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13321U - 连接端子、连接器组件和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端子、连接器组件和接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13321U
CN216413321U CN202122653166.1U CN202122653166U CN216413321U CN 216413321 U CN216413321 U CN 216413321U CN 202122653166 U CN202122653166 U CN 202122653166U CN 216413321 U CN216413321 U CN 2164133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terminal
housing
contactor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5316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鲁礼骏
贾勇
董坤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5316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133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133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133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连接端子、连接器组件和接触器。连接端子包括:本体部,在第一方向上延伸预定长度;插头部,连接到所述本体部的一端;和插舌部,连接到所述本体部的一侧,所述插舌部沿第二方向突出所述本体部延伸至前端部,并在所述前端部和所述本体部之间形成侧边缘,且所述插舌部在所述侧边缘设有倒刺结构,适于插接到壳体中,以将所述连接端子固定到所述壳体上。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连接器的连接端子的结构简单,能够减小整个连接器组件的体积,使得接触器的安装更加容易。

Description

连接端子、连接器组件和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端子、包括该连接器端子的连接器组件和包括该连接器组件的接触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接触器通常包括外壳、安装在外壳中的线圈和安装在外壳上的电连接头。该电连接头与线圈的引线端电连接并适于与外部电源连接器对配,以将线圈电连接至外部电源。
但是,现有的电连接头的体积较大,而且位置不能移动。在安装接触器时,电连接头会与其它电气部件发生干涉,导致接触器无法安装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连接端子,包括:本体部,在第一方向上延伸预定长度;插头部,连接到所述本体部的一端;和插舌部,连接到所述本体部的一侧,所述插舌部沿第二方向突出所述本体部延伸至前端部,并在所述前端部和所述本体部之间形成侧边缘,且所述插舌部在所述侧边缘设有倒刺结构,适于插接到壳体中,以将所述连接端子固定到所述壳体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插舌部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并且所述本体部和所述插舌部位于由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限定的同一平面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插头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包括位于所述本体部的所述一侧的第一端,所述插头部的第一端适于插接到所述壳体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插头部还包括位于所述本体部的另一侧的第二端,所述插头部的第二端适于插接到线圈端子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本体部的另一端用于电连接到线缆上,所述连接端子用于将所述线圈端子电连接至所述线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插舌部位于所述连接端子的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本体部包括至少一个弯折段,所述弯折段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弯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插头部呈片状,且所述插头部、所述本体部和所述插舌部位于由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限定的同一平面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适于安装在接触器的外壳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前述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用于与所述接触器中的线圈端子对配;和线缆,所述线缆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端子电连接,另一端适于延伸至所述接触器的外壳之外,用于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端子安装槽,所述连接端子插装在所述壳体的端子安装槽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端子安装槽包括:第一容纳槽,与所述连接端子的本体部对应,用于容纳所述本体部的至少一部分;第二容纳槽,与所述连接端子的插舌部对应,所述插舌部插接到所述第二容纳槽中;和第三容纳槽,与所述连接端子的插头部对应,所述插头部的第一端插接到所述第三容纳槽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连接端子的插头部连接到所述本体部的一端,所述插头部的第二端从所述端子安装槽中外露出,用于插接到所述线圈端子的一对弹性夹持臂之间;所述连接端子的本体部的另一端从所述端子安装槽中外露出,用于电连接至所述线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包括压接套圈,所述压接套圈用于将所述本体部的另一端和所述线缆的一端压接在一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连接器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接器,设置在所述接触器的外壳的外部,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器对配,所述线缆电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之间,使得所述第二连接器能够相对于所述接触器的外壳移动到不同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接触器,包括:外壳;前述连接器组件;和线圈组件,安装在所述外壳中,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线圈和与所述线圈的引线端电连接的线圈端子,所述连接器组件中的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线圈端子对配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线圈组件还包括线圈架,所述线圈缠绕在所述线圈架上,所述线圈端子安装在所述线圈架的底座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线圈架的底座上形成有插槽,所述线圈端子安装在所述插槽中;所述线圈端子包括一对弹性夹持臂,所述第一连接器的连接端子插入所述插槽中并被夹持在所述线圈端子的一对弹性夹持臂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壳体包括:主体部,容纳在所述接触器的外壳的内部,所述端子安装槽形成在所述主体部上;和操作部,设置在所述接触器的外壳的外部,具有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桥接部,在所述接触器的外壳上形成有滑槽,所述操作部的桥接部滑动地安装在所述滑槽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壳体上形成有线缆通孔,所述线缆通孔贯穿所述壳体的操作部,所述线缆经由所述线缆通孔从所述接触器的外壳中引出。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各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的连接端子的结构简单,能够减小整个连接器组件的体积,使得接触器的安装更加容易。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前述一些实施例中,位于接触器的外壳的外部的第二连接器经由线缆连接至第一连接器的连接端子,因此,第二连接器能够相对于接触器的外壳移动到不同位置,从而能够避免与其它电气部件干涉,使得接触器的安装更加方便。
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实用新型有全面的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的线圈组件和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其中连接器组件处于与线圈组件连接的状态;
图3显示图2所示的线圈组件和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其中连接器组件处于与线圈组件分离的状态;
图4显示图3所示的线圈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显示图3所示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显示图5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的一个连接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显示图3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的壳体的剖视图,其中显示了用于插装连接端子的端子安装槽;
图8显示图3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显示了插装在端子安装槽中的连接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实用新型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总体技术构思,提供一种连接端子,包括:本体部,在第一方向上延伸预定长度;插头部,连接到所述本体部的一端;和插舌部,连接到所述本体部的一侧,所述插舌部沿第二方向突出所述本体部延伸至前端部,并在所述前端部和所述本体部之间形成侧边缘,且所述插舌部在所述侧边缘设有倒刺结构,适于插接到壳体中,以将所述连接端子固定到所述壳体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总体技术构思,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适于安装在接触器的外壳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前述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用于与所述接触器中的线圈端子对配;和线缆,所述线缆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端子电连接,另一端适于延伸至所述接触器的外壳之外,用于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总体技术构思,提供一种接触器,包括:外壳;前述连接器组件;和线圈组件,安装在所述外壳中,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线圈和与所述线圈的引线端电连接的线圈端子,所述连接器组件中的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线圈端子对配连接。
图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的线圈组件30和连接器组件20的立体示意图,其中连接器组件20处于与线圈组件30连接的状态。图3显示图2所示的线圈组件30和连接器组件20的立体示意图,其中连接器组件20处于与线圈组件30分离的状态。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该接触器包括:外壳10、连接器组件20和线圈组件30。连接器组件20包括第一连接器21和线缆23。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21安装在接触器的外壳10中。线缆23的一端与连接端子220电连接,另一端适于延伸至接触器的外壳10之外,用于电连接。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连接器组件20还包括第二连接器22。第二连接器22设置在接触器的外壳10的外部,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器(未图示)对配。线缆23电连接在第一连接器21和第二连接器22之间,使得第二连接器22能够相对于接触器的外壳10移动到不同位置。
图4显示图3所示的线圈组件30的分解示意图;图5显示图3所示的连接器组件20的第一连接器21的立体示意图。
如图1至图5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线圈组件30安装在外壳10中,线圈组件30包括线圈32和与线圈32的引线端32a电连接的线圈端子33。第一连接器21包括连接端子220,连接端子220用于与接触器中的线圈端子33对配。
图6显示图5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的一个连接端子220的立体示意图;图7显示图3所示的第一连接器21的壳体210的剖视图,其中显示了用于插装连接端子220的端子安装槽213;图8显示图3所示的第一连接器21的剖视图,其中显示了插装在端子安装槽213中的连接端子220。
下面将参照图6至图8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端子220。如图6至图8所示,该连接端子220包括:本体部221、插头部222和插舌部223。本体部221在第一方向上延伸预定长度。插头部222连接到本体部221的一端。插舌部223连接到本体部221的一侧。
如图6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插舌部223呈倒刺状并适于插接到壳体210中,以将连接端子220固定到第一连接器21的壳体210上。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插舌部223沿第二方向突出本体部221延伸至前端部223a。插舌部223具有形成在前端部223a和本体部221之间的侧边缘223b。插舌部223在侧边缘223b设有倒刺结构,并适于插接到壳体210中,以将连接端子220固定到壳体210上。
如图6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插舌部223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且本体部221和插舌部223位于由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限定的同一平面内。
如图6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插头部222沿第二方向延伸并包括位于本体部221的一侧的第一端222a,插头部222的第一端222a适于插接到壳体210上。
如图6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插头部222还包括位于本体部221的另一侧的第二端222b,插头部222的第二端222b适于插接到线圈端子33中。
如图6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本体部221的另一端221b用于电连接到线缆23上,连接端子220用于将线圈端子33电连接至线缆23。
如图6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插舌部223位于连接端子220的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但是,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图示的实施例,插舌部223也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此外,为了能够更牢固地固定连接端子220,可以在连接端子220上设置多个插舌部223。
如图6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本体部221包括至少一个弯折段221a,弯折段221a相对于第一方向弯折预定角度,例如90度。
如图6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插头部222呈片状,且插头部222、本体部221和插舌部223位于由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限定的同一平面内。
如图5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第一连接器21的壳体210上形成有端子安装槽213,连接端子220插装在壳体210的端子安装槽213中。该端子安装槽213包括:第一容纳槽213a、第二容纳槽213b和第三容纳槽213c。第一容纳槽213a与连接端子220的本体部221对应,用于容纳本体部221的至少一部分。第二容纳槽213b与连接端子220的插舌部223对应,插舌部223插接到第二容纳槽213b中。第三容纳槽213c与连接端子220的插头部222对应,插头部222的第一端222a插接到第三容纳槽213c中。
如图5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连接端子220的插头部222连接到本体部221的一端,插头部222的第二端222b从端子安装槽213中外露出,用于插接到线圈端子33的一对弹性夹持臂(参见图4)之间。连接端子220的本体部221的另一端221b从端子安装槽213中外露出,用于电连接至线缆23。
如图5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21还包括压接套圈201,该压接套圈201用于将本体部221的另一端221b和线缆23的一端压接在一起。
如图1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线圈组件30还包括线圈架31,线圈32缠绕在线圈架31上,线圈端子33安装在线圈架31的底座310中。
如图1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线圈架31的底座310上形成有插槽311,线圈端子33安装在插槽311中。线圈端子33包括一对弹性夹持臂,第一连接器21的连接端子220插入插槽311中并被夹持在线圈端子33的一对弹性夹持臂之间。这样,就可以实现连接端子220与线圈端子33之间的电连接。
如图1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21的壳体210包括:主体部211和操作部212。壳体210的主体部211容纳在接触器的外壳10的内部,端子安装槽213形成在主体部211上。壳体210的操作部212设置在接触器的外壳10的外部,具有与主体部211连接的桥接部212a。在接触器的外壳10上形成有滑槽11,操作部212的桥接部212a滑动地安装在滑槽11中。这样,能够通过抓住操作部212沿滑槽11移动第一连接器21。
如图1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第一连接器21的壳体210上形成有线缆通孔212b,线缆通孔212b贯穿壳体210的操作部212,线缆23经由线缆通孔212b从接触器的外壳10中引出并连接至第二连接器22。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面所描述的实施例都是示例性的,并且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改进,各种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结构在不发生结构或者原理方面的冲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自由组合,这些变化理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是附图中公开的实施例旨在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总体构思的一些实施例已被显示和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总体构思的原则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以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应注意,措词“包括”不排除其它元件或步骤,措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另外,权利要求的任何元件标号不应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19)

1.一种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部,在第一方向上延伸预定长度;
插头部,连接到所述本体部的一端;和
插舌部,连接到所述本体部的一侧,
所述插舌部沿第二方向突出所述本体部延伸至前端部,并在所述前端部和所述本体部之间形成侧边缘,且
所述插舌部在所述侧边缘设有倒刺结构,适于插接到壳体中,以将所述连接端子固定到所述壳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舌部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并且所述本体部和所述插舌部位于由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限定的同一平面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头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包括位于所述本体部的所述一侧的第一端,所述插头部的第一端适于插接到所述壳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头部还包括位于所述本体部的另一侧的第二端,所述插头部的第二端适于插接到线圈端子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部的另一端用于电连接到线缆上,所述连接端子用于将所述线圈端子电连接至所述线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舌部位于所述连接端子的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部包括至少一个弯折段,所述弯折段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弯折90度。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头部呈片状,且所述插头部、所述本体部和所述插舌部位于由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限定的同一平面内。
9.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连接器,适于安装在接触器的外壳中,
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用于与所述接触器中的线圈端子对配;和
线缆,所述线缆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端子电连接,另一端适于延伸至所述接触器的外壳之外,用于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端子安装槽,所述连接端子插装在所述壳体的端子安装槽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安装槽包括:
第一容纳槽,与所述连接端子的本体部对应,用于容纳所述本体部的至少一部分;
第二容纳槽,与所述连接端子的插舌部对应,所述插舌部插接到所述第二容纳槽中;和
第三容纳槽,与所述连接端子的插头部对应,所述插头部的第一端插接到所述第三容纳槽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端子的插头部连接到所述本体部的一端,所述插头部的第二端从所述端子安装槽中外露出,用于插接到所述线圈端子的一对弹性夹持臂之间;
所述连接端子的本体部的另一端从所述端子安装槽中外露出,用于电连接至所述线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包括压接套圈,所述压接套圈用于将所述本体部的另一端和所述线缆的一端压接在一起。
14.根据权利要求9-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连接器,设置在所述接触器的外壳的外部,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器对配,
所述线缆电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之间,使得所述第二连接器能够相对于所述接触器的外壳移动到不同位置。
15.一种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
权利要求9-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和
线圈组件,安装在所述外壳中,
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线圈和与所述线圈的引线端(32a)电连接的线圈端子,
所述连接器组件中的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线圈端子对配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组件还包括线圈架,所述线圈缠绕在所述线圈架上,所述线圈端子安装在所述线圈架的底座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线圈架的底座上形成有插槽,所述线圈端子安装在所述插槽中;
所述线圈端子包括一对弹性夹持臂,所述第一连接器的连接端子插入所述插槽中并被夹持在所述线圈端子的一对弹性夹持臂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壳体包括:
主体部,容纳在所述接触器的外壳的内部,在所述主体部上形成有端子安装槽;和
操作部,设置在所述接触器的外壳的外部,具有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桥接部,
在所述接触器的外壳上形成有滑槽,所述操作部的桥接部滑动地安装在所述滑槽中。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壳体上形成有线缆通孔,所述线缆通孔贯穿所述壳体的操作部,所述线缆经由所述线缆通孔从所述接触器的外壳中引出。
CN202122653166.1U 2021-11-02 2021-11-02 连接端子、连接器组件和接触器 Active CN2164133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53166.1U CN216413321U (zh) 2021-11-02 2021-11-02 连接端子、连接器组件和接触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53166.1U CN216413321U (zh) 2021-11-02 2021-11-02 连接端子、连接器组件和接触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13321U true CN216413321U (zh) 2022-04-29

Family

ID=812980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53166.1U Active CN216413321U (zh) 2021-11-02 2021-11-02 连接端子、连接器组件和接触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133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70271784A1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Electrical Cable and A Manufactured Electrical Coaxial Cable
US735428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blade terminals
JP5766848B1 (ja) コネクタ
JP6259517B2 (ja) 複数のプラグインコネクタを備えるシステムおよび多重プラグインコネクタ
KR102233071B1 (ko) 인쇄 회로 기판을 가지는 일회용 전기 커넥터
EP3667828A1 (en) Contact member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419401B2 (en) Terminal contact for electric conductors
JP2011253807A (ja) 高速電気接点アッセンブリ
CN217182544U (zh) 一种线端射频信号连接器
CN216413321U (zh) 连接端子、连接器组件和接触器
US6106325A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US7070442B2 (en) Structure for press-connecting sheathed electric wire with terminal
CN212991386U (zh) 一种自短路连接器以及对应的连接器组件和插接端子
CN211530261U (zh) 一种可调间距的两端连接器组件
EP0555716A1 (en) Insulated electrical terminal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same
JP2001357944A (ja) プラグコネクタ
CN217215389U (zh) 板端弯头组件
CN219843239U (zh) 一种线端连接器及其组件
KR102564227B1 (ko) 소켓 및 플러그 타입 전기배선용 커넥터
JPS60240072A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7485774U (zh) 一种以太网信号传输连接器
CN209896302U (zh) 连接器组件
CN215299597U (zh) 一种以太网卧式连接器
CN214797808U (zh) 电连接器
CN215771615U (zh) 连接器组件、电连接组件和转接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