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36138U - 辐射阵列组、辐射阵列及双波束天线 - Google Patents

辐射阵列组、辐射阵列及双波束天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36138U
CN216436138U CN202123317570.8U CN202123317570U CN216436138U CN 216436138 U CN216436138 U CN 216436138U CN 202123317570 U CN202123317570 U CN 202123317570U CN 216436138 U CN216436138 U CN 2164361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w
radiating
array
radiation
radiating eleme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1757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忠操
陈国群
谷慧蓉
王生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logi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osenberg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senberger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Rosenberg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1757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361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361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361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辐射阵列组、辐射阵列及双波束天线,其中,用于双波束天线的辐射阵列组包括用于形成第一波束的第一辐射阵列和用于形成第二波束的第二辐射阵列,其中,所述第一辐射阵列或者所述第二辐射阵列包括:至少两行辐射振子,所述至少两行辐射振子中的每行辐射振子均包括两个辐射振子,其中,所述至少两行辐射振子并非总是相互对齐的。

Description

辐射阵列组、辐射阵列及双波束天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领域,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辐射阵列组、一种用于形成上述的辐射阵列组的辐射阵列以及一种双波束天线。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在持续地飞速发展,移动通信网络也在持续地升级换代。基站天线作为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设备,其性能指标和实用功能也在持续地改进提高。
相较传统的65度三扇区天线,波束劈裂技术能够提供更好的网络覆盖和网络容量,因而该技术被越来越多的运营商采用。随着劈裂天线的迅猛发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提出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但是效果都不是很好。
具体而言:
经典的使用巴特勒技术的双波束天线的核心是围绕90度耦合器设计出二分三和二分四的巴特勒矩阵,从而利用耦合器的端口隔离特性来共享辐射振子实现劈裂双波束。实际工程中,由于紧耦合状态下单元匹配困难,且耦合器自身隔离度受限,造成了同极化两个端口波束隔离较差,而且很难提高。此外,由于共用辐射振子,巴特勒矩阵在宽带范围内相邻辐射振子相位差恒定,通常用±90度,造成宽带范围水平波束指向和水平波束宽度差异较大,非常不利于宽带范围网络覆盖。
另一种技术所使用的馈电网络和辐射振子都是完全独立,如此一来虽然稍微牺牲天线尺寸,但是利用反射板倾斜从而获得了固定的物理波束指向,波束隔离和水平面宽带覆盖得到极大提升。此外,由于使用了完全独立的辐射振子,阵列数量相较于上述的使用巴特勒技术的方案增加很多,成本也相应地增加了。在此基础之上,一种改进方向是巧妙地运用功分器或者耦合器使得左右两个波束共享中间列的辐射振子,从而减少辐射振子的使用,同时减小天线尺寸。但是,由于中间列辐射振子对于左右每一个单独波束,都存在对应的能量损耗,导致天线增益损失严重,能耗比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对于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深刻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在本案中提出一种新型的双波束天线设计,其所使用的辐射阵列组中的每个辐射阵列通过增大同行的辐射振子之间的间距并且将不同行的辐射振子的错位布置能够在减少辐射振子的数量的同时改善辐射效率。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双波束天线的辐射阵列组,所述辐射阵列组包括用于形成第一波束的第一辐射阵列和用于形成第二波束的第二辐射阵列,其中,所述第一辐射阵列或者所述第二辐射阵列包括:
至少两行辐射振子,所述至少两行辐射振子中的每行辐射振子均包括两个辐射振子,其中,所述至少两行辐射振子并非总是相互对齐的。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辐射阵列和所述第二辐射阵列具有相同的结构。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辐射阵列和所述第二辐射阵列关于对称轴轴对称。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辐射阵列包括四行、六行或者八行辐射振子。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第一行辐射振子和第二行辐射振子错位排布。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行辐射振子和所述第二行辐射振子相互对齐排布,所述第三行辐射振子和所述第四行辐射振子相互对齐排布,并且其中,所述第二行辐射振子和所述第三行辐射振子错位排布。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行辐射振子和所述第二行辐射振子错位排布,并且其中,所述第二行辐射振子和所述第三行辐射振子相互对齐排布。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行辐射振子和所述第二行辐射振子相互对齐排布,并且其中,所述第二行辐射振子和所述第三行辐射振子错位排布。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至少两行辐射振子中的每行辐射振子所包括的两个辐射振子通过功分器连接形成一个子阵。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不同行的子阵通过功分器或者相位器进行连接,以构成所述第一辐射阵列或者所述第二辐射阵列。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辐射阵列组还包括第一反射板和第二反射板,所述第一辐射阵列固定于所述第一反射板上并且所述第二辐射阵列固定于所述第二反射板,其中,所述第一反射板和所述第二反射板之间具有夹角。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辐射阵列,所述辐射阵列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行辐射振子,所述第一行辐射振子包括沿第一方向排成一行的第一振子和第二振子;
至少一个第二行辐射振子,所述第二行辐射振子包括沿第一方向排成一行的第三振子和第四振子,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行辐射振子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行辐射振子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排布,
其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的平面上,所述第一振子的中心投影、所述第三振子的中心投影、所述第二振子的中心投影以及所述第四振子的中心投影依次排布。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行辐射振子和所述第二行辐射振子沿着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行辐射振子之间具有两个所述第二行辐射振子。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两个第一行辐射振子、两个第二行辐射振子依次间隔设置。
再者,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双波束天线,所述双波束天线包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所述的辐射阵列组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所述的辐射阵列;以及
与所述辐射阵列组相连接的功分板。
综上所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辐射阵列组或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辐射阵列减少了每行的辐射振子的数量并且增大同行辐射振子间的间距,从而能够改善紧耦合状态下辐射效率较差的技术问题而且降低了辐射阵列的制造成本;与此同时,由于不同行的辐射振子采用错位布置从而能够改善常规两列单元直线分布产生的较高副瓣问题,实现高度波束隔离以及优异水平覆盖。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示出并阐明实施例。这些附图用于阐明基本原理,从而仅仅示出了对于理解基本原理必要的方面。这些附图不是按比例的。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特征。
图1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辐射阵列组100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辐射阵列组200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辐射阵列310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辐射阵列组400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辐射阵列组500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辐射阵列组600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辐射阵列组700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8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图6所示出的实施例的辐射阵列组600的接线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特点、优点和益处通过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优选的实施例的具体描述中,将参考构成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所附的附图。所附的附图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了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的实施例。示例的实施例并不旨在穷尽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实施例。可以理解,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其他实施例,也可以进行结构性或者逻辑性的修改。因此,以下的具体描述并非限制性的,且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对于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有着如下的深刻理解,即现有的双波束天线使用的辐射振子数量过多带来成本高,而且紧耦合使得辐射效率低而且双波束天线增益损失严重、能耗比较大。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在本案中提出一种新型的双波束天线设计,其所使用的辐射阵列组中的每个辐射阵列通过增大同行的辐射振子之间的间距并且将不同行的辐射振子的错位布置能够在减少辐射振子的数量的同时改善辐射效率。
以下首先结合图1、图2和图3来描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所形成的最简单结构的辐射阵列组或者辐射阵列。
图1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辐射阵列组100的结构示意图。从图1之中可以看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双波束天线的辐射阵列组100包括用于形成第一波束的第一辐射阵列110和用于形成第二波束的第二辐射阵列120,其中,所述第一辐射阵列110或者所述第二辐射阵列120包括两行辐射振子,所述两行辐射振子中的每行辐射振子均包括两个辐射振子,其中,所述两行辐射振子并非总是相互对齐的。具体而言,图1中的第一辐射阵列110包括两行的辐射振子,第一行的辐射振子包括辐射振子111和辐射振子112,而第二行的辐射振子包括辐射振子113和辐射振子114。与之相对应地,图1中的第二辐射阵列120包括两行的辐射振子,第一行的辐射振子包括辐射振子121和辐射振子122,而第二行的辐射振子包括辐射振子123和辐射振子124。
从图1之中可以看出,第一行辐射振子和第二行辐射振子并非总是相互对齐的。换句话说,对于第一辐射阵列110而言,第一行的第一个辐射振子111和第二行的第一个辐射振子113是错位布置的,而非对齐的。相应地,第一行的第二个辐射振子112和第二行的第二个辐射振子114也是错位布置的,而非对齐的。同样地,对于第二辐射阵列120而言,第一行的第一个辐射振子121和第二行的第一个辐射振子123是错位布置的,而非对齐的。相应地,第一行的第二个辐射振子122和第二行的第二个辐射振子124也是错位布置的,而非对齐的。此外,从图1之中还可以看出,所述第一辐射阵列110和所述第二辐射阵列120具有相同的结构。
图2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辐射阵列组200的结构示意图。从图2之中可以看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双波束天线的辐射阵列组200包括用于形成第一波束的第一辐射阵列210和用于形成第二波束的第二辐射阵列220,其中,所述第一辐射阵列210或者所述第二辐射阵列220包括两行辐射振子,所述两行辐射振子中的每行辐射振子均包括两个辐射振子,其中,所述两行辐射振子并非总是相互对齐的。具体而言,图2中的第一辐射阵列210包括两行的辐射振子,第一行的辐射振子包括辐射振子211和辐射振子212,而第二行的辐射振子包括辐射振子213和辐射振子214。与之相对应地,图2中的第二辐射阵列220包括两行的辐射振子,第一行的辐射振子包括辐射振子221和辐射振子222,而第二行的辐射振子包括辐射振子223和辐射振子224。
从图2之中可以看出,第一行辐射振子和第二行辐射振子并非总是相互对齐的。换句话说,对于第一辐射阵列210而言,第一行的第一个辐射振子211和第二行的第一个辐射振子213是错位布置的,而非对齐的。相应地,第一行的第二个辐射振子212和第二行的第二个辐射振子214也是错位布置的,而非对齐的。同样地,对于第二辐射阵列220而言,第一行的第一个辐射振子221和第二行的第一个辐射振子223是错位布置的,而非对齐的。相应地,第一行的第二个辐射振子222和第二行的第二个辐射振子224也是错位布置的,而非对齐的。此外,从图2之中还可以看出,所述第一辐射阵列210和所述第二辐射阵列220关于对称轴轴对称,该对称轴例如是所述第一辐射阵列210和所述第二辐射阵列220之间的分割线。
图3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辐射阵列310的结构示意图。从图3可以看出,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辐射阵列310至少包括第一行辐射振子和第二行辐射振子,所述第一行辐射振子包括沿第一方向排成一行(例如沿着图3所示的水平方向排成一行)的第一振子311和第二振子312,而第二行辐射振子包括沿所示第一方向排成一行(例如沿着图3所示的水平方向排成一行)的第三振子313和第四振子314,其中,所述第一行辐射振子和所述第二行辐射振子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例如沿着图3所示的竖直方向)排布,其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例如沿着图3所示的竖直方向)的平面上,所述第一振子311的中心投影、所述第三振子313的中心投影、所述第二振子312的中心投影以及所述第四振子314的中心投影依次从左向右排布。换句话说,图3中第一行辐射振子和第二行辐射振子并非对齐排布的,而是错位排布的。此外,从图3之中可以看出,该辐射阵列310包括八行的辐射振子,每行辐射振子包括两个辐射振子。具体而言,第三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315和振子316,第四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317和318,第五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311'和振子312',第六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313'和振子314',第七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315'和振子316',第八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317'和振子318'。在图3所示出的实施例之中,八行辐射振子沿着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地进行错位设置,即例如第一行辐射振子和第二行辐射振子错位设置,第二行辐射振子和第三行辐射振子错位设置,第三行辐射振子和第四行辐射振子错位设置,以此类推。当然,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想到也能够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之中如此设置,即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行辐射振子之间具有两个所述第二行辐射振子;或者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两个第一行辐射振子、两个第二行辐射振子依次间隔设置。也就是说,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辐射阵列包括四行、六行或者八行辐射振子。
由图3所示出的辐射阵列310能够形成双波束天线的辐射阵列组,图4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辐射阵列组400的结构示意图。从图4之中可以看出,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辐射阵列410包括八行辐射振子,左侧的第一行辐射振子包括沿第一方向排成一行(例如沿着图4所示的水平方向排成一行)的第一振子411和第二振子412,而左侧的第二行辐射振子包括沿所示第一方向排成一行(例如沿着图4所示的水平方向排成一行)的第三振子413和第四振子414,其中,所述第一行辐射振子和所述第二行辐射振子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例如沿着图4所示的竖直方向)排布,其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例如沿着图4所示的竖直方向)的平面上,所述第一振子411的中心投影、所述第三振子413的中心投影、所述第二振子412的中心投影以及所述第四振子414的中心投影依次从左向右排布。换句话说,图4中第一行辐射振子和第二行辐射振子并非对齐排布的,而是错位排布的。此外,从图4之中可以看出,该辐射阵列410还包括其他六行的辐射振子,每行辐射振子包括两个辐射振子。具体而言,第三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415和振子416,第四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417和418,第五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411'和振子412',第六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413'和振子414',第七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415'和振子416',第八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417'和振子418'。
此外,在图4所示出的实施例之中,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辐射阵列420包括八行辐射振子,右侧的第一行辐射振子包括沿第一方向排成一行(例如沿着图4所示的水平方向排成一行)的第一振子421和第二振子422,而右侧的第二行辐射振子包括沿所示第一方向排成一行(例如沿着图4所示的水平方向排成一行)的第三振子423和第四振子424,其中,所述第一行辐射振子和所述第二行辐射振子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例如沿着图4所示的竖直方向)排布,其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例如沿着图4所示的竖直方向)的平面上,所述第一振子421的中心投影、所述第三振子423的中心投影、所述第二振子422的中心投影以及所述第四振子424的中心投影依次从左向右排布。换句话说,图4中第一行辐射振子和第二行辐射振子并非对齐排布的,而是错位排布的。此外,从图4之中可以看出,该辐射阵列420还包括其他六行的辐射振子,每行辐射振子包括两个辐射振子。具体而言,第三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425和振子426,第四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427和428,第五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421'和振子422',第六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423'和振子424',第七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425'和振子426',第八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427'和振子428'。
从图4之中还可以看出,左侧的辐射阵列410和右侧的辐射阵列420具有相同的结构。相应地,如图2相对于图1的区别那样,图4之中的右侧的辐射阵列420也能够例如镜像翻转180度,从而使得翻转后的右侧的辐射阵列420与左侧的辐射阵列410具有关于中间的分割线轴对称的结构。
在此,不管是左侧的辐射阵列410还是右侧的辐射阵列420,第一行辐射振子和第二行辐射振子错位排布,第三行辐射振子和第四行辐射振子错位排布,第五行辐射振子和第六行辐射振子错位排布,第七行辐射振子和第八行辐射振子错位排布。
图5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辐射阵列组500的结构示意图。从图5之中可以看出,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辐射阵列510包括八行辐射振子,左侧的第一行辐射振子包括沿第一方向排成一行(例如沿着图5所示的水平方向排成一行)的第一振子511和第二振子512,而左侧的第二行辐射振子包括沿所示第一方向排成一行(例如沿着图5所示的水平方向排成一行)的第三振子513和第四振子514,其中,所述第一行辐射振子和所述第二行辐射振子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例如沿着图5所示的竖直方向)排布,其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例如沿着图5所示的竖直方向)的平面上,所述第一振子511的中心投影、所述第三振子513的中心投影、所述第二振子512的中心投影以及所述第四振子514的中心投影依次从左向右排布。换句话说,图5中第一行辐射振子和第二行辐射振子并非对齐排布的,而是错位排布的。此外,从图5之中可以看出,该辐射阵列510还包括其他六行的辐射振子,每行辐射振子包括两个辐射振子。具体而言,第三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515和振子516,第四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517和518,第五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511'和振子512',第六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513'和振子514',第七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515'和振子516',第八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517'和振子518'。
此外,在图5所示出的实施例之中,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辐射阵列520包括八行辐射振子,右侧的第一行辐射振子包括沿第一方向排成一行(例如沿着图5所示的水平方向排成一行)的第一振子521和第二振子522,而右侧的第二行辐射振子包括沿所示第一方向排成一行(例如沿着图5所示的水平方向排成一行)的第三振子523和第四振子524,其中,所述第一行辐射振子和所述第二行辐射振子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例如沿着图5所示的竖直方向)排布,其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例如沿着图5所示的竖直方向)的平面上,所述第一振子521的中心投影、所述第三振子523的中心投影、所述第二振子522的中心投影以及所述第四振子524的中心投影依次从左向右排布。换句话说,图5中第一行辐射振子和第二行辐射振子并非对齐排布的,而是错位排布的。此外,从图5之中可以看出,该辐射阵列520还包括其他六行的辐射振子,每行辐射振子包括两个辐射振子。具体而言,第三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525和振子526,第四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527和528,第五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521'和振子522',第六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523'和振子524',第七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525'和振子526',第八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527'和振子528'。
从图5之中还可以看出,左侧的辐射阵列510和右侧的辐射阵列520具有相同的结构。相应地,如图2相对于图1的区别那样,图5之中的右侧的辐射阵列520也能够例如镜像翻转180度,从而使得翻转后的右侧的辐射阵列520与左侧的辐射阵列510具有关于中间的分割线轴对称的结构。
在此,不管是左侧的辐射阵列510还是右侧的辐射阵列520,第一行辐射振子和第二行辐射振子错位排布,第三行辐射振子和第二行辐射振子对齐排布,第四行辐射振子和第一行辐射振子对齐排布,第五行辐射振子和第六行辐射振子与第四行辐射振子错位排布但是与第五行辐射振子和第六行辐射振子对齐排布,第七行辐射振子和第一行辐射振子对齐排布,第八行辐射振子和第六行辐射振子对齐排布。概括地讲,所述第一行辐射振子和所述第二行辐射振子错位排布,并且其中,所述第二行辐射振子和所述第三行辐射振子相互对齐排布。
图6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辐射阵列组600的结构示意图。从图6之中可以看出,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辐射阵列610包括八行辐射振子,左侧的第一行辐射振子包括沿第一方向排成一行(例如沿着图6所示的水平方向排成一行)的第一振子611和第二振子612,而左侧的第二行辐射振子包括沿所示第一方向排成一行(例如沿着图6所示的水平方向排成一行)的第三振子613和第四振子614,其中,所述第一行辐射振子和所述第二行辐射振子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例如沿着图6所示的竖直方向)排布,其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例如沿着图6所示的竖直方向)的平面上,所述第一振子611的中心投影、所述第三振子613的中心投影、所述第二振子612的中心投影以及所述第四振子614的中心投影依次从左向右排布。换句话说,图6中第一行辐射振子和第二行辐射振子并非对齐排布的,而是错位排布的。此外,从图6之中可以看出,该辐射阵列610还包括其他六行的辐射振子,每行辐射振子包括两个辐射振子。具体而言,第三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615和振子616,第四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617和618,第五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611'和振子612',第六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613'和振子614',第七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615'和振子616',第八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617'和振子618'。
此外,在图6所示出的实施例之中,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辐射阵列620包括八行辐射振子,右侧的第一行辐射振子包括沿第一方向排成一行(例如沿着图6所示的水平方向排成一行)的第一振子621和第二振子622,而右侧的第二行辐射振子包括沿所示第一方向排成一行(例如沿着图6所示的水平方向排成一行)的第三振子623和第四振子624,其中,所述第一行辐射振子和所述第二行辐射振子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例如沿着图6所示的竖直方向)排布,其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例如沿着图6所示的竖直方向)的平面上,所述第一振子621的中心投影、所述第三振子623的中心投影、所述第二振子622的中心投影以及所述第四振子624的中心投影依次从左向右排布。换句话说,图6中第一行辐射振子和第二行辐射振子并非错位排布的,而是对齐排布的。此外,从图6之中可以看出,该辐射阵列620还包括其他六行的辐射振子,每行辐射振子包括两个辐射振子。具体而言,第三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625和振子626,第四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627和628,第五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621'和振子622',第六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623'和振子624',第七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625'和振子626',第八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627'和振子628'。
从图6之中还可以看出,左侧的辐射阵列610和右侧的辐射阵列620具有相同的结构。相应地,如图2相对于图1的区别那样,图6之中的右侧的辐射阵列620也能够例如镜像翻转180度,从而使得翻转后的右侧的辐射阵列620与左侧的辐射阵列610具有关于中间的分割线轴对称的结构。
在此,不管是左侧的辐射阵列610还是右侧的辐射阵列620,第一行辐射振子和第二行辐射振子对齐排布,第三行辐射振子和第二行辐射振子错位排布但是与第四行辐射振子对齐排布,第五行辐射振子和第六行辐射振子与第一行辐射振子对齐排布,第七行辐射振子和第八行辐射振子与第三行辐射振子对齐排布。概括地讲,所述第一行辐射振子和所述第二行辐射振子相互对齐排布,所述第三行辐射振子和所述第四行辐射振子相互对齐排布,并且其中,所述第二行辐射振子和所述第三行辐射振子错位排布。
图7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辐射阵列组700的结构示意图。从图7之中可以看出,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辐射阵列710包括八行辐射振子,左侧的第一行辐射振子包括沿第一方向排成一行(例如沿着图7所示的水平方向排成一行)的第一振子711和第二振子712,而左侧的第二行辐射振子包括沿所示第一方向排成一行(例如沿着图7所示的水平方向排成一行)的第三振子713和第四振子714,其中,所述第一行辐射振子和所述第二行辐射振子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例如沿着图7所示的竖直方向)排布,其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例如沿着图7所示的竖直方向)的平面上,所述第一振子711的中心投影、所述第三振子713的中心投影、所述第二振子712的中心投影以及所述第四振子714的中心投影依次从左向右排布。换句话说,图7中第一行辐射振子和第二行辐射振子并非错位排布的,而是对齐排布的。此外,从图7之中可以看出,该辐射阵列710还包括其他六行的辐射振子,每行辐射振子包括两个辐射振子。具体而言,第三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715和振子716,第四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717和718,第五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711'和振子712',第六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713'和振子714',第七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715'和振子716',第八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717'和振子718'。
此外,在图7所示出的实施例之中,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辐射阵列720包括八行辐射振子,右侧的第一行辐射振子包括沿第一方向排成一行(例如沿着图7所示的水平方向排成一行)的第一振子721和第二振子722,而右侧的第二行辐射振子包括沿所示第一方向排成一行(例如沿着图7所示的水平方向排成一行)的第三振子723和第四振子724,其中,所述第一行辐射振子和所述第二行辐射振子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例如沿着图7所示的竖直方向)排布,其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例如沿着图7所示的竖直方向)的平面上,所述第一振子721的中心投影、所述第三振子723的中心投影、所述第二振子722的中心投影以及所述第四振子724的中心投影依次从左向右排布。换句话说,图7中第一行辐射振子和第二行辐射振子并非错位排布的,而是对齐排布的。此外,从图7之中可以看出,该辐射阵列720还包括其他六行的辐射振子,每行辐射振子包括两个辐射振子。具体而言,第三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725和振子726,第四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727和728,第五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721'和振子722',第六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723'和振子724',第七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725'和振子726',第八行辐射振子包括振子727'和振子728'。
从图7之中还可以看出,左侧的辐射阵列710和右侧的辐射阵列720具有相同的结构。相应地,如图2相对于图1的区别那样,图7之中的右侧的辐射阵列720也能够例如镜像翻转180度,从而使得翻转后的右侧的辐射阵列720与左侧的辐射阵列710具有关于中间的分割线轴对称的结构。
在此,不管是左侧的辐射阵列710还是右侧的辐射阵列720,第一行辐射振子和第二行辐射振子对齐排布,第三行辐射振子和第二行辐射振子错位排布,第四行辐射振子和第五行辐射振子均与第一行辐射振子对齐排布,第六行辐射振子与第三行辐射振子对齐排布,第七行辐射振子和第八行辐射振子与第一行辐射振子对齐排布。概括地讲,所述第一行辐射振子和所述第二行辐射振子相互对齐排布,并且其中,所述第二行辐射振子和所述第三行辐射振子错位排布。
图8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图6所示出的实施例的辐射阵列组600的接线示意图。从图8中可以看出,左侧的第一行的第一个辐射振子和第二行的第一个辐射振子电连接并且连接至第一功分器831的一个端子,而左侧的第一行的第二个辐射振子和第二行的第二个辐射振子电连接并且连接至第一功分器831的另一个端子。同理,左侧的第三行的第一个辐射振子和第四行的第一个辐射振子电连接并且连接至第二功分器832的一个端子,而左侧的第三行的第二个辐射振子和第四行的第二个辐射振子电连接并且连接至第二功分器832的另一个端子;左侧的第五行的第一个辐射振子和第六行的第一个辐射振子电连接并且连接至第三功分器833的一个端子,而左侧的第五行的第二个辐射振子和第六行的第二个辐射振子电连接并且连接至第三功分器833的另一个端子;而左侧的第七行的第一个辐射振子和第八行的第一个辐射振子电连接并且连接至第四功分器834的一个端子,而左侧的第七行的第二个辐射振子和第八行的第二个辐射振子电连接并且连接至第四功分器834的另一个端子。这四个功分器的输入端分别连接至移相器850的输出端,而移相器850的输入端851能够用于信号输入的用途。
从图8中可以看出,由于同一行的辐射振子之间的间距拉大,辐射振子之间的匹配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原来的三列设计匹配难度大大减小;同时,每个辐射振子的辐射特性较原来提升。而且,有些行的辐射振子之间采用错位排布能够有效地减小平行排布带来的远副瓣。也就是说,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辐射阵列或者辐射阵列组在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其整体性能(增益、副瓣等)也得到改善。其中,同行的两个辐射振子的中心点之间的间距为约0.6至0.85个波长的范围内,而第一行的第二个辐射振子的中心点和第二行的第一个辐射振子的中心点之间的间距为约0.25至0.45个波长的范围内,相应地,固定一个辐射阵列的反射板的宽度约为1.5至2.3个波长的范围内。这样的辐射阵列能够提高辐射阵列的辐射效率,改善波束隔离,而且能够减少辐射振子的数量并且降低制造成本。虽然在附图中未示出,但是应当理解,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辐射阵列组还能够包括第一反射板和第二反射板,所述第一辐射阵列固定于所述第一反射板上并且所述第二辐射阵列固定于所述第二反射板,其中,所述第一反射板和所述第二反射板之间具有夹角,从而能够形成稳定的波束辐射方向。
再者,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双波束天线,所述双波束天线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所述的辐射阵列组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所述的辐射阵列;以及与所述辐射阵列组相连接的功分板。
综上所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辐射阵列组或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辐射阵列减少了每行的辐射振子的数量并且增大同行辐射振子间的间距,从而能够改善紧耦合状态下辐射效率较差的技术问题而且降低了辐射阵列的制造成本;与此同时,由于不同行的辐射振子采用错位布置从而能够改善常规两列单元直线分布产生的较高副瓣问题,实现高度波束隔离以及优异水平覆盖。
尽管已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示例性的实施例,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能够进行不同的改变和修改,其能够在并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畴的情况下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中的一个或一些优点。对于那些在本领域技术中相当熟练的技术人员来说,执行相同功能的其他部件可以适当地被替换。应当了解,在此参考特定的附图解释的特征可以与其他附图的特征组合,即使是在那些没有明确提及此的情况中。此外,可以或者在所有使用恰当的处理器指令的软件实现方式中或者在利用硬件逻辑和软件逻辑组合来获得同样结果的混合实现方式中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方法。这样的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的修改旨在被所附权利要求所覆盖。

Claims (16)

1.一种用于双波束天线的辐射阵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阵列组包括用于形成第一波束的第一辐射阵列和用于形成第二波束的第二辐射阵列,其中,所述第一辐射阵列或者所述第二辐射阵列包括:
至少两行辐射振子,所述至少两行辐射振子中的每行辐射振子均包括两个辐射振子,其中,所述至少两行辐射振子并非总是相互对齐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射阵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辐射阵列和所述第二辐射阵列具有相同的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射阵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辐射阵列和所述第二辐射阵列关于对称轴轴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辐射阵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辐射阵列包括四行、六行或者八行辐射振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辐射阵列组,其特征在于,第一行辐射振子和第二行辐射振子错位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辐射阵列组,其特征在于,第一行辐射振子和第二行辐射振子相互对齐排布,第三行辐射振子和第四行辐射振子相互对齐排布,并且其中,第二行辐射振子和第三行辐射振子错位排布。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辐射阵列组,其特征在于,第一行辐射振子和第二行辐射振子错位排布,并且其中,第二行辐射振子和第三行辐射振子相互对齐排布。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辐射阵列组,其特征在于,第一行辐射振子和第二行辐射振子相互对齐排布,并且其中,第二行辐射振子和第三行辐射振子错位排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射阵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行辐射振子中的每行辐射振子所包括的两个辐射振子通过功分器连接形成一个子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辐射阵列组,其特征在于,不同行的子阵通过功分器或者相位器进行连接,以构成所述第一辐射阵列或者所述第二辐射阵列。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射阵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阵列组还包括第一反射板和第二反射板,所述第一辐射阵列固定于所述第一反射板上并且所述第二辐射阵列固定于所述第二反射板,其中,所述第一反射板和所述第二反射板之间具有夹角。
12.一种辐射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阵列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行辐射振子,所述第一行辐射振子包括沿第一方向排成一行的第一振子和第二振子;
至少一个第二行辐射振子,所述第二行辐射振子包括沿第一方向排成一行的第三振子和第四振子,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行辐射振子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行辐射振子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排布,
其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的平面上,所述第一振子的中心投影、所述第三振子的中心投影、所述第二振子的中心投影以及所述第四振子的中心投影依次排布。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辐射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辐射振子和所述第二行辐射振子沿着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辐射阵列,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行辐射振子之间具有两个所述第二行辐射振子。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辐射阵列,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两个第一行辐射振子、两个第二行辐射振子依次间隔设置。
16.一种双波束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波束天线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辐射阵列组或根据权利要求12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辐射阵列;以及
与所述辐射阵列组相连接的功分板。
CN202123317570.8U 2021-12-27 2021-12-27 辐射阵列组、辐射阵列及双波束天线 Active CN2164361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17570.8U CN216436138U (zh) 2021-12-27 2021-12-27 辐射阵列组、辐射阵列及双波束天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17570.8U CN216436138U (zh) 2021-12-27 2021-12-27 辐射阵列组、辐射阵列及双波束天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36138U true CN216436138U (zh) 2022-05-03

Family

ID=81319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17570.8U Active CN216436138U (zh) 2021-12-27 2021-12-27 辐射阵列组、辐射阵列及双波束天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3613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23998A1 (zh) * 2021-12-27 2023-07-06 普罗斯通信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辐射阵列组、辐射阵列及双波束天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23998A1 (zh) * 2021-12-27 2023-07-06 普罗斯通信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辐射阵列组、辐射阵列及双波束天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67213B2 (en) Array structure for the application to wireless switch of WLAN and WMAN
JP2585399B2 (ja) デュアルモード位相アレイアンテナシステム
US8558746B2 (en) Flat panel array antenna
JP3716919B2 (ja) マルチビームアンテナ
CN106602265B (zh) 波束成形网络及其输入结构、输入输出方法及三波束天线
CN107785665B (zh) 一种混合结构双频双波束三列相控阵天线
EP3379648B1 (en) Planar array antenna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1799572B (zh) 双极化开口波导阵列天线及通信装置
CN109509980B (zh) 混合多波束天线
JP2004520732A (ja) 2ビームアンテナ開口
CN216436138U (zh) 辐射阵列组、辐射阵列及双波束天线
CN113659329B (zh) 一种低剖面串并结合馈电波导阵列天线
WO2022088977A1 (zh) 阵列天线
US11411327B1 (en) Dual-beam antenna and hybrid antenna
CN110571533A (zh) Mimo天线的功分网络
CN210984971U (zh) 多频窄波束天线
CN210468133U (zh) 一种5g阵列天线
US20230216190A1 (en) Dual-beam feed network and hybrid network antenna with dual-beam feed network
WO2023123998A1 (zh) 辐射阵列组、辐射阵列及双波束天线
CN216436125U (zh) 辐射阵列组及窄波束天线
Pandey Design of a compact high power phased array for 5G FD-MIMO system at 29 GHz
CN206003971U (zh) 波束成形网络及其输入结构、三波束天线
EP2290744B1 (en) Closed shape beam forming network
US6320537B1 (en) Beam forming network having a cell reuse pattern and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same
Smith Multiple beam crossovers for a lens-fed antenna arra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15300 No.6 Shen'an Road, Dianshanhu Town, Kunshan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ProLogi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345 No. 6 Shen'an Road, Dianshan Lake Town, Kunshan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Rosenberg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