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89390U - 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89390U
CN216389390U CN202122617007.6U CN202122617007U CN216389390U CN 216389390 U CN216389390 U CN 216389390U CN 202122617007 U CN202122617007 U CN 202122617007U CN 216389390 U CN216389390 U CN 2163893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metal
substrate
solar cell
metal electrode
metal electrod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1700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循磊
于琨
刘长明
张昕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Jinko Solar Co Ltd
Jinko Sol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Jinko Solar Co Ltd
Jinko Sol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Jinko Solar Co Ltd, Jinko Sol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Jinko Sola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1700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893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893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893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太阳能电池包括基底以及钝化层,钝化层位于基底上;多条间隔排布的栅线,栅线沿第一方向延伸,栅线包括间隔排布的接触金属电极以及非接触金属电极,接触金属电极位于相邻的非接触金属电极之间,接触金属电极贯穿钝化层与基底接触,非接触金属电极与接触金属电极电连接,且非接触金属电极位于钝化层远离基底的表面;其中,在同一条栅线,在沿第一方向上,所有非接触金属电极的总长度范围为栅线的长度的15%~3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有利于改善太阳能电池栅线与焊带的焊接质量和焊接效率。

Description

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电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在太阳能电池生产中,太阳能电池和焊带的焊接质量尤为重要,焊接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以及电池的寿命。同时焊接的效率将影响整个生产流水线的效率,因此,焊接的质量对于降低电池整体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在太阳能电池和焊带进行焊接的过程,可能会出现虚焊、过焊以及太阳能电池栅线与焊带的焊接质量和焊接效率无法满足生产要求等问题。其中,虚焊会增加组件的串联电阻,降低组件效率;过焊会造成电池片变形、隐裂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至少有利于提升太阳能电池栅线与焊带的焊接质量和焊接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包括:基底以及钝化层,钝化层位于基底上;多条间隔排布的栅线,栅线沿第一方向延伸,栅线包括间隔排布的接触金属电极以及非接触金属电极,接触金属电极位于相邻的非接触金属电极之间,接触金属电极贯穿钝化层与基底接触,非接触金属电极与接触金属电极电连接,且非接触金属电极位于钝化层远离基底的表面;其中,在同一条栅线,在沿第一方向上,所有非接触金属电极的总长度范围为栅线的长度的15%~30%。
另外,在同一栅线,非接触金属电极在基底的正投影的面积与栅线在基底的正投影的面积的比值范围为10%~40%。
另外,对于同一栅线,在沿第一方向上,每一非接触金属电极的长度范围为1mm~3mm。
另外,非接触金属电极远离基底的顶面高于接触金属电极远离基底的顶面。
另外,在垂直基底的方向上,非接触金属电极的顶面与接触金属电极的顶面的高度差范围为1μm~15μm。
另外,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非接触金属电极的宽度与接触金属电极的宽度的比值范围为100%~115%。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电池串,电池串由多个上述任一项的太阳能电池连接而成;连接条,连接条用于将栅线收集的电流汇集并传输,连接条包括多条第一连接条以及多条第二连接条,第一连接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连接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连接条与第二连接条相交,第一连接条与非接触金属电极远离基底的一侧相接触;封装层,封装层用于覆盖电池串的表面;盖板,盖板用于覆盖封装层远离电池串的表面。
另外,与非接触金属电极的相接触的第一连接条的个数大于或等于第一连接条的总个数的90%。
另外,连接条在基底的正投影面积小于或等于基底的表面积的2%~4.5%。
另外,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技术方案中,栅线包括间隔排布的接触金属电极以及非接触金属电极,接触金属电极位于相邻的非接触金属电极之间,即栅线与基底的欧姆接触区域采用局部接触设计,从而可以实现在确保载流子收集效果不变甚至更优的情况下,大幅降低栅线与基底相接触的金属化区域面积及接触金属电极引起的表面复合,保证了栅线具有较小的电阻,进而显著提升了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栅线由接触金属电极以及非接触金属电极构成,其中,非接触金属电极由非烧穿浆料烧结形成,由于非烧穿浆料可以由价格低廉的金属组成,且非烧穿浆料的烧结温度较低,有利于降低栅线浆料的成本以及降低栅线浆料的烧结温度;非接触金属电极的耐焊性和可焊性比接触金属电极的耐焊性和可焊性好,因此,所有非接触金属电极的总长度范围为栅线的长度的15%~30%,不仅可以保证栅线收集载流子的效果不变甚至更优,有效降低接触金属电极与基底相接触的金属化区域面积及金属化区域的金属复合,而且当太阳能电池栅线与焊带进行焊接时,可以改善太阳能电池栅线与焊带之间出现虚焊以及焊接质量不符合生产标准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提升太阳能电池栅线与焊带的焊接质量和焊接效率。
此外,与非接触金属电极的相接触的第一连接条的个数大于或等于第一连接条的总个数的90%,可以改善太阳能电池栅线与连接条之间出现虚焊以及焊接质量不符合生产标准的问题,因此,有利于降低光伏组件的串联电阻以及总损耗,有利于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填充因子以及光电转换效率,进一步有利于改善太阳能电池栅线与焊带的焊接质量和焊接效率。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背景技术可知,目前存在太阳能电池栅线与焊带的焊接质量和焊接效率欠佳的问题。
分析发现,导致太阳能电池电极与焊带的焊接质量和焊接效率欠佳的原因之一在于,目前设置在太阳能电池表面的栅线电极与焊带具有较差的兼容性,使得太阳能电池电极与焊带的连接效果无法达到良好的欧姆接触,从而太阳能电池栅线与焊带的焊接质量和焊接效率欠佳。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包括:基底以及钝化层,钝化层位于基底上;多条间隔排布的栅线,栅线沿第一方向延伸,栅线包括间隔排布的接触金属电极以及非接触金属电极,接触金属电极位于相邻的非接触金属电极之间,接触金属电极贯穿钝化层与基底接触,非接触金属电极与接触金属电极电连接,且非接触金属电极位于钝化层远离基底的表面;其中,在同一条栅线,在沿第一方向上,所有非接触金属电极的总长度范围为栅线的长度的15%~30%,因此,栅线包括间隔排布的接触金属电极以及非接触金属电极,接触金属电极位于相邻的非接触金属电极之间,即栅线与基底的欧姆接触区域采用局部接触设计,从而可以实现在确保载流子收集效果不变甚至更优的情况下,大幅降低栅线与基底相接触的金属化区域面积及接触金属电极引起的表面复合,保证了栅线具有较小的电阻,进而显著提升了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栅线由接触金属电极以及非接触金属电极构成,其中,非接触金属电极由非烧穿浆料烧结形成,由于非烧穿浆料可以由价格低廉的金属组成,且非烧穿浆料的烧结温度较低,有利于降低栅线浆料的成本以及降低栅线浆料的烧结温度;非接触金属电极的耐焊性和可焊性比接触金属电极的耐焊性和可焊性好,因此,当所有非接触金属电极的总长度范围为栅线的长度的15%~30%,不仅可以保证栅线收集载流子的效果不变甚至更优,有效降低接触金属电极与基底相接触的金属化区域面积及金属化区域的金属复合,而且当太阳能电池栅线与焊带进行焊接时,可以改善太阳能电池栅线与焊带之间出现虚焊以及焊接质量不符合生产标准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提升太阳能电池栅线与焊带的焊接质量和焊接效率。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例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1以及图2,太阳能电池包括:基底100以及钝化层,钝化层位于基底100上;多条间隔排布的栅线130,栅线130沿第一方向延伸,栅线130包括间隔排布的接触金属电极131以及非接触金属电极132,接触金属电极131位于相邻的非接触金属电极132之间,接触金属电极131贯穿钝化层与基底100接触,非接触金属电极132与接触金属电极131电连接,且非接触金属电极132位于钝化层远离基底100的表面。
太阳能电池可以包括但不限于PERC电池(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Cell,钝化发射极和背面电池)、PERT电池(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Totally-diffusedcell,钝化发射极背表面全扩散电池)、TOPCon电池(Tunnel Oxide Passivated Contact,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HIT/HJT电池(Heterojunction Technology,异质结电池)的任意一种。
基底100为吸收入射光子而产生光生载流子的区域。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底100为硅基底,可以包括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或微晶硅中的一种或多种;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基底100的材料还可以为碳单质、有机材料或多元化合物。多元化合物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钙钛矿、砷化镓、碲化镉、铜铟硒等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底100具有相对的正面以及背面,将基底100的正面称为前表面,将基底100的背面称为后表面。进一步地,对于单面电池来说,基底100的正面为受光面,基底100的背面为背光面;对于双面电池来说,正面和背面都可以为受光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太阳能电池还包括发射极110,发射极110位于基底100与第一钝化层121之间,基底100与发射极110形成PN结,例如基底100包括N型掺杂元素(如磷、砷等),发射极110包括P型掺杂元素(如硼、镓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射极110可以视为基底100的一部分,或者说,视为基底100的延伸。此外,发射极110的表面可以设置为金字塔绒面,以降低发射极110表面对光线的反射,增加对光线的吸收利用率,提升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钝化层包括第一钝化层121和第二钝化层122,第一钝化层121覆盖基底100的正面,接触金属电极131贯穿第一钝化层121与发射极110电连接,第二钝化层122覆盖基底100的背面,背面电极(未图示)贯穿第二钝化层122与基底100电连接。若太阳能电池为PERC电池,则基底100为P型硅基底;若太阳能电池为HJT电池,则基底100为N型硅基底,在N型硅基底上沉积异质结层以及透明导电层,接触金属电极131贯穿透明导电层与异质结层电连接;若太阳能电池为TOPCon电池,则基底100为N型硅基底,在N型硅基底的背面沉积隧穿氧化层、掺杂多晶硅层以及减反射层,背面电极贯穿减反射层与掺杂多晶硅层电连接。
第一钝化层121以及第二钝化层122可以为单层结构或叠层结构,第一钝化层121以及第二钝化层122的材料可以为氮化硅、氮氧化硅、碳氮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铪或氧化铝等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异质结层可以为单层结构或叠层结构,异质结层的材料可以为多晶硅、非晶硅或微晶硅中的一种或多种,异质结层内也可以具有掺杂离子,掺杂离子为P型离子;透明导电层可以为TCO(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导电氧化物薄膜),TCO具体可以为ITO、AZO、FTO或者ATO;隧穿氧化层的材料可以为氧化硅或者氮化硅。
栅线130用于收集太阳能电池体内的光生电流并引到电池外部。在一些实施例中,栅线130包括主栅线与辅栅线,其中辅栅线也可以称为副栅线,辅栅线用于引导电流,主栅线用于收集并汇总辅栅线电流。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栅线130仅包括辅栅线,从而缩短载流子输运路径以及减小串联电阻,进而增加正面受光面积、提高组件功率,以提高短路电流、减少栅线130印刷银浆使用量来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金属电极131使用烧穿浆料进行印刷,然后经高温烧结穿透钝化层并与基底100相接触,以进行表面电流的收集;非接触金属电极132使用非烧穿浆料印刷进行印刷,然后经高温烧结位于钝化层表面,不与基底100相接触,由于栅线130与基底100的整体接触面积降低,进一步减少栅线130与基底100的接触面积的表面复合损失,有利于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此外,非接触金属电极132的耐焊性和可焊性比接触金属电极131的耐焊性和可焊性好,可以保证太阳能电池栅线130与焊带的连接效果达到良好的欧姆接触,从而降低栅线130与焊带的接触电阻以及光伏组件的串联电阻,有利于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此外,由于非烧穿浆料可以由价格低廉的金属组成,且非烧穿浆料的烧结温度较低,有利于降低栅线130浆料的成本以及降低栅线130浆料的烧结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同一条栅线130,在沿第一方向上,所有非接触金属电极132的总长度范围为栅线130的长度的15%~30%,具体可以为15%、20%、25%或者30%,非接触金属电极132的总长度范围不仅可以保证栅线130收集载流子的效果不变甚至更优,有效降低接触金属电极131与基底100相接触的金属化区域面积及金属化区域的金属复合,而且当太阳能电池栅线130与焊带进行焊接时,可以改善太阳能电池栅线130与焊带之间出现虚焊以及焊接质量不符合生产标准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提升太阳能电池栅线130与焊带的焊接质量和焊接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同一栅线130,非接触金属电极132在基底100的正投影的面积与栅线130在基底100的正投影的面积的比值范围为10%~40%,具体可以为10%、18%、26%、34%或者40%,非接触金属电极132在基底100的正投影的面积范围可以保证载流子收集效果不变甚至更优,也可以降低接触金属电极131与基底100相接触的金属化区域面积及金属化区域的金属复合,进而显著提升了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此外,当太阳能电池栅线130与焊带进行焊接时,可以改善太阳能电池栅线130与焊带之间出现虚焊以及焊接质量不符合生产标准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提升太阳能电池栅线130与焊带的焊接质量和焊接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同一栅线130,在沿第一方向上,每一非接触金属电极132的长度范围为1mm~3mm,具体可以为1mm、1.5mm、2.2mm或者3mm,非接触金属电极132的长度范围可以保证栅线130上的接触金属电极131与基底100为局部接触结构或者接触金属电极131为点电极,可以在确保载流子收集效果不变甚至更优的情况下,降低接触金属电极131与基底100相接触的金属化区域面积及金属化区域的金属复合,进而显著提升电池片的光电转换效率。此外,非接触金属电极132的长度范围可以保证非接触金属电极132与焊带焊接时的焊点的大小适中,避免由于焊点长度过小导致焊接偏移引起虚焊的情况或者由于接触金属电极131与焊带焊接导致的光伏组件的串联电阻增大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非接触金属电极132的宽度与接触金属电极131的宽度的比值范围为100%~115%,具体可以为100%、105%、109%、113%或者115%,一方面,可以保证非接触金属电极132与焊带焊接时的焊点的宽度适中,避免焊点宽度过小导致焊接偏移引起虚焊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接触金属电极131的宽度过大,进而有效避免构成接触金属电极131的烧穿浆料耗量过高以及太阳能电池的遮光面积过大的负面影响。此外,光伏组件焊接时,过多焊点易影响焊接工艺。
在一些实施例中,非接触金属电极132远离基底100的顶面高于接触金属电极131远离基底100的顶面,即在印刷过程中,烧穿浆料的厚度小于非烧穿浆料的厚度,换言之,与非接触金属电极132远离基底100的顶面与接触金属电极131远离基底100的顶面齐平相比,相当于降低了接触金属电极131的厚度,可以有效降低栅线130浆料的成本,接触金属电极131主要用以收集表面电流,再通过非接触金属电极132将电流传输到主栅或者焊带位置,降低接触金属电极131的厚度,有利于降低栅线130的串阻。此外,非接触金属电极132的耐焊性和可焊性比接触金属电极131的耐焊性和可焊性好,因此,当太阳能电池栅线130与焊带进行焊接时,非接触金属电极132远离基底100的顶面高于接触金属电极131远离基底100的顶面可以改善太阳能电池栅线130与焊带之间出现虚焊以及焊接质量不符合生产标准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提升太阳能电池栅线130与焊带的焊接质量和焊接效率。具体的,在垂直基底100的方向上,非接触金属电极132的顶面与接触金属电极131的顶面的高度差范围为1μm~15μm,具体可以为1μm、3μm、8μm或者15μm,此高度差范围不仅可以保证太阳能电池栅线130与焊带的焊接质量符合生产标准,而且保证栅线130的串联电阻适中。本申请对非接触金属电极132的具体高度以及接触金属电极131的具体高度不作限定,只需满足非接触金属电极132远离基底100的顶面高于接触金属电极131远离基底100的顶面,且高度差范围为1μm~15μm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非接触金属电极132与接触金属电极131可以通过一步分段印刷,然后共同烧结制备,不仅有利于降低栅线130浆料的烧结温度,而且简化栅线130的制备工艺流程,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具体地,烧结温度为720℃~78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先进行接触金属电极131的制备,后进行非接触金属电极132的制备,因此,在高温烧结过程中两种浆料混合的比例较少,确保构成接触金属电极131的浆料与基底100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特性,从而降低栅线130的串联电阻,有利于保证载流子收集效果更优,进而有利于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金属电极131的侧壁与非接触金属电极132的侧壁相接触,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接触金属电极131的上表面与非接触金属电极132的下表面相接触,本申请对接触金属电极131与非接触金属电极132相接触的具体位置或者具体方式不作限定,只需满足接触金属电极131与非接触金属电极132之间构成欧姆接触即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制备栅线130之前对接触金属电极131的位置进行激光开孔并进行激光掺杂形成掺杂区域,以降低基底100的金属化区域面积及接触金属电极131引起的表面复合,进而有利于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其中,激光开孔的大小以及形状与接触金属电极131的大小形状相对应,包括但不限于圆形点、方形点、矩形点或非连续的线段。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技术方案中,栅线130包括间隔排布的接触金属电极131以及非接触金属电极132,接触金属电极131位于相邻的非接触金属电极132之间,即栅线130与基底100的欧姆接触区域采用局部接触设计,从而可以实现在确保载流子收集效果不变甚至更优的情况下,大幅降低栅线130与基底100相接触的金属化区域面积及接触金属电极131引起的表面复合,保证了栅线130具有较小的电阻,进而显著提升了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栅线130由接触金属电极131以及非接触金属电极132构成,其中,非接触金属电极132由非烧穿浆料烧结形成,由于非烧穿浆料可以由价格低廉的金属组成,且非烧穿浆料的烧结温度较低,有利于降低栅线130浆料的成本以及降低栅线130浆料的烧结温度;非接触金属电极132的耐焊性和可焊性比接触金属电极131的耐焊性和可焊性好,因此,当所有非接触金属电极132的总长度范围为栅线130的长度的15%~30%,不仅可以保证栅线130收集载流子的效果不变甚至更优,有效降低接触金属电极131与基底100相接触的金属化区域面积及金属化区域的金属复合,而且当太阳能电池栅线130与焊带进行焊接时,可以改善太阳能电池栅线130与焊带之间出现虚焊以及焊接质量不符合生产标准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提升太阳能电池栅线130与焊带的焊接质量和焊接效率。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光伏组件用于将接收的光能转化为电能。参考图3,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光伏组件包括电池串、连接条140、封装层以及盖板;电池串由多个太阳能电池连接形成,太阳能电池可以为前述的任一太阳能电池;连接条140用于将栅线130收集的电流汇集并传输,连接条140包括多条第一连接条141以及多条第二连接条142,第一连接条141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连接条142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连接条141与第二连接条142相交,第一连接条141与非接触金属电极132远离基底100的一侧相接触;封装层可以为EVA或POE等有机封装胶膜,封装层覆盖在电池串的表面以密封;盖板可以为玻璃盖板或塑料盖板等,盖板覆盖在封装层背离电池串的表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上设置有陷光结构以增加入射光的利用率。光伏组件具有较高的电流收集能力和较低的载流子复合率,可实现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条140为一体成型结构,即,第一连接条141与第二连接条142为一体成型结构,有效减少了第一连接条141与第二连接条142之间的接触点数量,从而降低了连接条140的串联电阻以及光伏组件的总损耗,有利于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连接条140的材料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浸镀型镀锡铜带、浸镀型锡铅铜带或者浸镀型镀银铜带的任意一种。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条141材料与第二连接条142的材料不同,第一连接条141的材料与之相接触的栅线130的材料的兼容性或适配性更好,以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降低接触电阻,第二连接条142的材料与之相接触的栅线130的材料的兼容性或适配性更好,以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降低接触电阻,从而降低了连接条140的串联电阻以及光伏组件的总损耗,从而提升太阳能电池栅线130与焊带的焊接质量和焊接效率,有利于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也就是说,本申请对第一连接条141的具体材料以及第二连接条142的具体材料不做限定,只需满足连接条140的材料与之相接触的栅线130的材料的兼容性或适配性更好,从而降低连接条140的串联电阻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条140为铜网焊带,铜网焊带可以降低每一条焊带的宽度,从而降低焊带覆盖太阳能电池的面积,有利于提高太阳能电池吸收太阳光的效率,进而太阳能电池捕捉到的光能让光伏组件产生额外增加的功率,有利于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条140在基底100的正投影面积小于或等于基底100的表面积的2%~4.5%,具体可以为2%、2.8%、3.6%、4.1%或者4.5%,连接条140在基底100的正投影面积范围保证了连接条140覆盖太阳能电池的面积较小,有利于提高太阳能电池吸收太阳光的效率,进而太阳能电池捕捉到的光能让光伏组件产生额外增加的功率,有利于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与非接触金属电极132的相接触的第一连接条141的个数大于或等于第一连接条141的总个数的90%,如此,可以改善太阳能电池栅线130与连接条140之间出现虚焊以及焊接质量不符合生产标准的问题,有利于降低光伏组件的串联电阻以及总损耗,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填充因子以及光电转换效率,进一步有利于改善太阳能电池栅线130与焊带的焊接质量和焊接效率。本申请对第一连接条141的具体总条数不做限定,只需满足与非接触金属电极132的相接触的第一连接条141的个数大于或等于第一连接条141的总个数的90%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有利于降低第一连接条141的长度以及第二连接条142的长度,相当于缩短光伏组件电流的传输路径,从而降低连接条140的串联电阻,有利于提高光伏组件的输出电流。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但不相互垂直,即第二连接条142至少与一条栅线130相接触,相当于增加了连接条140与栅线130的接触面积,因此,有效避免栅线130与连接条140之间出现少焊的情况,有利于载流子的收集以及电流的汇总,有利于提升光电转换效率,进一步有利于提升太阳能电池栅线130与焊带的焊接质量和焊接效率。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自更动与修改,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底以及钝化层,所述钝化层位于所述基底上;
多条间隔排布的栅线,所述栅线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栅线包括间隔排布的接触金属电极以及非接触金属电极,所述接触金属电极位于相邻的所述非接触金属电极之间,所述接触金属电极贯穿所述钝化层与基底接触,所述非接触金属电极与所述接触金属电极电连接,且所述非接触金属电极位于所述钝化层远离所述基底的表面;
其中,在同一条所述栅线,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有所述非接触金属电极的总长度范围为所述栅线的长度的15%~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在同一所述栅线,所述非接触金属电极在所述基底的正投影的面积与所述栅线在所述基底的正投影的面积的比值范围为10%~4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对于同一所述栅线,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每一所述非接触金属电极的长度范围为1mm~3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接触金属电极远离所述基底的顶面高于所述接触金属电极远离所述基底的顶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在垂直所述基底的方向上,所述非接触金属电极的顶面与所述接触金属电极的顶面的高度差范围为1μm~15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非接触金属电极的宽度与所述接触金属电极的宽度的比值范围为100%~115%。
7.一种光伏组件,包括:
电池串,所述电池串由多个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连接而成;
连接条,所述连接条用于将所述栅线收集的电流汇集并传输,所述连接条包括多条第一连接条以及多条第二连接条,所述第一连接条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条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条与所述第二连接条相交,所述第一连接条与所述非接触金属电极远离所述基底的一侧相接触;
封装层,所述封装层用于覆盖所述电池串的表面;
盖板,所述盖板用于覆盖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电池串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组件,与所述非接触金属电极的相接触的所述第一连接条的个数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连接条的总个数的90%。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组件,所述连接条在所述基底的正投影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基底的表面积的2%~4.5%。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组件,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CN202122617007.6U 2021-10-28 2021-10-28 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Active CN2163893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17007.6U CN216389390U (zh) 2021-10-28 2021-10-28 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17007.6U CN216389390U (zh) 2021-10-28 2021-10-28 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89390U true CN216389390U (zh) 2022-04-26

Family

ID=81248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17007.6U Active CN216389390U (zh) 2021-10-28 2021-10-28 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893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065714U (zh) 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US11621359B1 (en) Solar cell, photovoltaic module,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olar cell
CN213519988U (zh)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串
CN117219687B (zh) 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CN217933805U (zh) 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AU2023200098B2 (en) Solar cell and photovoltaic module
CN115985980B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EP4362108A1 (en) Solar cell and photovoltaic module
CN117936606B (zh) 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CN115810688A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EP4177966A1 (en) Busbar-free 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 solar cell and 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 solar cell module
CN108615775B (zh) 一种叉指背接触异质结单晶硅电池
CN117727813A (zh) 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CN220934090U (zh) 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CN116632075A (zh) 电池片及光伏组件
CN208507687U (zh) 一种叉指背接触异质结单晶硅电池
CN216389390U (zh) 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CN213519989U (zh)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
CN115000198A (zh) 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CN219106162U (zh) 双面太阳能电池
CN115377231B (zh) 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CN115377232B (zh) 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CN220543923U (zh) 电池片及光伏组件
CN218585995U (zh) 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CN218730969U (zh) 光伏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