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63467U - 介质滤波器 - Google Patents

介质滤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63467U
CN216563467U CN202220238647.8U CN202220238647U CN216563467U CN 216563467 U CN216563467 U CN 216563467U CN 202220238647 U CN202220238647 U CN 202220238647U CN 216563467 U CN216563467 U CN 2165634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pling window
mode
dielectric resonator
filter
cro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3864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景鹏
宋娟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Original Assignee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filed Critical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Priority to CN20222023864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634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634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63467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71327 priority patent/WO2023143003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H01P1/207Hollow waveguide filters
    • H01P1/208Cascaded cavities; Cascaded resonators inside a hollow waveguide structure
    • H01P1/2084Cascaded cavities; Cascaded resonators inside a hollow waveguide structure with dielectric resonators
    • H01P1/2086Cascaded cavities; Cascaded resonators inside a hollow waveguide structure with dielectric resonators multimode

Landscapes

  • Control Of Motors That Do Not Use Commut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介质滤波器,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并排布置的第一单模介质谐振器、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和三模介质谐振器,相邻介质谐振器通过在其相对面之间设置的耦合窗口进行耦合连接,其特征在于,第一单模介质谐振器和所述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之间的耦合窗口包括第一主耦合窗口和第一交叉耦合窗口,第一主耦合窗口沿第二方向的长度大于其所在的滤波器横截面沿第二方向的长度的一半,第一主耦合窗口沿第三方向的宽度小于其所在的滤波器横截面沿第三方向的宽度的一半,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为介质滤波器的三个尺度延伸方向,第一交叉耦合窗口沿第二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主耦合窗口沿第二方向的长度。

Description

介质滤波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设备组件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介质滤波器。
背景技术
基站是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基站单元、射频单元和天线组成。在传统的基站解决方案中,远程无线电单元(RRU)和天线单元(AU)被分离为两个独立的单元,并悬挂在高层建筑上。考虑到安装、固定和空间占用问题,体积更小、重量更轻一直是基站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包括传统基站、街站、微站、小蜂窝和自适应天线系统。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对小型高性能无线电的需求迅速增长。当前的先进无线电要求尽可能缩小整个装置的尺寸。因此,滤波器的体积也要求越来越小。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改进的介质滤波器,其使得能够在三模高阶谐振频率下提供传输零点,以抑制杂散。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介质滤波器,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并排布置的第一单模介质谐振器、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和三模介质谐振器,相邻介质谐振器通过在其相对面之间设置的耦合窗口进行耦合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模介质谐振器和所述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之间的耦合窗口包括第一主耦合窗口和第一交叉耦合窗口,第一主耦合窗口沿第二方向的长度大于其所在的滤波器横截面沿第二方向的长度的一半,第一主耦合窗口沿第三方向的宽度小于其所在的滤波器横截面沿第三方向的宽度的一半,所述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为介质滤波器的三个尺度延伸方向,第一交叉耦合窗口沿第二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主耦合窗口沿第二方向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交叉耦合窗口沿第二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主耦合窗口沿第二方向的长度的一半。
优选地,第一主耦合窗口沿第二方向的长度基本等于其所在的滤波器横截面沿第二方向的长度。
优选地,第一主耦合窗口位于其所在的滤波器横截面的边缘区域。
优选地,第一主耦合窗口所在的区域中设置有用于调节耦合的盲孔或通孔。
优选地,盲孔或通孔至少一部分孔壁表面金属化。
优选地,所述第一单模介质谐振器和所述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之间的耦合窗口包括多个所述第一交叉耦合窗口。
优选地,所述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与所述三模介质谐振器之间的耦合窗口包括第一模耦合窗口、第二模耦合窗口和第三模耦合窗口,第一模耦合窗口位于其所在滤波器横截面形状的第一棱边附近区域并且在第一棱边的延伸方向上居中布置,第二模耦合窗口位于其所在滤波器横截面形状的与第一棱边相邻的第二棱边的附近区域并且在第二棱边的延伸方向上居中布置,第三模耦合窗口位于其所在滤波器横截面形状的与由第一棱边和第二棱边限定的角相对的角部区域。
优选地,所述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与所述三模介质谐振器之间的耦合窗口包括多个在垂直于第一棱边的方向上并排布置的所述第一模耦合窗口和/或多个在垂直于第二棱边的方向上并排布置的所述第二模耦合窗口。
优选地,所述介质滤波器包括沿第一方向与三模介质谐振器并排布置的第三单模介质谐振器。
优选地,第三单模介质谐振器与三模介质谐振器之间的耦合窗口包括第一模传输耦合窗口、第二模传输耦合窗口和第三模传输耦合窗口,第一模传输耦合窗口位于其所在滤波器横截面形状的第一棱边附近区域并且在第一棱边的延伸方向上居中布置,第二模传输耦合窗口位于其所在滤波器横截面形状的与第一棱边相邻的第二棱边的附近区域并且在第二棱边的延伸方向上居中布置,第三模传输耦合窗口位于其所在滤波器横截面形状的与由第一棱边和第二棱边限定的角相对的角部区域。
优选地,第三单模介质谐振器和三模介质谐振器之间的耦合窗口与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和三模介质谐振器之间的耦合窗口关于三模介质谐振器的垂直于第一方向的中心对称面镜像对称。
优选地,所述介质滤波器包括沿第一方向与第三单模介质谐振器并排布置的第四单模介质谐振器。
优选地,第四单模介质谐振器与第三单模介质谐振器之间的耦合窗口包括第二主耦合窗口和第二交叉耦合窗口,第二主耦合窗口沿第二方向的长度大于其所在的滤波器横截面沿第二方向的长度的一半,第二主耦合窗口沿第三方向的宽度小于其所在的滤波器横截面沿第三方向的宽度的一半,第二交叉耦合窗口沿第二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二主耦合窗口沿第二方向的长度。
优选地,第二交叉耦合窗口沿第二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二主耦合窗口沿第二方向的长度的一半。
优选地,第四单模介质谐振器与第三单模介质谐振器之间的耦合窗口构造成关于三模介质谐振器的垂直于第一方向的中心对称面与第一单模介质谐振器和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之间的耦合窗口镜像对称。
优选地,所述第一单模介质谐振器、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第三单模介质谐振器、第四单模介质谐振器和三模介质谐振器为陶瓷介质谐振器。
优选地,所述介质滤波器为整体式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介质滤波器,借助于第一主耦合窗口和第一交叉耦合窗口,可以获得带外传输零点,抑制三模介质谐振器的高阶谐振杂散。此外,通过第一模耦合窗口、第二模耦合窗口和第三模耦合窗口的布置,改善高频杂散,进一步提高滤波器性能。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介质滤波器除了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的优势之外,射频性能得到提高,滤波器可靠性和鲁棒性也得到改进。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介质滤波器可一体成型,因此设计更为灵活,生产效率提高,制造成本降低。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介质滤波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介质滤波器的包括第一单模介质谐振器和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的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图3A是图2所示部分的耦合窗口所在横截面的截面示意图;
图3B是图3A所示的耦合窗口构型的一种变型;
图3C是图3A所示的耦合窗口构型的另一种变型;
图4是图2所示的介质滤波器部分的变型;
图5A-5D示出第一主耦合窗口区域中设置有盲孔或通孔时第一主耦合窗口区域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介质滤波器的包括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和三模介质谐振器的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图7A-7B示出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和三模介质谐振器之间的耦合窗口所在横截面的截面示意图;以及
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介质滤波器的S参数性能曲线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介质滤波器;
110-第一单模介质谐振器;
120-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
130-三模介质谐振器;
140-第三单模介质谐振器;
150-第四单模介质谐振器;
111-第一主耦合窗口;
112-第一交叉耦合窗口;
601-孔;
601a-区段
121-第一模耦合窗口;
122-第二模耦合窗口;
123-第三模耦合窗口;
131-第一模传输耦合窗口;
132-第二模传输耦合窗口;
133-第三模传输耦合窗口;
141-第二主耦合窗口;
142-第二交叉耦合窗口。
附图仅是示意性的,而且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此外它们仅示出为了阐明本实用新型而必需的那些部分,其他部分被省略或仅仅提及。即,除附图中所示出的部件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包括其他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全面地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对于所属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明显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现可不具有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所介绍的特定实施例。相反,可以考虑用下面的特征和要素的任意组合来实施本实用新型,而无论它们是否涉及不同的实施例。
目前使用的小型介质滤波器包括由固体介电材料制成的主体以及通过对主体表面进行金属化(例如,通过镀银)获得的金属层。这种类型的单模滤波器可以由数个谐振器组成,每个谐振器都有一个主共振频率或模式。多模滤波器至少具有一个多模谐振器(该多模谐振器可以在单个谐振器中实现多个谐振频率),从而可以明显减小滤波器尺寸。
而如果仅仅减小滤波器的尺寸,就会降低滤波器性能,如产生插入损耗或带外衰减。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减小滤波器尺寸的一种方法是利用每个谐振腔的多个模式。
目前,三模介质滤波器通常由几个覆盖有导电层的谐振器块组成。每两个单独的谐振器块通过焊接方法组装。这些谐振器块通过在其相对的两侧面开设耦合窗口来进行耦合。这种通过焊接进行组装的方法需要复杂的工艺,成本高,难度大。此外,由于三模谐振器的高次模谐振频率非常接近基模,三模介质滤波器会遇到带外杂散问题。
本实用新型致力于对现有技术进行一处或多处改进。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介质滤波器1整体呈长方体状,具有三个尺度延伸方向(参见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X、Y和Z)。介质滤波器1包括沿Y方向并排布置的第一单模介质谐振器110、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120、三模介质谐振器130、第三单模介质谐振器140和第四单模介质谐振器150。这些介质谐振器构造成为内部为固体介电材料、外表附有金属导电层的类立方体状介质谐振器。相邻介质谐振器通过在其相对面之间设置的耦合窗口进行耦合连接。在第一单模介质谐振器110的背离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120的一侧设置有信号输入盲孔101。在第四单模介质谐振器150的背离第三单模介质谐振器140的一侧设置有信号输出盲孔102。通过信号输入盲孔101将信号输入到第一单模介质谐振器110,经由相邻介质谐振器之间的耦合窗口,信号从第一单模介质谐振器110传输到第四单模介质谐振器150,最后经信号输出盲孔102输出。每个单模介质谐振器的谐振腔在滤波器通带处仅产生一个谐振频率,三模介质谐振器130的谐振腔在滤波器通带处具有三个谐振频率模式。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单模介质谐振器110和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120之间的耦合窗口包括第一主耦合窗口111和第一交叉耦合窗口112。具体如图2和图3A所示,第一主耦合窗口111位于其所在的滤波器横截面的下端边缘区域。第一交叉耦合窗口112与第一主耦合窗口111分开布置,位于其所在滤波器横截面(即,Z-O-X平面)的上端边缘区域。第一主耦合窗口111沿第二方向X测得的长度L1大于其所在的滤波器横截面沿第二方向测得的长度的一半。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主耦合窗口111沿第二方向X测得的长度L1基本等于其所在的滤波器横截面沿第二方向测得的长度。第一主耦合窗口111沿第三方向Z测得的宽度W1小于其所在的滤波器横截面沿第三方向测得的宽度的一半。第一交叉耦合窗口112沿第二方向X测得的长度L2小于第一主耦合窗口111沿第二方向测得的长度L1。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交叉耦合窗口112沿第二方向测得的长度L2小于第一主耦合窗口111沿第二方向测得的长度L1的一半。借助于第一主耦合窗口111和第一交叉耦合窗口112,可实现滤波器的高选择性以及带外传输零点,以抑制三模介质谐振器130的高阶谐振杂散。当第一主耦合窗口111提供电容耦合时,传输零点位于通带的较高侧。否则,当第一主耦合窗口111提供感应耦合时,传输零点在通带的下侧。第一主耦合窗口111所实现的耦合是电容性的或电感性的,与其尺寸有关。
虽然图3A中仅示出第一交叉耦合窗口112,但是,应理解第一单模介质谐振器和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之间的耦合窗口可包括多个第一交叉耦合窗口,如图3B所示。第一交叉耦合窗口112的布置位置也不局限于图3B所示的位于滤波器横截面边缘区域的构型,例如,也可以如图3C所示,布置在靠近滤波器横截面中心区域的位置,只要其与第一主耦合窗口分开布置即可。第一主耦合窗口的布置位置也不局限于图3C所示的处于滤波器横截面的边缘区域的构型。例如,第一主耦合窗口也可整体朝向其所在的滤波器横截面中心区域移位。
参见图4所示,在第一主耦合窗口111的区域中设置有用于调节耦合的孔601。孔601可以是盲孔或通孔。参见图5A-5D所示,孔601的至少一部分孔壁表面被金属化,例如电镀有金属导电涂层。图5A中孔601为孔的侧壁和底壁都被金属化的盲孔。可选地,如图5B所示,盲孔的孔侧壁被表面金属化,而孔底壁没有被表面金属化。图5C中孔601为通孔,通孔穿过第一主耦合窗口区域的上部金属导电层与第一单模介质谐振器和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之间的间隙连通。通孔的孔侧壁的一区段601a没有被表面金属化。在图5D所示的实施例中,孔601为阶梯孔,阶梯孔的大孔径部分的内表面没有涂覆金属导电涂层。当然,孔601的具体构型不局限于所示例,而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变型。孔601的截面形状不限于所示的圆形,例如也可以设计成方形或矩形或多边形等。由于孔601的设置,第一主耦合窗口区域中的介电材料在孔601的区域不再连续而是被分隔出不同的信号传输分支,因此,导致耦合量产生变化。由此,利用孔601的设置来调节经第一主耦合窗口实现的耦合量。
参见图1和图6所示,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120与三模介质谐振器130之间的耦合窗口包括第一模耦合窗口121、第二模耦合窗口122和第三模耦合窗口123。第一模耦合窗口121、第二模耦合窗口122和第三模耦合窗口123分开布置。具体参见图7A所示,第一模耦合窗口121位于其所在滤波器横截面形状的第一棱边附近区域并且在第一棱边的延伸方向上居中布置。第二模耦合窗口122位于其所在滤波器横截面形状的与第一棱边相邻的第二棱边的附近区域并且在第二棱边的延伸方向上居中布置。第三模耦合窗口123位于其所在滤波器横截面形状的与由第一棱边和第二棱边限定的角相对的角部区域。具体地,第三模耦合窗口123靠近相应棱边的落在角部区域的端部。借助于第一模耦合窗口121、第二模耦合窗口122和第三模耦合窗口123,能够改善高频杂散,提高滤波器性能。
参见图7B,作为变型,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120与三模介质谐振器130之间的耦合窗口可包括多个在垂直于第一棱边的方向上并排布置的第一模耦合窗口121’,121”。可选地或附加地,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120与三模介质谐振器130之间的耦合窗口可包括多个在垂直于第二棱边的方向上并排布置的第二模耦合窗口122’,122”。
回到图1,三模介质谐振器130和第三单模介质谐振器140之间的耦合窗口包括第一模传输耦合窗口131、第二模传输耦合窗口132和第三模传输耦合窗口133。第一模传输耦合窗口131、第二模传输耦合窗口132和第三模传输耦合窗口133分开布置并分别用于传输各模的信号。类似于第一模耦合窗口121,第一模传输耦合窗口131位于其所在滤波器横截面形状的第一棱边附近区域并且在第一棱边的延伸方向上居中布置。类似于第二模耦合窗口122,第二模传输耦合窗口132位于其所在滤波器横截面形状的与第一棱边相邻的第二棱边的附近区域并且在第二棱边的延伸方向上居中布置。类似于第三模耦合窗口123,第三模传输耦合窗口133位于其所在滤波器横截面形状的与由第一棱边和第二棱边限定的角相对的角部区域。当然,类似于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与三模介质谐振器130之间的耦合窗口,第三单模介质谐振器140与三模介质谐振器130之间的耦合窗口也可包括多个在垂直于第一棱边的方向上并排布置的第一模耦合窗口和/或多个在垂直于第二棱边的方向上并排布置的第二模耦合窗口。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三单模介质谐振器140和三模介质谐振器130之间的耦合窗口与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120和三模介质谐振器130之间的耦合窗口关于三模介质谐振器130的垂直于第一方向Y的中心对称面镜像对称。
继续参照图1所示,第四单模介质谐振器150与第三单模介质谐振器140之间的耦合窗口包括第二主耦合窗口141和第二交叉耦合窗口142。第二主耦合窗口141和第二交叉耦合窗口142分开布置。第二主耦合窗口141沿第二方向X测得的长度大于其所在的滤波器横截面(即Z-O-X平面)沿第二方向X测得的长度的一半。类似于第一主耦合窗口111,第二主耦合窗口141沿第三方向Z测得的宽度小于其所在的滤波器横截面沿第三方向测得的宽度的一半。类似于第一交叉耦合窗口,第二交叉耦合窗口142沿第二方向X测得的长度小于第二主耦合窗口141沿第二方向测得的长度。优选地,第二交叉耦合窗口142沿第二方向X测得的长度小于第二主耦合窗口141沿第二方向测得的长度的一半。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四单模介质谐振器150与第三单模介质谐振器140之间的耦合窗口构造成关于三模介质谐振器的垂直于第一方向的中心对称面与第一单模介质谐振器110和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120之间的耦合窗口镜像对称。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单模介质谐振器110、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120、第三单模介质谐振器140、第四单模介质谐振器150和三模介质谐振器130为陶瓷介质谐振器,即其中的介电材料为陶瓷材料。在优选的实施例中,介质滤波器为整体式部件(即,一体件),例如通过陶瓷注塑工艺一体成型而成,或通过焊接将各谐振器块拼接而成。相邻介质谐振器之间的耦合窗口可具体实施为开口或开槽或通道。限定耦合窗口的边界的金属导电层可以通过电镀或浇铸而成。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耦合窗口在Y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延伸长度。在相邻介质谐振器之间在耦合窗口周围区域设置有空气间隙。当然,应理解,该空气间隙中也可以设有具有一定厚度的金属薄片,以实现两相邻介质谐振器在除耦合窗口区域外的区域中的导电屏蔽。本实用新型的滤波器也可以通过焊接将各介质谐振器块连接起来,相邻介质谐振器支架的耦合窗口可通过激光蚀刻等工艺在介质谐振器块外表面的导电金属层中预定区域去除金属材料而形成。
虽然图1中示出所有耦合窗口具有大致矩形的横截面形状,但是,应理解,这些耦合窗口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或多边形等规则形状,也可以呈现为非规则形状。窗口与窗口之间都间隔布置,不存在共享部分或连接部分。耦合窗口的大小也可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设置。耦合窗口的布置位置也可根据具体需求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如有需要,图示中的耦合窗口在其所在滤波器横截面形状中的布置位置可从边缘区域向中心区域移位。
虽然图1中示出的介质滤波器具有五个介质谐振器,但是,应理解介质滤波器也可仅包括依次并排布置的第一单模介质谐振器、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和三模介质谐振器,其中,信号输入到第一单模介质谐振器,传输经过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和三模介质谐振器,并自三模介质谐振器输出。或者,介质滤波器可包括依次并排布置的第一单模介质谐振器、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三模介质谐振器和第三单模介质谐振器,其中,信号输入到第一单模介质谐振器输入,传输经过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三模介质谐振器和第三单模介质谐振器,最后自第三单模介质谐振器输出。
本文中“依次并排”也不局限于介质谐振器严格按照直线进行排列布置,例如也可以根据具体布置空间需求而具有一定的弯曲角度。也就是说,第一方向Y主要表征的是介质滤波器的纵向延伸方向,并且并不局限于图示的线性排列布置的情形。
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介质滤波器S参数性能曲线显示带外杂散明显得到改善。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介质滤波器,能够减小滤波器尺寸和重量,并使得设计简化,设计相对灵活,提高生产效率,节省成本。此外,滤波器性能以及射频性能得到改善,滤波器的可靠性和鲁棒性得到提高。
以上的示意性实施例已经对本实用新型做出了清楚、完整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通过对所公开的技术方案的修改可以设想各种其它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应当被理解成落在本实用新型的基于权利要求和其任何等同技术方案所确定的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介质滤波器(1),包括:
沿第一方向(Y)依次并排布置的第一单模介质谐振器(110)、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120)和三模介质谐振器(130),
相邻介质谐振器通过在其相对面之间设置的耦合窗口进行耦合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模介质谐振器(110)和所述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120)之间的耦合窗口包括第一主耦合窗口(111)和第一交叉耦合窗口(112),
第一主耦合窗口(111)沿第二方向(X)的长度大于其所在的滤波器横截面沿第二方向的长度的一半,第一主耦合窗口(111)沿第三方向(Z)的宽度小于其所在的滤波器横截面沿第三方向的宽度的一半,所述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为介质滤波器的三个尺度延伸方向,
第一交叉耦合窗口(112)沿第二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主耦合窗口(111)沿第二方向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滤波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交叉耦合窗口(112)沿第二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主耦合窗口沿第二方向的长度的一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滤波器(1),其特征在于,第一主耦合窗口(111)沿第二方向(X)的长度基本等于其所在的滤波器横截面沿第二方向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质滤波器(1),其特征在于,第一主耦合窗口(111)位于其所在的滤波器横截面的边缘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介质滤波器(1),其特征在于,第一主耦合窗口(111)所在的区域中设置有用于调节耦合的盲孔或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介质滤波器(1),其特征在于,盲孔或通孔至少一部分孔壁表面金属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滤波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模介质谐振器(110)和所述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120)之间的耦合窗口包括多个所述第一交叉耦合窗口。
8.根据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介质滤波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120)与所述三模介质谐振器(130)之间的耦合窗口包括第一模耦合窗口(121)、第二模耦合窗口(122)和第三模耦合窗口(123),第一模耦合窗口(121)位于其所在滤波器横截面形状的第一棱边附近区域并且在第一棱边的延伸方向上居中布置,第二模耦合窗口(122)位于其所在滤波器横截面形状的与第一棱边相邻的第二棱边的附近区域并且在第二棱边的延伸方向上居中布置,第三模耦合窗口(123)位于其所在滤波器横截面形状的与由第一棱边和第二棱边限定的角相对的角部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介质滤波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120)与所述三模介质谐振器(130)之间的耦合窗口包括多个在垂直于第一棱边的方向上并排布置的所述第一模耦合窗口和/或多个在垂直于第二棱边的方向上并排布置的所述第二模耦合窗口。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介质滤波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滤波器包括沿第一方向(Y)与三模介质谐振器(130)并排布置的第三单模介质谐振器(140)。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介质滤波器(1),其特征在于,第三单模介质谐振器(140)与三模介质谐振器(130)之间的耦合窗口包括第一模传输耦合窗口(131)、第二模传输耦合窗口(132)和第三模传输耦合窗口(133),第一模传输耦合窗口(131)位于其所在滤波器横截面形状的第一棱边附近区域并且在第一棱边的延伸方向上居中布置,第二模传输耦合窗口(132)位于其所在滤波器横截面形状的与第一棱边相邻的第二棱边的附近区域并且在第二棱边的延伸方向上居中布置,第三模传输耦合窗口(133)位于其所在滤波器横截面形状的与由第一棱边和第二棱边限定的角相对的角部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介质滤波器(1),其特征在于,第三单模介质谐振器(140)和三模介质谐振器(130)之间的耦合窗口与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120)和三模介质谐振器(130)之间的耦合窗口关于三模介质谐振器(130)的垂直于第一方向的中心对称面镜像对称。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介质滤波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滤波器包括沿第一方向(Y)与第三单模介质谐振器(140)并排布置的第四单模介质谐振器(150)。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介质滤波器(1),其特征在于,第四单模介质谐振器(150)与第三单模介质谐振器(140)之间的耦合窗口包括第二主耦合窗口(141)和第二交叉耦合窗口(142),第二主耦合窗口(141)沿第二方向的长度大于其所在的滤波器横截面沿第二方向(X)的长度的一半,第二主耦合窗口(141)沿第三方向(Z)的宽度小于其所在的滤波器横截面沿第三方向的宽度的一半,第二交叉耦合窗口(142)沿第二方向(X)的长度小于第二主耦合窗口(141)沿第二方向的长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介质滤波器(1),其特征在于,第二交叉耦合窗口(142)沿第二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二主耦合窗口(141)沿第二方向的长度的一半。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介质滤波器(1),其特征在于,第四单模介质谐振器(150)与第三单模介质谐振器(140)之间的耦合窗口构造成关于三模介质谐振器的垂直于第一方向的中心对称面与第一单模介质谐振器(110)和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120)之间的耦合窗口镜像对称。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介质滤波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模介质谐振器(110)、第二单模介质谐振器(120)、第三单模介质谐振器(140)、第四单模介质谐振器(150)和三模介质谐振器(130)为陶瓷介质谐振器。
18.根据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介质滤波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滤波器为整体式部件。
CN202220238647.8U 2022-01-28 2022-01-28 介质滤波器 Active CN2165634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38647.8U CN216563467U (zh) 2022-01-28 2022-01-28 介质滤波器
PCT/CN2023/071327 WO2023143003A1 (en) 2022-01-28 2023-01-09 A dielectric filt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38647.8U CN216563467U (zh) 2022-01-28 2022-01-28 介质滤波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63467U true CN216563467U (zh) 2022-05-17

Family

ID=81562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38647.8U Active CN216563467U (zh) 2022-01-28 2022-01-28 介质滤波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63467U (zh)
WO (1) WO202314300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43003A1 (en) * 2022-01-28 2023-08-0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 dielectric fil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05425B1 (ko) * 2004-10-18 2006-07-28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마이크로스트립형 대역통과필터
GB201303033D0 (en) * 2013-02-21 2013-04-03 Mesaplexx Pty Ltd Filter
CN109244606B (zh) * 2018-09-12 2024-02-06 江西一创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介质滤波器
US11139548B2 (en) * 2019-12-02 2021-10-05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ual-mode monoblock dielectric filter and control elements
CN216563467U (zh) * 2022-01-28 2022-05-17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介质滤波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43003A1 (en) * 2022-01-28 2023-08-0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 dielectric filt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43003A1 (en) 2023-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19166B1 (en) Dielectric filter, transceiver and base station
EP3217469B1 (en) Radio-frequency filter
EP1174944A2 (en) Tunable bandpass filter
US20090256652A1 (en) Suspended tm mode dielectric combline cavity filter
CN110797613B (zh) 一种十阶六陷波的介质波导滤波器
CN109860966B (zh) 介质滤波器及5g通信设备
CN109768357B (zh) 一种传输零点可控的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
EP3266062B1 (en) Waveguide e-plane filter
US11233304B2 (en) Irregular hexagon cross-sectioned hollow metal waveguide filters
CN111916880A (zh) 一种双模介质波导滤波器
CN101317299A (zh) 波导带阻滤波器
CN216563467U (zh) 介质滤波器
CN111525218A (zh) 一种具有六陷波的高性能介质波导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EP4084213A1 (en) Band-stop filter and radio frequency device
CN111463529B (zh) 一种容性耦合装置及滤波器
CN111883886A (zh) 一种介质滤波器
CN114156618B (zh) 一种单腔三模陶瓷波导谐振器及滤波器
CN114335968A (zh) 一种双模介质谐振器及滤波器
CN116529952A (zh) 介质滤波器
JP3554947B2 (ja) 誘電体共振器および帯域通過フィルタ
EP3507854B1 (en) Tm dual mode filter
CN112909458B (zh) 一种w波段e面波导滤波器
CN107546447B (zh) 一种多模腔体折叠滤波器
CN117293506A (zh) 射频谐振器结构
CN116435733A (zh) 一种介质波导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