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01552U - 一种用于带钢感应加热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带钢感应加热的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501552U CN216501552U CN202122441302.0U CN202122441302U CN216501552U CN 216501552 U CN216501552 U CN 216501552U CN 202122441302 U CN202122441302 U CN 202122441302U CN 216501552 U CN216501552 U CN 21650155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dge
- heating
- width
- full
- in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带钢感应加热的装置,属于轧钢技术领域,包括入口测温部件和出口测温部件、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入口测温部件包括入口边部测温计和入口中间部测温计,出口测温部件包括出口边部测温计和出口中间部测温计,第一全宽加热机构与入口中间部测温计连接,第一边部加热机构与所述入口边部测温计连接,第二全宽加热机构与入口中间部测温计连接,第二全宽加热机构与出口中间部测温计连接;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与入口边部测温计连接,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与出口边部测温计连接。本实用新型达到能在带钢宽度方向上进行均匀加热,提高加热温度的控制精度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轧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带钢感应加热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带钢生产领域,感应加热装置以占地面积小、加热效率高、无温室气体排放等优点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目前,在现有的带钢感应加热技术中,通常是采用感应线圈的交变电流产生交变磁场,该磁场在带钢中产生涡流对带钢进行加热。但是,由于感应线圈交变电流产生的磁场强度不均匀,会导致带钢在宽度方向上的加热不均匀,使得位于带钢的边部区域的温度比位于带钢的中间区域的温度要低,带钢的边部区域的温度和带钢的中间区域的温度相差较大,也会导致在带钢进行加热过程中,对带钢加热温度的控制精度低。
综上所述,在现有的轧钢技术中,存在着在带钢的宽度方向上的加热不均匀,加热温度控制精度低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带钢的宽度方向上的加热不均匀,加热温度控制精度低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一种用于带钢感应加热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入口测温部件和出口测温部件,所述入口测温部件包括入口边部测温计和入口中间部测温计,所述入口边部测温计和所述入口中间部测温计沿所述带钢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出口测温部件包括出口边部测温计和出口中间部测温计,所述出口边部测温计和所述出口中间部测温计沿所述带钢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多个所述第一全宽加热机构沿所述带钢的长度方向呈平行分布,每一个所述第一全宽加热机构与所述入口中间部测温计连接;多个所述第一边部加热机构沿所述带钢的长度方向呈平行分布,每一个所述第一边部加热机构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全宽加热机构之间,每一个所述第一边部加热机构与所述入口边部测温计连接;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多个所述第二全宽加热机构沿所述带钢的长度方向呈平行分布,每一个所述第二全宽加热机构与所述入口中间部测温计连接,每一个所述第二全宽加热机构与所述出口中间部测温计连接;多个所述第二边部加热机构沿所述带钢的长度方向呈平行分布,每一个所述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与所述入口边部测温计连接,每一个所述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与所述出口边部测温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包括:第一全宽控制器和第一全宽感应加热器,所述第一全宽控制器与所述入口中间部测温计连接,所述第一全宽感应加热器与所述第一全宽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边部加热机构包括:第一边部控制器和第一边部感应加热器,所述第一边部控制器与所述入口边部测温计连接,所述第一边部感应加热器与所述第一边部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边部感应加热器包括两个第一边部感应加热片,两个所述第一边部感应加热片分别与所述第一边部控制器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边部感应加热片沿所述带钢的宽度方向呈对称分布,两个所述第一边部感应加热片活动的设置于所述带钢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全宽加热机构包括:第二全宽控制器和第二全宽感应加热器,所述第二全宽控制器与所述入口中间部测温计连接,所述第二全宽控制器与所述出口中间部测温计连接,所述第二全宽感应加热器与所述第二全宽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边部加热机构包括:第二边部控制器和第二边部感应加热器,所述第二边部控制器与所述入口边部测温计连接,所述第二边部控制器与所述出口边部测温计连接,所述第二边部感应加热器与所述第二边部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边部感应加热器包括两个第二边部感应加热片,两个所述第二边部感应加热片分别与所述第二边部控制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边部感应加热片沿所述带钢的宽度方向呈对称分布,两个所述第二边部感应加热片活动的设置于所述带钢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入口边部测温计是高温计;所述入口中间部测温计是高温计;所述出口边部测温计是高温计;所述出口中间部测温计是高温计。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中间测温部件,所述中间测温部件包括中间边部测温计和中间测温计,所述中间边部测温计位于所述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和所述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之间,所述中间测温计位于所述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和所述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之间,所述中间边部测温计和中间测温计沿所述带钢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中间边部测温计分别与每一个所述第一边部加热机构连接,所述中间边部测温计分别与每一个所述第二边部加热机构连接,所述中间测温计分别与每一个所述第一全宽加热机构连接,所述中间测温计分别与每一个所述第二全宽加热机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被构造为安装所述入口测温部件、所述出口测温部件、多个所述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多个所述第一边部加热机构、多个所述第二全宽加热机构、多个所述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以及所述支撑架设置有放置所述带钢的容纳空间。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带钢感应加热的装置,通过入口测温部件中入口边部测温计和入口中间部测温计沿着带钢的宽度方向设置,出口测温部件中出口边部测温计和出口中间部测温计沿着带钢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沿着带钢的长度方向呈现为平行分布,每一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与入口中间部测温计连接,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沿着带钢的长度方向呈现为平行分布,每一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设置于相邻两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之间,每一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与入口边部测温计连接,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沿着带钢的长度方向呈现为平行分布,每一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与入口中间部测温计连接,每一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与出口中间部测温计连接,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沿着带钢的长度方向呈现为平行分布,每一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与入口边部测温计连接,每一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与出口边部测温计连接。这样沿着带钢进入的方向依次设置有入口测温部件和出口测温部件、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以及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通过入口中间部测温计对入口处带钢的中间区域温度进行实时测量,并将所测的温度值与预设的目标温度的差值前馈至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以通过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来调节带钢的中间区域的加热温度;通过入口边部测温计对入口处带钢的边部区域温度进行实时测量,并将所测温度与带钢的中间区域温度的差值前馈至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以通过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来调节带钢的边部区域的加热温度。同时,通过出口中间部测温计对出口处带钢的中间区域温度进行实时测量,并将所测的温度值与预设的目标温度的差值反馈至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以通过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来调节带钢的中间区域的加热温度;通过出口边部测温计对出口处带钢的边部区域温度进行实时测量,并将所测的温度值与带钢的中间区域温度的差值反馈至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以通过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来调节带钢的边部区域的加热温度。使得能够减小带钢的边部区域和中间区域的温度差值,实现对带钢在宽度方向上进行均匀加热,提高对带钢加热温度的控制精度,继而能够在带钢的宽度方向上进行均匀加热,提高对加热温度的控制精度。从而达到了能够在带钢的宽度方向上进行均匀加热,提高对加热温度的控制精度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带钢感应加热的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带钢感应加热的装置,通过入口测温部件中入口边部测温计11和入口中间部测温计12沿着带钢8的宽度方向设置,出口测温部件中出口边部测温计22和出口中间部测温计23沿着带钢8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沿着带钢8的长度方向呈现为平行分布,每一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与入口中间部测温计12连接,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沿着带钢8的长度方向呈现为平行分布,每一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设置于相邻两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之间,每一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与入口边部测温计11连接,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沿着带钢8的长度方向呈现为平行分布,每一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与入口中间部测温计12连接,每一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与出口中间部测温计23连接,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沿着带钢8的长度方向呈现为平行分布,每一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与入口边部测温计11连接,每一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与出口边部测温计22连接。这样沿着带钢8进入的方向依次设置有入口测温部件和出口测温部件、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以及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通过入口中间部测温计12对入口处带钢8的中间区域温度进行实时测量,并将所测的温度值与预设的目标温度的差值前馈至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以通过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来调节带钢8的中间区域的加热温度;通过入口边部测温计11对入口处带钢8的边部区域温度进行实时测量,并将所测温度与带钢8的中间区域温度的差值前馈至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以通过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来调节带钢8的边部区域的加热温度。同时,通过出口中间部测温计23对出口处带钢8的中间区域温度进行实时测量,并将所测的温度值与预设的目标温度的差值反馈至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以通过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来调节带钢8的中间区域的加热温度;通过出口边部测温计22对出口处带钢8的边部区域温度进行实时测量,并将所测的温度值与带钢8的中间区域温度的差值反馈至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以通过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来调节带钢8的边部区域的加热温度。使得能够减小带钢8的边部区域和中间区域的温度差值,实现对带钢8在宽度方向上进行均匀加热,提高对带钢8加热温度的控制精度,继而能够在带钢8的宽度方向上进行均匀加热,提高对加热温度的控制精度。从而达到了能够在带钢8的宽度方向上进行均匀加热,提高对加热温度的控制精度的技术效果。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其中本实施中所涉及的“和/或”关键词,表示和、或两种情况,换句话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及的A和/或B,表示了A和B、A或B两种情况,描述了A与B所存在的三种状态,如A和/或B,表示:只包括A不包括B;只包括B不包括A;包括A与B。
应当理解,虽然术语“第一”,“第二”等在这里可以用来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应当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区段与另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区段。因此,在不背离示例性实施例的教导的情况下,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这里可以使用空间上相关的术语,例如“下面”,“上面”等,以便于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可以理解,除了图中所示的方位之外,空间上相对的术语还包括使用或操作中的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设备被翻转,那么被描述为“下面”的元件或特征将被定向为“上面”其它元件或特征。因此,示例性术语“下面”可以包括上面和下面的取向。该设备可以被定向(旋转90度或在其它定向上),并且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关描述符被相应地解释。
同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目的,并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见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带钢感应加热的装置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带钢感应加热的装置,包括入口测温部件和出口测温部件、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现分别对入口测温部件和出口测温部件、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进行详细说明:
对于入口测温部件而言:
入口测温部件包括入口边部测温计11和入口中间部测温计12,所述入口边部测温计11和所述入口中间部测温计12沿所述带钢8的宽度方向设置。其中,所述入口边部测温计11是高温计,高温计是指可以不与高温物体接触,而是通过对它的辐射热量的测量,应用辐射公式推算出该物体温度的测温仪器,所述入口中间部测温计12是高温计。
具体而言,在带钢8的入口处可以设置有入口边部测温计11和入口中间部测温计12,如图1所示,入口边部测温计11和入口中间部测温计12沿带钢8的宽度方向设置是指入口边部测温计11和入口中间部测温计12分别设置于带钢8的左右两侧,并且入口边部测温计11和入口中间部测温计12可以相互对齐(也可以不对齐),或者入口边部测温计11和入口中间部测温计12可以设置在于带钢8的同一侧,如将入口边部测温计11和入口中间部测温计12都安装在带钢8的左侧,也可以将入口边部测温计11和入口中间部测温计12都安装在带钢8的右侧,继而通过入口边部测温计11对入口处带钢8边部区域(如图1所示,带钢8靠近左右两侧位置的区域)的温度进行测量,通过入口中间部测温计12对入口处带钢8中间区域(如图1所示,带钢8靠近中间位置的区域)的温度进行测量,这样通过入口中间部测温计12对入口处带钢8的中间区域温度进行实时测量后,来将所测的温度值与预设的目标温度值的差值前馈至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中第一全宽控制器31(如控制器,控制器通过接收所反馈的差值信号,来对第一全宽感应加热器32的功率大小进行相应的调节)和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中第二全宽控制器51,以通过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中第一全宽感应加热器32和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中第二全宽感应加热器52来调节带钢8的中间区域的加热温度。再通过入口边部测温计11对入口处带钢8的边部区域温度进行实时测量后,将所测温度值与带钢8的中间区域温度值的差值前馈至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中第一边部控制器41(如控制器,控制器通过接收所反馈的差值信号,来对第一边部感应加热器42的功率大小进行相应的调节)和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中第二边部控制器61,以通过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中第一边部感应加热器42和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中第二边部感应加热器62来调节带钢8的边部区域的加热温度。
对于出口测温部件而言:
出口测温部件包括出口边部测温计22和出口中间部测温计23,所述出口边部测温计22和所述出口中间部测温计23沿着所述带钢8的宽度方向设置。其中,所述出口边部测温计22是高温计,所述出口中间部测温计23是高温计。
具体而言,在带钢8的出口处可以设置有出口边部测温计22和出口中间部测温计23,通过出口边部测温计22对出口处带钢8边部区域的温度进行测量,通过出口中间部测温计23对出口处带钢8中间区域的温度进行测量,这样通过出口中间部测温计23对出口处带钢8的中间区域温度进行实时测量后,来将所测的温度值与预设的目标温度值的差值反馈至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中第二全宽控制器51,以通过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中第二全宽感应加热器52来调节带钢8的中间区域的加热温度。同时,通过出口边部测温计22对出口处带钢8的边部区域温度进行实时测量后,来将所测温度值与带钢8的中间区域温度值的差值反馈至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中第二边部控制器61,以通过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中第二边部感应加热器62来调节带钢8的边部区域的加热温度。出口边部测温计22和出口中间部测温计23沿着所述带钢8的宽度方向设置是指出口边部测温计22和出口中间部测温计23分别设置于带钢8的左右两侧,并且出口边部测温计22和出口中间部测温计23可以相互对齐,或者出口边部测温计22和出口中间部测温计23可以设置在于带钢8的同一侧,如将出口边部测温计22和出口中间部测温计23都安装在带钢8的左侧,也可以将出口边部测温计22和出口中间部测温计23都安装在带钢8的右侧。
对于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而言:
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沿所述带钢8的长度方向呈现为平行分布,每一个所述第一全宽加热机构与所述入口中间部测温计12连接。所述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包括:第一全宽控制器31和第一全宽感应加热器32,所述第一全宽控制器31与所述入口中间部测温计12连接,所述第一全宽感应加热器32与所述第一全宽控制器31连接。
具体而言,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可以是指1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2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3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等,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沿所述带钢8的长度方向呈平行分布是指第一全宽加热机构中第一全宽控制器31都沿着带钢8的长度呈现为相互平行。第一全宽加热机构中第一全宽控制器31与第一全宽感应加热器32(如电磁感应加热设备,能够在带钢的宽度方向上,对带钢的的全宽区域进电磁感应加热)相互连接,以实现通过第一全宽控制器31对第一全宽感应加热器32的加热功率进行实时控制,来调节位于第一全宽感应加热器32处的带钢8的全宽区域(带钢8的全宽区域包括带钢8边部区域和中间区域)的温度的高低。
对于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而言:
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沿所述带钢8的长度方向呈平行分布,每一个所述第一边部加热机构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全宽加热机构之间,每一个所述第一边部加热机构与所述入口边部测温计11连接。所述第一边部加热机构包括第一边部控制器41和第一边部感应加热器42,所述第一边部控制器41与所述入口边部测温计11连接,所述第一边部感应加热器42与所述第一边部控制器41连接。所述第一边部感应加热器42包括两个第一边部感应加热片421,两个所述第一边部感应加热片421分别与所述第一边部控制器41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边部感应加热片421沿所述带钢8的宽度方向呈对称分布,两个所述第一边部感应加热片421活动的设置于所述带钢8的两侧。
具体而言,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可以是指1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2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3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等,多个所述第一边部加热机构沿所述带钢8的长度方向呈平行分布是指第一边部加热机构沿着带钢8的长度方向都呈现为相互平行。第一边部加热机构中第一边部控制器41和第一边部感应加热器42(如电磁感应加热设备,能够在带钢的宽度方向上,对带钢的的边部区域进电磁感应加热)连接,以实现通过第一边部控制器41对第一边部感应加热器42的加热功率进行实时控制,来调节位于第一边部感应加热器42处的带钢8的边部区域的温度的高低。同时,上述相邻两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之间形成有可供放置一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中第一边部控制器41和第一边部感应加热器42的空间,即如图1所示,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呈现为相互交替排列。另外,第一边部感应加热器42中两个第一边部感应加热片421活动的设置在带钢8的两侧,使得两个第一边部感应加热片421能够沿着带钢8的宽度方向移动,这样能够对不同宽度的带钢8的边部区域,以实现对不同宽度的带钢8进行加热。如通过滑道来将两个第一边部感应加热片421安装在下述支撑架上,两个第一边部感应加热片421分别与滑道滑动连接,以实现两个第一边部感应加热片421在滑道上能够沿着带钢8的宽度方向上作相互靠近或者相互远离的移动。
对于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而言:
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沿所述带钢8的长度方向呈平行分布,每一个所述第二全宽加热机构与所述入口中间部测温计12连接,每一个所述第二全宽加热机构与所述出口中间部测温计23连接。所述第二全宽加热机构包括第二全宽控制器51和第二全宽感应加热器52,所述第二全宽控制器51与所述入口中间部测温计12连接,所述第二全宽控制器51与所述出口中间部测温计23连接,所述第二全宽感应加热器52与所述第二全宽控制器51连接。
具体而言,由于第二全宽加热机构中第二全宽控制器51和上述第一全宽加热机构中第一全宽控制器31的结构、原理相同,此处不再累述。由于第二全宽加热机构中第二全宽感应加热器52和上述第一全宽加热机构中第一全宽感应加热器32的结构、原理相同,此处不再累述。
对于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而言:
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沿所述带钢8的长度方向呈现为平行分布,每一个所述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与所述入口边部测温计11连接,每一个所述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与所述出口边部测温计22连接。所述第二边部加热机构包括:第二边部控制器61和第二边部感应加热器62,所述第二边部控制器61与所述入口边部测温计11连接,所述第二边部控制器61与所述出口边部测温计22连接,所述第二边部感应加热器62与所述第二边部控制器61连接。所述第二边部感应加热器62包括两个第二边部感应加热片621,两个所述第二边部感应加热片621分别与所述第二边部控制器61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边部感应加热片621沿所述带钢8的宽度方向呈对称分布,两个所述第二边部感应加热片621活动的设置于所述带钢8的两侧。
具体而言,由于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中第二边部控制器61和上述第一边部加热机构中第一边部控制器41的结构、原理相同,此处不再累述。由于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中第二边部感应加热器62和上述第一边部加热机构中第一边部感应加热器42的结构、原理相同,此处不再累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带钢感应加热的装置还可以包括中间测温部件和支撑架,所述中间测温部件包括中间边部测温计71和中间测温计72,所述中间边部测温计71位于所述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和所述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之间,所述中间测温计72位于所述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和所述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之间,所述中间边部测温计71和中间测温计72沿所述带钢8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中间边部测温计71分别与每一个所述第一边部加热机构连接,所述中间边部测温计71分别与每一个所述第二边部加热机构连接,所述中间测温计72分别与每一个所述第一全宽加热机构连接,所述中间测温计72分别与每一个所述第二全宽加热机构连接。所述支撑架被构造为安装所述入口测温部件、所述出口测温部件、多个所述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多个所述第一边部加热机构、多个所述第二全宽加热机构、多个所述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以及所述支撑架设置有放置所述带钢8的容纳空间。
具体而言,由于中间测温部件中中间边部测温计71和上述入口测温部件中入口边部测温计11的结构、原理相同,此处不再累述。由于中间测温部件中中间测温计72和上述入口测温部件中入口中间部测温计12的结构、原理相同,此处不再累述。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中间边部测温计71分别与每一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连接,中间边部测温计71分别与每一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连接,中间测温计72分别与每一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连接,中间测温计72分别与每一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连接,这样通过中间测温计72对中间处的带钢8的中间区域进行温度的实时测量,来将所测温度值与预设的目标温度值的差值反馈至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中第一全宽控制器31和前馈至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中第二全宽控制器51,以通过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中第一全宽感应加热器32和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中第二全宽感应加热器52来调节带钢8的中间区域的加热温度。同时通过中间边部测温计71对中间处带钢8的中间区域温度进行实时测量后,来将所测温度值与中间处带钢8的中间区域温度值的差值反馈至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中第一边部控制器41和前馈至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中第二边部控制器61,以通过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中第一边部感应加热器42和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中第二边部感应加热器62来调节带钢8的边部区域的加热温度。上述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的数量总共为数值A,则1≤A≤20,如A为16时,则可以是4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和4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4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和4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继而能够使带钢8在宽度方向上的加热更均匀,实现在带钢8进行加热过程中,进一步地提升对温度的控制精度。
另外,支撑架具有能够容纳入口测温部件、出口测温部件、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和带钢8的空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支撑架不做具体限定,只需实现通过支撑架对入口测温部件、出口测温部件、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和带钢8进行支撑,以及支撑架能够推动带钢8从入口处进入再从出口处出来即可。如支撑架可以固定安装在地面上,支撑架中包括有滚轮,滚轮上具有能够容纳带钢8的容纳空间,带钢8放置于该容纳空间后,通过滚轮能够驱动带钢8从入口处进入再从出口处出来,以及实现对上述入口测温部件、出口测温部件、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的空间位置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带钢感应加热的装置,通过入口测温部件中入口边部测温计11和入口中间部测温计12沿着带钢8的宽度方向设置,出口测温部件中出口边部测温计22和出口中间部测温计23沿着带钢8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沿着带钢8的长度方向呈现为平行分布,每一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与入口中间部测温计12连接,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沿着带钢8的长度方向呈现为平行分布,每一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设置于相邻两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之间,每一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与入口边部测温计11连接,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沿着带钢8的长度方向呈现为平行分布,每一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与入口中间部测温计12连接,每一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与出口中间部测温计23连接,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沿着带钢8的长度方向呈现为平行分布,每一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与入口边部测温计11连接,每一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与出口边部测温计22连接。这样沿着带钢8进入的方向依次设置有入口测温部件和出口测温部件、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以及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通过入口中间部测温计12对入口处带钢8的中间区域温度进行实时测量,并将所测的温度值与预设的目标温度的差值前馈至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以通过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来调节带钢8的中间区域的加热温度;通过入口边部测温计11对入口处带钢8的边部区域温度进行实时测量,并将所测温度与带钢8的中间区域温度的差值前馈至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以通过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来调节带钢8的边部区域的加热温度。同时,通过出口中间部测温计23对出口处带钢8的中间区域温度进行实时测量,并将所测的温度值与预设的目标温度的差值反馈至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以通过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来调节带钢8的中间区域的加热温度;通过出口边部测温计22对出口处带钢8的边部区域温度进行实时测量,并将所测的温度值与带钢8的中间区域温度的差值反馈至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以通过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来调节带钢8的边部区域的加热温度。使得能够减小带钢8的边部区域和中间区域的温度差值,实现对带钢8在宽度方向上进行均匀加热,提高对带钢8加热温度的控制精度,继而能够在带钢8的宽度方向上进行均匀加热,提高对加热温度的控制精度。从而达到了能够在带钢8的宽度方向上进行均匀加热,提高对加热温度的控制精度的技术效果。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带钢感应加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入口测温部件和出口测温部件,所述入口测温部件包括入口边部测温计和入口中间部测温计,所述入口边部测温计和所述入口中间部测温计沿所述带钢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出口测温部件包括出口边部测温计和出口中间部测温计,所述出口边部测温计和所述出口中间部测温计沿所述带钢的宽度方向设置;
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多个所述第一全宽加热机构沿所述带钢的长度方向呈平行分布,每一个所述第一全宽加热机构与所述入口中间部测温计连接;多个所述第一边部加热机构沿所述带钢的长度方向呈平行分布,每一个所述第一边部加热机构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全宽加热机构之间,每一个所述第一边部加热机构与所述入口边部测温计连接;
多个第二全宽加热机构和多个第二边部加热机构,多个所述第二全宽加热机构沿所述带钢的长度方向呈平行分布,每一个所述第二全宽加热机构与所述入口中间部测温计连接,每一个所述第二全宽加热机构与所述出口中间部测温计连接;多个所述第二边部加热机构沿所述带钢的长度方向呈平行分布,每一个所述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与所述入口边部测温计连接,每一个所述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与所述出口边部测温计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带钢感应加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包括:
第一全宽控制器和第一全宽感应加热器,所述第一全宽控制器与所述入口中间部测温计连接,所述第一全宽感应加热器与所述第一全宽控制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带钢感应加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部加热机构包括:
第一边部控制器和第一边部感应加热器,所述第一边部控制器与所述入口边部测温计连接,所述第一边部感应加热器与所述第一边部控制器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带钢感应加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边部感应加热器包括两个第一边部感应加热片,两个所述第一边部感应加热片分别与所述第一边部控制器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边部感应加热片沿所述带钢的宽度方向呈对称分布,两个所述第一边部感应加热片活动的设置于所述带钢的两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带钢感应加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全宽加热机构包括:
第二全宽控制器和第二全宽感应加热器,所述第二全宽控制器与所述入口中间部测温计连接,所述第二全宽控制器与所述出口中间部测温计连接,所述第二全宽感应加热器与所述第二全宽控制器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带钢感应加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边部加热机构包括:
第二边部控制器和第二边部感应加热器,所述第二边部控制器与所述入口边部测温计连接,所述第二边部控制器与所述出口边部测温计连接,所述第二边部感应加热器与所述第二边部控制器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带钢感应加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边部感应加热器包括两个第二边部感应加热片,两个所述第二边部感应加热片分别与所述第二边部控制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边部感应加热片沿所述带钢的宽度方向呈对称分布,两个所述第二边部感应加热片活动的设置于所述带钢的两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带钢感应加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入口边部测温计是高温计;所述入口中间部测温计是高温计;所述出口边部测温计是高温计;所述出口中间部测温计是高温计。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带钢感应加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中间测温部件,所述中间测温部件包括中间边部测温计和中间测温计,所述中间边部测温计位于所述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和所述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之间,所述中间测温计位于所述多个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和所述多个第一边部加热机构之间,所述中间边部测温计和中间测温计沿所述带钢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中间边部测温计分别与每一个所述第一边部加热机构连接,所述中间边部测温计分别与每一个所述第二边部加热机构连接,所述中间测温计分别与每一个所述第一全宽加热机构连接,所述中间测温计分别与每一个所述第二全宽加热机构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带钢感应加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被构造为安装所述入口测温部件、所述出口测温部件、多个所述第一全宽加热机构、多个所述第一边部加热机构、多个所述第二全宽加热机构、多个所述第二边部加热机构,以及所述支撑架设置有放置所述带钢的容纳空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441302.0U CN216501552U (zh) | 2021-10-11 | 2021-10-11 | 一种用于带钢感应加热的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441302.0U CN216501552U (zh) | 2021-10-11 | 2021-10-11 | 一种用于带钢感应加热的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501552U true CN216501552U (zh) | 2022-05-13 |
Family
ID=815202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441302.0U Active CN216501552U (zh) | 2021-10-11 | 2021-10-11 | 一种用于带钢感应加热的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501552U (zh) |
-
2021
- 2021-10-11 CN CN202122441302.0U patent/CN21650155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40106B (zh) | 用於控制板厚度之方法及設備 | |
US20160029441A1 (en) | Preferentially directing electromagnetic energy towards colder regions of object being heated by microwave oven | |
CN110017902A (zh) | 高温目标材料红外发射率测量装置及方法 | |
US20160020376A1 (en) | Thermo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and thermo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method | |
JPS6256632B2 (zh) | ||
CN216501552U (zh) | 一种用于带钢感应加热的装置 | |
CN110116141A (zh) | 一种自适应镁合金板带温轧过程温度分布的加热系统 | |
RU2008136018A (ru) |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регулирования охлаждающих секций туннельной печи для плоского стекла | |
CN100381784C (zh) | 距离估计装置、异常检测装置、温度调节器及热处理装置 | |
GB2173147A (en) | Method of heating thermoplastic resin sheet or film | |
CN113894166A (zh) | 一种用于带钢感应加热的装置 | |
Peng et al. |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emperature uniformity in transverse induction heating process in ESP rolling | |
Melina et al. | Heat transfer from a flat plate in inhomogeneous regions of grid-generated turbulence | |
CN100437076C (zh) | 一种在金属板带试样热处理试验中消除温度梯度的方法 | |
CN108235479B (zh) | 提高横向磁通感应加热带钢横向温度均匀性装置及方法 | |
JPH0147409B2 (zh) | ||
US20160297109A1 (en) | Radiant cur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posite materials | |
Zhou et al. | Measuring heat transfer during spray cooling using controlled induction-heating experiments and computational models | |
JP5493993B2 (ja) | 厚鋼板の冷却制御装置、冷却制御方法、及び、製造方法 | |
KR101403240B1 (ko) | 판내 학습을 이용한 열연 강판의 권취 온도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 |
Holmberg et al. | Facility for calibrating heat flux sensors in a convective environment | |
CN104635076A (zh) | 接触式试验装置和环境试验方法 | |
JP2009033110A (ja) |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
CN107271476B (zh) | 电机铁芯轴向导热系数测试装置和测试方法 | |
JP6052023B2 (ja) | 鋼板の熱処理温度管理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