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93262U - 隐形拉链 - Google Patents

隐形拉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93262U
CN216393262U CN202122449997.7U CN202122449997U CN216393262U CN 216393262 U CN216393262 U CN 216393262U CN 202122449997 U CN202122449997 U CN 202122449997U CN 216393262 U CN216393262 U CN 2163932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ipper
garment
sewing
bending part
slide faste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4999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佐木裕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Zipper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KK Zipper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Zipper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YKK Zipper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4999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932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932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932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隐形拉链,隐形拉链的拉链布带包括服装缝制部、从服装缝制部的一侧缘向拉链布带高度方向延伸地设置,并被折曲成U字型的布带折曲部、从布带折曲部的远离服装缝制部的一侧延伸设置,且与拉链牙连接的牙安装部;凸缘件与引导柱之间具有供布带折曲部的布带通道;服装缝制部上具有多重编织结构,服装缝制部的厚度大于牙安装部的厚度,多重编织结构沿着拉链布带的长度方向设置。本实用新型的隐形拉链,能够防止衬里插入布带通道,避免出现隐形拉链的拉头无法滑动、隐形拉链手感硬等不良情况;使用该隐形拉链不增加服装缝制的操作工序,则服装加工企业无需增加额外的缝制成本。

Description

隐形拉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拉链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隐形拉链。
背景技术
拉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品,其中隐形拉链是为了更好的隐藏拉链牙而开发的拉链。现有的隐形拉链包括拉头件、一对拉链布带和一对拉链牙。如图1所示,拉头件1包括:下翼板11;引导柱12,其竖立设置在下翼板11的前端部;上翼板13,其从引导柱12向后方延伸;左右的拉头侧部,每个拉头侧部包括壁部14和与壁部14连接的凸缘件15;两个拉头侧部的壁部14,其沿下翼板11的左右两侧缘竖立设置;两个拉头侧部的凸缘件15,其从所连接的壁部14的上端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延伸设置。如图2所示,拉链布带2包括服装缝制部 21、从服装缝制部21的一侧缘向拉链布带2高度方向延伸地设置,并被折曲成U字型的布带折曲部22、从布带折曲部22进一步延伸地设置,且装备有拉链牙3的牙安装部23。如图 3所示,拉链牙3通过缝制线与拉链布带2缝在一起,并且一对拉链布带2互相抵接,从而能够更好的隐藏拉链牙3。如图2所示,凸缘件15与引导柱12之间具有供所述布带折曲部 22插入的布带通道4。由于布带折曲部22的厚度小于等于布带通道4的宽度,所以,在将隐形拉链缝制到服装上后,拉动隐形拉链的拉头件1,经常出现服装的衬里5插入布带通道4 的问题,从而导致隐形拉链的拉头件1无法滑动、隐形拉链手感硬等不良情况。因此,在缝制时将衬里5翻转(如图3所示)或者在衬里5下放置垫片6(如图4所示),其目的就在于让单层衬里5远离拉链头的布带通道4。但这样设置的情况下,对于缝制服装的工厂来说,操作工序复杂且会增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够避免衬里插入布带通道,又不增加服装缝制的操作工序的隐形拉链,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隐形拉链,包括:拉头、一对拉链布带和一对拉链牙;
所述拉头包括:下翼板、引导柱、上翼板和两个拉头侧部;所述引导柱竖立设置在所述下翼板的前端部;所述上翼板从所述引导柱向后方延伸;每个所述拉头侧部包括壁部和与所述壁部连接的凸缘件;两个拉头侧部的壁部沿所述下翼板的左右两侧缘竖立设置;两个拉头侧部的凸缘件从所连接的壁部的上端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拉链牙处于所述下翼板和所述凸缘件之间;
所述拉链布带包括服装缝制部、从所述服装缝制部的一侧缘向所述拉链布带高度方向延伸地设置,并被折曲成U字型的布带折曲部、从所述布带折曲部的远离所述服装缝制部的一侧延伸设置,且与所述拉链牙连接的牙安装部;所述凸缘件与所述引导柱之间具有供所述布带折曲部插入的布带通道;所述服装缝制部上具有多重编织结构,所述服装缝制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牙安装部的厚度,所述多重编织结构沿着所述拉链布带的长度方向设置。
服装缝制部上具有多重编织结构,服装缝制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牙安装部的厚度,在服装的衬里与服装缝制部缝制在一起后,服装缝制部的厚度使得服装的衬里能够远离布带通道,这就能够避免衬里插入布带通道中。由于在拉链布带编织完成时,服装缝制部上就会形成多重编织结构,所以能够实现在不增加服装缝制的操作工序的同时,防止衬里插入布带通道。
优选地,所述服装缝制部的与所述布带折曲部连接的一端与所述引导柱抵接。由于布带折曲部的厚度小于等于布带通道的宽度,所以服装缝制部与引导柱之间会存在间隙,该结构使得间隙被封堵,进一步避免衬里插入布带通道中。
优选地,所述布带折曲部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连接的上折曲部和下折曲部,所述上折曲部与所述服装缝制部连接,所述上折曲部的厚度等于所述服装缝制部的厚度,所述上折曲部上具有多重编织结构。上折曲部上具有多重编织结构能够将服装缝制部与引导柱之间的间隙封堵,这就能够更好地防止服装的衬里插入布带通道中。
进一步地,所述上折曲部的高度小于等于所述布带折曲部的高度的二分之一。该结构在保证多重编织结构封堵间隙的同时,避免布带折曲部完全采用多重编织结构所造成的布带折曲部卡在布带通道中的情况,以保持拉头能够正常移动。
优选地,所述服装缝制部包括相连接的主体连结部和主体延伸部,所述主体连结部与所述布带折曲部连接,所述主体连结部处于所述凸缘件的正上方;所述多重编织结构设置于所述主体连结部上。该结构使得多重编织结构处于所述凸缘件的正上方,使得服装的衬里能够始终远离布带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连结部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凸缘件的宽度。该结构能够确保服装的衬里插入布带通道中。
优选地,所述多重编织结构包括至少两层相连接的织物部,则多重编织结构的结构紧凑。
进一步地,所述多重编织结构包括两层织物部。
优选地,所述多重编织结构为袋状编织结构,该结构便于多重编织结构的加工。
本实用新型的隐形拉链,能够防止衬里插入布带通道,避免出现隐形拉链的拉头无法滑动、隐形拉链手感硬等不良情况;使用该隐形拉链不增加服装缝制的操作工序,则服装加工企业无需增加额外的缝制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现有的隐形拉链的拉头件的立体图。
图2显示为现有的隐形拉链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现有的隐形拉链与服装的衬里缝制时,将衬里翻转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为现有的隐形拉链与服装的衬里缝制时,在衬里和拉链布带之间设置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显示为实施例1的隐形拉链与服装的衬里缝制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显示为实施例1的隐形拉链的拉链布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显示为实施例1的隐形拉链的拉链布带的服装缝制部和布带折曲部连接时的立体图。
图8显示为实施例1的隐形拉链的拉链布带与拉链牙连接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显示为实施例1的隐形拉链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显示为实施例2的隐形拉链与衬里连接且拉链牙处于互相咬合状态的截面图示意图。
图11显示为显示为实施例2的隐形拉链与衬里连接且拉链牙通过拉头件时的截面图示意图。
图12显示为实施例3的隐形拉链的拉链布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 拉头件
11 下翼板
12 引导柱
13 上翼板
14 壁部
15 凸缘件
2 拉链布带
21 服装缝制部
22 布带折曲部
23 牙安装部
3 拉链牙
4 布带通道
5 衬里
6 垫片
100 拉头件
110 下翼板
120 引导柱
121 下柱部
122 上柱部
141 壁部
142 凸缘件
150 布带通道
200 拉链布带
210 服装缝制部
211 主体连结部
212 主体延伸部
220 布带折曲部
221 上折曲部
222 下折曲部
230 牙安装部
300 拉链牙
400 多重编织结构
410 上层编织部
411 上层编织部的第一端部
412 上层编织部的第二端部
420 下层编织部
421 下层编织部的第一端部
422 下层编织部的第二端部
401 经线
402 纬线
430 织物部
500 衬里
T1 服装缝制部的厚度
T2 牙安装部的厚度
T3 上折曲部的厚度
W1 主体连结部的宽度
W2 凸缘件的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在以下的说明中,隐形拉链的长度方向是指相对于图5纸面的内外方向,隐形拉链的长度方向的宽度方向是指相对于图5纸面的左右方向,隐形拉链的高度方向是指相对于图5纸面的上下方向。
实施例1
如图5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隐形拉链,包括:拉头件100、一对拉链布带200和一对拉链牙300;
拉头件100包括:下翼板110、引导柱120、上翼板和两个拉头侧部;引导柱120竖立设置在下翼板110的前端部;上翼板从引导柱120向后方延伸;每个拉头侧部包括壁部141和与壁部141连接的凸缘件142;两个拉头侧部的壁部141沿下翼板110的左右两侧缘竖立设置;两个拉头侧部的凸缘件142从所连接的壁部141的上端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延伸设置;拉链牙300处于下翼板110和凸缘件142之间;
拉链布带200包括服装缝制部210、从服装缝制部210的一侧缘向拉链布带200高度方向延伸地设置,并被折曲成U字型的布带折曲部220、从布带折曲部220的远离服装缝制部210的一侧延伸地设置,且与拉链牙300连接的牙安装部230;凸缘件142与引导柱120之间具有供布带折曲部220插入的的布带通道150;服装缝制部210上具有多重编织结构400,服装缝制部210的厚度T1大于牙安装部230的厚度T2,多重编织结构400沿着拉链布带200 的长度方向设置。
服装缝制部210上具有多重编织结构400,服装缝制部210的厚度T1大于牙安装部230 的厚度T2,在服装的衬里500与服装缝制部210缝制在一起后,服装缝制部210的厚度T1使得服装的衬里500能够远离凸缘件142与引导柱120之间布带通道150,这就能够避免衬里500插入布带通道150中。由于拉链布带200是一体成形的结构,在拉链布带200编织完成时,服装缝制部210上就会形成多重编织结构400,所以,服装加工企业能够直接将衬里 500与服装缝制部210进行缝制,这就实现在不增加服装缝制的操作工序的同时,防止衬里 500插入布带通道150。
服装缝制部210的与布带折曲部220连接的一端与引导柱120抵接。由于布带折曲部220 的厚度小于等于布带通道150的宽度,所以服装缝制部210与引导柱120之间会存在间隙,该结构使得间隙被封堵,进一步避免衬里500插入布带通道150中。本实施例中,引导柱120 包括上柱部122和与上柱部122的下端连接的下柱部121,服装缝制部210与布带折曲部220 连接的一端与上柱部122抵接,以使得衬里500无法进入布带通道150中。
服装缝制部210包括相连接的主体连结部211和主体延伸部212,主体连结部211与布带折曲部220连接,主体连结部211处于凸缘件142的正上方;多重编织结构400设置于主体连结部211上。该结构使得多重编织结构400处于凸缘件142的正上方,使得服装的衬里500能够始终远离布带通道150。
主体连结部211的宽度W1大于等于凸缘件142的宽度W2。该结构能够确保服装的衬里500插入布带通道150中。本实施例中,主体连结部211的宽度W1大于凸缘件142的宽度W2。
本实施例中,布带折曲部220和牙安装部230均通过将两根单线拉齐作为一组的纬线402和经线401织制,布带折曲部220和牙安装部230均由经线401在两组纬线402的上侧和两组纬线402的下侧交替地行走的2/2组织构成。
如图6至图8所示,为了便于多重编织结构400的加工,多重编织结构400为袋状编织结构。袋状编织结构包括上层编织部410和下层编织部420;上层编织部的第一端部411与下层编织部的第一端部421连接,上层编织部410的第二端部412与下层编织部420的第二端部422连接。上层编织部410和下层编织部420的结构相同。上层编织部410由上侧的经线401在一组纬线402的下侧和三组纬线402的上侧行走,并且下侧的经线401在三组纬线 402的下侧和一组地纬线402的上侧行走的1/3、3/1组织构成。每个纬线402从上层编织部的第一端部411编织到上层编织部410的第二端部412后,每个纬线402再折回,使得每个纬线402从下层编织部420的第二端部422编织到下层编织部的第一端部421。
本实施例中,服装缝制部210的厚度T1就是服装缝制部210的最大厚度。
本实用新型的隐形拉链,能够防止衬里500插入布带通道150,避免出现隐形拉链的拉头件100无法滑动、隐形拉链手感硬等不良情况;使用该隐形拉链不增加服装缝制的操作工序,则服装加工企业无需增加额外的缝制成本。
实施例2
如图10、图11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布带折曲部220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连接的上折曲部221和下折曲部222,上折曲部221与服装缝制部210连接,上折曲部221的厚度T3等于服装缝制部210的厚度T1,上折曲部221上具有多重编织结构400。上折曲部221上具有多重编织结构400能够将主体连结部211与引导柱120之间的间隙封堵,这就能够更好地防止服装的衬里500插入布带通道150中。
本实施例中,由于布带折曲部220完全采用多重编织结构400,会造成布带折曲部220 卡在布带通道150中的情况,这样容易导致拉头件100无法正常被拉动;使上折曲部221的高度小于等于布带折曲部220的高度的二分之一,就能够在保证多重编织结构400封堵间隙的同时,避免布带折曲部220卡在布带通道150中所导致的拉头件100无法正常拉动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上折曲部221的多重编织结构400能够更加靠近引导柱120,上折曲部221 的多重编织结构400能够抵接引导柱120。与实施例1的隐形拉链相比,当隐形拉链使用在横向张力比较大的场景下时,比如紧身衣或者汽车座套上,这种情况下对拉链布带200横向方向上会施加更大的力;这时上折曲部221的多重编织结构400更加的靠近、抵接引导柱120,纵使上折曲部221上的一部分多重编织结构400被往外拉,但上折曲部221上还是有一部分多重编织结构400抵接着引导柱120,防止被缝制物体的卡入。
实施例3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多重编织结构400包括至少两层相连接的织物部430,则多重编织结构的结构紧凑。本实施例中,多重编织结构400包括两层织物部430,每层织物部430是一重编织部,一重编织部是由经线401和纬线402交错编织形成,且相邻层的织物部430通过纬线402反复编织,使得相邻层的织物部430连接在一起。多重编织结构400也可以包括三层织物部430,三层织物部430图中未示。
综上,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9)

1.一种隐形拉链,其特征在于,包括:拉头件(100)、一对拉链布带(200)和一对拉链牙(300);
所述拉头件(100)包括:下翼板(110)、引导柱(120)、上翼板和两个拉头侧部;所述引导柱(120)竖立设置在所述下翼板(110)的前端部;所述上翼板从所述引导柱(120)向后方延伸;每个所述拉头侧部包括壁部(141)和与所述壁部(141)连接的凸缘件(142);两个拉头侧部的壁部(141)沿所述下翼板(110)的左右两侧缘竖立设置;两个拉头侧部的凸缘件(142)从所连接的壁部(141)的上端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拉链牙(300)处于所述下翼板(110)和所述凸缘件(142)之间;
所述拉链布带(200)包括服装缝制部(210)、从所述服装缝制部(210)的一侧缘向所述拉链布带(200)高度方向延伸地设置,并被折曲成U字型的布带折曲部(220)、从所述布带折曲部(220)的远离所述服装缝制部(210)的一侧延伸设置,且与所述拉链牙(300)连接的牙安装部(230);所述凸缘件(142)与所述引导柱(120)之间具有供所述布带折曲部(220)插入的布带通道(150);所述服装缝制部(210)上具有多重编织结构(400),所述服装缝制部(210)的厚度大于所述牙安装部(230)的厚度,所述多重编织结构(400)沿着所述拉链布带(200)的长度方向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形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服装缝制部(210)的与所述布带折曲部(220)连接的一端与所述引导柱(120)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形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布带折曲部(220)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连接的上折曲部(221)和下折曲部(222),所述上折曲部(221)与所述服装缝制部(210)连接,所述上折曲部(221)的厚度等于所述服装缝制部(210)的厚度,所述上折曲部(221)上具有多重编织结构(40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隐形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折曲部(221)的高度小于等于所述布带折曲部(220)的高度的二分之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形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服装缝制部(210)包括相连接的主体连结部(211)和主体延伸部(212),所述主体连结部(211)与所述布带折曲部(220)连接,所述主体连结部(211)处于所述凸缘件(142)的正上方;所述多重编织结构(400)设置于所述主体连结部(211)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隐形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连结部(211)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凸缘件(142)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隐形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重编织结构(400)包括至少两层相连接的织物部(43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隐形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重编织结构(400)包括两层织物部(430)。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隐形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重编织结构(400)为袋状编织结构。
CN202122449997.7U 2021-10-12 2021-10-12 隐形拉链 Active CN2163932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49997.7U CN216393262U (zh) 2021-10-12 2021-10-12 隐形拉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49997.7U CN216393262U (zh) 2021-10-12 2021-10-12 隐形拉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93262U true CN216393262U (zh) 2022-04-29

Family

ID=812944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49997.7U Active CN216393262U (zh) 2021-10-12 2021-10-12 隐形拉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932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46917B (zh) 附有拉鏈之製品及鏈齒構件、以及附有拉鏈之製品之製造方法
JP4312200B2 (ja) 編織込み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EP1920672B1 (en) Fastener stringer of concealed type slide fastener
CN106798376B (zh) 带构件、拉链和带构件的制造方法
US6330892B1 (en) Woven slide fastener belt with differently constructed attaching and body regions
TWI482601B (zh) Woven into the chain
TW200417335A (en) Warp knitted tape for slide fastener
CN216393262U (zh) 隐形拉链
JP3414110B2 (ja) 隠し織込み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CN115956741A (zh) 隐形拉链
TW201130442A (en) Fastener chain, method for sewing rows of element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fastener stringers
WO2022168239A1 (ja)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及び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の製造方法
TW201609015A (zh) 無拉鏈鏈布之鏈帶、無拉鏈鏈布之拉鏈及附有拉鏈之物品
JP7191499B2 (ja) ファスナーチェーン、及びファスナーチェーンの製造方法
WO2024105761A1 (ja) ファスナー付き製品、ファスナー付き製品の製造方法、及び織込み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
JP6794083B2 (ja)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
KR830002132B1 (ko) 슬라이드 파스너
JP2008154615A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トリンガー
TWI576063B (zh) Chains without zipper chains and items with zippers
JP2022030892A (ja) 編込み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及びカバー部材
JP2019217411A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2002085113A (ja) 織込み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