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46643U - 一种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46643U
CN216346643U CN202122964423.3U CN202122964423U CN216346643U CN 216346643 U CN216346643 U CN 216346643U CN 202122964423 U CN202122964423 U CN 202122964423U CN 216346643 U CN216346643 U CN 2163466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vaporator
cross
reinforcing strip
flow fan
d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6442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宪
张玉忠
熊华祥
罗会斌
赵维丹
王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6442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466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466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466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该空调器包括外壳以及安装于外壳内的蒸发器、贯流风机和第一加强条。第一加强条固定连接于外壳的内侧,贯流风机设置于外壳的中部,蒸发器设置于第一加强条和贯流风机之间,第一加强条与蒸发器的间距和蒸发器与贯流风机的间距的比值范围为0.8至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由于采用了呈一定比值范围的第一加强条与蒸发器的间距和蒸发器与贯流风机的间距,所以能够合理的排布蒸发器和贯流风机的位置,提高出风量,提高蒸发器的利用率,提高换热效率,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空调器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的空调柜机中蒸发器和贯流风机的排布位置不佳,导致整机的风道系统未充分利用,出风量较低,并且蒸发器的利用率较低,换热效率低,用户体验感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合理的排布蒸发器和贯流风机的位置,提高出风量,提高蒸发器的利用率,提高换热效率,提升用户体验。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外壳以及安装于外壳内的蒸发器、贯流风机和第一加强条,第一加强条固定连接于外壳的内侧,贯流风机设置于外壳的中部,蒸发器设置于第一加强条和贯流风机之间,第一加强条与蒸发器的间距和蒸发器与贯流风机的间距的比值范围为0.8至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由于采用了呈一定比值范围的第一加强条与蒸发器的间距和蒸发器与贯流风机的间距,所以能够合理的排布蒸发器和贯流风机的位置,提高出风量,提高蒸发器的利用率,提高换热效率,提升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第一加强条与蒸发器的间距等于蒸发器与贯流风机的间距。以进一步提高空调器的出风量。
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第二加强条,第一加强条与第二加强条相对设置,第二加强条固定连接于外壳的内侧,蒸发器和贯流风机均设置于第一加强条和第二加强条之间,第一加强条与蒸发器的间距和蒸发器与第二加强条的间距的比值范围为0.45至1。合理的第一加强条与蒸发器的间距和蒸发器与第二加强条的间距的比值能够控制蒸发器两侧的间隙大小,以提高蒸发器的利用率,从而提高蒸发器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蒸发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平直段、折弯段和第二平直段,贯流风机设置于折弯段的内凹侧。在贯流风机产生的负压作用下,外界空气穿过蒸发器并聚拢形成出风气流,随后向室内吹出,以调节室内气温。
进一步地,第一平直段的延长线与第二平直段的延长线形成的角度范围为45度至65度。合理的折弯角度能够提高蒸发器的换热效率,增强蒸发器的换热效果,保证出风气流得到有效换热。
进一步地,第一平直段与贯流风机的间距和第二平直段与贯流风机的间距的比值范围为0.5至1。合理的第一平直段与贯流风机的间距和第二平直段与贯流风机的间距的比值能够控制贯流风机两侧间隙的大小,提高出风效率,增大出风量。
进一步地,外壳包括后围板和前面板,后围板与前面板连接,且共同围成内部空腔,蒸发器、贯流风机和第一加强条均设置于内部空腔内。第一加强条和第二加强条均与后围板固定连接,以提高后围板的强度,防止后围板发生变形或者折弯的情况。
进一步地,后围板呈弧形设置,后围板设置有开设有进风口的进风区域,蒸发器设置有进风侧,进风区域的弧长和进风侧的横截面长度的比值范围为0.8至1.2。合理的进风区域的弧长和进风侧的横截面长度的比值能够使得蒸发器能够完全高效地对进入内部空腔的外界空气进行换热,提升可靠性。
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蒸发器支架,蒸发器安装于蒸发器支架上,蒸发器支架设置于外壳内,且与第一加强条抵持。蒸发器支架用于对蒸发器进行支撑和固定。
进一步地,蒸发器支架设置有导风斜面,导风斜面沿第一加强条到蒸发器的方向逐渐靠近蒸发器设置。以对进入内部空腔的外界空气进行导流,加快外界空气流入蒸发器的速度,提高蒸发器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的爆炸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的数学模型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中进风区域与进风侧相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中进风区域与进风侧相对应的数学模型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与现有技术中的柜式空调的出风量对比折线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中空气流动的流速云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中空气流动的流速线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空调器;110-外壳;111-后围板;112-前面板;113-内部空腔;114-进风区域;120-蒸发器;121-第一平直段;122-折弯段;123-第二平直段;124-进风侧;130-贯流风机;140-第一加强条;150-第二加强条;160-蒸发器支架;161-导风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请结合参照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100,用于调控室内气温。其能够合理的排布蒸发器120和贯流风机130的位置,提高出风量,提高蒸发器120的利用率,提高换热效率,提升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空调器100为空调柜机,空调器100沿竖直方向放置于地面上,且能够向室内吹出热风或者冷风,以实现空调器100制热或者制冷的功能。
空调器100包括外壳110、蒸发器120、贯流风机130、第一加强条140、第二加强条150和蒸发器支架160。其中,蒸发器120、贯流风机130、第一加强条140、第二加强条150和蒸发器支架160均安装于外壳110内,外壳110用于对蒸发器120、贯流风机130、第一加强条140、第二加强条150和蒸发器支架160进行遮蔽和保护。
进一步地,贯流风机130设置于蒸发器120的内侧,贯流风机130用于产生负压,以带动空气流动形成出风气流,蒸发器120用于对出风气流进行换热,以使出风气流实现制热或者制冷的功能。第一加强条140和第二加强条150相对设置于外壳110的两内侧,且均与外壳110固定连接,蒸发器120和贯流风机130均设置于第一加强条140和第二加强条150之间,第一加强条140和第二加强条150共同作用,以提高外壳110的强度,防止外壳110发生变形或者折弯的情况。蒸发器120安装于蒸发器支架160上,蒸发器支架160用于对蒸发器120进行支撑和固定,蒸发器支架160与第一加强条140抵持,以防止漏风的情况发生。
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条140和第二加强条150均沿竖直方向延伸,以在竖直方向上对外壳110进行加强,分担外壳110在竖直方向上承受的重力,防止外壳110在空调器100使用时间长了以后发生变形的情况,延长空调器100的使用寿命。
值得注意的是,贯流风机130设置于外壳110的中部,蒸发器120设置于第一加强条140和贯流风机130之间,第一加强条140与蒸发器120的间距和蒸发器120与贯流风机130的间距的比值范围为0.8至1.5。合理的第一加强条140与蒸发器120的间距和蒸发器120与贯流风机130的间距的比值能够控制蒸发器120与贯流风机130之间的距离,以提高空调器100的出风量。为了便于理解,将第一加强条140与蒸发器120的间距表示为第一间距A,将蒸发器120与贯流风机130的间距表示为第二间距B,第一间距A与第二间距B的比值范围为0.8至1.5。
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条140与蒸发器120的间距和蒸发器120与贯流风机130的间距的比值为1,即第一加强条140与蒸发器120的间距等于蒸发器120与贯流风机130的间距,以进一步提高空调器100的出风量。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条140与蒸发器120的间距和蒸发器120与贯流风机130的间距的比值可以为0.8,也可以为1.5,对第一加强条140与蒸发器120的间距和蒸发器120与贯流风机130的间距的比值不作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第一加强条140与蒸发器120的间距和蒸发器120与第二加强条150的间距的比值范围为0.45至1。合理的第一加强条140与蒸发器120的间距和蒸发器120与第二加强条150的间距的比值能够控制蒸发器120两侧的间隙大小,以提高蒸发器120的利用率,从而提高蒸发器120的换热效率。为了便于理解,将蒸发器120与第二加强条150表示为第三间距C,第一间距A与第三间距C的比值范围为0.45至1。
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条140与蒸发器120的间距和蒸发器120与第二加强条150的间距的比值为0.7,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条140与蒸发器120的间距和蒸发器120与第二加强条150的间距的比值可以为0.45,也可以为1,对第一加强条140与蒸发器120的间距和蒸发器120与第二加强条150的间距的比值不作具体限定。
具体地,第一加强条140和第二加强条150沿预设方向相对设置,第一加强条140与蒸发器120的间距为第一加强条140和蒸发器120在预设方向上的最小距离,蒸发器120与第二加强条150的间距为第二加强条150和蒸发器120在预设方向上的最小距离,而蒸发器120与贯流风机130的间距是蒸发器120与贯流风机130之间的最小距离。
蒸发器1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平直段121、折弯段122和第二平直段123。本实施例中,第一平直段121、折弯段122和第二平直段123一体成型,以提高连接强度。贯流风机130设置于折弯段122的内凹侧,在贯流风机130产生的负压作用下,外界空气穿过蒸发器120并聚拢形成出风气流,随后向室内吹出,以调节室内气温。具体地,第一平直段121垂直于预设方向设置,以增大过风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第一平直段121的延长线与第二平直段122的延长线形成的角度范围为45度至65度,即折弯段122的折弯角度范围为45度至65度。合理的折弯段122的折弯角度能够提高蒸发器120的换热效率,增强蒸发器120的换热效果,保证出风气流得到有效换热。为了便于理解,将折弯段122的折弯角度表示为夹角a,夹角a的范围为45度至65度。
本实施例中,折弯段122的折弯角度为55度,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折弯段122的折弯角度可以为45度,也可以为65度,对折弯段122的折弯角度不作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第一平直段121与贯流风机130的间距和第二平直段123与贯流风机130的间距的比值范围为0.5至1。合理的第一平直段121与贯流风机130的间距和第二平直段123与贯流风机130的间距的比值能够控制贯流风机130两侧间隙的大小,提高出风效率,增大出风量。具体地,由于第一平直段121与贯流风机130的间距小于或者等于第二平直段123与贯流风机130的间距,所以第一平直段121与贯流风机130的间距是蒸发器120与贯流风机130之间的最小间距,即第一平直段121与贯流风机130的间距为蒸发器120与贯流风机130的间距,也就是说,第一平直段121与贯流风机130的间距为第二间距B。为了便于理解,将第二平直段123与贯流风机130的间距表示为第四间距D,第二间距B与第四间距D的比值范围为0.5至1。
本实施例中,第一平直段121与贯流风机130的间距和第二平直段123与贯流风机130的间距的比值为0.8,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平直段121与贯流风机130的间距和第二平直段123与贯流风机130的间距的比值可以为0.5,也可以为1,对第一平直段121与贯流风机130的间距和第二平直段123与贯流风机130的间距的比值不作具体限定。
外壳110包括后围板111和前面板112。后围板111与前面板112连接,且共同围成内部空腔113,蒸发器120、贯流风机130、第一加强条140、第二加强条150和蒸发器支架160均设置于内部空腔113内。第一加强条140和第二加强条150均与后围板111固定连接,以提高后围板111的强度,防止后围板111发生变形或者折弯的情况。
请结合参照图4和图5,需要说明的是,后围板111呈弧形设置,后围板111设置有开设有进风口(图未示)的进风区域114,蒸发器120设置有进风侧124,进风区域114的位置与进风侧124的位置相对应,在贯流风机130产生的负压作用下,外界空气通过后围板111的进风区域114进入内部空腔113,并穿过蒸发器120的进风侧124形成出风气流。具体地,进风区域114的弧长和进风侧124的横截面长度的比值范围为0.8至1.2。合理的进风区域114的弧长和进风侧124的横截面长度的比值能够使得蒸发器120能够完全高效地对进入内部空腔113的外界空气进行换热,提升可靠性。为了便于理解,将进风区域114的弧长表示为第一长度E,将进风侧124的横截面长度表示为第二长度F,第一长度E与第二长度F的比值范围为0.8至1.2。
本实施例中,进风区域114的弧长和进风侧124的横截面长度的比值为1,即进风区域114的弧长和进风侧124的横截面长度相等,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进风区域114的弧长和进风侧124的横截面长度的比值可以为0.8,也可以为1.2,对进风区域114的弧长和进风侧124的横截面长度的比值不作具体限定。
请继续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蒸发器支架160设置有导风斜面161,导风斜面161沿第一加强条140到蒸发器120的方向逐渐靠近蒸发器120设置,以对进入内部空腔113的外界空气进行导流,加快外界空气流入蒸发器120的速度,提高蒸发器120的换热效率,并且能够防止外界空气在蒸发器支架160和蒸发器120之间产生涡流。
请结合参照图6、图7和图8,需要说明的是,在现有技术的柜式空调中,第一间距A与第二间距B的比值为0.7,第一间距A与第三间距C的比值为0.26,夹角a的度数为30度,第二间距B与第四间距D的比值为0.45,第一长度E与第二长度F的比值为0.7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空调器100在第一间距A与第二间距B的比值、第一间距A与第三间距C的比值、夹角a的度数、第二间距B与第四间距D的比值以及第一长度E与第二长度F的比值这五个参数上做出调整,以提高出风量,提高蒸发器120的利用率,提高换热效率。
具体地,将现有技术中的柜式空调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空调器100进行出风量对比,得出结果如下表。
Figure BDA0003377740130000081
由此表可见,在相同转速下,现有技术中的柜式空调的出风量明显小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空调器100的出风量;并且空调器100出风量与柜式空调出风量的差值在转速变大的过程中逐渐增大。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空调器100由于合理地对蒸发器120和贯流风机130的排布位置进行了调整,所以能够有效提高出风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100,第一加强条140固定连接于外壳110的内侧,贯流风机130设置于外壳110的中部,蒸发器120设置于第一加强条140和贯流风机130之间,第一加强条140与蒸发器120的间距和蒸发器120与贯流风机130的间距的比值范围为0.8至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100由于采用了呈一定比值范围的第一加强条140与蒸发器120的间距和蒸发器120与贯流风机130的间距,所以能够合理的排布蒸发器120和贯流风机130的位置,提高出风量,提高蒸发器120的利用率,提高换热效率,提升用户体验。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10)以及安装于所述外壳(110)内的蒸发器(120)、贯流风机(130)和第一加强条(140),所述第一加强条(140)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110)的内侧,所述贯流风机(130)设置于所述外壳(110)的中部,所述蒸发器(120)设置于所述第一加强条(140)和所述贯流风机(130)之间,所述第一加强条(140)与所述蒸发器(120)的间距和所述蒸发器(120)与所述贯流风机(130)的间距的比值范围为0.8至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条(140)与所述蒸发器(120)的间距等于所述蒸发器(120)与所述贯流风机(130)的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二加强条(150),所述第一加强条(140)与所述第二加强条(150)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加强条(150)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110)的内侧,所述蒸发器(120)和所述贯流风机(130)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加强条(140)和所述第二加强条(150)之间,所述第一加强条(140)与所述蒸发器(120)的间距和所述蒸发器(120)与所述第二加强条(150)的间距的比值范围为0.45至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1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平直段(121)、折弯段(122)和第二平直段(123),所述贯流风机(130)设置于所述折弯段(122)的内凹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直段(121)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二平直段(123)的延长线形成的角度范围为45度至65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直段(121)与所述贯流风机(130)的间距和所述第二平直段(123)与所述贯流风机(130)的间距的比值范围为0.5至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10)包括后围板(111)和前面板(112),所述后围板(111)与所述前面板(112)连接,且共同围成内部空腔(113),所述蒸发器(120)、所述贯流风机(130)和所述第一加强条(140)均设置于所述内部空腔(113)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围板(111)呈弧形设置,所述后围板(111)设置有开设有进风口的进风区域(114),所述蒸发器(120)设置有进风侧(124),所述进风区域(114)的弧长和所述进风侧(124)的横截面长度的比值范围为0.8至1.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蒸发器支架(160),所述蒸发器(120)安装于所述蒸发器支架(160)上,所述蒸发器支架(160)设置于所述外壳(110)内,且与所述第一加强条(140)抵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支架(160)设置有导风斜面(161),所述导风斜面(161)沿所述第一加强条(140)到所述蒸发器(120)的方向逐渐靠近所述蒸发器(120)设置。
CN202122964423.3U 2021-11-26 2021-11-26 一种空调器 Active CN2163466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64423.3U CN216346643U (zh) 2021-11-26 2021-11-26 一种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64423.3U CN216346643U (zh) 2021-11-26 2021-11-26 一种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46643U true CN216346643U (zh) 2022-04-19

Family

ID=811557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64423.3U Active CN216346643U (zh) 2021-11-26 2021-11-26 一种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466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82213B (zh) 一种混流空调
CN107816751B (zh) 壁挂式空调的室内机
WO2023246706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WO2022052714A1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9340915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6839086B (zh) 一种风机盘管机组
CN216346643U (zh) 一种空调器
CN109611952A (zh) 一种空调柜机
WO2023236680A1 (zh) 风道组件、贯流风机及空气调节设备
CN110986159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9763291U (zh) 一种空调柜机
CN209054682U (zh) 一种空调外机侧板以及空调器
CN201110602Y (zh) 一种采用新型风道系统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WO2023130769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8418972U (zh) 一种多面出风卡式空调机
CN107192014B (zh) 空调室内机
WO2021218292A1 (zh) 离心风机及具有该离心风机的窗机空调
CN116182255A (zh) 一种空调器
CN21060192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6346632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200593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1575287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16769577U (zh) 空调器
CN21068847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036807U (zh) 一种具有导流组件的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