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38679U - 桩基础可视化模型限位装置 - Google Patents

桩基础可视化模型限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38679U
CN216238679U CN202122791472.1U CN202122791472U CN216238679U CN 216238679 U CN216238679 U CN 216238679U CN 202122791472 U CN202122791472 U CN 202122791472U CN 216238679 U CN216238679 U CN 2162386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e foundation
elastic
limiting
wall
visual mod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9147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曼曼
居俊
李文闻
刘国军
周垚
向阳
安娅楠
闵思瑶
黄家伟
孟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12279147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386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386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386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桩基础可视化模型限位装置,包括:第一弹性限位组件、第二弹性限位组件以及固定件,第一弹性限位组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桩基础的相对两侧,且第一弹性限位组件的第一端与可视化模型箱内壁抵接;第二弹性限位组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桩基础背离可视化模型箱内壁的一侧,且两端分别与第一弹性限位组件的第二端连接,且第一弹性限位组件、第二弹性限位组件以及可视化模型箱内壁围成桩基础的容纳空间;固定件设置在可视化模型箱外壁上,且该固定件与第一弹性限位组件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以使桩基础紧贴可视化模型箱壁,以保证在试验过程中桩基础能够紧贴模型箱壁,桩基础左右不倾斜,防止土颗粒进入到缝隙中使试验顺利进行。

Description

桩基础可视化模型限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基础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桩基础可视化模型限位装置。
背景技术
桩基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基础形式之一,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基础类型,其能将上部结构的荷载传到深层稳定土中,从而可大大减少基础的沉降,提高了建筑物的稳定性,保证建筑的安全使用。因此,对于桩基础要给予相当的重视,应充分了解桩基础自身的特点和打入土中之后的工作性能。开展桩基础模型试验能够有效的得到相应结论,是目前研究桩基础的主要手段之一。
桩基础可视化模型试验近年来被工程研究人员广泛关注,其基本原理是数字图像相关方法,通过可视化模型能够直观观测桩基础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情况,观察桩基础破坏模式。在进行试验的时候,采用数码相机对模型表面连续拍摄图片,通过分析变形前后桩基础模型表面的灰度分布变化特征,提取应变与位移等变形信息。同时,在试验中,由于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要求,桩基础表面要贴紧透明模型箱壁,不能有砂土颗粒等物体遮挡到桩基础而影响到拍摄的图片质量。同时也要保证桩基础在试验过程中不能发生倾斜、错位等造成实验误差。
然而,现有的桩基础的可视化模型试验中,细小的土颗粒仍会从桩侧进入到桩基础和模型箱壁,使得相机拍摄到的画面不清晰,后期数据处理困难。并且,随着继续进行试验,越来越多的土颗粒会从桩基础与模型箱壁的缝隙中进入,进而使得桩体倾斜影响实验数据的获得,并导致试验产生误差,乃至试验失败。另外,现有的桩基础可视化模型试验中,有的并不设置支撑,桩基础会左右倾斜,加大实验难度和可操作性。也有的试验装置会在桩基础后端设置支撑,但是由于体积很大,影响原有的地基土应力场,同时会阻碍部分土颗粒的正常移动轨迹,可能会导致实验结果失真。再者,现有的试验装置只能配套一个尺寸的桩基础,灵活性不高,如果桩体较长的话,下端或者上端不能同时保证贴紧模型箱壁。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桩基础可视化模型限位装置,以保证试验过程中桩基础模型不发生倾斜,紧贴可视化模型箱壁,使试验结果更加准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桩基础可视化模型限位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桩基础可视化模型限位装置,包括:
第一弹性限位组件,所述第一弹性限位组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桩基础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弹性限位组件的第一端与可视化模型箱内壁抵接;
第二弹性限位组件,所述第二弹性限位组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桩基础背离所述可视化模型箱内壁的一侧,且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弹性限位组件的第二端连接,且所述第一弹性限位组件、所述第二弹性限位组件以及所述可视化模型箱内壁围成所述桩基础的容纳空间;
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可视化模型箱外壁上,且该固定件与所述第一弹性限位组件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以使所述桩基础紧贴所述可视化模型箱内壁。
可选的,所述第一弹性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套筒以及第一弹性件;其中,
所述第一限位杆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套筒内,以及,
所述第一限位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可视化模型箱内壁抵接,所述第一限位杆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二限位杆的第一端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杆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套筒设置有内螺纹。
可选的,所述第二限位杆上设置有第一转动轴以及套设在所述第一转动轴上的第一转动滚筒,所述第一转动滚筒与所述桩基础抵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限位杆上设置有第一转动轴以及套设在所述第一转动轴上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朝向所述桩基础的一侧还连接有弧形支撑板,所述弧形支撑板与所述桩基础抵接。
可选的,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件主体以及穿设在所述固定件主体中的第一螺杆;以及,
所述第一限位杆的第一端设置有内螺孔,所述第一螺杆的一端穿设在所述内螺孔中。
可选的,所述固定件采用第一磁性件,以及,所述第一限位杆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相吸。
可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杆的第一端还设置有连接件,所述第二磁性件嵌设在所述连接件的一端,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螺杆,以及,
所述第一限位杆的第一端还设置有内螺孔,所述第二螺杆穿设在所述内螺孔中。
可选的,所述第二弹性限位组件包括第二转动轴,套设在所述第二转动轴上的第二转动滚筒,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转动轴两侧的第二弹性件;并且,
所述第二转动滚筒与所述桩基础抵接;
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杆的第二端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转动轴的两侧还设置有挡片,所述挡片与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桩基础可视化模型限位装置,通过在桩基础周侧设置第一弹性限位组件与第二弹性限位组件,以及在可视化模型箱外壁设置固定件,在试验过程中保证桩基础能够紧贴模型箱壁,并且能够确保桩基础左右不倾斜,以使试验顺利进行。并且,基于第一弹性限位组件与第二弹性限位组件具有的弹力,本实用新型的限位装置可适用于不同桩形及不同尺寸的试验,更加灵活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桩基础可视化模型限位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桩基础可视化模型限位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桩基础可视化模型限位装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桩基础可视化模型限位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桩基础可视化模型限位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包括”或者“包含”等既不限定所提及的形状、数字、步骤、动作、操作、构件、原件和/或它们的组,也不排除出现或加入一个或多个其他不同的形状、数字、步骤、动作、操作、构件、原件和/或它们的组。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技术特征的数量与顺序。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桩基础可视化模型限位装置,包括:第一弹性限位组件110、第二弹性限位组件120以及固定件130。其中,第一弹性限位组件110可转动地设置在桩基础210的相对两侧,且第一弹性限位组件110的第一端与可视化模型箱内壁220抵接。第二弹性限位组件120可转动地设置在桩基础210背离可视化模型箱内壁220的一侧,且两端分别与第一弹性限位组件110的第二端连接,且第一弹性限位组件110、第二弹性限位组件120以及可视化模型箱内壁220围成桩基础210的容纳空间。固定件130设置在可视化模型箱外壁230上,且该固定件130与第一弹性限位组件110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以使桩基础210紧贴可视化模型箱内壁220。也就是说,桩基础容置在由可视化箱壁、两侧的第一弹性限位组件以及第二弹性限位组件围成的容纳空间中,再通过固定件的设置使桩基础与可视化模型箱内壁贴紧。
本实施例提供的桩基础可视化模型限位装置,通过在桩基础周侧设置第一弹性限位组件与第二弹性限位组件,以及在可视化模型箱外壁设置固定件,在试验过程中保证桩基础能够紧贴模型箱壁,并且能够确保桩基础左右不倾斜,以使试验顺利进行。并且,基于第一弹性限位组件与第二弹性限位组件具有弹力,本实施例的限位装置可适用于不同桩形及不同尺寸的试验,更加灵活方便。
示例性的,如图1至图5所示,桩基础210的其中一侧与可视化模型箱内壁220抵接,桩基础210相对的左右两侧均设置第一弹性限位组件110,以及,桩基础210与可视化模型箱内壁220相对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弹性限位组件120。也就是说,可视化模型箱内壁220、第一弹性限位组件110以及第二弹性限位组件120围成限位空间,桩基础210容置在该限位空间中,再基于固定件130将桩基础210紧贴在可视化模型箱内壁220上,防止土颗粒从缝隙进入桩基础中。
应当理解的是,第一弹性限位组件以及第二弹性限位组件具有一定的弹力,即上述各弹性限位组件的长度不固定,可根据桩基础的尺寸进行变化,以适应不同的桩体长度。
具体的,如图1至图5所示,第一弹性限位组件110包括第一限位杆111、第二限位杆112、套筒113以及第一弹性件114。其中,第一限位杆111的第一端与可视化模型箱内壁220抵接,第一限位杆111的第二端通过第一弹性件114与第二限位杆112的第一端连接,以及,第一限位杆111可转动地设置在套筒113内,以通过转动第一限位杆111,进而带动第一弹性件114伸长或缩短,以改变桩基础210左右两侧限位装置的长度,以适应桩体长度的变化。
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杆111设置有外螺纹,相当于螺纹杆,套筒113设置有内螺纹,相当于内螺纹管。也就是说,第一限位杆外部带有螺纹,与具有内螺纹的套筒相互咬合,通过旋转第一限位杆,该第一限位杆在套筒中转动,以改变限位装置左右侧第一弹性限位组件的长度,使桩基础被拉紧或放松。
需要说明的是,本示例对于第一限位杆的第二端通过第一弹性件与第二限位杆的第一端的具体连接方式不作具体限定,可以直接将第一弹性件设置在两者之间进行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连接件连接。
示例性的,如图1至图5所示,第一限位杆111的第二端(下端)与第一弹性件114的一端连接,第一弹性件114的另一端与第二限位杆112的第一端(上端)连接,在套筒113被旋紧或放松的状态下,该第一弹性件114能够保证整个限位装置的连续性,同时也能适应桩体长度的变化。另外,在套筒113的下端设置轴承115,并将轴承115焊接在套筒113下端内侧,轴承115内侧与第二限位杆112第一端端部外侧固接,即第二限位杆112的上端与轴承115嵌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示例的套筒内全长均设有螺纹,可以防止套筒突然脱离限位装置。另外,由于套筒固接在轴承的外环上,以确保第一限位杆的旋转不影响第二限位杆的正常使用。同时,套筒、轴承以及第二限位杆的连接可以保证整个装置的一体性。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示例对于第一弹性件不作具体限定,只要能基于力改变其长度即可,例如,压缩弹簧,基于外力可实现压缩或伸长。当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还可以选择其他弹性件。
仍需要说明的是,本示例的第二限位杆可以采用轻质的铝杆,当然,还可以选择其他材质的限位杆。
应当理解的是,在将桩基础放入限位装置时,为了减少桩基础与限位装置的摩擦阻力,可以在限位装置中设置滚动结构,使桩基础沿着滚动结构向下滑动。而一般桩基础有方形桩与圆形桩,因此,可以设置与不同桩体形状尺寸相贴合的不同滚动结构,以使桩基础顺利向下移动。
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针对方形桩基础来说,第二限位杆112上设置有第一转动轴116以及套设在第一转动轴116上的第一转动滚筒117,第一转动滚筒117与桩基础210抵接。其中,第一转动轴116的两端固接在第二限位杆112上,以及,该第一转动滚筒117的轴向中间留有圆形贯穿孔,使第一转动轴116穿过该孔,第一转动滚筒117绕着第一转动轴116转动。也就是说,第一转动轴与第一转动滚筒组合后设置在第二限位杆内侧,第一转动轴与第二限位杆焊接,第一转动滚筒与第二限位杆的中心线为同一直线,第一转动滚筒与桩基础抵接,这样,在将桩基础向下移动时,第一转动滚筒绕着第一转动轴转动,减少了桩基础与限位装置的接触面积,减小摩擦阻力,起到了使桩基础能顺利向下移动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示例的第一转动滚筒采用橡胶材料,当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还可以采用其他材料。
进一步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针对圆形桩基础来说,第二限位杆112上设置有第一转动轴116以及套设在第一转动轴116上的连接板118,连接板118朝向桩基础210的一侧还连接有弧形支撑板119,弧形支撑板119与桩基础210抵接。也就是说,将上述示例中的第一转动滚筒拆卸下来,安装上适应圆形的弧段支撑,该弧段支撑由上述连接板和弧形支撑板组成,并且,连接板的截面是梯形且中间留有孔,可以使第一转动轴从该孔中穿过,而弧形支撑板是能够贴紧圆形桩基础的弧形表面,且与连接板固接,该弧形支撑板的另一侧与圆形桩基础相贴合。
应当理解的是,由于在桩基础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弹性限位组件,即设置有两个第一弹性限位组件,也就是说,桩基础的两侧均设置有上述连接板与弧形支撑板,两者组合对称布置在圆形桩基础的左右侧的中下方,以限制圆形桩基础不左右跑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于固定件的结构不作具体限定,只要能达到将限位装置紧贴在可视化模型箱内壁上即可,例如,采用胶粘连接固定、螺杆连接固定、磁性相吸连接固定、卡扣连接固定等方式,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更进一步的,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本示例的固定件130包括固定件主体131以及穿设在固定件主体131中的第一螺杆132;以及,第一限位杆111的第一端设置有内螺孔,第一螺杆132的一端穿设在内螺孔中。也就是说,该第一螺杆132的一端通过螺纹拧紧在预留孔的第一限位杆111上,第一螺杆132的另一端与固定件主体131咬合,即固定件主体131中间预留有螺纹孔,该孔与第一螺杆132相咬合,第一螺杆132的使用与固定件主体131共同起到夹子的作用,第一螺杆132穿过第一限位杆111架在可视化模型箱外壁230上与固定件主体131旋紧,通过旋转固定件主体131使整个限位装置贴紧可视化模型箱内壁220。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于固定件主体结构不作具体限定,例如,可以采用圆形铁片。
应当理解的是,由于上述固定件主体上设置有通孔,仍有可能通过该通孔缝隙进入细小土颗粒,因此,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固定件130采用第一磁性件,以及,第一限位杆111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磁性件111a,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111a相吸,通过磁性相吸使限位装置紧贴可视化模型箱内壁。
进一步的,如图3至图5所示,第一限位杆111的第一端还设置有连接件111b,第二磁性件111a嵌设在连接件111b的一端,连接件111b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螺杆111c,以及,第一限位杆111的第一端还设置有内螺孔,第二螺杆111c穿设在内螺孔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示例的连接件可采用长方形木板,该长方形木板中需预先扣除第二磁性件的体积尺寸,方便将其嵌入,并且,连接板的另一侧安装上第二螺杆与第一限位杆连接。
如图1至图5所示,本示例的第二弹性限位组件120包括第二转动轴121,套设在第二转动轴121上的第二转动滚筒122,该第二转动滚筒122与桩基础210抵接,第二转动滚筒122穿过第二转动轴121沿其轴向留有的孔,绕着第二转动轴121旋转,与限位装置左右两侧的第一转动滚筒117一起保证桩基础210向下移动。另外,本示例的第二弹性限位组件120还包括位于第二转动轴121两侧的第二弹性件123,该第二弹性件123的一端与第二转动轴121连接,该第二弹性件123的另一端与第二限位杆112的第二端连接,该第二弹性件在保证适应左右尺寸变化的同时,也能与第二转动滚筒一起保证桩基础贴紧可视化模型箱壁。
需要说明的是,本示例对于第二弹性件与第二限位杆的连接方式不作具体限定,例如,螺纹连接、胶粘连接等,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示例性的,如图1至图5所示,第二限位杆112朝向第二弹性件123的一侧设置有内螺孔,第二弹性件123连接有第三螺杆124,该第三螺杆124嵌入该内螺孔中,通过该第三螺杆使第二弹性件与第二限位杆连接固定,以方便更换第二弹性件。
进一步的,为了防止第二转动滚筒移动偏离第二转动轴的范围,如图1至图5所述,第二转动轴121的两侧还设置有挡片125,该挡片125与第二弹性件123的一端连接。也就是说,该挡片125在第二转动轴121两侧对称设置,且该挡片由两部分组成,外侧是实心柱体,与内侧中间预留有孔的环焊接构成。第二弹性件与实心柱体连接,预留有孔的环状结构与第二转动轴连接,将第二转动轴穿入第二转到你滚筒预留孔后安装上该挡片,防止第二转动滚筒移动偏离第二转动轴的范围进入到第二弹性件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示例的第二弹性件可采用高强度的圆柱压缩弹簧,挡片可采用金属材料,以及,第二转动滚筒可采用橡胶材料,第二转动轴的材料优选为钢质杆。当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还可以选择其他材质的结构。
应当理解的是,由于本示例的桩基础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一弹性限位组件,使桩基础的左右被夹紧,以及,桩基础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弹性限位组件,与第一弹性限位组件连成一体结构,将桩基础紧贴上侧的可视化模型箱内壁,起到维持限位装置稳定和保证桩基础不倾斜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示例对于限位装置的设置数量及设置位置不作具体限定,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桩基础的上端设置该限位装置,并采用固定件主体与螺杆的方式将其固定,以保证桩体上端能够与可视化模型箱内壁贴紧。当然,除了在桩基础上端设置该限位装置外,还可以在桩基础的下端设置,并采用磁性件相吸的方式进行固定,以保证桩基础整体贴紧可视化模型箱壁。应当理解的是,除了上述安装方式外,还可以在桩基础的上端与下端均设置采用磁性件相吸的方式进行固定限位。
如图1至图5所示,基于上述结构的限位装置,其具体使用步骤如下:
第一、根据要研究的内容确定可视化模型箱的尺寸与桩基础的尺寸,再由桩基础的尺寸确定槽型限位装置的具体尺寸一并完成加工制作。
第二、对可视化模型箱壁进行打扫、擦拭干净,务必不能有杂物遮挡桩体,此时需要将槽型装置放在可视化箱壁内侧,然后安置第一限位杆111(例如,螺杆),使装置通过第一限位杆111架在可视化模型箱内壁220的上方,旋转安装上固定件主体131,但不要旋紧。
第三、将套筒113(例如,内螺纹管)旋至最大长度,两侧同时拉开第一弹性件114(例如,弹簧)使其放长,把桩放在槽型装置内,摆放好位置后松开第一弹性件114,使装置左右两侧先夹紧桩基础210,此时再旋紧固定件主体131,使装置与可视化模型箱内壁220连接。
第四、旋转第一限位杆111,调节装置前后的长度,使桩基础210上端紧贴可视化模型箱内壁220,在桩基础210的下端找好需要安装槽型装置的位置,在连接件111b中放好第二磁性件111a,同理,拉开第一弹性件114,旋紧第一限位杆111,之后在可视化模型箱外壁230将固定件130(例如,第一磁性件)贴在第二磁性件111a的对面,使桩基础210的下端贴紧。
第五、向试验箱内按要求撒上模型土,进行模型试验。
第六、当整个槽型装置的长度都达到最大限制也不能使用时,可以采用替换第一限位杆111、第一弹性件114,更换第一限位杆111和第一弹性件114可以增加变化长度,适应桩基础模型尺寸的变化。当槽型装置下端的强磁装置不够稳定,即强磁铁的磁性可能使装置贴紧模型箱壁的效果不明显时,可以更换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的尺寸或者磁场强度更强的磁铁。当需要进行圆形桩体的试验时,将第一转动滚筒拆卸下来,在桩基础左右两侧安装连接板118和弧形支撑板119。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桩基础可视化模型限位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桩基础周侧设置第一弹性限位组件与第二弹性限位组件,以及在可视化模型箱外壁设置固定件,在试验过程中保证桩基础能够紧贴模型箱壁,并且能够确保桩基础左右不倾斜,防止土颗粒进入到缝隙中,以使试验顺利进行,使数据结果更加准确可靠,保证拍摄画面质量。其次,基于第一弹性限位组件与第二弹性限位组件具有弹力,本实用新型的限位装置可适用于不同桩形及不同尺寸的试验,更加灵活方便。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桩基础可视化模型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弹性限位组件,所述第一弹性限位组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桩基础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弹性限位组件的第一端与可视化模型箱内壁抵接;
第二弹性限位组件,所述第二弹性限位组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桩基础背离所述可视化模型箱内壁的一侧,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弹性限位组件的第二端连接,且所述第一弹性限位组件、所述第二弹性限位组件以及所述可视化模型箱内壁围成所述桩基础的容纳空间;
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可视化模型箱外壁上,且该固定件与所述第一弹性限位组件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以使所述桩基础紧贴所述可视化模型箱内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套筒以及第一弹性件;其中,
所述第一限位杆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套筒内,以及,
所述第一限位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可视化模型箱内壁抵接,所述第一限位杆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二限位杆的第一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杆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套筒设置有内螺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杆上设置有第一转动轴以及套设在所述第一转动轴上的第一转动滚筒,所述第一转动滚筒与所述桩基础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杆上设置有第一转动轴以及套设在所述第一转动轴上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朝向所述桩基础的一侧还连接有弧形支撑板,所述弧形支撑板与所述桩基础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件主体以及穿设在所述固定件主体中的第一螺杆;以及,
所述第一限位杆的第一端设置有内螺孔,所述第一螺杆的一端穿设在所述内螺孔中。
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采用第一磁性件,以及,所述第一限位杆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相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杆的第一端还设置有连接件,所述第二磁性件嵌设在所述连接件的一端,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螺杆,以及,
所述第一限位杆的第一端还设置有内螺孔,所述第二螺杆穿设在所述内螺孔中。
9.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限位组件包括第二转动轴,套设在所述第二转动轴上的第二转动滚筒,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转动轴两侧的第二弹性件;并且,
所述第二转动滚筒与所述桩基础抵接;
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杆的第二端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轴的两侧还设置有挡片,所述挡片与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连接。
CN202122791472.1U 2021-11-15 2021-11-15 桩基础可视化模型限位装置 Active CN2162386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91472.1U CN216238679U (zh) 2021-11-15 2021-11-15 桩基础可视化模型限位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91472.1U CN216238679U (zh) 2021-11-15 2021-11-15 桩基础可视化模型限位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38679U true CN216238679U (zh) 2022-04-08

Family

ID=80941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91472.1U Active CN216238679U (zh) 2021-11-15 2021-11-15 桩基础可视化模型限位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3867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14388A (zh) * 2021-11-15 2022-01-11 常熟理工学院 桩基础可视化模型限位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14388A (zh) * 2021-11-15 2022-01-11 常熟理工学院 桩基础可视化模型限位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238679U (zh) 桩基础可视化模型限位装置
CN102227281B (zh) 具有浮动驱动辊的管加工设备
CN113914388B (zh) 桩基础可视化模型限位装置
DE1911782B2 (zh)
CN113957934A (zh) 一种工程监理施工的基坑位移测量仪
KR101175270B1 (ko) 갯벌용 해저폐기물 수거장치
DE102005056405B3 (de) Vorrichtung zum Erfassen von Bewegungen und/oder Positionen eines Gegenstandes
WO1997019291A1 (fr) Dispositif de support a inclinaison reglable et notamment a conservation de son horizontalite
CN211523224U (zh) 深基坑支护结构
CN211388549U (zh) 一种卡曲轴的简易工具
CN114460274A (zh) 一种用于土地管理的土壤检测装置
CN210937823U (zh) 一种自动焊防偏位轨道
EP0566444A1 (fr) Dispositif d'assemblage d'une panne sur une poutre porteuse
CN215868478U (zh) 异形拼接展示屏
CN110954316A (zh) 一种便携式锚杆检验装置
CN213482102U (zh) 一种用于垂直管道内x射线无损检测工装
CN214940316U (zh) 一种用于混凝土沉井结合面的复合防水结构
CN209132181U (zh) 一种x射线探伤仪固定装置
CN208579473U (zh) 一种冶金设备用环保装置
CN220623394U (zh) 一种数据显示屏
CN217117767U (zh) 一种快装框架
CN212904751U (zh) 一种环保型甲醛监测仪器
CN214040228U (zh) 一种水位计
CN213058151U (zh) 一种土地测绘仪用收纳装置
CN216282807U (zh) 一种矿热炉用的柔环式电极把持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