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25576U - 一种垃圾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垃圾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25576U
CN216425576U CN202120820595.0U CN202120820595U CN216425576U CN 216425576 U CN216425576 U CN 216425576U CN 202120820595 U CN202120820595 U CN 202120820595U CN 216425576 U CN216425576 U CN 2164255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rel
cover
shielding frame
opening
shie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2059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Aichuangjia Helpe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Qingpingguo Tra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Qingpingguo Tra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 Qingpingguo Trad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82059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255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255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255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fuse Recepta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垃圾桶,涉及垃圾桶技术领域,为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垃圾桶在更换垃圾袋的操作过程比较繁琐问题而发明。该垃圾桶,包括桶体、桶盖和遮挡框。桶体包括外桶、以及设置于外桶中的内桶,内桶与外桶的侧壁之间具有桶间隙。桶盖被配置为可打开或关闭内桶的桶口。遮挡框至少部分位于桶盖和桶体之间且用于打开或遮挡桶间隙,遮挡框包括露出部,露出部被配置为在桶盖处于关闭内桶的桶口的状态时从桶盖和桶体之间露出,并且通过露出部可使遮挡框打开桶间隙,以带动桶盖打开内桶的桶口。本申请可用于放置垃圾。

Description

一种垃圾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垃圾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垃圾桶。
背景技术
垃圾桶,又名废物箱或垃圾箱,是指装放垃圾的容器,广泛地应用于家庭和公共场合中。
在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垃圾桶是顶端敞口,在使用时将垃圾袋从顶端敞口处放入垃圾桶内,然后垃圾袋外翻至垃圾桶的外侧,这种垃圾桶从外观上能够看到垃圾袋,非常的不美观。
为此,相关技术中提供了一种可以将垃圾袋隐藏的垃圾桶,包括外桶、设置于外桶中的内桶、铰接于外桶的顶端的桶盖、以及用于固定垃圾袋以及遮盖内外桶之间间隙的遮挡框。该垃圾桶的垃圾袋是套在内桶中,并且边缘外翻至内外桶的间隙中,由于外桶的遮挡,从外侧看不到垃圾袋,从而提高了美观性。
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中的这种垃圾桶,由于遮挡框位于外桶和桶盖形成的空间内,在换垃圾袋的过程中需要先将桶盖打开,然后再将遮挡框取出(也就是外桶的桶口、内外桶的间隙先后打开),接着才可以对内桶更换垃圾袋,这样使得更换垃圾袋的过程比较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垃圾桶,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垃圾桶在更换垃圾袋的操作过程比较繁琐问题。
本申请的发明人提出的基本构思是:在桶盖关闭时,将遮挡框的一部分从桶盖和桶体之间露出,以通过露出的部分使遮挡框打开桶间隙,并带动桶盖打开,这样桶间隙、桶盖是同时打开的,从而简化了换垃圾袋的操作过程。
基于上述基本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垃圾桶,包括桶体、桶盖和遮挡框。桶体包括外桶、以及设置于所述外桶中的内桶,所述内桶与所述外桶的侧壁之间具有桶间隙。桶盖被配置为可打开或关闭所述内桶的桶口。所述遮挡框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桶盖和所述桶体之间且用于打开或遮挡所述桶间隙,所述遮挡框包括露出部,所述露出部被配置为在所述桶盖处于关闭所述内桶的桶口的状态时从所述桶盖和所述桶体之间露出,并且通过所述露出部可使所述遮挡框打开所述桶间隙,以带动所述桶盖打开所述内桶的桶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用户通过打开遮挡框这一步的操作就可以同时打开桶间隙和内桶的桶口,大大简化了用户在更换垃圾袋过程中的操作步骤,提高了用户更换垃圾袋的效率,从而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桶盖、所述遮挡框均铰接于所述外桶上,所述遮挡框在转动打开所述桶间隙时可带动所述桶盖转动打开所述内桶的桶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得遮挡框和桶盖之间的结构设计更加简单,无需设置额外的导向结构就可以使遮挡框带动桶盖打开内桶的桶口,同时在拆卸遮挡框时,可以大大减少对桶盖所造成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挡框、所述桶盖均铰接于所述外桶的桶口的同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有利于减小遮挡框、桶盖在打开时的占用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桶盖被配置为在关闭所述内桶的桶口时盖合于所述遮挡框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就可以避免遮挡框在带动桶盖打开时空走一段行程,从而提高了遮挡框带动桶盖转动打开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挡框上设有弹性缓冲件,所述弹性缓冲件被配置为与所述桶盖相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缓冲件可以吸收桶盖的动能,大大减小桶盖关闭对遮挡框所造成的冲击,从而有利于延长遮挡框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挡框包括框体和遮挡圈,框体设置于所述外桶的顶端处,且与所述外桶相铰接。遮挡圈连接于所述框体上,且被配置为遮挡所述桶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框体在遮挡圈与外桶的顶端之间起到过渡连接的作用,可以使遮挡圈的位置高于外桶的顶端,在内桶的顶端高于外桶的顶端时,遮挡圈可以很好地将桶间隙遮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挡圈的位置低于所述框体的上端,使所述遮挡圈与所述框体形成用于与所述桶盖相配合的容纳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避免桶盖相对遮挡框大幅度晃动;同时容纳槽也对桶盖起到保护的作用,避免桶盖的边缘受到碰撞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挡圈的位置高于所述内桶的桶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可以避免遮挡圈在遮挡框打开桶间隙时与内桶发生运动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挡圈的上表面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且所述遮挡圈的内侧边缘低于所述遮挡圈的外侧边缘。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了垃圾在遮挡圈上的残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挡框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遮挡圈的内侧边缘处的导向凸缘,所述导向凸缘向靠近所述内桶的桶口方向延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凸缘可以将掉落在遮挡圈上的垃圾准确地导入至内桶中,从而避免垃圾从遮挡圈上掉落至内桶的桶口区域并在内桶的桶口边缘区域积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桶体还包括与所述外桶的桶口相配合的连接套,所述连接套的外侧壁上沿径向延伸形成有止挡凸缘;所述止挡凸缘的下侧表面与所述外桶的桶口边缘相抵接,所述止挡凸缘的上侧表面被配置为与所述遮挡框的下端相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可以使遮挡框稳固地设置在外桶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桶盖包括盖体和投放口盖,所述盖体上对应所述内桶的桶口的位置处开设有垃圾投放口,投放口盖设置于所述盖体上,且被配置为可打开或关闭所述垃圾投放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大大增加用户投放垃圾的灵活性,同时也拓宽了该垃圾桶的放置位置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露出部为设置于所述遮挡框上且用于供人手抓持的抓持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在用户打开遮挡框时方便抓持遮挡框,从而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垃圾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垃圾桶的爆炸图;
图3为图1的A-A截面图;
图4为图1的B-B截面图;
图5为图1中的垃圾桶的遮挡框和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垃圾桶的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的垃圾桶拆去桶盖后的局部示意图;
图8为图1中的垃圾桶的遮挡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连接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的垃圾桶的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内桶的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外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图4所示,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垃圾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垃圾桶的爆炸图,图3为图1的A-A截面图,图4为图1的B-B截面图。该垃圾桶,包括桶体1、桶盖2和遮挡框3。
桶体1包括外桶11、设置于外桶11中的内桶12以及与外桶11的桶口相配合的连接套14,内桶12与外桶11的侧壁之间具有桶间隙13,桶盖2被配置为可打开或关闭内桶12的桶口。
遮挡框3至少部分位于桶盖2和桶体1之间,且遮挡框3用于打开或遮挡桶间隙13,遮挡框3包括露出部30(如图1所示),露出部30被配置为在桶盖2处于关闭内桶12的桶口的状态时从桶盖2和桶体1之间露出,并且通过露出部30可使遮挡框3打开桶间隙13,以带动桶盖2打开内桶12的桶口。
其中,如图1所示,露出部30从桶盖2和桶体1之间露出具体是指:在桶盖2关闭内桶12的桶口时,从垃圾桶外能够看到露出部30,用户可以通过手或者工具握持到露出部30,露出部30可以超出于桶盖2的边缘之外,也可以不超出桶盖2的边缘,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2、图4和图9所示,图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连接套14的结构示意图。连接套14的外侧壁上沿径向延伸形成有止挡凸缘141,止挡凸缘141的下侧表面与外桶11的桶口边缘相抵接,止挡凸缘141的上侧表面被配置为与遮挡框3的下端相抵接。该连接套14在遮挡框3和外桶11之间起到过渡连接的作用,通过将遮挡框3的下端抵接在止挡凸缘141的上侧表面上,可以使遮挡框3稳固地设置在外桶11上。
当然,如果外桶11的顶部设有用于与遮挡框3配合的定位槽等安装结构,该连接套14也可以不用设置,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该垃圾桶中,由于遮挡框3用于打开或遮挡桶间隙13,这样垃圾桶在使用时遮挡框3处于遮挡桶间隙13的位置,那么就可以防止垃圾落入到桶间隙13中以造成清理的困难;在更换垃圾袋时,遮挡框3可以打开桶间隙13,这样更换后的垃圾袋外翻后就可以伸入到桶间隙13中。由于露出部30被配置为在桶盖2处于关闭内桶12的桶口的状态时从桶盖2和桶体1之间露出,并且通过露出部30可使遮挡框3打开桶间隙13,以带动桶盖2打开内桶12的桶口,这样在更换垃圾袋时,用户通过露出部30就可以使遮挡框3打开桶间隙13,并在打开桶间隙13的同时遮挡框3带动桶盖2打开内桶12的桶口,接着用户就可以直接进行垃圾袋的更换操作,由此,用户通过打开遮挡框3这一步的操作就可以同时打开桶间隙13和内桶12的桶口,大大简化了用户在更换垃圾袋过程中的操作步骤,提高了用户更换垃圾袋的效率,从而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8所示,图5为图1中的垃圾桶的遮挡框3和桶盖2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中的垃圾桶的桶盖2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中的垃圾桶拆去桶盖2后的局部示意图,图8为图1中的垃圾桶的遮挡框3的结构示意图。桶盖2、遮挡框3均铰接于外桶11上,遮挡框3在转动打开桶间隙13时可带动桶盖2转动打开内桶12的桶口。
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得遮挡框3和桶盖2之间的结构设计更加简单,无需设置额外的导向结构就可以使遮挡框3带动桶盖2打开内桶12的桶口,同时,将遮挡框3、桶盖2分别铰接于外桶11上,这样在拆卸遮挡框3时,可以减少对桶盖2所造成的影响。
当然,除了桶盖2、遮挡框3均铰接于外桶11上之外,也可以将桶盖2铰接于遮挡框3上,这样遮挡框3转动打开桶间隙13时,也可以带动桶盖2打开内桶12的桶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遮挡框3、桶盖2均铰接于外桶11的桶口的同一侧。通过将遮挡框3、桶盖2均铰接于外桶11的桶口的同一侧,这样在遮挡框3处于打开桶间隙13,且桶盖2打开外桶11的桶口时,遮挡框3、桶盖2位于外桶11的桶口的同一侧,从而有利于减小遮挡框3、桶盖2的占用空间。
遮挡框3、桶盖2可以通过以下结构铰接于外桶11的桶口的同一侧,如图7和图10所示,图10为图1中的垃圾桶的桶体1的结构示意图。外桶11的桶口边缘处设有铰接槽115,铰接槽115的内壁上设有框铰接轴112,框铰接轴112沿水平方向延伸,铰接槽115的外壁上设有盖铰接轴113,盖铰接轴113与框铰接轴112相平行。
如图6和图7所示,桶盖2的边缘处设有盖铰接耳24,盖铰接耳24上开设有盖铰接孔241,盖铰接耳24设置于铰接槽115的外侧,且盖铰接轴113与盖铰接孔241转动配合。
如图7和图8所示,遮挡框3的边缘处设有框铰接耳35,框铰接耳35上开设有框铰接孔351,框铰接耳35伸入到铰接槽115中,且框铰接轴112与框铰接孔351转动配合。
上述框铰接轴112、盖铰接轴113可以同轴设置(如图10所示),也可以错开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9和图10所示,连接套14的边缘处还设有凸耳142,凸耳142配合伸入到铰接槽115中,这样铰接槽115可以对凸耳142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从而防止连接套14相对外桶11转动。
当然,遮挡框3、桶盖2也可以铰接于外桶11的桶口的不同的一侧,比如遮挡框3、桶盖2在外桶11上的铰接位置可以在周向上相差90度,例如:遮挡框3铰接于外桶11的桶口的后侧,桶盖2铰接于外桶11的桶口的左侧或右侧,当遮挡框3转动打开桶间隙13时,同样也能够带动桶盖2转动打开外桶11的桶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桶盖2被配置为在关闭内桶12的桶口时盖合于遮挡框3上。通过这样设置,那么桶盖2关闭内桶12的桶口时与遮挡框3是相接触的,只要遮挡框3转动就可以立即带动桶盖2转动,这样就可以避免遮挡框3在带动桶盖2打开时空走一段行程,从而提高了遮挡框3带动桶盖2转动打开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遮挡框3上设有弹性缓冲件4,弹性缓冲件4被配置为与桶盖2相抵接。通过在遮挡框3上设置弹性缓冲件4,这样弹性缓冲件4在桶盖2由打开位置转动至关闭位置时,可以吸收桶盖2的动能,大大减小桶盖2关闭对遮挡框3所造成的冲击,从而有利于延长遮挡框3的使用寿命,也可以减小桶盖2关闭过程中,与遮挡框3撞击产生的噪声。
其中,如图7和图8所示,弹性缓冲件4可以通过与开设于遮挡框3上的放置槽36相配合,以实现设置在遮挡框3上,但也不限于此,弹性缓冲件4也可以通过螺接、卡接、粘接、铆接等方式设置于遮挡框3上。
弹性缓冲件4的形状可以设置成块状、板状、球状、环状等,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如图8所示,弹性缓冲件4可以设置多个,比如4个,多个弹性缓冲件4沿遮挡框3的周向相隔排布。此外,弹性缓冲件4也可以设置一个,弹性缓冲件4呈环状,且围绕遮挡框3的一周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7和图8所示,遮挡框3包括框体31和遮挡圈32,框体31设置于外桶11的顶端处,且与外桶11相铰接,遮挡圈32连接于框体31上,且被配置为遮挡桶间隙13。
相较于将遮挡框3设置成仅包含遮挡圈32的结构,该实施例中的遮挡框3由于还包含框体31,那么框体31在遮挡圈32与外桶11的顶端之间起到过渡连接的作用,可以使遮挡圈32的位置高于外桶11的顶端,在内桶12的顶端高于外桶11的顶端时,遮挡圈32可以很好地将桶间隙13遮挡。
如图7所示,上述弹性缓冲件4可以设置于遮挡圈32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7和图8所示,遮挡圈32的位置低于框体31的上端,使遮挡圈32与框体31形成用于与桶盖2相配合的容纳槽33,也就是:桶盖2在盖合在遮挡框3上时,容纳槽33用于容纳桶盖2。
通过在遮挡框3上设置容纳槽33,这样在桶盖2盖合于遮挡框3上时,容纳槽33对桶盖2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避免桶盖2相对遮挡框3大幅度晃动;同时容纳槽33也对桶盖2起到保护的作用,避免桶盖2的边缘受到碰撞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遮挡圈32的位置高于内桶12的桶口。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使遮挡圈32和内桶12的桶口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不但可以避免遮挡圈32在遮挡框3打开桶间隙13时与内桶12发生运动干涉,那么内桶12上就无需设置避让遮挡圈32的结构,从而可以简化内桶12的结构设置,此外,遮挡圈32和内桶12的桶口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也方便外翻在桶间隙13中的垃圾袋在收口绳的作用下收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遮挡圈32的上表面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且遮挡圈32的内侧边缘321低于遮挡圈32的外侧边缘322。通过上述设置,这样用户在向内桶12中倒垃圾时,遮挡圈32的上表面可以将掉落在上面的一部分垃圾,比如颗粒状固体垃圾导入至内桶12中,从而可以大大减少了垃圾在遮挡圈32上的残留。
其中,可以仅将遮挡圈32的上表面设置成倾斜状,如图4所示,也可以同时将遮挡圈32的上表面、下表面设置成倾斜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遮挡框3还包括设置于遮挡圈32的内侧边缘321处的导向凸缘34,导向凸缘34向靠近内桶12的桶口方向延伸。通过上述设置,导向凸缘34可以将掉落在遮挡圈32上的垃圾准确地导入至内桶12中,从而避免垃圾从遮挡圈32上掉落至内桶12的桶口区域并在内桶12的桶口边缘区域积聚。
上述露出部30的结构不唯一,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露出部30可以是遮挡框3的外侧壁,用户通过抓持遮挡框3的外侧壁来打开遮挡框3。这样,可以使得遮挡框3的结构更加简单,从而便于遮挡框3的制造。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露出部30也可以为设置于遮挡框3上且用于供人手抓持的抓持部。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方便用户在打开遮挡框3时抓持遮挡框3,从而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其中,抓持部可以是凸出于遮挡框3的外侧壁外的把手,也可以是开设于遮挡框3的外侧壁上的把手槽,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桶盖2包括盖体21和投放口盖22,盖体21上对应内桶12的桶口的位置处开设有垃圾投放口211,投放口盖22设置于盖体21上,且被配置为可打开或关闭垃圾投放口211。
通过这样设置,当用户需要投放体积较小的垃圾时,或者垃圾桶所放置的位置上方空间有限造成打开整个桶盖2较为困难时,用户就可以打开投放口盖22,将垃圾从垃圾投放口211放入内桶12中。通过整个打开桶盖2以及打开投放口盖22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大大增加用户投放垃圾的灵活性,同时也拓宽了该垃圾桶的放置位置范围。
其中,如图5和图6所示,投放口盖22可以铰接于盖体21上,以通过转动的方式打开或关闭垃圾投放口211,此外,投放口盖22也可以滑动设置于盖体21上,以通过滑动的方式打开或关闭垃圾投放口211,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投放口盖22铰接于盖体21上的实施例中,为了用户打开垃圾投放口211,如图5和图6所示,垃圾投放口211的边缘处还设有推弹开关23,投放口盖22的边缘处对应设有可与推弹开关23相连接或脱离的锁扣221。在投放口盖22将垃圾投放口211关闭时,锁扣221与推弹开关23相连接,此时通过按下投放口盖22设置锁扣221的部分,推弹开关23解锁,与锁扣221相脱离,那么用户就可以打开垃圾投放口21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该垃圾桶还包括脚踏杆61和顶杆62,脚踏杆61的中部铰接于外桶11的底部,且一端设有踏板611,另一端与顶杆62的下端铰接,顶杆62的上端与桶盖2铰接。
具体地,如图3所示,桶盖2还包括固定于盖体21的内侧的铰接板26,顶杆62的上端与铰接板26相铰接。
用户需要打开桶盖2时,用脚踩踏板611以驱动脚踏杆61转动,带动顶杆62向上方移动,以将桶盖2顶开,从而完成打开桶盖2的动作,通过设置脚踏杆61和顶杆62,用户通过脚就可以实现打开桶盖2,从而解放了用户的双手,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其中,脚踏杆61的中部是指脚踏杆61除了两端之外的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该垃圾桶还包括设置于外桶11的底部的阻尼器63,比如阻尼器63的一部分可以设置于外桶11底部的阻尼器安装槽116中,阻尼器63与脚踏杆61的中部相连接。
在桶盖2关闭时,如果关闭时的速度过快会给遮挡框3很大的冲击力,容易损伤遮挡框3,通过设置阻尼器63,这样阻尼器63可以给脚踏杆61提供阻尼力,减缓脚踏板611在桶盖2关闭时的转动速度,从而就可以控制顶杆62向下移动的速度,进而就可以控制桶盖2关闭时的速度,避免桶盖2关闭时的速度过快给遮挡框3所造成的损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12所示,图1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外桶11的结构示意图。外桶11的底部设有安装槽111,安装槽111与内桶12的底部相配合。这样安装槽111可以对内桶12起到限位的作用,可以避免内桶12在外桶11内大幅度地晃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11和图12所示,图1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内桶12的底部的结构示意图。安装槽111的槽底上设有限位槽51,内桶12的桶底上设有限位筋52,限位筋52与限位槽51相配合。通过限位筋52与限位槽51相配合,这样可以进一步对内桶12进行限位,可以避免内桶12在外桶11内发生晃动,从而使内桶12牢固地设置于外桶11中。
当然,限位槽51、限位筋52的设置位置也可以相互对调,也就是:安装槽111的槽底上设有限位筋52,内桶12的桶底上开设有限位槽51,这样设置同样可以避免内桶12在外桶11内发生晃动。
其中,限位槽51、限位槽51的形状可以呈环状(如图11和图12所示),也可以呈“一”字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垃圾桶,其特征在于,包括:
桶体(1),包括外桶(11)、以及设置于所述外桶(11)中的内桶(12),所述内桶(12)与所述外桶(11)的侧壁之间具有桶间隙(13);
桶盖(2),被配置为可打开或关闭所述内桶(12)的桶口;
遮挡框(3),所述遮挡框(3)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桶盖(2)和所述桶体(1)之间且用于打开或遮挡所述桶间隙(13),所述遮挡框(3)包括露出部(30),所述露出部(30)被配置为在所述桶盖(2)处于关闭所述内桶(12)的桶口的状态时从所述桶盖(2)和所述桶体(1)之间露出,并且通过所述露出部(30)可使所述遮挡框(3)打开所述桶间隙(13),同时带动所述桶盖(2)打开所述内桶(12)的桶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桶,其特征在于,
所述桶盖(2)、所述遮挡框(3)均铰接于所述外桶(11)上,所述遮挡框(3)在转动打开所述桶间隙(13)时可带动所述桶盖(2)转动打开所述内桶(12)的桶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桶,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挡框(3)、所述桶盖(2)均铰接于所述外桶(11)的桶口的同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桶,其特征在于,
所述桶盖(2)被配置为在关闭所述内桶(12)的桶口时盖合于所述遮挡框(3)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垃圾桶,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挡框(3)上设有弹性缓冲件(4),所述弹性缓冲件(4)被配置为与所述桶盖(2)相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垃圾桶,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挡框(3)包括:
框体(31),设置于所述外桶(11)的顶端处,且与所述外桶(11)相铰接;
遮挡圈(32),连接于所述框体(31)上,且被配置为遮挡所述桶间隙(1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垃圾桶,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挡圈(32)的位置低于所述框体(31)的上端,使所述遮挡圈(32)与所述框体(31)形成用于与所述桶盖(2)相配合的容纳槽(33)。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垃圾桶,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挡圈(32)的位置高于所述内桶(12)的桶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垃圾桶,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挡圈(32)的上表面(323)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且所述遮挡圈(32)的内侧边缘(321)低于所述遮挡圈(32)的外侧边缘(32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垃圾桶,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挡框(3)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遮挡圈(32)的内侧边缘(321)处的导向凸缘(34),所述导向凸缘(34)向靠近所述内桶(12)的桶口方向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垃圾桶,其特征在于,
所述桶体(1)还包括与所述外桶(11)的桶口相配合的连接套(14),所述连接套(14)的外侧壁上沿径向延伸形成有止挡凸缘(141);
所述止挡凸缘(141)的下侧表面与所述外桶(11)的桶口边缘相抵接,所述止挡凸缘(141)的上侧表面被配置为与所述遮挡框(3)的下端相抵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垃圾桶,其特征在于,
所述桶盖(2)包括:
盖体(21),所述盖体(21)上对应所述内桶(12)的桶口的位置处开设有垃圾投放口(211),
投放口盖(22),设置于所述盖体(21)上,且被配置为可打开或关闭所述垃圾投放口(211)。
13.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垃圾桶,其特征在于,
所述露出部(30)为设置于所述遮挡框(3)上且用于供人手抓持的抓持部。
CN202120820595.0U 2021-04-20 2021-04-20 一种垃圾桶 Active CN2164255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20595.0U CN216425576U (zh) 2021-04-20 2021-04-20 一种垃圾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20595.0U CN216425576U (zh) 2021-04-20 2021-04-20 一种垃圾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25576U true CN216425576U (zh) 2022-05-03

Family

ID=81315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20595.0U Active CN216425576U (zh) 2021-04-20 2021-04-20 一种垃圾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255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16493A (zh) 智能垃圾桶
CN216425576U (zh) 一种垃圾桶
CN109733771B (zh) 环保家用垃圾桶
KR100925542B1 (ko) 댐퍼가 구비된 쓰레기통
CN212291432U (zh) 一种侧开门式垃圾桶
KR20180109560A (ko) 음식물 쓰레기통
CN201501653U (zh) 旋转式多盖片感应垃圾桶桶头
CN201092446Y (zh) 一种以手按或脚踏方式开盖的垃圾筒
CN208412831U (zh) 一种旋转式投口垃圾桶
CN211224960U (zh) 一种滑槽式缓冲盖
CN207876537U (zh) 一种自动收口垃圾桶
CN208802401U (zh) 一种水泥厂用环保型垃圾桶
CN214002902U (zh) 一种回收箱箱盖和一种垃圾回收箱
CN219707959U (zh) 斜口自动闭合式垃圾桶
CN220810668U (zh) 垃圾桶桶盖辅助启闭装置
CN214058737U (zh) 一种带开盖手投口的垃圾桶
CN214398290U (zh) 一种无接触式垃圾收集装置
CN210456075U (zh) 多用分类垃圾桶
CN211309703U (zh) 一种耐用的环卫垃圾桶
CN217375817U (zh) 一种垃圾桶
CN212557734U (zh) 一种双开门装置
CN214421396U (zh) 一种可旋转带脚踏式分类垃圾桶
CN218559969U (zh) 一种垃圾桶
CN221025574U (zh) 一种防异味散发的垃圾收集箱
CN216470061U (zh) 一种脚踏式便捷垃圾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27

Address after: 710000 3009, block D, yunhuigu, software new town, No. 156, Tiangu 8th Road, high tech Zone, Xi'an, Shaanxi

Patentee after: Xi'an aichuangjia helpe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710000 Saigao business port 2403, Xi'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Shaan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Xi'an qingpingguo Tradin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