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17269U - 一种内镜下反向刮匙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内镜下反向刮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17269U
CN216417269U CN202023046537.1U CN202023046537U CN216417269U CN 216417269 U CN216417269 U CN 216417269U CN 202023046537 U CN202023046537 U CN 202023046537U CN 216417269 U CN216417269 U CN 2164172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part
spoon body
handle
curette
cur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04653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贺石生
倪海键
冯超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enth Peoples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enth Peoples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enth Peoples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enth Peoples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202304653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172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172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172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镜下反向刮匙,包括杆部和通过杆部连接的把手和勺体;杆部分为笔直圆柱状的第一杆部和圆弧状弯曲的第二杆部,第一杆部上设置有一可沿第一杆部活动的限伸装置;勺体远离第二杆部的一侧为内凹状凹槽;勺体的横截面为一对边为弧形的矩形,且勺体的中心高于其与第二杆部的连接处;第二杆部在水平面和竖直面均成一弧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镜下反向刮匙通过设计矩体状的把手,便于操作的和手术中的施力;杆部的刻度、弧形的第二杆部和限伸装置使刮除多余组织的时候更加精准,有效避免用力过度导致刮匙过位引起的损伤,且可满足多角度刮除骨渣等组织的需求,内凹的勺体更便于手术施力。

Description

一种内镜下反向刮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骨刮匙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镜下反向刮匙。
背景技术
随着脊柱微创手术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生将微创作为首选的治疗策略。在脊柱微创融合手术中一般需要使用骨刮匙对终板进行处理。传统骨刮匙使用时需要首先将勺体过伸超过所需要剔除的组织,通过掏取动作去除多余组织。由于微创手术视野有限,术者凭手感使用骨刮匙存在损伤周围组织风险,且不符合用力习惯。同时由于操作空间有限,传统刮匙所能清除的范围和角度较小,存在终板处理不够导致植骨面积相对减少,融合情况不够理想的问题。
因此,需要一种更符合术者用力习惯,使用更加方便灵活的内镜下刮匙。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操作简便,更符合术者用力习惯的内镜下反向刮匙。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镜下反向刮匙,包括杆部和通过杆部连接的把手和勺体;
杆部分为笔直圆柱状的第一杆部和圆弧状弯曲的第二杆部;第一杆部上设置有一可沿第一杆部活动的限伸装置;把手与第一杆部连接,勺体与第二杆部连接;
勺体远离第二杆部的一侧为内凹状凹槽;勺体的横截面为一对边为弧形的矩形,且勺体的中心高于其与第二杆部的连接处;
第二杆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均成一弧形,且从第二杆部的起始点到勺体的方向上,第二杆部与第一杆部轴心线的延长线的距离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把手呈矩体状,第一杆部连接于把手的一面。
进一步地,勺体上第一端与把手的距离大于勺体上第二端与把手的距离。
进一步地,杆部的长度为20~40cm。
进一步优选地,杆部的长度为25~35cm。
进一步地,第一杆部的长度为10~25cm;第二杆部的长度为10~15cm。
进一步地,第二杆部在水平面和竖直面所成弧形的圆心角均小于90°。
进一步地,第一杆部和第二杆部上两侧对称地设置有连续均匀的刻度。
进一步地,第一杆部的直径大于第二杆部的直径。
进一步地,杆部、把手和勺体为一体成形的结构。
进一步地,限伸装置包括设置于第一杆部上的圆环和一紧固螺钉,圆环上设置一开口,且开口的内壁设置有与紧固螺钉匹配的内螺纹。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内镜下反向刮匙,将刮匙的把手设计为矩体状,更易于把持和手术中的施力;将杆部设计为水平面和竖直面均为弧形,可满足刮匙在手术中多角度多方向处理终板需求,增加镜下植骨面积;第一杆部和第二杆部上两侧的刻度设计以及第一杆部上的限伸装置可保证刮除组织位置准确,防止刮匙伸入过位导致其他组织损伤的情况发生;通过将勺体远离杆部的一侧设计为内凹形,更加地贴合医生施力的方向。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镜下反向刮匙操作更加简便灵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镜下骨刮匙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镜下骨刮匙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镜下骨刮匙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镜下骨刮匙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镜下骨刮匙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镜下骨刮匙中限伸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1-杆部,11-第一杆部,12-第二杆部,13-限伸装置,131-紧固螺钉,14-刻度,2-把手,3-勺体,31-第一端,32-第二端,33-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镜下反向刮匙。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使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镜下反向刮匙,包括杆部1和通过杆部1连接的把手2和勺体3;
杆部1分为笔直圆柱状的第一杆部11和圆弧状弯曲的第二杆部12;第一杆部11上设置有一可沿第一杆部11活动的限伸装置13;把手2与第一杆部11连接,勺体3与第二杆部12连接;
勺体3远离第二杆部12的一侧为内凹状凹槽33;勺体3的纵截面为半圆状,用以临时储存刮除掉的骨渣和多余组织;横截面为一对边为弧形的矩形,另一对边分别为第一端31和第二端32,第一端31与把手2的距离大于第二端与把手2的距离,使勺体3的侧面呈一斜面,更有利于刮除组织;且勺体3的中心高于其与第二杆部12的连接处,即第一端31与第二杆部12和勺体3的连接点的距离大于第二端32与第二杆部12和勺体3的连接点的距离。
第二杆部12在水平面和竖直面均成一弧形,且从第二杆部12的起始点到勺体3的方向上,第二杆部12与第一杆部11轴心线的延长线的距离逐渐增大。将第二杆部12在水平面和竖直面均设计为弧形,且末端远离笔直的第一杆部11的轴心线,使第二杆部12带动勺体3刮除多余组织时,第二杆部不遮挡手术视野,且操作角度较通体笔直的骨匙更大。
把手2呈矩体状,第一杆部11连接于把手2的面积较大的两面中的一面,且垂直于该连接面的四个侧边倒圆角。将把手设计为矩体状,有利于微创手术中刮匙的施力,方便手术医生进行抓握和施力;把手2的宽度设计较小,以防止把手2遮挡内镜视野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杆部1的长度为20~40cm,优选为25~35cm;第一杆部11的长度为10~25cm,第二杆部12的长度为10~15cm;刮匙整体长度为20~45cm,进一步优选为25~40cm;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设计选择。
在本实用新型一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杆部12在水平面和竖直面所成弧形的圆心角均小于90°。
在本实用新型一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杆部11和第二杆部12上的两侧均对称地设置有连续均匀的刻度14,其中,第一杆部11和第二杆部12上的刻度14分别向杆部1的中部计数,第一杆部11上的刻度14用以微创手术外部肉眼观察,第二杆部12上的刻度14用以内镜下视野观察,两者配合使用,用以使刮匙伸入内镜操作通道内时,精准控制刮匙伸入的长度,避免伸入过位导致其他组织损伤。
在本实用新型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沿第一杆部11向勺体3的方向上,第二杆部12直径均匀减小,第一杆部11和第二杆部12的直径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计,以能进入内镜操作通道进行刮除操作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杆部1、把手2和勺体3为一体成形的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限伸装置13包括设置于第一杆部11上的圆环和一紧固螺钉131,圆环上设置一开口,且开口内壁设置有与紧固螺钉131匹配的内螺纹;限伸装置13用以限制刮匙整体在通道内伸入过位,通过限伸装置13阻挡伸入,避免伸入过位导致其他组织损伤的情况发生,且可根据需求调节限伸装置13的位置,适应不同手术中的需求。在需要调节限伸装置13的位置时,只需拧松紧固螺钉131,在第一杆部11上滑动限伸装置13,滑动至所需位置拧紧紧固螺钉131,将限伸装置13固定在第一杆部11上即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镜下反向刮匙的使用方法为:首先,将限伸装置13固定在第一杆部11上的所需位置,通过把手握持内镜下反向刮匙,在脊柱微创手术中伸入内镜的操作通道中;然后,通过内镜视野通道提供的视野,将勺体3推进至需要进行目标位置;其次,通过杆部1上的刻度14和内镜视野通道精准确定勺体与需要刮除的组织位置,避免伸入过位损伤其他组织,医生手部施力通过勺体3的第二端31对多余组织进行刮除,多余组织进入勺体3的凹槽内,且通过第二杆部12的弧形设计,可对组织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刮除,确保刮除干净;最后,沿内镜操作通道取出刮匙,处理勺体3凹槽内多余组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内镜下反向刮匙,其特征在于,包括杆部(1),和通过所述杆部(1)连接的把手(2)和勺体(3);
所述杆部(1)分为笔直圆柱状的第一杆部(11)和圆弧状弯曲的第二杆部(12);所述第一杆部(11)上设置有一可沿所述第一杆部(11)活动的限伸装置(13);所述把手(2)与所述第一杆部(11)连接,所述勺体(3)与所述第二杆部(12)连接;
所述勺体(3)远离所述第二杆部(12)的一侧为内凹状凹槽(33);所述勺体(3)的横截面为一对边为弧形的矩形,且所述勺体(3)的中心高于其与所述第二杆部(12)的连接处;
所述第二杆部(12)在水平面和竖直面均成一弧形,且从所述第二杆部(12)的起始点到所述勺体(3)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杆部(12)与所述第一杆部(11)轴心线的延长线的距离逐渐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刮匙,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2)呈矩体状,所述第一杆部(11)连接于所述把手(2)的一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刮匙,其特征在于,所述勺体(3)上第一端(31)与所述把手(2)的距离大于第二端(32)与所述把手(2)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刮匙,其特征在于,所述杆部(1)的长度为20~40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刮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部(11)的长度为10~25cm;所述第二杆部(12)的长度为10~15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刮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杆部(12)在水平面和竖直面所成弧形的圆心角均小于9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刮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部(11)和第二杆部(12)上两侧对称地设置有连续均匀的刻度(1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刮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部(11)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杆部(12)的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刮匙,其特征在于,所述杆部(1)、把手(2)和勺体(3)为一体成形的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刮匙,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伸装置(13)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杆部(11)上的圆环和一紧固螺钉(131),所述圆环上设置一开口,且所述开口内壁设置有与所述紧固螺钉(131)匹配的内螺纹。
CN202023046537.1U 2020-12-16 2020-12-16 一种内镜下反向刮匙 Active CN2164172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46537.1U CN216417269U (zh) 2020-12-16 2020-12-16 一种内镜下反向刮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46537.1U CN216417269U (zh) 2020-12-16 2020-12-16 一种内镜下反向刮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17269U true CN216417269U (zh) 2022-05-03

Family

ID=813157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046537.1U Active CN216417269U (zh) 2020-12-16 2020-12-16 一种内镜下反向刮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172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222973A (en) Endoscopic grasping tool surgical instrument
US9931132B2 (en) Dissecting cannula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EP2598018B1 (en) Surgical apparatus
US6096026A (en) Surgical instrumen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procedures
ES2660421T3 (es) Cabezal de manipulación vaginal con indicador de tejido y prolongador del cabezal
US5499997A (en) Endoscopic tenaculum surgical instrument
AU676208B2 (en) Atraumatic endoscopic apparatus
US20080221392A1 (en) Method and Device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Arthroscopic Procedures
US20140052144A1 (en) General uterine manipulator and system
US11311177B2 (en) Endoscope and endoscope system
US9044184B2 (en) Spreadable medical instrument for endoscopic interventions
CN216417269U (zh) 一种内镜下反向刮匙
CN108135442A (zh) 内镜粘膜下剥离罩
CN112716560A (zh) 一种内镜下反向刮匙
US10271831B2 (en) Control assemblies for medical devices and related methods of use
US9468432B2 (en) Medical instrument with suction
US20180093021A1 (en) Endoscope handle with a rigid surgical suction for endoscopic micro-neurosurgery of the brain
US20200323559A1 (en) MIS Access Port and Methods of Using
RU179099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чрескожных видеоэндоскопических вмешательств на позвоночнике
CN209074784U (zh) 一种骨科内镜用取物钳
CN113080807A (zh) 可单手操作的肾镜
CN215534784U (zh) 一种反向刮匙
CN206995305U (zh) 一种输精管对合钳
CN216020969U (zh) 开放式脊柱内镜
CN209332012U (zh) 一种脊柱内镜手术器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