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80478U - 自调式的继动阀 - Google Patents
自调式的继动阀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580478U CN216580478U CN202122383263.3U CN202122383263U CN216580478U CN 216580478 U CN216580478 U CN 216580478U CN 202122383263 U CN202122383263 U CN 202122383263U CN 216580478 U CN216580478 U CN 21658047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mber
- annular
- pressure regulating
- cavity
- relay val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alves And Accessory Devices For Brak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自调式的继动阀,目的在于防止车辆在满载时制动力不足和在空载时制动力过大的问题。该继动阀的特征在于,活塞在其下部包括内操作段、外环形段和中间环形段,内操作段能够可操作地作用于进排气组件,通过进排气组件能够将进气腔与第一环形腔连通或断开;在下壳体的调压腔中设置调压组件,调压腔分别与第一环形腔和第二环形腔连通,该调压组件能够借助触发装置而将第一环形腔与第二环形腔连通或断开。该继动阀能够根据车辆的空载或满载状态借助触发装置和调压组件自动地调节继动阀的输出口和控制口的压力变化比,从而防止车辆在满载时制动力不足和在空载时制动力过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自调式的继动阀。
背景技术
继动阀通常可以设置在汽车制动系统中。尤其是在商用车的制动系统中,继动阀可以起缩短充、排气时间的作用。在此,继动阀的进气口与储气筒连接,输出口与制动气室连接。当踩下制动踏板时,脚制动阀的输出气压作为继动阀的控制压力输入继动阀的控制口,在控制压力作用下,进气阀可被推开,从而使压缩空气由储气筒直接通过进气口进入制动气室,而不用流经制动阀,这大大缩短了制动气室的充气管路,加速了制动气室的充气过程。当解除制动时,制动阀的输出气压为零,进气阀关闭,排气阀打开,制动气室气压经输出口和排气口迅速排入大气,起快放作用,从而加速了制动气室的排气过程。
对于常规的继动阀而言,其输出口的输出压力通常随控制口的控制压力线性上升,并且在车辆的空载和满载之间不可调节。如果顾及空载的制动需求,就可能产生满载时制动力不足的问题,而如果顾及满载的制动需求,就可能产生空载时制动力过大的问题。尤其是,如果继动阀安装于车辆的后桥上且空载时由于该继动阀而使后桥制动力过大,则可导致制动器异常磨损,从而增加成本。
因此,存在使继动阀兼顾空满载的制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调式的继动阀,其能够防止车辆在满载时制动力不足和在空载时制动力过大的问题。
为此,根据本公开提供一种自调式的继动阀,其可包括壳体,该壳体包括具有控制口的上壳体和具有进气口、输出口和排气口的下壳体;在上壳体中限定控制腔,活塞可相对于上壳体密封地且可往复运动地设置在该控制腔中并将该控制腔分为位于活塞上方的上腔和位于活塞下方的下腔,控制口与上腔连通;在下壳体中限定下壳体腔,进排气组件可相对于下壳体密封地并可往复运动地设置在下壳体的下壳体腔中,并且将该下壳体腔分为与进气口连通的进气腔和与排气口连通的排气腔;其中,活塞在其下部包括向下壳体突出的内操作段、外环形段和位于内操作段与外环形段之间的中间环形段,从而由内操作段和中间环形段限定第一环形腔,由中间环形段和外环形段限定的第二环形腔,并且由外环形段和上壳体的限定控制腔的内壁限定第三环形腔;输出口与第一环形腔连通,中间环形段相对于下壳体密封,从而在已组装的情况下第一环形腔和第二环形腔不直接连通;内操作段能够可操作地作用于进排气组件,当内操作段作用于进排气组件时,进气腔与第一环形腔连通,当内操作段未作用于进排气组件时,进气腔与第一环形腔断开;在下壳体的调压腔中设置调压组件,调压腔分别与第一环形腔和第二环形腔连通,该调压组件能够借助触发装置而将第一环形腔与第二环形腔连通或断开。
因此,根据本公开的继动阀能够根据车辆的空载或满载状态借助触发装置和调压组件自动地调节继动阀的输出口和控制口的压力变化比,也就是,能够自动调节其输出压力随控制压力的变化曲线。因此,根据本公开的继动阀可在车辆空载和满载之间进行自动切换,从而实现继动阀的自调节功能,由此防止车辆在满载时制动力不足和在空载时制动力过大。
优选地,所述调压组件可包括位于下壳体的调压腔中的阀杆,阀杆能够借助触发装置而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中阀杆将第一环形腔与第二环形腔连通,在所述第二位置中阀杆将第一环形腔与第二环形腔断开。因此,可通过一种简单的方式实现调压组件。
优选地,调压腔可具有与第一环形腔连通的第一通道口和与第二环形腔连通的第二通道口;阀杆可借助阀杆密封件相对于调压腔密封,阀杆密封件位于第一通道口与第二通道口之间,阀杆包括直径减小部,直径减小部的外径小于阀杆密封件的内径;在所述第一位置中,直径减小部与阀杆密封件相对置并且因此阀杆不再相对于调压腔密封,从而调压腔的在第一通道口与第二通道口之间的通道未被阻断并且因此第一环形腔与第二环形腔连通;在所述第二位置中,直径减小部不与阀杆密封件相对置并因此阀杆相对于调压腔密封,从而调压腔的在第一通道口与第二通道口之间的通道被阻断并且因此第一环形腔与第二环形腔断开。因此,可通过一种简单的方式实现调压组件。
优选地,阀杆可包括能够与触发装置相互作用的触发段,触发段延伸穿过调压腔的敞开的第一端并延伸到下壳体之外。因此,可简单地将触发装置与调压组件相关联。
优选地,阀杆还可借助第一附加密封件相对于调压腔密封,第一附加密封件设置在第一通道口与调压腔的第一端之间的区域中。由此可防止进入第一通道口的气体泄漏。
优选地,调压腔可具有与排气腔连通的第三通道口,第三通道口设置在调压腔的封闭的第二端的区域中;阀杆还可借助第二附加密封件相对于调压腔密封,第二附加密封件设置在第二通道口与第三通道口之间的区域中;阀杆还可包括附加直径减小部,附加直径减小部位于阀杆的面向封闭的第二端的自由端与直径减小部之间,附加直径减小部的外径小于第二附加密封件的内径,并且直径减小部和附加直径减小部之间的间距小于阀杆密封件与第二附加密封件之间的间距;在所述第一位置中,附加直径减小部不与第二附加密封件相对置,而在所述第二位置中,附加直径减小部与第二附加密封件相对置。由此可防止进入第二通道口的气体泄漏。
优选地,阀杆还可具有直径扩大部,直径扩大部在直径减小部与附加直径减小部之间且邻接附加直径减小部。由此可确保阀杆的正确定位。
优选地,所述触发装置可根据车轴与位于车轴上方的车架之间的竖直距离的变化而触发调压组件的阀杆移动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因此,触发元件能够根据车架与车轴的相对位置的变化触发该继动阀的调压组件进行自动切换,从而使该继动阀的调压组件可对该继动阀的输出压力随控制压力的变化曲线进行自动调节。
在此优选地,所述触发装置构成为拉索或拉杆,或构成为摆杆。尤其是,可在常规的继动阀的基础上,将继动阀安装在车辆后桥上方的车架上,并且设有与所述车轴连接的弹性臂,通过拉索或拉杆将继动阀与弹性臂连接。由此以简单的方式通过在车辆空载和满载时车架与车轴的相对位置的变化控制继动阀进行切换,从而实现继动阀的自动调节功能。
优选地,活塞的外环形段通过第一密封件相对于下壳体密封,或者上壳体通过第二密封件相对于下壳体密封。以此方式可改变密封件的位置,从而可改变继动阀的输出压力的可调节范围。因此,继动阀能够根据需要改变其输出的制动力的可调节范围。
优选地,活塞上表面的在上腔中的面积与活塞下表面的在第一环形腔和第二环形腔中以及在内操作段和中间环形段上的面积之比在 1.3:1至1.6:1之间。
优选地,活塞上表面的在上腔中的面积与活塞下表面的在第一环形腔中以及在内操作段和中间环形段上的面积之比在2:1至4:1之间。
优选地,活塞上表面的在上腔中的面积与活塞下表面的在第一环形腔、第二环形腔和第三环形腔中以及在内操作段、中间环形段和外环形段上的面积之比在1:1至1.2:1之间。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在附图中:
图1A和1B分别为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实施方式的自调式的继动阀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为图1A和1B的自调式的继动阀的一个示意性剖视图;
图3A为根据本公开的具有阀杆处于第一位置的调压组件的自调式的继动阀的剖视图;
图3B为图3A中的调压组件的放大图;
图4A为根据本公开的具有阀杆处于第二位置的调压组件的自调式的继动阀的剖视图;
图4B为图4A中的调压组件的放大图;
图5A示出在使用第一密封件的情况下对应于阀杆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继动阀的输出压力随控制压力的变化曲线的示意图;
图5B示出在使用第二密封件的情况下对应于阀杆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继动阀的输出压力随控制压力的变化曲线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公开的触发装置构造为拉索或拉杆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A和1B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自调式的继动阀的示意性立体图。该继动阀可包括进气口10、输出口20、排气口30和控制口40。进气口10可构造用于与储气筒连接,输出口20可构造用于与制动气室连接,排气口30可构造用于与大气连通,控制口40可构造用于与制动阀连接并因而可使制动阀的输出气压作为该继动阀的控制压力输入。此外,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个或多个进气口10和/或一个或多个输出口20。
图2示出图1的自调式的继动阀的一个示意性剖视图,其对进气口10、输出口20、排气口30和控制口40进行剖切。该继动阀可包括壳体100。在壳体100中可设有活塞200和进排气组件300。壳体100 可包括上壳体110和下壳体120。控制口40以及活塞200可设置在上壳体110中,进气口10、输出口20和排气口30以及进排气组件300 可设置在下壳体120中。
在壳体100的上壳体110中限定控制腔。活塞200可相对于上壳体110密封地并可往复运动地设置在上壳体110的该控制腔中并且因此可将该控制腔分为位于活塞200上方的上腔111和位于活塞200下方的下腔112。控制口40与上腔111连通,由此来自制动阀的控制压力可经由控制口40进入上腔111从而作用到活塞200的上表面上。
活塞200可在其下部包括向下壳体120突出的内操作段210、外环形段220以及位于内操作段210与外环形段220之间的中间环形段 230。
内操作段210可大致位于活塞中央并且可构造为柱形突起。在内操作段210中可设置引导凹槽211,并在上壳体110上可设置对应的引导凸起113,从而通过该引导凹槽211和引导凸起113可引导活塞 200在控制腔中的往复运动。引导凸起113可利用密封件、尤其是O形密封圈相对于引导凹槽211密封。
外环形段220沿着或靠近活塞外周设置,并可利用密封件、尤其是O形密封圈相对于上壳体110的限定控制腔的内壁密封。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该外环形段220可通过第一密封件510相对于下壳体120密封,该第一密封件510例如可以是Y形密封圈。在替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不设置将外环形段220相对于下壳体120密封的第一密封件510。在此情况下,可通过第二密封件将上壳体110相对于下壳体120密封,该第二密封件例如可以是O形密封圈。为此,可在下壳体120上设置用于容纳第二密封件的凹槽520,并且第二密封件、尤其是O形密封圈可设置在该凹槽520中,以便将上壳体110相对于下壳体120密封。
中间环形段230也可通过密封件相对于下壳体120密封。
外环形段220和中间环形段230可以是圆环形的封闭区段,但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的封闭区段。
由活塞200的内操作段210和中间环形段230可限定第一环形腔A,由中间环形段230和外环形段220可限定第二环形腔B,并且由外环形段220和上壳体110的限定控制腔的内壁可限定第三环形腔C。对于使用第一密封件510的实施方式,第二环形腔B和第三环形腔C 断开,从而第一环形腔A可与第二环形腔B连通,但不可与第三环形腔C连通。对于使用第二密封件的实施方式,第二环形腔B和第三环形腔C保持连通,从而第一环形腔A可同时与第二环形腔B和第三环形腔C连通。
进排气组件300可相对于下壳体120密封地并可往复运动地设置在下壳体120的下壳体腔中,并且因此可将该下壳体腔分为与进气口 10连通的进气腔121和与排气口30连通的排气腔122。进气腔121 可以借助进排气组件300与由活塞200的内操作段210和中间环形段 230限定的第一环形腔A连通或断开。
进排气组件300可以采用现有的继动阀中的实现进排气功能的结构。在图2的实施方式中,进排气组件300可包括阀门310、阀体320 和回位弹簧330。在阀体320内可形成弹簧容纳腔,回位弹簧330可放置在该弹簧容纳腔中并对阀门310加载。阀门310可构造为用于阀体320的端盖,以封闭阀体320内的弹簧容纳腔。阀门310可通过回位弹簧330而抵靠位于下壳体120上的阀座310’,并且可通过活塞200 的内操作段210而离开阀座310’。阀座310’可以由下壳体120构成或是单独的构件。
活塞200的内操作段210能够可操作地作用于进排气组件300,从而能够使进排气组件300的阀门310离开阀座310’。当进排气组件 300的阀门310离开阀座310’时,压缩气体能够从储气筒经由进气口 10和进气腔121进入第一环形腔A。第一环形腔A可与输出口20连通,从而当进排气组件300的阀门310离开阀座310’时,压缩气体最终能够进入输出口20并因此到达制动气室。
此外,参见图3A、3B以及图4A、4B,在下壳体120中可设有调压组件400。借助调压组件可将第一环形腔A与第二环形腔B连通或断开。
图3A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具有阀杆处于第一位置的调压组件的自调式的继动阀的剖视图,图3B示出图3A中的调压组件的放大图。图 4A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具有阀杆处于第二位置的调压组件的自调式的继动阀的剖视图,图4B示出图4A中的调压组件的放大图。
该调压组件400可包括阀杆410。该阀杆410可位于下壳体120 的分别与第一环形腔A和第二环形腔B连通的调压腔123中。该阀杆 410可借助下文将要详细说明的触发装置而在如图3A和3B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如图4A和4B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位置对应于车辆空载时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对应于车辆满载时的位置。
在调压腔123中设有可与第一环形腔A连通的第一通道口1231 和可与第二环形腔B连通的第二通道口1232以及可与排气腔122连通的第三通道口1235。调压腔123可具有敞开的第一端1233和封闭的第二端1234。
阀杆410可借助阀杆密封件401相对于调压腔123密封,阀杆密封件401位于第一通道口1231与第二通道口1232之间。阀杆410可包括直径减小部411,直径减小部411的外径小于阀杆密封件401的内径。
阀杆410还可包括触发段413。触发段413能够与触发装置相互作用,从而带动阀杆410移动。在该实施例中,触发段413延伸穿过调压腔123的敞开的第一端1233并延伸到下壳体120之外。
为了防止来自第一环形腔A的气体通过调压腔123的敞开的第一端1233泄漏,阀杆410还可借助第一附加密封件402相对于调压腔 123密封。第一附加密封件402设置在第一通道口1231与调压腔123 的第一端1233之间的区域中。
该调压组件400还可包括第一套筒404,阀杆401在该第一套筒内被引导。第一套筒404可相对于调压腔123固定地设置。第一附加密封件402可布置在该第一套筒404上。
调压腔123的第三通道口1235可设置在调压腔123的封闭的第二端1234的区域中。在阀杆410的面向封闭的第二端1234的自由端与封闭的第二端1234之间的气体可通过第三通道口1235进入排气腔 122。
为了防止来自第二环形腔B的空气通过第三通道口1235泄漏,阀杆410还可借助第二附加密封件403相对于调压腔123密封。第二附加密封件403可设置在第二通道口1232与第三通道口1235之间的区域中。阀杆410还可包括附加直径减小部412。附加直径减小部412位于阀杆410的自由端与直径减小部411之间,附加直径减小部412 的外径小于第二附加密封件403的内径。直径减小部411和附加直径减小部412之间的间距小于阀杆密封件401与第二附加密封件403之间的间距。
另外,阀杆410的面向封闭的第二端1234的自由端可在第二套筒 405中被引导。第二套筒405可固定地设置在调压腔123中。
在如图3A和3B所示的第一位置中,直径减小部411与阀杆密封件401相对置,因此来自第一通道口1231的气体可经过直径减小部 411与阀杆密封件401之间的间隙到达第二通道口1232,从而使第一环形腔A与第二环形腔B连通。另外,在该第一位置中,附加直径减小部412不与第二附加密封件403相对置。因此,来自第一环形腔A 的气体不能到达第三通道口1235,但阀杆410的在调压腔123内的自由端与调压腔123的第二端1234之间的气体可通过第三通道口1235 进入排气腔122,从而经由排气口30排放到大气。
在如图4A和4B所示的第二位置中,直径减小部411不与阀杆密封件401相对置,因此来自第一通道口1231的气体不可到达第二通道口1232,从而使第一环形腔A与第二环形腔B断开。另外,在该第二位置中,附加直径减小部412与第二附加密封件403相对置,因此来自第二通道口1232的气体可经过附加直径减小部412与第二附加密封件403之间的间隙到达第三通道口1235,从而可经由第三通道口 1235、排气腔122和排气口30排放到大气。
阀杆410还可在直径减小部411与附加直径减小部412之间且邻接附加直径减小部412地具有直径扩大部414。由于该直径扩大部414,可确保附加直径减小部412仅可在阀杆密封件401与第二附加密封件 403之间移动。
图5A示出在使用第一密封件510的情况下对应于阀杆410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继动阀的输出压力随控制压力的变化曲线的示意图。
继动阀的输出压力随控制压力的变化曲线L1对应于在阀杆410 处于第一位置、即车辆空载位置时的变化曲线。由于在阀杆410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环形腔A与第二环形腔B连通。在该情况下,来自储气筒的压缩空气在第一环形腔A和第二环形腔B中以及在内操作段 210和中间环形段230上作用到活塞200的下表面上,由此继动阀的增加的输出压力ΔP2与增加的控制压力ΔP4之比对应于活塞200上表面的在上腔111中的面积与活塞200下表面的在第一环形腔A和第二环形腔B中以及在内操作段210和中间环形段230上的面积之和之比。因此,对于变化曲线L1,增加的输出压力ΔP2与增加的控制压力ΔP4之比例如在1.3:1至1.6:1之间、尤其是为约1.5:1,也就是,继动阀的输出口和控制口的压力变化比在1.3:1至1.6:1之间、尤其是为约1.5:1。
继动阀的输出压力随控制压力的变化曲线L2对应于在阀杆410 处于第二位置、即满载位置时的变化曲线。由于在阀杆410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环形腔A与第二环形腔B断开。在该情况下,来自储气筒的压缩空气仅在第一环形腔A中以及在内操作段210和中间环形段 230上作用到活塞200的下表面上,由此继动阀的增加的输出压力Δ P2与增加的控制压力ΔP4之比对应于活塞200上表面的在上腔111 中的面积与活塞200下表面的在第一环形腔A中以及在内操作段210 和中间环形段230上的面积之和之比。因此,对于变化曲线L2,增加的输出压力ΔP2与增加的控制压力ΔP4之比例如在2:1至4:1之间、尤其是为约3:1,也就是,继动阀的输出口和控制口的压力变化比在 2:1至4:1之间、尤其是为约3:1。
图5B示出在使用第二密封件的情况下对应于阀杆410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继动阀的输出压力随控制压力的变化曲线的示意图。
继动阀的输出压力随控制压力的变化曲线L3对应于在阀杆410 处于第一位置、即车辆空载位置时的变化曲线。由于在阀杆410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环形腔A与第二环形腔B和第三环形腔C连通。在该情况下,来自储气筒的压缩空气在第一环形腔A、第二环形腔B 和第三环形腔C中以及在内操作段210、中间环形段230和外环形段 220上作用到活塞200的下表面上,由此继动阀的增加的输出压力Δ P2与增加的控制压力ΔP4之比对应于活塞200上表面的在上腔111 中的面积与活塞200下表面的在第一环形腔A、第二环形腔B和第三环形腔C中以及在内操作段210、中间环形段230和外环形段220上的面积之和之比。因此,对于变化曲线L3,增加的输出压力ΔP2与增加的控制压力ΔP4之比例如在1:1至1.2:1之间、尤其是为约1:1,也就是,继动阀的输出口和控制口的压力变化比在1:1至1.2:1之间、尤其是为约1:1。
继动阀的输出压力随控制压力的变化曲线L4对应于在阀杆410 处于第二位置、即满载位置时的变化曲线。由于在阀杆410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环形腔A与第二环形腔B和第三环形腔C断开。在该情况下,来自储气筒的压缩空气仅在第一环形腔A中以及在内操作段210和中间环形段230上作用到活塞200的下表面上,由此继动阀的增加的输出压力ΔP2与增加的控制压力ΔP4之比对应于活塞200上表面的在上腔111中的面积与活塞200下表面的在第一环形腔A中以及在内操作段210和中间环形段230上的面积之和之比。因此,对于变化曲线L4,增加的输出压力ΔP2与增加的控制压力ΔP4之比例如在2:1至4:1之间、尤其是为约3:1,也就是,继动阀的输出口和控制口的压力变化比在2:1至4:1之间、尤其是为约3:1。
如上所述,为了使调压组件的阀杆410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设有触发装置600。该触发装置可根据车架与车轴的相对位置的变化而触发阀杆410移动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在车辆空载时,车架位于相对较高的位置,而在车辆满载时,车架位于相对较低的位置。因此,在车辆空载时,车架与车轴的距离较大,而在车辆满载时,车架与车轴的距离较小。因此,在车辆空载时,触发装置600 可触发阀杆410移动到第一位置。在该第一位置中,继动阀的输出口和控制口的压力变化比尤其是为约1.5:1或1:1。因此,输出压力P2的变化曲线较缓,从而防止空载制动力过大。在车辆满载时,触发装置600可触发阀杆410移动到第二位置。如上所述,在该第二位置中,继动阀的输出口和控制口的压力变化比尤其是为约3:1。因此,输出压力P2的变化曲线较陡,从而防止满载制动力不足。
作为触发装置600的一个实施方式,触发装置600可构造为拉索或拉杆。图6示出触发装置600构造为拉索或拉杆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根据本公开的继动阀可安装在车轴上方的车架上,并且继动阀的调压腔123沿竖直方向延伸。拉索或拉杆也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且一方面可尤其是与调压装置的阀杆410的触发段413的伸出继动阀的壳体100的部分连接,而另一方面可例如通过弹性臂610与车轴620连接。因此,该拉索或拉杆可根据车架与车轴620的相对位置的变化而竖直移动。在车辆空载时,车架上移,该拉索或拉杆使调压组件的阀杆410移动到第一位置;在车辆满载时,车架下移,该拉索或拉杆使调压组件的阀杆410移动到第二位置。
作为触发装置600的替选的实施方式,触发装置600也可构造为摆杆。
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公开的限制。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3)
1.一种自调式的继动阀,
包括壳体(100),该壳体包括具有控制口(40)的上壳体(110)和具有进气口(10)、输出口(20)和排气口(30)的下壳体(120);
在上壳体(110)中限定控制腔,活塞(200)相对于上壳体(110)密封地且可往复运动地设置在该控制腔中并将该控制腔分为位于活塞(200)上方的上腔(111)和位于活塞(200)下方的下腔(112),控制口(40)与上腔(111)连通;
在下壳体(120)中限定下壳体腔,进排气组件(300)相对于下壳体(120)密封地并可往复运动地设置在下壳体(120)的下壳体腔中,并且将该下壳体腔分为与进气口(10)连通的进气腔(121)和与排气口(30)连通的排气腔(122);
其特征在于,
活塞(200)在其下部包括向下壳体(120)突出的内操作段(210)、外环形段(220)和位于内操作段(210)与外环形段(220)之间的中间环形段(230),从而由内操作段(210)和中间环形段(230)限定第一环形腔(A),由中间环形段(230)和外环形段(220)限定的第二环形腔(B),并且由外环形段(220)和上壳体(110)的限定控制腔的内壁限定第三环形腔(C);
输出口(20)与第一环形腔(A)连通,中间环形段(230)相对于下壳体(120)密封,从而在已组装的情况下第一环形腔(A)和第二环形腔(B)不直接连通;
内操作段(210)能够可操作地作用于进排气组件(300),当内操作段(210)作用于进排气组件(300)时,进气腔(121)与第一环形腔(A)连通,当内操作段(210)未作用于进排气组件(300)时,进气腔(121)与第一环形腔(A)断开;
在下壳体(120)的调压腔(123)中设置调压组件(400),调压腔(123)分别与第一环形腔(A)和第二环形腔(B)连通,该调压组件(400)能够借助触发装置(600)而将第一环形腔(A)与第二环形腔(B)连通或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压组件(400)包括位于下壳体(120)的调压腔(123)中的阀杆(410),阀杆(410)能够借助触发装置(600)而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中阀杆(410)将第一环形腔(A)与第二环形腔(B)连通,在所述第二位置中阀杆(410)将第一环形腔(A)与第二环形腔(B)断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动阀,其特征在于,调压腔(123)具有与第一环形腔(A)连通的第一通道口(1231)和与第二环形腔(B)连通的第二通道口(1232);
阀杆(410)借助阀杆密封件(401)相对于调压腔(123)密封,阀杆密封件(401)位于第一通道口(1231)与第二通道口(1232)之间,阀杆(410)包括直径减小部(411),直径减小部(411)的外径小于阀杆密封件(401)的内径;
在所述第一位置中,直径减小部(411)与阀杆密封件(401)相对置并且因此阀杆(410)不再相对于调压腔(123)密封,从而调压腔(123)的在第一通道口(1231)与第二通道口(1232)之间的通道未被阻断并且因此第一环形腔(A)与第二环形腔(B)连通;
在所述第二位置中,直径减小部(411)不与阀杆密封件(401)相对置并因此阀杆(410)相对于调压腔(123)密封,从而调压腔(123)的在第一通道口(1231)与第二通道口(1232)之间的通道被阻断并且因此第一环形腔(A)与第二环形腔(B)断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动阀,其特征在于,阀杆(410)包括能够与触发装置(600)相互作用的触发段(413),触发段(413)延伸穿过调压腔(123)的敞开的第一端(1233)并延伸到下壳体(120)之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动阀,其特征在于,阀杆(410)还借助第一附加密封件(402)相对于调压腔(123)密封,第一附加密封件(402)设置在第一通道口(1231)与调压腔(123)的第一端(1233)之间的区域中。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动阀,其特征在于,调压腔(123)具有与排气腔(122)连通的第三通道口(1235),第三通道口(1235)设置在调压腔(123)的封闭的第二端(1234)的区域中;
阀杆(410)还借助第二附加密封件(403)相对于调压腔(123)密封,第二附加密封件(403)设置在第二通道口(1232)与第三通道口(1235)之间的区域中;
阀杆(410)还包括附加直径减小部(412),附加直径减小部(412)位于阀杆(410)的面向封闭的第二端(1234)的自由端与直径减小部(411)之间,附加直径减小部(412)的外径小于第二附加密封件(403)的内径,并且直径减小部(411)和附加直径减小部(412)之间的间距小于阀杆密封件(401)与第二附加密封件(403)之间的间距;
在所述第一位置中,附加直径减小部(412)不与第二附加密封件(403)相对置,而在所述第二位置中,附加直径减小部(412)与第二附加密封件(403)相对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动阀,其特征在于,阀杆(410)还具有直径扩大部(414),直径扩大部(414)在直径减小部(411)与附加直径减小部(412)之间且邻接附加直径减小部(412)。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继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装置(600)根据车轴与位于车轴上方的车架之间的竖直距离的变化而触发调压组件的阀杆(410)移动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继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装置(600)构成为拉索或拉杆,或构成为摆杆。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继动阀,其特征在于,活塞(200)的外环形段(220)通过第一密封件(510)相对于下壳体(120)密封,或者上壳体(110)通过第二密封件相对于下壳体(120)密封。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继动阀,其特征在于,活塞(200)上表面的在上腔(111)中的面积与活塞(200)下表面的在第一环形腔(A)和第二环形腔(B)中以及在内操作段(210)和中间环形段(230)上的面积之比在1.3:1至1.6:1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继动阀,其特征在于,活塞(200)上表面的在上腔(111)中的面积与活塞(200)下表面的在第一环形腔(A)中以及在内操作段(210)和中间环形段(230)上的面积之比在2:1至4:1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继动阀,其特征在于,活塞(200)上表面的在上腔(111)中的面积与活塞(200)下表面的在第一环形腔(A)、第二环形腔(B)和第三环形腔(C)中以及在内操作段(210)、中间环形段(230)和外环形段(220)上的面积之比在1:1至1.2:1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383263.3U CN216580478U (zh) | 2021-09-28 | 2021-09-28 | 自调式的继动阀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383263.3U CN216580478U (zh) | 2021-09-28 | 2021-09-28 | 自调式的继动阀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580478U true CN216580478U (zh) | 2022-05-24 |
Family
ID=81640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383263.3U Active CN216580478U (zh) | 2021-09-28 | 2021-09-28 | 自调式的继动阀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580478U (zh) |
-
2021
- 2021-09-28 CN CN202122383263.3U patent/CN21658047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172466A (en) | Self-actuated pilot-controlled safety valve | |
EP1295189A1 (en) | Gas flow regulation system | |
US4417445A (en) | Brake master cylinder with attached brake booster | |
AU2013399603B2 (en) | Differential relay type brake cylinder maintaining valve | |
WO2006024814A1 (en) | Valve assembly | |
EP0554050A1 (en) | Fluid pressure operable actuators | |
CN216580478U (zh) | 自调式的继动阀 | |
CA1065927A (en) | Brake system | |
US4449759A (en) | Service brake accelerator for rail vehicle air brake systems | |
US4145089A (en) | Vehicle load-controlled brake pressure regulating valve device | |
CN115556735A (zh) | 自调式的继动阀 | |
US4407121A (en) | Master cylinder | |
EP0234042B2 (en) | Dual circuit brake valve | |
US4653811A (en) | Relay valve device | |
CN215851188U (zh) | 可调式的继动阀 | |
US5213397A (en) | Freight brake control valve for railway cars | |
EP0474437A2 (en) | Fluid pressure relay valve | |
US4158398A (en) | Dump valve assembly | |
US4445335A (en) | Master cylinder assembly | |
WO1992006872A1 (en) | Proportional modulator for an electropneumatic braking system | |
JP2003040102A (ja) | 牽引車両のブレーキをコントロールするための特にトラクタユニットのエアブレーキシステムに使用するバルブユニット | |
JP2592306B2 (ja) | 2つの回路で駆動制御可能な制動圧力制御弁 | |
US3572376A (en) | Poppet valve | |
US4445330A (en) | Master cylinder assembly and booster | |
EP0113179A1 (en) | Fluid pressure valve assembl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