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88468U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88468U
CN216288468U CN202123025727.XU CN202123025727U CN216288468U CN 216288468 U CN216288468 U CN 216288468U CN 202123025727 U CN202123025727 U CN 202123025727U CN 216288468 U CN216288468 U CN 2162884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ght
display panel
light emitting
driving arr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2572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2572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884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884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884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属于电子技术领域。显示面板至少包括:依次堆叠的柔性基板、驱动阵列层和发光层;显示面板具有正常发光区、过渡区和高透光区;过渡区位于正常发光区和高透光区之间;高透光区对应的发光层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与发光方向相对的一侧设有第一电极;过渡区对应的驱动阵列层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像素电路,第一电极通过第一引线电性连接至至少一个第一像素电路;第一引线至少包括贯穿段和延伸段;贯穿段位于第一电极一侧,贯穿至驱动阵列层内;延伸段位于驱动阵列层内,在驱动阵列层内延伸至第一像素电路的延伸段。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0LED)显示面板以其低功耗、高饱和度、快响应时间及宽视角等优势逐渐成为显示领域的主流技术,广泛应用在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等显示装置中。
为了实现全面屏,显示装置的指纹识别模块、前置摄像模块等多种感光组件需要集成到显示面板的高透光区下方,需要将高透光区的发光元件与高透光区外的像素电路利用引线对应连接。但是这种方案允许的高透光区能够布置的发光元件的数量有限,也即限制了高透光区的分辨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能够解决高透光区的分辨率受限的问题。
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至少包括:沿发光方向依次堆叠的柔性基板、驱动阵列层和发光层;
所述显示面板具有正常发光区、过渡区和高透光区;所述过渡区位于所述正常发光区和所述高透光区之间;
所述高透光区对应的所述发光层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与所述发光方向相对的一侧设有第一电极;所述过渡区对应的驱动阵列层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像素电路,所述第一电极通过第一引线电性连接至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像素电路;
所述第一引线至少包括贯穿段和延伸段;所述贯穿段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发光方向相对的一侧,沿着所述发光方向的反方向贯穿至所述驱动阵列层内;所述延伸段位于所述驱动阵列层内,在所述驱动阵列层内延伸至所述第一像素电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阵列层至少包括:沿发光方向依次堆叠的栅介质层、绝缘层和平坦层;
所述贯穿段至少贯穿至所述绝缘层;所述延伸段位于所述绝缘层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像素电路包括栅金属层、源漏金属层和晶体管;所述栅金属层位于所述绝缘层或平坦层内;
所述延伸段电性连接至所述栅金属层,所述栅金属层与所述源漏金属层电性连接,所述源漏金属层与所述晶体管电性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延伸段电性连接至所述栅金属层与所述发光方向相对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晶体管位于所述栅介质层内;所述源漏金属层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栅介质层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线的材料包括氧化铟锡、铟锌氧化物、碳纳米管、石墨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电极层;所述电极层位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与所述发光方向相同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为阳极,所述电极层为阴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缓冲层;所述缓冲层位于所述柔性基板和所述驱动阵列层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渡区对应的所述发光层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元件,所述过渡区对应的所述驱动阵列层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像素电路;
所述正常发光区对应的所述发光层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元件,所述正常发光区对应的所述驱动阵列层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像素电路。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和感光组件,所述感光组件对应于所述高透光区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实用新型的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柔性基板、驱动阵列层和发光层,高透光区对应的发光层设置的第一发光元件,通过第一引线的贯穿段贯穿至驱动阵列层内,再通过第一引线的延伸段沿驱动阵列层引至过渡区,与过渡区内的第一像素电路电性连接;第一引线的布局更加合理,高透光区内的第一发光元件的数量不受引线空间的限制,有利于增加高透光区内的第一发光元件的数量,提高高透光区的分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剖视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为:
10、显示面板;
1、柔性基板;2、驱动阵列层;21、栅介质层;22、绝缘层;23、平坦层;3、发光层;4、缓冲层;5、电极层;
100、高透光区;101、第一发光元件;102、第一电极;103、第一引线;1031、贯穿段;1032、延伸段;104、第一像素电路;1041、栅金属层;1042、源漏金属层;1043、晶体管;
200、过渡区;201、第二发光元件;202、第二电极;203、第二引线;204、第二像素电路;
300、正常发光区;301、第三发光元件;302、第三电极;303、第三引线;304、第三像素电路;
箭头a、发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方位名词,如“上”、“下”、“顶”、“底”、“前”、“后”、“侧”等,以显示面板在布置方位为基准,其中,以发光元件的所在方位为顶或上,以柔性基板所在方位为底或下,顶和底之间的部分为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这些方位名词仅仅是为了更清楚地描述结构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为了描述绝对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均具有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0LED)显示面板以其低功耗、高饱和度、快响应时间及宽视角等优势逐渐成为显示领域的主流技术,广泛应用在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等显示装置中。
为了实现全面屏,显示装置的指纹识别模块、前置摄像模块等多种感光组件需要集成到显示面板的高透光区下方,需要将高透光区的发光元件与高透光区外的像素电路利用引线对应连接。
由于引线的结构和加工工艺的限制,高透光区能布置的引线的数量有限。相关技术中,为了在高透光区布置更多的发光元件,通常将诸多发光元件的引线进行分层布置。但是随着引线的层数的增加,由此带来了以下问题:
1、引线多层布置,导致显示面板的膜层增加,显示面板的工艺复杂化,降低显示面板的产能。
2、膜层和引线数量的增加,需要在显示面板上加工更多的过孔,增加了显示面板的加工成本。
3、各层引线件的绝缘介质通常采用有机物,但是有机物堆叠较厚后,会存在水汽释放的问题,降低显示面板的可靠性。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高透光区的发光元件,通过贯穿段贯穿至驱动阵列层内,再通过延伸段在驱动阵列层内引至过渡区,与过渡区内的像素电路电性连接;引线的布局更加合理,高透光区内的发光元件的数量不受引线空间的限制,充分利用高透光区对应的驱动阵列层内的空间,不需要在驱动阵列层上方堆叠,有利于增加高透光区内的发光元件的数量,提高高透光区的分辨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示例性地,该显示面板10具有一个高透光区100、一个过渡区200和一个正常发光区300,且该高透光区100位于正常发光区300的靠近端部的位置,高透光区100为圆形区域,过渡区200为环绕在高透光区100周围的环形区域,正常发光区300的矩形区域;可以理解的,高透光区100、过渡区200或正常发光区300可以是矩形区域、圆形区域、椭圆形区域或者方形区域等,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其形状,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的结构剖视图;其中,示例性地,从左至右依次为正常发光区300、过渡区200和高透光区100。
一方面,结合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显示面板10至少包括:沿发光方向依次堆叠的柔性基板1、驱动阵列层2和发光层3;显示面板10具有正常发光区300、过渡区200和高透光区100;过渡区200位于正常发光区300和高透光区100之间;高透光区100对应的发光层3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101,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101与发光方向相对的一侧设有第一电极102;过渡区200对应的驱动阵列层2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像素电路104,第一电极102通过第一引线103电性连接至至少一个第一像素电路104;第一引线103至少包括贯穿段1031和延伸段1032;贯穿段1031位于第一电极102与发光方向相对的一侧,沿着发光方向的反方向贯穿至驱动阵列层2内;延伸段1032位于驱动阵列层2内,在驱动阵列层2内延伸至第一像素电路104。发光方向为自下而上,第一发光元件101朝向上方发光。
本实用新型的显示面板10,显示面板10包括柔性基板1、驱动阵列层2和发光层3,高透光区100对应的发光层3设置的第一发光元件101,通过第一引线103的贯穿段1031贯穿至驱动阵列层2内,再通过第一引线103的延伸段1032沿驱动阵列层2引至过渡区200,与过渡区200内的第一像素电路104电性连接;第一引线103的布局更加合理,高透光区100内的第一发光元件101的数量不受引线空间的限制,充分利用高透光区100对应的驱动阵列层2内的空间,不需要在驱动阵列层2上方堆叠,有利于增加高透光区100内的第一发光元件101的数量,提高高透光区100的分辨率。
此外,第一引线103的贯穿段1031在第一电极102的底部贯穿,不会对高透光区100造成额外透光阻碍,不会影响高透光区100的透光效果。
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的发光方向如图2中箭头a所示的方向。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柔性基板1为有机薄膜。示例性地,该有机薄膜为聚酰亚胺(Polyimide,PI)薄膜,PI薄膜由均苯四甲酸二酐和二胺基二苯醚在强极性溶剂中经缩聚并流延成膜再亚胺化而成的薄膜类绝缘材料。PI膜具有优良的耐高温特性、力学性能及耐化学稳定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高透光区100对应的发光层3内设有至少三个第一发光元件101,第一发光元件101的发光颜色设置有多重。例如,第一发光元件101包括红色发光元件、绿色发光元件和蓝色发光元件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驱动阵列层2也可以称为驱动器件层,显示面板10的驱动电路以及至少部分信号线(例如,像素电路、栅极驱动电路、扫描信号线、数据信号线、发光控制信号线、参考电压信号线等)可以设置于驱动阵列层2。
在本文中提及的“若干个”、“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至少两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结合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阵列层2至少包括:沿发光方向依次堆叠的栅介质层21(Gate Insulator Layer)、绝缘层22(Inter Layer Dielectric)和平坦层23(planarization);贯穿段1031至少贯穿至绝缘层22;延伸段1032位于绝缘层22内。也可描述为,平坦层23位于绝缘层22的上方,栅介质层21位于绝缘层22的下方。
示例性地,贯穿段1031自发光层3从上至下的贯穿至绝缘层22,延伸段1032至少部分位于绝缘层22内。另一示例性地,贯穿段1031自发光层3从上至下的贯穿至栅介质层21,延伸段1032位于栅介质层21内。另一示例性地,贯穿段1031自发光层3从上至下的贯穿至绝缘层22和栅介质层21之间,延伸段1032位于绝缘层22和栅介质层21之间。
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第一发光元件101的贯穿段1031贯穿至绝缘层22、栅介质层21或绝缘层22和栅介质层21之间,将第一引线103布置在驱动阵列层2内,能够充分利用高透光区100的驱动阵列层2内的立体空间,有利于增加高透光区100内的发光元件的数量,提高高透光区100的分辨率。
结合图2、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一像素电路104包括栅金属层1041(Gate Layer)、源漏金属层1042(Source-Drain Layer)和晶体管1043;栅金属层1041位于绝缘层22或平坦层23内;延伸段1032电性连接至栅金属层1041,栅金属层1041与源漏金属层1042电性连接,源漏金属层1042与晶体管1043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第一像素电路104布置在过渡区200对应的驱动阵列层2内,通过第一引线103电性连接第一发光元件101,控制第一发光元件101的发光。
结合图2、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延伸段1032电性连接至栅金属层1041与发光方向相对的一侧。从而,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能够进一步的将延伸段1032向驱动阵列层2内下沉设计,提高驱动阵列层2内的空间利用率。
结合图2、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晶体管1043位于栅介质层21内;源漏金属层1042至少部分位于栅介质层21内。示例性地,源漏金属层1042位于栅介质层21内;或,源漏金属层1042位于绝缘层22和栅介质层21内;或,源漏金属层1042位于平坦层23、绝缘层22和栅介质层21内。
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中,晶体管1043位于栅介质层21,源漏金属层1042位于栅介质层21内,从而便于提高正常发光区300和过渡区200内的电路布置自由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线103的材料包括氧化铟锡(ITO)、铟锌氧化物(IZO)、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石墨烯(Graphene)。示例性地,氧化铟锡由90%In2O3和10%SnO2混合而成。
结合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还包括:电极层5;电极层5位于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101与发光方向相同的一侧。示例性地,第一电极102为阳极,电极层5为阴极。
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中,第一发光元件101采用电致发光材料制成。第一发光元件101下方的第一电极102和上方的电极层5通电后,能够激发第一发光元件101发光,从而实现显示面板10的显示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还包括:缓冲层4;缓冲层4位于柔性基板1和驱动阵列层2之间。
结合图2、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渡区200对应的发光层3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元件201,过渡区200对应的驱动阵列层2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像素电路204,第二发光元件201和第二像素电路204通过第二引线203电性连接;正常发光区300对应的发光层3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元件301,正常发光区300对应的驱动阵列层2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像素电路304,第三发光元件301和第三像素电路304通过第三引线303电性连接。
从而,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中,正常发光区300、过渡区200和高透光区100均布设有发光元件,能够实现全面屏的正常显示。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任一项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和感光组件,感光组件对应于高透光区100设置。
本实施例的高透光区100可以用于放置感光组件。感光组件可以是图像采集装置,用于采集外部图像信息。例如感光组件为摄像头等。感光组件可以不限于是图像采集装置。例如,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感光组件也可以是红外传感器、接近传感器、红外镜头、泛光感应元件、环境光传感器以及点阵投影器等光传感器。
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便携式电子设备,比如: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MP3播放器(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II,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MP4(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V,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4)播放器、笔记本电脑或台式电脑等。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某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措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10)至少包括:沿发光方向依次堆叠的柔性基板(1)、驱动阵列层(2)和发光层(3);
所述显示面板(10)具有正常发光区(300)、过渡区(200)和高透光区(100);所述过渡区(200)位于所述正常发光区(300)和所述高透光区(100)之间;
所述高透光区(100)对应的所述发光层(3)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101),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101)与所述发光方向相对的一侧设有第一电极(102);所述过渡区(200)对应的所述驱动阵列层(2)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像素电路(104),所述第一电极(102)通过第一引线(103)电性连接至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像素电路(104);
所述第一引线(103)至少包括贯穿段(1031)和延伸段(1032);所述贯穿段(1031)位于所述第一电极(102)与所述发光方向相对的一侧,沿所述发光方向的反方向贯穿至所述驱动阵列层(2)内;所述延伸段(1032)位于所述驱动阵列层(2)内,在所述驱动阵列层(2)内延伸至所述第一像素电路(10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阵列层(2)至少包括:沿所述发光方向依次堆叠的栅介质层(21)、绝缘层(22)和平坦层(23);
所述贯穿段(1031)至少贯穿至所述绝缘层(22);所述延伸段(1032)位于所述绝缘层(22)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像素电路(104)包括栅金属层(1041)、源漏金属层(1042)和晶体管(1043);所述栅金属层(1041)位于所述绝缘层(22)或平坦层(23)内;
所述延伸段(1032)电性连接至所述栅金属层(1041),所述栅金属层(1041)与所述源漏金属层(1042)电性连接,所述源漏金属层(1042)与所述晶体管(1043)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段(1032)电性连接至所述栅金属层(1041)与所述发光方向相对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晶体管(1043)位于所述栅介质层(21)内;所述源漏金属层(1042)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栅介质层(21)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线(103)的材料包括氧化铟锡、铟锌氧化物、碳纳米管、石墨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10)还包括:电极层(5);所述电极层(5)位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101)与所述发光方向相同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102)为阳极,所述电极层(5)为阴极。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10)还包括:缓冲层(4);所述缓冲层(4)位于所述柔性基板(1)和所述驱动阵列层(2)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区(200)对应的所述发光层(3)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元件(201),所述过渡区(200)对应的所述驱动阵列层(2)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像素电路(204);
所述正常发光区(300)对应的所述发光层(3)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元件(301),所述正常发光区(300)对应的所述驱动阵列层(2)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像素电路(304)。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10)和感光组件;所述感光组件对应于所述高透光区(100)设置。
CN202123025727.XU 2021-12-03 2021-12-03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62884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25727.XU CN216288468U (zh) 2021-12-03 2021-12-03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25727.XU CN216288468U (zh) 2021-12-03 2021-12-03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88468U true CN216288468U (zh) 2022-04-12

Family

ID=81043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25727.XU Active CN216288468U (zh) 2021-12-03 2021-12-03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884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47938B2 (en) Touch panel
CN112151696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10202640A1 (en) Array substrate structure and display device
CN206332028U (zh) 柔性显示面板及柔性显示装置
US11561660B2 (en) Display apparatuses and self-capacitance touch panels thereof
US10748853B2 (en)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CN106775173A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7342370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994778B2 (en) Color filter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CN107785394A (zh) 显示装置
JP2007242927A (ja) 発光装置及び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US11063108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array substrate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3462492B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US11527735B2 (en) Flexible display panel with connecting portion and flexible bridging portio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5045435A (zh) 一种内嵌式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7275379A (zh) 触控式oled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KR20210050235A (ko) 플렉서블 표시 장치
CN113488600B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160136917A (ko) 반도체 발광 소자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216288468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047896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WO2019223415A1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22048230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1226785A1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1312011B (zh) 影像显示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