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03656U - 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供热设备和连接件 - Google Patents
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供热设备和连接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203656U CN216203656U CN202121877090.4U CN202121877090U CN216203656U CN 216203656 U CN216203656 U CN 216203656U CN 202121877090 U CN202121877090 U CN 202121877090U CN 216203656 U CN216203656 U CN 21620365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utlet
- water
- inlet
- liquid
- he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am Or 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和、供热设备和连接件。供热设备包括供暖水路,水路模块包括:第一换热器、用水管路、安装座、第一水泵和连接件。第一换热器与供暖水路连通,用水管路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安装座具有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连接件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一水泵的进水口连通,第二流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水泵的出水口和第二流体通道连通。待加热的液体自第一进液口依次通过第一流体通道、第一流道、第一水泵、第二流道和第二流体通道输送至第一换热器内,使待加热的液体与循环液体热交换。本实用新型的水路模块能够实现即时使用热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供热设备和连接件。
背景技术
目前,家用供热设备以燃气为能源,为居民供暖并提供生活热水。供热设备一般具有供暖水路和生活用水管路,并设有四个水管接口,即采暖供水接口、采暖回水接口、生活冷水接口、生活热水接口。供暖水路中设有主换热器和循环泵,主换热器中设有燃烧室,燃气在该燃烧室内能够燃烧释放热量,循环泵将由采暖回水口输送的循环液体泵送至主换热器中,与燃烧室进行热量交换而被加热,之后经采暖供水接口输送至设于供暖水路中的地暖或暖气片等负载,负载与环境换热后液体温度降低,再通过循环泵将低温液体送回主换热器形成回路。
生活用水管路中设有第一换热器,生活用冷水通过生活冷水接口输送至第一换热器,经过加热后输出第一换热器,并通过生活热水接口输送至使用端(如水龙头、淋雨喷头等),供用户使用。第一换热器中的热量主要来自于供暖水路中经过加热的高温循环液体,具体为,设有一旁路,将生活用水管路与供暖水路连通,在循环液体被主换热器加热后并被采暖供水接口输出之前,根据生活热水需求将部分或者全部高温循环液体通过第一换热器与输入的冷水换热,换热后的循环液体降温,在通过该旁路以及循环泵返回至主换热器。
现有技术的壁挂炉内部具有高度集成化的水路模块,例如公开号为CN105526615B和CN102287904A的中国专利中所公开的水路模块,其将第一循环泵、第二换热器、旁路及其控制单元、采暖供水接口、采暖回水接口、生活冷水接口和生活热水接口同时集成到一起,从而减小了壁挂炉的重量和体积。
然而,用户在实际使用生活热水时,常常因供热设备的生活热水接口距离实际使用端的管路太长,造成从打开水龙头到热水实际到达水龙头所花费的时间较长,降低了用户体验,同时还浪费水资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在于提供一种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能够对生活用水管路中的水循环预热,提升用户体验,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热设备,水路模块设于供热设备内,在能够对生活用水管路中的水循环预热,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减少对室内空间的占用,提升了室内美观。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件,用于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中,优化用水管路结构,且连接件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所述供热设备包括供暖水路,用于提供供暖用循环液体,所述水路模块包括:第一换热器、用水管路、安装座、第一水泵和连接件。其中,第一换热器与所述供暖水路连通,使加热后的所述循环液体能够流经所述第一换热器。用水管路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安装座设于所述用水管路中,并位于所述第一进液口和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所述安装座具有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连接件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和所述第一水泵的进水口密封地连通,所述第二流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水口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密封地连通。其中,在所述第一水泵开启的状态下,待加热的液体自所述第一进液口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水泵、所述第二流道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输送至所述第一换热器内,使所述待加热的液体与所述循环液体热交换,所述第一出液口用于将加热后的所述液体输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连接件包括:主管段,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主管段的两端具有相对的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所述主管段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隔离结构,设于所述主管段内部,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出口连通形成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流道,所述隔离结构设于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之间,使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密封隔离;其中,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水泵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使所述第一水泵串联于所述第一进液口和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错开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连接件还包括:支管段,沿第二方向延伸,并与所述主管段的所述第一出口连通,所述支管段与所述第一水泵的进水口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不平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隔离结构包括:隔离主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在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隔离主体的两侧;第一弯折部,设于所述隔离主体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出口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主管段的侧壁密封连接,使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入口密封隔离;第二弯折部,设于所述隔离主体的另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二出口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主管段的侧壁密封连接,使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密封隔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水路模块还包括限流组件;所述主管段的设有所述第一入口的端部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限流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连接件一体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安装座为三通结构,具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所述连接件的具有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的部分通过所述第一开口设于所述安装座中;其中,所述第二开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液口和所述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一入口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使所述液体通过所述第二开口流入所述连接件的第一入口;所述第三开口分别与所述第二出液口和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二出液口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使从所述连接件的所述第二出口流出的液体流入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连接件的具有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入口的部分伸出所述安装座,与所述第一水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出液口和所述第一进液口通过位于所述供热设备外部的回水管连接,所述回水管的两端分别与位于所述供热设备外的热水使用端和冷水供应端连接,使所述液体能够在所述用水管路中循环流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水路模块还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连接于所述连接件的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一水泵的进水口,所述第二管段连接于所述连接件的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水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水路模块还包括:第一密封圈,设于所述第一流道的入口处的外周,使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密封地连通;第二密封圈,设于所述第二流道的出口处的外周,使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密封地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供热设备,包括:供暖水路;第二换热器,串联于所述供暖水路中,以对所述供暖水路中的循环液体加热;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水路模块,所述水路模块与所述供暖水路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于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中的用水管路中,以连通所述用水管路的第一进液口和第一换热器,所述连接件包括:主管段,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主管段的两端具有相对的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所述主管段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隔离结构,设于所述主管段内部,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出口连通形成第一流道,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连通形成第二流道,所述隔离结构设于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之间,使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密封隔离。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中的至少之一: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路模块中,由于在用水管路中,待加热的液体能够依次通过第一流体通道、第一流道、第一水泵、第二流道和第二流体通道输送至第一换热器中,使待加热的液体与循环液体热交换,使用水管路中的水循环流动并被加热,保证第一出液口能够随时具有热水,在用户打开用水端时,能够即时使用热水,提升了用户体验,而且降低了水资源浪费。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供热设备的供暖水路以及用水管路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水路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示出的水路模块的正面示意图;
图4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连接件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5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连接件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6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连接件的侧面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连接件沿A-A的剖面图;
图8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水路模块的局部剖视图;
图9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液体从第一进液口经连接件和第一水泵流向第一换热器的流向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B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换热器;2、用水管路;21、第一进液口;22、第一出液口; 3、第一水泵;31、第一管段;32、第二管段;4、连接件;41、主管段; 411、第一入口;412、第一出口;413、第二入口;414、第二出口;42、隔离结构;421、隔离主体;422、第一弯折部;423、第二弯折部;43、支管段;5、安装座;51、第一开口;52、第二开口;53、第三开口;61、第一循环支路;62、第二循环支路;7、第一组件;71、第二水泵;8、第二组件;91、第一密封圈;92、第二密封圈;10、供暖水路;101、采暖回水接口;102、采暖供水接口;103、回水管;20、第二换热器;100、供热设备壳体;200、热水使用端;201、单向阀;300、冷水供应端;400、负载; 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G1、第一流体通道;G2、第二流体通道;S1、第一流道;S2、第二流道;C、容纳腔。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在对本公开的不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下面描述中,参照附图进行,附图形成本公开的一部分,并且其中以示例方式显示了可实现本公开的多个方面的不同示例性结构。系统和步骤。应理解的是,可以使用部件、结构、示例性装置、系统和步骤的其他特定方案,并且可在不偏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进行结构和功能性修改。而且,虽然本说明书中可使用术语“之上”、“之间”、“之内”等来描述本公开的不同示例性特征和元件,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文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的示例的方向。本说明书中的任何内容都不应理解为需要结构的特定三维方向才落入本公开的范围内。此外,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字限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如图1至图10所示,其中,图1示出了供热设备的供暖水路10以及用水管路2的原理示意图;图2和图3示出了水路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4至图7分别从不同角度示出了连接件4的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水路模块的局部剖视图,具体示出了连接件4以及安装座5内部的液体流通路径。图9和图10示出了液体从第一进液口21经连接件4和第一水泵3流向第一换热器1的示意图。
如图1和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供热设备包括供暖水路10,用于提供供暖用循环液体,该水路模块包括:第一换热器1、用水管路2、安装座5、第一水泵3和连接件4。其中,第一换热器1与供暖水路10连通,使加热后的循环液体能够流经第一换热器1。用水管路2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进液口21和第一出液口22。安装座5设于所述用水管路2中,并位于第一进液口21和第一换热器1之间,安装座5具有第一流体通道G1和第二流体通道G2。连接件4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流道S1和第二流道S2。第一流道S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流体通道G1和第一水泵3的进水口密封地连通,第二流道S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水泵3的出水口和第二流体通道G2密封地连通。其中,在第一水泵3开启的状态下,待加热的液体自第一进液口21依次通过第一流体通道G1、第一流道S1、第一水泵3、第二流道S2和第二流体通道G2输送至第一换热器1内,使待加热的液体与循环液体热交换,第一出液口22用于将加热后的液体输出。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路模块中,由于在用水管路2中,待加热的液体能够依次通过第一流体通道G1、第一流道S1、第一水泵3、第二流道 S2和第二流体通道G2输送至第一换热器1中,使待加热的液体与循环液体热交换,使用水管路2中的液体循环流动并被加热,保证第一出液口22 能够随时具有热水,在用户打开用水端时,能够即时使用热水,提升了用户体验,而且降低了水资源浪费。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供热设备包括壳体100,水路模块设于该壳体100内,仅第一进液口21和第一出液口22设于壳体100外。另外,供暖水路10以及连接于供暖水路10的第二换热器20也设于壳体100 内,壳体100外只设置一些接口与外部水路和负载400连通。如此设置,能够减小对室内空间的占用,提升室内美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7所示,连接件4包括:主管段41和隔离结构42。其中,主管段41沿第一方向X延伸,主管段41的两端具有相对的第一入口411和第二入口413,主管段41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出口412和第二出口414。主管段41可以是中空的圆筒状结构。隔离结构42设于主管段41内部,如图7所示,第一入口411和第一出口412连通形成第一流道 S1,第二入口413和第二出口414连通形成第二流道S2,隔离结构42设于第一流道S1和第二流道S2之间,使第一流道S1和第二流道S2密封隔离。其中,第一入口411与第一进液口21连通,第一出口412与第一水泵3的进水口连通,第二入口413与第一水泵3的出水口连通,第二出口414与第一换热器1连通,使第一水泵3串联于第一进液口21和第一换热器1之间。
在第一水泵3开启时,用水管路2中的液体可以从第一入口411流入第一流道S1中,通过第一出口412流出第一流道S1,通过第一水泵3后,经第二入口413进入第二流道S2中,再通过第二出口414流入第二流体通道 G2中,之后进入到用水管路2中。通过设置该连接件4,能够将第一水泵3 顺利接入用水管路2中,促使用水管路2的水流能够顺利循环流动,且该连接件4的结构设置简单,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第一出口412和第二出口414在第一方向X 上错开设置。错开设置具体指第一出口412和第二出口414在第一方向X 上具有一定的间距。具体地,第一出口412在第一方向X相对于第二出口 414更靠近第二入口413,第二出口414在第一方向X上更靠近第一入口 411。如此设置,能够尽量延长第一流道S1和第二流道S2的长度,使进入流道的水流能够更加平缓地流动,同时使连接件4的结构更加紧凑。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方向X可以指主管段41的延伸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5以及图7所示,连接件4还包括支管段43,其沿第二方向Y延伸,并与主管段41的第一出口412连通,支管段43与第一水泵3的进水口连通。其中,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不平行,即支管段43向远离主管段41的方向延伸,并与主管段41之间具有夹角。支管段43向主管段41一侧延伸方便生产,对于注塑制成的连接件4 来说,方便模具拔模,如图7所示,在拔模时,第一流道S1、第二流道S2、第一出口412、第二出口414各有一个滑块拔出。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方向Y可以与第一方向X垂直,如图7所示,支管段43垂直于主管段41延伸。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隔离结构42包括:隔离主体421、第一弯折部422和第二弯折部423。其中,隔离主体421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第一出口412和第二出口414在第二方向Y上位于隔离主体421的两侧。第一弯折部422设于隔离主体421的一端,向靠近第一出口412的方向延伸,并与主管段41的侧壁密封连接,使第一出口412与第二入口413密封隔离。第二弯折部423设于隔离主体421的另一端,向靠近第二出口414的方向延伸,并与主管段41的侧壁密封连接,使第一入口411与第二出口 414密封隔离,通过隔离结构42,第一流道S1和第二流道S2相互隔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连接件4的主管段41的设有第一入口 411的端部具有容纳腔C,容纳腔C与第一流道S1连通。也就是说,主管段41具有一端部,该端部的一端设有第一入口411,该端部的沿第二方向 Y的尺寸大于第一流道S1在第二方向Y的尺寸。如图7所示,隔离结构 42的第二弯折部423到第一入口411之间形成该容纳腔C。
水路模块还可以包括限流组件(图中未示出),限流组件设于上述的容纳腔C中。该限流组件可以是限流阀,用于限制液体以一定的流量在用水管路2中循环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4一体成型。如连接件4可以通过注塑工艺或者3D打印工艺一体成型,连接件4的材质可以为塑料。因此,连接件4 质量轻、成本低,且制作工艺简单。此外,连接件4也可以通过铸造工艺一体成型,连接件4的材质可以是金属或合金,如铜、铁、不锈钢等,如此,连接件4的强度更大,使用寿命更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并根据上述内容选择连接件4的形成方式与材质,此处不做特殊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安装座5为三通结构,具有第一开口51、第二开口52和第三开口53,连接件4的具有第一入口411和第二出口414的部分通过第一开口51设于安装座5中。其中,第二开口 52分别与第一进液口21和第一入口411连通,第二开口52和第一入口 411之间形成第一流体通道G1。第三开口53分别与第二出液口414和第一换热器1连通,第三开口53和第二出液口414之间形成第二流体通道 G2。
在未连接连接件4的情况下,第一流体通道G1和第二流体通道G2是连通的。且第一流体通道G1和第二流体流通G2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优选地,第一流体通道G1和第二流体通道G2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呈90°。如此,当连接连接件4后,如图10所示,第一流体通道G1与第一流道S1的延伸方向相同,即水流自第一流体通道G1流入第一流道S1 后,不改变流动方向,因此保证液体的流动稳定性,避免对连接件4产生碰撞而产生湍流,同时延长连接件4的使用寿命。继续参考图10,水流自连接件4的第一出口412流入第一水泵3,之后自第一水泵3流入第二入口413而进入第二流道S2,通过第二出口414流入安装座5的第二流体通道G2中。由于第二出口414开设于主管段41,因此其开口的朝向垂直于主管段41的延伸方向,即垂直于液体在第二流道S2中的流动方向,由于第二流体通道G2垂直于第一流体通道G1,也即垂直于主管段41的延伸方向,因此,液体在第二流道S2内流动至第二出口414时,其流动方向在第二流道S2内已经发生了变化,当液体自第二出口414流入第二流体通道G2后,其流动方向不再发生变化,从而保证在安装座5与连接件4的连接处不会被流动的液体冲击,有利于保护安装座5。
参考图9和图10,连接件4的具有第一出口412和第二入口413的部分伸出安装座5,与第一水泵3连接。如此设置,增大了连接件4的安装空间,有利于连接件4与第一水泵3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出液口22和第一进液口21通过位于供热设备外部的回水管103连接,回水管103的两端分别与位于供热设备外的热水使用端200和冷水供应端300连接,使液体能够在用水管路2中循环流动。热水使用端200可以是水龙头或淋浴喷头。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在回水管103中设有单向阀201,使液体能够单向地从第一出液口22流向第一进液口2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水路模块还包括第一管段31和第二管段32,第一管段31连接于连接件4的第一出口412和第一水泵3 的进水口,以使液体流入第一水泵3。第二管段32连接于连接件4的第二入口413和第一水泵3的出水口,以使液体自第一水泵3流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水路模块还包括第一密封圈91,设于第一流道S1的入口处的外周,使第一流道S1与第一流体通道G1密封地连通。即第一密封圈91设于第一流道S1的外壁与第一流体通道G1的内壁之间,使二者接触的部位密封,即相当于阻断了第一流体通道G1和第二流体通道G2的连通,使第一流体通道G1的液体能够流入连接件4的第一流道S1,而不会流入第二流体通道G2。
进一步地,参考图10,水流模块还包括第二密封圈92,设于第二流道 S2的出口处的外周,使第二流道S2与第二流体通道G3密封地连通。即第二密封圈92设于第二流道S2的出口处的外壁和与之适配的连接座的内壁之间,防止从第二出口414流出的液体泄漏,保证液体从连接件4的第二出口414顺利流入安装座5的第二流体通道G2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水路模块还包括:第一循环支路61和第二循环支路62。其中,第一循环支路61连通供暖水路10和第一换热器 1的进液口,将供暖水路10中加热后的循环液体输送至第一换热器1中,以与第一换热器1中的液体换热。第二循环支路62连通第一换热器1的出液口和供暖水路10,将换热后的循环液体从第一换热器1中输出至供暖水路10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8所示,水路模块还包括:第一组件7 和第二组件8,用于与供暖水路10连接。其中,第一组件7包括第二水泵 71,如图1所示,第二水泵71与供暖水路10串联连通,为供暖水路10中液体的流动提供动力。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路模块中,由于在用水管路2中,待加热的液体能够依次通过第一流体通道G1、第一流道S1、第一水泵3、第二流道S2和第二流体通道G2输送至第一换热器1中,使待加热的液体与循环液体热交换,使用水管路2中的水循环流动并被加热,保证第一出液口22 能够随时具有热水,在用户打开用水端时,能够即时使用热水,提升了用户体验,而且降低了水资源浪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供热设备。参考图1,该供热设备包括供暖水路10、第二换热器2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水路模块。第二换热器20串联于供暖水路10中,以对供暖水路10中的循环液体加热。外部负载400串联于供暖水路10中,以利用供暖水路10中加热后的液体进行热交换,实现对外部供热。该负载400例如可以是地暖或暖气片。在供热设备壳体100的下方设有采暖回水接口101和采暖供水接口102,采暖回水接口102与负载400的出水端连接,将进行了热交换而冷却的液体重新输送至加热设备的供暖水路10中,进入第二换热器20中重新加热。采暖供水接口102将加热的液体输送至外部的负载400中。水路模块与供暖水路10连通,以利用供暖水路10中的热水对用水管路2中的液体加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供热设备,水路模块设于供热设备内,在能够对生活用水管路2中的水循环预热,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减少对室内空间的占用,提升了室内美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连接件4,连接件4设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中的用水管路2中,以连通用水管路2 的第一进液口21和第一换热器1。连接件4包括:主管段41和隔离结构 42。其中,主管段41沿第一方向X延伸,主管段41的两端具有相对的第一入口411和第二入口413,主管段41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出口412和第二出口414。隔离结构42设于主管段41内部,第一入口411和第一出口412 连通形成第一流道S1,第二入口413和第二出口414连通形成第二流道 S2,隔离结构42设于第一流道S1和第二流道S2之间,使第一流道S1和第二流道S2密封隔离。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结构同水路模块中任一实施例中描述的连接件4相同,对于连接件4的具体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件4,用于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中,优化用水管路2 结构,且连接件4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应可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将其应用限制到本说明书提出的部件的详细结构和布置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具有其他实施方式,并且能够以多种方式实现并且执行。前述变形形式和修改形式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应可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公开和限定的本实用新型延伸到文中和/或附图中提到或明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特征的所有可替代组合。所有这些不同的组合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可替代方面。本说明书所述的实施方式说明了已知用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式,并且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利用本实用新型。
Claims (14)
1.一种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所述供热设备包括供暖水路(10),用于提供供暖用循环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路模块包括:
第一换热器(1),与所述供暖水路(10)连通,使加热后的所述循环液体能够流经所述第一换热器(1);
用水管路(2),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进液口(21)和第一出液口(22);
安装座(5),设于所述用水管路(2)中,并位于所述第一进液口(21)和所述第一换热器(1)之间,所述安装座(5)具有第一流体通道(G1)和第二流体通道(G2);
第一水泵(3);
连接件(4),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流道(S1)和第二流道(S2);所述第一流道(S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G1)和所述第一水泵(3)的进水口密封地连通,所述第二流道(S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水泵(3)的出水口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G2)密封地连通;
其中,在所述第一水泵(3)开启的状态下,待加热的液体自所述第一进液口(21)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流体通道(G1)、所述第一流道(S1)、所述第一水泵(3)、所述第二流道(S2)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G2)输送至所述第一换热器(1)内,使所述待加热的液体与所述循环液体热交换,所述第一出液口(22)用于将加热后的所述液体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4)包括:
主管段(41),沿第一方向(X)延伸,所述主管段(41)的两端具有相对的第一入口(411)和第二入口(413),所述主管段(41)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出口(412)和第二出口(414);
隔离结构(42),设于所述主管段(41)内部,所述第一入口(411)和所述第一出口(412)连通形成所述第一流道(S1),所述第二入口(413)和所述第二出口(414)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流道(S2),所述隔离结构(42)设于所述第一流道(S1)和所述第二流道(S2)之间,使所述第一流道(S1)和所述第二流道(S2)密封隔离;
其中,所述第一入口(411)与所述第一进液口(21)连通,所述第一出口(412)与所述第一水泵(3)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入口(413)与所述第一水泵(3)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二出口(414)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连通,使所述第一水泵(3)串联于所述第一进液口(21)和所述第一换热器(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口(412)和所述第二出口(414)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错开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4)还包括:
支管段(43),沿第二方向(Y)延伸,并与所述主管段(41)的所述第一出口(412)连通,所述支管段(43)与所述第一水泵(3)的进水口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X)和所述第二方向(Y)不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X)与所述第二方向(Y)相互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结构(42)包括:
隔离主体(421),沿所述第一方向(X)延伸,且所述第一出口(412)和所述第二出口(414)在第二方向(Y)上位于所述隔离主体(421)的两侧;
第一弯折部(422),设于所述隔离主体(421)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出口(412)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主管段(41)的侧壁密封连接,使所述第一出口(412)与所述第二入口(413)密封隔离;
第二弯折部(423),设于所述隔离主体(421)的另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二出口(414)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主管段(41)的侧壁密封连接,使所述第一入口(411)与所述第二出口(414)密封隔离。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流组件;
所述主管段(41)的设有所述第一入口(411)的端部具有容纳腔(C),所述容纳腔(C)与所述第一流道(S1)连通,所述限流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C)中。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4)一体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5)为三通结构,具有第一开口(51)、第二开口(52)和第三开口(53),所述连接件(4)的具有所述第一入口(411)和所述第二出口(414)的部分通过所述第一开口(51)设于所述安装座(5)中;
其中,所述第二开口(52)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液口(21)和所述第一入口(411)连通,所述第二开口(52)和所述第一入口(411)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流体通道(G1),使所述液体通过所述第二开口(52)流入所述连接件(4)的第一入口(411);所述第三开口(53)分别与所述第二出口(414)和所述第一换热器(1)连通,所述第三开口(53)和所述第二出口(414)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流体通道(G2),使从所述连接件(4)的所述第二出口(414)流出的液体流入所述第一换热器(1);所述连接件(4)的具有所述第一出口(412)和所述第二入口(413)的部分伸出所述安装座(5),与所述第一水泵(3)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液口(22)和所述第一进液口(21)通过位于所述供热设备外部的回水管(103)连接,所述回水管(103)的两端分别与位于所述供热设备外的热水使用端(200)和冷水供应端(300)连接,使所述液体能够在所述用水管路(2)中循环流动。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管段(31)和第二管段(32),所述第一管段(31)连接于所述连接件(4)的所述第一出口(412)和所述第一水泵(3)的进水口,所述第二管段(32)连接于所述连接件(4)的所述第二入口(413)和所述第一水泵(3)的出水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密封圈(91),设于所述第一流道(S1)的入口处的外周,使所述第一流道(S1)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G1)密封地连通;
第二密封圈(92),设于所述第二流道(S2)的出口处的外周,使所述第二流道(S2)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G2)密封地连通。
13.一种供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供暖水路(10);
第二换热器(20),串联于所述供暖水路(10)中,以对所述供暖水路(10)中的循环液体加热;
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水路模块,所述水路模块与所述供暖水路(10)连通。
14.一种连接件(4),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4)设于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中的用水管路(2)中,以连通所述用水管路(2)的第一进液口(21)和第一换热器(1),所述连接件(4)包括:
主管段(41),沿第一方向(X)延伸,所述主管段(41)的两端具有相对的第一入口(411)和第二入口(413),所述主管段(41)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出口(412)和第二出口(414);
隔离结构(42),设于所述主管段(41)内部,所述第一入口(411)和所述第一出口(412)连通形成第一流道(S1),所述第二入口(413)和所述第二出口(414)连通形成第二流道(S2),所述隔离结构(42)设于所述第一流道(S1)和所述第二流道(S2)之间,使所述第一流道(S1)和所述第二流道(S2)密封隔离。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877090.4U CN216203656U (zh) | 2021-08-11 | 2021-08-11 | 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供热设备和连接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877090.4U CN216203656U (zh) | 2021-08-11 | 2021-08-11 | 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供热设备和连接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203656U true CN216203656U (zh) | 2022-04-05 |
Family
ID=80915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877090.4U Active CN216203656U (zh) | 2021-08-11 | 2021-08-11 | 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供热设备和连接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203656U (zh) |
-
2021
- 2021-08-11 CN CN202121877090.4U patent/CN21620365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370011B1 (en) | One-piece multifunction body for a hydraulic valve assembly used in a combined plant | |
CN113324071A (zh) | 进水阀及采暖热水器 | |
CN115523531A (zh) | 带旁路的单件式供暖站 | |
CN115523524A (zh) | 模块化供暖站 | |
CN216203656U (zh) | 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供热设备和连接件 | |
CN211503212U (zh) | 一种燃气壁挂炉 | |
CN102419131A (zh) | 热交换器单元 | |
CN216143793U (zh) | 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及供热设备 | |
CN115597099A (zh) | 用于供暖站的互连导轨 | |
CN107543240B (zh) | 一种供热系统分区转换装置 | |
CN114151577A (zh) | 阀装置及包含该阀装置的冷却系统、车辆 | |
CN211290524U (zh) | 燃气热水器以及供暖系统 | |
CN210035659U (zh) | 一种热水空调地暖水路系统 | |
CN208670145U (zh) | 组合式混水阀腔体 | |
CN221425466U (zh) | 一种水路板、熟水制备装置、即热水龙头及饮水设备 | |
CN212902055U (zh) | 出水阀组及板式壁挂炉水路装置 | |
CN109026668B (zh) | 用于供热设备的一种泵壳体 | |
CN217502722U (zh) | 水路模组 | |
CN113124559A (zh) | 一种便于洗浴和采暖同时运行的壁挂炉控制系统 | |
CN208170519U (zh) | 管中管执行器 | |
CN216692266U (zh) | 阀装置及包含该阀装置的冷却系统、车辆 | |
CN219119856U (zh) | 一种带排气功能的出水阀及供热模块 | |
FI12893Y1 (fi) | Järjestelmä ja lämmönvaihdin huoneistojen osatilojen kuten huoneiston kylpyhuoneen lämmittämiseksi kiinteistössä | |
CN218805331U (zh) | 流道板壳体、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220017491U (zh) | 燃气壁挂炉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