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16752U - 一种汇流条定位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汇流条定位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16752U
CN216216752U CN202122421444.0U CN202122421444U CN216216752U CN 216216752 U CN216216752 U CN 216216752U CN 202122421444 U CN202122421444 U CN 202122421444U CN 216216752 U CN216216752 U CN 2162167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bus bar
housing
pressing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2144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召辉
苏硕剑
王燕东
王言芬
郭永胜
陈国栋
欧阳楚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2144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167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167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167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汇流条定位用装置,包括壳体、夹压机构和按压结构,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开口;夹压机构设置于壳体内,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第一夹臂的前端与第二夹臂的前端构成夹压机构的夹压端,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之间具有可容纳汇流条的夹持间隙,夹持间隙自夹压端向后延伸,夹压机构的夹压端可以向前运动伸出第一开口;按压结构与夹压机构连接,用于驱动夹压机构向前运动。在使用时,先将待定位的汇流条置入夹缝间隙中,而后将夹压端对准基板通孔,再通过按压结构驱动夹压机构向前运动,以使得夹压端可以向前运动伸出第一开口,夹压端将夹缝间隙中的汇流条送入基板通孔中,从而完成汇流条的定位操作,高效便捷。

Description

一种汇流条定位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汇流条定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汇流条定位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汇流条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汇流条是一种多层层压结构的导电连接部件。采用汇流条式的结构可以大幅减少线缆连接的数量,解决电子系统高密度布局的难题。汇流条具有感抗低、抗干扰、高频滤波效果好、可靠性高、节省空间、装配简洁快捷等优异特点。
以光伏组件应用场景为例,常用的汇流条有涂锡铜带、铝带等样式,各类光伏组件均使用汇流条作为组件的正负极,将光伏组件的多个子电池串焊在一起。当需要汇流条将光伏组件转换后的电流引出时,一般先在光伏组件上方的基板上设置有允许汇流条穿过的基板通孔,等到汇流条穿出基板通孔后再对基板通孔进行封胶处理,以保证光伏组件使用时能够达到最佳性能。如果此时汇流条与基板通孔内壁相接触,就会导致封胶时基板通孔的气密性减弱,进而影响到光伏组件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汇流条定位用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汇流条在从基板通孔中伸出时容易与基板通孔内壁相接触,导致基板通孔封胶后气密性弱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汇流条定位用装置,包括:
壳体,设置有第一开口;
夹压机构,设置于壳体内,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第一夹臂的前端与第二夹臂的前端构成夹压机构的夹压端,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之间具有可容纳汇流条的夹持间隙,夹持间隙自夹压端向后延伸,夹压机构的夹压端可以向前运动伸出第一开口;
按压结构,与夹压机构连接,用于驱动夹压机构向前运动;
复位机构,与夹压机构连接,用于驱动夹压机构回缩。
上述方案的汇流条定位用装置通过在壳体上设置第一开口,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先将待定位的汇流条从第一开口伸入夹持间隙中,而后将夹压端对准基板通孔所在位置,而后按压结构施加压力使得夹压机构向前运动,此时夹压机构的夹压端向前运动伸出第一开口,夹压机构夹紧夹持间隙中的汇流条并将其带入到基板通孔中,当夹压端到达基板通孔中指定位置后,只需停止对按压结构施加压力,夹压机构在复位机构的作用下回缩,此时汇流条就被定位在基板通孔中的指定位置。而后可以只需向壳体施加一向上作用力,将汇流条从夹持间隙中取出。通过本申请设计的汇流条定位用装置,能够使得汇流条被定位到基板通孔中的指定位置,有效提升了基板通孔在封胶完成后整体的气密性。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夹压端的外形为楔形;夹压端向前运动伸出第一开口时,夹压端外侧与壳体在第一开口处的内壁相抵接。通过将夹压端设置为楔形,这样,夹压端在向前运动伸出第一开口时,夹压端外侧会受到壳体在第一开口处的内壁向内的挤压力,使得夹持间隙变窄,进而保证置入夹持间隙的汇流条在伸入基板的基板通孔时处于被夹紧状态,保证其在基板通孔中定位的精准性。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壳体在第一开口处的内壁形状与楔形相适配。通过设置在壳体的第一开口处设置与楔形相适配的内壁形状,可以起到导向作用,便于夹压端在向前运动伸出第一开口时,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能够自动向中间靠拢,使得夹持间隙变窄,进而保证置入夹持间隙的汇流条在伸入基板的基板通孔时处于被夹紧状态。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夹压端处夹持间隙居中设置。通过在夹压端处将夹持间隙居中设置,可以保证置于夹持间隙的汇流条在随夹压端伸入基板的基板通孔内时,可以在基板通孔内居中进行定位,保证定位完成后的汇流条不与基板通孔的内壁相基础,保证基板通孔封胶后的气密性。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夹压端处,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以夹持间隙的中间面为对称面,形状对称设置。由于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的夹持面是对称设置于夹持间隙的两侧,可以保证在夹压端在伸入基板通孔内时,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在受力情况下能够同步向内收紧,使得夹持间隙两侧同步变窄,在夹紧过程中汇流条两端受力均匀,进而提高汇流条在基板通孔中定位的准确性。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夹压端的最前部设有与汇流条所在面抵压的抵压面。由于抵压面是设在夹压端的最前部,当抵压面进入到基板通孔后,此时再对按压结构施加向下压力,就可以保证夹持间隙中的汇流条在夹压端带动下也始终都是在基板通孔区域内移动,当夹压端移动到与汇流条所在面后,抵压面与汇流条所在面相抵压,从而实现汇流条在基板通孔内的精准定位。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抵压面与夹持间隙垂直设置。通过将抵压面与夹持间隙垂直设置,这样可以保证定位后的汇流条也是垂直设置的,即垂直延伸出基板通孔,便于后续对基板通孔进行填胶操作。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设置有第一开口处的壳体的一端为施工端,夹持间隙居中设置于施工端。这样,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先将施工端对准基板通孔,而后通过按压结构施加压力以驱动夹压端向前伸出第一开口进入到基板通孔中。由于夹持间隙居中设置于施工端,因而当施工端对准基板通孔时,通过观察施工端相对于基板通孔的位置就可以预判出夹压端伸入基板通孔后,汇流条在基板通孔中的相对位置,从而提升定位的准确性。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施工端的最前部设有与施工基面贴合的定位平面。这样,可以将定位平面与基板的上表面相贴合,而后再对按压结构施加压力,在施加压力过程中,由于施工端的最前沿的定位平面始终与施工基面贴合,可以保证夹压端向前运动伸出第一开口后不会发生相对滑动,从而保证汇流条定位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定位平面与夹持间隙垂直设置。这样,当定位平面与基板的上表面相贴合后,只需对按压结构施加向下压力,夹压端就会沿竖直方向向前伸出第一开口,进而带动夹持间隙中的汇流条进入基板通孔中,由于定位平面与夹持间隙垂直设置,可以保证按压时的施力方向与夹压端的运动方向保持一致,进一步提升汇流条定位过程中的稳定性。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壳体在施工端处的外壁形状为锥台形。通过将壳体在施工端处的外壁形状设置为锥台型,使得夹压端在向前运动伸出第一开口时,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可以紧贴壳体的内表面,不会在壳体内发生相对,提升夹压端在夹紧汇流条后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锥台形的外壁形状具有前小后大的特点,即在夹压端向前运动方向上从大自小变化,对于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可以起到导向作用,使得两者前端构成的夹压端能够更加方便地夹紧汇流条。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壳体设置有第二开口,按压结构的施力端露出第二开口。在使用过程中,操作者可以通过露出第二开口的按压结构的施力端施加向下压力,由于按压结构与夹持机构相连接,因而在按压结构受到按压后会驱动夹压端向前运动伸出第一开口,进而夹紧夹持间隙中的汇流条。通过在壳体上设置第二开口,并将按压结构的施力端露出第二开口,可以更加方便地让操作者对按压结构施加压力,方便汇流条定位用装置使用。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开口设置于壳体的后端。在使用过程中,当待定位的汇流条部位被置入夹持间隙后,操作者可以单手握紧汇流条定位用装置的壳体,而后用大拇指位置对按压结构施加向下压力,进而驱动夹持机构向前运动。将第二开口设置于壳体的后端,使得汇流条定位用装置整体的设计更加符合人体工学,便于操作者使用。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壳体在靠近第二开口处设置有径向向外延伸的施力抵板。通过设置施力抵板,可以有效增加操作者操作部位(如大拇指)与按压结构的接触面积,减小压强,方便操作者使用。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壳体为直筒形,壳体包括前后连接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可拆卸连接。通过设置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使得汇流条定位用装置整体的安装和拆卸更加方便,当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其中一个发生损坏时,只需拆下损坏的部分壳体进行更换即可,无需对整个壳体进行更换,有效降低了维护成本。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可拆卸连接为螺纹连接或卡接。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时,两者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连接。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方式为卡接时,两者通过相适配的卡合件进行连接。通过螺纹连接或卡接的方式的设置,可以使得操作者更加方便地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进行组装或拆分。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复位机构为设置于壳体内的压簧或拉簧,压簧或拉簧的一端与夹压机构连接,另一端与壳体连接。这样,当按压结构受到向下压力时并被压住时,此时压簧或拉簧处于挤压状态,当汇流条定位完成后操作者松开按压结构后(即不再对按压结构施加压力后),压簧或拉簧由于恢复弹性形变的回复力作用,将驱动夹压端回缩。通过在壳体内的压簧或拉簧,就可以简单快捷地实现夹压端的复位。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夹压机构回缩时,夹持间隙的宽度为0.5-1.5mm;夹压机构向前运动到顶时,夹持间隙的宽度为0.15-0.25mm。通常,汇流条的厚度范围为0.15-0.2mm。当夹压机构向前运动到顶时,夹持间隙的宽度为0.15-0.25mm,就可以保证夹压端伸出第一开口时夹压端能够夹紧夹持间隙中的汇流条。夹压机构回缩时,夹持间隙的宽度为0.5-1.5mm,可以方便在定位完成后汇流条从夹持间隙中脱离。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夹压机构回缩时,夹压端位于壳体内,夹压机构向前运动到顶时,夹压端伸出壳体部分的长度为3-3.5mm。这样的设置可以有效减少夹压机构回缩时的空间占用,提升空间利用率。同时夹压端伸出壳体部分的长度为3-3.5mm,可以满足大多数基板的厚度需求,保证汇流条能够穿过基板通孔定位于指定位置。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具体实施方式涉及的汇流条在定位前的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具体实施方式涉及的汇流条在定位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具体实施方式涉及的汇流条定位用装置的剖视图;
图4为图3涉及的A部放大图;
图5为本申请一具体实施方式涉及的夹压端在进入第一基板的基板通孔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具体实施方式涉及的夹压端在进入第一基板的基板通孔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具体实施方式涉及的汇流条在定位完成后从夹持间隙中取出的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一基板;101、基板通孔;
20、第二基板;
30、光伏组件;
40、汇流条;
1、壳体;
11、第一开口;
12、施工端;121、定位平面;
13、第二开口;
14、第一壳体;
15、第二壳体;
2、夹压机构;
21、第一夹臂;
22、第二夹臂;
23、夹压端;231、抵压面;
24、夹持间隙;
3、按压结构;31、施力端;32、施力抵板;
4、复位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目前,汇流条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汇流条是一种多层层压结构的导电连接部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将汇流条从设备表面引出。以光伏设备为例,光伏设备包括光伏组件和两块基板,光伏组件设置于两块基板之间,内置的两根汇流条一根连接光伏组件的阳极,另一根连接光伏组件的阴极,在光伏设备的其中一块基板上设置有允许汇流条穿过的基板通孔,穿过基板通孔的汇流条与其他电路设备进行连接,以收集光伏组件转换的电能。同时,为了保证光伏组件能够发挥出最佳性能,在汇流条从基板通孔穿出后,就需要对基板通孔进行封胶处理,以隔绝外界空气透过基板通孔进入到光伏组件,影响光伏组件的使用性能,在封胶处理后,基板通孔的气密性是否良好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发明人注意到,当汇流条穿过基板通孔时,由于缺乏专用的定位工具,这就导致汇流条在从基板通孔中穿出时很容易与基板通孔的内壁相接触,而如果此时进行基板通孔的封胶处理,汇流条与基板通孔内壁相接触的部分极容易残存有奇妙,导致封胶后的基板通孔气密性减弱。以目前UV填孔胶为例,其使用的粘度通常在1200-5500mpa.s,如汇流条与基板通孔内壁相接触,两者之间存在的小缝隙很可能无法被前UV填孔胶所填坑,容易产生气泡,影响封胶后光伏组件的使用性能。
请参阅图1,为本申请一具体实施方式涉及的汇流条40在定位前的状态示意图。光伏组件30设置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第一基板10上开设有允许汇流条40伸出的基板通孔101,如果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对汇流条40进行规整,汇流条40在伸出基板通孔101时很容易与基板通孔101的侧壁相接触,影响后续基板通孔101封胶后的气密性。同时,伸出基板通孔101的汇流条40部分的延伸方向是不确定的,这就导致伸出基板通孔101的汇流条40部分十分不规整,不利于汇流条40与后续设备的配合连接。
基于以上考虑,为了解决汇流条40无法在基板通孔101中实现精准定位,导致基板通孔101封胶后气密性不佳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汇流条40定位用装置,该装置能够被用于实现汇流条40在基板通孔101中的精准定位,使得定位后的汇流条40不与基板通孔101的内壁相接触,保证封胶后基板通孔101的气密性。
请参阅图2,为本申请一具体实施方式涉及的汇流条40在定位后的状态示意图。不难看出,经过汇流条40定位用装置定位完成后的汇流条40不与基板通孔101的内壁相接触,有效保证了基板通孔101在封胶后的气密性,同时,汇流条40在伸出基板通孔101的部分十分规整,方便后续与其他设备的配合连接。
请参阅图3-图7,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汇流条40定位用装置,包括壳体1、夹压机构2、按压结构3和复位机构44。壳体1上设置有第一开口11;夹压机构2设置于壳体1内,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臂21与第二夹臂22,第一夹臂21的前端与第二夹臂22的前端构成夹压机构2的夹压端23,第一夹臂21与第二夹臂22之间具有可容纳汇流条40的夹持间隙24,夹持间隙24自夹压端23向后延伸,夹压机构2的夹压端23可以向前运动伸出第一开口11;按压结构3与夹压机构2连接,用于驱动夹压机构2向前运动;复位机构4与夹压机构2连接,用于驱动夹压机构2回缩。
在本申请中,汇流条40的材质为刚性材质,优选为金属,可以是铜片、铝片、铜条、铝条等。壳体1的材质可以是塑料、橡胶、金属等。
在使用时,可以先将待定位的汇流条40(即从基板通孔101中延伸出的汇流条40部分)从第一开口11伸入夹持间隙24中,并将夹压端23对准基板通孔101所在位置,而后通过按压结构3施加压力使得夹压机构2向前运动伸出第一开口11,此时夹压机构2夹紧夹持间隙24中的汇流条40并将其带入到基板通孔101中,当夹压端23到达基板通孔101中指定位置后,只需停止对按压结构3施加压力,夹压机构2在复位机构4的作用下回缩,汇流条40就被定位在基板通孔101中的指定位置。而后只需向壳体1施加一向上作用力,将汇流条40从夹持间隙24中取出。通过本申请设计的汇流条40定位用装置,能够使得汇流条40被定位到基板通孔101中的指定位置,有效提升了基板通孔101在封胶完成后整体的气密性。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夹压端23的外形为楔形;夹压端23向前运动伸出第一开口11时,夹压端23外侧与壳体1在第一开口11处的内壁相抵接。通过将夹压端23设置为楔形,这样,夹压端23在向前运动伸出第一开口11时,夹压端23外侧会受到壳体1在第一开口11处的内壁向内的挤压力,使得夹持间隙24变窄,进而保证置入夹持间隙24的汇流条40在伸入基板的基板通孔101时处于被夹紧状态,保证其在基板通孔101中定位的精准性。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在第一开口11处的内壁形状与楔形相适配。通过设置在壳体1的第一开口11处设置与楔形相适配的内壁形状,可以起到导向作用,便于夹压端23在向前运动伸出第一开口11时,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能够自动向中间靠拢,使得夹持间隙24变窄,进而保证置入夹持间隙24的汇流条40在伸入基板的基板通孔101时处于被夹紧状态。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夹压端23处夹持间隙24居中设置。通过在夹压端23处将夹持间隙24居中设置,可以保证置于夹持间隙24的汇流条40在随夹压端23伸入基板的基板通孔101内时,可以在基板通孔101内居中进行定位,在封胶过程中,填充胶能够均匀分布于汇流条40的周围,在保证定位完成后的汇流条40不与基板通孔101的内壁相基础的同时,又可以避免填充胶在某一侧封胶过多或过少影响封胶效果的问题,进而提升基板通孔101封胶后的气密性。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夹压端23处,第一夹臂21与第二夹臂22以夹持间隙24的中间面为对称面,形状对称设置。由于第一夹臂21与第二夹臂22的夹持面是对称设置于夹持间隙24的两侧,可以保证在夹压端23在伸入基板通孔101内时,第一夹臂21与第二夹臂22在受力情况下能够同步向内收紧,使得夹持间隙24两侧同步变窄,在夹紧过程中汇流条40两端受力均匀,进而提高汇流条40在基板通孔101中定位的准确性。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夹压端23的最前部设有与汇流条40所在面抵压的抵压面231。由于抵压面231是设在夹压端23的最前部,当抵压面231进入到基板通孔101后,此时再对按压结构3施加向下压力,就可以保证夹持间隙24中的汇流条40在夹压端23带动下也始终都是在基板通孔101区域内移动,当夹压端23移动到与汇流条40所在面后,抵压面231与汇流条40所在面相抵压,从而实现汇流条40在基板通孔101内的精准定位。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抵压面231与夹持间隙24垂直设置。通过将抵压面231与夹持间隙24垂直设置,这样可以保证定位后的汇流条40也是垂直设置的,即垂直延伸出基板通孔101,便于后续对基板通孔101进行填胶操作。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设置有第一开口11处的壳体1的一端为施工端12,夹持间隙24居中设置于施工端12。这样,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先将施工端12对准基板通孔101,而后通过按压结构3施加压力以驱动夹压端23向前伸出第一开口11进入到基板通孔101中。由于夹持间隙24居中设置于施工端12,因而当施工端12对准基板通孔101时,通过观察施工端12相对于基板通孔101的位置就可以预判出夹压端23伸入基板通孔101后,汇流条40在基板通孔101中的相对位置,从而提升定位的准确性。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施工端12的最前部设有与施工基面贴合的定位平面121。这样,可以将定位平面121与基板的上表面相贴合,而后再对按压结构3施加压力,在施加压力过程中,由于施工端12的最前沿的定位平面121始终与施工基面贴合,可以保证夹压端23向前运动伸出第一开口11后不会发生相对滑动,从而保证汇流条40定位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平面121与夹持间隙24垂直设置。这样,当定位平面121与基板的上表面相贴合后,只需对按压结构3施加向下压力,夹压端23就会沿竖直方向向前伸出第一开口11,进而带动夹持间隙24中的汇流条40进入基板通孔101中,由于定位平面121与夹持间隙24垂直设置,可以保证按压时的施力方向与夹压端23的运动方向保持一致,进一步提升汇流条40定位过程中的稳定性。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在施工端12处的外壁形状为锥台形。通过将壳体1在施工端12处的外壁形状设置为锥台型,使得夹压端23在向前运动伸出第一开口11时,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可以紧贴壳体1的内表面,不会在壳体1内发生相对,提升夹压端23在夹紧汇流条40后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锥台形的外壁形状具有前小后大的特点,即在夹压端23向前运动方向上从大自小变化,对于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可以起到导向作用,使得两者前端构成的夹压端23能够更加方便地夹紧汇流条40。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在施工端12处的外壁形状还可以是圆锥形或方锥形,只需满足外壁形状在夹压端23向前运动方向上从大自小变化即可。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设置有第二开口13,按压结构3的施力端31露出第二开口13。在使用过程中,操作者可以通过露出第二开口13的按压结构3的施力端31施加向下压力,由于按压结构3与夹持机构相连接,因而在按压结构3受到按压后会驱动夹压端23向前运动伸出第一开口11,进而夹紧夹持间隙24中的汇流条40。通过在壳体1上设置第二开口13,并将按压结构3的施力端31露出第二开口13,可以更加方便地让操作者对按压结构3施加压力,方便汇流条40定位用装置使用。
如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开口13设置于壳体1的后端。在使用过程中,当待定位的汇流条40部位被置入夹持间隙24后,操作者可以单手握紧汇流条40定位用装置的壳体1,而后用大拇指位置对按压结构3施加向下压力,进而驱动夹持机构向前运动。将第二开口13设置于壳体1的后端,使得汇流条40定位用装置整体的设计更加符合人体工学,便于操作者使用。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在靠近第二开口13处设置有径向向外延伸的施力抵板32。通过设置施力抵板32,可以有效增加操作者操作部位(如大拇指)与按压结构3的接触面积,减小压强,方便操作者使用。施力抵板32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椭圆形、菱形、梅花形或其他自定义形状等。优选的,施力抵板32在径向上的长度大于按压结构3在径向上的长度,便于操作者更好地通过施力抵板32向按压结构3施加向下压力。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为直筒形,壳体1包括前后连接的第一壳体14壳体1与第二壳体15壳体1,第一壳体14壳体1与第二壳体15壳体1之间可拆卸连接。通过设置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壳体14壳体1与第二壳体15壳体1,使得汇流条40定位用装置整体的安装和拆卸更加方便,当第一壳体14壳体1或第二壳体15壳体1的其中一个发生损坏时,只需拆下损坏的部分壳体1进行更换即可,无需对整个壳体1进行更换,有效降低了维护成本。
优选的,第一壳体14壳体1和第二壳体15壳体1可拆卸连接为螺纹连接或卡接。当第一壳体14壳体1和第二壳体15壳体1可拆卸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时,两者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连接。当第一壳体14壳体1和第二壳体15壳体1可拆卸连接方式为卡接时,两者通过相适配的卡合件进行连接。通过螺纹连接或卡接的方式的设置,可以使得操作者更加方便地对第一壳体14壳体1和第二壳体15壳体1进行组装或拆分。
螺纹连接具体包括:第一壳体14壳体1上设置有外螺纹,第二壳体15壳体1上设置有连接孔,该连接孔内设置有与第一壳体14壳体1上的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或者,第二壳体15壳体1上设置有外螺纹,第一壳体14壳体1上设置有连接孔,该连接孔内设置有与二壳体1上的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卡接即卡合连接,卡合连接具体包括:第一壳体14壳体1上设置有第一卡合件,第二壳体15壳体1上设置有第二卡合件,第一卡合件与第二卡合件相互卡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复位机构4为设置于壳体1内的压簧或拉簧,压簧或拉簧的一端与夹压机构2连接,另一端与壳体1连接。这样,当按压结构3受到向下压力时并被压住时,此时压簧或拉簧处于挤压状态,当汇流条40定位完成后操作者松开按压结构3后(即不再对按压结构3施加压力后),压簧或拉簧由于恢复弹性形变的回复力作用,将驱动夹压端23回缩。通过在壳体1内的压簧或拉簧,就可以简单快捷地实现夹压端23的复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夹压机构2回缩时,夹持间隙24的宽度为0.5-1.5mm;夹压机构2向前运动到顶时,夹持间隙24的宽度为0.15-0.25mm。通常,汇流条40的厚度范围为0.15-0.2mm。当夹压机构2向前运动到顶时,夹持间隙24的宽度为0.15-0.25mm,就可以保证夹压端23伸出第一开口11时夹压端23能够夹紧夹持间隙24中的汇流条40。夹压机构2回缩时,夹持间隙24的宽度为0.5-1.5mm,可以方便在定位完成后汇流条40从夹持间隙24中脱离。优选的,夹压机构2在回缩后,夹压端23可以完全置于壳体1内,这样可以有效提升空间的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夹压机构2回缩时,夹压端23位于壳体1内,夹压机构2向前运动到顶时,夹压端23伸出壳体1部分的长度为3-3.5mm。这样的设置可以有效减少夹压机构2回缩时的空间占用,提升空间利用率。同时夹压端23伸出壳体1部分的长度为3-3.5mm,可以满足大多数基板的厚度需求,保证汇流条40能够穿过基板通孔101定位于指定位置。
请参阅图5-图7,为本申请的汇流条40定位用装置工作过程的状态示意图。在使用时,可以先将汇流条40中伸出基板通孔101部分自第一开口11伸入到夹持间隙24中,而后汇流条40定位用装置的工作过程具体如下:
请参阅图5,为本申请一具体实施方式涉及的夹压端23在进入第一基板10的基板通孔101前的结构示意图。操作者先将夹压端23对准第一基板10的基板通孔101,在对准过程中,将壳体1的施工端12最前沿位置的定位平面121抵压在第一基板10的上表面,以保证在对按压结构3施加压力时,施工端12不会发生相对滑动,影响汇流条40在基板中定位的准确性。夹压端23的抵压面231相较于壳体1施工端12的定位平面121向前凸出设置,这样当定位平面121抵压在第一基板10的上表面时,夹压端23的抵压面231已稍微伸入到基板通孔101中,保证后续在对按压结构3进行按压时,汇流条40的移动全部在基板通孔101内进行的,提升汇流条40定位的准确性。
请参阅图6,本申请一具体实施方式涉及的夹压端23在进入第一基板10的基板通孔101后的结构示意图。在夹压端23对准第一基板10的基板通孔101后,就可以开始汇流条40的定位操作,具体的,操作者可以先通过设置于按压结构3上方的施力抵板32对按压结构3的施力端31施加向下压力,由于按压结构3与夹持机构相连接,因而其受力向下移动时会带动夹持机构的夹压端23向前移动,以使得夹压端23伸出第一开口11进入到基板通孔101中,同时带动夹压端23中部位置的夹持间隙24中的待定位的汇流条40进入到基板通孔101中。当夹压端23的抵压面231运动到汇流条40所在的面(这里是指汇流条40在光伏设备中贴合位置所在的面)后,由于夹压端23对汇流条40的夹紧,夹持间隙24垂直于施工端12,汇流条40自身又具有一定的刚性,因而当抵压面231与汇流条40所在的面接触后,汇流条40所在的面与夹持间隙24中的汇流条40就会被压直为直角设置,即压直后夹持间隙24中的部分汇流条40垂直于汇流条40所在的面。又由于夹持间隙24是设在抵压面231的中部,因而可以保证定位后的汇流条40在基板通孔101中的相对位置与基板通孔101的内壁都不接触,保证后续基板通孔101封胶处理后的气密性。
请参阅图7,本申请一具体实施方式涉及的汇流条40在定位完成后从夹持间隙24中取出的状态示意图。当待定位的汇流条40在基板通孔101内定位完成后,操作者可以松开按压结构3上的施力抵板32,即停止对按压结构3施加向下压力,此时由于壳体1内复位机构4的作用,夹压端23会回缩回壳体1内,而后操作者可以对壳体1施加向上的拉力,将夹持间隙24中的汇流条40与夹持间隙24相脱离,自此就完成后汇流条40的定位操作,定位后的汇流条40优选位于基板通孔101的中部,且垂直于基板通孔101。在对壳体1施加向上的拉力过程中,操作者可以缓慢向上抬升壳体1,保证在抬升过程中已定位完成的汇流条40不会发生偏移。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文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理念,对本文所述实施例进行的变更和修改,或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地将以上技术方案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汇流条定位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设置有第一开口;
夹压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所述第一夹臂的前端与所述第二夹臂的前端构成所述夹压机构的夹压端,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之间具有可容纳汇流条的夹持间隙,所述夹持间隙自所述夹压端向后延伸,所述夹压机构的夹压端可以向前运动伸出所述第一开口;
按压结构,与所述夹压机构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夹压机构向前运动;
复位机构,与所述夹压机构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夹压机构回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定位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压端的外形为楔形;
所述夹压端向前运动伸出所述第一开口时,所述夹压端外侧与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一开口处的内壁相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汇流条定位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一开口处的内壁形状与所述楔形相适配。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汇流条定位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夹压端处所述夹持间隙居中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汇流条定位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夹压端处,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以夹持间隙的中间面为对称面,形状对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或5任意一项所述的汇流条定位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压端的最前部设有与汇流条所在面抵压的抵压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汇流条定位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压面与所述夹持间隙垂直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汇流条定位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所述第一开口处的所述壳体的一端为施工端,所述夹持间隙居中设置于所述施工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汇流条定位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端的最前部设有与施工基面贴合的定位平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汇流条定位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平面与所述夹持间隙垂直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汇流条定位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在所述施工端处的外壁形状为锥台形。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5或7、9至11任意一项所述的汇流条定位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按压结构的施力端露出所述第二开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汇流条定位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后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汇流条定位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在靠近所述第二开口处设置有径向向外延伸的施力抵板。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3、5或7、9至11、13或14任意一项所述的汇流条定位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直筒形,所述壳体包括前后连接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可拆卸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汇流条定位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连接为螺纹连接或卡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3、5或7、9至11、13或14、或16任意一项所述的汇流条定位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为设置于壳体内的压簧或拉簧,所述压簧或拉簧的一端与夹压机构连接,另一端与壳体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3、5或7、9至11、13或14、或16任意一项所述的汇流条定位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压机构回缩时,所述夹持间隙的宽度为0.5-1.5mm;所述夹压机构向前运动到顶时,所述夹持间隙的宽度为0.15-0.25mm。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3、5或7、9至11、13或14、或16任意一项所述的汇流条定位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压机构回缩时,所述夹压端位于壳体内,所述夹压机构向前运动到顶时,所述夹压端伸出壳体部分的长度为3-3.5mm。
CN202122421444.0U 2021-10-08 2021-10-08 一种汇流条定位用装置 Active CN2162167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21444.0U CN216216752U (zh) 2021-10-08 2021-10-08 一种汇流条定位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21444.0U CN216216752U (zh) 2021-10-08 2021-10-08 一种汇流条定位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16752U true CN216216752U (zh) 2022-04-05

Family

ID=80861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21444.0U Active CN216216752U (zh) 2021-10-08 2021-10-08 一种汇流条定位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167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44837B (zh) 一种电力配件线路拉线固定线夹
CN216216752U (zh) 一种汇流条定位用装置
CN113013147A (zh) 一种半导体模块
CN205159681U (zh) 一种汽车及其线束接点短路器
CN109048728B (zh) 一种连接器快速装配可调工具
CN210610083U (zh) 一种超导网络滤波器
CN214592686U (zh) 一种电气设备
CN202258712U (zh) 变压器用铜铝线夹
CN210548704U (zh) 一种fpc与器件三向焊接夹具
CN204809297U (zh) 极耳固定结构及应用所述极耳固定结构的电池
CN210401463U (zh) 锂电池软包夹具
CN211655077U (zh) 一种铜铝异型并沟线夹
CN212412236U (zh) 一种镀锡铜编织线
CN209929522U (zh) 一种无地线线缆连接器
CN209394550U (zh) 一种工装夹具
CN215069972U (zh) 一种半导体模块
CN105047440A (zh) 贴片式铝电解电容器引线脚打扁装置及电容器生产方法
CN213936564U (zh) 一种自带螺母冷压端子
CN212230223U (zh) 一种高频变压器的端子连接机构
CN216355189U (zh) 一种易切型新能源汽车用软连接铜排及铜排端子组件
CN215221046U (zh) 一种带固定结构的连接端子
CN217052441U (zh) 铝合金电解着色环保电极专用夹具
CN219684391U (zh) 一种锂电池模组制造用焊接工装
CN210326190U (zh) 一种导线安装件
CN220823354U (zh) 一种具有折弯避位槽的柔性线路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