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37487U - 耳机测试治具及测试系统 - Google Patents

耳机测试治具及测试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37487U
CN216437487U CN202122410433.2U CN202122410433U CN216437487U CN 216437487 U CN216437487 U CN 216437487U CN 202122410433 U CN202122410433 U CN 202122410433U CN 216437487 U CN216437487 U CN 2164374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phone
ear
capacitor
driving device
capacitor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1043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兴国
龙军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ly Electronics Holdings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nly Electronics Holding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ly Electronics Holdings Ltd filed Critical Tonly Electronics Holdings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1043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374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374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3748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耳机测试治具及测试系统,所述耳机测试治具包括放置座、入耳电容组件和入耳测试驱动装置;其中,所述放置座上开设有用于容置待测耳机的第一凹腔,所述入耳电容组件的一侧与所述入耳测试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入耳测试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入耳电容组件作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以使所述入耳电容组件的另一侧与所述待测耳机的入耳部相接触。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耳机测试治具可解决目前针对耳机入耳触控功能的检测方式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耳机测试治具及测试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测试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耳机测试治具及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蓝牙耳机大多具有触控功能,具体包括通过用户的手指触控耳机的按键触控区域以对耳机音量进行调节,以及通过耳机的入耳触控区域识别出用户是否戴上耳机并据此控制音频的播放或暂停。触控功能的实现得益于耳机内置的触控传感器。
为保证触控功能的正常使用,在耳机出厂时需对触控传感器进行检测,而目前的检测方案多为采用抽样检测的方式,尤其是入耳检测,需由检测人员佩戴耳机后才能实地测试入耳触控传感器的各性能参数,效率非常低下,无法满足大批量生产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机测试治具,旨在解决目前针对耳机入耳触控功能的检测方式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耳机测试治具,所述耳机测试治具包括放置座、入耳电容组件和入耳测试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放置座上开设有用于容置待测耳机的第一凹腔,所述入耳电容组件的一侧与所述入耳测试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入耳测试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入耳电容组件作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以使所述入耳电容组件的另一侧与所述待测耳机的入耳部相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入耳电容组件包括第一电容组件和第二电容组件,所述入耳测试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电容组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电容组件作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以使所述第一电容组件的另一侧与所述入耳部的一侧圆弧面相接触;
所述第二电容组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电容组件作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以使所述第二电容组件的另一侧与所述入耳部的另一侧圆弧面相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容组件包括第一电容件和第一座体,所述第一座体的一侧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相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一电容件的一侧相连接,所述第一电容件的另一侧上开设有第二凹腔,所述第二凹腔用于与所述入耳部的一侧圆弧面相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容组件包括第二电容件和第二座体,所述第二座体的一侧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相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电容件的一侧相连接,所述第二电容件的另一侧上开设有第三凹腔,所述第三凹腔用于与所述入耳部的另一侧圆弧面相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容件的材质为导电硅胶。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容件的材质为导电硅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为第一气缸,所述第一电容组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气缸的气缸轴相连接,所述第一气缸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电容组件作直线运动,以使所述第一电容组件的另一侧与所述入耳部的一侧圆弧面相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为第二气缸,所述第二电容组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气缸的气缸轴相连接,所述第二气缸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电容组件作直线运动,以使所述第二电容组件的另一侧与所述入耳部的另一侧圆弧面相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耳机测试治具还包括按键电容组件和按键测试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按键电容组件的一侧与所述按键测试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按键测试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按键电容组件作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以使所述按键电容组件的另一侧与所述待测耳机的按键部相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按键电容组件包括第三电容件和第三座体,所述按键测试驱动装置为第三气缸,所述第三座体的一侧与所述第三气缸的气缸轴相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三电容件的一侧相连接,所述第三电容件的另一侧上开设有第四凹腔,所述第三气缸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座体作直线运动,以使所述第四凹腔与所述按键部相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耳机测试治具还包括定位块和定位驱动装置,所述定位块与所述定位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定位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定位块作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以使所述定位块与所述待测耳机相抵接并推动所述待测耳机移动至预设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驱动装置为第四气缸,所述定位块的一侧与所述第四气缸的气缸轴相连接、另一侧上开设有定位槽,且所述定位槽用于与所述待测耳机相配合。
对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测试系统,所述测试系统包括测试装置以及如前述的耳机测试治具,所述测试装置用于与所述待测耳机通信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耳机测试治具,通过设置用于模拟人体皮肤电容值的第一电容组件,在测试过程中,将耳机放置到放置座的第一凹腔中进行定位后,利用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第一电容组件与耳机的触控区域相接触,从而模拟出了用户皮肤与耳机的触控区域相接触的真实使用环境,如此,通过耳机反馈的触控传感器对第一电容组件电容值的识别效果,即可有效判断耳机的触控功能是否正常。该测试过程采用自动化操作,且无需检测人员直接佩戴耳机进行检测,因而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耳机测试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耳机测试治具的第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耳机测试治具的第二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测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放置座,11-第一凹腔,2-第一电容组件,21-第一电容件,211-第二凹腔,22-第一座体,3-第一驱动装置,4-第二电容组件,41-第二电容件,411-第三凹腔,42-第二座体,5-第二驱动装置,6-按键电容组件,61-第三电容件,611-第四凹腔,62-第三座体,7-按键测试驱动装置,8-定位块,9-定位驱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测试治具,耳机测试治具包括放置座1、入耳电容组件和入耳测试驱动装置;其中:
放置座1上开设有用于容置待测耳机的第一凹腔11,入耳电容组件的一侧与入耳测试驱动装置相连接,入耳测试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入耳电容组件作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以使入耳电容组件的另一侧与待测耳机的入耳部相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入耳部指的是在耳机实际佩戴时,待测耳机位于用户耳朵内的部分,该部分内设有入耳触控传感器,当其检测到待测耳机与人耳充分接触时,即判断此时为耳机佩戴状态并控制音频播放,当其检测到待测耳机未与人耳充分接触时,及判断此时为耳机摘下状态并控制音频暂停。以TWS蓝牙耳机为例,待测耳机通常包括触控区域所在的耳机本体、以及连接于耳机本体下方且用于容纳蓝牙收发器等模块的柱状部,第一凹腔11的轮廓可对应待测耳机的柱状部设置,具体可竖直穿设于水平面设置的放置座1中,使得待测耳机可以以柱状部朝下的角度自上而下地插入第一凹腔11中,如此即完成了对待测耳机测试前的定位。
入耳电容组件与放置座1相隔一定距离设置,该距离可根据现场用于安装耳机测试治具的工装尺寸来确定,在待测耳机放置及定位完毕后,入耳测试驱动装置驱动入耳电容组件与待测耳机的入耳部相接触,其中,入耳测试驱动装置可包括电机、气缸、丝杆等用于提供动力的器件及相应的配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只需起到驱动入耳电容组件进行往复的直线或旋转运动,在不与放置座1发生干涉的前提下实现入耳电容组件与待测耳机的入耳部相接触以及相分离的效果即可。
入耳电容组件具有可根据检测人员需要将其设置成不同电容值的功能,具体地,入耳电容组件与待测耳机的入耳部相接触的部分可模拟人体皮肤的电容值,具体为耳朵部分的电容值,其原理是基于现有的大部分物质都具有自身的电容值,因此通过筛选或将多种物质进行配比的方式即可获取到与人体皮肤电容值相似的物质,并以此为材质制作出入耳电容组件(具体为入耳电容组件与待测耳机的入耳部相接触的部分),如此即可模拟出人体皮肤与待测耳机的入耳部相接触的真实应用环境。在实际测试过程中,通过待测耳机的入耳触控传感器从入耳电容组件上读取到的电容值及其变化情况,并由待测耳机将读取结果通过蓝牙等通信方式输出至可视终端设备,检测人员即可据此判断出入耳触控传感器的灵敏度、检测精度等参数是否符合要求,从而完成对待测耳机入耳触控功能的检测。
由此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测试治具,通过设置用于模拟人体电容值的入耳电容组件,在测试过程中,将耳机放置到放置座1的第一凹腔11中进行定位后,利用入耳测试驱动装置驱动入耳电容组件与耳机的入耳触控区域相接触,从而模拟出了用户耳朵与耳机的入耳触控区域相接触的真实使用环境,如此,通过耳机反馈的入耳触控传感器对入耳电容组件电容值的识别效果,即可有效判断耳机的触控功能是否正常。该测试过程采用自动化操作,且无需检测人员直接佩戴耳机进行检测,因而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2,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入耳电容组件包括第一电容组件2和第二电容组件4,入耳测试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装置3和第二驱动装置5;其中:
第一电容组件2的一侧与第一驱动装置3相连接,第一驱动装置3用于驱动第一电容组件2作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以使第一电容组件2的另一侧与入耳部的一侧圆弧面相接触;
第二电容组件4的一侧与第二驱动装置5相连接,第二驱动装置5用于驱动第二电容组件4作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以使第二电容组件4的另一侧与入耳部的另一侧圆弧面相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待测耳机的入耳部通常呈圆弧球面状,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待测耳机入耳后,其入耳部与用户的耳朵在入耳部的径向方向上为°全包覆式接触,如需精确模拟该应用场景,则入耳电容组件与待测耳机的入耳部需全包覆式接触,而由于待测耳机的入耳部形状在各方向上均存在渐变,显然仅依靠一个电容组件无法达到全包覆式接触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入耳电容组件分设为第一电容组件2和第二电容组件4,以分别贴合入耳部的两侧圆弧面(即将入耳部从中间划分为两个半圆,每个半圆对应一侧圆弧面)。其中,第一电容组件2、第二电容组件4模拟人体耳朵部分电容值的原理和上述实施例中入耳电容组件模拟人体皮肤电容值的原理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电容组件2、第二电容组件4均与放置座1相隔一定距离设置,在待测耳机放置及定位完毕后,第一驱动装置3驱动第一电容组件2、第二驱动装置5驱动第二电容组件4分别与入耳部的两侧圆弧面相接触,其中,第一驱动装置3、第二驱动装置5可包括电机、气缸、丝杆等用于提供动力的器件及相应的配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只需起到驱动第一电容组件2及第二电容组件4进行往复的直线或旋转运动,在不与放置座1发生干涉的前提下实现第一电容组件2、第二电容组件4与入耳部两侧的圆弧面相接触以及相分离的效果即可。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2,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电容组件2包括第一电容件21和第一座体22,第一座体22的一侧与第一驱动装置3相连接、另一侧与第一电容件21的一侧相连接,第一电容件21的另一侧上开设有第二凹腔211,第二凹腔211用于与入耳部的一侧圆弧面相贴合。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2,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二电容组件4包括第二电容件41和第二座体42,第二座体42的一侧与第二驱动装置5相连接、另一侧与第二电容件41的一侧相连接,第二电容件41的另一侧上开设有第三凹腔411,第三凹腔411用于与入耳部的另一侧圆弧面相贴合。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2,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装置3为第一气缸,第一电容组件2的一侧与第一气缸的气缸轴相连接,第一气缸用于驱动第一电容组件2作直线运动,以使第一电容组件2的另一侧与入耳部的一侧圆弧面相接触。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2,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二驱动装置5为第二气缸,第二电容组件4的一侧与第二气缸的气缸轴相连接,第二气缸用于驱动第二电容组件4作直线运动,以使第二电容组件4的另一侧与入耳部的另一侧圆弧面相接触。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电容件21、第二电容件41即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电容组件2、第二电容组件4分别与入耳部相接触且可模拟人体耳朵电容值的部分,由于待测耳机的入耳部通常具有一定弧度,因此在第一电容件21、第二电容件41上开设与入耳部外轮廓相适配的具有曲面的第二凹腔211、第三凹腔411,一方面可更充分地覆盖待测耳机的触控区域,另一方面可更好地模拟用户耳朵的形状,从而更接近真实使用场景,进而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第一电容件21、第二电容件41可为具有一定形变量的柔性件,如此可通过过盈配合使其与待测耳机的入耳部之间紧密贴合,避免因接触不充分而导致测试结果出现偏差,并可通过胶粘(具体可通过卡夫特胶水粘接)、嵌合等方式分别固定于第一座体22、第二座体42上。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可通过气缸轴的伸缩分别驱动第一电容件21、第二电容件41作直线往复运动,具体地,第一座体22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于第一气缸的运动端(即气缸轴上),第二座体42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于第二气缸的运动端(即气缸轴上),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的驱动方向应朝向在第一凹腔11中放置好的待测耳机。当测试未开始时,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处于收缩状态,第一电容件21与待测耳机呈一定间隔;测试开始后,第一气缸驱动第一电容件21运动,直至第一电容件21与待测耳机相接触,第二气缸驱动第二电容件41运动,直至第二电容件41与待测耳机相接触,具体为第二凹腔211、第三凹腔411分别与入耳部的两侧圆弧面相贴合;当测试结束后,第一气缸驱动第一电容件21归位、第二气缸驱动第二电容件41归位并等待下一轮测试。第一电容件21、第二电容件41与待测耳机的距离应根据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的行程而定,由于气缸为现有技术,故在此对其驱动原理不作赘述。
进一步地,第一电容件21的材质为导电硅胶。
进一步地,第二电容件41的材质为导电硅胶。
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导电硅胶中可加入导磁粉,通过调整导磁粉的比例即可改变导电硅胶的电容值,从而使第一电容件21、第二电容件41可更精确地模拟出人体耳朵部分的电容值。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耳机测试治具还包括按键电容组件6和按键测试驱动装置7;其中:
按键电容组件6的一侧与按键测试驱动装置7相连接,按键测试驱动装置7用于驱动按键电容组件6作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以使按键电容组件6的另一侧与待测耳机的按键部相接触。
由于待测耳机的按键触控传感器和入耳触控传感器的传感要求通常不同,且人体的手指和耳朵的电容值亦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本实施例设置两个电容值不相同的电容组件(入耳电容组件可模拟人体耳朵部分的电容值,按键电容组件6可模拟人体手指部分的电容值)以分别对入耳触控传感器和按键触控传感器进行测试,可提高测试的准确性。其中,按键电容组件6模拟人体手指部分电容值的原理和上述实施例中的入耳电容组件模拟人体耳朵部分电容值的原理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按键电容组件6与放置座1相隔一定距离设置,该距离可根据现场用于安装耳机测试治具的工装尺寸来确定,在待测耳机放置及定位完毕后,按键测试驱动装置7驱动按键电容组件6与待测耳机的按键部相接触,其中,按键测试驱动装置7可包括电机、气缸、丝杆等用于提供动力的器件及相应的配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只需起到驱动按键电容组件6进行往复的直线或旋转运动,在不与放置座1发生干涉的前提下实现按键电容组件6与待测耳机的按键部相接触以及相分离的效果即可。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按键电容组件6包括第三电容件61和第三座体62,按键测试驱动装置7为第三气缸,第三座体62的一侧与第三气缸的气缸轴相连接、另一侧与第三电容件61的一侧相连接,第三电容件61的另一侧上开设有第四凹腔611,第三气缸用于驱动第三座体62作直线运动,以使第四凹腔611与按键部相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电容件61即上述实施例中按键电容组件6与待测耳机的按键部相接触且可模拟人体手指电容值的部分,由于待测耳机的按键部通常为流线型设计,因此在第三电容件61上开设与按键部外轮廓相适配的具有曲面的第四凹腔611,可更好地覆盖待测耳机的按键触控区域,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第三座体62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于第三气缸的运动端(即气缸轴上),第三电容件61可通过胶粘(具体可通过卡夫特胶水粘接)、嵌合等方式固定于第三座体62上。第三气缸的驱动方向应朝向在第一凹腔11中放置好的待测耳机的按键部。当测试未开始时,第三气缸处于收缩状态,第三电容件61与待测耳机呈一定间隔;测试开始后,第三气缸驱动第三电容件61运动,直至第三电容件61与按键部相接触,具体为第四凹腔611与按键部相贴合;当测试结束后,第三气缸驱动第三电容件61归位并等待下一轮测试。第三电容件61与待测耳机的距离应根据第三气缸的行程而定,由于气缸为现有技术,故在此对其驱动原理不作赘述。
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图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耳机测试治具还包括定位块8和定位驱动装置9,定位块8与定位驱动装置9相连接,定位驱动装置9用于驱动定位块8作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以使定位块8与待测耳机相抵接并推动待测耳机移动至预设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上述实施例,待测耳机的放置方式通常为将其下方的柱状部自上而下地插入第一凹腔11中定位,对于该方式而言,如果待测耳机的柱状部呈圆柱形且垂直向下,那么待测耳机在水平方向上的旋转角度将无法得到定位,若待测耳机放置时的角度与理想放置角度偏差过大,各电容件将无法与待测耳机的对应部分正常贴合,从而影响后续测试。
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设置定位块8,在各电容件与待测耳机接触前,通过定位驱动装置9驱动定位块8与待测耳机接触并推动待测耳机在水平方向上绕柱状部的中心轴旋转,直至待测耳机旋转至理想放置角度后,定位驱动装置9驱动定位块8归位,此时可进入测试流程。具体地,理想放置角度可以是待测耳机的按键部正对第四凹腔611,且待测耳机的入耳部在第一电容件21、第二电容件41上的投影分别与第二凹腔211、第三凹腔411相契合。
其中,定位驱动装置9可包括电机、气缸、丝杆等用于提供动力的器件及相应的配件,而关于其工作过程,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各驱动装置,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图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定位驱动装置9为第四气缸,定位块8的一侧与第四气缸的气缸轴相连接、另一侧上开设有定位槽,且定位槽用于与待测耳机相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槽的设置有助于定位块8更准确地贴合待测耳机的外轮廓形状,增大二者的接触面,从而更好地带动待测耳机按预定轨迹移动,第四气缸可通过气缸轴的伸缩驱动定位块8作直线往复运动。具体地,定位块8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于第四气缸的运动端(即气缸轴上)。在初始状态下,第四气缸处于收缩状态,定位块8与待测耳机呈一定间隔;当需要对待测耳机进行定位时,第四气缸驱动定位块8运动,直至定位块8与待测耳机相接触,并通过定位槽与待测耳机相配合而带动待测耳机移动(包括旋转、翻转、平移)至理想放置角度;随后第四气缸驱动定位块8归位。定位块8与待测耳机的距离应根据第四气缸的行程而定,由于气缸为现有技术,故在此对其驱动原理不作赘述。
对应地,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测试系统,该测试系统包括测试装置(图中未示意出)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耳机测试治具,测试装置用于与待测耳机通信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得益于耳机测试治具的改进,本实施例提供的测试系统具有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耳机测试治具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外,测试装置具体为可从待测耳机中提取数据并进行整理归纳,以供检测人员进行分析的工控机、计算机等终端设备。测试装置可通过有线连接(如并口连接)或无线连接(如蓝牙、WiFi)的方式与待测耳机进行通信连接,从而读取出经测试过程后已由待测耳机获取到的电容值数据,检测人员通过对电容值数据的分析即可判断待测耳机的触控功能是否正常以及待测耳机中的触控传感器是否需要更换。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耳机测试治具及测试系统的其它内容可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耳机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测试治具包括放置座、入耳电容组件和入耳测试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放置座上开设有用于容置待测耳机的第一凹腔,所述入耳电容组件的一侧与所述入耳测试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入耳测试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入耳电容组件作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以使所述入耳电容组件的另一侧与所述待测耳机的入耳部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入耳电容组件包括第一电容组件和第二电容组件,所述入耳测试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电容组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电容组件作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以使所述第一电容组件的另一侧与所述入耳部的一侧圆弧面相接触;
所述第二电容组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电容组件作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以使所述第二电容组件的另一侧与所述入耳部的另一侧圆弧面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容组件包括第一电容件和第一座体,所述第一座体的一侧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相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一电容件的一侧相连接,所述第一电容件的另一侧上开设有第二凹腔,所述第二凹腔用于与所述入耳部的一侧圆弧面相贴合;
且/或,所述第二电容组件包括第二电容件和第二座体,所述第二座体的一侧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相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电容件的一侧相连接,所述第二电容件的另一侧上开设有第三凹腔,所述第三凹腔用于与所述入耳部的另一侧圆弧面相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容件的材质为导电硅胶;
且/或,所述第二电容件的材质为导电硅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为第一气缸,所述第一电容组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气缸的气缸轴相连接,所述第一气缸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电容组件作直线运动,以使所述第一电容组件的另一侧与所述入耳部的一侧圆弧面相接触;
且/或,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为第二气缸,所述第二电容组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气缸的气缸轴相连接,所述第二气缸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电容组件作直线运动,以使所述第二电容组件的另一侧与所述入耳部的另一侧圆弧面相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测试治具还包括按键电容组件和按键测试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按键电容组件的一侧与所述按键测试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按键测试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按键电容组件作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以使所述按键电容组件的另一侧与所述待测耳机的按键部相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机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电容组件包括第三电容件和第三座体,所述按键测试驱动装置为第三气缸,所述第三座体的一侧与所述第三气缸的气缸轴相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三电容件的一侧相连接,所述第三电容件的另一侧上开设有第四凹腔,所述第三气缸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座体作直线运动,以使所述第四凹腔与所述按键部相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测试治具还包括定位块和定位驱动装置,所述定位块与所述定位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定位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定位块作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以使所述定位块与所述待测耳机相抵接并推动所述待测耳机移动至预设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耳机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驱动装置为第四气缸,所述定位块的一侧与所述第四气缸的气缸轴相连接、另一侧上开设有定位槽,且所述定位槽用于与所述待测耳机相配合。
10.一种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系统包括测试装置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测试治具,所述测试装置用于与所述待测耳机通信连接。
CN202122410433.2U 2021-09-30 2021-09-30 耳机测试治具及测试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64374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10433.2U CN216437487U (zh) 2021-09-30 2021-09-30 耳机测试治具及测试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10433.2U CN216437487U (zh) 2021-09-30 2021-09-30 耳机测试治具及测试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37487U true CN216437487U (zh) 2022-05-03

Family

ID=813315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10433.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6437487U (zh) 2021-09-30 2021-09-30 耳机测试治具及测试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3748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60580A (zh) * 2022-06-16 2022-07-15 江西斐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红外二极管的触控测试装置及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60580A (zh) * 2022-06-16 2022-07-15 江西斐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红外二极管的触控测试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42699B1 (ko) 전자 펜
CN216437487U (zh) 耳机测试治具及测试系统
CN104605822B (zh) 承载体和床垫
CN205982468U (zh) 指纹识别模组灵敏度测试治具
CN104898842A (zh) 面向移动终端的可穿戴指套式力触觉交互装置及实现方法
CN109791177A (zh) 用于指纹感测装置的测试模块
CN209806091U (zh) 多通道骨声纹传感器测试工装
CN208621299U (zh) 多功能弹簧测试设备
CN210222160U (zh) 电子设备指纹识别模块测试机构及测试系统
CN108414819A (zh) 一种用于双芯导线的压电式无源电流检测装置及方法
CN103499329B (zh) 橡胶压缩试件径向变形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
TW202022335A (zh) 多軸力量感測器
CN108663159A (zh) 一种压力传感器的内孔密封结构
CN206862306U (zh) 花键轴检测装置
CN208568857U (zh) 测试针用收口冶具
CN102894967B (zh) 负压孔在电极附板上的医用体表电极
CN212086453U (zh) 一种耳机测试设备
CN204797795U (zh) 承载体和床垫
CN114486065A (zh) 一种可编程二自由度通用型柔性压力传感器的标定测试装置
CN209231377U (zh) 一种具有调节结构的电容测试固定工装
CN206223057U (zh) 一种同心压合装置
CN106053590B (zh) 磁悬浮血栓弹力测试装置
CN213094490U (zh) 耳机主板测试工装
CN205384296U (zh) 微型针距pcb高精度测试装置
CN220188962U (zh) 一种便携式智能测温手写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50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