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39961U - 一体化雨污分流截流井 - Google Patents

一体化雨污分流截流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39961U
CN216339961U CN202121697221.0U CN202121697221U CN216339961U CN 216339961 U CN216339961 U CN 216339961U CN 202121697221 U CN202121697221 U CN 202121697221U CN 216339961 U CN216339961 U CN 2163399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wage
piece
overflow weir
chamber
well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9722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荣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jiang Yiro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jiang Yiro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jiang Yiro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jiang Yiro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9722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399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399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3996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30Flood prevention; Flood or storm water management, e.g. using flood barrier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体化雨污分流截流井,涉及市政工程技术领域,旨在解决悬浮和固态杂质容易影响截流井排水性能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井体,井体的内底面上固定连接有溢流堰,溢流堰将井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污水腔和溢流腔,井体上连通有与污水腔连通的合流管以及与溢流腔连通的排放管,污水腔的侧壁上连通有排污管,位于合流管上方的污水腔的内壁上设有水平设置的第一过滤件,沿溢流堰的高度方向滑动连接有第二过滤件。本实用新型通过结构的设置实现对固态杂质的稳定收集,进而确保结构整体排水性能的稳定。

Description

一体化雨污分流截流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体化雨污分流截流井。
背景技术
截流井用在雨污合流系统中,目的是为了将雨污水分离。旱季时因管中只有污水,截流井可以将污水截住,流往新建污水管中,雨季时将部分雨水与污水截住并流入污水管中,其余雨水溢流通过堰体,继续向下游流动。
流经截流井的雨水当中会通常会混合有各种各样的固态杂质,固态杂质的种类通常包含着沉降杂质和悬浮杂质,为了阻隔固态杂质通常会在堰体的顶部设置网板来实现对固态杂质的阻隔,固态杂质中的悬浮杂质通常体积大质量轻,在污水中处在漂浮和悬浮的状态,通常会堵住网板上的网孔,影响结构整体的排水性能,因而设置一种实现对污水中悬浮杂质稳定收集的结构就很有必要。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体化雨污分流截流井,通过对水中固态杂质的收集达到确保结构整体排水性能稳定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体化雨污分流截流井,包括井体,所述井体的内底面上固定连接有溢流堰,所述溢流堰将井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污水腔和溢流腔,所述井体上连通有与污水腔连通的合流管以及与溢流腔连通的排放管,所述污水腔的侧壁上连通有排污管,位于合流管上方的所述污水腔的内壁上设有水平设置的第一过滤件,沿所述溢流堰的高度方向滑动连接有第二过滤件,所述溢流堰和第二过滤件之间存在推动第二过滤件向上滑动的作用力,所述污水腔单位时间内的蓄水量与第二过滤件的顶面到溢流堰的顶面之间的距离成正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量较小时,在溢流堰的作用下,使得污水聚集在污水腔内,进而通过排污管排走,当水量较大时,会产生推动第二过滤件逐渐上升的作用力,第二过滤件逐渐上升的过程中会使得溢流堰整体溢流的性能增强,进而使得污水腔整体的蓄水量逐渐上升,水中的固态杂质会随着水位的上升流动到第一过滤件的顶部,随着水位的逐渐回落,水中的固态杂质会停留在第一过滤件上,实现对水中漂浮和悬浮的固态杂质的稳定过滤,减小水中的固态杂质对于第二过滤件以及结构整体排水性能的影响,越过第二过滤件的水通过排放管排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过滤件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固定的遮挡段和过滤段,所述过滤段与溢流堰之间存在推动过滤段向上滑动的作用力。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遮挡段实现对水流的阻隔,进而使得污水腔内可蓄水的量更多,利用逐渐上升的水面产生的作用力带动第二过滤件逐渐上升,使得过滤段遮挡的空间逐渐上升,继而在水量逐渐下降的时候,水中漂浮的杂质会逐渐回落到第一过滤件上,实现对水中漂浮和悬浮的固态杂质的自动收集,进而确保结构整体透水和过滤性能的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遮挡段上自下而上依次固定连接有若干漂浮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漂浮块受到的浮力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遮挡段移动,遮挡段移动带动第二过滤件整体移动,进而使得第二过滤件整体可以污水腔内蓄水量的升高进行调节,确保第二过滤件过滤和遮挡功能的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遮挡段设置为中空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结构的设置,一方面可以节省更多的材料,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减轻第二过滤件整体的重量,确保漂浮块驱动第二过滤件上浮过程的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溢流堰的顶面上开设有供第二过滤件穿入和滑动的放置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二过滤件放置在放置腔内,实现第二过滤件整体与溢流堰之间的初步连接,同时通过将第二过滤件放置在放置腔内,实现对第二过滤件滑动过程的稳定限位,进而确保第二过滤件与溢流堰之间相对滑动过程的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放置腔的腔壁上沿竖向开设有若干滑动槽,所述遮挡段上固定连接有在滑动槽内滑动的若干滑动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滑动块与滑动槽的滑动连接,实现遮挡段与溢流堰之间的滑动连接,进而实现第二过滤件整体与溢流堰之间的滑动连接,确保第二过滤件与溢流堰之间相对滑动过程的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过滤件设置为过滤网板,所述第一过滤件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遮挡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过滤件设置为过滤网板,该结构的设置确保第一过滤件对于固态杂质过滤分离效果的稳定,设置的遮挡环确保第一过滤件可以实现对第一过滤件过滤的固态杂质的稳定阻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井体上开设有与污水腔连通并供第一过滤件取出的取出口,所述取出口处盖合有盖板,所述第一过滤件与井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过滤件上固定连接有拉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盖板实现对取出口的盖合,使用者通过对拉柄的拉动,实现对第一过滤件整体的拉动,进而带动第一过滤件整体自取出口中滑出,确保第一过滤件上固态杂质清理过程的方便快捷。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当水量较小时,在溢流堰的作用下,使得污水聚集在污水腔内,进而通过排污管排走,当水量较大时,会产生推动第二过滤件逐渐上升的作用力,第二过滤件逐渐上升的过程中会使得溢流堰整体溢流的性能增强,进而使得污水腔整体的蓄水量逐渐上升,水中的固态杂质会随着水位的上升流动到第一过滤件的顶部,随着水位的逐渐回落,水中的固态杂质会停留在第一过滤件上,实现对水中漂浮和悬浮的固态杂质的稳定过滤,减小水中的固态杂质对于第二过滤件以及结构整体排水性能的影响,越过第二过滤件的水通过排放管排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图2中B处的放大图;
图5为图2中C处的放大图。
图中:1、井体;2、溢流堰;3、污水腔;4、溢流腔;5、合流管;6、排放管;7、排污管;8、第一过滤件;9、遮挡段;10、过滤段;11、漂浮块;12、放置腔;13、滑动槽;14、滑动块;15、遮挡环;16、取出口;17、盖板;18、拉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体化雨污分流截流井,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井体1,井体1的设置实现对结构整体的支撑作用,井体1的内底面上固定连接有溢流堰2,溢流堰2将井体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污水腔3和溢流腔4,井体1上连通有与污水腔3连通的合流管5以及与溢流腔4连通的排放管6,污水腔3的侧壁上连通有排污管7,在溢流堰2的作用下,实现对污水的稳定阻隔,当自合流管5流入到污水腔3内的水量少时,水多以污水为主,这部分的污水被溢流堰2阻隔并通过排污管7排出,当自合流管5流入污水腔3内的水量多时,污水腔3内的水位逐渐升高并越过溢流堰2流动至溢流腔4内,溢流腔4内的水自排放管6排出。
如图2和图3所示,位于合流管5上方的污水腔3的内壁上设有水平设置的第一过滤件8,当污水腔3内的水位逐渐升高的时候,会带动水中悬浮的固态杂质上升并越过第一过滤件8,在污水腔3内水位下降时,水中的固态杂质也会逐渐下落并停留在第一过滤件8上被收集起来,沿溢流堰2的高度方向滑动连接有第二过滤件,设置的第二过滤件实现对越过溢流堰2的污水中悬浮的固态杂质的阻隔,溢流堰2和第二过滤件之间存在推动第二过滤件向上滑动的作用力,污水腔3单位时间内的蓄水量与第二过滤件的顶面到溢流堰2的顶面之间的距离成正比,在溢流堰2和第二过滤件间作用力的作用下,使得第二过滤件逐渐上升,第二过滤件逐渐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增大溢流堰2整体的阻隔性能,使得污水腔3内的水可以进一步上升,进而进一步实现对第二过滤件的抬升。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二过滤件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固定的遮挡段9和过滤段10,遮挡段9上自下而上依次固定连接有若干漂浮块11,遮挡段9设置为中空结构,该结构的设置一方面可以节省更多的材料,更加地节能环保,另一方面可以减轻遮挡段9的整体重量,进而在漂浮块11的带动下可以更好地实现对第二过滤件整体位置的调节,确保第二过滤件可以随着污水腔3内水位的改变实现对其遮挡和过滤性能的调节,确保第二过滤件整体功能的稳定。
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溢流堰2的顶面上开设有供第二过滤件穿入和滑动的放置腔12,放置腔12靠近污水腔3的一侧连通有若干通孔,该结构的设置使得水可以更好地进入到放置腔12内实现对第二过滤件的驱动,放置腔12的腔壁上沿竖向开设有若干滑动槽13,遮挡段9上固定连接有在滑动槽13内滑动的若干滑动块14,通过滑动块14在滑动槽13内的滑动,实现遮挡段9整体与溢流堰2之间的滑动连接,进而实现第一过滤件8整体与溢流堰2之间的滑动连接,当第一过滤件8的底面与放置腔12的内底面贴合时,过滤段10和遮挡段9的接缝处与溢流堰2的顶面保持平齐的状态,确保过滤段10过滤污水中固态杂质效果的稳定。
如图2-图4所示,第一过滤件8设置为过滤网板,该结构的设置确保第一过滤件8整体具有稳定的固液分离的性能,进而实现对污水腔3内漂浮和悬浮的固态杂质的稳定收集,第一过滤件8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遮挡环15,设置的遮挡环15实现对第一过滤件8顶部过滤出来的固态杂质的稳定阻隔,进而确保停留在第一过滤件8上的固态杂质所处状态的稳定。
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井体1上开设有与污水腔3连通并供第一过滤件8取出的取出口16,取出口16处盖合有盖板17,盖板17的设置实现对取出口16的稳定盖合,进而实现对路过行人的保护作用,第一过滤件8与井体1滑动连接,井体1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滑槽,第一过滤件8上一体成形有在滑槽内滑动的若干滑块,第一过滤件8上固定连接有拉柄18,使用者通过拉动拉柄18带动与拉柄18固定连接的第一过滤件8移动,使得第一过滤件8上固态杂质的清理过程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工作原理:当自合流管5流入到井体1内的水量大时,污水腔3内的水位会逐渐升高,污水同时也会进入到放置腔12内,水位逐渐上升的过程中,浸在水中漂浮块11的体积也越来越大,第二过滤件受到水的浮力也越来越大,第二过滤件逐渐上浮,第二过滤件逐渐上升的过程中,通过遮挡段9实现对溢流堰2整体高度的加高,通过过滤段10实现对水中漂浮或悬浮的固态杂质的稳定阻隔,水中的漂浮和悬浮的固态杂质会随水位的升高逐渐升高,固态杂质升高的过程中会越过第一过滤件8,在水位逐渐下降的时候,水中漂浮和悬浮的固态杂质会逐渐回落,在第一过滤件8过滤的作用下落至第一过滤件8上,实现对水中漂浮的固态杂质的稳定收集,上述便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体化雨污分流截流井,包括井体(1),所述井体(1)的内底面上固定连接有溢流堰(2),所述溢流堰(2)将井体(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污水腔(3)和溢流腔(4),所述井体(1)上连通有与污水腔(3)连通的合流管(5)以及与溢流腔(4)连通的排放管(6),所述污水腔(3)的侧壁上连通有排污管(7),其特征在于:位于合流管(5)上方的所述污水腔(3)的内壁上设有水平设置的第一过滤件(8),沿所述溢流堰(2)的高度方向滑动连接有第二过滤件,所述溢流堰(2)和第二过滤件之间存在推动第二过滤件向上滑动的作用力,所述污水腔(3)单位时间内的蓄水量与第二过滤件的顶面到溢流堰(2)的顶面之间的距离成正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雨污分流截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件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固定的遮挡段(9)和过滤段(10),所述过滤段(10)与溢流堰(2)之间存在推动过滤段(10)向上滑动的作用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雨污分流截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段(9)上自下而上依次固定连接有若干漂浮块(1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雨污分流截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段(9)设置为中空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雨污分流截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堰(2)的顶面上开设有供第二过滤件穿入和滑动的放置腔(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体化雨污分流截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腔(12)的腔壁上沿竖向开设有若干滑动槽(13),所述遮挡段(9)上固定连接有在滑动槽(13)内滑动的若干滑动块(1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雨污分流截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件(8)设置为过滤网板,所述第一过滤件(8)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遮挡环(1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体化雨污分流截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体(1)上开设有与污水腔(3)连通并供第一过滤件(8)取出的取出口(16),所述取出口(16)处盖合有盖板(17),所述第一过滤件(8)与井体(1)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过滤件(8)上固定连接有拉柄(18)。
CN202121697221.0U 2021-07-23 2021-07-23 一体化雨污分流截流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63399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97221.0U CN216339961U (zh) 2021-07-23 2021-07-23 一体化雨污分流截流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97221.0U CN216339961U (zh) 2021-07-23 2021-07-23 一体化雨污分流截流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39961U true CN216339961U (zh) 2022-04-19

Family

ID=81159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97221.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6339961U (zh) 2021-07-23 2021-07-23 一体化雨污分流截流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399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55627B (zh) 一种基于公路工程的多功能排水系统
CN211872910U (zh) 一种用于水利闸门的垃圾清理装置
CN211775192U (zh) 一种屋面雨水回收系统
CN211536864U (zh) 一种废渣回收装置
CN107386413B (zh) 一种用于初期雨水过滤的雨水通道拦污筛
CN108755904A (zh) 一种新型市政排水系统
CN216339961U (zh) 一体化雨污分流截流井
CN109499145A (zh) 一种高效去除污水中杂质的装置
CN217175139U (zh) 一种市政工程道路排水过滤系统
CN213868203U (zh) 一种市政道路用井盖
CN209152002U (zh) 一种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循环用水系统
CN209464687U (zh) 一种高效去除污水中杂质的装置
CN209603229U (zh) 雨水收集净化装置
CN218622507U (zh) 雨污分流管网系统
CN217500497U (zh) 一种截流井
CN220847456U (zh) 一种水利灌溉渠
CN216537214U (zh) 一种水利工程过滤装置
CN213555837U (zh) 一种用于梁场养护水的水处理装置
CN216689022U (zh) 一种桥梁排水结构
CN220116944U (zh) 一种排水槽
CN211963369U (zh) 一种道路排水滤水装置
CN218148811U (zh) 市政雨污分流装置
CN213174055U (zh) 一种桥梁道路排水沟排水处理结构
CN212236314U (zh) 一种废水收集池
CN219992649U (zh) 一种急流槽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