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81428U - 一种高效通风建筑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通风建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81428U
CN216481428U CN202123214380.3U CN202123214380U CN216481428U CN 216481428 U CN216481428 U CN 216481428U CN 202123214380 U CN202123214380 U CN 202123214380U CN 216481428 U CN216481428 U CN 2164814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id
wall
ventilation
air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1438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日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321438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814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814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814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通风建筑,包括单体、以及空洞结构;单体为中空结构;单体设置有至少一个;单体包括墙体和栅格墙;墙体和栅格墙共同围设形成单体;墙体上开设有第二出风口;其中,栅格墙用于调节通风流量;空洞结构固设在单体的上;空洞结构上开设有第一通道,第一通道贯穿空洞结构的上下两端,并分别形成第一出风口和第一进风口;其中,第二出风口与第一通道连通。如此,通过设置空洞结构,以利用“烟囱效应”,从而到达加量加速自然风在单体内的流通,大大提高了通风效果,还能节约电能。

Description

一种高效通风建筑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通风建筑。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建筑中,建筑师都会在墙体上安装窗户,以供空气流通,避免室内闷热。在炎热的天气下,人们还会在室内安装并开启空调(或者风扇),以使室内变得清凉,大大提高了舒适度。然而,一方面,仅在建筑墙体上安装窗户,其自然通风效果较差,在炎热的天气中不足以让人们感到凉快;另一方面,虽然开启空调或者风扇等其他家用电器可以降低温度、排走热气,然而,这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不符合节能减排的理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通风建筑,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建筑的自然通风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效通风建筑,包括单体、以及空洞结构;所述单体为中空结构;所述单体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单体包括墙体和栅格墙;所述墙体和所述栅格墙共同围设形成所述单体;所述墙体上开设有第二出风口;其中,所述栅格墙用于调节通风流量;所述空洞结构固设在所述单体的上;所述空洞结构上开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贯穿所述空洞结构的上下两端,并分别形成第一出风口和第一进风口;其中,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空洞结构固设在所述墙体朝外的侧表面上。
可选地,所述墙体包括上楼板、下楼板以及侧楼墙;所述侧楼墙和所述栅格墙均固设于所述上楼板和所述下楼板之间;所述下楼板与所述侧楼墙共同形成一进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的进风端与外界连通,所述进风通道的出风端与所述单体内部连通;所述上楼板通过第二通风格子支架与所述侧楼墙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出风口开设在所述侧楼墙的上端;其中,所述单体内部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二通风格子支架以及所述第二出风口进入所述第一通道内。
可选地,所述墙体还包括第一通风格子支架;所述第一通风格子支架的下端与所述下楼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通风格子支架的上端与所述侧楼墙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通风格子支架上设置有至少一组第一通气槽,所述第一通气槽的一端与所述单体内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风通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风格子支架与所述侧楼墙之间设置有第一内腔;所述第一通气槽包括上层第一通气槽和下层第一通气槽;所述上层第一通气槽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单体内部连通,所述下层第一通气槽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进风通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二通风格子支架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楼板和所述侧楼墙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通风格子支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通气槽,所述第二通气槽贯穿所述第二通风格子支架的左右两端;所述第二通气槽与所述侧楼墙,形成供空气流通的第二内腔。
可选地,所述栅格墙包括主杆支柱格栅以及可移动调节格栅;所述主杆支柱格栅与所述墙体固定连接;所述主杆支柱格栅具有若干个供空气流通的第二进风口;所述可移动调节格栅设置于所述墙体上,且可相对所述主杆支柱格栅运动;所述可移动调节格栅具有若干个格栅格条,若干所述第二进风口与若干所述格栅格条分别一一对应;其中,所述格栅格条移动,使得与该所述格栅格条相对应的所述第二进风口的大小可调。
可选地,所述主杆支柱格栅包括若干个固设于所述墙体上的支柱格条;若干所述支柱格条沿一预定方向依序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二进风口。
可选地,所述主杆支柱格栅包括第一支撑座和若干固设于该第一支撑座上的支柱格条;所述第一支撑座与所述墙体固定连接,若干所述支柱格条沿所述第一支撑座的长度方向依序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二进风口。
可选地,所述可移动调节格栅还包括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二支撑座设置在所述墙体上,且可相对所述主杆支柱格栅运动,若干所述格栅格条均固设在所述第二支撑座上,且均沿所述第二支撑座的长度方向依序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效通风建筑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单体为中空结构,其内具有供人们日常活动的空间。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栅格墙,以改变外界风进入单体内的量与速,从而达到调节通风流量的目的。第一通道沿竖直方向延伸。使用时,先调节栅格墙,以使外界风能够进入单体内,随后,外界空气通过墙体上的第二出风口进入空洞结构的第一通道内,并沿着该第一通道的延伸方向竖直向上流动,最终,通过空洞结构的第一出风口进入外界当中。设置空洞结构,以利用“烟囱效应”,从而到达加量加速自然风在单体内的流通,大大提高了通风效果,还能节约电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效通风建筑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洞结构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调节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主杆支柱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主杆支柱格栅与可移动调节格栅的装配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单体 20—空洞结构 11—墙体
12—栅格墙 111—侧楼墙 112—下楼板
113—上楼板 114—进风通道 115—第二通风格子支架
116—第一通风格子支架 117—第一内腔 1111—第二出风口
1151—第二通气槽 1152—第二内腔 1161—上层第一通气槽
1162—下层第一通气槽 121—主杆支柱格栅 122—可移动调节格栅
1211—支柱格条 1212—第二进风口 1213—第一支撑座
1221—第二支撑座 1222—格栅格条 21—第一通道
22—第一进风口 23—第一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提供一种高效通风建筑,包括单体10、以及空洞结构20;所述单体10为中空结构;所述单体10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单体10包括墙体11和栅格墙12;所述墙体11和所述栅格墙 12共同围设形成所述单体10;所述墙体11上开设有第二出风口1111;其中,所述栅格墙12用于调节通风流量;所述空洞结构20固设在所述单体10的上;所述空洞结构20上开设有第一通道21,所述第一通道21贯穿所述空洞结构20 的上下两端,并分别形成第一出风口23和第一进风口22;其中,所述第二出风口1111与所述第一通道21连通。
具体地,单体10为中空结构,其内具有供人们日常活动的空间。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栅格墙12,以改变外界风进入单体10内的量与速,从而达到调节通风流量的目的。第一通道21沿竖直方向延伸。使用时,先调节栅格墙12,以使外界风能够进入单体10内,随后,外界空气通过墙体11上的第二出风口1111进入空洞结构20的第一通道21内,并沿着该第一通道21的延伸方向竖直向上流动,最终,通过空洞结构20的第一出风口23进入外界当中。设置空洞结构20,以利用“烟囱效应”,从而到达加量加速自然风在单体10内的流通,大大提高了通风效果,还能节约电能。
不难理解的是,在一些大型建筑中,具有多个单体10,多个单体10竖直布置以及水平布置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空洞结构20固设在所述墙体11朝外的侧表面上。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以图1为例,空洞结构 20在左,单体10在右,由此定位左右方向。空洞结构20固设在单体10的左端面上,第一通道21分别贯穿空洞结构20的顶面和左端面,并形成第一出风口 23和第一进风口22,第一进风口22位于空洞结构20的底端。如此设置,使得该空洞结构20的建造和维护更为容易。当然,空洞结构也可以设置在单体内部,此法有利于提高通风效果。
第一进风口的开口朝向需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可以朝左,也可以朝前。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墙体11包括上楼板113、下楼板112以及侧楼墙111;所述侧楼墙111和所述栅格墙12均固设于所述上楼板113和所述下楼板112之间;所述下楼板112与所述侧楼墙111共同形成一进风通道114;所述进风通道114的进风端与外界连通,所述进风通道114的出风端与所述单体10内部连通;所述上楼板113通过第二通风格子支架115与所述侧楼墙11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出风口1111开设在所述侧楼墙111的上端;其中,所述单体10内部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二通风格子支架115以及所述第二出风口1111进入所述第一通道21内。
具体地,当单体10内部的环境发生变化,比如温度升高,那么此时,位于单体10内部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向上流动并通过侧楼墙111上的第二出风口 1111进入空洞结构20的第一通道21内,最终从第一通道21的第一出风口23 流到外界当中。由于单体10内部的空气减少,使得单体10内部的气压低于外界气压,因此,外界空气从进风通道114的进风端进入进风通道114中,并通过该进风通道114流入单体10内部,此时,外界空气与单体10内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降低单体10内部的温度。一段时间后,外界空气受热后膨胀,向上流动并最终从第一通道21的第一出风口23流到外界当中。如此反复循环,使得自然风能够自发地从外界流进单体10内部、自发地从单体10内部流进外界、自发地实现室内通风。又由于单体10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空洞结构20,利用“烟囱效应”,进一步加快了单体10内部空气的流通。大大降低了建造成本、减少了能源损耗,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墙体11还包括第一通风格子支架116;所述第一通风格子支架116的下端与所述下楼板11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通风格子支架116的上端与所述侧楼墙1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通风格子支架116上设置有至少一组第一通气槽,所述第一通气槽的一端与所述单体10内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风通道114连通。
具体地,第一通风格子支架116设置在下楼板112的左端面上,以延长外界空气在进风通道114中流动的时间,从而带走更多的热量。此外,还能减少单体10内部各处的温度差,避免一边温度较高,而另一边温度较低。第一通风格子支架116上至少开设有一个第一通气槽,该第一通气槽的两端分别连通单体10内部和进风通道114。位于进风通道114内的空气通过第一通气槽进入单体10内部。相较于在下楼板112上打孔,设置第一通风格子支架116一则能够提高单体10内部的美观程度,二则可以确保下楼板112具有足够的强度,可避免打孔后,在孔的位置处强度降低,导致下楼板112塌陷。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通风格子支架116 与所述侧楼墙111之间设置有第一内腔117;所述第一通气槽包括上层第一通气槽1161和下层第一通气槽1162;所述上层第一通气槽1161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内腔117和所述单体10内部连通,所述下层第一通气槽1162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内腔117和所述进风通道114连通。
具体地,侧楼墙111中间凸起,第一通风格子支架116的上端固定连接在该凸起的下端面上,第一通风格子支架116的右端面与凸起的右端面齐平,避免形成台阶,影响单体10内部的美观。该凸起的厚度大于第一通风格子支架116 的厚度,如此形成第一内腔117。各上层第一通气槽1161和各下层第一通气槽 1162均贯穿第一通风格子支架116的左右两端面,这样一来,位于进风通道114 内的空气通过下层第一通气槽1162进入第一内腔117中,接着再通过上层第一通气槽1161进入单体10内部。此举有利于延长外界空自然风入单体10内部的时间,从而带走更多的热量。且通过设置第一内腔117扩大了外界空气与侧楼墙111的接触面积,加强了降温效果,使得单体10内部的热量分布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通风格子支架115 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楼板113和所述侧楼墙11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通风格子支架115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通气槽1151,所述第二通气槽1151贯穿所述第二通风格子支架115的左右两端;所述第二通气槽1151与所述侧楼墙111,形成供空气流通的第二内腔1152。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通风格子支架115的底端固设在侧楼墙111 凸起的顶面,所有第二通气槽1151均与第二内腔1152连通,且侧楼墙111上的第二出风口1111亦与该第二内腔1152连通。单体10内部的空气通过第二通气槽1151进入第二内腔1152内,接着再由第二出风口1111进入空洞结构20 的第一通道21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所述栅格墙12包括主杆支柱格栅121以及可移动调节格栅122;所述主杆支柱格栅121与所述墙体11 固定连接;所述主杆支柱格栅121具有若干个供空气流通的第二进风口1212;所述可移动调节格栅122设置于所述墙体11上,且可相对所述主杆支柱格栅121 运动;所述可移动调节格栅122具有若干个格栅格条1222,若干所述第二进风口1212与若干所述格栅格条1222分别一一对应;其中,所述格栅格条1222移动,使得与该所述格栅格条1222相对应的所述第二进风口1212的大小可调。
具体地,主杆支柱格栅121与下楼板112固定连接,可移动调节格栅122 与下楼板112可滑动连接。可移动调节格栅122抵接在主杆支柱格栅121的左侧。常态下,每个第二进风口1212均被可移动调节格栅122上的格栅格条1222 挡住,使得室外的自然风无法进入室内。驱动可移动调节格栅122,以带动格栅格条1222移动,使得第二进风口1212逐渐暴露出来,其暴露面积越来越大,直至第二进风口1212完全暴露,此时,格栅格条1222与第二进风口1212完全错开,使得自然风最大限度地自由进入室内,减少了空调等电器的使用,从而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这样一来,位于室外的自然风便能通过该第二进风口 1212进入室内。反向驱动可移动调节格栅122,使得格栅格条1222往反方向运动,此时,第二进风口1212逐渐缩小,其暴露面积越来越小,直至格栅格条1222 完全挡住第二进风口1212。通过上述结构,代替了传统的红砖水泥结构外墙。值得一提的是,主杆支柱格栅121和可移动调节格栅122可以采用金属材料或者木质材料制作,相较于传统的红砖水泥墙更为轻便。此外,主杆支柱格栅121 和可移动调节格栅122在被太阳暴晒一整天或一个下午后,且当太阳西下后,主杆支柱格栅121和可移动调节格栅122的热量随即散去,不会像传统的红砖水泥墙那样被太阳暴晒后热得烫手,而且散热时间长,使得室内空气闷热、空气不佳。如此,不仅实现了室内通风,还实现了对通风流量的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所述主杆支柱格栅121 包括若干个固设于所述墙体11上的支柱格条1211;若干所述支柱格条1211沿一预定方向依序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二进风口1212。
具体地,若干支柱格条1211等间隔设置,以确保每块格栅格条1222的形状一致,从而降低调节格栅的复杂程度以及其加工难度。此外,相较于在墙上直接开孔以形成进风口,等间隔设置若干根支柱格条1211且以该间隔为第二进风口1212的这种方式有利于加强整体的强度,提高承重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所述主杆支柱格栅121 包括第一支撑座1213和若干固设于该第一支撑座1213上的支柱格条1211;所述第一支撑座1213与所述墙体11固定连接,若干所述支柱格条1211沿所述第一支撑座1213的长度方向依序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二进风口1212。
具体地,第一支撑座1213与下楼板112固定连接。第一支撑座1213和若干支柱格条1211可视为一体成型,可以理解的是,该结构在安装时更加方便快捷。具体表现在,一体成型能够确保各支柱格条1211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均共面,大大缩短了在安装时,需要校准各支柱格条1211端面的时间。此外,也可确保各支柱格条1211的顶面均共面,避免各支柱格条1211的高度不一,增加安装难度。一体成型结构的主杆支柱格栅121,可将第一支撑座1213以及位于其左右两端处的支柱格条1211视为一个坚固的外框,大大提高了该主杆支柱格栅121 的整体强度,使其能够面对恶劣天气,大大提高了实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所述可移动调节格栅122 还包括第二支撑座1221;所述第二支撑座1221设置在所述墙体11上,且可相对所述主杆支柱格栅121运动,若干所述格栅格条1222均固设在所述第二支撑座1221上,且均沿所述第二支撑座1221的长度方向依序间隔设置。
具体地,第二支撑座1221与下楼板112可滑动连接。第二支撑座1221的短于第一支撑座1213,以避免在驱动第二支撑座1221时,其与其他外墙体11 发生干涉。第二支撑座1221和若干格栅格条1222可视为一体成型,该种结构具有较好的平面度,可以更好地与主杆支柱格栅121紧密接触,避免产生间隙而出现漏风的情况。进一步地,各格栅格条1222的前端面上均开设有凹槽,该凹槽并未贯穿可移动格栅格条1222,且其不连通格栅格条1222的左右两端面。此举目的在于在确保不漏风的情况下,减轻该调节格栅的整体重量,以让使用者更方便、更省力地驱动可移动调节格栅122,此外,还能使可移动调节格栅 122在主杆支柱格栅121的表面上滑动时更为顺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高效通风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
单体,所述单体为中空结构;所述单体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单体包括墙体和栅格墙;所述墙体和所述栅格墙共同围设形成所述单体;所述墙体上开设有第二出风口;其中,所述栅格墙用于调节通风流量;
以及空洞结构;所述空洞结构固设在所述单体的上;所述空洞结构上开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贯穿所述空洞结构的上下两端,并分别形成第一出风口和第一进风口;其中,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通风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洞结构固设在所述墙体朝外的侧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效通风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包括上楼板、下楼板以及侧楼墙;所述侧楼墙和所述栅格墙均固设于所述上楼板和所述下楼板之间;所述下楼板与所述侧楼墙共同形成一进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的进风端与外界连通,所述进风通道的出风端与所述单体内部连通;所述上楼板通过第二通风格子支架与所述侧楼墙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出风口开设在所述侧楼墙的上端;其中,所述单体内部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二通风格子支架以及所述第二出风口进入所述第一通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效通风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还包括第一通风格子支架;所述第一通风格子支架的下端与所述下楼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通风格子支架的上端与所述侧楼墙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通风格子支架上设置有至少一组第一通气槽,所述第一通气槽的一端与所述单体内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风通道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效通风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格子支架与所述侧楼墙之间设置有第一内腔;所述第一通气槽包括上层第一通气槽和下层第一通气槽;所述上层第一通气槽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单体内部连通,所述下层第一通气槽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进风通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效通风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风格子支架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楼板和所述侧楼墙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通风格子支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通气槽,所述第二通气槽贯穿所述第二通风格子支架的左右两端;所述第二通气槽与所述侧楼墙,形成供空气流通的第二内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通风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格墙包括主杆支柱格栅以及可移动调节格栅;所述主杆支柱格栅与所述墙体固定连接;所述主杆支柱格栅具有若干个供空气流通的第二进风口;所述可移动调节格栅设置于所述墙体上,且可相对所述主杆支柱格栅运动;所述可移动调节格栅具有若干个格栅格条,若干所述第二进风口与若干所述格栅格条分别一一对应;其中,所述格栅格条移动,使得与该所述格栅格条相对应的所述第二进风口的大小可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高效通风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杆支柱格栅包括若干个固设于所述墙体上的支柱格条;若干所述支柱格条沿一预定方向依序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二进风口。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高效通风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杆支柱格栅包括第一支撑座和若干固设于该第一支撑座上的支柱格条;所述第一支撑座与所述墙体固定连接,若干所述支柱格条沿所述第一支撑座的长度方向依序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二进风口。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高效通风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调节格栅还包括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二支撑座设置在所述墙体上,且可相对所述主杆支柱格栅运动,若干所述格栅格条均固设在所述第二支撑座上,且均沿所述第二支撑座的长度方向依序间隔设置。
CN202123214380.3U 2021-12-20 2021-12-20 一种高效通风建筑 Active CN2164814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14380.3U CN216481428U (zh) 2021-12-20 2021-12-20 一种高效通风建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14380.3U CN216481428U (zh) 2021-12-20 2021-12-20 一种高效通风建筑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81428U true CN216481428U (zh) 2022-05-10

Family

ID=814254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14380.3U Active CN216481428U (zh) 2021-12-20 2021-12-20 一种高效通风建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814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alogirou et al. Energy analysis of buildings employing thermal mass in Cyprus
CN101650080A (zh) 多功能建筑集成墙面安装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组合模块
CN209891487U (zh) 一种多通风道双层单元幕墙结构
US4557253A (en) Solar collector employing conventional siding, and air distribution system therefor
JP4171014B2 (ja) 空気式集熱部材および空気式太陽集熱換気システム
CN210288762U (zh) 利用自然能源的模块化动态建筑表皮
CN209353511U (zh) 一种集热、保温、遮阳一体化建筑南墙结构
CN216481428U (zh) 一种高效通风建筑
EP3645802B1 (en) Geothermal insulation system and method
CN112031264B (zh) 一种节能型装配式墙体
JP3149506U (ja) P・a(パッシブ・アクティブ)ハイブリッド冷暖房システム
CN116290501A (zh) 一种节能保温的建筑幕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JP5757260B2 (ja) ダブルスキン構造
CN209926549U (zh) 一种排风余热回收型节能装置
CN215166464U (zh) 立体自然风通风墙
JPH0443172B2 (zh)
JP6748904B2 (ja) 上下開閉機構付き多機能ダブルスキンシステムの運転方法
CN215175887U (zh) 可调节自然风通风流量的栅格墙
CN211695269U (zh) 一种悬挑的通风节能结构
CN220355509U (zh) 一种外墙通风立面装置
CN210717854U (zh) 一种内嵌外墙空调外机空气循环优化装置
CN2455912Y (zh) 改进型的百叶窗帘叶片
CN219386784U (zh) 一种节能型建筑幕墙结构
CN219177796U (zh) 一种有吊顶的高大空间建筑用节能供暖系统
CN201488198U (zh) 室内空气热回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