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86301U - 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86301U
CN216386301U CN202122726181.4U CN202122726181U CN216386301U CN 216386301 U CN216386301 U CN 216386301U CN 202122726181 U CN202122726181 U CN 202122726181U CN 216386301 U CN216386301 U CN 2163863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pipeline
engine
heat exchanger
pneumatic b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2618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琛
林楠
漆光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ste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szt Test Equipment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szt Test Equipment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szt Test Equipment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2618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863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863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863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sting Of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涉及发动机测试的技术领域,该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包括:换热器;所述自吸泵用于使第一冷却管路内的冷却液加压后进入到换热器内,在第一冷却管路和所述第二冷却管路之间连接有旁路管,所述旁路管与第一冷却管路的连接处位于所述自吸泵与所述发动机之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的第一冷却管路用于发动机的出液口连接,第二冷却管路用于与发动机的进液口连接,当需要发动机非试验阶段的时候,需要对发动机进行降温,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与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连接,使发动机的快速降温,缩短试验时间,提高了试验效率。

Description

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测试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发展的越来越成熟,各大车企对汽车试验的要求越来越高,试验次数越来越多,为了保证每次的试验都能够准确模拟汽车在启动时的状态,必须在每次试验后对整车尤其是对发动机进行温度控制。
在试验过程中,对发动机的温度控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因此单次试验的时间比较长,且每次试验都需要将发动机降温;但发动机的自身的冷却系统降温速度较慢,影响试验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以缓解发动机自身冷却系统降温较慢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包括:换热器;第一冷却管路,一端与所述换热器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发动机的出液口连接;第二冷却管路,一端与所述换热器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发动机的进液口连接;
在所述第一冷却管路上设置有自吸泵,所述自吸泵用于使第一冷却管路内的冷却液加压后进入到换热器内,在第一冷却管路和所述第二冷却管路之间连接有旁路管,所述旁路管与第一冷却管路的连接处位于所述自吸泵与所述发动机之间。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冷却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气动球阀和第一截止阀,且所述第一冷却管路上沿着所述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截止阀、第一气动球阀、旁路管和自吸泵;
且所述旁路管上设置有旁通阀。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冷却管路上还设置有第一过滤器,所述第一过滤器设置在所述自吸泵的进液方向。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冷却管路上设置有第二气动球阀和第二截止阀,且所述第二冷却管路上所述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所述旁路管、所述第二气动球阀和所述第二截止阀。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与换热器连接的外循环管路;所述外循环管路包括进水管路和出水管路,所述进水管路的一端与所述换热器连接,所述出水管路的一端与所述换热器连接,且在所述进水管路的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上依次设置有进水截止阀和第二过滤器;
所述出水管路上的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上依次设置有排气阀和出水截止阀。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水管路上连通有第二排水管路,且所述出水管路的出液口的水平位置高于所述第二排水管路。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冷却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排水管路,且第一冷却管路的进液口的水平位置高于所述第一排水管路。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安装架,所述换热器、第一冷却管路和第二冷却管路均设置在所述安装架上。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用于向所述第一气动球阀和所述第二气动球阀供气的供气系统。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自吸泵、第一气动球阀和第二气动球阀。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的第一冷却管路用于发动机的出液口连接,第二冷却管路用于与发动机的进液口连接,当需要发动机非试验阶段的时候,需要对发动机进行降温,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与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连接,使发动机内的冷却液沿着第一冷却管路进入到换热器内进行换热,进而降低冷却液的温度,温度降低的冷却液沿着第二冷却管路回到发动机;这样实现对发动机的快速降温,缩短试验时间,提高了试验效率。由于试验发动机的规格不同,为了使该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能够对不同的发动机进行冷却,旁路管能够有效的调节自吸泵和发动机所需冷却液的流量差,实现该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能够满足不同发动机快速冷却的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
图2为图1所示的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图标:100-换热器;200-自吸泵;300-第一冷却管路;400-第二冷却管路;500-旁路管;600-第一气动球阀;700-第一截止阀;800-第二气动球阀;900-第二截止阀;110-旁通阀;120-进水管路;130-出水管路;140-排气阀; 150-出水截止阀;160-发动机;170-第二过滤器;180-进水截止阀;190-第一过滤器;210-安装架;220-第一排水管路;230-第二排水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参照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包括:换热器100;第一冷却管路300,一端与所述换热器100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发动机160的出液口连接;第二冷却管路400,一端与所述换热器100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发动机160的进液口连接;
在所述第一冷却管路300上设置有自吸泵200,所述自吸泵200用于使第一冷却管路300内的冷却液加压后进入到换热器100内,在第一冷却管路300和所述第二冷却管路400之间连接有旁路管500,所述旁路管500与第一冷却管路300的连接处位于所述自吸泵200与所述发动机160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的换热器100能够快速降低从第一冷却管路300进入到冷却液的温度,进而使降低温度的冷却液沿着第二冷却管路400进入到发动机160的冷却系统内,进而使发动机160快速的降温,减少发动机160的降温时间,缩短试验时间,提高试验效率。
为了满足对不同功率的发动机160进行降温,在第一冷却管路300和第二冷却管路400之间设置有旁管路,当自吸泵200供给的冷却液大于发动机160所需的流量的时候,第二冷却管路400内的部分冷却液不经经过发动机160直接流入到旁管路内,经过旁管路进入到第一冷却管路300内,再经过自吸泵200进入到换热器100内;这样使冷却液的温度更低,对发动机160的降温效果更好。
当自吸泵200供给的冷却液的流量无法满足发动机160的需要的时候,第一冷却管路300内的冷却液产生阻力,使部分冷却液经旁管路直接进入到第二冷却管路400内,经第二冷却管路400流入到发动机160内;此种情况用于应急使用,该发动机160的降温效果相对于自吸泵200提供的冷却液的流量大于发动机160所需的情况较差。
参照图2和图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冷却管路300上设置有第一气动球阀600和第一截止阀700,且所述第一冷却管路300上沿着所述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截止阀700、第一气动球阀600、旁路管500和自吸泵200;
且所述旁路管500上设置有旁通阀110。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冷却管路300上还设置有第一过滤器 190,所述第一过滤器190设置在所述自吸泵200的进液方向。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冷却管路400上设置有第二气动球阀 800和第二截止阀900,且所述第二冷却管路400上所述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所述旁路管500、所述第二气动球阀800和所述第二截止阀900。
当需要更换不同的试验发动机160的时候,通过关闭第一截止阀700 和第二截止阀900,这样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的冷却液不会流出。
在发动机160试验的时候,依靠自身的冷却系统进行冷却降温;当发动机160试验完成以后,第一气动球阀600和第二气动球阀800打开、自吸泵200气动,利用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进行降温,进而高效的降低发动机160的温度。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与换热器100连接的外循环管路;所述外循环管路包括进水管路120和出水管路130,所述进水管路120的一端与所述换热器100连接,所述出水管路130的一端与所述换热器100连接,且在所述进水管路120的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上依次设置有进水截止阀180 和第二过滤器170;
所述出水管路130上的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上依次设置有排气阀140和出水截止阀150。
参照图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水管路130上连通有第二排水管路230,且所述出水管路130的出液口的水平位置高于所述第二排水管路 230。
为了使冷却液能够在换热器100内快速的降低,该换热器100与外循环管路连接,外循环管路内有冷却水,冷却水经进水管路120进入到换热器100内,在换热器100内与冷却液换热后,进入到出水管路130内;为了避免异物进入到换热器100内,在进水管路120内设置有第二过滤器170,经过第二过滤器170过滤的冷却水进入到换热器100内。
为了方便对换热器100的检修等,在进水管路120上设置有进水截止阀180,在出水管路130上设置有出水截止阀150;为了排出冷却水,在出水管路130上设置有第二排水管路230,该第二排水管路230的水平位于低于出水管路130,即当第二排水管路230打开的时候,进水截止阀180和出水截止阀150之间管路内的水能够通过第二排水管路230排出,减少对换热器100维护的时候,冷却水的乱流。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冷却管路300上设置有第一排水管路 220,且第一冷却管路300的进液口的水平位置高于所述第一排水管路220。
当需要检修的时候,打开第一排水管路220,第一排水管路220与第一冷却管路300连接,第一冷却管路300内的冷却液能够从第一排水管路220 排出,冷却液可以为水。
参照图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安装架210,所述换热器100、第一冷却管路300和第二冷却管路400均设置在所述安装架210上。
安装架210上可以安装换热器100、第一冷却管路300、第二冷却管路 400、自吸泵200等等,这样方便通过移动安装架210移动整个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用于向所述第一气动球阀600和所述第二气动球阀800供气的供气系统。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自吸泵200、第一气动球阀600和第二气动球阀800。
控制装置用于控制自吸泵200,第一气动球阀600和第二气动球阀800;当需要开启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的时候,通过控制装置开启自吸泵200,第一气动球阀600和第二气动球阀800;供气系统为第一气动球阀600和第二气动球阀800供气,实现第一气动球阀600和第二气动球阀800的打开和关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的第一冷却管路300用于发动机160的出液口连接,第二冷却管路400用于与发动机160的进液口连接,当需要发动机160非试验阶段的时候,需要对发动机160进行降温,发动机160的冷却系统与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连接,使发动机160内的冷却液沿着第一冷却管路300进入到换热器100内进行换热,进而降低冷却液的温度,温度降低的冷却液沿着第二冷却管路400回到发动机160;这样实现对发动机160的快速降温,由于试验发动机160的规格不同,为了使该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能够对不同的发动机160进行冷却,旁路管500能够有效的调节自吸泵200和发动机160所需冷却液的流量差,实现该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能够满足不同发动机160快速冷却的要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100);第一冷却管路(300),一端与所述换热器(100)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发动机(160)的出液口连接;第二冷却管路(400),一端与所述换热器(100)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发动机(160)的进液口连接;
在所述第一冷却管路(300)上设置有自吸泵(200),所述自吸泵(200)用于使第一冷却管路(300)内的冷却液加压后进入到换热器(100)内,在第一冷却管路(300)和所述第二冷却管路(400)之间连接有旁路管(500),所述旁路管(500)与第一冷却管路(300)的连接处位于所述自吸泵(200)与所述发动机(160)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管路(300)上设置有第一气动球阀(600)和第一截止阀(700),且所述第一冷却管路(300)上沿着所述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截止阀(700)、第一气动球阀(600)、旁路管(500)和自吸泵(200);
且所述旁路管(500)上设置有旁通阀(1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管路(300)上还设置有第一过滤器(190),所述第一过滤器(190)设置在所述自吸泵(200)的进液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管路(400)上设置有第二气动球阀(800)和第二截止阀(900),且所述第二冷却管路(400)上所述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所述旁路管(500)、所述第二气动球阀(800)和所述第二截止阀(90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换热器(100)连接的外循环管路;所述外循环管路包括进水管路(120)和出水管路(130),所述进水管路(120)的一端与所述换热器(100)连接,所述出水管路(130)的一端与所述换热器(100)连接,且在所述进水管路(120)的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上依次设置有进水截止阀(180)和第二过滤器(170);
所述出水管路(130)上的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上依次设置有排气阀(140)和出水截止阀(15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路(130)上连通有第二排水管路(230),且所述出水管路(130)的出液口的水平位置高于所述第二排水管路(23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管路(300)上设置有第一排水管路(220),且第一冷却管路(300)的进液口的水平位置高于所述第一排水管路(22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架(210),所述换热器(100)、第一冷却管路(300)和第二冷却管路(400)均设置在所述安装架(210)上。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向所述第一气动球阀(600)和所述第二气动球阀(800)供气的供气系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自吸泵(200)、第一气动球阀(600)和第二气动球阀(800)。
CN202122726181.4U 2021-11-09 2021-11-09 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 Active CN2163863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26181.4U CN216386301U (zh) 2021-11-09 2021-11-09 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26181.4U CN216386301U (zh) 2021-11-09 2021-11-09 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86301U true CN216386301U (zh) 2022-04-26

Family

ID=81252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26181.4U Active CN216386301U (zh) 2021-11-09 2021-11-09 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863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0278454B2 (en) Coolant temperature controlling system for engine performance test
CN111816894B (zh) 一种燃料电池热管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4051356B (zh) 负压液冷系统
CN106253635A (zh) 一种直流输电换流阀双配水冷却系统
CN208734420U (zh) 发动机分解摩擦功试验冷却液温控系统
CN206035625U (zh) 燃气发动机用闭式冷却循环系统
CN216386301U (zh) 发动机测试冷却装置
CN217179925U (zh) 一种射流微通道散热器试验系统
CN211950650U (zh) 一种用于低温环境模拟试验的发动机冷却液恒温装置
CN109883540A (zh) 测试水泵噪声的装置
CN207233872U (zh) 一种水冷型燃料电池冷却系统性能检测装置
CN204535993U (zh) 一种发动机水温调节回路
CN110849205B (zh) 一种水冷定压补液水箱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14753996A (zh) 一种水泵测试台架及测试方法
CN208112436U (zh) 一种电机台架用电机油冷却系统
CN209279395U (zh) 一种冷却介质供给装置
CN209837161U (zh) 一种试验用冷却水调温系统
CN217084192U (zh) 发动机台架中冷器温控系统
CN217216285U (zh) 发电机氢冷器冷却系统
CN219934700U (zh) 一种冷却循环水控温装置
CN218352981U (zh) 液冷服务器的冷却系统
CN115306531B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装置
CN219679076U (zh) 一种用于电机测试台架的冷却系统
KR20200068399A (ko) 자동변속기 시험용 인터쿨러 열교환기 개폐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CN209978495U (zh) 一种热回收利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24

Address after: 200120 Room 101, 1f, No. 175, weizhan Road, Lingang xinpian District, 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Liste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anghai)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201000 plot D6, Zone D, No. 225, Fute North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Liszt test equipment (Shanghai)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