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70991U - 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70991U
CN216570991U CN202122586081.6U CN202122586081U CN216570991U CN 216570991 U CN216570991 U CN 216570991U CN 202122586081 U CN202122586081 U CN 202122586081U CN 216570991 U CN216570991 U CN 2165709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le
negative pressure
pressure suction
drainage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58608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亚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ami Medical Center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ami Medical Cent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ami Medical Center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ami Medical Center
Priority to CN20212258608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709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709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709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包括三通管、第一引流瓶、第二引流瓶、第一流速调节器、第二流速调节器、第一负压吸引管、第二负压吸引管及负压吸引构件;三通管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及第三支管;第一支管末端可插拔的连至第一引流瓶;第二支管末端可插拔的连至第二引流瓶;第一流速调节器设于第一支管;第二流速调节器设于第二支管;第一负压吸引管可拆卸的连在第一引流瓶与负压吸引构件之间;第二负压吸引管可拆卸的连在第二引流瓶与负压吸引构件之间。本申请对病人胸腔积液对外引流时不会造成中断,且本申请封闭性好,不易引起胸腔积液外漏及细菌逆行引发胸腔感染,本申请还方便胸腔积液采样及胸腔注药,使得实用性强。

Description

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护理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胸腔闭式引流术,又称"胸廓造口术或胸腔管手术",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外科手术,一般用于治疗各种胸腔积水、积液和气胸等。胸腔闭式引流术是胸腔积液治疗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快速、有效的缓解胸腔积液引起的胸闷气喘等症状,且通过胸腔闭式引流胸水可以反复送检胸水,帮助临床诊断,是目前病因不明胸腔积液诊疗的首选。
在临床实践中,本专利发明人发现,现有的中心静脉置管作为胸腔闭式引流导管使用时,其结构简单,功能单一,当所使用的引流瓶装满胸腔积液而需对其进行更换时,会造成短暂的胸腔积液引流中断,使得胸腔积液引流连续性差,并且,现有的中心静脉置管作为胸腔闭式引流导管使用时,其直接连接至常规负压吸引器,使得封闭性差,容易引起胸腔积液外漏、细菌逆行引发胸腔感染等,且还不方便胸腔积液采样及胸腔注药等,使得使用起来实用性差。
为此,本专利发明人设计出本申请,以解决相关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包括三通管、第一引流瓶、第二引流瓶、第一流速调节器、第二流速调节器、第一负压吸引管、第二负压吸引管及负压吸引构件;
所述三通管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及第三支管;所述第一支管末端可插拔的连接至所述第一引流瓶;所述第二支管末端可插拔的连接至所述第二引流瓶;所述第一流速调节器设于所述第一支管;所述第二流速调节器设于所述第二支管;所述第一负压吸引管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第一引流瓶与所述负压吸引构件之间;所述第二负压吸引管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第二引流瓶与所述负压吸引构件之间。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负压吸引构件包括负压吸引器、导气管及密封瓶;
所述第一负压吸引管第一端插入所述第一引流瓶而位于所述第一引流瓶内上部,第二端插入所述密封瓶而位于所述密封瓶内下部;所述第二负压吸引管第一端插入所述第二引流瓶而位于所述第二引流瓶内上部,第二端插入所述密封瓶而位于所述密封瓶内下部;所述导气管第一端连至所述负压吸引器,第二端插入所述密封瓶而位于所述密封瓶内上部;所述密封瓶内下部装有漫过所述第一负压吸引管第二端及所述第二负压吸引管第二端的密封液。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引流瓶包括第一瓶体及盖合于所述第一瓶体上部开口的第一软胶瓶盖;所述三通管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一支管末端的可刺穿所述第一软胶瓶盖并伸入所述第一瓶体的塑胶插头针A。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三通管还包括内径大于所述第一支管内径的第一滴管;所述第一滴管顶部与所述第一支管下端相连,所述第一滴管外壁上端与所述塑胶插头针A上端相连,所述第一滴管底部开设有第一取样口,并在所述第一取样口内嵌入有以将其密封的软胶块A。。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负压吸引管第一端设有可刺穿所述第一软胶瓶盖并伸入所述第一瓶体的塑胶插头针B。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引流瓶包括第二瓶体及盖合于所述第二瓶体上部开口的第二软胶瓶盖;所述三通管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二支管末端的可刺穿所述第二软胶瓶盖并伸入所述第二瓶体的塑胶插头针C。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三通管还包括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支管内径的第二滴管;所述第二滴管顶部与所述第二支管下端相连,所述第二滴管外壁上端与所述塑胶插头针C上端相连,所述第二滴管底部开设有第二取样口,并在所述第二取样口内嵌入有以将其密封的软胶块B。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负压吸引管第一端设有可刺穿所述第二软胶瓶盖并伸入所述第二瓶体的塑胶插头针D。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第一限流夹及第二限流夹;所述第一限流夹夹持于所述第一负压吸引管外,所述第二限流夹夹持于所述第二负压吸引管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三支管外壁靠近其末端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开设有多个引流孔,且所述第三支管外壁靠近其连接端向外连接有一内径大于其内径的注药侧管,所述注药侧管端部开设有注药口,并在所述注药口内嵌入有以将其密封的软胶块C。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的分解图;
图3是图2中注药侧管的剖视放大图;
图4是图2中第一滴管的剖视放大图;
图5是图2中第二滴管的剖视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的使用状态参考图1;
图7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的使用状态参考图2;附图标记:
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1000;
三通管10;
第一支管101;第二支管102;第三支管103;引流孔1031;注药侧管1032;注药口10321;软胶块A10322;密封盖C1033;塑胶插头针A104;第一滴管105;第一取样口1051;软胶块B1052;密封盖A1053;塑胶插头针C106;第二滴管107;第二取样口1071;软胶块C1072;密封盖B1073;
第一引流瓶20;
第一瓶体201;第一软胶瓶盖202;
第二引流瓶30;
第二瓶体301;第二软胶瓶盖302;
第一流速调节器40;
第二流速调节器50;
第一负压吸引管60;
塑胶插头针B601;
第二负压吸引管70;
塑胶插头针D701;
负压吸引构件80;
负压吸引器801;导气管802;密封瓶803;密封液8031;
第一限流夹90;
第二限流夹100;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说明书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说明书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1000。
参照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1000,包括三通管10、第一引流瓶20、第二引流瓶30、第一流速调节器40、第二流速调节器50、第一负压吸引管60、第二负压吸引管70及负压吸引构件80;
其中,所述三通管10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支管101、第二支管102及第三支管103;所述第一支管101末端可插拔的连接至所述第一引流瓶20;所述第二支管102末端可插拔的连接至所述第二引流瓶30;所述第一流速调节器40设于所述第一支管101;所述第二流速调节器50设于所述第二支管102;所述第一负压吸引管60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第一引流瓶20与所述负压吸引构件80之间;所述第二负压吸引管70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第二引流瓶30与所述负压吸引构件80之间。
基于上述所述,可以明确的是,本申请在具体实施时,则主要用以作为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1000使用。
本申请对传统的心胸外科闭式引流构件进行整体改进,以设计所述三通管10、第一引流瓶20、第二引流瓶30、第一流速调节器40、第二流速调节器50、第一负压吸引管60、第二负压吸引管70及负压吸引构件80,并将其按照上述所述连接管进行连接。
具体使用时,参照图6所示,先打开所述第一流速调节器40,并关闭所述第二流速调节器50,再将所述三通管10的第三支管103插入至病人胸腔并被固定好,而后,启动所述负压吸引构件80,病人胸腔积液即可慢慢被负压吸引至所述第一引流瓶20中进行收集;
当所述第一引流瓶20内即将装满病人胸腔积液时,参照图7所示,打开所述第二流速调节器50,并关闭所述第一流速调节器40,此时,病人胸腔积液即可连续性的慢慢被负压吸引至所述第二引流瓶30中进行收集;
在此过程中,即可拆拿掉所述第一引流瓶20并更换第三引流瓶来将其进行替换,此过程不会造成病人胸腔积液引流中断,当所述第二引流瓶30内即将装满病人胸腔积液时,重新打开所述第一流速调节器40,并再次所述第二流速调节器50,此时,病人胸腔积液即可连续性的慢慢被负压吸引至所述第三引流瓶中进行收集,在此过程中,即可拆拿掉所述第二引流瓶30并更换第四引流瓶来将其进行替换,此过程依然不会造成病人胸腔积液引流中断,如此循环往复,即使得病人胸腔积液对外引流连续性好,在病人胸腔积液对外引流不中断时,还使得病人胸腔积液对外引流封闭性好,使得不易引起胸腔积液外漏及细菌逆行引发胸腔感染等。
进而,本申请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
进一步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参照图1及图2所示,所述负压吸引构件80包括负压吸引器801、导气管802及密封瓶803;
其中,所述第一负压吸引管60第一端插入所述第一引流瓶20而位于所述第一引流瓶20内上部,第二端插入所述密封瓶803而位于所述密封瓶803内下部;所述第二负压吸引管70第一端插入所述第二引流瓶30而位于所述第二引流瓶30内上部,第二端插入所述密封瓶803而位于所述密封瓶803内下部;所述导气管802第一端连至所述负压吸引器801,第二端插入所述密封瓶803而位于所述密封瓶803内上部;所述密封瓶803内下部装有漫过所述第一负压吸引管60第二端及所述第二负压吸引管70第二端的密封液8031。
由此,本申请所述负压吸引构件80相对传统单纯的负压泵,增设有所述密封瓶803,并在所述密封瓶803内下部装设漫过所述第一负压吸引管60第二端及所述第二负压吸引管70第二端的密封液8031,由此,则使得在通过本申请对病人胸腔积液进行对外引流时,所述第一负压吸引管60第二端及所述第二负压吸引管70第二端因均浸入所述密封液8031中,使得其第二端在均可对外导气的基础上,还能被密封,使得更不易引起胸腔积液外漏及细菌逆行引发胸腔感染等。
并且,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密封液8031优选为生理盐水。
进而,本申请使用起来实用性更强,使用效果更好。
再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引流瓶20包括第一瓶体201及盖合于所述第一瓶体201上部开口的第一软胶瓶盖202;所述三通管10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一支管101末端的可刺穿所述第一软胶瓶盖202并伸入所述第一瓶体201的塑胶插头针A104。
由此,本申请对传统所使用的引流瓶也进行改进,并设计具有第一瓶体201及第一软胶瓶盖202的所述第一引流瓶20,且使得所述三通管10还包括可刺穿所述第一软胶瓶盖202并伸入所述第一瓶体201的所述塑胶插头针A104,使得所述三通管10的第一支管101与所述第一引流瓶20之间位插拔连接,使得其彼此之间拆装方便快捷,便于所述第一引流瓶20的拆卸更换。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三通管10还包括内径大于所述第一支管101内径的第一滴管105;所述第一滴管105连接在所述第一支管101与所述塑胶插头针A104之间;
优选的,结合图1、图2及图4所示,所述第一滴管105顶部与所述第一支管101下端相连,所述第一滴管105外壁上端与所述塑胶插头针A104上端相连,所述第一滴管105底部开设有第一取样口1051,并在所述第一取样口1051内嵌入有以将其密封的软胶块A1052;
由此,从所述第一支管101流出的胸腔积液流入至所述第一滴管105后,所述第一滴管105内即会存储一定量的病人胸腔积液,当需要对病人胸腔积液进行采样化验时,将注射器的注射针头从所述第一取样口1051刺过所述软胶块A1052以插入所述第一滴管105抽吸其内所存储的一定量病人胸腔积液即可,此过程操作简便,注射器的注射针头插入不费事,使得病人胸腔积液采样便捷,且不影响病人胸腔积液对外引流的连续性。
从而,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即使得本申请所述第一支管101还具有胸腔积液采样功能。
再进一步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负压吸引管60第一端设有可刺穿所述第一软胶瓶盖202并伸入所述第一瓶体201的塑胶插头针B601。
由此,则使得所述第一负压吸引管60与所述第一引流瓶20之间也为插拔连接,使得其彼此之间同样拆装方便快捷,以更好便于所述第一引流瓶20的拆卸更换。
更进一步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引流瓶30包括第二瓶体301及盖合于所述第二瓶体301上部开口的第二软胶瓶盖302;所述三通管10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二支管102末端的可刺穿所述第二软胶瓶盖302并伸入所述第二瓶体301的塑胶插头针C106。
由此,本申请对传统所使用的引流瓶也进行改进,并设计具有第二瓶体301及第二软胶瓶盖302的所述第二引流瓶30,且使得所述三通管10还包括可刺穿所述第二软胶瓶盖302并伸入所述第二瓶体301的所述塑胶插头针C106,使得所述三通管10的第二支管102与所述第二引流瓶30之间为插拔连接,使得其彼此之间同样拆装方便快捷,便于所述第二引流瓶30的拆卸更换。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三通管10还包括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支管102内径的第二滴管107;所述第二滴管107连接在所述第二支管102与所述塑胶插头针C106之间;
优选的,结合图1、图2及图5所示,所述第二滴管107顶部与所述第二支管102下端相连,所述第二滴管107外壁上端与所述塑胶插头针C106上端相连,所述第二滴管107底部开设有第二取样口1071,并在所述第二取样口1071内嵌入有以将其密封的软胶块B1072;
由此,从所述第二支管102流出的胸腔积液流入至所述第二滴管107后,所述第二滴管107内即会存储一定量的病人胸腔积液,当需要对病人胸腔积液进行采样化验时,将注射器的注射针头从所述第二取样口1071刺过所述软胶块B1072以插入所述第二滴管107抽吸其内所存储的一定量病人胸腔积液即可,此过程同样操作简便,注射器的注射针头插入同样不费事,使得病人胸腔积液依然采样便捷,且不影响病人胸腔积液对外引流的连续性。
从而,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即使得本申请所述第二支管102还具有胸腔积液采样功能,使得本申请整体功能更全面。
需要补充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负压吸引管70第一端设有可刺穿所述第二软胶瓶盖302并伸入所述第二瓶体301的塑胶插头针D701。
由此,则使得所述第二负压吸引管70与所述第二引流瓶30之间同样为插拔连接,使得其彼此之间也是拆装方便快捷,以更好便于所述第二引流瓶30的拆卸更换。
进一步需要补充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第一限流夹90及第二限流夹100;所述第一限流夹90夹持于所述第一负压吸引管60外,所述第二限流夹100夹持于所述第二负压吸引管70外。
由此,继续参照图6所示,当需要使用所述第一引流瓶20进行病人胸腔积液的对外引流,而不需要使用所述第二引流瓶30进行病人胸腔积液的对外引流时,即可打开所述第一限流夹90,并关闭所述第二限流夹100,反之,继续参照图7所示,当需要使用所述第二引流瓶30进行病人胸腔积液的对外引流,而不需要使用所述第一引流瓶20进行病人胸腔积液的对外引流时,即可打开所述第二限流夹100,并关闭所述第一限流夹90,使得本申请使用可靠。
此外,在具体实施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结合图1及图2所示,所述第三支管103外壁靠近其末端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开设有多个内径等于所述第三支管103内径的引流孔1031。
由此,通过设置多个所述引流孔1031,即便于能更好的便于病人胸腔积液的对外引流,当其中一个或多个引流孔1031被堵塞时,其他没被堵塞的引流孔1031则可继续使用,使得本申请使用可靠性更好。
并且,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一取样口1051外可拆拿的盖合有一密封盖A1053,所述第二取样口1071外可拆拿的盖合有一密封盖B1073;
由此,当不需要经所述第一支管101进行病人胸腔积液的取样时,通过所述密封盖A1053密封盖合所述第一取样口1051,以密封罩合所述软胶块A1052,使得所述软胶块A1052不易被外物污染,使得注射器上注射针头经其插入所述第一滴管105时不易被污染导致影响取样化验结果;当需要经所述第一支管101进行病人胸腔积液的取样时,取拿开所述密封盖A1053即可,并将注射器上注射针头经所述软胶块A1052插入所述第一滴管105进行病人胸腔积液的对外抽吸即可。
同理,当不需要经所述第二支管102进行病人胸腔积液的取样时,通过所述密封盖B1073密封盖合所述第二取样口1071,以密封罩合所述软胶块B1072,使得所述软胶块B1072不易被外物污染,使得注射器上注射针头经其插入所述第二滴管107时不易被污染导致影响取样化验结果;当需要经所述第二支管102进行病人胸腔积液的取样时,取拿开所述密封盖B1073即可,并将注射器上注射针头经所述软胶块B1072插入所述第二滴管107进行病人胸腔积液的对外抽吸即可。
而不管所述密封盖A1053及所述密封盖B1073是否取拿,所述软胶块A1052及所述软胶块B1072自身均具有很好的密封性,使得取样时本申请整体依然密封性好,以确实能较好实现病人胸腔积液对外闭式引流。
且在本技术方案中,结合图1、图2及图3所示,所述第三支管103外壁靠近其连接端向外连接有一内径大于其内径的注药侧管1032,所述注药侧管1032端部开设有注药口10321,并在所述注药口10321内嵌入有软胶块C10322,且在所述注药口10321外可拆拿的盖合有一密封盖C1033。
由此,当不需要经所述第三支管103向病人胸腔注药时,通过所述密封盖C1033密封盖合所述注药口10321,以密封罩合所述软胶块C10322,使得所述软胶块C10322不易被外物污染,使得注射器上注射针头经其插入所述注药侧管1032时不易被污染导致将病菌带入病人胸腔;当需要经所述第三支管103向病人胸腔注药时,如注消炎药等时,取拿开所述密封盖C1033,并将注射器上注射针头经所述软胶块C10322插入所述注药侧管1032来将药液推注至所述第三支管103,以便经其逆向流入病人胸腔。
从而,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即使得本申请所述第三支管103还具有胸腔注药功能,使得本申请整体功能更广。
而不管所述密封盖C1033是否取拿,所述软胶块C10322自身即具有很好的密封性,使得注药时本申请整体依然密封性好,以确实能较好实现病人胸腔积液对外闭式引流。
再进一步需要补充的是,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塑胶插头针A104端部外壁开设有内径等于或大于其内径的排液孔A(未标示),同样的,所述塑胶插头针C106端部外壁开设有内径等于或大于其内径的排液孔C(未标示),如此,即使得流经所述塑胶插头针A104的胸腔积液及流经所述塑胶插头针C106的胸腔积液均排出效果好,不易堵塞所述塑胶插头针A104及所述塑胶插头针C106,使得本申请使用可靠性更优。
其他实施例等,在此,则不作举例说明。
综上所述,本申请所提供的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1000,在具体实施时,功能多样,在对病人胸腔积液进行对外引流时,不会造成病人胸腔积液引流中断,使得病人胸腔积液对外引流连续性好,并且,本申请在使用时封闭性好,不易引起胸腔积液外漏及细菌逆行引发胸腔感染等,同时,本申请还方便胸腔积液采样及胸腔注药等,使得使用起来实用性强,且本申请在结构的优化设计中,不需要增加太多的成本,使得本申请必然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本申请会非常的受欢迎,能得到有效普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三通管、第一引流瓶、第二引流瓶、第一流速调节器、第二流速调节器、第一负压吸引管、第二负压吸引管及负压吸引构件;
三通管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及第三支管;第一支管末端可插拔的连接至第一引流瓶;第二支管末端可插拔的连接至第二引流瓶;第一流速调节器设于第一支管;第二流速调节器设于第二支管;第一负压吸引管可拆卸的连接在第一引流瓶与负压吸引构件之间;第二负压吸引管可拆卸的连接在第二引流瓶与负压吸引构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负压吸引构件包括负压吸引器、导气管及密封瓶;
第一负压吸引管第一端插入第一引流瓶而位于第一引流瓶内上部,第二端插入密封瓶而位于密封瓶内下部;第二负压吸引管第一端插入第二引流瓶而位于第二引流瓶内上部,第二端插入密封瓶而位于密封瓶内下部;导气管第一端连至负压吸引器,第二端插入密封瓶而位于密封瓶内上部;密封瓶内下部装有漫过第一负压吸引管第二端及第二负压吸引管第二端的密封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引流瓶包括第一瓶体及盖合于第一瓶体上部开口的第一软胶瓶盖;三通管还包括设在第一支管末端的可刺穿第一软胶瓶盖并伸入第一瓶体的塑胶插头针A。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三通管还包括内径大于第一支管内径的第一滴管;第一滴管连接在第一支管与塑胶插头针A之间,且第一滴管外壁上部设有第一取样侧管,第一取样侧管端部盖合有密封盖A。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负压吸引管第一端设有可刺穿第一软胶瓶盖并伸入第一瓶体的塑胶插头针B。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引流瓶包括第二瓶体及盖合于第二瓶体上部开口的第二软胶瓶盖;三通管还包括设在第二支管末端的可刺穿第二软胶瓶盖并伸入第二瓶体的塑胶插头针C。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三通管还包括内径大于第二支管内径的第二滴管;第二滴管连接在第二支管与塑胶插头针C之间,且第二滴管外壁上部设有第二取样侧管,第二取样侧管端部盖合有密封盖B。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负压吸引管第一端设有可刺穿第二软胶瓶盖并伸入第二瓶体的塑胶插头针D。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限流夹及第二限流夹;第一限流夹夹持于第一负压吸引管外,第二限流夹夹持于第二负压吸引管外。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三支管外壁靠近其末端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开有多个引流孔,且第三支管外壁靠近其连接端向外连接有注药侧管,注药侧管端部设有密封盖C。
CN202122586081.6U 2021-10-26 2021-10-26 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 Active CN2165709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86081.6U CN216570991U (zh) 2021-10-26 2021-10-26 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86081.6U CN216570991U (zh) 2021-10-26 2021-10-26 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70991U true CN216570991U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415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586081.6U Active CN216570991U (zh) 2021-10-26 2021-10-26 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709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32944B2 (en) Blood sample optimization device
CN209500380U (zh) 一种可同时完成注药及标本采集功能的体液收集装置
CN216570991U (zh) 多功能心胸外科闭式引流装置
CN208958893U (zh) 一次性可冲洗引流袋
CN210811401U (zh) 一种双通道穿刺连接管
CN215995090U (zh) 一种利用封隔膜准确判断进针位置的输液器转接管
CN206334140U (zh) 正压接头集尿袋
CN206045052U (zh) 胸腔闭式引流装置
CN213941826U (zh) 一种带冲洗接头的三腔尿管
CN217854146U (zh) 无针接头三腔导尿管
CN214128525U (zh) 测压套件及压力监测装置
CN214633180U (zh) 一种便捷式导尿管
CN219721464U (zh) 腹腔引流装置
CN207136894U (zh) 一种胸腔积液穿刺留置针
CN215875884U (zh) 麻醉穿刺多通道给药装置
CN208809169U (zh) 一种腹腔引流装置
CN218684400U (zh) 一种采血装置用的连接头结构
CN216676393U (zh) 一种双滴斗吸药装置
CN218280201U (zh) 一种双腔低负压引流套管
CN209092283U (zh) 腰大池专用引流袋
CN212394931U (zh) 注射器
CN217162091U (zh) 压力检测装置
CN211155837U (zh) 一种具有采血功能的留置针
CN208388718U (zh) 一种低损伤性腹腔穿刺引流留置针
CN209984774U (zh) 改良型防脱落防感染的中心静脉导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