道段112的凹陷部;和/或蜗壳盖23上设置有用于与风机安装腔113连通的进风开口231;和/或蜗壳主体24 上设置有用于连通风机安装腔113和第一风道段111或第二风道段112的连通开口241,连通开口241的内壁面具有导风斜面242,导风斜面242倾斜于蜗壳主体24和挡风板25的分布方向。
具体地,如图1至图5所示,风机结构为两个,各个风机结构均具有两个出风口12,两个出风口12沿竖直方向布置;和/或各个通风风道11包括多个风道段,多个风道段与多个出风口12一一对应地设置,多个风道段的气流流通方向交叉设置;各个风机结构的蜗舌部件14 设置在风机部件13和多个风道段之间;和/或多个风机结构的风机部件13沿风机系统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优选地,多个风机结构的风机部件13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如图6至图所示,包括机壳30和设置在机壳30内的风机系统1,风机系统1为上述的风机系统。
在本实施例中,风机系统1的各个风机结构的多个出风口12分为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各个风机结构的通风风道11包括用于与上出风口连通的上风道段和用于与下出风口连通的下风道段,空调器包括:上出风模式,各个风机结构的蜗舌部件14遮挡在风机结构的风机部件 13和相应的下风道段之间,以使风机部件13与上出风口连通;下出风模式,各个风机结构的蜗舌部件14遮挡在风机结构的风机部件13和相应的上风道段之间,以使风机部件13与下出风口连通;上下组合出风模式,风机系统1的多个风机结构包括上风机结构和下风机结构,上风机结构的蜗舌部件14遮挡在相应的风机部件13和下风道段之间,下风机结构的蜗舌部件14遮挡在相应的风机部件13和上风道段之间。
其中,图7和图8示出了第一出风区域21处出风的风向示意图,图9和图示出了第二出风区域22处出风的风向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还包括:室内温度检测装置,室内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室内环境温度,以根据室内环境温度控制各个风机结构的蜗舌部件14转动。优选地,室内温度检测装置设置在空调器的室内机上。
本实用新型中的空调器主要包括机壳,一个进风口在机壳背部,两个出风口分别在机壳的上部及下部。机壳内设有换热器40,双离心风机及其出风通道。气流通过机壳背部的进风口吸入机体内部,经过换热器40换热,然后经过双离心风机增压后进入出风通道,再从机壳的上、下送风口送出,从而实现空气循环。
如图8所示,机壳30上设置有进风格栅50。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适用于上述的风机系统的出风控制方法包括:检测室内环境温度T内环;根据室内环境温度T内环控制各个风机结构的蜗舌部件14 转动,以选择相应的出风口12出风。
本实施例中的出风控制方法,便于用户个性化选择。通过检测空调的运行模式,结合用户设定的出风模式及温度条件,进而控制双离心风机的出风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风机系统1的多个风机结构包括上风机结构和下风机结构,风机系统1 的各个风机结构的多个出风口12分为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控制各个风机结构的蜗舌部件14 转动的方法包括:当室内环境温度T内环大于预定温度T时,或者当室内环境温度T内环与预设温度T设定之间的差值大于△T时,控制上风机结构的蜗舌部件14遮挡在相应的风机部件13 和下出风口之间,并控制下风机结构的蜗舌部件14遮挡在相应的风机部件13和上出风口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各个风机结构的蜗舌部件14转动的方法还包括:当室内环境温度T 内环小于或等于预定温度T时,或者当室内环境温度T内环与预设温度T设定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T时,控制上风机结构的蜗舌部件14遮挡在相应的风机部件13和下出风口之间,并控制下风机结构的蜗舌部件14遮挡在相应的风机部件13和下出风口之间。
本实用新型中的风机系统为双离心风机系统,由两个独立的离心风机子系统组成。每个独立的离心风机子系统有两个出风口,工作时只有一个风口可出风,通过沿蜗壳旋转的运动机构选择出风口。该双离心风机系统有多种送风方式:
上出风模式——如图4所示,上、下风机通过运动机构旋转,关闭向下方向的出风口,两个风机部件都向上送风,实现上出风;
下出风模式——如图5所示,上、下风机通过运动机构旋转,关闭向上方向出风口,两个风机部件都向下送风;
上下组合出风模式——上风机通过运动机构旋转,关闭向下方向出风口,向上送风;下风机通过运动机构旋转,关闭向上方向出风口,同时向下送风。
可见,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单上、单下出风能力不足问题:
制冷时,空调仅开上风口出风,就满足制冷需求,冷风不吹人,更舒适;
制热时,空调仅开下风口出风,就满足制热需求,暖风直接送到人体活动区,更舒适;
采用双离心风机方案,风叶直径小,缩小了空调形体,更精致、美观。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风机系统为双离心风机系统,由两个独立的离心风机子系统组成。每个独立的离心风机子系统有两个出风口,工作时只有一个风口可出风,通过沿蜗壳旋转的运动机构选择出风口。该双离心风机系统有多种送风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具有两个工作模式:
1、制冷模式
(1)在制冷模式下,设定上出风模式,则上、下风机机构(风机部件)旋转至下出风口位置,开启上出风;
(2)在在制冷模式下,设定下出风模式,则上下风机机构旋转至上出风口位置,开启下出风;
(3)在未设定出风模式时,则实时检测当前室内环境温度、室内环境温度与空调器设定温度的差值,若室内环境温度、或室内环境温度与空调器设定温度的差值有任意一值大于预设阈值,则上下风机机构旋转至下出风口位置,开启上出风。
2、制热模式
(1)当设定下出风模式时,则上下风机机构旋转至上出风口位置,开启下出风;
(2)当设定上出风模式时,则上下风机机构旋转至下出风口位置,开启上出风;
(3)在未设定出风模式时,则上下风机机构旋转至上出风口位置,开启下出风。
提出一种空调器,主要包括机壳,一个进风口在机壳背部,两个出风口分别在机壳的上部及下部。机壳内设有换热器,双离心风机及其出风通道。气流通过机壳背部进风口吸入机体内部,经过换热器换热,然后经过双离心风机增压后进入出风通道,再从机壳的上下送风口送出,实现空气循环。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施例中的风机系统从根本上解决的空调制热时“头热脚冷”,制冷时“冷风吹人”的舒适性问题:
1、制冷时,空调仅开上风口出风,就满制冷最大负荷需求,冷风不吹人,凉风自然沉降,更舒适;
2、制热时,空调仅开下风口出风,就满足制热最大负荷需求,暖风直接送到人体活动区,暖气自然上浮,更舒适;
3、风道技术提升使得风叶尺寸减小,空调形体可以更精致更美观;
4、双离心风道高效布局,噪音更小,风量损失更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风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风机结构,各个所述风机结构均包括通风风道(11)和多个出风口(12),多个所述出风口(12)均与所述通风风道(11)连通;所述多个风机结构的通风风道(11)之间相互独立;
其中,各个所述风机结构均包括设置在所述通风风道(11)内的风机部件(13)和蜗舌部件(14),各个所述蜗舌部件(14)绕相应的所述风机部件(13)可转动地设置,以遮挡在所述风机部件(13)与所述多个出风口(12)中的至少一个出风口(1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系统还包括:
蜗壳组件(20),所述蜗壳组件(20)具有第一出风区域(21)和第二出风区域(22),其中,各个所述风机结构的多个出风口(1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出风区域(21)和所述第二出风区域(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通风风道(11)均包括延伸至所述第一出风区域(21)的第一风道段(111)、延伸至所述第二出风区域(22)的第二风道段(112)以及风机安装腔(113),所述第一风道段(111)和所述第二风道段(112)均与所述风机安装腔(113)连通,所述风机部件(13)和所述蜗舌部件(14)均安装在所述风机安装腔(113)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风机结构的第一风道段(111)沿所述蜗壳组件(20)的厚度方向布置;和/或
所述多个风机结构的第二风道段(112)沿所述蜗壳组件(20)的厚度方向布置;和/或
各个所述风机结构的第一风道段(111)和第二风道段(112)沿所述蜗壳组件(20)的宽度方向错位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组件(20)包括:
蜗壳盖(23)、蜗壳主体(24)以及挡风板(25),所述蜗壳主体(24)设置在所述蜗壳盖(23)和所述挡风板(25)之间;
其中,所述蜗壳盖(23)和所述蜗壳主体(24)之间围成各个所述风机结构的风机安装腔(113);在同一个所述风机结构中,所述第一风道段(111)和所述第二风道段(112)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蜗壳盖(23)和所述蜗壳主体(24)之间,所述第一风道段(111)和所述第二风道段(112)的另一个设置在所述蜗壳主体(24)和所述挡风板(25)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主体(24)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风机安装腔(113)和所述第一风道段(111)或所述第二风道段(112)的连通开口(241);所述连通开口(241)为多个,各个所述连通开口(241)与相应的所述风机安装腔(113)连通;其中,多个所述连通开口(241)沿所述蜗壳主体(24)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风板(25)上设置有用于形成所述第一风道段(111)和/或所述第二风道段(112)的凹陷部;和/或
所述蜗壳盖(23)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风机安装腔(113)连通的进风开口(231);和/或
所述蜗壳主体(24)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风机安装腔(113)和所述第一风道段(111)或所述第二风道段(112)的连通开口(241),所述连通开口(241)的内壁面具有导风斜面(242),所述导风斜面(242)倾斜于所述蜗壳主体(24)和所述挡风板(25)的分布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结构为两个,各个所述风机结构均具有两个出风口(12),所述两个出风口(12)沿竖直方向布置;和/或
各个所述通风风道(11)包括多个风道段,多个所述风道段与所述多个出风口(12)一一对应地设置,多个所述风道段的气流流通方向交叉设置;各个所述风机结构的蜗舌部件(14)设置在所述风机部件(13)和所述多个风道段之间;和/或
所述多个风机结构的风机部件(13)沿所述风机系统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9.一种空调器,包括机壳(30)和设置在所述机壳(30)内的风机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系统(1)为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机系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系统(1)的各个风机结构的多个出风口(12)分为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各个所述风机结构的通风风道(11)包括用于与所述上出风口连通的上风道段和用于与所述下出风口连通的下风道段,所述空调器包括:
上出风模式,各个所述风机结构的蜗舌部件(14)遮挡在所述风机结构的风机部件(13)和相应的所述下风道段之间,以使所述风机部件(13)与所述上出风口连通;
下出风模式,各个所述风机结构的蜗舌部件(14)遮挡在所述风机结构的风机部件(13)和相应的所述上风道段之间,以使所述风机部件(13)与所述下出风口连通;
上下组合出风模式,所述风机系统(1)的多个风机结构包括上风机结构和下风机结构,所述上风机结构的蜗舌部件(14)遮挡在相应的风机部件(13)和下风道段之间,所述下风机结构的蜗舌部件(14)遮挡在相应的风机部件(13)和上风道段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室内温度检测装置,所述室内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室内环境温度,以根据所述室内环境温度控制各个所述风机结构的蜗舌部件(14)转动。
CN202121874513.7U 2021-08-11 2021-08-11 风机系统以及空调器 Active CN2166200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74513.7U CN216620037U (zh) 2021-08-11 2021-08-11 风机系统以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74513.7U CN216620037U (zh) 2021-08-11 2021-08-11 风机系统以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20037U true CN216620037U (zh) 2022-05-27

Family

ID=816808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74513.7U Active CN216620037U (zh) 2021-08-11 2021-08-11 风机系统以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200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72700B (zh) 空调器及其风管式空调室内机
JP3731397B2 (ja) 送風機、空気調和装置、送風機の送風方法
WO2020024571A1 (zh) 空调末端设备和空调器
CN107747761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JP4004458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16620037U (zh) 风机系统以及空调器
CN113932298A (zh) 风机系统、空调器以及出风控制方法
CN114484611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6287971B (zh)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10241759U (zh)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9782834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267503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2944475A (zh) 一种空调器出风装置、空调器及风感模式控制方法
CN220506961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9550678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217685373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0501247C (zh) 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CN219389897U (zh) 空调室内机
JPH11159789A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21143334A1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0631130A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7504684A (zh) 一种南北通用的电热供暖系统
CN21945408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35711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4700994U (zh) 一种空调器出风装置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