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97421U - 继电器控制电路、控制设备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控制电路、控制设备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597421U CN216597421U CN202123386753.5U CN202123386753U CN216597421U CN 216597421 U CN216597421 U CN 216597421U CN 202123386753 U CN202123386753 U CN 202123386753U CN 216597421 U CN216597421 U CN 21659742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ircuit
- resistor
- relay
- contact
- channel conta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继电器控制电路、控制设备及电子设备,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继电器控制电路:继电器、驱动电路、反馈电路和控制器,继电器具有使能端口、第一通道触点和第二通道触点,配置为根据使能端口施加的驱动信号驱动第一通道触点和所述第二通道触点动作,其中,第一通道触点用于连接外部回路;驱动电路在接收到控制信号时,向使能端口施加驱动信号;反馈电路根据第二通道触点的连接状态生成反馈信号;控制器根据控制信号和反馈信号确定继电器的工作状态。本实用新型通过跟随第一通道触点动作而动作的第二通道触点,第一通道触点出现触点粘连等问题时,可以及时发现故障,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继电器控制电路、控制设备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电力系统中,继电器因其能够采用较小的电流控制较大电流的特性,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实际应用中,当继电器的外接负载忘记接入或者短路时,继电器的触点两端长时间通过较大电流,容易出现触点粘连等问题。尤其在工业应用中,由于工业连接导线一般铜皮粗大,继电器的触点在通过较大电流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粘连。对于该类情况,目前无法对继电器的触点状态进行检测,容易引起电力系统的失控或者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继电器控制电路、控制设备及电子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对继电器的触点状态进行检测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继电器控制电路,包括:
继电器,具有使能端口、第一通道触点和第二通道触点,配置为根据使能端口施加的驱动信号驱动第一通道触点和所述第二通道触点动作,其中,第一通道触点用于连接外部回路;
驱动电路,与使能端口连接,配置为在接收到控制信号时,向使能端口施加驱动信号;
反馈电路,与第二通道触点连接,配置为根据第二通道触点的连接状态生成反馈信号;
控制器,分别与驱动电路和反馈电路连接,配置为根据控制信号和反馈信号确定继电器的工作状态。
可选的,反馈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一电阻;
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一预设电源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控制器和第一开关电路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关电路的第二端接地,第一开关电路的控制端与第二通道触点的第一触点连接,第二通道触点的第二触点与第二预设电源连接。
可选的,第一开关电路包括第一光耦和第一光耦驱动电路;
第一光耦的感光侧第一端与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光耦的发光侧第一端与第一光耦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一光耦的感光侧第二端和发光侧第二端均接地,第一光耦驱动电路的输入端与第二通道触点的第一触点连接。
可选的,第一光耦驱动电路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
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与发光侧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电容的第一端、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和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和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均接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二通道触点的第一触点连接。
可选的,驱动电路包括第二光耦驱动电路、第二光耦和继电器驱动电路;
第二光耦驱动电路的输入端与控制器连接,第二光耦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二光耦的发光侧连接,第二光耦的感光侧与继电器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使能端口连接。
可选的,第二光耦驱动电路包括第二电容、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
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与控制器连接,第五电阻的第二侧分别与第六电阻的第一端、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和第二光耦的发光侧的第一端连接,第六电阻的第二端、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和第二光耦的发光侧的第二端均与第三预设电源连接。
可选的,继电器驱动电路包括:第二开关电路和开关二极管;
开关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二光耦的感光侧第一端均与第四预设电源连接,开关二极管的正极分别与第二开关电路的第一端和使能端口连接,第二开关电路的第二端接地,第二开关电路的控制端与第二光耦的感光侧第二端连接。
可选的,第二开关电路包括三极管、第三电容、第七电阻和第八电阻;
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二光耦的感光侧第二端连接,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三电容的第一端、第八电阻的第一端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开关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三电容的第二端、第八电阻的第二端和三极管的发射极均接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控制设备,控制设备包括如上述的继电器控制电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负载和如上述的控制设备,控制设备包括继电器,继电器与负载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继电器具有使能端口、第一通道触点和第二通道触点,其中,第一通道触点用于连接外部回路。继电器配置为根据使能端口施加的驱动信号驱动第一通道触点和所述第二通道触点动作。驱动电路配置为在接收到控制信号时,向使能端口施加驱动信号。反馈电路配置为根据第二通道触点的连接状态生成反馈信号;控制器配置为根据控制信号和反馈信号确定继电器的工作状态。本实用新型通过跟随第一通道触点动作而动作的第二通道触点,第一通道触点出现触点粘连等问题时,可以及时发现故障,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继电器控制电路第一种施方式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继电器控制电路第二种施方式的结构框图;
图3为本实用继电器控制电路第三种施方式的结构框图;
图4为本实用继电器控制电路第四种施方式的结构框图;
图5为本实用继电器控制电路第五种施方式的结构框图;
图6为本实用继电器控制电路第六种施方式的结构框图;
图7为本实用继电器控制电路第七种施方式的结构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 | 继电器 | 70 | 第二光耦驱动电路 |
101 | 使能端口 | 80 | 继电器驱动电路 |
102 | 第一通道触点 | 90 | 第二开关电路 |
103 | 第二通道触点 | R1~R8 | 第一至第八电阻 |
104 | 线圈 | VCC1~VCC4 | 第一至第四预设电源 |
20 | 驱动电路 | OC1~OC2 | 第一至第二光耦 |
30 | 反馈电路 | T | 三极管 |
40 | 控制器 | D | 开关二极管 |
50 | 第一开关电路 | C1~C3 | 第一至第三电容 |
60 | 第一光耦驱动电路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人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图1为本实用继电器控制电路第一种施方式的结构框图。本实用新型提出继电器控制电路的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继电器控制电路包括继电器10、驱动电路20、反馈电路30和控制器40。继电器10具有使能端口101、第一通道触点102和第二通道触点103,其中,第一通道触点102用于连接外部回路。驱动电路20与使能端口101连接,反馈电路30与第二通道触点103连接,控制器40分别与驱动电路20和反馈电路30连接。继电器10配置为根据使能端口101施加的驱动信号驱动第一通道触点102和所述第二通道触点103动作。驱动电路20配置为在接收到控制信号时,向使能端口101施加驱动信号。反馈电路30配置为根据第二通道触点103的连接状态生成反馈信号;控制器40配置为根据控制信号和反馈信号确定继电器的工作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继电器10具有反映一定输入变量的感应机构,和对被控电路实现通断控制的执行机构。在继电器的输入部分和输出部分之间,还有对输入量进行耦合隔离,功能处理和对输出部分进行驱动的中间机构。继电器10的输入信号从零连续增加达到衔铁开始吸合时的动作值,继电器10的输出信号立刻从零跳跃到峰值,即常开触点从断到通。一旦触点闭合,输入量继续增大,输出信号将不再起变化。当输入量从某一大于动作值下降到小于动作值,继电器10开始释放,常开触点断开。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能端口101用于接收驱动信号,该驱动信号作为输入信号驱动继电器10执行相应的动作。继电器10中还可以包括线圈104,线圈104通电后产生磁场,使第一通道触点102吸合,外部回路导通;线圈104掉电后,第一通道触点102断开,外部回路断开。图中A、B为与外部回路的连接的连线端子。通常,在使能端口101施加的驱动信号信号为高电平时,第一通道触点102吸合;在使能端口101施加的驱动信号信号为低电平时,第一通道触点102闭合。驱动电路20主要起信号转换作用,控制信号可以由控制器40生成,其电压往往较低;而驱动继电器10动作的高电平驱动信号电压往往较高,因此驱动电路20需要能够输出电压较高的信号。
第二通道触点103在第一通道触点102动作时,也执行动作,例如,在第一通道触点102闭合时,第二通道触点103也闭合;或者第一通道触点102闭合时,第二通道触点103也断开。同时,反馈电路30能够根据第二通道触点103的连接状态生成相应的反馈信号。例如,在第二通道触点103闭合时,反馈电路30生成低电平的反馈信号,在第二通道触点103断开时,反馈电路30生成高电平的反馈信号;或者在第二通道触点103闭合时,反馈电路30生成高电平的反馈信号,在第二通道触点103断开时,反馈电路30生成低电平的反馈信号。
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跟随第一通道触点102动作而动作的第二通道触点103,可以实现对第一通道触点102的检测。在第一通道触点102出现触点粘连等问题时,控制器40也能够根据反馈信号检测出该问题。具体的,以控制器40输出低电平的控制信号驱动继电器10中的第一通道触点102闭合,且反馈电路30在第一通道触点102闭合时,生成高电平的反馈信号为例,在第一通道触点102出现触点粘连时,控制器40接收到的反馈信号为低电平。由此,控制器40可以判断继电器10故障,进而执行相应的保护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继电器10具有使能端口101、第一通道触点102和第二通道触点103,其中,第一通道触点102用于连接外部回路。继电器10配置为根据使能端口101施加的驱动信号驱动第一通道触点102动作,第二通道触点103跟随第一通道触点102同步动作。驱动电路20配置为在接收到控制信号时,向使能端口101施加驱动信号。反馈电路30配置为根据第二通道触点103的连接状态生成反馈信号;控制器40配置为根据控制信号和反馈信号确定继电器的工作状态。本实施方式通过跟随第一通道触点102动作而动作的第二通道触点103,第一通道触点102出现触点粘连等问题时,可以及时发现故障,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
参照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继电器控制电路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框图。基于上述第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出继电器控制电路的第二实施例。
如图2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反馈电路30可以包括第一开关电路50和第一电阻R1。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与第一预设电源VCC1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控制器40和第一开关电路50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关电路50的第二端接地,第一开关电路50的控制端与第二通道触点103的第一触点连接,第二通道触点103的第二触点与第二预设电源VCC2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器40的端口的可耐受电压较低。若反馈信号的电压过高,则容易导致控制器40损坏;故第一预设电源VCC1的电压不易过高,其可以为3.3V或者5V。第二预设电源VCC2可以为继电器自身的供电电源,其电压可以为12V或者24V。
在第一开关电路50处于导通状态时,控制器40接收到的反馈信号为低电平;在第一开关电路50处于断开状态时,控制器40接收到的反馈信号为高电平。第一开关电路50的状态由其控制端的电压决定,例如,在控制端的电压为高电平时(此时第二通道触点103处于闭合状态),第一开关电路50处于导通状态;或者在控制端的电压为低电平时(此时第二通道触点103处于断开状态),第一开关电路50处于导通状态。各电路部分之间的导通与断开逻辑关系可以根据需求设置,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加以限制。
参照图3,图3为本实用继电器控制电路第三种施方式的结构框图。
为更好地实现电压隔离,第一开关电路50可以包括第一光耦OC1和第一光耦驱动电路60。第一光耦OC1的感光侧第一端与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光耦OC1的发光侧第一端与第一光耦驱动电路60的输出端连接,第一光耦OC1的感光侧第二端和发光侧第二端均接地,第一光耦驱动电路60的输入端与第二通道触点103的第一触点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光耦OC1可以为单通道晶体管输出光电耦合器,其输入输出间互相隔离,电信号传输具有单向性等特点,具有良好的电绝缘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在第一光耦OC1的发光侧存在电流时,第一光耦OC1的感光侧相应的导通,此时控制器40接收到的反馈信号为低电平;在第一光耦OC1的发光侧不存在电流时,第一光耦OC1的感光侧呈高阻态,此时控制器40接收到的反馈信号为高电平。第一光耦OC1的发光侧的电流可以由第二预设电源VCC2,故,为保证第一光耦OC1的发光侧的输入电流符合要求,第一光耦驱动电路60需要具有限流功能。
参照图4,图4为本实用继电器控制电路第四种施方式的结构框图。
在具体实现时,第一光耦驱动电路可以60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与发光侧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和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和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均接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与第二通道触点103的第一触点连接。
第四电阻R4起输入限流作用,而后通过第三电阻R3分压,使得第一光耦OC1的两端电压钳位。第一电容C1对交流信号较小的阻抗,减小了电阻产生的耦合效应。第一电容C1也作为提供能量的储能器件,使得光耦输入的电流更加稳定。第二电阻R2将电流限制在光耦允许范围以内,使光耦满足导通要求。第一光耦OC1的输入端属于电流型工作的低阻元件,因而使得电路具有很强的共模抑制能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开关电路50和第一电阻R1构成反馈电路30。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与第一预设电源VCC1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控制器40和第一开关电路50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关电路50的第二端接地,第一开关电路50的控制端与第二通道触点103的第一触点连接,第二通道触点103的第二触点与第二预设电源VCC2连接。本实施方式通过电压转换,保证了控制器40接收的反馈信号的电压处于可接收的范围内,避免损坏,提高了电路的可靠性。
参照图5,图5为本实用继电器控制电路第五种施方式的结构框图。基于上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出继电器控制电路的第三实施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电路20可以包括第二光耦驱动电路70、第二光耦OC2和继电器驱动电路80。其中,第二光耦驱动电路70的输入端与控制器40连接,第二光耦驱动电路70的输出端与第二光耦OC2的发光侧连接,第二光耦OC2的感光侧与继电器驱动电路80的输出端与使能端口101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继电器10的使能端所述需的驱动电压较高,其通常为12V或者24V。而控制器40的输出电压往往较低,通常为3.3V或者5V。同时,为更好地实现电力隔离,本实施方式采用光耦作为隔离器件。第二光耦OC2可以为单通道晶体管输出光电耦合器,其输入输出间互相隔离,电信号传输具有单向性等特点,具有良好的电绝缘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第二光耦驱动电路70主要用于根据控制器40传输的信号驱动第二光耦OC2。例如,在控制器40传输高电平的控制信号时,第二光耦驱动电路70向第二光耦OC2的发光侧传输电流,或者在控制器40传输低电平的控制信号时,第二光耦驱动电路70向第二光耦OC2的发光侧传输电流。继电器驱动电路80主要根据第二光耦OC2的感光侧的电流驱动继电器10。其控制逻辑可以为在第二光耦OC2的感光侧有电流时,控制继电器10中的第一通道触点102闭合,或者在第二光耦OC2的感光侧没有电流时,控制继电器10中的第一通道触点102闭合。具体控制逻辑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加以限制。
参照图6,图6为本实用继电器控制电路第六种施方式的结构框图。
在具体实现时,第二光耦驱动电路70可以包括第二电容C2、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与控制器40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二侧分别与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和第二光耦OC2的发光侧的第一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和第二光耦OC2的发光侧的第二端均与第三预设电源VCC3连接。
其中,第三预设电源VCC3主要用于驱动第二光耦OC2的发光侧的发光管发光,其电压可以为5V或者8V等。第五电阻R5起到限流作用,确保第二光耦OC2的输入电流在允许范围以内。第六电阻R6起到分压作用,对上拉电源进行分压和钳压,保证第二光耦OC2的发光侧能够在光耦的输入电压范围以内,另外,第六电阻R6在电路也增强电磁兼容作用,确保光耦导通电流更加稳定。第二电容C2并联在光耦的输入两端,有益于滤掉光耦输入的高频干扰,避免光耦的误导通,并且电容13作为提供能量的储能器件,使得光耦输入的电压更加稳定。第二光耦OC2的输入端也属于电流型工作的低阻元件,因而使得电路具有很强的共模抑制能力。
可选的,继电器驱动电路80可以包括:第二开关电路90和开关二极管D。开关二极D管的负极和第二光耦OC2的感光侧第一端均与第四预设电源VCC4连接,开关二极管D的正极分别与第二开关电路90的第一端和使能端口101连接,第二开关电路90的第二端接地,第二开关电路90的控制端与第二光耦OC2的感光侧第二端连接。
第四预设电源VCC4用于驱动继电器其电压可以24V等。开关二极管D具有单向导电性,其正向电阻很小,反向电阻很大,开关速度很快,起控制电流通过或关断的作用。第二开关电路90在第二光耦OC2的感光侧导通时导通,当第二光耦OC2的感光侧导通时,在半导体PN结加上正向偏压后,开关二极管D导通,电阻很小。反之,第二光耦OC2截止,开关二极管D加上反向偏压后截止。
参照图7,图7为本实用继电器控制电路第五种施方式的结构框图。
在具体实现时,第二开关电路90可以包括三极管T、第三电容C3、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与第二光耦OC2的感光侧第二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和三极管T的基极连接,三极管T的集电极与开关二极管D的正极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和三极管T的发射极均接地。
在第二光耦OC2的感光侧导通时,24V通过光耦内部的晶体管,然后经过第七电阻R7,再通过第八电阻R8的分压后连接三极管T的基极,三极管T、基极正偏压,达到饱和状态,使三极管T、导通,继电器10工作。第三电容C3为去耦电容,由于三极管的发射极有一个自给偏压第八电阻R8,第八电阻R8同时又使信号产生压降反馈到输入端形成了输入输出信号耦合,在电阻两端并联第三电容C3,由于适当容量的电容器对交流信号较小的阻抗,减小了电阻产生的耦合效应。三极管T导通,将大电流引导至三极管T流向,对光耦输出端的电流进行分流,使得光耦的电流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二光耦驱动电路70、第二光耦OC2和继电器驱动电路80构成驱动电路20。其中,第二光耦驱动电路70的输入端与控制器40连接,第二光耦驱动电路70的输出端与第二光耦OC2的发光侧连接,第二光耦OC2的感光侧与继电器驱动电路80的输出端与使能端口101连接。本实施方式利用光耦作为隔离器件,提高了驱动电路20的可靠性,避免信号受到干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控制设备,控制设备包括如上述的继电器控制电路。该继电器控制电路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控制设备可以采用上述所有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负载和如上述的控制设备,控制设备包括继电器,继电器与负载连接。该控制设备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电子设备可以采用上述所有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继电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控制电路包括:
继电器,具有使能端口、第一通道触点和第二通道触点,配置为根据所述使能端口施加的驱动信号驱动所述第一通道触点和所述第二通道触点动作,其中,所述第一通道触点用于连接外部回路;
驱动电路,与所述使能端口连接,配置为在接收到控制信号时,向所述使能端口施加所述驱动信号;
反馈电路,与所述第二通道触点连接,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二通道触点的连接状态生成反馈信号;
控制器,分别与所述驱动电路和所述反馈电路连接,配置为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和所述反馈信号确定所述继电器的工作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一电阻;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一预设电源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通道触点的第一触点连接,所述第二通道触点的第二触点与第二预设电源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第一光耦和第一光耦驱动电路;
所述第一光耦的感光侧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光耦的发光侧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光耦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光耦的感光侧第二端和发光侧第二端均接地,所述第一光耦驱动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通道触点的第一触点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耦驱动电路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
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发光侧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均接地,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通道触点的第一触点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第二光耦驱动电路、第二光耦和继电器驱动电路;
所述第二光耦驱动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二光耦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光耦的发光侧连接,所述第二光耦的感光侧与所述继电器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使能端口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耦驱动电路包括第二电容、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
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侧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光耦的发光侧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光耦的发光侧的第二端均与第三预设电源连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驱动电路包括:第二开关电路和开关二极管;
所述开关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二光耦的感光侧第一端均与第四预设电源连接,所述开关二极管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的第一端和所述使能端口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电路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开关电路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光耦的感光侧第二端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三极管、第三电容、第七电阻和第八电阻;
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光耦的感光侧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开关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均接地。
9.一种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控制电路。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负载和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设备,所述控制设备包括继电器,所述继电器与所述负载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386753.5U CN216597421U (zh) | 2021-12-29 | 2021-12-29 | 继电器控制电路、控制设备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386753.5U CN216597421U (zh) | 2021-12-29 | 2021-12-29 | 继电器控制电路、控制设备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597421U true CN216597421U (zh) | 2022-05-24 |
Family
ID=81628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386753.5U Active CN216597421U (zh) | 2021-12-29 | 2021-12-29 | 继电器控制电路、控制设备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597421U (zh) |
-
2021
- 2021-12-29 CN CN202123386753.5U patent/CN21659742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830026A (zh) | 光耦隔离通信电路、电路板和空调器 | |
CN107069655B (zh) | 一种电压保护电路 | |
CN103594289A (zh) | 一种继电器的驱动电路 | |
CN115377951A (zh) | 一种漏电保护电路 | |
CN216597421U (zh) | 继电器控制电路、控制设备及电子设备 | |
CN220821408U (zh) | 低压直流接触器的控制电路和低压直流接触器 | |
CN113606761A (zh) | 电流环通讯电路和空调 | |
CN216959320U (zh) | 并联接口电路和开关控制系统 | |
CN109217856B (zh) | 一种功率电子开关 | |
CN203674080U (zh) | 继电器驱动电路 | |
US10256866B2 (en) |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ransmission apparatus | |
CN211959179U (zh) | 一种隔离驱动电子开关模块 | |
CN210640869U (zh) | 输出电路以及伺服驱动器 | |
CN208589767U (zh) | 一种电源或电池输出自恢复短路保护电路 | |
CN114006521A (zh) | 一种基于混合集成电路的固态功率继电器 | |
CN210669879U (zh) | 场效应管的驱动电路 | |
CN214851182U (zh) | 一种低功耗直流光耦隔离开关 | |
CN113904416B (zh) | 一种电池的遥控活化装置 | |
CN211088192U (zh) | 断路器脱扣状态指示装置 | |
CN216597423U (zh) | 继电器控制电路及控制设备 | |
CN219105102U (zh) | 一种继电器故障检测电路 | |
CN221408704U (zh) | 抱闸电路及电机驱动器 | |
CN212588265U (zh) | 一种应用cpld控制具有多种保护功能的igbt驱动电路装置 | |
CN113054968B (zh) | 具有抗共模干扰的光耦驱动电路 | |
CN217562479U (zh) | 一种智能电子直流接触器和电气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