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58489U - 液体加热容器 - Google Patents

液体加热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58489U
CN216358489U CN202122871891.6U CN202122871891U CN216358489U CN 216358489 U CN216358489 U CN 216358489U CN 202122871891 U CN202122871891 U CN 202122871891U CN 216358489 U CN216358489 U CN 2163584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ttle body
handle
liquid heating
bottom support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87189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华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87189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584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584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584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壶身,壶身具有顶端开口和底端开口;底座,设置在壶身的下方,底座包括发热盘和底部支撑圈,发热盘封堵底端开口,发热盘的边缘具有竖直延伸的翻边,翻边与底部支撑圈的上端结合;缓冲件,设置在壶身的底端外侧壁和翻边的内侧壁之间,缓冲件隔开壶身和底座。本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壶身、底座和缓冲件,在壶身的外侧和底座的内侧设置有缓冲件,缓冲件能够隔开壶身和底座,避免底座直接与壶身接触而导致温度过高的问题,当壶身为玻璃、陶瓷等易破裂材质时,缓冲件也能够防止玻璃壶身或陶瓷壶身与底座接触位置过紧而破裂。

Description

液体加热容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电加热水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对于高质量生活追求的现代人来说,选择电水壶产品除了考虑其质量外,对产品的外形美观度也有着较高的要求。目前市面上的电水壶,有一类采用玻璃或者陶瓷制成壶身结构,因为其外形美观,款式多变,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欢迎。然而因为玻璃和陶瓷都属于较脆的材质,在将壶体与发热盘的固定结构设计中就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让步,不能直接采用施力较大的卡装、压铸或是破坏其本体结构的螺钉以及其他类似的固定方案,而通常是采用玻璃胶来固定壶体与发热盘,这种固定结构的不好之处在于:用玻璃胶将玻璃或陶的壶体和发热盘组装的时候,仍然需要工具进行相互的压紧,如果受力过大或是受力不均匀,就很容易将壶身压破,报废率极高,费时费力,增加原材料损耗及成本,因此可见有必要作出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壶身,壶身具有顶端开口和底端开口;底座,设置在壶身的下方,底座包括发热盘和底部支撑圈,发热盘封堵底端开口,发热盘的边缘具有竖直向上延伸的翻边,翻边与底部支撑圈的上端结合;缓冲件,设置在壶身的底端外侧壁和翻边的内侧壁之间,缓冲件隔开壶身和底座。
本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壶身、底座和缓冲件,底座位于壶身的下方,底座包括封堵壶身的底端开口的发热盘和围设在壶身的底端的外周的底部支撑圈,加热件设置在发热盘的下方,用于在发热盘下方加热壶身内的液体;发热盘的边缘具有竖直延伸的翻边,翻边与底部支撑圈的上端结合,能够防止外部的液体顺着底部支撑圈与发热盘的间隙进入到底部支撑圈内部,对发热盘、耦合件等电器部件造成影响,同时,也能够起到加强底部支撑圈的结构强度的作用;在壶身的底端外侧和翻边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缓冲件,缓冲件能够隔开壶身和底座,避免底部支撑圈直接与壶身接触而导致温度过高的问题,当壶身为玻璃、陶瓷等易破裂材质时,缓冲件也能够防止玻璃壶身或陶瓷壶身与底座接触位置过紧而破裂。
进一步地,底部支撑圈为金属底部支撑圈或塑胶底部支撑圈,当底部支撑圈为塑胶底部支撑圈时,缓冲件能够隔离塑胶底部支撑圈和壶身,防止壶身的热量过多的传递到塑胶底部支撑圈上,而导致塑胶底部支撑圈过热老化,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当底部支撑圈为金属底部支撑圈时,缓冲件同样能够隔离金属底部支撑圈和壶身,防止壶身的热量过多的传递到金属底部支撑圈上而导致金属底部支撑圈温度过高,触碰烫手。
另外,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盘上形成有一圈第一凹槽,壶身的下端位于第一凹槽中,第一凹槽中具有玻璃胶,用于固定壶身和发热盘,第一凹槽的槽口朝上,翻边形成第一凹槽的外圈侧壁的一部分。
在这些实施例中,发热盘上形成有用于灌胶固定壶身和发热盘的一圈第一凹槽,壶身的下端位于第一凹槽中,在第一凹槽中灌注玻璃胶,用于固定壶身和发热盘。
在一些实施例中,壶身包括壶主体侧壁和与壶主体侧壁的下端相连的收口部,收口部的直径小于壶主体侧壁的直径,底部支撑圈围设在收口部的外周,缓冲件设置在底部支撑圈与收口部之间。
在这些实施例中,底部支撑圈围设在壶身的收口部外周,在底部支撑圈与壶身之间具有间隙,缓冲件位于该间隙中,能够遮挡该间隙,防止从液体加热容器的外部看到该间隙的内部结构,提升产品的美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壶身还包括过渡段,过渡段连接壶主体侧壁和收口部,缓冲件的上表面与底部支撑圈的上端平齐,并且,过渡段的下表面与缓冲件的上表面相抵接。
在这些实施例中,壶身由上至下包括壶主体侧壁、过渡段和收口部,过渡段连接壶主体侧壁和收口部,过渡段的下表面与缓冲件的上表面相抵接,能够避免玻璃或陶瓷壶身直接与硬物接触而产生破裂,并且,在实际装配时,缓冲件支撑过渡段也能够起到固定壶身相对于发热盘的位置的作用,有利于壶身与发热盘之间的灌胶装配。进一步地,缓冲件的上表面与底部支撑圈的上表面平齐,使得缓冲件能够遮挡底部支撑圈与壶身之间的间隙,防止灰尘等杂物堆积在该缝隙中而影响产品的清洁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的外圈侧壁向内弯曲形成有一圈台阶面,缓冲件为硅胶圈,硅胶圈夹持在台阶面与过渡段之间。如此设置,通过将硅胶圈卡设在发热盘的边缘所形成台阶面中,硅胶圈夹持在台阶面和过渡段之间,使得硅胶圈的安装稳固,不会轻易掉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壶盖组件,盖设在顶端开口处,壶盖组件的中部具有通孔;茶篮组件,茶篮组件包括过滤筒和提拉杆,过滤筒设置在壶身中,提拉杆的下端与过滤筒固定连接,提拉杆的上端挂设于通孔中,茶篮组件能够相对于壶盖组件上下移动。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茶篮组件与壶盖组件可活动连接,使得液体加热容器能够实现泡茶的功能,丰富液体加热容器的用途,并能够在煮茶时在壶盖组件的外部通过拉动实现茶篮组件的上升,实现茶、水分离。进一步地,在无需煮茶时,可以将茶篮组件拆卸下来,单独存放。
在一些实施例中,壶盖组件包括:盖体;提手座,在盖体上侧与盖体相连接,提手座上开设有通孔;提手盖,提手盖设置在提手座上方,提手盖的下端具有大体上呈球形的安装槽;提拉杆的上端设置有与安装槽相适配的配合部,配合部卡设到安装槽中。
在这些实施例中,提手座和提手盖共同用于提起盖体,便于用户取下盖体;通过在提手盖上设置一个大体上呈球形的安装槽,用于装置茶篮组件,一方面,便于茶篮组件的安装和取下,另一方面,也使得提手盖和茶篮组件之间的连接紧固,能够通过移动提手盖向上提起和向下推动茶篮组件,实现煮茶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手盖包括弹性柱、围设在弹性柱外部的塑胶圈以及包覆在弹性柱和塑胶圈外部的金属片,安装槽设置在弹性柱上,弹性柱的侧壁上设置有筋条,提手座的上端具有第二凹槽,弹性柱安装在第二凹槽中,且筋条与第二凹槽过盈配合。
在这些实施例中,提手座可与提手盖分离,提手座的上端具有第二凹槽,提手盖包括弹性柱和设置在弹性柱侧壁上的筋条,弹性柱可插拔地安装在第二凹槽中,并且筋条与第二凹槽过盈配合,可以确保弹性柱与第二凹槽的槽内壁之间不贴合,减小弹性柱与第二凹槽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提手盖和提手座之间的结合力合理,提手盖既有适中的力度固定在提手座上,不会在倒水时脱落,又不会使得提手盖和提手座之间的连接过于紧密,有利于提手盖与提手座之间的分离,可以不费力地取下提手座。进一步地,第二凹槽的底壁上开设有通孔,壶身内的蒸汽能够从该通孔处排出,提手盖安装在第二凹槽中,能够遮挡通孔,起到防止蒸汽直接与由通孔喷出而烫伤用户的作用,并且,可以通过弹性柱和第二凹槽的槽内壁之间的间隙排出蒸汽,不影响盖体的正常排汽。提手盖还包括塑胶圈以及包覆在弹性柱和塑胶圈外部的金属片,金属片能够起到保护塑胶圈和弹性柱的作用,遮挡塑胶圈与弹性柱的连接部位,防止灰尘堆积到该部位,有利于提升产品的清洁度;并且,金属片也能够提升产品的档次,提升美观。
在一些实施例中,塑胶圈位于弹性柱的顶部,在提手盖与提手座组装到位的情况下,塑胶圈的下表面与提手座的上表面相抵接。
在这些实施例中,在提手盖与提手座组装到位的情况下,塑胶圈的下表面与提手座的上表面相抵接,从而能够防止弹性柱与第一凹槽之间过度挤压,确保提手盖和提手座之间的装配位置合理,进一步确保提手盖和提手座之间的结合力合理,提手盖既有适中的力度固定在提手座上,不会在倒水时脱落,又不会使得提手盖和提手座之间的连接过于紧密,有利于提手盖与提手座之间的分离,可以不费力地取下提手座。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柱与第二凹槽的槽内壁之间的间隙为0.3mm至0.6mm。如此设置,可以确保弹性柱与第二凹槽的槽内壁之间不贴合,减小弹性柱与第二凹槽之间的摩擦力,有利于提手盖与提手座之间的分离,并且,也可以通过弹性柱和第二凹槽的槽内壁之间的间隙排出蒸汽。
在一些实施例中,筋条与第二凹槽的槽内壁之间的过盈量为0.3mm至0.6mm。如此设置,既能够避免筋条与第二凹槽的槽内壁之间的过盈量过大,确保提手盖能够轻松装入和取下,能有适中的力度固定在提手座上;又能够避免筋条与第二凹槽的槽内壁之间的过盈量过小,以此达到提手盖与提手座之间紧塞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筋条为首尾不相连的螺旋状筋条,筋条的数量为多条,多条筋条在弹性柱的圆周方向上占据弹性柱的至少四分之三圆周。
在这些实施例中,每一条筋条的首尾不相连能够确保蒸汽可以从多条筋条之间排出,不影响盖体的正常排汽;进一步地,筋条为螺旋状,并且,在弹性柱的外侧设置多条筋条,多条筋条在弹性柱的圆周方向上占据弹性柱的至少四分之三圆周,使得提手盖能够居中、平稳放置在提手座的第一凹槽内,防止晃动,也能够避免弹性柱的侧壁直接与第一凹槽的侧壁接触而导致两者之间的摩擦力过大,无法轻松装入和取下提手盖。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申请的上述和其他目的和特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的缓冲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中J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的茶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的茶篮组件的拆分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的茶篮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的茶篮组件的剖视拆分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液体加热容器,111壶身,1111壶主体侧壁,1112收口部,1113过渡段,112发热盘,1121台阶面,1122第一凹槽,1123翻边,113底部支撑圈,114缓冲件,115加热件,116玻璃胶,120盖体,121提手座,1212通孔,122提手盖,1221弹性柱,1222筋条,1223塑胶圈,1224金属片,1225安装槽,130茶篮组件,131滤筒,132提拉杆,1321配合部,1322收口杆,1323球形杆,1324柱形杆,140弹性圈,150壶身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9描述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10。
然而,本申请可按照许多不同的形式例示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具体实施例。更确切地说,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申请将是彻底的和完整的,并且将要把本申请的范围充分地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不应被理解为本公开的实施形态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10,包括:壶身111,壶身111具有顶端开口和底端开口;底座,设置在壶身111的下方,底座包括发热盘112和底部支撑圈113,发热盘112封堵底端开口,发热盘112的边缘具有竖直延伸的翻边1123,翻边1123与底部支撑圈113的上端结合;缓冲件114,设置在壶身111的底端外侧壁和翻边1123的内侧壁之间,缓冲件114隔开壶身111和底座。
本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10包括壶身111、底座和缓冲件114,底座位于壶身111的下方,底座包括封堵壶身111的底端开口的发热盘112和围设在壶身111的底端的外周的底部支撑圈113,加热件115设置在发热盘112的下方,用于在发热盘112下方加热壶身111内的液体;发热盘112的边缘具有竖直延伸的翻边1123,翻边1123与底部支撑圈113的上端结合,能够防止外部的液体顺着底部支撑圈113与发热盘112的间隙进入到底部支撑圈113内部,对发热盘112、耦合件等电器部件造成影响,同时,也能够起到加强底部支撑圈113的结构强度的作用;在壶身111的底端外侧和翻边1123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缓冲件114,缓冲件114能够隔开壶身111和底座,避免底座直接与底部支撑圈113接触而导致温度过高的问题,当壶身111为玻璃、陶瓷等易破裂材质时,缓冲件114也能够防止玻璃壶身或陶瓷壶身与底座接触位置过紧而破裂;缓冲件114还能够起到防水的作用,进一步防止液体进入到底部支撑圈113的内部。
进一步地,底部支撑圈113为金属底部支撑圈113或塑胶底部支撑圈113,当底部支撑圈113为塑胶底部支撑圈113时,缓冲件114能够隔离塑胶底部支撑圈113和壶身111,防止壶身111的热量过多的传递到塑胶底部支撑圈113上,而导致塑胶底部支撑圈113过热老化,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当底部支撑圈113为金属底部支撑圈113时,缓冲件114同样能够隔离金属底部支撑圈113和壶身111,防止壶身111的热量过多的传递到金属底部支撑圈113上而导致金属底部支撑圈113温度过高,触碰烫手。
在实际应用中,壶身111为玻璃壶身,玻璃壶身具有透明性好、耐热、无毒无害的优点,可使得用户能够从壶身111的外部清楚地看到放置于壶身111内的茶叶的状态,做到放心安全的饮用,且提高了液体加热容器10的可观赏性。具体地,例如可以为高硼硅玻璃,高硼硅玻璃具有良好的耐热和抗瞬间温差的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发热盘112与底部支撑圈113可以是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提高发热盘112与底部支撑圈113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可将发热盘112与底部支撑圈113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并且,通过将发热盘112与底部支撑圈113设计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提高了液体加热容器10的整体性,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减少了安装工序,提高了安装效率,使液体加热容器10的安装更为方便可靠。当然,发热盘112与底部支撑圈113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使得发热盘112和底部支撑圈113的结构简单,单体零件易于加工生产,发热盘112与底部支撑圈113之间可以焊接连接,焊接连接具有连接稳固、加工方便、成本低等优点。
对于底部支撑圈113的具体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盘112上形成有一圈第一凹槽1122,壶身111的下端位于第一凹槽1122中,第一凹槽1122中具有玻璃胶116,用于固定壶身111和发热盘112,第一凹槽1122的槽口朝上,第一凹槽1122的外圈侧壁形成翻边1123。
在这些实施例中,发热盘112上形成有用于灌胶固定壶身111和发热盘112的一圈第一凹槽1122,壶身111的下端位于第一凹槽1122中,在第一凹槽1122中灌注玻璃胶116,用于固定壶身111和发热盘112。
在实际应用中,当玻璃壶身灌胶固定时,先将硅胶圈放入发热盘112所形成的台阶面1121上,然后灌胶固化,使玻璃壶身与发热盘112固定,此时硅胶圈被卡住在玻璃壶身与发热盘112之间,起相关作用。
对于壶身111的具体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壶身111包括壶主体侧壁1111和与壶主体侧壁1111的下端相连的收口部1112,收口部1112的直径小于壶主体侧壁1111的直径,底部支撑圈113围设在收口部1112的外周,缓冲件114的上表面与底部支撑圈113的上表面平齐。
在这些实施例中,底部支撑圈113围设在壶身111的收口部1112外周,在底部支撑圈113与壶身111之间具有间隙,缓冲件114位于该间隙中,并且,缓冲件114的上表面与底部支撑圈113的上表面平齐,使得缓冲件114能够遮挡该间隙,防止灰尘等杂物堆积在该缝隙中而影响产品的清洁度,同时,也能够遮挡该间隙,防止从液体加热容器10的外部看到该间隙的内部结构,提升产品的美观性。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壶身111还包括过渡段1113,过渡段1113连接壶主体侧壁1111和收口部1112,过渡段1113的下表面与缓冲件114的上表面相抵接。
在这些实施例中,壶身111由上至下包括壶主体侧壁1111、过渡段1113和收口部1112,过渡段1113连接壶主体侧壁1111和收口部1112,过渡段1113的下表面与缓冲件114的上表面相抵接,能够避免玻璃或陶瓷壶身直接与硬物接触而产生破裂,并且,在实际装配时,缓冲件114支撑过渡段1113也能够起到固定壶身111相对于发热盘112的位置的作用,有利于壶身111与发热盘112之间的灌胶装配。
如图1和图2所示,对于底座的具体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122的外圈侧壁向内弯曲形成有一圈台阶面1121,缓冲件114为硅胶圈,硅胶圈夹持在台阶面1121与过渡段1113之间。如此设置,通过将硅胶圈卡设在发热盘112的边缘所形成台阶面1121中,硅胶圈夹持在台阶面1121和过渡段1113之间,使得硅胶圈的安装稳固,不会轻易掉出。
在实际应用中,当玻璃壶身灌胶固定时,先将缓冲件114放入发热盘112所形成的台阶面1121上,然后将壶身111安装到发热盘112上,使得过渡段1113放置在缓冲件114上,然后灌胶固化,使玻璃壶身与发热盘112固定,此时缓冲件114被卡住在玻璃壶身与壶身111底部五金圈内,缓冲件114的上表面支撑过渡段1113,起到固定壶身111的作用,这样无需设置其他用于固定壶身111的夹紧结构、固定结构等,即可实现壶身111相对于发热盘112的平稳放置,在等待胶干的过程中,壶身111不会相对于发热盘112晃动。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液体加热容器10还包括:壶盖组件,盖设在顶端开口处,壶盖组件的中部具有通孔1212;茶篮组件130,茶篮组件130的一端安装在壶身111内,茶篮组件130的另一端穿设于通孔1212中并伸出到壶盖组件外,茶篮组件130能够相对于壶盖组件上下移动。
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茶篮组件130与壶盖组件可活动连接,使得液体加热容器10能够实现泡茶的功能,丰富液体加热容器10的用途,并能够在煮茶时在壶盖组件的外部通过拉动实现茶篮组件130的上升,实现茶、水分离。进一步地,在无需煮茶时,可以将茶篮组件130拆卸下来,单独存放。
对于壶盖组件的具体结构,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壶盖组件包括:盖体120;提手座121,在盖体120上侧与盖体120相连接,提手座121上开设有通孔1212;提手盖122,提手盖122设置在提手座121上方,提手盖122的下端具有大体上呈球形的安装槽1225;茶篮组件130包括过滤筒131和提拉杆132,提拉杆132的上端设置有与安装槽1225相适配的配合部1321,配合部1321卡设到安装槽1225中,提拉杆132的下端与过滤筒131相连接。
在这些实施例中,提手座121和提手盖122共同用于提起盖体120,便于用户取下盖体120;通过在提手盖122上设置一个大体上呈球形的安装槽1225,用于装置茶篮组件130,一方面,便于茶篮组件130的安装和取下,另一方面,也使得提手盖122和茶篮组件130之间的连接紧固,能够通过移动提手盖122向上提起和向下推动茶篮组件130,实现煮茶功能。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提手盖122可以作为一件两用,当使用液体加热容器10煮水时,单独使用提手盖122,这种情况下,提手盖122能够遮挡提手座121上的通孔1212,起到防止蒸汽直接与由通孔1212喷出而烫伤用户的作用。当煮茶时,可以将茶蓝组件固定在提手盖122上,具体地,当加入茶叶后,将茶蓝组件的提拉杆132从提手座121的通孔1212装入,然后将提手盖122装上,即将提拉杆132的配合部1321装入提手盖122的安装槽1225内,此时,只要操作提手盖122,向上提起和向下合盖,实现煮茶功能。
如图7和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槽1225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开口部、球形部和柱形部,柱形部的槽口小于球形部的最大直径,安装槽1225的槽口小于球形部的最大直径;配合部1321由下至上依次包括收口杆1322、球形杆1323和柱形杆1324,收口杆1322与开口部相适配,球形杆1323与球形部相适配,柱形杆1324与柱形部相适配。
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配合部1321由下至上依次包括收口杆1322、球形杆1323和柱形杆1324,使得配合部1321的长度较大,与弹性柱1221之间的接触长度也较大,因此,弹性柱1221能够在长度方向上更多的固定提拉杆132,防止提拉杆132前后、左右摆动,使得茶篮组件130能够平稳运动。进一步地,安装槽1225的槽口小于球形部的最大直径,使得球形杆1323能够紧固地与弹性柱1221相结合,避免提拉杆132与弹性柱1221分离;进一步地,柱形部的槽口小于球形部的最大直径,相应地,柱形杆1324的直径也小于球形杆1323的最大直径,由于柱形杆1324位于提拉杆132的最上方,直径较小有利于进入到安装槽1225中,有利于使得配合部1321能够顺利地安装入安装槽1225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槽1225的槽口设置有导向部,导向部为一圈斜面,导向部的下端直径大于导向部的上端直径。如此设置,通过在安装槽1225的槽口设置一圈斜面作为导向部,使得导向部能够在安装茶篮组件130时起到导向的作用,配合部1321能够沿着导向部滑入安装槽1225中。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需要安装茶篮组件130时,将配合部1321止抵于导向部,向安装槽1225内推动提拉杆132,使得配合部1321能够顺利地安装入安装槽1225中。
如图1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液体加热容器10还包括:弹性圈140,设置在通孔1212处,提拉杆132夹设于弹性圈140中,提拉杆132的直径大于弹性圈140的内径,弹性圈140能够与提拉杆132配合,以使茶篮组件130相对于盖体120定位在任意位置。
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在通孔1212中设置弹性圈140,并使得提拉杆132夹设于弹性圈140中,从而使得弹性圈140能够与提拉杆132配合使得茶篮组件130相对于盖体120定位在任意位置,进而锁定茶篮组件130。也即,在用户泡茶结束或茶水浓度足够等情况下,可以自行由盖体120的外部提拉提手座121,带动茶篮组件130向上拉起,直至茶篮组件130位于壶身111中较高的位置,实现壶身111中的水与茶篮组件130中的茶叶分离;而相应地,在用户需要泡茶时,也可以手动由盖体120的外部推动提手盖122,带动茶篮组件130向下运动,直至茶篮组件130位于水面以下,实现泡茶。本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10,茶篮组件130可手动升降,用户可根据个人的喜好和不同品种的茶叶特性,自我控制泡茶的时间及茶汤的浓度、口感;并且,茶篮组件130的升降结构、锁定结构设置简单,仅需通过弹性圈140与提拉杆132的配合即可实现茶篮组件130的锁定,生产制造成本低,使用方便、快捷,效果好,同时,由于操作可以从盖体120的外部操作提手盖122实现茶篮组件130的升降,也降低了用户被烫伤的隐患。
对于提手盖122的具体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提手盖122包括弹性柱1221、围设在弹性柱1221外部的塑胶圈1223以及包覆在弹性柱1221和塑胶圈1223外部的金属片1224,安装槽1225设置在弹性柱1221上,弹性柱1221的侧壁上设置有筋条1222,提手座121的上端具有第二凹槽,弹性柱1221安装在第二凹槽中,且筋条1222与第二凹槽过盈配合。
在这些实施例中,提手座121可与提手盖122分离,提手座121的上端具有第二凹槽,提手盖122包括弹性柱1221和设置在弹性柱1221侧壁上的筋条1222,弹性柱1221可插拔地安装在第二凹槽中,并且筋条1222与第二凹槽过盈配合,可以确保弹性柱1221与第二凹槽的槽内壁之间不贴合,减小弹性柱1221与第二凹槽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提手盖122和提手座121之间的结合力合理,提手盖122既有适中的力度固定在提手座121上,不会在倒水时脱落,又不会使得提手盖122和提手座121之间的连接过于紧密,有利于提手盖122与提手座121之间的分离,可以不费力地取下提手座121。进一步地,第二凹槽的底壁上开设有通孔1212,壶身111内的蒸汽能够从该通孔1212处排出,提手盖122安装在第二凹槽中,能够遮挡通孔1212,起到防止蒸汽直接与由通孔1212喷出而烫伤用户的作用,并且,可以通过弹性柱1221和第二凹槽的槽内壁之间的间隙排出蒸汽,不影响盖体120的正常排汽。提手盖122还包括塑胶圈1223以及包覆在弹性柱1221和塑胶圈1223外部的金属片1224,金属片1224能够起到保护塑胶圈1223和弹性柱1221的作用,遮挡塑胶圈1223与弹性柱1221的连接部位,防止灰尘堆积到该部位,有利于提升产品的清洁度;并且,金属片1224也能够提升产品的档次,提升美观。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4和图5所示,通过设置可分离地提手盖122和提手座121,提手盖122还能够用于与茶篮组件130等零部件相连接,从而使得液体加热容器10能够实现泡茶的功能,丰富液体加热容器10的用途,并能够在煮茶时通过拉动提手盖122实现茶篮组件130的上升,实现茶、水分离。
在具体应用中,弹性柱1221为硅胶柱,硅胶具有弹性大、无毒无害、耐高温、性能稳定、成本低、寿命长等优点,适用于食品级的加热器具。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塑胶圈1223位于弹性柱1221的顶部,在提手盖122与提手座121组装到位的情况下,塑胶圈1223的下表面与提手座121的上表面相抵接。
在这些实施例中,在提手盖122与提手座121组装到位的情况下,塑胶圈1223的下表面与提手座121的上表面相抵接,从而能够防止弹性柱1221与第一凹槽1122之间过度挤压,确保提手盖122和提手座121之间的装配位置合理,进一步确保提手盖122和提手座121之间的结合力合理,提手盖122既有适中的力度固定在提手座121上,不会在倒水时脱落,又不会使得提手盖122和提手座121之间的连接过于紧密,有利于提手盖122与提手座121之间的分离,可以不费力地取下提手座121。
在实际产品中,如图4和图5所示,塑胶圈1223的外径可以与提手座121的外径大致相同,或略大于提手座121的外径,有利于从上方提起提手盖122。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柱1221与第二凹槽的槽内壁之间的间隙为0.3mm至0.6mm。如此设置,可以确保弹性柱1221与第二凹槽的槽内壁之间不贴合,减小弹性柱1221与第二凹槽之间的摩擦力,有利于提手盖122与提手座121之间的分离,并且,也可以通过弹性柱1221和第二凹槽的槽内壁之间的间隙排出蒸汽。
在一些实施例中,筋条1222与第二凹槽的槽内壁之间的过盈量为0.3mm至0.6mm。如此设置,既能够避免筋条1222与第二凹槽的槽内壁之间的过盈量过大,确保提手盖122能够轻松装入和取下,能有适中的力度固定在提手座121上;又能够避免筋条1222与第二凹槽的槽内壁之间的过盈量过小,以此达到提手盖122与提手座121之间紧塞的目的。
如图6至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筋条1222为首尾不相连的螺旋状筋条1222,筋条1222的数量为多条,多条筋条1222在弹性柱1221的圆周方向上占据弹性柱1221的至少四分之三圆周。
在这些实施例中,每一条筋条1222的首尾不相连能够确保蒸汽可以从多条筋条1222之间排出,不影响盖体120的正常排汽;进一步地,筋条1222为螺旋状,并且,在弹性柱1221的外侧设置多条筋条1222,多条筋条1222在弹性柱1221的圆周方向上占据弹性柱1221的至少四分之三圆周,使得提手盖122能够居中、平稳放置在提手座121的第一凹槽1122内,防止晃动,也能够避免弹性柱1221的侧壁直接与第一凹槽1122的侧壁接触而导致两者之间的摩擦力过大,无法轻松装入和取下提手盖12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壶身底座150,壶身底座150上设置有第一耦合件、电源线,壶身底座150通过电源线与外部电源连接,底座上设置有与第一耦合件相适配的第二耦合件,底座安装在壶身底座150上,第一耦合件和第二耦合件电连接,实现对加热件115的供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液体加热容器10可以为电水壶、泡茶壶等等。
上面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虽然已表示和描述了一些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其范围的本申请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修改和完善(例如,可以对不同实施例中描述的不同特征进行组合),这些修改和完善也应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本公开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上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件、材料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公开的各方面。

Claims (10)

1.一种液体加热容器(10),其特征在于,包括:
壶身(111),所述壶身(111)具有顶端开口和底端开口;
底座,设置在所述壶身(111)的下方,所述底座包括发热盘(112)和底部支撑圈(113),所述发热盘(112)封堵所述底端开口,所述发热盘(112)的边缘具有竖直向上延伸的翻边(1123),所述翻边(1123)与所述底部支撑圈(113)的上端结合;
缓冲件(114),设置在所述壶身(111)的底端外侧壁和所述翻边(1123)的内侧壁之间,所述缓冲件(114)隔开所述壶身(111)和所述底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盘(112)上形成有一圈第一凹槽(1122),所述壶身(111)的下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1122)中,所述第一凹槽(1122)中具有玻璃胶(116),用于固定所述壶身(111)和所述发热盘(112),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口朝上,所述翻边(1123)形成所述第一凹槽(1122)的外圈侧壁的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壶身(111)包括壶主体侧壁(1111)和与所述壶主体侧壁(1111)的下端相连的收口部(1112),所述收口部(1112)的直径小于所述壶主体侧壁(1111)的直径,所述底部支撑圈(113)围设在所述收口部(1112)的外周,所述缓冲件(114)设置在所述底部支撑圈(113)和所述收口部(111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壶身(111)还包括过渡段(1113),所述过渡段(1113)连接所述壶主体侧壁(1111)和所述收口部(1112),所述缓冲件(114)的上表面与所述底部支撑圈(113)的上端平齐,并且所述过渡段(1113)的下表面与所述缓冲件(114)的上表面相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槽的外圈侧壁向内弯曲形成有一圈台阶面(1121),所述缓冲件(114)为硅胶圈,所述硅胶圈夹持在所述台阶面(1121)与所述过渡段(1113)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加热容器(10)还包括:
壶盖组件,盖设在所述顶端开口处,所述壶盖组件的中部具有通孔(1212);
茶篮组件(130),所述茶篮组件(130)包括过滤筒(131)和提拉杆(132),所述过滤筒(131)设置在所述壶身(111)中,所述提拉杆(132)的下端与所述过滤筒(131)固定连接,所述提拉杆(132)的上端挂设于所述通孔(1212)中,所述茶篮组件(130)能够相对于所述壶盖组件上下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壶盖组件包括:
盖体(120);
提手座(121),在所述盖体(120)上侧与所述盖体(120)相连接,所述提手座(121)上开设有所述通孔(1212);
提手盖(122),所述提手盖(122)设置在所述提手座(121)上方,所述提手盖(122)的下端具有大体上呈球形的安装槽(1225);
所述提拉杆(132)的上端设置有与所述安装槽(1225)相适配的配合部(1321),所述配合部(1321)卡设到所述安装槽(1225)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10),其特征在于,
所述提手盖(122)包括弹性柱(1221)、围设在所述弹性柱(1221)外部的塑胶圈(1223)以及包覆在所述弹性柱(1221)和所述塑胶圈(1223)外部的金属片(1224),所述安装槽(1225)设置在所述弹性柱(1221)上,所述弹性柱(1221)的侧壁上设置有筋条(1222),所述提手座(121)的上端具有第二凹槽陶瓷壶身,所述弹性柱(1221)安装在所述第二凹槽陶瓷壶身中,且所述筋条(1222)与所述第二凹槽陶瓷壶身过盈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塑胶圈(1223)位于所述弹性柱(1221)的顶部,在所述提手盖(122)与所述提手座(121)组装到位的情况下,所述塑胶圈(1223)的下表面与所述提手座(121)的上表面相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柱(1221)与所述第二凹槽陶瓷壶身的槽内壁之间的间隙为0.3mm至0.6mm;和/或
所述筋条(1222)与所述第二凹槽陶瓷壶身的槽内壁之间的过盈量为0.3mm至0.6mm;和/或
所述筋条(1222)为首尾不相连的螺旋状筋条(1222),所述筋条(1222)的数量为多条,多条所述筋条(1222)在所述弹性柱(1221)的圆周方向上占据所述弹性柱(1221)的至少四分之三圆周。
CN202122871891.6U 2021-11-22 2021-11-22 液体加热容器 Active CN2163584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71891.6U CN216358489U (zh) 2021-11-22 2021-11-22 液体加热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71891.6U CN216358489U (zh) 2021-11-22 2021-11-22 液体加热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58489U true CN216358489U (zh) 2022-04-22

Family

ID=81191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871891.6U Active CN216358489U (zh) 2021-11-22 2021-11-22 液体加热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584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70602B2 (en) Pump coffee brewer
EP2292129B1 (en) Brew through lid, assembly of a thermal carafe and a brew through lid as well as a coffee maker including such an assembly
CN216358489U (zh) 液体加热容器
CN216393788U (zh) 液体加热容器
CN109512229A (zh) 一种保温杯滤网装置
CN204207579U (zh) 一种隔热防滑过滤式茶壶
CN107048913B (zh) 一种三合一多用途的功夫茶杯
CN205359075U (zh) 一种带滤网的水杯
CN210870872U (zh) 一种茶水分离泡茶器
CN207544901U (zh) 养生壶
CN209450265U (zh) 一种冲泡保温杯
CN214341506U (zh) 一种带滤网的咖啡壶
CN113349627B (zh) 炖盅与茶漏的两用结构及养生壶
CN217185680U (zh) 茶具的滤网组件及茶具
CN220757163U (zh) 一种具有新型手柄的锅具
CN106852650B (zh) 具有密封嘴的蒸茶茶壶
CN210643716U (zh) 一种咖啡壶
CN218528475U (zh) 盖体组件和液体加热容器
CN201360842Y (zh) 多功能水杯
CN201370370Y (zh) 多功能杯
CN219699633U (zh) 一种电热水壶
CN221511636U (zh) 烹饪盘
CN217447399U (zh) 一种把手及包含把手的滤液容器
CN205359074U (zh) 一种带滤网的水杯
CN216416707U (zh) 一种可拆卸的茶漏和采用该茶漏的泡茶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