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91935U - 无水对流暖气片 - Google Patents

无水对流暖气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91935U
CN216591935U CN202123032420.2U CN202123032420U CN216591935U CN 216591935 U CN216591935 U CN 216591935U CN 202123032420 U CN202123032420 U CN 202123032420U CN 216591935 U CN216591935 U CN 2165919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radiator
tube
convection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3242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牛亮
吴东华
雷朋飞
宗毅
沈正超
何宇
吴海斌
严凯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PHNIX Eco Energy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PHNIX Eco Energy Solu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PHNIX Eco Energy Solution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PHNIX Eco Energy Solution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3242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919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919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919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无水对流暖气片,包括对流散热器和壳体,所述对流散热器包括至少两个竖直设置的换热排,相邻的两个换热排之间保持间距以形成循环空腔;每一所述换热排均包括有换热管和换热翅片,所述换热管贯穿穿过所述换热翅片以与所述换热翅片连接,通过所述换热翅片增大所述对流散热器的散热面积;所述对流散热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底部设有进气口,顶部设有散热孔。设置有多个换热排,换热排包括换热管和换热翅片,通过换热翅片可保持在较小的体积内大幅增大换热面积,从而加快散热效率;各换热排之间形成有循环空腔,从而可降低自然对流的热阻,增强散热能力。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无水对流暖气片具有散热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

Description

无水对流暖气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水对流暖气片。
背景技术
暖气片是一种常见的采暖末端,目前市场主流是将热水或热水蒸气通过管道接入室内暖气片,通过末端暖气片辐射或对流的方式进行热循环使室内温度上升。现有的暖气片散热形式一般以辐射为主,对流为辅,对流效果较差且往往需要较大散热表面,体积及耗材较高,重量较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水对流暖气片,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暖气片存在的对流效果差、体积大、重量重等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水对流暖气片,包括:
对流散热器,所述对流散热器包括至少两个竖直设置的换热排,相邻的两个换热排之间保持间距以形成循环空腔;每一所述换热排均包括有换热管和换热翅片,所述换热管贯穿穿过所述换热翅片以与所述换热翅片连接,通过所述换热翅片增大所述对流散热器的散热面积;
壳体,所述对流散热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底部设有进气口,顶部设有散热孔。
可选的,所述换热管包括多根直管段和弯管段,各所述直管段平行设置,且所述直管段与所述弯管段首尾相接以形成迂回的所述换热管。
可选的,所述对流散热器具有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所述冷媒进口和所述冷媒出口连接于所述换热管的端部,且所有所述换热排内的换热管互相贯通。
可选的,每一所述换热排内设有多根所述直管段,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排之间的所述直管段通过所述弯管段连接,从而使所述对流散热器内的所述换热管整体上从下往上螺旋盘绕设置。
可选的,所述冷媒进口与所述换热管的顶部连通,所述冷媒出口与所述换热管的底部连通,从而使所述换热管内的冷媒从上往下迂回流动。
可选的,所述换热管的管径为5~10mm,管程为20-40m。
可选的,相连接的所述直管段和所述弯管段为一体结构;或,相连接的所述直管段和所述弯管段通过连接器连接;或,相连接的所述直管段和所述弯管段焊接连接。
可选的,所述对流散热器顶部与所述壳体顶部之间保持间距以形成加速空间。
可选的,所述对流散热器还包括位于所述换热排两侧端的连接板,所有所述换热排的同一侧端与位于该侧的所述连接板连接,从而通过所述连接板支撑各所述换热排。
可选的,所述对流散热器还包括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同时与所述连接板以及所述壳体连接,从而将所述对流散热器固定于所述壳体内。
可选的,所述壳体的外壁设有挂耳,通过所述挂耳可将所述无水对流暖气片挂设于墙体上。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水对流暖气片,在壳体内部设置的对流散热器结构中,设置有多个换热排,换热排包括换热管和换热翅片,通过换热翅片可保持在较小的体积内大幅增大换热面积,从而加快散热效率;此外,各换热排之间形成有循环空腔,从而可降低自然对流的热阻,增强散热能力。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无水对流暖气片具有散热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无水对流暖气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无水对流暖气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无水对流暖气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对流散热器的主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对流散热器的侧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对流散热器的俯视图。
图中:
1、壳体;11、散热孔;12、挂耳;13、加速空间;2、对流散热器;21、换热管;211、弯管段;22、换热翅片;23、冷媒进口;24、冷媒出口;25、连接板;26、连接支架;27、换热排;28、循环空腔;29、带耳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无水对流暖气片,一般用于室内供暖所需,使用时需连接热源以为室内供暖。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无水对流暖气片包括对流散热器2和壳体1,其中:
所述对流散热器2包括至少两个竖直设置的换热排27,相邻的两个换热排27之间保持间距以形成循环空腔28;每一所述换热排27均包括有换热管21和换热翅片22,所述换热管21贯穿穿过所述换热翅片22以与所述换热翅片22连接,通过所述换热翅片22增大所述对流散热器2的散热面积;一般的,每一换热排27中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换热翅片22,且换热翅片22与换热管21垂直设置,当冷媒在换热管21内流通时,其热量将经换热管21管壁传递至换热翅片22,通过换热翅片22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以增大散热效率;
所述对流散热器2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壳体1底部设有进气口,顶部设有散热孔11。
其中,上述的换热翅片22的片距优选不小于5mm,采用大片距的换热翅片22可加快空气流动,减小热阻。散热孔11总面积占壳体1顶部的总面积应不小于60%,以保证空气的快速流通。
基于上述结构,本实施例的无水对流暖气片工作原理为:向换热管21内通入冷媒,冷媒可由热泵提供冷媒在换热管21内流通的过程中热量经换热管21管壁传递至换热翅片22,热量再通过换热翅片22传递至壳体1的空气内,壳体1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密度降低上浮并从壳体1顶部的散热孔11排至室内环境,而壳体1内的空气排出后气压下降,室内冷空气自动从壳体1底部的进气口进入壳体1内,从而形成自然对流热交换。
本实施例中的对流散热器2至少设置两个换热排27,如可以是两个、三个、四个甚至更多,以图6所示结构为例,将换热排27设置为两个,且两个换热排27之间保持一定间距以形成循环空腔28,即增大了整个对流散热器2的加热空间的体积,减少了自然对流热阻,增大冷媒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率。
关于对流散热器2的具体结构,所述换热管21包括多根直管段和弯管段211,各所述直管段平行设置,且所述直管段与所述弯管段211首尾相接以形成迂回的所述换热管21。其中,一般以直管段贯穿换热翅片22以与换热翅片22连接,而弯管段211连接于直管段的端部实现各直管段之间的导通;通过设置直管段与弯管段211首尾相接的形式,可在有限的空间内有效延长换热管21的管路长度,从而增大换热面积,提高换热率。
具体的,上述换热管21的结构可理解为:在每个换热排27内分别设有多个直管段,且每个换热排27内的直管段通过弯管段211连接,即此形式中每个换热排27内的换热管21是独立的,每个换热排27分别具有独立的冷媒进口23和冷媒出口24;或者,作为另一种形式,每个换热排27内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直管段,而不同换热排27内的直管段之间通过弯管段211连接,此形式中从整个对流散热器2来看,各换热排27之间共用一个连通的换热管21的管路即可,此时整个对流散热器2只需设置一个冷媒进口23和冷媒出口24即可。
作为本实施例较佳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对流散热器2具有冷媒进口23和冷媒出口24,所述冷媒进口23和所述冷媒出口24连接于所述换热管21的端部,且所有所述换热排27内的换热管21互相贯通。即,此形式中整个对流散热器2只用一个首尾贯通的换热管21管路将各换热排27连接,该换热管21只需设置一组冷媒进口23和冷媒出口24便可,此形式管路接口少,即可节约零件成本,又方便连接。
为方便连接,所述冷媒进口23和所述冷媒出口24均贯穿所述壳体1的侧壁延伸至所述壳体1外,且所述冷媒进口23和所述冷媒出口24的端部分别连接有带耳接头29。即,在安装时直接通过带耳接头29便可快速与热源的管路连接。
作为本实施例的较佳实施方式,结合图4-5,每一所述换热排27内设有多根所述直管段,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排27之间的所述直管段通过所述弯管段211连接,从而使所述对流散热器2内的所述换热管21整体上从下往上螺旋盘绕设置。由于换热翅片22只设置与直管段处,弯管段211处弯折难以设置换热翅片22,因此在保证连通所需的前提下,需尽量减少弯管段211的长度以减少耗材,此方式可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换热管21与换热翅片22的接触面积的程度上,减少换热管21的长度,进而减少设备耗材。且此方式可确保换热管21内冷媒流动方向的唯一性。
进一步的,所述冷媒进口23与所述换热管21的顶部连通,所述冷媒出口24与所述换热管21的底部连通,从而使所述换热管21内的冷媒从上往下迂回流动。即,结合换热管21整体上从下往上螺旋盘绕设置的结构,冷媒由冷媒进口23流入后从换热管21内由上往下迂回流动,而壳体1内的空气流动方向为从下往上,恰好与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从而使得冷媒与空气之间形成逆流换热,大程度确保了热交换率。此外,此流动方向还可以防止由于液体冷媒自身重力作用而造成冷媒压力损失,确保冷媒的快速流通。
优选的,所述换热管21的管径为5~10mm,管程为20-40m。此尺寸的换热管21为小管径、长管程的换热管,使换热管21内的冷媒可以充分进行冷凝换热,此条件下换热管21内的冷媒可以发生相变,因而具有更大的放热量。
当然,作为另一种形式,亦可令冷媒进口23与换热管21的底部连通,而冷媒出口24与换热管21的顶部连通,此时换热管21内的冷媒从下往上迂回流动,由于重力作用,此方向有利于冷媒充满整个换热管21。
对于换热管21的具体结构,作为其中一种方式,相连接的所述直管段和所述弯管段211为一体结构,即,可通过将一根长直管进行多次折弯后形成一体的换热管21,此方式无需再对直管段和弯管段211进行连接,且避免了接口处的泄露问题;或,作为另一种方式,相连接的所述直管段和所述弯管段211通过连接器连接;或,作为又一种方式,相连接的所述直管段和所述弯管段211焊接连接。通过利用连接器或焊接的方式将分段的直管段和弯管段211进行连接,可方便换热翅片22的设置。
参照图3,所述对流散热器2顶部与所述壳体1顶部之间保持间距以形成加速空间13。空气经过循环空腔28循环加热后,再经过加速空间13加速散发到室内,其中,通过循环空腔28可使空气对流具有初速度,起加速对流的效果。优选的,加速空间13的体积不小于整个无水对流暖气片体积的30%。
为确保整个对流散热器2的整体性,所述对流散热器2还包括位于所述换热排27两侧端的连接板25,所有所述换热排27的同一侧端与位于该侧的所述连接板25连接,从而通过所述连接板25支撑各所述换热排27。即,每一个换热排27的两端均由连接板25支撑,可确保整个对流散热器2结构有较好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参照图3,所述对流散热器2还包括连接支架26,所述连接支架26同时与所述连接板25以及所述壳体1连接,从而将所述对流散热器2固定于所述壳体1内。即,利用连接支架26的支撑,可使对流散热器2稳固于壳体1内。
为方便使用,参照图2,所述壳体1的外壁设有挂耳12,通过所述挂耳12可将所述无水对流暖气片挂设于墙体上。使用时通过挂耳12将无水对流暖气片挂设于墙体上,可使壳体1底部悬空,有利于空气从进气口进入壳体1内。
在实际应用时,本实施例的换热管21通入的热源载体优选为由热泵提供的冷媒,如R410a、R32或者134a等。相对于现有走水式的暖气片,本方案为无水型暖气片,换热管21连接热泵便可直接使用,该方式没有二次换热,高效节能,结构简单,传热效率更高;且使用时安装方便,不依托于市政供暖管道,清洁卫生,特别适用于旧房采暖改造或农村地区取暖;此外,无水供暖还具有清洁卫生、节约水资源等优点,同时避免了水路氧化腐蚀、漏水、受热不均匀等问题。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申请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无水对流暖气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流散热器(2),所述对流散热器(2)包括至少两个竖直设置的换热排(27),相邻的两个换热排(27)之间保持间距以形成循环空腔(28);每一所述换热排(27)均包括有换热管(21)和换热翅片(22),所述换热管(21)贯穿穿过所述换热翅片(22)以与所述换热翅片(22)连接,通过所述换热翅片(22)增大所述对流散热器(2)的散热面积;
壳体(1),所述对流散热器(2)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壳体(1)底部设有进气口,顶部设有散热孔(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水对流暖气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21)包括多根直管段和弯管段(211),各所述直管段平行设置,且所述直管段与所述弯管段(211)首尾相接以形成迂回的所述换热管(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水对流暖气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流散热器(2)具有冷媒进口(23)和冷媒出口(24),所述冷媒进口(23)和所述冷媒出口(24)连接于所述换热管(21)的端部,且所有所述换热排(27)内的换热管(21)互相贯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水对流暖气片,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换热排(27)内设有多根所述直管段,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排(27)之间的所述直管段通过所述弯管段(211)连接,从而使所述对流散热器(2)内的所述换热管(21)整体上从下往上螺旋盘绕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水对流暖气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进口(23)与所述换热管(21)的顶部连通,所述冷媒出口(24)与所述换热管(21)的底部连通,从而使所述换热管(21)内的冷媒从上往下迂回流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水对流暖气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21)的管径为5~10mm,管程为20-40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水对流暖气片,其特征在于,相连接的所述直管段和所述弯管段(211)为一体结构;或,相连接的所述直管段和所述弯管段(211)通过连接器连接;或,相连接的所述直管段和所述弯管段(211)焊接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水对流暖气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流散热器(2)顶部与所述壳体(1)顶部之间保持间距以形成加速空间(1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水对流暖气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流散热器(2)还包括位于所述换热排(27)两侧端的连接板(25),所有所述换热排(27)的同一侧端与位于该侧的所述连接板(25)连接,从而通过所述连接板(25)支撑各所述换热排(27)。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水对流暖气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流散热器(2)还包括连接支架(26),所述连接支架(26)同时与所述连接板(25)以及所述壳体(1)连接,从而将所述对流散热器(2)固定于所述壳体(1)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水对流暖气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外壁设有挂耳(12),通过所述挂耳(12)可将所述无水对流暖气片挂设于墙体上。
CN202123032420.2U 2021-12-02 2021-12-02 无水对流暖气片 Active CN2165919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32420.2U CN216591935U (zh) 2021-12-02 2021-12-02 无水对流暖气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32420.2U CN216591935U (zh) 2021-12-02 2021-12-02 无水对流暖气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91935U true CN216591935U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50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32420.2U Active CN216591935U (zh) 2021-12-02 2021-12-02 无水对流暖气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919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35632B (zh) 承压式太阳能热水器
US20120145373A1 (en) Firetube having thermal conducting passageways
WO2019179197A1 (zh) 一种模块式相变储能换热器
CN216591935U (zh) 无水对流暖气片
KR101729238B1 (ko) 축열탱크 내장형 컴팩트 하이브리드 열교환기
CN108548326A (zh) 一种热水器水箱及空气能热水器
CN216482446U (zh) 一种储能装置及具有该储能装置的供暖或/和供冷系统
CN202501623U (zh) 热泵热水器
CN215982881U (zh) 一种空调机组用高效翅片换热器
KR20120042393A (ko) 전열식 코일형 열교환기를 이용한 보일러
CN213041068U (zh) 一种换热效率好的多套管高效换热器
CN105546823B (zh) 框架式板热交换装置及热水器、壁挂炉、商用锅炉
CN211903822U (zh) 一种壳体管壁联通换热器
CN211084904U (zh) 一种自带位移补偿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CN202734609U (zh) 胀管式铜质散热器
CN209263746U (zh) 一种组合式除湿热管
CN220828918U (zh) 高性能的蓄冷蓄热装置
CN216114802U (zh) 多级列管式冷凝器
CN215177066U (zh) 一种压铸铝双金属散热器单元
CN218722247U (zh) 一种嵌套式热交换装置及电热水器
CN212806641U (zh) 一种高效导热式暖气片
CN216790930U (zh) 一种自冷式循环水换热器
CN214502147U (zh) 一种水暖超导散热器
CN220039174U (zh) 一种高效热交换的螺旋管换热器
CN214407080U (zh) 一种适用于海上的钛管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