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17135U - 一种壳体组件及烹饪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壳体组件及烹饪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17135U
CN216317135U CN202120645616.XU CN202120645616U CN216317135U CN 216317135 U CN216317135 U CN 216317135U CN 202120645616 U CN202120645616 U CN 202120645616U CN 216317135 U CN216317135 U CN 2163171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hell
connector
housing
connect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4561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雄
赵波
李福友
陈鹏
黎国柱
李景文
肖升阳
欧阳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4561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171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171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171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及烹饪装置,涉及炊具技术领域。该壳体组件包括底座,围成一端开口的空腔,空腔内设置有与底座固定的第一连接件;外壳,设置在底座的上方,外壳与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上罩,至少部分设置在外壳的上方并与外壳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组件及烹饪装置可以有效提高壳体组件的耐摔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壳体组件及烹饪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炊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及烹饪装置。
背景技术
烹饪装置是将电能或其他能源转变成热能以对食物进行加热的装置,包括电饭煲、压力锅和炖锅等各种类型。相关的烹饪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和内锅,壳体组件具有容纳内锅的容纳腔,内锅用于盛装食物。其中,壳体组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并固定连接成一体的上罩、外壳和底座。但是相关的壳体组件的耐摔能力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及烹饪装置,以解决如何提高壳体组件耐摔能力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包括底座,围成一端开口的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与所述底座固定的第一连接件;外壳,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上方,所述外壳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上罩,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上方并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包括:底壁;侧壁,沿所述底壁的边缘设置并向上方延伸,以与所述底壁围成所述空腔;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底壁与所述空腔相邻的表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还设置有用于与所述上罩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间隔。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空腔内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一端相对的另一端突出于所述底座的上缘;所述上罩包括:本体;第一承接件,向下突出于所述本体并与所述本体固定;其中,所述第一承接件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件配合连接以固定所述上罩和所述底座。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为中空筒体,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上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固定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的第三连接件和用于与所述上罩固定连接的第四连接件。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底端,所述第三连接件向下突出延伸设置,所述第四连接件向上突出延伸设置。
进一步地,同一个的所述连接板上固定有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或,所述连接板具有间隔设置的多个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固定在不同的连接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四连接件同轴设置并连为一体,以贯穿所述连接板。
进一步地,所述上罩包括:本体;第二承接件,向下突出于所述本体并与所述本体固定;所述第二承接件用于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烹饪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壳体组件包括上罩、外壳和底座,其中底座围成的空腔内设置有用于与外壳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件,上罩也与外壳直接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组件通过将外壳作为中间的过渡连接件,使外壳分别直接与上罩和底座的第一连接件形成固定连接,并将第一连接件设置于底座的容纳腔内,即第一连接件不超过底座边缘的高度,有效降低第一连接件与外壳的连接长度,从而提高第一连接件的结构刚度,从而有效降低底座跌落导致第一连接件易断裂的风险,进而提高壳体组件的耐摔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的电饭煲结构正视图;
图2为相关的壳体组件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座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的一种布置方式示意图;
图8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的另一种布置方式示意图;
图8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的另一种布置方式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上罩正视图;
图10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上罩正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体组件,11-上罩,111-承接件,1111-第一承接件,1112-第二承接件,112-本体,12-外壳,121-连接板,1211-第三连接件,1212-第四连接件, 13-底座,131-连接件,1311-第一连接件,1312-第二连接件,132-底壁,133- 侧壁,20-内锅,30-锅盖,L1-第二承接件的长度,L2-第一承接件的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例和技术方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仅仅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表示各对象之间具有相同或联系之处。应该理解的是,所涉及的方位描述“上方”、“下方”、“外”、“内”均为正常使用状态时的方位,“左”、“右”方向表示在具体对应的示意图中所示意的左右方向,可以为正常使用状态的左右方向也可以不是。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及烹饪装置,该壳体组件可应用于电饭煲、电压力锅、炖锅和豆浆机等烹饪装置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场景类型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组件产生限定。
以下以相关的壳体组件应用在电饭煲为例对其用途进行大致说明。如图1 所示,电饭煲可以包括壳体组件10、内锅20和锅盖30。其中,壳体组件10 可以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罩11、外壳12和底座13,内锅20放置于壳体组件10内部形成的容纳腔中,内锅20用于盛装食物,内锅20的上方还安装有锅盖30。如图2所示,底座13一方面作为最主要的承重部件用于支撑和固定电饭煲的主体结构,保证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底座13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结构,形成有用于容纳加热装置、温度传感器等组件的空腔,底座13较好的收纳性能够使电饭煲的结构更加紧凑和美观。外壳12既可以保护内锅20,还可以隔绝内锅20产生的热量,防止热量的散失以及烫伤。上罩11可以固定内锅20,防止其移位。
相关的壳体组件10通过底座13上设置的连接件131和上罩11上设置的承接件111使底座13与上罩11形成固定连接,外壳12可以通过嵌合或者紧固件的方式分别与底座13和上罩11形成固定连接,从而使上罩11、外壳12 和底座13形成一个整体。壳体组件10作为电饭煲整体外轮廓的主体结构,其高度(如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尺寸比较大,相应地,底座13的连接件131长度和上罩11的承接件111长度也均较长,以使连接件131能够与承接件111形成连接。由于连接件131和承接件111的长度过长,结构刚度较弱,跌落容易产生断裂。此外,由于壳体组件10围成的容纳腔需放置内锅 20、保温内胆、加热装置、温控组件等,底座13的连接件131需设置在底座 13的侧壁上,并且连接件131具有贯穿侧壁的通孔,安装过程中,将紧固件等打入连接件131的通孔内与上罩11的承接件111连接。将连接件131设置于底座13的侧壁,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底座13的连接件131和上罩11的承接件111与内锅20和/或保温内胆产生干涉,另一方面可以为设置在底座13 上的加热装置和温控组件提供避让空间。但是,侧壁上的通孔会直接外露,侧壁开孔的底座结构会直接影响整个电饭煲结构的美观性和协调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壳体组件10包括上罩11、外壳12 和底座13。如图4和图5所示,底座13围成一端开口的空腔,空腔内设置有与底座13固定的第一连接件1311。具体的,底座13可以是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结构,封闭端为设置其他部件(例如加热装置和温控组件等)提供了承载面,并且还能够保护这些组件不外露,开口端为放置和取出各组件提供了操作入口。底座13的结构和形状任意,可以是大致的圆形、椭圆形或矩形等。底座13围成与外界环境连通的空腔,可通过上述的开口端与外界环境连通,底座13的结构和形状限定了空腔的形状和大小,也就是说,空腔的高度延伸范围(如图5所示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不超过底座13的高度延伸范围,空腔的长度延伸范围(如图5所示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不超过底座13在长度方向的延伸范围。第一连接件1311设置于空腔内,说明第一连接件1311的长度延伸范围(如图5所示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不超过空腔高度的延伸范围,那么也就是,在向上的方向上,第一连接件1311的顶部不超过底座13的顶部。
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件1311的数量任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多个第一连接件1311可以有效提高底座13与外壳12连接的稳固性。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311具有两个,可以关于底座13的对称轴 (底座13可以为轴对称结构)对称设置,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底座13与外壳 12连接的稳定性。第一连接件1311可以设置于底座13内壁面的任意位置,第一连接件1311可以与底座13一体成型。第一连接件1311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例如可以是大致的圆柱筒形结构,圆柱筒开设有用于穿设螺钉的通孔,也可以是棱柱形结构,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311可以是大致的圆柱筒形结构,该圆柱筒体可以是等直径的圆柱形筒体,也可以是非等直径的圆台形筒体,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第一连接件1311与底座13连接处的连接强度和刚度。第一连接件1311的外壁面还可以设置加强筋,以进一步提高第一连接件1311的结构刚度。
如图3所示,外壳12设置在底座13的上方,外壳12与第一连接件1311 固定连接。具体的,外壳12可以是大致的周向连续的薄壁件,围合成中空的筒体结构,外壳12相对的两端均为开口端。外壳12上可以设置用于与底座 13的第一连接件1311连接的连接件,该连接件可以设置于外壳12的下缘任意位置,也可以设置在外壳12的内壁面的任意位置,该连接件的结构和形状可以与第一连接件1311的结构和形状相同,也可以不同。外壳12与第一连接件1311的固定连接方式灵活多样,例如可以是紧固件连接、卯榫连接、卡合连接等。通过外壳12与第一连接件1311的连接,使外壳12的下缘与底座13 的上缘适配。
如图3所示,上罩11至少部分设置在外壳12的上方并与外壳12固定连接。具体的,上罩11也可以是大致的薄壁件,其结构任意,可以是首尾相连的框型部件。上罩11可以是全部架设于外壳12的上方,也可以是仅部分架设于外壳12的上方,其余部分结构可以设置于外壳12围成的中空腔体内。上罩 11可以作为放置内锅20的架体,固定内锅20的位置,并将内锅20与外壳12 分隔开。上罩11可以不设置承接件111直接与外壳12的上缘固定连接,连接的方式可以是紧固件连接、卯榫连接、卡合连接等,上罩11也可以设置承接件111,通过承接件111与外壳12固定连接。对于上罩11设置承接件111的结构形式,相应地,也可以在外壳12上设置用于与承接件111连接的连接件,以使上罩11和外壳12通过承接件111和连接件形成固定连接。
底座13的第一连接件1311直接与外壳12固定连接,上罩11也直接与外壳12固定连接,将外壳12作为中间的过渡件,即可使底座13与上罩11形成固定连接,并形成壳体组件10装配件。可以理解的是,相较于上罩11的承接件111直接与底座13的连接件连接形成壳体组件10的方式,在外壳组件10 高度相同的情况下,第一连接件1311设置于底座13的空腔内,那么底座13 通过第一连接件1311与外壳12的连接长度是小于上罩11直接与底座13的连接长度的,即,第一连接件1311长度明显缩短。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第一连接件1311的结构刚度,从而有效降低底座13跌落导致第一连接件1311易断裂的风险,进而提高壳体组件10的耐摔能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壳体组件包括上罩、外壳和底座,其中底座围成的空腔内设置有用于与外壳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件,上罩也与外壳直接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组件通过将外壳作为中间的过渡连接件,使外壳分别直接与上罩和底座的第一连接件形成固定连接,并将第一连接件设置于底座的容纳腔内,即第一连接件不超过底座边缘的高度,有效降低第一连接件与外壳的连接长度,从而提高第一连接件的结构刚度,从而有效降低底座跌落导致第一连接件易断裂的风险,进而提高壳体组件的耐摔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底座13包括底壁132和侧壁133。具体的,底壁132和侧壁133可以是大致等厚度的薄壁件,底壁132具有大致的平面结构。侧壁133沿底壁132的边缘设置并向上方(如图5所示竖直向上的方向)延伸,以与底壁132围成空腔。具体的,侧壁133设置于底壁132的外缘并形成周向连续的围挡结构,从而围成空腔,侧壁133只需要有至少一部分是竖直向上延伸的或者斜向上延伸,而不需要侧壁133全部都竖直向上延伸或斜向上延伸。侧壁133在竖直方向的延伸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如图5所示,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侧壁133可以是弧面结构,形成弧形侧壁133,相较于直侧壁,弧形侧壁可以提高空腔的体积,便于取放各组件。
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件1311设置在底壁132与空腔相邻的表面上。具体的,底壁132具有相对设置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其中底壁132与空腔相邻的面为内表面,第一连接件1311设置在底壁132的内表面上。并且第一连接件 1311可以设置在底壁132靠近外缘的位置,以便于避让设置于底座13空腔内的其他结构。可选的,两个第一连接件1311的连线可以设置于底座13对称轴的中线上,进一步提高底座13和外壳12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将第一连接件1311设置在底壁132上,那么第一连接件1311贯穿底座13的通孔可以开设于底座13的底壁132上,电饭煲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底壁132的外表面处于不可见的方位,也就是说,底壁132上的通孔不会直接外露,从而可以有效提升底座13的美观性和协调性。
通过将底座设置成底壁和侧壁的结构形式,并将第一连接件设置在底壁上,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第一连接件的通孔外露,提升底座结构的美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底座13还设置有用于与上罩11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件1312,第二连接件1312与第一连接件1311间隔。具体的,第二连接件1312也可以是大致的圆柱筒形结构,其数量任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1312可以是一个,并与第一连接件1311间隔设置,两个第一连接件1311的所在位置与第二连接件1312 的所在位置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
如图4所示,第二连接件1312可以设置在底座13的底壁132上,也可以设置在底座13的侧壁133上。第二连接件1312可以是位于底座13空腔内的短柱,也可以是突出于空腔的长柱。优选的,第二连接件1312可以是设置在侧壁133上的长柱,以让出更多的空间放置其他组件,第二连接件1312可以设置在靠近或位于底座13的尾部,底座13的尾部是指远离壳体组件控制面板的区域,例如,壳体组件的控制面板位于正前方,那么,底座13的尾部就是正后方区域。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正后方区域也属于视线的不可见区域,将第二连接件1312设置在侧壁133的尾部区域,其暴露的通孔并不会直接影响壳体组件的美观性。
可选的,对于长度较长的第二连接件1312,其柱体的直径可以设置的比第一连接件1311大,以提高其刚度。
如图4所示,上罩11可以设置用于与底座13的第二连接件1312连接的承接件,该承接件的结构和形状可以与第二连接件1312的结构和形状相同,也可以不同。上罩11与第二连接件1312的固定连接方式灵活多样,例如可以是紧固件连接、卯榫连接、卡合连接等。这样底座13不仅通过第一连接件 1311与外壳12固定连接,还通过第二连接件1312与上罩11固定连接,进一步提高了壳体组件10连接的稳固性。
通过在底座上设置与上罩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件,进一步加强了壳体组件连接的稳固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连接件1312的一端设置于空腔内与底座13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件1312与一端相对的另一端突出于底座13的上缘。具体的,将第二连接件1312设置成突出于空腔的长柱结构,这样上罩11 与第二连接件1312连接的承接件的长度就可以相应的缩短。可选的,上罩11 与第二连接件1312连接的承接件的长度和与外壳12连接的承接件的长度可以大致相同,这样可以降低上罩11的工艺难度。优选的,上罩11的承接件的长度和第二连接件1312的长度可以大致相同,相较于两个部件为一长一短的结构,可以有效避免长度较长的部件因刚度较弱而导致的跌落易断裂的问题。通过将第二连接件设置成长度较长的结构,使底座形成长短柱结构,短柱与外壳连接,长柱与上罩连接,可以提高连接的便利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为外壳12倒置的状态,即外壳12底部在上,顶部在下。外壳12为中空筒体,外壳12的内表面上设置有连接板121,连接板121上固定有用于与第一连接件1311固定连接的第三连接件1211和用于与上罩11固定连接的第四连接件1212。具体的,筒体的形状可根据底座13 的形状设定,以适配底座13。连接板121可以设置在内表面的任意位置,例如,可以设置在内表面的下端(如图6所示的上端),也可以设置在内表面的中间区域。连接板121可以与外壳12一体成型,连接板121的结构和形状任意,连接板121的数量任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外壳12设置有两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连接板121,可设置为关于外壳12 的对称轴(外壳12可为对称结构)对称设置。连接板121上设置有相邻的第三连接件1211和第四连接件1212。第三连接件1211和第四连接件1212的结构和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三连接件1211和第四连接件1212的延伸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选的,第三连接件1211和第四连接件1212均可以是大致的圆柱筒形结构,以简化工艺制造。第三连接件1211与第一连接件1311的固定连接方式以及第四连接件1212与上罩11的固定连接方式均可以是紧固件连接、卯榫连接、卡合连接等。通过在外壳的内表面设置连接板,连接板可以作为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的承载部,以实现外壳与底座和上罩的固定连接,并且该结构设置与连接方式均较为简单,也便于加工制造。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连接板121设置于外壳12的底端,第三连接件1211向下突出延伸设置,第四连接件1212向上突出延伸设置。具体的,连接板121设置在外壳12靠近底座13的一端,可以降低加工工艺的制造难度,并且底座13与外壳12的连接也会更加便利。第三连接件1211和第四连接件1212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反,第三连接件1211朝靠近底座13的方向延伸,可以缩减底座13的第一连接件1311长度,第四连接件1212朝靠近上罩 11的方向延伸,可以缩减上罩11的承接件长度。这样可以进一步缩减各连接件以及各承接件之间的长度,保证其结构刚度,有效降低跌落易断裂的风险。连接板121距离上罩11的高度远大于距离底座13的底壁132的高度,那么第四连接件1212的长度可以大于第三连接件1211的长度,并且第四连接件 1212的直径也可以大于第三连接件1211的直径,进一步提高其结构刚度。并且第三连接件1211设计成体积较小的结构,在能满足刚度需求的同时还能减小其所占的空间体积。通过将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沿相反的方向延伸设置,可以进一步缩短底座的第一连接件的长度以及上罩的承接件的长度,从而提高各连接件和各承接件的结构刚度,进一步降低壳体组件跌落易断裂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板121与第三连接件1211和第四连接件1212的设置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图6所示,同一个的连接板121上固定有间隔设置的第三连接件1211和第四连接件1212。具体的,每一个连接板121上均设置有第三连接件1211和第四连接件1212,也就是说,第三连接件1211和第四连接件1212共用一个连接板121,这样可以使连接板121、第三连接件1211和第四连接件1212的结构排布更加紧凑。
如图7所示,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连接板121具有间隔设置的多个连接板 121,第三连接件1211和第四连接件1212固定在不同的连接板121上。具体的,第三连接件1211和第四连接件1212分别设置在不同的连接板121上,且各连接板121间隔设置,也就是说,每一个连接板121上只设置一个连接件。这样可以提高第三连接件1211和第四连接件1212设置的灵活性,第三连接件 1211和第四连接件1212均可以设置于外壳12底端的任意位置,不用局限于同一个连接板上。这样也能够提高上罩11的承接件和底座13的第一连接件 1311的设置位置的灵活性。
通过将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均设置在同一块连接板上,可以使各部件的排布更加紧凑,还可以通过将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分别设置在不同的连接板上,提高壳体组件的各连接件以及各承接件设置位置的灵活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1211和第四连接件1212设置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如图8a和8b所示,第三连接件1211与第四连接件1212同轴设置并连为一体,以贯穿连接板121。具体的,设置在同一块连接板121上的第三连接件1211与第四连接件1212可以是如图6和图7所示的间隔设置方式,也可以是如图8a和8b所示的共轴线设置方式。对于共轴线的设置方式,第三连接件1211与第四连接件1212可以一体成型,连接板121设置在第三连接件 1211与第四连接件1212之间。相较于将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间隔设置,同轴设置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小连接板、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所占的空间大小,从而外壳的容纳腔可以有更多的空间放置其他组件;并且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的同轴设置方式也可以简化外壳的加工制造工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上罩11包括本体112和多个承接件 111。多个承接件111向下(如图9所示向下的方向)突出于本体112并与本体112固定。具体的,本体112可以是周向连续的框型件,其形状可根据外壳 12的轮廓形状设定,多个承接件111沿周向设置在本体112靠近外壳12的一端,并且每个承接件111均向下延伸,以与外壳12和底座13的连接件连接。
如图9所示,多个承接件11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承接件1111和第二承接件1112,第一承接件1111用于与第二连接件1312配合连接以固定上罩11 和底座13,第二承接件1112用于与外壳12固定连接。具体的,第一承接件 1111和第二承接件1112的数量任意,均可以是一个,也可以均是多个。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承接件1111具有两个,第二承接件1112具有一个,以与外壳12和底座13的连接件数量相匹配。可选的,两个第一承接件1111的设置位置和第二承接件1112的设置位置可以形成等腰三角形,以提高壳体组件10连接的稳定性。
如图10a和图10b所示,第一承接件1111突出的长度(如图10a和图10b 所示的在上下方向的长度)可以与第二承接件1112突出的长度相同,也可以不同。可选的,如图10b所示,第一承接件1111突出的长度L2大于第二承接件1112突出的长度L1。第一承接件1111与底座13的第二连接件1312连接高度大于第二承接件1112与外壳12的连接高度,将第一承接件1111的长度 L2设置成大于第二承接件1112的长度L1,相应地可以缩短底座13的第二连接件1312的长度,这样可以避免第一承接件1111和第二连接件1312中,一个连接件过长,而另一个连接件过短,从而进一步改善连接件过长跌落易断裂的问题。
通过将上罩设置成本体和多个承接件的具体结构形式,多个承接件可以实现与外壳和底座的固定连接,结构简单有效;并且第一承接件的长度大于第二承接件的长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壳体组件的耐摔能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围成一端开口的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与所述底座固定的第一连接件;
外壳,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上方,所述外壳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
上罩,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上方并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
底壁;
侧壁,沿所述底壁的边缘设置并向上方延伸,以与所述底壁围成所述空腔;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底壁与所述空腔相邻的表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还设置有用于与所述上罩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间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空腔内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一端相对的另一端突出于所述底座的上缘;
所述上罩包括:
本体;
第一承接件,向下突出于所述本体并与所述本体固定;
其中,所述第一承接件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件配合连接以固定所述上罩和所述底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中空筒体,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上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固定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的第三连接件和用于与所述上罩固定连接的第四连接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底端,所述第三连接件向下突出延伸设置,所述第四连接件向上突出延伸设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同一个的所述连接板上固定有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或,
所述连接板具有间隔设置的多个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固定在不同的连接板上。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四连接件同轴设置并连为一体,以贯穿所述连接板。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罩包括:
本体;
第二承接件,向下突出于所述本体并与所述本体固定;所述第二承接件用于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
10.一种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1-9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
CN202120645616.XU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壳体组件及烹饪装置 Active CN2163171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45616.XU CN216317135U (zh)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壳体组件及烹饪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45616.XU CN216317135U (zh)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壳体组件及烹饪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17135U true CN216317135U (zh) 2022-04-19

Family

ID=81128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45616.XU Active CN216317135U (zh)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壳体组件及烹饪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171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317135U (zh) 一种壳体组件及烹饪装置
CN110476269A (zh) 盖组件和包括该盖组件的电池模块
CN209896256U (zh) 一种手机电池后盖天线结构
CN215532265U (zh) 纸制餐盒
CN208876107U (zh) 电水壶
CN207400652U (zh) 保温板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0673091U (zh) 感温杯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2281097U (zh) 一种小型的料理机
CN213248322U (zh) 烹饪器具
CN217644824U (zh) 一种柜架
CN109805752A (zh) 电水壶
CN211088835U (zh) 无烟火锅桌用配电箱
CN212912753U (zh) 底座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6364834U (zh) 把手和烹饪器具
CN214629857U (zh) 电子烟的供电装置及电子烟
CN107550240B (zh) 一种电煲的双层隔热保温炉芯及电煲
CN109820415A (zh) 一种电水壶
CN211408635U (zh) 锅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4099840U (zh) 滤波器
CN211324325U (zh) 一种嵌入式蒸笼装配结构及电热饭盒及蒸煮器
CN217696124U (zh) 液体电热装置
CN211242758U (zh) 一种炒菜机
CN211657960U (zh) 一种烹饪装置及其上盖、煲体
CN211533904U (zh) 信号传输模块、锅具及烹饪器具
CN211432499U (zh) 一种食品加工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