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04051U - 一种干煤棚顶部负压排风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干煤棚顶部负压排风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04051U
CN216204051U CN202122660643.7U CN202122660643U CN216204051U CN 216204051 U CN216204051 U CN 216204051U CN 202122660643 U CN202122660643 U CN 202122660643U CN 216204051 U CN216204051 U CN 2162040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l shed
skin
canopy
negative pressure
ar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6064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伟伟
周智宾
杨光文
杨佰臻
崔云飞
王凯
周明
赵家滨
睢银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neng Chaohu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neng Chaohu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neng Chaohu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neng Chaohu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6064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040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040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040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干煤棚通风结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干煤棚顶部负压排风结构,包括支撑架和附着在所述支撑架上的煤棚皮,所述支撑架顶部的煤棚皮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处设置有负压排风结构,所述负风排压结构包括圆弧顶、导流装置和雨棚,所述圆弧顶设置在煤棚皮的外部并且在中间位置开设有切口,所述导流装置设置在所述圆弧顶和所述煤棚皮之间并且延伸至干煤棚内部,所述雨棚设置在所述导流装置上且位于所述圆弧顶切口的下方,所述煤棚皮、导流装置、雨棚和圆弧顶之间形成有两条风道;通过本结构可利用外部空气流动能够作为动力增加干煤棚内的空气流动,有效减少了干煤棚内的“降雨”、“起雾”现象。

Description

一种干煤棚顶部负压排风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干煤棚通风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干煤棚顶部负压排风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火电机组使用干煤棚使用率逐渐提高,在环保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干煤棚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目前长条形的干煤棚考虑其内部空气流动,在顶部设计的出风口,其结构通过为T型,即顶部开口,上方设有盖板,盖板与下方干煤棚蒙皮之间存在巨大的空隙。该设计在流动上存在巨大的缺陷,导致在干煤棚使用中,广泛出现干煤棚内“起雾”、“降雨”等现象普遍出现,究其原因,主要为干煤棚内空气流动不畅。从空气动力学角度分析,传统的T型的出风口,盖板与干煤棚之间空隙较大,外部空气在间隙出直接从一侧流过,干煤棚内的空气向上流动,两股气流角度接近垂直,外部气流阻碍了干煤棚内部空气往外流动;而且传统的T型出风口的出口面积较大,使的煤粉颗粒逃逸更加方便,对外部环境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干煤棚顶部负压排风结构,通过在导流装置上方设置圆弧顶,将外部空气流动的阻碍作用转化为加速出口的压差动力,提高干煤棚内空气流动,减少“起雾”、“降雨”等现象;而且通过设置的导流装置使得负压排风结构的内部存在旋流和多次流向改变,细小粉尘排出可能性明显降低。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干煤棚顶部负压排风结构,包括支撑架和附着在所述支撑架上的煤棚皮,所述支撑架顶部的煤棚皮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处设置有负压排风结构,所述负风排压结构包括:
圆弧顶,设置在所述煤棚皮的外部,所述圆弧顶的中间开设有用于通风的切口;
导流装置,设置在所述圆弧顶和所述煤棚皮之间并且延伸至干煤棚内部;
雨棚,设置在所述导流装置上且位于所述圆弧顶切口的下方;
所述煤棚皮、所述导流装置、所述雨棚和所述圆弧顶之间形成有两条风道,两条所述风道分别位于所述导流装置的两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圆弧顶切口开设在所述煤棚皮开口的上方,且所述圆弧顶切口和所述煤棚皮开口的中心点在同一直线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装置包括导流部和引流部,所述雨棚安装在所述导流部上,所述导流部设置在所述圆弧顶的切口与所述煤棚皮的开口之间,所述引流部与所述导流部连接并通过所述煤棚皮开口的中心延伸至干煤棚内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部为对称的两个圆弧板,所述引流部为一个直板,两个所述圆弧板的一端均与所述直板连接,两个所述圆弧板的另一端分别沿相反的两个方向延伸并且均与所述雨棚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装置为对称的两个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包括连接而成的直板和圆弧板,两个所述直板完全贴合并通过所述煤棚皮开口的中心延伸至干煤棚的内部,两个所述圆弧板设置在所述圆弧顶的切口与所述煤棚皮的开口之间,且两个所述圆弧板远离所述直板的一端均与所述雨棚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雨棚的形状为圆弧,且所述雨棚的弧度大于所述圆弧顶的切口和所述煤棚皮上的开口。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装置通过第二支架安装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雨棚通过第三支架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架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圆弧顶通过第一支架安装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圆弧顶的两端与所述煤棚皮之间存在间隙。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干煤棚顶部设置的负压排风结构,通过导流装置将干煤棚内向上流动的气流划分为两路,经过导流装置两侧的风道后,自圆弧顶的切口处流出,使得两路气流稳定流动,而且两侧流动互不干扰;通过在导流装置的上方设置圆弧顶,使得气流在圆弧顶与导流装置之间形成一次转折,而且外部空气在圆弧顶上方流动,圆弧顶的圆弧结构使得空气加速,在圆弧顶切口处形成负压,加速了干煤棚内空气流动;另外负压排风结构内部存在的旋流和多次流向改变,使得细小粉尘排出可能性明显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干煤棚顶部负压排风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流的流向图。
图中,1、第一支架;2、第二支架;3、第三支架;100、支撑架;200、煤棚皮;210、开口;300、负压排风结构;310、圆弧顶;311、切口;320、导流装置;330、雨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一种干煤棚顶部负压排风结构,包括支撑架100和煤棚皮200,煤棚皮200附着在支撑架100上,在支撑架100顶部的煤棚皮200上设置有开口210,在煤棚皮的开口210处设置有负压排风结构300;
如图2所示,负压排风结构300包括圆弧顶310、导流装置320和雨棚330,圆弧顶310设置在煤棚皮200的外部,而且在圆弧顶310的中间开设有用于通风的切口311,切口311两边的两段圆弧弧度相等;导流装置320设置在圆弧顶310和煤棚皮200之间并且通过煤棚皮的开口210延伸至干煤棚内部;雨棚330设置在导流装置320上并且位于圆弧顶切口311的下方。
需要说明的是,煤棚皮200、导流装置320、雨棚330以及圆弧顶310之间形成有对称的两条风道,两条风道分别位于导流装置320的两侧,当干煤棚内部空气向上流动时,如图3所示,从煤棚皮200的开口210流出,在导流装置320的作用下分为两路向上方的圆弧顶切口311流动,同时圆弧顶310的外部空气流动,即侧风吹过时,在圆弧顶310表面改变流动方向,并在圆弧顶切口311处的区域加速,速度达到最大值,此时实际是由圆弧顶切口311两侧的两块圆弧顶310和雨棚330构成的空间产生卷席,造成负压,带动干煤棚内空气向上流动,而且圆弧顶310包裹在导流装置320的外面,使得雨水进入干煤棚的可能性减小。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圆弧顶切口311开设在煤棚皮开口210的上方,导流装置320为对称的结构设置在圆弧顶切口311的下方,导流装置320的对称线、圆弧顶切口311的中心点和煤棚皮开口210的中心点在同一直线上;通过将导流装置320沿圆弧顶切口311和煤棚皮开口210的中心连线对称设置,使得导流装置320两侧的风道也对称且大小相同,气流通过风道的流速相同,使得整个结构更加稳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流装置320包括连接而成的导流部和引流部,引流部通过煤棚皮开口210的中心延伸至干煤棚的内部,用于对干煤棚的气流进行分流;导流部设置在圆弧顶的切口311与煤棚皮的开口210之间,用于将气流向上引导,使得气流在圆弧顶310与导流部之间形成一次转折,从圆弧顶的切口311流出。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流部被设置为对称的两个圆弧板,引流部被设置为一个直板,直板便于对气流引流,两个圆弧板的一端均与直板连接,两个圆弧板的另一端分别沿相反的两个方向延伸,两个圆弧板的圆弧结构使得气流在圆弧板和圆弧顶310与间形成转折。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流装置320为对称的两个导流板,导流板包括连接而成的直板和圆弧板,两个导流板的直板部分完全贴合在一起,并通过煤棚皮开口210的中心延伸至干煤棚的内部,用于对气体进行分流,两个圆弧板设置在圆弧顶的切口311与煤棚皮的开口210之间,且两个圆弧板的另一端沿相反方向延伸,用于到气体引流,通过圆弧板的圆弧结构使得气流在圆弧板和圆弧顶310与间形成转折。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导流装置320设计为直板和圆弧板使得负压排风结构300的内部存在旋流和多次流向改变,也使得干煤棚内的细小粉尘排出可能性明显降低。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中间雨棚330的形状被设置为圆弧,扣在两个圆弧板反向延伸形成的凹陷空间上,雨棚330的两端分别与圆弧板的一端连接,并将两个圆弧板反向延伸形成的凹陷空间完全盖住,雨棚330的弧度大于圆弧顶的切口311和煤棚皮的开口210;当降雨现象发生时,部分雨水由圆弧顶的切口311落至中间雨棚330上,中间雨棚330弧度大于干煤棚蒙皮的开口210,雨水沿着中间雨棚330的两端落至两侧干煤棚蒙皮的上,并沿着雨水口留下,避免了雨水落入干煤棚内。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圆弧顶310通过第一支架1安装在支撑架100上,圆弧顶310的两端与煤棚皮200之间存在间隙,当雨水从雨棚330的两端落至两侧干煤棚蒙皮时可通过圆弧顶310与煤棚皮200之间的间隙流出。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流装置320通过第二支架2安装在支撑架100上,雨棚330通过第三支架3安装在第二支架2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本装置中各个支架的连接以及支架与支撑架的连接可采用焊接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螺栓连接。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干煤棚顶部负压排风结构,当干煤棚内部空气向上流动时,首先由导流装置的直板部分将气流分成两部分,流向导流装置两侧的风道,导流装置的两个圆弧板分别将两侧风道的气流向上引导,气流再沿着中间雨棚向圆弧顶的切口流动,圆弧顶外部空气流动(即侧风吹过)时,在圆弧顶表面改变流动方向,并在圆弧顶切口区域加速,速度达到最大值,在圆弧顶和中间雨棚构成的空间处,产生卷席,造成负压,带动干煤棚内空气向上流动,降雨现象发生时,部分雨水由圆弧顶切口落至中间雨棚上,中间雨棚宽度大于干煤棚蒙皮开口,雨水从雨棚的两端落至两侧的煤棚蒙皮上,并沿着圆弧顶与煤棚皮之间的间隙流下;通过本装置将煤棚皮出口处设置了分流,气流分成两处使得的空气流动受阻较小,而且两侧气流互不干扰,在气流流出的出口处,外部空气流动能够作为动力增加干煤棚内的空气流动;能够有效减少干煤棚内的“降雨”、“起雾”现象;负压排风结构的内部存在旋流和多次流向改变,细小粉尘排出可能性明显降低,本结构不需要额外增加动力设备,不增加能耗。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干煤棚顶部负压排风结构,包括支撑架和附着在所述支撑架上的煤棚皮,所述支撑架顶部的煤棚皮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处设置有负压排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排风结构包括:
圆弧顶,设置在所述煤棚皮的外部,所述圆弧顶的中间开设有用于通风的切口;
导流装置,设置在所述圆弧顶和所述煤棚皮之间并且延伸至干煤棚内部;
雨棚,设置在所述导流装置上且位于所述圆弧顶切口的下方;
所述煤棚皮、所述导流装置、所述雨棚和所述圆弧顶之间形成有两条风道,两条所述风道分别位于所述导流装置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煤棚顶部负压排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顶切口开设在所述煤棚皮开口的上方,且所述圆弧顶切口和所述煤棚皮开口的中心点在同一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煤棚顶部负压排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包括导流部和引流部,所述雨棚安装在所述导流部上,所述导流部设置在所述圆弧顶的切口与所述煤棚皮的开口之间,所述引流部与所述导流部连接并通过所述煤棚皮开口的中心延伸至干煤棚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煤棚顶部负压排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为对称的两个圆弧板,所述引流部为一个直板,两个所述圆弧板的一端均与所述直板连接,两个所述圆弧板的另一端分别沿相反的两个方向延伸并且均与所述雨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煤棚顶部负压排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为对称的两个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包括连接而成的直板和圆弧板,两个所述直板完全贴合并通过所述煤棚皮开口的中心延伸至干煤棚的内部,两个所述圆弧板设置在所述圆弧顶的切口与所述煤棚皮的开口之间,且两个所述圆弧板远离所述直板的一端均与所述雨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干煤棚顶部负压排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棚的形状为圆弧,且所述雨棚的弧度大于所述圆弧顶的切口和所述煤棚皮上的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干煤棚顶部负压排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通过第二支架安装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雨棚通过第三支架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架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煤棚顶部负压排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顶通过第一支架安装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圆弧顶的两端与所述煤棚皮之间存在间隙。
CN202122660643.7U 2021-11-02 2021-11-02 一种干煤棚顶部负压排风结构 Active CN2162040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60643.7U CN216204051U (zh) 2021-11-02 2021-11-02 一种干煤棚顶部负压排风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60643.7U CN216204051U (zh) 2021-11-02 2021-11-02 一种干煤棚顶部负压排风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04051U true CN216204051U (zh) 2022-04-05

Family

ID=80899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60643.7U Active CN216204051U (zh) 2021-11-02 2021-11-02 一种干煤棚顶部负压排风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040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90495A (zh) 一种除尘设备
CN113540545B (zh) 燃料电池电堆封装箱和燃料电池
CN216204051U (zh) 一种干煤棚顶部负压排风结构
CN106369672B (zh) 导风装置、空调柜机及其送风方法
CN113097873A (zh) 一种箱式变电站散热系统
CN110676732A (zh) 一种能够利用自然风进行降温的多功能配电柜
CN217952396U (zh) 一种滤网及吸油烟机
CN206577907U (zh) 一种应用于湿式电除尘器入口的气流均布组合装置
CN112973368B (zh) 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
CN213304770U (zh) 一种通风板
CN215312150U (zh) 一种高塔冷却通风系统
CN210952491U (zh) 一种改进环境侧风对冷却塔传热传质性能影响的装置
CN107694756A (zh) 一种应用于湿式电除尘器入口的气流均布组合装置
CN208865306U (zh) 一种用于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的合金屋脊式除雾器装置
CN217449557U (zh) 具有气流扰动组件的循环流化床吸收塔
CN213480475U (zh) 一种通风性能良好的钢结构厂房
CN214849972U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配电柜
CN211716827U (zh) 一种导风格栅
CN201318764Y (zh) 一种多跨厂房的自然通风结构
CN217486787U (zh) 一种高压变频控制柜
CN206071802U (zh) 噪声控制装置及风力发电机组
CN215540966U (zh) 一种生物安全柜
CN212855200U (zh) 一种船用脱硫塔
UA64126A (en) Cooling tower
CN117613732B (zh) 一种环境调节式自适应配电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