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95497U - 一种挂钩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挂钩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195497U CN216195497U CN202122706600.8U CN202122706600U CN216195497U CN 216195497 U CN216195497 U CN 216195497U CN 202122706600 U CN202122706600 U CN 202122706600U CN 216195497 U CN216195497 U CN 21619549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body
- plate
- present
- hook member
- hoo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挂钩件,涉及装配式建筑构件领域。包括:彼此相连的卡接件和两个连接件,卡接件由第一板体、弯折部和第二板体组成,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分别设置于弯折部的相对两侧,第一板体与两个连接件连接,第一板体、弯折部和第二板体之间形成沟槽,两个连接件相间设置;其具有较佳的受力效果和稳固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构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挂钩件。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构件的主要用途是:支撑整个外装饰的一个挂钩件。其好处有以下几点:1、装配式建筑构件可以标准化大量生产,不受天气等其他一切不确定因素影响,质量方面较为可靠;2、环保节能,减少在建设过程中的物料浪费,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其90%以上的结构构件都可以重复回收利用,二次利用率高;3、装配式建筑的预制构件在工厂加工完成,减少了人力的需求,并且降低了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4、预制构件加工完成之后,直接拉到施工现场组装,减少了其中的供需,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缩短工期。
在现有技术中的构件中,当其装配在主体横梁上时,与主体横梁的贴合度较差,导致构件不稳定,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挂钩件,其具有较佳的受力效果和稳固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挂钩件,其包括彼此相连的卡接件和两个连接件,卡接件由第一板体、弯折部和第二板体组成,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分别设置于弯折部的相对两侧,第一板体与两个连接件连接,第一板体、弯折部和第二板体之间形成沟槽,两个连接件相间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两个上述连接件均开设有穿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穿孔为四个,四个穿孔两两设置于连接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穿孔为条形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两个上述连接件与第一板体之间均设置有加强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加强板为三角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加强板为四个,四个加强板两两设置于连接件与第一板体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板体的棱角和第二板体的棱角均呈圆弧过渡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板体、弯折部和第二板体依次固定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螺母,固定螺母能够穿入穿孔中。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挂钩件,其包括彼此相连的卡接件和两个连接件,卡接件由第一板体、弯折部和第二板体组成,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分别设置于弯折部的相对两侧,第一板体与两个连接件连接,第一板体、弯折部和第二板体之间形成沟槽,两个连接件相间设置。在本实用新型中,卡接件用于将主体横梁扦插入其中,此时弯折部位于主体横梁的上侧,而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分别位于主体横梁的两侧。连接件用于固定在龙骨主立柱上,两个连接件分别位于龙骨主立柱的两侧。在本实用新型中,弯折部与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形成的沟槽,与横梁更为贴合。而现有技术中通常使用三块板体拼接形成沟槽,由于其形成的沟槽具有棱角,当其架设在主体横梁上,与主体横梁的贴合效果差,可能会发生卡接不稳固的现象。因此,将本实用新型运用在基站外装饰主体受力挂钩的领域,受力效果好且稳固,提升了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挂钩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挂钩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标:100-卡接件,101-沟槽,110-第一板体,120-第二板体,130-弯折部,200-连接件,201-穿孔,210-加强板,300-固定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多个”代表至少2个。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参照图1-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挂钩件,其包括彼此相连的卡接件100和两个连接件200,卡接件100由第一板体110、弯折部130和第二板体120组成,第一板体110和第二板体120分别设置于弯折部130的相对两侧,第一板体110与两个连接件200连接,第一板体110、弯折部130和第二板体120之间形成沟槽101,两个连接件200相间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10、弯折部130和第二板体120之间固定连接。卡接件100用于将主体横梁扦插入其中,此时弯折部130位于主体横梁的上侧,而第一板体110和第二板体120分别位于主体横梁的两侧。连接件200用于固定在龙骨主立柱上,两个连接件200分别位于龙骨主立柱的两侧。
弯折部130与第一板体110和第二板体120之间形成的沟槽101,与横梁更为贴合。而现有技术中通常使用三块板体拼接形成沟槽101,由于其形成的沟槽101具有棱角,当其架设在主体横梁上,与主体横梁的贴合效果差,可能会发生卡接不稳固的现象。因此,将本实用新型运用在基站外装饰主体受力挂钩的领域,受力效果好且稳固,提升了使用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两个上述连接件200均开设有穿孔201。
在本实施例中,工作人员通过在穿孔201插入固定螺母300,然后与龙骨主立柱螺纹连接。使得整体装置固定在龙骨主立柱上。穿孔201为条形状,工作人员能够在条形状的穿孔201中调整固定螺母300的位置,而无需费力将穿孔201对准龙骨主立柱上的螺纹孔,只需保证两个连接件200分别位于龙骨主立柱的两侧即可,提升了安装的便捷性。
穿孔20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穿孔201两两设置于连接件200,提升了连接的稳固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两个上述连接件200与第一板体110之间均设置有加强板210。
在本实施例中,加强板210为三角形。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结构体悬出面过大,或跨度过大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结构件本身的连接面能承受的负荷有限,则在两结合体的公共垂直面上增加一块加强板210,以增加结合面的强度。
加强板210的效果在于:
其一,在不加大第一板体110、弯折部130以及第二板体120和连接件200的壁厚的条件下,增强整体构件的强度和刚性,以节约材料用量,减轻重量,降低成本。
其二,可克服整体构件因壁厚差别带来的应力不均,所造成的整体构件歪扭变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加强板210为四个,四个加强板210两两设置于连接件200与第一板体11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需注意的是,四个加强板210均不可设置于两个连接件200之间用于卡接龙骨主立柱的间隙中。
为了便于说明,将四个加强板210分为两组,一组有两个加强板210。两个加强板210分别前后设置于连接件200远离间隙的一侧,并且不可将条形穿孔201遮挡。另一组的两个加强板210以上述同样的方式设置于另一个连接件200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板体110的棱角和第二板体120的棱角均呈圆弧过渡设置,避免工作人员在安装时,由于棱角过于锋利导致意外伤害。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挂钩件,其包括彼此相连的卡接件100和两个连接件200,卡接件100由第一板体110、弯折部130和第二板体120组成,第一板体110和第二板体120分别设置于弯折部130的相对两侧,第一板体110与两个连接件200连接,第一板体110、弯折部130和第二板体120之间形成沟槽101,两个连接件200相间设置。在本实用新型中,卡接件100用于将主体横梁扦插入其中,此时弯折部130位于主体横梁的上侧,而第一板体110和第二板体120分别位于主体横梁的两侧。连接件200用于固定在龙骨主立柱上,两个连接件200分别位于龙骨主立柱的两侧。在本实用新型中,弯折部130与第一板体110和第二板体120之间形成的沟槽101,与横梁更为贴合。而现有技术中通常使用三块板体拼接形成沟槽101,由于其形成的沟槽101具有棱角,当其架设在主体横梁上,与主体横梁的贴合效果差,可能会发生卡接不稳固的现象。因此,将本实用新型运用在基站外装饰主体受力挂钩的领域,受力效果好且稳固,提升了使用安全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申请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本申请。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申请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10)
1.一种挂钩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彼此相连的卡接件和两个连接件,所述卡接件由第一板体、弯折部和第二板体组成,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分别设置于所述弯折部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板体与两个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板体、弯折部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形成沟槽,两个所述连接件相间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钩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连接件均开设有穿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挂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为四个,四个所述穿孔两两设置于所述连接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挂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为条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钩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板体之间均设置有加强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挂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为三角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挂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为四个,四个所述加强板两两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板体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的棱角和所述第二板体的棱角均呈圆弧过渡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弯折部和所述第二板体依次固定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挂钩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螺母,所述固定螺母能够穿入所述穿孔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706600.8U CN216195497U (zh) | 2021-11-05 | 2021-11-05 | 一种挂钩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706600.8U CN216195497U (zh) | 2021-11-05 | 2021-11-05 | 一种挂钩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195497U true CN216195497U (zh) | 2022-04-05 |
Family
ID=809041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706600.8U Active CN216195497U (zh) | 2021-11-05 | 2021-11-05 | 一种挂钩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195497U (zh) |
-
2021
- 2021-11-05 CN CN202122706600.8U patent/CN21619549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6195497U (zh) | 一种挂钩件 | |
CN209742192U (zh) | 弧形吊顶结构 | |
CN209538509U (zh) | 一种便捷式轻钢龙骨连接结构 | |
CN210827979U (zh) | 一种防褪色防腐蚀的铝单板幕墙 | |
CN213952650U (zh) | 一种高强度装配式幕墙结构 | |
CN114000627A (zh) | 一种挂钩件及其制作方法 | |
CN213806597U (zh) | 一种模块式建筑模板 | |
CN210562785U (zh) | 卡式断桥连接件 | |
CN211172654U (zh) | 一种装配式轻钢龙骨结构 | |
CN208088657U (zh) | 一种桁架结构 | |
CN110872885B (zh) | 具有侧筋的墙体模块 | |
CN212801997U (zh) | 一种大跨度建筑钢结构连接结构 | |
CN218771844U (zh) | 一种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 | |
CN216811165U (zh) | 一种拼接式钢结构活动平台 | |
CN216893512U (zh) | 一种环保型建筑模板施工少打孔组装结构 | |
CN216405735U (zh) | 一种钢结构的主次梁连接节点 | |
CN219677879U (zh) | 一种建筑电气智能化用电气安装箱 | |
CN215926447U (zh) | 一种新型吊顶轻钢龙骨连接结构 | |
CN210380105U (zh) | 一种新型横担锚固超强型薄板电缆桥架 | |
CN213204481U (zh) | 一种便于牢固拼接的h型钢构件 | |
CN217027705U (zh) | 一种焊接装配式轻钢龙骨吊顶 | |
CN216587678U (zh) | 一种剪力墙模板及其拼接安装结构 | |
CN221567970U (zh) | 一种安全网悬挂结构及钢梁安装防护结构 | |
CN211691433U (zh) | 一种建筑施工组装模板 | |
CN212405513U (zh) | 一种装配式轻钢建筑对接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Wu Youxi Inventor after: Yang Chenhui Inventor after: Huang Yanming Inventor after: Wang Lin Inventor after: Lin Simin Inventor before: Wu Youxi Inventor before: Yang Chenhui Inventor before: Huang Yanming Inventor before: Wang Lin Inventor before: Lin Si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