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14789U - 一种非制冷泵浦激光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非制冷泵浦激光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14789U
CN216214789U CN202122204857.3U CN202122204857U CN216214789U CN 216214789 U CN216214789 U CN 216214789U CN 202122204857 U CN202122204857 U CN 202122204857U CN 216214789 U CN216214789 U CN 2162147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ip
light
collimation
laser
opt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0485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柯健
胡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Yusheng Photo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Yusheng Photo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Yusheng Photo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Yusheng Photo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0485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147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147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147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非制冷泵浦激光器,包括管壳、散热垫、芯片基板、激光芯片、背光芯片、平行光透镜和准直尾纤,所述芯片基板和平行光透镜通过散热垫固定安装在管壳内,所述激光芯片和背光芯片设置在芯片基板上;所述管壳上设有出光窗口,所述准直尾纤对准出光窗口固定设置在管壳的外表面,所述激光芯片的出光方向朝向准直尾纤、并与准直光纤进行光耦合,所述背光芯片的收光中心、激光芯片的出光光轴、平行光透镜的光轴和准直尾纤的光轴依次位于同一直线。本实用新型解决了旧结构工艺复杂、耦合效率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非制冷泵浦激光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激光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制冷泵浦激光器。
背景技术
980nm泵浦激光器广泛应用于光纤放大器等光学信号传输领域;现有采用8PIN小型双列直插DIL封装的非制冷980nm泵浦激光器,一般结构是通过将光纤伸入管壳腔体内直接与激光芯片耦合,并对光纤进行金属化后固定在管壳上。采用这种结构,工艺复杂,耦合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非制冷泵浦激光器,解决了旧结构工艺复杂、耦合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非制冷泵浦激光器,包括管壳、散热垫、芯片基板、激光芯片、背光芯片、平行光透镜和准直尾纤,所述芯片基板和平行光透镜通过散热垫固定安装在管壳内,所述激光芯片和背光芯片设置在芯片基板上;所述管壳上设有出光窗口,所述准直尾纤对准出光窗口固定设置在管壳的外表面,所述激光芯片的出光方向朝向准直尾纤、并与准直光纤进行光耦合,所述背光芯片的收光中心、激光芯片的出光光轴、平行光透镜的光轴和准直尾纤的光轴依次位于同一直线。
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优选的,所述准直尾纤包括插芯组件、准直透镜和调节环,所述调节环的一端对准出光窗口焊接在管壳的外表面,所述调节环内沿光路设有通孔,所述准直透镜固定设置在通孔内靠近出光窗口的一端、且准直透镜的光轴方向与平行光透镜的光轴同轴设置;所述插芯组件的端部插入调节环的通孔的另一端、并与准直透镜进行光耦合。
优选的,所述准直尾纤还包括保护套,所述保护套包覆在调节环以及调节环和插芯组件连接处的外周。
优选的,所述芯片基板上还贴装设置有热敏电阻,热敏电阻邻近激光芯片设置。
优选的,所述散热垫为呈板状的钨铜垫块,所述钨铜垫块的一面固定安装在管壳的内壁、其另一面上安装芯片基板与平行光透镜。
优选的,所述芯片基板上设有印刷线路,所述芯片基板的全部有源器件分别与印刷线路电气连接,所述印刷线路与管壳上的引脚通过金线连接,所述芯片基板上的打线面与管壳上引脚的连接点齐平。
优选的,所述激光芯片的正极和/或负极与管壳上的引脚的对应连接点之间分别设有多条并联的金线。
优选的,所述出光窗口上固定设有通光片,所述通光片与管壳的壳体通过高温烧结,所述通光片与壳体密闭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准直尾纤独立设置在管壳外部且与管壳固定连接,其既提供对激光的准直调整,又作为光纤与激光器发光部分的耦合器件,在安装准直尾纤的过程中可调整光纤相对于激光器的位置与角度,实现更佳的耦合效果,以获得更高的耦合效率。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无需将光纤伸入管壳腔体内与激光芯片耦合,再对光纤进行金属化后固定在管壳上,其工艺更加简单,光耦合效率得到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光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路布局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管壳,11、引脚,2、散热垫,3、芯片基板,31、激光芯片,32、背光芯片,33、热敏电阻,4、平行光透镜,5、准直尾纤,51、插芯组件,52、准直透镜,53、调节环,54、保护套,6、通光片,7、金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非制冷泵浦激光器,包括管壳1、散热垫2、芯片基板3、激光芯片31、背光芯片32、平行光透镜4和准直尾纤5,所述芯片基板3和平行光透镜4通过散热垫2固定安装在管壳1内,所述激光芯片31和背光芯片32设置在芯片基板3上;所述管壳1上设有出光窗口,所述准直尾纤5对准出光窗口固定设置在管壳1的外表面,所述激光芯片31的出光方向朝向准直尾纤5、并与准直光纤进行光耦合,所述背光芯片32的收光中心、激光芯片31的出光光轴、平行光透镜4的光轴和准直尾纤5的光轴依次位于同一直线。
管壳1为激光器的发光部分提供结构保护;芯片基板3为激光芯片31和背光芯片32等有源器件提供刚性支撑以及电气连接的基础;散热垫2设置在管壳1与芯片基板3之间,将芯片基板3上激光芯片31产生的热量传导到管壳1上,利于激光器的散热;平行光透镜4将激光器发出的发散的光进行会聚后发出近似平行的激光,激光通过出光窗口进入准直尾纤5后进一步准直并与准直尾纤5内的光纤进行光耦合。由于准直尾纤5独立设置在管壳1的外表面,可直接通过调节准直尾纤5与管壳1出光窗口的配合角度和位置来对光耦合程度进行调节,进行光耦合调节时无需将光纤伸入管壳1内,提高了激光器装配的效率,也简化了工艺流程。
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如图1所示,所述准直尾纤5包括插芯组件51、准直透镜52和调节环53,所述调节环53的一端对准出光窗口焊接在管壳1的外表面,所述调节环53内沿光路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一端设有透镜座,透镜座与调节环一体式连接,所述准直透镜52通过透镜座固定设置在通孔内靠近出光窗口的一端、且准直透镜52的光轴方向与平行光透镜4的光轴同轴设置;所述插芯组件51的端部插入调节环53的通孔的另一端、并与准直透镜52进行光耦合。
光纤设置在插芯组件51内。准直透镜52通过透镜座固定设置在调节环53内,在插芯组件51上焊接调节环53时,可以通过调节调节环53套设在插芯组件51上的深度,来调节准直透镜52相对于插芯组件51的位置,以获得更高的耦合效率。采用这种方式,相对于现有的将光纤直接伸入管壳1内与激光芯片31耦合的结构,能提升耦合效率,而且工艺也更简单,便于生产。
如图1所示,所述准直尾纤5还包括保护套54,所述保护套54包覆在调节环53以及调节环53和插芯组件51连接处的外周。保护套54可以为准直尾纤5的内部元器件提供保护。保护套54可以使用具有一定弹性的塑胶材质,以增加激光器受到意外冲击时的抗冲击能力。
如图2所示,所述芯片基板3上还贴装设置有热敏电阻33,热敏电阻33邻近激光芯片31设置。热敏电阻33用于监测激光芯片31工作时发热引起的环境温度变化,将激光器内的温度数据传输到外部的数据处理设备,便于外界根据激光器内的温度变化及时为激光器提供温度保护措施。
如图1所示,所述散热垫2采用呈板状的钨铜垫块,钨铜材质具有优秀的导热能力、较好的高温强度和一定的塑性,且成本相对低廉,非常适合作为激光器内部的散热部件使用。所述钨铜垫块的一面固定安装在管壳1的内壁、其另一面上安装芯片基板3与平行光透镜4,将芯片基板3上的温度高效地传导到管壳1处,通过管壳1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实现激光器的散热,对激光器进行了温度保护。
如图2所示,所述芯片基板3上设有印刷线路,所述芯片基板3上的全部有源器件(例如激光芯片31、背光芯片32和热敏电阻33)分别与印刷线路电气连接,通过对印刷线路的排版设计尽量缩短印刷线路与管壳1对应引脚11的距离后,再通过金线7将芯片基板3上的印刷电路连接至管壳1上的对应引脚11,通过管壳1上的引脚11实现激光器与管壳1外部的电气连接。更进一步,所述芯片基板3上的打线面(即芯片基板3上与金线7连接的面)与管壳1引脚11的连接点齐平,以缩短芯片基板3上金线7连接点与管壳1引脚11的直线距离,最大程度地减短金线7的长度,以节省激光器成本;同时由于缩短金线7长度,使得打线工艺简单、也能提升激光器高频性能。本实施例中所有走线都布置在一块芯片基板3上,无需再设置单个的桥接电路,贴装工序简单,也避免了引入多个电路转接会造成的损耗和对高频性能的影响。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激光芯片31的正极和/或负极与管壳1引脚11的对应连接点之间分别设有多条并联的金线7。由于泵浦激光器的工作电流较高,为降低热阻以及提升电流容量,激光芯片31正、负电极通过印刷电路连接至管壳1对应引脚11时可采用在每个引脚11处打多根金线7的连接方式,比如各打三根金线7。
如图1所示,所述出光窗口上固定设有通光片6,所述通光片6与管壳1的壳体通过高温烧结,所述通光片6与壳体密闭连接,以保证管壳1封装的气密性。
工作原理:本实施例中,准直尾纤5独立设置在管壳1外部且与管壳1固定连接,其既可通过准直尾纤5内的准直透镜52提供对激光的准直调整,准直尾纤5内的插芯组件51和调节环53又作为光纤与激光器发光部分的耦合器件,在安装准直尾纤5的过程中可通过调整插芯组件51插入调节环53的深度,来调节光纤相对于准直透镜52的位置与角度,以实现更佳的耦合效果,获得更高的耦合效率。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无需将光纤伸入管壳1腔体内与激光芯片31耦合,再对光纤进行金属化后固定在管壳1上,其工艺更加简单,光耦合效率得到提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非制冷泵浦激光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管壳(1)、散热垫(2)、芯片基板(3)、激光芯片(31)、背光芯片(32)、平行光透镜(4)和准直尾纤(5),所述芯片基板(3)和平行光透镜(4)通过散热垫(2)固定安装在管壳(1)内,所述激光芯片(31)和背光芯片(32)设置在芯片基板(3)上;所述管壳(1)上设有出光窗口,所述准直尾纤(5)对准出光窗口固定设置在管壳(1)的外表面,所述激光芯片(31)的出光方向朝向准直尾纤(5)、并与准直光纤进行光耦合,所述背光芯片(32)的收光中心、激光芯片(31)的出光光轴、平行光透镜(4)的光轴和准直尾纤(5)的光轴依次位于同一直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非制冷泵浦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准直尾纤(5)包括插芯组件(51)、准直透镜(52)和调节环(53),所述调节环(53)的一端对准出光窗口焊接在管壳(1)的外表面,所述调节环(53)内沿光路设有通孔,所述准直透镜(52)固定设置在通孔内靠近出光窗口的一端、且准直透镜(52)的光轴方向与平行光透镜(4)的光轴同轴设置;所述插芯组件(51)的端部插入调节环(53)的通孔的另一端、并与准直透镜(52)进行光耦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非制冷泵浦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准直尾纤(5)还包括保护套(54),所述保护套(54)包覆在调节环(53)以及调节环(53)和插芯组件(51)连接处的外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非制冷泵浦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基板(3)上还贴装设置有热敏电阻(33),热敏电阻(33)邻近激光芯片(31)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非制冷泵浦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垫(2)为呈板状的钨铜垫块,所述钨铜垫块的一面固定安装在管壳(1)的内壁、其另一面上安装芯片基板(3)与平行光透镜(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非制冷泵浦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基板(3)上设有印刷线路,所述芯片基板(3)上的全部有源器件分别与印刷线路电气连接,所述印刷线路与管壳(1)上的引脚(11)通过金线(7)连接,所述芯片基板(3)上的打线面与管壳(1)上的引脚(11)的连接点齐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非制冷泵浦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芯片(31)的正极和/或负极与管壳(1)上的引脚(11)的对应连接点之间分别设有多条并联的金线(7)。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一种非制冷泵浦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窗口上固定设有通光片(6),所述通光片(6)与管壳(1)的壳体密闭连接。
CN202122204857.3U 2021-09-13 2021-09-13 一种非制冷泵浦激光器 Active CN2162147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04857.3U CN216214789U (zh) 2021-09-13 2021-09-13 一种非制冷泵浦激光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04857.3U CN216214789U (zh) 2021-09-13 2021-09-13 一种非制冷泵浦激光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14789U true CN216214789U (zh) 2022-04-05

Family

ID=80920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04857.3U Active CN216214789U (zh) 2021-09-13 2021-09-13 一种非制冷泵浦激光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147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79490B (zh) 光模块
US7215886B2 (en) Optical communication module
CN210294612U (zh) 一种双芯片光发射器、光发射次模块及光模块
KR101980288B1 (ko) 고주파 광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광 통신 장치
US20050156151A1 (en) Light-receiving assembly
CN212031793U (zh) 一种光模块
CN111708131A (zh) 光发射组件以及光模块
CN114815093B (zh) 光模块
CN215416012U (zh) 一种400g硅光集成模块
CN114637081A (zh) 一种光模块
CN216214789U (zh) 一种非制冷泵浦激光器
EP3667378A1 (en) Optical module
CN113534359A (zh) 一种光模块
WO2005057262A1 (ja) 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1348740U (zh) 一种光模块
JP2010135687A (ja) 光モジュール
CN215267058U (zh) 一种电吸收调制激光器的封装装置
CN213302589U (zh) 一种光模块
CN115016079A (zh) 一种800g光模块
CN211180308U (zh) 一种大功率脉冲尾纤激光器组件
CN111856649B (zh) 光模块
TW202133576A (zh) 光通訊模組
CN220456883U (zh) 一种封装结构、激光器和光学元件
CN219458290U (zh) 一种激光器组件及光源模块
CN220820311U (zh) 一种并行光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