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66053U - 高散热性能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高散热性能逆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66053U
CN216566053U CN202122862520.1U CN202122862520U CN216566053U CN 216566053 U CN216566053 U CN 216566053U CN 202122862520 U CN202122862520 U CN 202122862520U CN 216566053 U CN216566053 U CN 2165660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fan blade
air
dissipation cavity
i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86252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永会
周随针
翁秀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Jingji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Jingji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Jingji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Jingji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86252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660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660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660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高散热性能逆变器,涉及逆变器技术领域,包括逆变器本体,所述逆变器本体的外部设置有保护壳体,所述保护壳体相邻的一侧设置有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包括散热壳体,所述散热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均与保护壳体相连通的第一散热组件、第二散热组件,第二散热组件与第一散热组件之间设置有动力组件,启动的动力组件带动第一散热组件以及第二散热组件转动,保护壳体的内部与外部产生空气循环。保护壳体外部的冷空气又不断的被送入保护壳体内部,产生空气的循环,对逆变器本体起到散热作用,使逆变器本体具备高性能散热能力。

Description

高散热性能逆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逆变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高散热性能逆变器。
背景技术
逆变器是把直流电能是一种将直流电(DC)转化为交流电(AC)的装置,由逆变桥、控制逻辑和滤波电路组成。
现有的逆变器使用时会产生的大量的热,通常会采用散热翅片进行散热,但散热翅片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较小,不能形成空气的循环,散热性能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高散热性能逆变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高散热性能逆变器,包括逆变器本体,所述逆变器本体的外部设置有保护壳体,所述保护壳体相邻的一侧设置有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包括散热壳体,所述散热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均与保护壳体相连通的第一散热组件、第二散热组件,第二散热组件与第一散热组件之间设置有动力组件,启动的动力组件带动第一散热组件以及第二散热组件转动,保护壳体的内部与外部产生空气循环。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壳体的内部开设有第三散热腔以及第二散热腔,所述第三散热腔通过第一导气管与保护壳体相连通;第二散热腔通过第二道气管与保护壳体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包括穿设于第三散热腔内部的第一扇叶轴,第一扇叶轴处于第三散热腔内的部分同轴转动有第一散热扇叶,第三散热腔远离第一导气管的一侧内壁设置有第一通气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散热组件包括穿设于第二散热腔内壁的第二扇叶轴,所述第二扇叶轴处于第二散热腔内的部分同轴转动有第二散热扇叶,所述第二散热腔远离第二道气管的一侧内壁设设置有第二通气管。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组件包括设置于散热壳体一侧的减速电机,所述减速电机的电机轴与第二扇叶轴同轴转动;第二扇叶轴与第一扇叶轴之间设置有传送皮带。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散热腔的内部依次从至下设置有拦尘网、隔离板,进而将第二散热腔分割成积灰仓、进气仓、负压仓;所述第二道气管与积灰仓相连通,第二散热扇叶位于负压仓的内部,负压仓与进气仓之间通过进风管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保护壳体外部的冷空气又不断的被送入保护壳体内部,产生空气的循环,对逆变器本体起到散热作用,使逆变器本体具备高性能散热能力;随着空气循环带来的空气流动,保护壳体内的灰尘也随着空气被抽离到保护壳体的外部,避免逆变器本体在工作时被灰尘侵入而降低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逆变器本体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逆变器本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散热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散热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0、逆变器本体;11、保护壳体;20、散热结构;21、散热壳体;211、第三散热腔;212、第二散热腔;2121、积灰仓;2122、进气仓;2123、负压仓;213、第一导气管;214、第二道气管;22、第二散热组件;221、第二扇叶轴;222、第二散热扇叶;223、隔离板;224、进风管;225、拦尘网;226、第二通气管;23、动力组件;231、传送皮带;232、减速电机;24、第一散热组件;241、第一通气管;242、第一散热扇叶;243、第一扇叶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实施例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高散热性能逆变器,包括逆变器本体10,所述逆变器本体10的外部设置有保护壳体11,所述保护壳体11相邻的一侧设置有散热结构20,所述散热结构20包括散热壳体21,所述散热壳体21的内部设置有均与保护壳体11相连通的第一散热组件24、第二散热组件22,第二散热组件22与第一散热组件24之间设置有动力组件23,启动的动力组件23带动第一散热组件24以及第二散热组件22转动,保护壳体11的内部与外部产生空气循环。
使用时,当逆变器本体10在工作时,启动动力组件23,利用动力组件23输入动力来同时带动动力组件23以及第一散热组件24工作;在动力组件23以及第一散热组件24的配合作用下,使得保护壳体11的内部与外部产生空气循环,保护壳体11内的由逆变器本体10作业产生的热空气不断的从保护壳体11内部被抽出,保护壳体11外部的冷空气又不断的被送入保护壳体11内部,产生空气的循环,对逆变器本体10起到散热作用,使逆变器本体10具备高性能散热能力;随着空气循环带来的空气流动,保护壳体11内的灰尘也随着空气被抽离到保护壳体11的外部,因此,能够避免逆变器本体10在工作时被灰尘侵入而降低寿命。
参考图2、图3以及图4,所述散热壳体21的内部开设有第三散热腔211以及第二散热腔212,所述第三散热腔211通过第一导气管213与保护壳体11相连通;第二散热腔212通过第二道气管214与保护壳体11相连通。
使用时,通过在散热壳体21与保护壳体11之间设置第一导气管213与第二道气管214,能够将散热壳体21与保护壳体11之间连通起来,使空气能够产生流通。
参考图3,所述第一散热组件24包括穿设于第三散热腔211内部的第一扇叶轴243,第一扇叶轴243处于第三散热腔211内的部分同轴转动有第一散热扇叶242,第三散热腔211远离第一导气管213的一侧内壁设置有第一通气管241。
使用时,在第一扇叶轴243转动时带动第一散热扇叶242转动,转动的第一散热扇叶242通过第一通气管241以及第一导气管213的流通作用,将保护壳体11外部的空气输入到保护壳体11的内部,使空气流动到逆变器本体10的表面,对逆变器本体10起到降温的作用。
参考图4,所述第二散热组件22包括穿设于第二散热腔212内壁的第二扇叶轴221,所述第二扇叶轴221处于第二散热腔212内的部分同轴转动有第二散热扇叶222,所述第二散热腔212远离第二道气管214的一侧内壁设设置有第二通气管226。
使用时,第二扇叶轴221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二散热扇叶222转动,转动的第二散热扇叶222通过第二道气管214以及第二通气管226的连通作用,将保护壳体11内部的空气吸入到保护壳体11的外部,也即将保护壳体11内部的热量随着空气的流动传递到保护壳体11的外部,对逆变器本体10起到散热降温的作用。同时,第二散热组件22以及第一散热组件24的配合之下,构成保护壳体11内部与外部的空气循环以及基于空气循环的热量交换。
参考图3以及图4,所述动力组件23包括设置于散热壳体21一侧的减速电机232,所述减速电机232的电机轴与第二扇叶轴221同轴转动;第二扇叶轴221与第一扇叶轴243之间设置有传送皮带231。
使用时,启动减速电机232后,减速电机232输动力,传送皮带231在第一扇叶轴243以及第二扇叶轴221之间起到传动作用,同时带动第一散热扇叶242及第二散热扇叶222同时转动。
参考图4,所述第二散热腔212的内部依次从至下设置有拦尘网225、隔离板223,进而将第二散热腔212分割成积灰仓2121、进气仓2122、负压仓2123;所述第二道气管214与积灰仓2121相连通,第二散热扇叶222位于负压仓2123的内部,负压仓2123与进气仓2122之间通过进风管224相连通。
使用时,第二散热扇叶222在负压仓2123的内部负压产生,在第二道气管214与进风管224的连通作用下,将保护壳体11内部空气以及悬浮在空气中的灰尘吸入到第二散热腔212的内部,在拦尘网225的隔离作用下,灰尘滞留在积灰仓2121的内部,从而对保护壳体11的内部起到除尘的作用,避免灰尘侵入到逆变器本体10的内部,对逆变器本体10造成侵害,与此同时,完成对逆变器本体10的降温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如若存在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6)

1.高散热性能逆变器,包括逆变器本体(10),所述逆变器本体(10)的外部设置有保护壳体(11),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壳体(11)相邻的一侧设置有散热结构(20),所述散热结构(20)包括散热壳体(21),所述散热壳体(21)的内部设置有均与保护壳体(11)相连通的第一散热组件(24)、第二散热组件(22),第二散热组件(22)与第一散热组件(24)之间设置有动力组件(23),启动的动力组件(23)带动第一散热组件(24)以及第二散热组件(22)转动,保护壳体(11)的内部与外部产生空气循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散热性能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壳体(21)的内部开设有第三散热腔(211)以及第二散热腔(212),所述第三散热腔(211)通过第一导气管(213)与保护壳体(11)相连通;第二散热腔(212)通过第二道气管(214)与保护壳体(11)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散热性能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组件(24)包括穿设于第三散热腔(211)内部的第一扇叶轴(243),第一扇叶轴(243)处于第三散热腔(211)内的部分同轴转动有第一散热扇叶(242),第三散热腔(211)远离第一导气管(213)的一侧内壁设置有第一通气管(24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散热性能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组件(22)包括穿设于第二散热腔(212)内壁的第二扇叶轴(221),所述第二扇叶轴(221)处于第二散热腔(212)内的部分同轴转动有第二散热扇叶(222),所述第二散热腔(212)远离第二道气管(214)的一侧内壁设置有第二通气管(22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散热性能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组件(23)包括设置于散热壳体(21)一侧的减速电机(232),所述减速电机(232)的电机轴与第二扇叶轴(221)同轴转动;第二扇叶轴(221)与第一扇叶轴(243)之间设置有传送皮带(23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散热性能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腔(212)的内部依次从至下设置有拦尘网(225)、隔离板(223),进而将第二散热腔(212)分割成积灰仓(2121)、进气仓(2122)、负压仓(2123);所述第二道气管(214)与积灰仓(2121)相连通,第二散热扇叶(222)位于负压仓(2123)的内部,负压仓(2123)与进气仓(2122)之间通过进风管(224)相连通。
CN202122862520.1U 2021-11-17 2021-11-17 高散热性能逆变器 Active CN2165660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62520.1U CN216566053U (zh) 2021-11-17 2021-11-17 高散热性能逆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62520.1U CN216566053U (zh) 2021-11-17 2021-11-17 高散热性能逆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66053U true CN216566053U (zh) 2022-05-17

Family

ID=81576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862520.1U Active CN216566053U (zh) 2021-11-17 2021-11-17 高散热性能逆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660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276370U (zh) 一种用于电机散热的循环风冷机构
CN211370792U (zh) 一种磁悬浮鼓风机装置
CN216566053U (zh) 高散热性能逆变器
CN208029300U (zh) 一种以太网核心交换机散热箱
CN114244021A (zh) 一种具有高效散热降温设备的电机
CN211959070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逆变器
CN210374720U (zh) 一种高效散热器
CN217545803U (zh) 一种吸油烟机用自散热防污电机
CN214954902U (zh) 一种用于计算机的散热设备
CN214922770U (zh) 一种法兰盘生产加工用降温装置
CN214014864U (zh) 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工业互联网机器人调度机构
CN212781928U (zh) 一种大数据服务器高效散热装置
CN114928331A (zh) 一种光伏电站中用于逆变器的快速降温装置
CN112235986A (zh) 一种柜式馈线终端便于检修的ftu机箱
CN212360024U (zh) 一种智能风力发电机组
CN211293887U (zh) 一种计算机用散热结构
CN210861940U (zh) 一种高效工业高分子散热器
CN218124563U (zh) 一种风冷水冷混合式可控硅整流器
CN206077210U (zh) 一种变频器防尘散热结构
CN213960460U (zh) 一种柜式馈线终端便于检修的ftu机箱
CN213484689U (zh) 一种电机散热装置
CN209980157U (zh) 一种高效散热除尘的计算机机箱
CN212183260U (zh) 一种阀门电动装置用三相异步电动机
CN209121959U (zh) 一种带有冷风循环结构的空气炸锅
CN215222888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整流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