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90778U - 散热装置和变流器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和变流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390778U CN216390778U CN202122676836.1U CN202122676836U CN216390778U CN 216390778 U CN216390778 U CN 216390778U CN 202122676836 U CN202122676836 U CN 202122676836U CN 216390778 U CN216390778 U CN 21639077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inlet
- filter assembly
- opening
- fil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散热装置和变流器。其中,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机箱,所述机箱设置有进风口,所述机箱的内腔中设置有与所述进风口相连通的风道结构,沿进风方向,所述风道结构内依次设置有第一过滤组件、第二过滤组件和管道风机,所述第一过滤组件与所述风道结构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过滤组件对应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过滤组件与所述风道结构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对应于所述第二开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过滤外界气体的同时可降低风阻,增加风道结构内的进风量,提高机箱内的散热效果。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变流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频器/变流器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和应用所述散热装置的变流器。
背景技术
变流器以调节电流为主要目的,变频器以调节频率为主要目的,但两者可能都会改变系统/装置的输出、调节或控制频率,因此广义上讲,变频器、逆变器、变压器等等都可统称为变流器。
户外使用的变流器,主要包括各类机电控制装置和功能模块,为方便描述,以下统称为电控单元。实际使用时,由于电控单元工作会产生大量热量,需要使用散热装置对其进行降温散热,提高其使用寿命。由于需要户外使用,为-避免风吹雨淋,常用的散热装置一般包括机箱,机箱设置有进风口,机箱内设置有与进风口连通的风道结构,风道结构内设置有管道风机和成排的过滤棉、百叶结构或过滤棉和百叶结构的组合结构,而上述电控单元设置在机箱内使用,风道结构直通至电控单元方向用于对电控单元进行散热降温。
如上所述的,成排的过滤棉、百叶结构或过滤棉和百叶结构的组合结构(以下统称为过滤件),该类结构设置,多个过滤件沿直线排列式设置,相邻两过滤件水平高度相同、相互紧靠,过滤件的结构尺寸与风道结构的内周壁相适配,可完全填堵在风道结构内,虽然对外界空气具有良好的过滤效果,但密集的过滤件也增加了风阻,影响了风道结构内的进风量,在相同有效进风量的使用条件下,需要配备体积较大,风压较高的管道风机进行抽排风工作,使用成本上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旨在确保在过滤外界气体的同时可降低风阻,增加风道结构内的进风量,提高机箱内的散热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散热装置,应用于变流器,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机箱,所述机箱设置有进风口,所述机箱的内腔中设置有与所述进风口相连通的风道结构,沿进风方向,所述风道结构内依次设置有第一过滤组件、第二过滤组件和管道风机;
所述第一过滤组件与所述风道结构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过滤组件沿所述进风方向在所述第一过滤组件所形成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于所述第一开口;
所述第二过滤组件与所述风道结构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过滤组件沿所述进风方向在所述第二过滤组件所形成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于所述第二开口。
可选地,沿所述进风方向,所述风道结构内还设置有第三过滤组件,所述第三过滤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过滤组件与所述管道风机之间;
所述第三过滤组件沿所述进风方向在所述第二过滤组件所形成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于所述第二开口;
所述第三过滤组件与所述风道结构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三开口。
可选地,沿所述进风方向,所述风道结构的长度为X,所述第一过滤组件与所述进风口之间的安装间距不大于X/4,第一过滤组件和所述第二过滤组件之间的安装间距不大于X/4,所述第二过滤组件和所述第三过滤组件之间的安装间距不大于X/4,所述第三过滤组件与所述管道风机之间的安装间距不大于X/4。
可选地,所述第一过滤组件、第二过滤组件和所述第三过滤组件均为百叶通风结构。
可选地,所述进风口处设置有滤网。
可选地,所述滤网为钢丝网,所述钢丝网上的网孔直径小于1mm。
可选地,所述进风口处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表面设置有通风孔,所述钢丝网设置在所述盖板的内侧面上,所述内侧面朝向所述第一过滤组件。
可选地,所述通风孔在高度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矩形。
可选地,所述风道结构内设置有导风圈结构,所述导风圈结构朝向所述管道风机的进风方向。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变流器,包括所述的散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第一、第二过滤组件与风道结构的内壁之间均留有供空气通过的开口,经过第一开口的空气可被靠后设置的第二过滤组件过滤,保证完全过滤进入风道结构内的空气,该类结构设置,在保证多层过滤作用的条件下,降低风阻,增加空气流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一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简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机箱 | 1 | 第一开口 | 1211 |
进风口 | 11 | 第二过滤组件 | 122 |
钢丝网 | 111 | 第二开口 | 1221 |
盖板 | 112 | 管道风机 | 123 |
通风孔 | 1121 | 第三过滤组件 | 124 |
风道结构 | 12 | 导风圈结构 | 125 |
第一过滤组件 | 121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散热装置,应用于变流器(图中未画出),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机箱1,所述机箱1设置有进风口11,所述机箱1的内腔中设置有与所述进风口11相连通的风道结构12,沿进风方向,所述风道结构12内依次设置有第一过滤组件121、第二过滤组件122和管道风机123;所述第一过滤组件121与所述风道结构12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一开口1211,所述第二过滤组件122沿所述进风方向在所述第一过滤组件121所形成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于所述第一开口1211;所述第二过滤组件122与所述风道结构12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二开口1221,所述第一过滤组件121沿所述进风方向在所述第二过滤组件122所形成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于所述第二开口1221。如图1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管道风机123的抽吸作用下,外界空气从进风口11处被抽吸进风道结构12内,空气首先经过第一过滤组件121和第一开口1211,由于靠后设置的第二过滤组件122在第一过滤组件121所形成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于第一开口1211,所以经过第一开口1211的空气可从第二过滤组件122表面流通并被过滤。该类结构设置,在保证多层过滤作用的条件下,降低风阻,增加空气流动性和进风总量,当然,过滤组件的表面也可供空气通过,进一步降低风阻。所述第二过滤组件122沿所述进风方向在所述第一过滤组件121所形成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于所述第一开口1211,该类结构设置,包括部分覆盖和完全覆盖。若部分覆盖,即第二过滤组件122并未完全遮挡第一开口1211,可降低风阻。若完全覆盖,实际应用中,第一、第二过滤组件122相当于错层式设置在风道结构12内,错层方式可为上下式,也可为左右式,且在高度方向上,靠后设置的第二过滤组件122的表面积应大于第一开口1211的表面积,保证完全过滤经过第一开口1211的空气。以上下式为例,该类结构设置,从不同水平高度均可有效过滤经过风道结构12内的空气,具体地,靠近进风口11且位于较高水平高度的第一过滤组件121的底部与风道结构12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开口1211,则设置在较低水平高度的第二过滤组件122对应于第一开口1211,在侧视方向上,第一、第二过滤组件122之间可实现无缝连接,可完全过滤风道结构12内的空气。实际应用中,风道结构12可由设置在机箱1内的多块挡板(图中未标出)围闭形成,也可在制造机箱1时,通过模具结构使风道结构12与机箱1一体成型,该类机箱1和风道结构12的成型方法为现有技术,不是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本文不再赘述。
另一方面,实际应用中,沿所述进风口11至所述风道结构12内的水平方向,第一、第二过滤组件122的水平高度逐渐降低,该类结构设置,雨水从机箱1的斜向上方向落下时,靠近进风口11处的第一过滤组件121可有效阻挡雨水进入风道结构12内。工作人员经现场试验,使用水管从360°方向朝进风口11处喷水,靠近进风口11处且水平高度较高的第一过滤组件121均可有效阻挡水液进入风道结构12内。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沿所述进风方向,所述风道结构12内还设置有第三过滤组件124,所述第三过滤组件124位于所述第二过滤组件122与所述管道风机123之间;所述第三过滤组件124沿所述进风方向在所述第二过滤组件122所形成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于所述第二开口1221;所述第三过滤组件124与所述风道结构12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三开口(图中未标出)。
由于靠后设置的第三过滤组件124沿进风方向在第二过滤组件122所形成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于第二开口1221,所以经过第二开口1221的空气可从第三过滤组件124表面流通并被过滤,且其与风道结构12内壁之间也设置有第三开口,供空气通过,可减少风阻。实际应用中,如图1所示,过滤组件有3个,分别位于上中下三个水平高度,可有效实现过滤作用,且布局简单合理紧凑。其中,靠中设置的第二过滤组件122在高度方向上具有上侧边和下侧边,则第二开口1221形成于上、下侧边与风道结构12的内壁之间,位置较高的第一过滤组件121和较低的第三过滤组件124分别从靠近上、下侧边的方向对应第二开口1221设置。该类结构设置,实际应用中,第一至第三过滤组件124的高度均接近风道结构12高度的二分之一,三个过滤组件依次由外而内、由上而下设置,相邻两个过滤组件之间相互错开自身高度的1/2于风道结构12之中。这样做的优点是:1、在液体通过进风口11后,在上中下三个位置,分别有过滤组件能够阻止液体进入风道结构12内;2、过滤组件的尺寸仅为风道结构12高度的二分之一,气体大部分通过过滤组件与风道结构12之间的开口流过,同时气体也能够穿过滤组件,极大的降低了风道阻力。当然,根据不同的过滤要求,过滤组件的数量还可增加,设置方式均采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文不再赘述。值得补充的是,第一至第三过滤组件124呈上下错位式设置,如图2所示。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沿所述进风方向,所述风道结构12的长度为X(图中未标出),所述第一过滤组件121与所述进风口11之间的安装间距不大于X/4(图中未标出);第一过滤组件121和所述第二过滤组件122之间的安装间距不大于X/4;所述第二过滤组件122和所述第三过滤组件124之间的安装间距不大于X/4;所述第三过滤组件124与所述管道风机123之间的安装间距不大于X/4。
实际应用中,在两过滤组件之间设置有预设的安装间距,可进一步降低风阻,增加空气流动性。但若预设的安装间距较大,且风道结构12内的空气流动性较大,空气会沿着开口方向流过,会导致过滤作用不充分,过滤不完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如上述内容可知,以风道结构12的长度X为基础值,风道结构12内各功能组件之间的安装间距相同(X/4)或略小于X/4(即平均值)。值得说明的是,平均值与风道结构12内设置的功能组件的数量和风道结构12的长度有关,例如本申请中,风道结构12内设置有管道风机123、第一过滤组件121、第二过滤组件122和第三过滤组件124,则功能组件的数量为4,所以相邻功能组件的安装间距为X/4。该类结构设置,可起到良好的过滤作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过滤组件121、第二过滤组件122和所述第三过滤组件124均为百叶通风结构。
该类结构设置,利用百叶通风结构(常称为百叶窗)的独特结构设置,可有效阻挡水液和空气中的固体杂质。当然,过滤组件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结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所述进风口11处设置有滤网。
该类结构设置,可过滤空气,防止空气中细小杂质和昆虫等进入风道结构12内。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所述滤网为钢丝网111,所述钢丝网111上的网孔直径小于1mm。如图3所示。
该类结构设置,在进风口11处竖向设置一层经过钝化处理的316不锈钢材质的钢丝网111。钢丝网111孔径小于1mm,优选0.70mm,开孔率接近67%。与使用过滤棉作为过滤材料相比,使用钢丝网111作为过滤材料,在做到满足防尘防虫要求的基础上,极大的降低了风阻,且耐锈蚀,不用经常更换维护,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和良好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所述进风口11处设置有盖板112,所述盖板112表面设置有通风孔1121,所述钢丝网111设置在所述盖板112的内侧面上,所述内侧面朝向所述第一过滤组件121。如图3和图4所示。
该类结构设置,主要用于增加钢丝网111的结构强度,防空气中较大质量的杂质碰撞到钢丝网111表面使其损坏。当然,钢丝网111设置在盖板112内侧,朝向第一过滤组件121。当然,盖板112表面需设置通风孔1121,满足进风需求。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所述通风孔1121在高度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矩形。
该类结构设置,矩形通风孔1121便于加工成型,且孔的面积较大,有利于降低风阻,提高进风量。
为减少风噪,提高进风效率,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所述风道结构12内设置有导风圈结构125,所述导风圈结构125朝向所述管道风机123的进风方向。导风圈结构125应用于管道风机123上,该结构及作用为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变流器,包括所述的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变流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散热装置,应用于变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机箱,所述机箱设置有进风口,所述机箱的内腔中设置有与所述进风口相连通的风道结构,沿进风方向,所述风道结构内依次设置有第一过滤组件、第二过滤组件和管道风机;
所述第一过滤组件与所述风道结构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过滤组件沿所述进风方向在所述第一过滤组件所形成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于所述第一开口;
所述第二过滤组件与所述风道结构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过滤组件沿所述进风方向在所述第二过滤组件所形成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于所述第二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进风方向,所述风道结构内还设置有第三过滤组件,所述第三过滤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过滤组件与所述管道风机之间;
所述第三过滤组件沿所述进风方向在所述第二过滤组件所形成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于所述第二开口;
所述第三过滤组件与所述风道结构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三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进风方向,所述风道结构的长度为X,所述第一过滤组件与所述进风口之间的安装间距不大于X/4;
第一过滤组件和所述第二过滤组件之间的安装间距不大于X/4;
所述第二过滤组件和所述第三过滤组件之间的安装间距不大于X/4;
所述第三过滤组件与所述管道风机之间的安装间距不大于X/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组件、第二过滤组件和所述第三过滤组件均为百叶通风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处设置有滤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为钢丝网,所述钢丝网上的网孔直径小于1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处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表面设置有通风孔,所述钢丝网设置在所述盖板的内侧面上,所述内侧面朝向所述第一过滤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在高度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矩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结构内设置有导风圈结构,所述导风圈结构朝向所述管道风机的进风方向。
10.一种变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所述的散热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676836.1U CN216390778U (zh) | 2021-11-03 | 2021-11-03 | 散热装置和变流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676836.1U CN216390778U (zh) | 2021-11-03 | 2021-11-03 | 散热装置和变流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390778U true CN216390778U (zh) | 2022-04-26 |
Family
ID=81249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676836.1U Active CN216390778U (zh) | 2021-11-03 | 2021-11-03 | 散热装置和变流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390778U (zh) |
-
2021
- 2021-11-03 CN CN202122676836.1U patent/CN21639077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87606B (zh) | 换热器接水结构及空调 | |
CN210224641U (zh) | 一种防尘型配电柜 | |
CN108119999B (zh) | 一种导风格栅及空调器 | |
CN211345777U (zh) | 底盘壳体、窗式空调器 | |
CN216146000U (zh) | 一种预装式变电站及其散热结构 | |
CN216390778U (zh) | 散热装置和变流器 | |
CN211233118U (zh) | 空调器室外机压缩机腔和电控盒散热结构 | |
CN215299015U (zh) | 一种变压器散热装置 | |
CN211019789U (zh) | 空调室外机电控盒散热结构 | |
CN214013480U (zh) | 一种具有通风结构的低压开关柜 | |
CN211019788U (zh) | 空调器室外机电控盒顶部散热结构 | |
CN210273239U (zh) | 一种改进的配电室开关柜 | |
CN208539409U (zh) | 一种结构改进的小型配电箱 | |
CN207733101U (zh) | 一种电子站牌防雨结构 | |
CN214199761U (zh) | 一种油冷却器安装结构 | |
CN212970376U (zh) | 一种改进的空调电控盒结构 | |
CN216528284U (zh) | 一种励磁变柜体结构 | |
CN215009195U (zh) | 一种svg+智能电容混合补偿jp柜 | |
CN214852519U (zh) | 一种机柜及防水通风结构 | |
CN219477418U (zh) | 一种高压配电柜的散热结构 | |
CN213753705U (zh) | 一种电气工程用高效环流散热电气柜 | |
CN214109308U (zh) | 一种逆变电焊机高效节能便捷的通风散热防尘风道 | |
CN211296545U (zh) | 变频器柜通风装置 | |
CN221897878U (zh) | 一种新型空调室外机中隔板结构 | |
CN210898140U (zh) | 一种具有滤波功能的箱式变电站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