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36884U - 两次射流曝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两次射流曝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36884U
CN216336884U CN202123096454.8U CN202123096454U CN216336884U CN 216336884 U CN216336884 U CN 216336884U CN 202123096454 U CN202123096454 U CN 202123096454U CN 216336884 U CN216336884 U CN 2163368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pipe
inlet pipe
air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9645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团虎
张先琳
杨彬
景立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Yuezhe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Yuezhe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Yuezhe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anxi Yuezhe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9645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368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368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368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Accessories For Mix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两次射流曝气装置,包括筒体、进水管、混合管、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所述进水管伸入所述筒体内且沿所述筒体的轴向延伸,所述混合管设置于所述筒体内且与所述进水管同轴,所述混合管的进水口与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之间具有第一间隔,所述混合管的出水口与所述筒体的出水口之间具有第二间隔,所述第一进气管连通于所述筒体上且靠近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处,所述第二进气管连通于所述筒体上且靠近所述混合管的出水口处。本申请通过空气与水的两次混合,提高了空气与水的混合效率,提高了水中的含氧量及充氧效率,进而提高了对污水的处理效果。

Description

两次射流曝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两次射流曝气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标准也越来越高。目前,污水处理厂通常使用风机+曝气机的方式向污水中充入氧气,提高污水中的氧气含量,从而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现有的射流曝气机一般是一次射流的形式,通过一个管道向污水中充入空气,空气与污水混合,提高污水中的氧气含量,从而提高污水的处理效果。
但是,这种一次射流的射流曝气机向污水中充入的空气量较少,充入空气的效率也较低,导致污水中的氧气含量较少,污水处理效果有待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两次射流曝气装置,通过空气与水的两次混合,提高了空气与水的混合效率,提高了水中的含氧量,进而提高了对污水的处理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一种两次射流曝气装置,包括筒体、进水管、混合管、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所述进水管伸入所述筒体内且沿所述筒体的轴向延伸,所述混合管设置于所述筒体内且与所述进水管同轴,所述混合管的进水口与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之间具有第一间隔,所述混合管的出水口与所述筒体的出水口之间具有第二间隔,所述第一进气管连通于所述筒体上且靠近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处,所述第二进气管连通于所述筒体上且靠近所述混合管的出水口处。
相比于现有技术,该两次射流曝气装置的筒体内设有进水管和混合管,筒体上连接有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且第一进气管靠近进水管的出水口处,第二进气管靠近混合管的出水口处。进水管中的水在进水管的出水口处与第一进气管的空气进行第一次混合,提高了空气与水的混合效率,并进入到混合管内。混合管内的气水混合物在混合管的出水口处与第二进气管的空气进行第二次混合,进一步提高空气与水的混合效率,最后从筒体的出水口排出。该两次射流曝气装置通过空气与水的两次混合,提高了空气与水的混合效率,提高了水中的含氧量及充氧效率,进而提高了对污水的处理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的管径逐渐减小以形成缩口。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混合管的进水端设有第一锥形板,所述第一锥形板的小直径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混合管上。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筒体的出水端的管径逐渐减小以形成缩口。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筒体的出水口连接有扩散管,所述扩散管的出水端呈伞形。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扩散管的进水端设有第二锥形板,所述第二锥形板的小直径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扩散管上。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气管位于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靠近所述进水管的进水口一侧。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气管位于所述混合管的出水口靠近所述混合管的进水口一侧。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上设有反冲洗管,所述反冲洗管远离所述进水管的一端连接有抽水泵。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气管远离所述筒体的一端连接有第一风机,所述第二进气管远离所述筒体的一端连接有第二风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两次射流曝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筒体;200、进水管;300、混合管;310、第一锥形板;400、第一进气管;410、第一风机;500、第二进气管;510、第二风机;600、扩散管;610、第二锥形板;700、反冲洗管;800、抽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也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两次射流曝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两次射流曝气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筒体100、进水管200、混合管300、第一进气管400和第二进气管500,其中筒体100形成空气与水混合的容器,进水管200用于向筒体100内进水,第一进气管400和第二进气管500均用于向筒体100内进气。
如图1所示,筒体100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管200从筒体100的进水口伸入筒体100内且沿筒体100的轴向延伸,使得进水管200中的水沿筒体100的轴向流动并从进水管200的出水口流出。气水混合物的流动方向大体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
混合管300设置于筒体100内且与进水管200同轴,使得从进水管200流出的水容易进入到混合管300内。混合管300的进水口与进水管200的出水口之间具有第一间隔,第一进气管400连通于筒体100上且靠近进水管200的出水口处,也即第一进气管400靠近第一间隔设置,使得第一进气管400中的空气能够与进水管200中流出的水混合,并进入到混合管300中。
混合管300的出水口与筒体100的出水口之间具有第二间隔,第二进气管500连通于筒体100上且靠近混合管300的出水口处,也即第二进气管500靠近第二间隔设置,使得第二进气管500中的空气能够与混合管300中流出的水混合,并从筒体100的出水口流出。
当然地,第一进气管400和第二进气管500都要连接气源,以向筒体100内提供空气。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间隔和第二间隔的目的是使空气与水进行混合,形成气水混合物,提高水中的含氧量。第一间隔和第二间隔的长度可选为进水管200的直径的1-2倍。当然,这个长度并不唯一,可根据进水管200的实际出水速度进行适当调整,在此不做限定。
相比于现有技术,该两次射流曝气装置的筒体100内设有进水管200和混合管300,筒体100上连接有第一进气管400和第二进气管500,且第一进气管400靠近进水管200的出水口处,第二进气管500靠近混合管300的出水口处。进水管200中的水在进水管200的出水口处与第一进气管400的空气进行第一次混合,提高了空气与水的混合效率,并进入到混合管300内。混合管300内的气水混合物在混合管300的出水口处与第二进气管500的空气进行第二次混合,进一步提高空气与水的混合效率,最后从筒体100的出水口排出。该两次射流曝气装置通过空气与水的两次混合,提高了空气与水的混合效率,提高了水中的含氧量及充氧效率,进而提高了对污水的处理效果。一次射流的空气混合速率大约为35%左右,该两次射流曝气装置将空气混合速率提高为50%-55%左右,从而提高了对污水的处理效果。
为了增大进水管200中的水的出水速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进水管200的出水端的管径逐渐减小以形成缩口,也就是说进水管200的出水端大体呈锥形,使得进水管200的出水端的横截面积是逐渐减小的,进水管200中的水流出时速度逐渐增大,从进水管200的出水口喷出时速度最大,使水容易进入到混合管300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混合管300的进水端设有第一锥形板310,第一锥形板310的小直径的一端连接于混合管300上。第一进气管400中的空气进入筒体100内后与水混合,在第一锥形板310的导流作用下更容易进入到混合管300中,第一锥形板310对空气和水起到导流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筒体100的出水端的管径逐渐减小以形成缩口,也就是说筒体100的出水端大体呈锥形,使得筒体100的出水端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增大筒体100的出水速度。同时,第二进气管500中的空气进入到筒体100内与水混合,锥形的出水端能够对空气起到导流作用,便于空气与水混合,并流出筒体100。
为了加快空气在水中的扩散,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筒体100的出水口连接有扩散管600,扩散管600的出水端呈伞形。从筒体100内排出的气水混合物通过扩散管600可朝向更大的范围流动,便于空气进一步扩散,加快了空气的扩散速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扩散管600的进水端设有第二锥形板610,第二锥形板610的小直径的一端连接于扩散管600上。当筒体100内的水进入到扩散管600中,形成负压,筒体100的出水口周围和扩散管600外围的水在第二锥形板610的导流作用下容易进入到扩散管600中,提高水与空气的混合程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进气管400位于进水管200的出水口靠近进水管200的进水口一侧。也就是说,第一进气管400大体位于进水管200的出水口的上游,第一进气管400进来的空气与水接触并随水流动,便于空气与水混合,并进入到混合管300中。
同理,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进气管500位于混合管300的出水口靠近混合管300的进水口一侧。也就是说,第二进气管500大体位于混合管300的出水口的上游,第二进气管500进来的空气与水接触并随水流动,便于空气与水混合,并从筒体100的出水口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进水管200上设有反冲洗管700,反冲洗管700远离进水管200的一端连接有抽水泵800。当进水管200停止进水时,可开启抽水泵800,使得筒体100内的水从进水管200的出水口进入到进水管200中,对进水管200进行反向冲洗,从而将进水管200中的杂质反向冲洗出来,避免进水管200的出水口堵塞,减少维修次数。
当然,为了便于控制,进水管200和反冲洗管700可都设置控制阀,便于控制水流的通断,在此不再详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进气管400远离筒体100的一端连接有第一风机410,第二进气管500远离筒体100的一端连接有第二风机510。通过风机为第一进气管400和第二进气管500提供空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该两次射流曝气装置的运行过程如下:本申请提供的两次射流曝气装置在正常运行时,水进入进水管200后,通过进水管200的出水端逐渐减小的管径且压力逐渐增大,水的流速会逐渐增加。然后在进水管200的出水口(类似喉管喷口)水的流速达到最大,水从进水管200的出水口喷出后进入混合管300(相当于第一次射流曝气的扩散管),在水进入混合管300前,由于水的流速很快,导致在第一锥形板310(类似于导流板)和进水管200的出水口之间产生负压,水与来自第一进气管400(相当于第一次射流曝气的空气进入管)的空气混合,由于剪切作用,水和空气产生很大的接触面积,从而起到很好的气液传质效果,实现一次气液混合,而后进入混合管300。气液混合传质后经过混合管300快速喷出后(相当于第二次射流曝气的进水喷口)进入筒体100的出水端(相当于第二次射流曝气的出水扩散管)。在进入筒体100的出水端前,混合管300的出水口和筒体100的出水端之间产生负压,水与来自第二进气管500(相当于第二次射流曝气的空气进入管)的空气混合,由于剪切作用,水和空气第二次混合传质后,实现二次气液混合,而后从筒体100的出水端快速流出后进入扩散管600。由于从筒体100的出水端喷出的水仍有一定流速,筒体100的出水端与第二锥形板610(类似于导流板)之间产生负压,使更多的水在第二锥形板610的导流作用下进入扩散管600内,增大与空气混合的水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充氧的速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两次射流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体;
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伸入所述筒体内且沿所述筒体的轴向延伸;
混合管,所述混合管设置于所述筒体内且与所述进水管同轴,所述混合管的进水口与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之间具有第一间隔,所述混合管的出水口与所述筒体的出水口之间具有第二间隔;
第一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管连通于所述筒体上且靠近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处;
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二进气管连通于所述筒体上且靠近所述混合管的出水口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次射流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的管径逐渐减小以形成缩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次射流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管的进水端设有第一锥形板,所述第一锥形板的小直径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混合管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次射流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出水端的管径逐渐减小以形成缩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两次射流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出水口连接有扩散管,所述扩散管的出水端呈伞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两次射流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管的进水端设有第二锥形板,所述第二锥形板的小直径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扩散管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两次射流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管位于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靠近所述进水管的进水口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两次射流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气管位于所述混合管的出水口靠近所述混合管的进水口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两次射流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上设有反冲洗管,所述反冲洗管远离所述进水管的一端连接有抽水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两次射流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管远离所述筒体的一端连接有第一风机,所述第二进气管远离所述筒体的一端连接有第二风机。
CN202123096454.8U 2021-12-10 2021-12-10 两次射流曝气装置 Active CN2163368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96454.8U CN216336884U (zh) 2021-12-10 2021-12-10 两次射流曝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96454.8U CN216336884U (zh) 2021-12-10 2021-12-10 两次射流曝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36884U true CN216336884U (zh) 2022-04-19

Family

ID=81162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96454.8U Active CN216336884U (zh) 2021-12-10 2021-12-10 两次射流曝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368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417203U (zh) 一种射流曝气装置
CN201890803U (zh) 一种射流曝气器
CN203807246U (zh) 一种复式多级射流曝气装置
CN202492409U (zh) 一种文丘里式辐射状射流曝气器
CN108017167B (zh) 水域治污一体机
CN216336884U (zh) 两次射流曝气装置
CN208586118U (zh) 一种尾端加强吸气射流曝气装置
CN207654961U (zh) 一种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
JP2003245533A (ja) 超微細気泡発生装置
CN109987727A (zh) 一种船载移动式纳米曝气发生装置
CN205575786U (zh) 微纳米曝气系统
CN208080341U (zh) 一种增氧射流装置
CN114560547A (zh) 一种微纳米气泡水制备装置及供水设备
CN211226520U (zh) 一种新型臭氧氧化装置
CN213286367U (zh) 一种自吸空气式的化学脱硫法脱硫液再生槽
US20210229050A1 (en)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oxygenate water
CN208327539U (zh) 一种空气导流水处理装置
CN210929197U (zh) 一种水产养殖用射流增氧器
CN212246385U (zh) 一种污水处理曝气设备
CN209178095U (zh) 高效射流曝气器
CN102874918A (zh) 雾化高分散溶药曝气装置
TWM566209U (zh) Multi-connected aerator
CN209039146U (zh) 一种改进型供气式低压射流曝气器
CN210286915U (zh) 一种射流混合曝气器
CN113967420B (zh) 多级水力循环混合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