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57288U - 一种复合式扬声器及发声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合式扬声器及发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57288U
CN216357288U CN202122982787.4U CN202122982787U CN216357288U CN 216357288 U CN216357288 U CN 216357288U CN 202122982787 U CN202122982787 U CN 202122982787U CN 216357288 U CN216357288 U CN 2163572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ion
loudspeaker
sound
magnetic circuit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8278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明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ingyueda Electroacoust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ingyueda Electroacoust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ingyueda Electroacoust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ingyueda Electroacoust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8278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572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572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572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复合式扬声器,包括:第一振动组件、磁路组件、第一支架以及弹片;磁路组件的外沿通过弹片连接到第一支架内部的侧面;第一振动组件连接到第一支架的开口,且至少部分位于磁路组件提供的磁场中;其中,第一振动组件与磁路组件保持分离;工作时,磁路组件和第一振动组件,转换音频的电信号为振动,并通过弹片传导振动到第一支架,以及通过第一振动组件推动空气产生辐射声波。扬声器的振动通过骨传导发声会有重低音振感和音感,而在前腔内的全音域的声音通过第二音孔再通过人耳的耳道被使用者很好的接收到,即可以有良好的中高音也可以有很好的低音振感,从而提高使用者的音感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复合式扬声器及发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音频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复合式扬声器及发声装置。
背景技术
利用骨传导技术受话,紧贴骨头,声波直接通过骨头传至听神经。因此可以开放双耳,不伤害鼓膜。骨传导一般都是利用面部颊骨直接传导声音。
骨传导有移动式和挤压式两种方式,二者协同可刺激螺旋器引起听觉,其具体传导途径为:“声波-颅骨-骨迷路-内耳淋巴液-螺旋器-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通常人们也并不需利用自己的颅骨去感受声音,但是,当外耳和中耳的病变使声波传递受阻时,则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弥补听力。如骨传导式助听器、骨传导式耳机等,就是利用骨传导来感受声音的。
使用时开放双耳,不堵塞耳朵,解决了入耳式耳机佩戴的不适感。同时,也避免了戴耳机运动时耳内出汗带来的一系列卫生和健康问题。因此,骨传导扬声器耳机十分适合用来运动使用。骨传导耳机适用场景骨传导耳机适用场景开放双耳也保证了危险场景下耳机使用的可能性。
以上常见的骨传导扬声器和由该扬声器组成的设备众多优点,但其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具体的为:现有技术没有集成一体的骨声传导扬声器,而实现骨传导和气传导(通过空气辐射声波)虽然可通过焊接或粘接方式将骨传导扬声器和普通扬声器连接,但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集成为一体,并且该方式占用空间大,成本高,而且不同的发声体其不能很好的配合工作,从而使得听到的声音质量不高,且不能全频域的听到装置发出的声音,当人耳获取的音频质量不高时极可能会导致获取的信息错误或丢失信息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复合式扬声器及发声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复合式扬声器,包括:第一振动组件、磁路组件、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振动组件;
所述第二振动组件为中空片状,所述振动组件的外沿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架内部的侧面,所述第二振动组件的中空部分套接于所述磁路组件的外部,使所述磁路组件通过所述第二振动组件悬于所述第一支架内部;
所述第一振动组件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架的开口,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磁路组件提供的磁场中;其中,所述第一振动组件与所述磁路组件保持分离状态;
工作时,所述磁路组件和所述第一振动组件,转换音频的电信号为振动,并通过所述第二振动组件传导所述振动到所述第一支架,以及通过所述第一振动组件推动空气产生辐射声波。
进一步的,所述磁路组件包括:U铁和第一磁铁;
所述U铁的外沿通过所述第二振动组件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架内部的侧面;
所述第一磁铁设置在所述U铁内的底部中央位置,且所述U铁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一磁铁的外围形成空隙;
所述第一振动组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空隙中。
进一步的,所述磁路组件还包括导磁极片;
所述导磁极片与所述第一磁铁贴合并同心设置;
所述导磁极片的边沿突出于所述第一磁铁的柱面,并位于所述空隙,且不与位于所述空隙中的第一振动组件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磁路组件还包括第二磁铁;
所述第二磁铁与同心叠合设置于所述导磁极片上;
所述第二磁铁的柱面口径与所述第一磁铁的柱面口径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振动组件包括音圈组件、膜片以及折环;
所述膜片和折环;通过音圈组件连接,其中,所述音圈组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磁路组件提供的磁场中;
所述膜片位于所述磁路组件正上方;所述折环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架的开口。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架的开口为外部高于内部的阶梯形;
所述折环连接到所述阶梯形的最低位置,使所述膜片和所述折环,与所述阶梯形最高位置相平。
进一步的,所述音圈组件包括骨架和线圈,所述线圈绕设于所述骨架的外层;所述膜片和所述折环通过防水胶连接到所述骨架,且所述膜片和所述折环均为防水膜片;所述折环通过防水胶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架的开口。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振动组件为弹波或弹片,所述弹片包括复合弹片、铜弹片、不锈钢弹片、聚脂弹片、复合膜片以及塑料弹片。
进一步的,所述折环为胶边。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的开口与第一支架的开口连接,形成闭合腔体;
所述第二支架设有第一音孔,所述第一音孔内侧设有第二调音部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架设有第一气孔,所述第一支架内的所述第一气孔位置还设有第一调音部件。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的开口与第一支架的开口连接,形成闭合腔体;
所述第二支架设有第一音孔,所述第一音孔内侧设有第二调音部件;所述第一支架设有第一气孔,所述第一支架内的所述第一气孔位置还设有第一调音部件。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调音部件包括至少一层防水网和/或防水布和/或防水棉。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调音部件包括至少一层防水网和/或防水布和/或防水棉。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振动组件传导到第一支架的振动具有第一相位;所述通过第一振动组件推动空气产生辐射声波具有第二相位;
所述第一相位和第二相位的相位差绝值为90-180度;优选地,所述第一相位和第二相位的相位差绝值为180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公开了一种复合式扬声器装置,包括壳体、第二音孔以及容纳于所述壳体内的上述所述的扬声器;
所述扬声器的第一支架贴合于所述壳体内的一侧;
所述第二音孔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相对于所述扬声器开口一侧的侧面或正面。
进一步的,还包括分隔部件;所述分隔部件连接所述扬声器的第一支架和所述壳体的内壁,使所述壳体的腔体分为后腔和前腔,其中,所述第二音孔位于所述前腔。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后壳和前壳;
所述前壳还设有硅胶垫;
所述第二音孔位于所述前壳。
进一步的,所述后壳还设有装饰圈。
进一步的,所述后壳对应于所述后腔位置还设有若干第二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扬声器工作频率涵盖45—25000Hz的频率。
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优点:
目前市场上多为入耳式或者骨传导式耳机为主,入耳式长期佩戴耳朵会痛有压迫,骨传导佩戴舒适但中高音则要比入耳式差很多,但低音振感表现优异;本实用新型即可以有良好的中高音也可以有很好的低音振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一种复合式扬声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一种复合式扬声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一种复合式扬声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音圈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一种复合式发声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一种复合式发声装置的爆炸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一种复合式发声装置佩戴位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扬声器;101、U铁;102、导磁极片;201、第一磁铁;202、第二磁铁;301、弹片;401、音圈组件;501、第一支架;502、第二支架;503、第一音孔;504、第二调音部件;505、第一气孔;506、第一调音部件;601、膜片;602、折环;701、壳体;702、分隔部件;703、后腔;704、前腔;705、第二音孔;706、连接件;100、耳道;801、硅胶垫;802、装饰圈;4011、骨架;4012、线圈;7011、后壳;7012、前壳;7013、第二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所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复合式扬声器为辐射声波和骨传导声波集成为一体的扬声器,也即,骨传导扬声器和空气传导辐射声波的扬声器集成为一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扬声器只能单一的作为振动扬声器(骨传导扬声器)或空气传导辐射声波的扬声器的弊端;实现了将两种功能的扬声器集为一体。
参照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合式扬声器10,包括:所述第二振动组件为中空片状,所述振动组件的外沿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架501内部的侧面,所述第二振动组件的中空部分套接于所述磁路组件的外部,使所述磁路组件通过所述第二振动组件悬于所述第一支架501内部;所述第一振动组件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架501的开口,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磁路组件提供的磁场中;其中,所述第一振动组件与所述磁路组件保持分离状态;工作时,所述磁路组件和所述第一振动组件,转换音频的电信号为振动,并通过第二振动组件传导振动到第一支架501,以及通过第一振动组件推动空气产生辐射声波。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一种复合式扬声器10,包括:第一振动组件、磁路组件、第一支架501以及弹片301;所述弹片301为中空片状,所述振动组件的外沿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架501内部的侧面,所述弹片301的中空部分套接于所述磁路组件的外部,使所述磁路组件通过所述弹片301悬于所述第一支架501内部;所述第一振动组件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架501的开口,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磁路组件提供的磁场中;其中,所述第一振动组件与所述磁路组件保持分离状态;工作时,所述磁路组件和所述第一振动组件,转换音频的电信号为振动,并通过弹片301传导振动到第一支架501,以及通过第一振动组件推动空气产生辐射声波。
上述实施例中,本方案使用时通过复合式扬声器10,将电信号转换为音频振动,扬声器10的壳体701直接或间接贴于人耳附近,通过颅骨将振动传递到人耳的听觉机构,同时,上述扬声器10还导致空气振动产生声波,并传送到人耳的听觉机构,形成振动与声波互补的优点,还可以通过高保真扬声器10将音源的声音进行高度还原后,使骨传导振动转换的音频和由空气辐射的音波相结合,即可以有良好的中高音也可以有很好的低音振感,从而提高使用者的音感体验。
下面,将对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复合式扬声器及发声装置作进一步地说明。
参照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合式扬声器10,包括:所述第二振动组件为中空片状,所述振动组件的外沿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架501内部的侧面,所述第二振动组件的中空部分套接于所述磁路组件的外部,使所述磁路组件通过所述第二振动组件悬于所述第一支架501内部;所述第一振动组件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架501的开口,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磁路组件提供的磁场中;其中,所述第一振动组件与所述磁路组件保持分离状态;所述磁路组件包括:U铁101和第一磁铁201;所述U铁101的外沿通过所述第二振动组件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架501内部的侧面;所述第一磁铁201设置在所述U铁101内的底部中央位置,且所述U铁101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一磁铁201的外围形成空隙;所述第一振动组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空隙中。
工作时,所述磁路组件和所述第一振动组件,转换音频的电信号为振动,并通过第二振动组件传导振动到第一支架501,以及通过第一振动组件推动空气产生辐射声波。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振动组件至少部分设置于由U铁101和第一磁铁201形成的空隙中,其中所述第二振动组件优选为弹片301,当工作时,使第一振动组件在第一磁铁201提供的磁场中产生第一振动,该第一振动导致空气产生辐射声波;所述U铁101产生第二振动,并将第二振动通过弹片301传导至第一支架501,通过第一支架501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人体,通过颅骨将振动传递到人耳的听觉机构;例如,将该扬声器10应用于微型音箱或耳机,可将第一支架501作为音箱或耳机的一部分,音箱或耳机工作时,将第一支架501贴于人体,同时实现骨传导功能和推动空气产生辐射声波的功能。针对于目前市场上多为入耳式或者骨传导式耳机为主,入耳式长期佩戴耳朵会痛有压迫,骨传导佩戴舒适但中高音则要比入耳式差很多,但低音振感表现优异。本方案可以使人耳接收到的由骨传导产生的音频和空气产生辐射声波产生的音频进行互补,从而提高人耳听到的音频的品质。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磁路组件还包括导磁极片102;所述导磁极片102与所述第一磁铁201贴合并同心设置;所述导磁极片102的边沿突出于所述第一磁铁的柱面,并位于所述空隙,且不与位于所述空隙中的第一振动组件接触。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导磁极片102作为导磁元件可以调整磁场的分布,使得声音度还原转换更为精准,降低失真率。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磁路组件还包括第二磁铁202;所述第二磁铁202与同心叠合设置于所述导磁极片102上;所述第二磁铁202的柱面口径与所述第一磁铁201的柱面口径相同。
上述实施例中,磁铁组合以增强磁场从而提升扬声器10和由扬声器10组成的设备的输出灵敏度和振动幅度,例如耳机的输出灵敏度和振动幅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描述的磁铁是指可以产生磁场的磁性元件。所述磁性元件可以具有磁化方向,所述磁化方向是指在所述磁性元件内部的磁场方向。磁性元件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磁铁。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磁铁可以包括金属合金磁铁,铁氧体等。其中,金属合金磁铁可以包括钕铁硼、钐钴、铝镍钴、铁铬钴、铝铁硼、铁碳铝,或类似的,或其中多种的组合。铁氧体可以包括钡铁氧体,钢铁氧体,镁锰铁氧体,锂锰铁氧体,或类似的,或其中多种组合。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振动组件包括音圈组件401、膜片601以及折环602;所述膜片601和折环602;通过音圈组件401连接,其中,所述音圈组件401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磁路组件提供的磁场中;所述膜片601位于所述磁路组件正上方;所述折环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架501的开口。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折环602和膜片601可以是一体式,也可为分体式,折环602使膜片601和音圈组件401悬于磁路组件上方;当音圈组件401在磁场力的作用下,带动膜片601振动时,折环602同时也会同步振动,增强了将振动转换为辐射声波的效率;同时也可将振动传导至所述第一支架501,进一步增强用于骨传导的振动。
由于膜片601和磁路组件不同,其产生的振动也不同,也即,磁路组件通过第二振动组件(例如弹片301)传导至第一支架501的振动和通过折环602传导至第一支架501的振动进行互补,从而提升骨传导至人耳的音频的品质。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501的开口为外部高于内部的阶梯形;所述折环602连接到所述阶梯形的最低位置,使所述膜片601和所述折环602,与所述阶梯形最高位置相平。
上述实施例中,外高内低的阶梯形第一支架501,使得折环602和膜片601的突出部分不高于第一支架501开口,当将该扬声器10应用于发声装置或耳机时,可有效减小其所占空间。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音圈组件401包括骨架4011和线圈4012,所述线圈4012绕设于所述骨架4011的外层;所述膜片601和所述折环602通过防水胶连接到所述骨架4011,且所述膜片601和所述折环602均为防水膜片;所述折环602通过防水胶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架501的开口。
上述实施例中,防水的膜片601和防水的折环602,经防水胶连接所述骨架4011,所述折环602通过防水胶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架501,使得膜片601和折环602的连接,以及折环602与所述第一支架501连接的缝隙具有防水功能,从而使整个扬声器10为防水扬声器10。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振动组件为弹波或弹片301,所述弹片包括复合弹片、铜弹片、不锈钢弹片、聚脂弹片、复合膜片以及塑料弹片;其中,当弹片301为述不锈钢弹片时,所述不锈钢弹片厚度为0.005~0.1mm;本申请中弹片301可优选使用不锈钢材质。弹片301还可以使用非金属材料制成,例如使用复合材料、聚脂材料、软胶材料或PVC材料制成。
例如,可以使用厚度为0.08mm的SUS304或SUS301不锈钢作为弹片301,根据扬声器10所需要的振动,调整所使用的弹片5材质或/和厚度,例如也可以使用厚度为0.1mm的不锈钢片作弹片301的材料,低频选择相对比较薄的金属片作为弹片301,高频选择相对比较厚一些的材料制作弹片301。
参照图3所示,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支架502;所述第二支架502的开口与第一支架501的开口连接,形成闭合腔体;所述第二支架502设有第一音孔503,所述第一音孔503内侧设有第二调音部件504。
上述实施例中,扬声器10支架包括第一支架501和第二支架502,通过在第二支架502设置第一音孔503,使得空气传导声波容易从第一音孔503传导出来,提高空气传导声波的声音质量;通过贴合于第一音孔503的具有防水性能的第二调音部件504,使得扬声器10具有良好的防水功能。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音孔503位于所述第二支架502的侧面和/或底面。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音孔503可以设置为多个,其中,在第二支架502的侧面和底面均可设置第一音孔503,增大气传导的传导面积,使空气传导音波具有更好的传导效果。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支架501设有第一气孔505,所述第一支架501内的所述第一气孔505位置还设有第一调音部件506。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述第二支架502的开口与第一支架501的开口连接,形成闭合腔体;所述第二支架502设有第一音孔503,所述第一音孔503内侧设有第二调音部件504;所述第一支架501设有第一气孔505,所述第一支架501内的所述第一气孔505位置还设有第一调音部件506。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501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气孔505和/或所述第二支架502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音孔503。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支架502设置第一音孔503,使得空气传导的辐射声波容易从第一音孔503传导出来,提高气传导声波的声音质量;通过第一气孔505调节平衡第一支架501、U铁101和弹片301形成的音腔内和音腔外的气压,并预防膜片601因前后气压不等造成变形等,其最重要是可以充分利用扬声器10背部辐射能量,可以有效改善低频的下限和低频段的量感。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述气传导声波是通过空气作为传输介质进行声音传导。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孔505位于所述第一支架501的侧面和/或底面,所述第一音孔503位于所述第二支架502的侧面和/或底面。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孔505和所述第一音孔503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方形、椭圆等其它特殊形状;所述第一气孔505和所述第一音孔503的位置和形状可根据加工时的耳机或其他发声设备的需求进行灵活设置。
通过第一气孔505调节平衡外壳20形成的音腔内外气压及预防振膜105因前后气压不等造成变形等,其最重要是可以充分利用扬声器10背部辐射能量,可以有效改善低频的下限和低频段的量感。
所述第一调音部件506和第二调音部件504,优选使用调音材料,可用于第一气孔505和第一音孔503处,用于改善中高频,使声音更清澈,不会浑浊不清,并且关键还能做到五级防水功能,调音材料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网布、棉等材质,不限于防水处理的网布、棉等。设置的所述第一调音部件506和第二调音部件504配合第一气孔505和第一音孔503的形状,以及所述第一调音部件506和第二调音部件504的为调音材料,使第一气孔505大小要求是在能起到泄露空气作用前提下,第一气孔505尽量小,孔太小或太大都会削弱低频、声场变小,优选的,将第一气孔505有效直径设为不小于1mm。以达到更好的低频效果。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音部件504包括至少一层防水网和/或防水布和/或防水棉。其防止液体进入耳壳内腔,所述防水材质设计,还能够调节扬声器10频率及腔体容积获得更好的音质效果。第二调音部件优选使用调音材料,可使用于第一音孔503处,用于改善中高频,使声音更清澈,不会浑浊不清,并且关键还能做到五级防水功能,调音材料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网布、棉等材质,不限于防水处理的网布、棉等。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折环602为胶边,例如胶边可以使用软胶材料或PVC材料制成,软胶材料或PVC材料使得折环602具有一定的弹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501开口的通过所述胶边与膜片601连接;所述膜片601为薄面状结构,位于所述磁路组件的正上方,所述音圈组件401与膜片601和折环602连接,其中音圈组件位于,U铁101和磁性元件之间的空隙,使得音圈组件401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磁路组件提供的磁场中,其中,所述磁性元件包括同心设置的至少一个磁铁和至少一个导磁片;所述膜片601位于所述磁路组件正上方;所述折环602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架501的开口;由上述结构组成高保真扬声器10,其中,高保真指的能完美再现原著声音或影像的设备和载体,理想状态通常没有失真。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弹片301传导到第一支架501的振动具有第一相位;所述通过第一振动组件推动空气产生辐射声波具有第二相位;所述第一相位和第二相位的相位差绝值为90-180度;本申请中优选地,所述第一相位和第二相位的相位差绝值为180度,所述相位差为180度的振动和辐射声波,两者能够更好的互补,扬声器的发声质量。
上述实施例中,不同频率和不同相位的振动,使二者相位和频率可互补,在同一扬声器10或以扬声器10为主的发声装置,使低频和中高频可互补,进一步提升音频效果,降低失真。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还公开了一种复合式发声装置,包括壳体701、第二音孔705以及容纳于所述壳体701内的上述扬声器10;所述扬声器10包括:第一振动组件、磁路组件、第一支架501以及弹片301;所述磁路组件的外沿通过所述弹片301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架501内部的侧面;所述第一振动组件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架501的开口,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磁路组件提供的磁场中;其中,所述第一振动组件与所述磁路组件保持分离;所述复合式扬声器10的第一支架501贴合于所述壳体701内的一侧;所述第二音孔705设置于所述壳体701内,且相对于所述扬声器10开口一侧的侧面或正面。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复合式发声装置,可以作为音箱、耳机或其他发声设备的一部分,其中,壳体传导的振动和由第二音孔705传出的声音,同步传入到人耳听觉机构,使听到的声音可以相互辅助,让使用者,请声音更清晰,具有更好的声音还原度。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分隔部件702;所述分隔部件702连接所述扬声器10的第一支架501和所述壳体701的内壁,使所述壳体701的腔体分为后腔703和前腔704,其中,所述第二音孔705位于所述前腔704。
上述实施例中,前腔704、后腔703以及分隔部件702;所述分隔部件702将所述壳体701内的腔体,分隔为前腔704和后腔703;所述分隔部件702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架501开口处;所述分隔部件702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所述壳体701内的腔体;所述分隔部件702的第一端的口径小于第二端的口径,例如,可以使其呈现喇叭形;所述第二音孔705位于所述前腔704。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701通过连接件706连接到第一支架501,从而使第一壳体501的振动通过所述连接件706传至所述壳体701。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通过传输模块与外部音源电性连接,其中,传输模块包括线材和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线路板,是电子元器件电气连接的载体,即电路载体),其中,接口可以使用通用的3.5mm标准音频接口,根据不同的使用方或也可以使用微型USB接口;在一些实施例中,传输模块为蓝牙模块;所述振动全频扬声器10使用三个高保真复合式扬声器10;其中,所述全频扬声器10的频率范围为45—25000Hz;所述装置配对设置,其中设置一个所述装置为左声道,设置另一个所述装置为右声道,相对于传统耳机以及现有的骨传导耳机的单声道或混合声道,本方案的设置可以让用户获得更好音效体验,尤其是立体声效果的体验方面更加出色。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后壳7011对应于所述后腔703位置还设有若干第二气孔7013。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第二气孔7013调节平衡壳体701形成的音腔腔体的用于骨传导振动的频率,其中第二气孔7013的数量和孔大小都对频率有影响,直接影响声音听感,尤其是对低频的影响,同时还能预防膜片601和/或折环602因前后气压不等造成变形等,其最重要是可以充分利用扬声器10背部辐射能量,可以有效改善低频的下限和低频段的量感。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如图5和6所示,所述壳体701包括后壳7011和前壳7012;所述前壳7012还设有硅胶垫801;所述第二音孔705位于所述前壳7012。使用时,通过硅胶垫801将该装置贴于人脸,由于硅胶垫801具有一定的张力、柔韧性、优良的绝缘性、耐压,耐高温,耐低温,其化学性质稳定、环保安全、无异味,从而改进使用时的舒适感;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壳7011和前壳7012相结合形成容纳将扬声器10的壳体701,通过分体设置的后壳7011和前壳7012方便生产组装;在后壳7011和前壳7012的结合部位通过设置防水胶圈使得该装置具有防水效果。
在一示例中,可将该装置作为耳机的音筒,将其连接到耳机头戴从组成头戴式耳机,或通过该装置连接耳挂组成耳挂式耳机;还可以通过无线部件,例如蓝牙组成蓝牙耳机等。另一方面,本申请中所述的扬声器10还以直接作为耳机中的扬声器10使用。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后壳7011还设有装饰圈802,通过装饰圈802对后壳7011进行装饰,例如,可在后壳7011上设置不同颜色的装饰圈802,外壳整体更加美观。
在一些实施例中,并结合附图7示出的一种复合式发声装置佩戴位置,其中,壳体701的后腔703贴合于人耳的耳道100附近位置,使人耳听到扬声器10的发声会有低音振感和音感,所述扬声器10为一个或两个以上的高保真扬声器10,而在前腔704内的全音域的声音通过第二音孔705也可以很好的通过人耳的耳道100被使用者很好的接收到。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复合式扬声器及发声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20)

1.一种复合式扬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振动组件、磁路组件、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振动组件;
所述第二振动组件为中空片状,所述振动组件的外沿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架内部的侧面,所述第二振动组件的中空部分套接于所述磁路组件的外部,使所述磁路组件通过所述第二振动组件悬于所述第一支架内部;
所述第一振动组件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架的开口,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磁路组件提供的磁场中;其中,所述第一振动组件与所述磁路组件保持分离状态;
工作时,所述磁路组件和所述第一振动组件,转换音频的电信号为振动,并通过所述第二振动组件传导所述振动到所述第一支架,以及通过所述第一振动组件推动空气产生辐射声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设有第一气孔,所述第一支架内的所述第一气孔位置还设有第一调音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组件包括:U铁和第一磁铁;
所述U铁的外沿通过所述第二振动组件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架内部的侧面;
所述第一磁铁设置在所述U铁内的底部中央位置,且所述U铁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一磁铁的外围形成空隙;
所述第一振动组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空隙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组件还包括导磁极片;
所述导磁极片与所述第一磁铁贴合并同心设置;
所述导磁极片的边沿突出于所述第一磁铁的柱面,并位于所述空隙,且不与位于所述空隙中的第一振动组件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组件还包括第二磁铁;
所述第二磁铁与同心叠合设置于所述导磁极片上;
所述第二磁铁的柱面口径与所述第一磁铁的柱面口径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动组件包括音圈组件、膜片以及折环;
所述膜片和折环;通过音圈组件连接,其中,所述音圈组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磁路组件提供的磁场中;
所述膜片位于所述磁路组件正上方;所述折环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架的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开口为外部高于内部的阶梯形;
所述折环连接到所述阶梯形的最低位置,使所述膜片和所述折环,与所述阶梯形最高位置相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振动组件传导到第一支架的振动具有第一相位;所述通过第一振动组件推动空气产生辐射声波具有第二相位;
所述第一相位和第二相位的相位差绝值为90-180度。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音圈组件包括骨架和线圈,所述线圈绕设于所述骨架的外层;
所述膜片和所述折环通过防水胶连接到所述骨架,且所述膜片和所述折环均为防水膜片;
所述折环通过防水胶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架的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的开口与第一支架的开口连接,形成闭合腔体;
所述第二支架设有第一音孔,所述第一音孔内侧设有第二调音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3或8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振动组件为弹波或弹片,所述弹片包括复合弹片、铜弹片、不锈钢弹片、聚脂弹片、复合膜片以及塑料弹片。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环为胶边。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相位和第二相位的相位差绝值为180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音部件包括至少一层防水网和/或防水布和/或防水棉。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音部件包括至少一层防水网和/或防水布和/或防水棉。
16.一种复合式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第二音孔以及容纳于所述壳体内的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
所述扬声器的第一支架贴合于所述壳体内的一侧;
所述第二音孔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相对于所述扬声器开口一侧的侧面或正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隔部件;所述分隔部件连接所述扬声器的第一支架和所述壳体的内壁,使所述壳体的腔体分为后腔和前腔,其中,所述第二音孔位于所述前腔。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后壳和前壳;
所述前壳还设有硅胶垫;
所述第二音孔位于所述前壳。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还设有装饰圈。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对应于所述后腔位置还设有若干第二气孔。
CN202122982787.4U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复合式扬声器及发声装置 Active CN2163572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82787.4U CN216357288U (zh)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复合式扬声器及发声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82787.4U CN216357288U (zh)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复合式扬声器及发声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57288U true CN216357288U (zh) 2022-04-19

Family

ID=81155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82787.4U Active CN216357288U (zh)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复合式扬声器及发声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5728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78921A (zh) * 2023-11-01 2023-12-2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78921A (zh) * 2023-11-01 2023-12-2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7278921B (zh) * 2023-11-01 2024-05-24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39090B1 (ko) 스피커장치
WO1982001636A1 (en) Electroacoustic converter
JP2009543421A (ja) 多機能マイクロスピーカー
JP2009088942A (ja) イヤホン装置
JP2003032768A (ja) ヘッドホン
CN216357249U (zh) 一种tws骨声传导耳机
CN216357288U (zh) 一种复合式扬声器及发声装置
CN212413403U (zh) 一种新型听音装置
CN209105438U (zh) 低频微型动圈式扬声器
CN114071334A (zh) 一种复合式扬声器及发声装置
CN210491148U (zh) 骨传导耳机
CN218243813U (zh) 一种骨传导扬声器振子及骨传导耳机
EP1894436A1 (en) In-ear phone
CN211831141U (zh) 扬声器结构
CN210609588U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JP2016012768A (ja) イヤホン
WO2002030151A2 (en) Audio apparatus
CN210183541U (zh) 一种多发声单元组合结构
TW202135538A (zh) 揚聲器結構
CN216795238U (zh) 一种防水骨声传导扬声器及耳机
CN216795277U (zh) 一种骨声传导扬声器及耳机
CN114466272A (zh) 一种防漏音耳机及实现方法
CN216795239U (zh) 一种开放式骨声传导扬声器及耳机
CN216357289U (zh) 一种全频骨声传导扬声器及耳机
WO2023053958A1 (ja) 振動子及び聴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