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75132U - 一种基坑快速降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坑快速降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75132U
CN216475132U CN202122742412.0U CN202122742412U CN216475132U CN 216475132 U CN216475132 U CN 216475132U CN 202122742412 U CN202122742412 U CN 202122742412U CN 216475132 U CN216475132 U CN 2164751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pipe
foundation pit
precipitation
dewat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4241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亚志
林名强
柯卫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First Metallurgica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First Metallurgic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First Metallurgica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First Metallurgic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4241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751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751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751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坑快速降水系统,包括快速降水系统和水资源循环系统。所述快速降水系统包括设置在基坑四周降水井中的降水管、铺设在基坑底部用于增大基坑降水接触面积的集水管以及环绕布置在所述基坑顶部外围的环场排水管,所述降水管与集水管均与所述环场排水管相连,通过水泵能将渗入所述降水管和所述集水管中的地下水抽排到所述环场排水管中,从而快速将基坑中的地下水进行有效的疏干;所述水资源循环系统包括三级沉淀池和蓄水房,所述环场排水管通过管道依次与所述三级沉淀池与所述蓄水房相连通,通过水泵能将基坑中的降水引入三级沉淀池进行沉淀过滤,然后再引入蓄水房内进行储存,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Description

一种基坑快速降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坑降水系统。
背景技术
基坑降水用于疏干地下水,防止基坑破面和基底的渗水,保持基坑底干燥便利施工,增加边坡和坡底的稳定性,是保障现场施工的重中之重。现有的基坑降水方式主要有明沟排水和井点降水两大类,其中明沟排水施工方便,用具简单,费用低廉,在施工现场应用的广泛,而对于一些开挖基础较深或地下水量较大的沟槽或基坑时通常就会采用井点降水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在基坑开挖前,在基坑四周埋设一定数量的降水井,然后利用抽水设备抽水将渗出的地下水抽出,使所挖的土始终保持干燥状态的一种施工工艺,但对于一些土层含水量大的地区,或者是一些施工面积较大较深的基坑,由于降水井主要设置在基坑四周,基坑中部的地下水常常很难有效疏干,而且降水速度较慢,影响基坑施工进度。
而在水资源循环利用方面,降水工程地下水具有水量大、不间断开采、开采时间与项目建设时间重合等特点,但目前大多数降水都没能有效的直接利用就直接排入到了市政地下排水管道或地上明渠和河流中,而建筑项目本身的施工、降尘、生活、和绿化等用水又大多采用市政供水,这些用水场景中除了生活用水对水质要求较高外,其他用水均能通过降水过程中抽取的地下水进行满足,若能将这种地下水资源循环利用,不仅能减轻市政的供水和排水压力,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在基坑底铺设集水管来增大基坑降水接触面积,来进一步提高现有基坑降水的降水效率,解决现有井点降水工期长的问题;同时通过设置水资源循环系统,将降水工程地下水通过沉降过滤后用于施工建设本身,来解决水资源浪费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基坑快速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井点降水系统和水平集水系统,所述井点降水系统包括:设置在基坑四周降水井中的降水管和环绕布置在所述基坑顶部外围的环场排水管;所述降水管内部还设有水泵,所述降水管通过水泵和管道与所述环场排水管相连;所述水平集水系统包括:若干均匀埋设在基坑底部用于增大基坑降水接触面积的集水管和围绕基坑底部边缘砌筑的明排水沟,所述集水管通过水泵和管道与所述明排水沟相连,所述明排水沟通过水泵和管道与所述环场排水管相连。
进一步的,一种基坑快速降水系统,还包括水资源循环系统,所述水资源循环系统包括三级沉淀池和蓄水房,所述环场排水管通过输水管道依次与所述三级沉淀池和所述蓄水房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降水管包括,滤水管、设置在所述滤水管内用于增强所述滤水管结构强度的钢筋笼、包裹在所述滤水管外壁用于提高过滤效果的过滤网、以及设置在所述降水管底部用于对地下水进行沉淀过滤的沉淀管。
进一步的,所述沉淀管直径与所述滤水管相同,并且所述沉淀管底部为锥形。
进一步的,所述井点降水系统还包括水位观察管,所述水位观察管也包括滤水管、设置在所述滤水管内的钢筋笼、和包裹在所述滤水管外壁的过滤网,所述水位观察管底部管口密封。
进一步的,所述水平集水系统还包括若干用于对地下水进行沉淀过滤的沉沙池,所述沉沙池砌筑在所述明排水沟低点处,并通过水泵和管道与所述环场排水管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降水井与所述降水管之间填充有滤料,所述滤料包括回填在降水井底部的碎石滤料,和回填在降水井中的砂砾滤料,砂砾滤料顶部采用粘土进行封填。
进一步的,所述滤水管为侧壁开有圆形过滤孔PVC管。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网包括两层40目尼龙滤网和一层20目钢丝网。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基坑快速降水及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本装置,既能快速将基坑中的地下水进行有效的疏干,还能将降水工程地下水通过沉降过滤后用于施工建设本身,节约资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坑快速降水系统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坑快速降水系统的平面布置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坑快速降水系统的降水管井大样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坑快速降水系统中降水管井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坑快速降水系统的中降水管井的截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坑快速降水系统的水位观察管井大样图。
图中:1-地下水位线,2-降水井,3-降水管,4-水位观察管,5-弯连管,6-环场排水管,7-集水管,8-明排水沟,9-沉沙池,10-抽水泵,11-三级沉淀池,12-蓄水房,13-粘土,14-砂砾滤料,15-碎石滤料,16-输水管道,17-排水泵,301-钢筋笼,302-滤水管,303-滤网,304-沉淀管,305-潜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坑快速降水系统,包括:井点降水系统和水平集水系统,通过在井点降水的基础上在基坑底部设置水平集水系统来实现基坑地下水的快速疏干,加快施工进度。具体的:
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井点降水系统包括降水井2、降水管3和环场排水管6,所述降水井根据井位平面布置图以及现场实际情况通过钻机钻出在基坑四周,所述降水管3设置在所述降水井2中,用于疏干地下水,所述降水管3的高度高于地面0.5m以上,防止地表污水渗入井内,所述环场排水管6环绕布置在所述基坑顶部外围,并通过弯连管5与所述降水管3相连,用于将降水管3中的地下水排出,所述降水管3外壁与所述降水井2井坑基础之间回填有滤料,具体的,所述滤料包括碎石滤料15和砂砾滤料14,所述碎石滤料15颗粒较大,回填在降水井2底部,用于防止降水管3淤塞,所述砂砾滤料14颗粒较小,回填在所述降水井2中部,用于对基坑中的地下水进行初步过滤,降水管3与降水井2之间顶部则采用粘土13进行封填,所述粘土13的封填深度不小于2.00m。
如图3至图5所示,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降水管3包括滤水管302和钢筋笼301,所述滤水管302采用的是一种圆筒形PVC管,其侧壁开有圆形过滤孔,这种滤水管302相比于采用钢板焊接或水泥浇筑的滤水管302不仅造价更低,而且也更方便在施工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切割,所述钢筋笼301采用钢筋绑扎而成,设置在所述滤水管302内部,既增强了所述滤水管302的结构强度又不会影响滤水管302的排水效果,同时所述滤水管302外壁还包裹有过滤网303,所述过滤网303包括两层40目尼龙滤网和一层20目钢丝网,能够进一步对地下水起到过滤的效果;所述降水管3内部设有潜水泵305,并通过管道与所述环场排水管6相连,通过所述潜水泵305能将渗入所述降水管3和所述集水管7中的地下水抽排到所述环场排水管6中;所述滤水管302底部还设有一节沉淀管304,所述沉淀管304采用钢板焊接而成,直径与所述滤水管302相同,长度约为1.00m,所述沉淀管304底部为锥形,方便安装和固定,并且所述沉淀管304外壁不透水,当地下水渗入降水管3中后,较大颗粒的污泥会沉淀在所述沉淀管304底部,从而防止堵塞潜水泵305。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示水平集水系统包括明排水沟8、沉沙池9和集水管7,所述明排水沟8砌筑在所述基坑底部边缘,明排水沟8的低点处设有若干沉沙池9,所述沉沙池9要深于所述明排水沟8,从而能够对所述明排水沟8中的地下水进行初步沉淀过滤,同时所述沉沙池9通过输水管道16以及大功率的排水泵17与环场排水管6相连,用于将沉淀过滤后的地下水抽排出去;所述集水管7埋设在基坑底部,用于增大基坑降水的接触面积,同样的,所述集水管7主体结构与所述滤水管302基本相同,也包括有滤水管302、设置在所述滤水管302内用于增强所述滤水管302结构强度的钢筋笼301、以及包裹在所述滤水管302外壁用于提高过滤效果的过滤网303,若干集水管7呈井字形网格均匀平铺埋设在基坑底部,所述集水管7的数量和间距视实际基坑的大小和土层含水量而定,所述集水管7的轴线均接近地下水位线1,并且所述集水管7相对于水位线倾斜有一定坡度,方便将渗入降水管3中的地下水排出,其坡度最低处的出水口通过抽水泵10与明排水沟8相连,通过抽水泵10将集水管7中的地下水泵送至所述明排水沟8中,经沉沙池9初步沉淀后再通过大功率的排水泵17抽排到所述环场排水管6中,从而快速疏干基坑中部的地下水。
如图6所示,为了方便观察和测量基坑的地下水位,根据基坑的大小,部分的降水井2中还设有水位观察管4,所述水位观察管4的主体结构与所述降水管3井基本相同,也包括有滤水管302和设置在所述滤水管302中的钢筋笼301,所述滤水管302外壁也包裹有过滤网303,并且所述水位观察管4与降水井2之间也回填有砂石作为滤料,并通过粘土13进行封填。但由于所述水位观察管4内部并没有设置潜水泵305,也无需对地下水进行严格的过滤,因此,为了防止沉淀管304中的积水影响观察结果,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位观察管4底部没有设置沉淀管304,对应的降水井2底部也没有回填碎石滤料15,所述水位观察管4底部仅通过一块铁板将管口封死,用于防止底部的泥土回灌到观察井内。工作时,通过在所述水位观察管中逐步放入井水位测绳,当探头接触到地下水位时,地面回路会受到反馈,此时记录线缆上的刻度便能得出地下水位的相对高度。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这种基坑快速降水系统还包括水资源循环系统,所述水资源循环系统包括:三级沉淀池11和蓄水房12,所述三级沉淀池11的进水端与所述环场排水管6的排水口相连,所述三级沉淀池11的出水端通过输水管道16与所述蓄水房12相连通,通过排水泵17能将所述环场排水管6中的地下水引入三级沉淀池11沉淀过滤,之后再引入蓄水房12内进行储存,以备现场施工和绿化用水的使用,从而实现基坑降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本实用新型具体施工流程如下:
根据降水井2井位平面布置图以及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出各个降水井2的位置并做好标记,通过钻机根据设计要求钻出降水井,成孔后立即清洗,并根据降水井2的深度组装好降水管3,然后将降水管3放入到降水井2中,之后回填滤料,并通过粘土13密封,安装布置环场排水管6,并通过弯连管5将降水管3与环场排水管6相连,砌筑三级沉淀池11和蓄水房12,在基坑底部边缘砌筑明排水沟8和沉沙池9并在基坑底部埋设集水管7,通过水泵和管道将快速降水系统相连成整体系统,从而实现基坑的快速降水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待基坑施工完成后即可拆除快速降水系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基坑快速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井点降水系统和水平集水系统,所述井点降水系统包括:设置在基坑四周降水井(2)中的降水管(3)和环绕布置在所述基坑顶部外围的环场排水管(6),所述降水管(3)内部还设有水泵,所述降水管(3)通过水泵和管道与所述环场排水管(6)相连;
所述水平集水系统包括:若干均匀埋设在基坑底部用于增大基坑降水接触面积的集水管(7)和围绕基坑底部边缘砌筑的明排水沟(8),所述集水管(7)通过水泵和管道与所述明排水沟(8)相连,所述明排水沟(8)通过水泵和管道与所述环场排水管(6)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快速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资源循环系统,所述水资源循环系统包括三级沉淀池(11)和蓄水房(12),所述环场排水管(6)通过输水管道(16)依次与所述三级沉淀池(11)和所述蓄水房(12)相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快速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水管(3)包括,滤水管(302)、设置在所述滤水管(302)内用于增强所述滤水管(302)结构强度的钢筋笼301、包裹在所述滤水管(302)外壁用于提高过滤效果的过滤网(303)、以及设置在所述降水管(3)底部用于对地下水进行沉淀过滤的沉淀管(304)。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坑快速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管(304)直径与所述滤水管(302)相同,并且所述沉淀管(304)底部为锥形。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坑快速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点降水系统还包括水位观察管(4),所述水位观察管(4)也包括滤水管(302)、设置在所述滤水管(302)内的钢筋笼301、和包裹在所述滤水管(302)外壁的过滤网(303),所述水位观察管(4)底部管口密封。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坑快速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集水系统还包括若干用于对地下水进行沉淀过滤的沉沙池(9),所述沉沙池(9)砌筑在所述明排水沟(8)低点处,并通过水泵和管道与所述环场排水管(6)相连。
7.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基坑快速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水井(2)与所述降水管(3)之间填充有滤料,所述滤料包括回填在降水井(2)底部的碎石滤料(15),和回填在降水井(2)中的砂砾滤料(14),砂砾滤料(14)顶部采用粘土(13)进行封填。
8.如权利要求3-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基坑快速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水管(302)为侧壁开有圆形过滤孔PVC管。
9.如权利要求3-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基坑快速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303)包括两层40目尼龙滤网和一层20目钢丝网。
CN202122742412.0U 2021-11-10 2021-11-10 一种基坑快速降水系统 Active CN2164751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42412.0U CN216475132U (zh) 2021-11-10 2021-11-10 一种基坑快速降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42412.0U CN216475132U (zh) 2021-11-10 2021-11-10 一种基坑快速降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75132U true CN216475132U (zh) 2022-05-10

Family

ID=81449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42412.0U Active CN216475132U (zh) 2021-11-10 2021-11-10 一种基坑快速降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7513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37589A (zh) * 2022-05-30 2022-07-12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基坑浅层排水方法
CN116180783A (zh) * 2023-03-16 2023-05-30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基坑边坡降排水系统的装置
CN116988499A (zh) * 2023-09-26 2023-11-03 中铁城建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场地基坑排水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37589A (zh) * 2022-05-30 2022-07-12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基坑浅层排水方法
CN116180783A (zh) * 2023-03-16 2023-05-30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基坑边坡降排水系统的装置
CN116988499A (zh) * 2023-09-26 2023-11-03 中铁城建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场地基坑排水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N116988499B (zh) * 2023-09-26 2023-11-28 中铁城建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场地基坑排水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475132U (zh) 一种基坑快速降水系统
KR100932091B1 (ko) 방조제 내의 간척지 조성 방법 및 그에 따른 시설 구조
CN203530996U (zh) 多井点组合降水设施
CN105804047A (zh) 一种加快吹填淤泥排水固结速度的排水装置及方法
CN111236284A (zh) 一种地下室底部及四周地下水引排方法及结构
CN114718101A (zh) 一种截渗墙联合降水井的尾矿库截渗结构及其修筑方法
CN211472699U (zh) 多泥沙河流新型渗管取水结构
CN114606964B (zh) 一种用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基坑降水方法
CN104711968A (zh) 一种负压立体导流扰动冲击固结吹填土方法
CN211948590U (zh) 一种地下室底板抗浮泄压装置
CN210737511U (zh) 塔式地下水压力回灌设备
CN110670613B (zh) 一种基坑电梯井防渗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6552030U (zh) 一种地下室外墙肥槽降排水结构
CN115045311A (zh) 一种基坑排水与结构抗浮结合的方法
CN114293578A (zh) 一种地下室降排水及水位监测的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210635873U (zh) 底部真空排水的淤泥固结脱水处理装置
CN110029689B (zh) 一种渗滤液收集导排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3914342A (zh) 一种地下室外墙肥槽降排水施工方法
CN111608171A (zh) 一种沙洲地下软基管、井降水抗浮管桩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1535293A (zh) 一种低位降水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加固深厚软基方法及系统
CN110616772A (zh) 一种用于雨水存储和监测的回灌系统及该系统的建设方法
CN215367355U (zh) 一种基坑泄水系统
CN212052829U (zh) 一种地下室底部及四周地下水引排结构
CN114855813B (zh) 一种基坑上层滞水降水坡面支护装置及施工方法
CN220132951U (zh) 一种地下室降水防渗漏泄压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