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51006U - 一种电池及电子产品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及电子产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251006U CN216251006U CN202122300722.7U CN202122300722U CN216251006U CN 216251006 U CN216251006 U CN 216251006U CN 202122300722 U CN202122300722 U CN 202122300722U CN 216251006 U CN216251006 U CN 2162510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le piece
- active material
- battery
- material layer
- positi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1149 activ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5
- 239000013543 active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6
- 239000007773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1
- 239000007774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889 copper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67 electrode slur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799 BoPET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85 plastic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255 plastic fil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platinum Chemical compound [Pt]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电池及电子产品,所述电池包括至少一组电芯单元,所述电芯单元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二极片之间的第一隔膜,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所述第二极片包括第二隔膜和连续设置在所述第一隔膜和所述第二隔膜之间的第二活性物质层。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隔膜之间上设置连续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和/或负极活性物质层,减少金属集流体在电芯内部的占比以及电芯内部单层隔膜的量,能降低电芯的厚度,提升电芯的能量密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及电子产品。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很大一部分电子产品都通过电池进行驱动。其中,锂离子电池因为其使用寿命长、能量密度高等优点在各领域的电子产品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般而言,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的电芯主要由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等构成,其中,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以及涂覆在正极集流体表面的正极涂层,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以及涂覆在负极集流体表面的负极涂层,隔膜是重要的组成成分,隔膜的主要作用是使电池的正、负极片分隔开,防止两极接触而导致电池短路。
目前,传统的电芯的制作方式主要有卷绕式和叠片式两种,即依次按照隔膜、正极片、隔膜和负极片叠放在一起后,经过卷绕或堆叠,制备得到电芯。经过卷绕或堆叠后得到电芯的能量密度有限。随着电子产品的飞速发展,各种电子产品对电池的能量密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电池的能量密度已经无法满足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传统的电池的能量密度较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括至少一组电芯单元,所述电芯单元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二极片之间的第一隔膜,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所述第二极片包括第二隔膜和连续设置在所述第一隔膜和所述第二隔膜之间的第二活性物质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极片包括集流体和设置于所述集流体单侧表面或双侧表面的第一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交替叠置,且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由所述第一隔膜或所述第二隔膜隔开。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隔膜复合在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的一侧表面;和/或,所述第一隔膜复合在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的另一侧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极耳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中,所述第二极耳另一端位于所述电芯单元的外部。
进一步地,所述电芯的最外层为所述集流体或所述第一隔膜或所述第二隔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连续设置在所述第一隔膜和所述第二隔膜之间,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交替叠置,且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由所述第一隔膜或所述第二隔膜隔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膜复合在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一侧表面;所述第二隔膜复合在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的一侧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极耳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中,所述第一极耳另一端位于所述电芯单元的外部;所述第二极耳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中,所述第二极耳另一端位于所述电芯单元的外部。
进一步地,所述电芯的最外层为所述第一隔膜或所述第二隔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池通过在隔膜之间设置连续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和/或负极活性物质层,隔膜既能充当负载正极活性物质层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载体,又能起到分隔正、负极片的作用,防止正负极接触而导致电池短路,采用该新型结构的电池,能减少金属集流体在电芯内部的占比,也减少了电芯内部单层隔膜的量,一方面能降低电芯单元的厚度,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另一方面能减少正极活性物质层和负极活性物质层中分切的毛刺和金属碎屑,改善K值,提升K值良率,并能减少金属材料的使用,节省成本;本实用新型采用该新型结构的电池,且各电芯单元堆叠形成电芯,能使电芯的体积更加微小化,能大大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产品,包括电池,所述电池为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电池。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子产品的有益效果与所述电池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第一结构的电芯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电芯单元堆叠形成的第一结构的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第二结构的电芯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电芯单元堆叠形成的第二结构的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第三结构的电芯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电芯单元堆叠形成的第三结构的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正极活性物质层;2-负极活性物质层;3-第一隔膜;4-第二隔膜;5-正极耳;6-负极耳;7-箔材。
具体实施方式
传统的电芯的制作方式主要有卷绕式和叠片式两种,即依次按照隔膜、正极片、隔膜和负极片叠放在一起后,经过卷绕或堆叠,制备得到电芯。由于正极片、隔膜和负极片均有一定的厚度,经过卷绕或堆叠得到的电芯也具有一定的厚度,然而电子产品容纳电池的空间有限,电芯的厚度不能做的太厚,且电芯的能量密度有限,导致电芯的整体容量较低,十分影响电池的续航能力。随着电子产品的飞速发展,各种电子产品对电池的容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在容纳电池的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对电池的能量密度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电池的能量密度已经无法满足要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及电子产品,通过在隔膜之间设置连续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和/或负极活性物质层,能减少金属集流体在电芯内部的占比,并减少电芯内部单层隔膜的量,有利于降低电芯单元的厚度,提升电芯的能量密度。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详尽地描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垂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至少一个”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一些优选实施例中”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优选实施例或优选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该电池包括至少一个电芯单元,若干电芯单元堆叠形成电芯。该电芯单元包括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由第一隔膜隔开,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的极性相反,第一极片可以是正极片也可以是负极片,第一极耳可以是正极耳也可以是负极耳;对应的,第二极片则是负极片或正极片,第二极耳则是负极耳或正极耳。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中的至少一个为新型极片。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极片包括第二隔膜和连续设置在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之间的活性物质层,其中,连续设置是指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之间的活性物质层是连续的,没有承载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而传统极片的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之间的活性物质层是不连续的,传统极片需要在集流体的上下表面涂敷活性物质层,活性物质层也必须负载于集流体上。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结合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第一结构的电池,该结构的电池包括至少一组电芯单元,每个电芯单元包括正极片、负极片以及位于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的第一隔膜3;其中,正极片为传统极片,负极片为新型极片,也即正极片包括作为正极集流体的箔材7,以及设置于箔材7两侧表面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1。负极片包括第二隔膜4以及连续设置在第一隔膜3和第二隔膜4之间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本实施例的第二隔膜4复合在负极活性物质层2的一侧表面。但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是相对的,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都位于正、负极片之间,均用于将正极片和负极片隔开,哪个隔膜上设置了活性物质层,设置了活性物质层的隔膜就是第二隔膜4,相应的,另一个隔膜就是第一隔膜3。即本实施例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的一侧表面可以复合第二隔膜4,但也可以复合第一隔膜3。
结合图2所示,若干电芯单元堆叠形成电芯,即负极片、正极片和第一隔膜3、负极片……交替堆叠设置形成电芯,且每一正极片和每一负极片之间均设置有第一隔膜3或第二隔膜4,由此能够防止两极接触而导致电池短路。该电芯的最外层(包括图2最上端的一层和最下端的一层)均为箔材7的单面设置正极活性物质层1的正极片,且无正极活性物质层的一侧朝外。当然,该电芯的最外层也可以为第一隔膜或第二隔膜,只要能防止活性物质层裸露,对电芯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即可。
结合图1-图2所示,每个电芯单元还包括正极耳5和负极耳6,正极耳5一端与箔材7连接并从电芯单元的一侧边缘穿出延伸至电芯单元的外部;负极耳6设置在负极活性物质层2中,并从电芯单元的一侧边缘穿出延伸至电芯单元的外部。
正极耳5和箔材7一体成型,具体地,箔材7向电芯单元的一侧边缘延伸,形成未设置正极活性物质层1的空箔区,该空箔区形成用于引流的正极耳5。由此,无需再单独在正极片上设置极耳,降低了生产成本。
负极耳6设置在负极活性物质层2的一侧边缘,且负极耳6一端与负极活性物质层2接触、另一端位于电芯单元的外部。由此,仅在负极活性物质层2的边缘设置负极耳6,在起到引流作用的同时,能减少负极耳6的长度,减少金属材料的使用,节省成本。
本实施例中,正极片采用如下方法制备得到:分别在箔材7的两个表面涂覆正极浆料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1,且箔材7的一侧边缘为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层1的空箔区,该空箔区作为正极耳5,待正极活性物质层1烘干后,得到正极片。
负极片采用如下方法制备得到:在第二隔膜4的一个表面涂覆负极浆料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2,在负极活性物质层2一侧的边缘插入负极耳6,待负极活性物质层2烘干后,得到负极片。
第一结构的电池除了图1-图2所示的方式外,正极片和负极片的结构也可以互换,即负极活性物质层2设置在箔材7上,正极活性物质层1设置在隔膜上,且正极耳5和负极耳6也进行互换,更具体地(以下结构的电池未提供附图):
电池包括至少一组电芯单元,每个电芯单元包括正极片、负极片以及位于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的第一隔膜;其中,负极片为传统极片,正极片为新型极片,也即负极片包括箔材和设置于箔材两侧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正极片包括第二隔膜以及连续设置在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之间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每个电芯单元还包括正极耳和负极耳,负极耳一端与箔材连接并从电芯单元的一侧边缘穿出延伸至电芯单元的外部;正极耳设置在正极活性物质层中,并从电芯单元的一侧边缘穿出延伸至电芯单元的外部。若干电芯单元堆叠形成电芯,即正极片、负极片和第一隔膜、正极片……交替堆叠设置形成电芯,且每一正极片和每一负极片之间均设置有第一隔膜或第二隔膜,由此能够防止两极接触而导致电池短路。该电芯的最内层和最外层均为箔材的单面设置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片,且无活性物质层的一侧朝外。当然,该电芯的最外层也可以为第一隔膜或第二隔膜,只要能防止活性物质层裸露,对电芯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即可。
负极耳和箔材一体成型,具体地,箔材向电芯单元的一侧边缘延伸,形成未设置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空箔区,该空箔区形成用于引流的负极耳。由此,无需再单独在负极片上设置极耳,降低了生产成本。
正极耳设置在正极活性物质层的一侧边缘,且正极耳一端与正极活性物质层接触、另一端位于电芯单元的外部。由此,仅在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边缘设置正极耳,在起到引流作用的同时,能减少正极耳的长度,减少金属材料的使用,节省成本。
该结构的电池中正极片和负极片的制备方法与第一结构的电池中正极片和负极片的制备方法相同,区别仅在于在箔材上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在第二隔膜上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且正极耳5和负极耳6也进行互换。
实施例2
结合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第二结构的电池,该结构的电池包括至少一组电芯单元,每个电芯单元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其中,正极片为传统极片,负极片为新型极片,也即正极片包括箔材7和设置于箔材7两侧表面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1,负极片包括第一隔膜3、第二隔膜4以及连续设置在第一隔膜3和第二隔膜4之间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且第二隔膜4复合在负极活性物质层2的一侧表面,第一隔膜3复合在负极活性物质层2的另一侧表面。正极片和负极片叠放在一起时,第一隔膜3和第二隔膜4自然将相邻的正、负极片分隔开。
结合图4所示,若干电芯单元堆叠形成电芯,即负极片、正极片、负极片……交替堆叠设置形成电芯,且每一正极片和每一负极片之间均设置有第一隔3膜或第二隔膜4,由此能够防止两极接触而导致电池短路。该电芯的最外层(包括图4最上端的一层和最下端的一层)均为箔材7的单面设置正极活性物质层1的正极片,且无活性物质层的一侧朝外。当然,该电芯的最外层也可以为第一隔膜或第二隔膜,只要能防止活性物质层裸露,对电芯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即可。
结合图3-图4所示,每个电芯单元还包括正极耳5和负极耳6,正极耳5一端与箔材7连接并从电芯单元的一侧边缘穿出延伸至电芯单元的外部;负极耳6设置在负极活性物质层2中,并从电芯单元的一侧边缘穿出延伸至电芯单元的外部。
正极耳5和箔材7一体成型,具体地,箔材7向电芯单元的一侧边缘延伸,形成未设置正极活性物质层1的空箔区,该空箔区形成用于引流的正极耳5。由此,无需再单独在正极片上设置极耳,降低了生产成本。
负极耳6设置在负极活性物质层2的一侧边缘,且负极耳6一端与负极活性物质层2接触、另一端位于电芯单元的外部。由此,仅在负极活性物质层2的边缘设置负极耳6,在起到引流作用的同时,能减少负极耳6的长度,减少金属材料的使用,节省成本。
本实施例中,正极片采用如下方法制备得到:分别在箔材7的两个表面涂覆正极活性浆料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1,且箔材7的一侧边缘为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层1的空箔区,该空箔区作为正极耳5,待正极活性物质层1烘干后,得到正极片。
负极片采用如下方法制备得到:在第二隔膜4的一个表面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层2,负极活性物质层2涂覆完之后,再在负极活性物质层2的表面热敷合一层第一隔膜3,并在负极活性物质层2一侧的边缘插入负极耳6,待负极活性物质层2烘干后,得到负极片。
第二结构的电池除了图3-图4所示的方式外,还可以将正极片和负极片的结构互换,即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箔材上,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之间,且正极耳和负极耳也进行互换,更具体地(以下结构的电池未提供附图):
电池包括至少一组电芯单元,每个电芯单元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其中,负极片为传统极片,正极片为新型极片,也即负极片包括箔材和设置于箔材两侧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正极片包括第一隔膜、第二隔膜以及连续设置在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之间的正极活性物质层。若干电芯单元堆叠形成电芯,即正极片、负极片、正极片……交替堆叠设置形成电芯,且每一正极片和每一负极片之间均设置有第一隔膜或第二隔膜,由此能够防止两极接触而导致电池短路。该电芯的最外层(包括最上端的一层和最下端的一层)均为箔材的单面设置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片,且无活性物质层的一侧朝外。当然,该电芯的最外层也可以为第一隔膜或第二隔膜,只要能防止活性物质层裸露,对电芯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即可。
负极耳和箔材一体成型,具体地,箔材向电芯单元的一侧边缘延伸,形成未设置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空箔区,该空箔区形成用于引流的负极耳。由此,无需再单独在负极片上设置极耳,降低了生产成本。
正极耳设置在正极活性物质层的一侧边缘,且正极耳一端与正极活性物质层接触、另一端位于电芯单元的外部。由此,仅在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边缘设置正极耳,在起到引流作用的同时,能减少正极耳的长度,减少金属材料的使用,节省成本。
该结构的电池中正极片和负极片的制备方法与第二结构的电池中正极片和负极片的制备方法相同,区别仅在于在箔材上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在第二隔膜上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且正极耳和负极耳也进行互换。
实施例3
结合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第三结构的电池,该结构的电池包括至少一组电芯单元,每个电芯单元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其中,正极片和负极片均为新型极片,也即正极片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层1,正极活性物质层1连续设置在第一隔膜3和第二隔膜4之间,负极片包括第二隔膜4和连续设置在第一隔膜3和第二隔膜4之间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具体地,第一隔膜3复合在正极活性物质层1一侧表面,第二隔膜4复合在负极活性物质层2一侧表面。
结合图6所示,若干电芯单元堆叠形成电芯,即正极片、负极片、正极片……交替堆叠设置形成电芯,且每一正极片和每一负极片之间均设置有第一隔膜3或第二隔膜4,由此能够防止两极接触而导致电池短路。该电芯的最外层(包括图6最上端的一层和最下端的一层)均用第一隔膜3或第二隔膜4包裹正极片。
结合图5-图6所示,每个电芯单元还包括正极耳5和负极耳6,正极耳5设置在正极活性物质层1中,并从电芯单元的一侧边缘穿出延伸至电芯单元的外部,具体地,正极耳5一端设置在正极活性物质层1的一侧边缘,且正极耳5一端与正极活性物质层1接触、另一端位于电芯单元的外部。负极耳6设置在负极活性物质层2中,并从电芯单元的一侧边缘穿出延伸至电芯单元的外部,具体地,负极耳6一端设置在负极活性物质层2的一侧边缘,且负极耳6一端与负极活性物质层2接触、另一端位于电芯单元的外部。由此,仅在正极活性物质层1的边缘设置正极耳5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2的边缘设置负极耳6,在起到引流作用的同时,能减少正极耳5和负极耳6的长度,减少金属材料的使用,节省成本。
本实施例中,正极片采用如下方法制备得到:在第一隔膜3的一个表面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层1,在正极活性物质层1一侧的边缘插入正极耳5,待正极活性物质层1烘干后,得到正极片。
负极片采用如下方法制备得到:在第二隔膜4的一个表面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层2,在负极活性物质层2一侧的边缘插入负极耳6,待负极活性物质层2烘干后,得到负极片。
第三结构的电池除了图5-图6所示的方式外,还可以将正极活性物质层和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的位置进行对换,即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第一隔膜上,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第二隔膜上,且正极耳和负极耳也进行互换,更具体地(以下结构的电池未提供附图):
电池包括至少一组电芯单元,每个电芯单元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其中,正极片和负极片均为新型极片,也即正极片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层1,正极活性物质层1连续设置在第一隔膜3和第二隔膜4之间,负极片包括第一隔膜4和连续设置在第一隔膜3和第二隔膜4之间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具体地,第一隔膜3复合在负极活性物质层2一侧表面,第二隔膜4复合在正极活性物质层1一侧表面。若干电芯单元堆叠形成电芯,即负极片、正极片、负极片……交替堆叠设置形成电芯,且每一正极片和每一负极片之间均设置有第一隔膜或第二隔膜,由此能够防止两极接触而导致电池短路。该电芯的最外层(包括最上端的一层和最下端的一层)均用第一隔膜或第二隔膜包裹负极片。
该结构的电池中的正极耳和负极耳的设置方式与第三结构的电池中正极耳和负极耳的设置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该结构的电池中正极片和负极片的制备方法与第三结构的电池中正极片和负极片的制备方法相同,区别仅在于在第一隔膜上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层,在第二隔膜上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层,且正极耳和负极耳也进行互换。
无论是哪种结构的电池,作为极片集流体的箔材均为铝箔、铜箔、镍箔、金箔或铂箔等金属箔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地,当正极片集流体的箔材为铝箔,负极片集流体的箔材为铜箔,且相应地,正极耳的材质为铝箔,负极耳的材质为铜箔。
本实施例中,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可以相同或不同,且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均为抗拉伸强度和机械强度较佳的膜材料,例如: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为PET膜或PE-陶瓷复合膜,本申请对此不做进一步的限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只要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具有较佳的拉伸强度和机械强度能承载正极活性物质层或负极活性物质层即可。
本实施例中,对正极片和负极片的形状可以为矩形、L形、弧形或其它形状,本实施例中对正极片和负极片的形状不做进一步的限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本实施例中,该电池还包括壳体,壳体用于封装以上几种结构的电芯。本实施例中对壳体不作进一步地限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例如壳体为铝塑膜壳体。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产品,该电子产品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池,该电子产品可以为手机、电脑、相机等各种电子产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通过在隔膜之间设置连续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和/或负极活性物质层,隔膜既能充当负载正极活性物质层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载体,又能起到分隔正负极片的作用,防止正负极接触而导致电池短路,采用该新型结构的电池,能减少金属集流体在电芯内部的占比,也减少了电芯内部单层隔膜的量,一方面能降低电芯单元的厚度,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另一方面能减少正极活性物质层和负极活性物质层中分切的毛刺和金属碎屑,改善K值,提升K值良率,并能减少金属材料的使用,节省成本;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该新型结构的电池,且电芯通过各电芯单元堆叠,能使电芯的体积更加微小化,能大大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包括至少一组电芯单元形成的电芯,所述电芯单元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二极片之间的第一隔膜,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片包括第二隔膜和连续设置在所述第一隔膜和所述第二隔膜之间的第二活性物质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片包括集流体和设置于所述集流体单侧表面或双侧表面的第一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交替叠置,且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由所述第一隔膜或所述第二隔膜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膜复合在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的一侧表面;和/或,所述第一隔膜复合在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的另一侧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耳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中,所述第二极耳另一端位于所述电芯单元的外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的最外层为所述集流体或所述第一隔膜或所述第二隔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连续设置在所述第一隔膜和所述第二隔膜之间,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交替叠置,且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由所述第一隔膜或所述第二隔膜隔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膜复合在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一侧表面;所述第二隔膜复合在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的一侧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中,所述第一极耳另一端位于所述电芯单元的外部;所述第二极耳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中,所述第二极耳另一端位于所述电芯单元的外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的最外层为所述第一隔膜或所述第二隔膜。
10.一种电子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所述电池为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池。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300722.7U CN216251006U (zh) | 2021-09-23 | 2021-09-23 | 一种电池及电子产品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300722.7U CN216251006U (zh) | 2021-09-23 | 2021-09-23 | 一种电池及电子产品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251006U true CN216251006U (zh) | 2022-04-08 |
Family
ID=809878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300722.7U Active CN216251006U (zh) | 2021-09-23 | 2021-09-23 | 一种电池及电子产品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251006U (zh) |
-
2021
- 2021-09-23 CN CN202122300722.7U patent/CN21625100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309604B1 (ko) | 리튬 2차 전지 | |
CN201438490U (zh) | 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 | |
KR101572832B1 (ko) | 계단 구조의 전극군 적층체 | |
GB2477552A (en) | Thin Electrochemical Cell | |
KR20070110568A (ko) | 이중 권취형 전극조립체 | |
JP2009545875A (ja) | キャパシタ−バッテリー構造のハイブリッド型電極アセンブリー | |
KR100912788B1 (ko) | 우수한 펄스 방전 특성의 전극조립체 | |
CN112331927B (zh) | 一种电池叠片电芯及电池 | |
CN112864350A (zh) | 电芯及电池 | |
CN113764828A (zh) | 一种电池及电子产品 | |
CN211957698U (zh) | 一种高浸润的大容量锂离子电池 | |
CN216251006U (zh) | 一种电池及电子产品 | |
CN209119243U (zh) | 一种叠片式卷绕锂离子电池结构 | |
CN218160540U (zh) | 一种电池 | |
CN116344961A (zh) | 一种无隔膜电芯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 |
CN217740617U (zh) | 电池、电子产品及电动交通工具 | |
CN101499541A (zh) | 一种新型卷绕方式锂离子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 |
CN112713301B (zh) | 储能装置 | |
KR20110082934A (ko) | 전기 이중층 커패시터 | |
CN209401735U (zh) | 电极组件和二次电池 | |
CN114188503A (zh) | 电池组 | |
CN216085004U (zh) | 一种电池及电子产品 | |
CN113644324A (zh) | 一种电池及电子产品 | |
CN219979629U (zh) | 一种叠片电芯串联结构及锂离子电池 | |
CN2497437Y (zh) | 锂离子聚合物电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