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47858U - 一种空气炸锅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气炸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47858U
CN216147858U CN202121464583.5U CN202121464583U CN216147858U CN 216147858 U CN216147858 U CN 216147858U CN 202121464583 U CN202121464583 U CN 202121464583U CN 216147858 U CN216147858 U CN 2161478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ind
chamber
cavity
coo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6458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刘孝碧
王金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6458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478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478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478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aking, Grill, Roas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炸锅,包括烹饪腔,所述烹饪腔的顶部设有风腔,所述风腔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腔内的风通过所述出风口作用于所述烹饪腔内的食材,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腔包括风腔侧壁、风腔底壁,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风腔侧壁上,所述风腔的侧壁外侧设有使风从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风腔的风机,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风腔底壁的外周侧,所述风腔设置于壳体内,所述壳体内还设有循环风道,所述循环风道的进口连通所述烹饪腔,所述循环风道的出口连通所述风机。使得风在充斥于风腔后通过风压提速进入烹饪腔内,有效确保风沿锅体内壁流动的速度,提升烹饪效率和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空气炸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现有空气炸锅包括内置烹饪腔的壳体,所述烹饪腔的顶部设有热风腔,所述热风腔内设有热风组件,所述热风组件包括风扇和发热件,所述烹饪腔内设有炸锅组件,所述炸锅组件包括锅体,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风输入烹饪腔以制熟锅体内的食材。
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风会向下流入锅体,由于整个风向是直接竖直向下的,在风扇的影响下,其存在周向上的旋转风流,从而导致进入锅体内风流不均匀,从而影响整体的烘烤效果。另外由于无法对热风进行精确引导,使得热风会因防护罩和烤架阻挡而在烹饪腔内形成紊流,导致热风流速降低,进而影响热量传递效率,影响烹饪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炸锅,通过向风腔内横向进风再竖向出风,使得风在充斥于风腔后通过风压提速进入烹饪腔内,有效确保风沿锅体内壁流动的速度,结合在风路上的加热装置,从而确保热风向烹饪腔中部汇聚,提升烹饪效率和使用体验。同时限定出风口的具体大小,有利于增加风速。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种空气炸锅,包括烹饪腔,所述烹饪腔的顶部设有风腔,所述风腔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腔内的风通过所述出风口作用于所述烹饪腔内的食材,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腔包括风腔侧壁和风腔底壁,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风腔侧壁上,所述风腔的侧壁外侧设有使风从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风腔的电机,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风腔底壁的外周侧,所述出风口在所述风腔底壁外周侧的周长大于所述风腔底壁外周侧周长的3/5。
作为优选,所述出风口成连续的C型结构,或者所述出风口呈非连续的C型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C型结构的缺口位置与所述进风口错位设置。
作为优选,在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烹饪腔的方向,设有引导风朝向所述烹饪腔腔壁的引导筋。
作为优选,所述引导筋为圆弧形筋板,所述引导筋由所述出风口内部侧位置起始向外侧倾斜延伸。
作为优选,所述引导筋沿所述延伸方向与所述烹饪腔侧壁相交于位置B,所述位置B距离所述烹饪腔顶部边沿的距离为h,所述烹饪腔内盛放食材的面距离所述烹饪腔顶部边沿的距离为H,其中h≥1/2*H。
作为优选,在所述引导筋外侧,还设有导风环,所述导风环与所述引导筋分设于所述出风口两侧,所述导风环与所述引导筋配合形成出风间隙,所述风腔内风经所述出风间隙后加速排入烹饪腔体。
作为优选,所述出风间隙宽度为D,其中,3mm≤D≤10mm。
作为优选,所述风腔内设有加热装置,进入所述风腔的风经加热装置加热后形成热风经所述出风口作用于所述烹饪腔内的食材上。
作为优选,所述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风腔底壁,所述加热装置靠近所述弧形导风壁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风机侧置形成的横向进风竖向出风,通过改变风向,使得风优先充斥风腔再输出至烹饪腔,有利于消除由于风叶转动对风向的影响,使得风均匀的进入风腔,且只有竖向的流向,减少了水平环绕方向上的流向,即减少周向上的风流。通过出风口周长的限定,进一步确保烹饪腔内风流的均匀性,以及提升风速。
同时利用循环风道,有利于使得风能够先下后上穿透食材,且循环的热风,可有有效降到热风的温度衰减,提高热风效率。
同时设置弧形引导风壁,将进入风腔的风进行引导,使其优先充斥整个风腔后,再从出风口进入烹饪腔,进一步提升风进入烹饪腔的均匀性,同时提升进入烹饪腔的风速。另外,此时在风腔内设置加热装置,由于风进入风腔后并非直接流向出风口,也就说明增加了风在风腔中的停留时间,也就提升了风的受热时间,这有有效提升了进入烹饪腔的热风温度。
而且在充斥了风腔后,热风再输出至烹饪腔内,可以有效加速风流的速度,从而有效提高热风在烹饪腔内的流速,确保热风更好的对食材进行作用。同时在出风口相应设置引导筋,对进入烹饪腔内的热风进行引导,使得热风能够以穿透食材的方式在烹饪腔内进行流动,提升烹饪的效果。另外,设置导风环,利用导风环与引导筋形成相应的出风间隙,能够进一步的提升进入烹饪腔的热风流速,从而提升烹饪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空气炸锅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空气炸锅的实施例的盖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空气炸锅的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局部E的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空气炸锅的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炸锅。
如图1-5所示的空气炸锅,包括一烹饪腔2,在烹饪腔的顶部设有空气组件,所述空气组件表现为盖体1,所述盖体1扣置于所述烹饪腔2上部。当然了,本实施例的空气炸锅也可以是有烹饪腔以及可内置烹饪腔的壳体组成,在壳体上设置相应的空气组件。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空气组件,包括了风腔A,所述风腔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腔内的风通过所述出风口作用于所述烹饪腔内的食材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腔包括一风腔侧壁和一风腔底壁11,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风腔侧壁上,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风腔的底壁11上。如此设置,也就是说,风进入风腔时,其方向是横向进入的,而风进入风腔A时大部分的风会先充斥风腔,使得在风腔A内存在一定的风压,从而提升所述出风口处的风速。同时也消除了由于风机的作用,导致的输出风流不均衡问题。
当然,为了进一步更好的提高风腔充斥的程度以及速度,所述风腔A还包括一弧形导风壁12,即,由所述风腔侧壁、所述风腔底壁以及弧形导风壁12合围形成所述风腔A。所述进风口朝向所述弧形导风壁12,这样风横向进入风腔A时,会流向弧形导风壁12,并顺着弧形导风壁12的引导面进行流动,从而更好的充斥于整个风腔A,减少了风从所述进风口进入后直接由所述出风口流出所述风腔A。
当然,作为空气炸锅,需要对食材加热,虽然加热装置的设置位置可以多个选择,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将加热装置13设置在风腔A中,这样,即风在进入烹饪腔2的最后一个位置进行加热,避免了由于提前对风进行加热,导致风在过程中的温度衰减。另外,在风腔A中进行加热,也会进一步提升风腔内的风压,从而更进一步的提升进入烹饪腔内的风速。
同样的,作为空气炸锅,需要产生相应的风进入风腔A,则需要设置相应的风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腔A的侧壁外侧141处设有风机14,所述风机14配合设置于所述进风口141b处,如图1所示,风机14的风叶142处于所述进风口141b处,避免风在风路上进行速度衰减,能够有效的确保风以高速且横向流入风腔,并且确保风可以有效的与弧形导风壁发生作用,更好的充斥于整个风腔。
为了更进一步的提升进入烹饪腔的效率。在所述出风口的位置,还设有引导筋11b,所述引导筋11b设置于所述出风口朝向烹饪腔方向。这样,进入烹饪腔的热风会在引导筋11b的作用下产生一个流动的方向,而且在风速的影响下,这样会使得热风沿着这个方向流动一定的距离,有利于对热风接触食材进行控制,这样会形成相应的风道,更好的使热风作用于食材。
当然,最好是确保流入烹饪腔的热风有烹饪腔壁往下并沿着腔壁向中汇聚,这样就可以使得热风穿透食材,从而提高热风与食材的接触,已提升空气炸制的效果。为此,所述引导筋11b引导热风朝向所述烹饪腔2腔壁,此时,所述引导筋11b为圆弧形筋板,所述引导筋11b由所述出风口内部侧位置起始向外侧倾斜延伸。由于引导筋11b的倾斜延伸,相当于是给热风提供了一个倾斜的引导方向,而由出风口内侧位置起始向外侧倾斜,也就是说,倾斜的方向是朝着外侧的,而风腔A是在烹饪腔2的上方,风腔A出来的热风是朝向烹饪腔,朝向外侧的话,表示着热风朝向了烹饪腔A的腔壁。在此处,热风朝向烹饪腔A的腔壁,是为了热风沿着腔壁往下并沿着腔壁向中汇聚,以使得热风可以穿过食材,因此,如果烹饪腔存在内锅和外锅时,烹饪腔壁是指的外锅的腔壁,当然,如图1所示,烹饪腔A也可以是单独的一个锅体,在锅体上设置盛放食材的烤架3,此时烹饪腔的腔壁自然也就是对应的锅体的腔壁。
食材是否能够更好的进行热风烤制,在于食材热风穿透食材的效率,而由上表明了,热风输出的路径是一个关键因素,为了更为确定热风的路径,使其更好的沿腔壁流动从而汇中,具体的,所述引导筋的相对角度尤为关键,而其倾斜的角度所表现的结果是,输出的热风在接触烹饪腔腔壁的位置,具体的位置决定了其沿腔壁的运动结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所述引导筋11b沿所述延伸方向与所述烹饪腔侧壁相交于位置B,所述位置B距离所述烹饪腔2顶部边沿的距离为h,所述烹饪腔2内盛放食材的面距离所述烹饪腔顶部边沿的距离为H,其中,h≥1/2*H。如此,能够确保热风沿引导筋11b输出至烹饪腔2的腔壁后,会沿着腔壁向下延伸至食材的下方后,顺着烹饪腔的底壁进行汇中,从而可以有效的穿透食材进行空气烘制。也就是引导筋的倾斜角度有一定要求,如果相交的位置A较高时,此时热风接触腔壁的位置较高,说明h相对于H较小,那么热风不能够更好的沿腔壁向下延伸并进行汇中。
当然,为了更好的进行汇中,在烹饪腔的底部设有导风结构,所述导风结构位于食材盛放器的底部,所述导风结构使得由烹饪腔腔壁流下的风向中汇聚。导风结构的设置位置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单独设置的,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具体可以根据烹饪腔的具体形态进行,若是内锅和外锅组合的形式,导风结构可以是设置在内锅上或者外锅上或者内外锅夹层之间的导风筋结构。如果是烤架与锅体配合的结构时,导风结构可以是设置在烤架上或者锅体上或者烤架与锅体夹层之间的导风筋结构,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导风结构为设置于锅体底部的导风凸起2a。
当然在本实施例中,风腔A出来的热风的流速以及方向,对于风道存在着重大的作用,基于此,如图1-4所示,在所述引导筋外侧,还设有导风环11a,所述导风环11a与所述引导筋11b分设与所述出风口的两侧,所述导风环11a与所述引导筋11b配合形成出风间隙,所述风腔内的热风经过所述出风间隙后加速排入烹饪腔体。通过设置出风间隙,在出风口想成了窄风道,这样会形成文丘里效应,使得风速增加,从而降低出风口的热风在风路上的衰减。为确保文丘里效应的效果。所述出风间隙宽度为D,其中,3mm≤D≤10mm,如果小于3mm时,使得间隙过小,导致出风量无法满足要求,而风腔内的风压持续增加,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如果大于10mm,则无法形成有效的文丘里效应。
另外,为了确保风从风腔A输出的具备一定流速,则需要让风在进入风腔后先是主要充斥这个风腔,再充斥一定程度后,在从出风口排出至烹饪腔内。虽然弧形导风壁12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风优先充斥风腔,但是为了更进一步的提升风腔的充斥程度,在本实施例中,将弧形导风壁设置为环状的回转曲面体结构,环状的回转曲面体,使得横向进入风腔的风,在水平方向和竖直反向上都有一定的引导弧面,这样风会沿着弧面进行延伸,由于水平方向上的弧面引导,使得风会环绕向前,从进风口的近端优先充斥远端而非从出风口流出。而竖直方向上的引导弧面,则会将风流向两侧来引导来充斥整个风腔。由于出风口设置在风腔底壁的外周侧,因此,为了更进一步的来提升风充斥风腔的过程,减少在风腔充斥前风从出风口流出的机率,所述回转去面体呈上大下小的喇叭状结构。由此,也就是说,对于整个弧形导风壁来说,上部的弧度较大一些,这样更能够有一定的引导长度,这样更利用风流沿着弧面运动,这样就更容易使得风优先充斥风腔,避免向下引导过多的风,使得增加风从出风口提前流出。
当然,对于设置在风腔内的加热装置来说,由于弧形导风壁会对风流存在引导作用,因此所述加热装置靠近所述弧形导风壁一侧,如此能够更好地对风腔内的风进行加热。
另外,众所周知的,对于空气炸锅来说,热风的温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热风温度,减少热量的散失,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还设有循环风道16。用于将烹饪腔内的热风再循环至风腔内进行加热后输出至烹饪腔内。具体的,所述风腔A设置于壳体内,所述循环风道16也设置于壳体内,所述循环风道16的进口11c连通所述烹饪腔2,所述循环风道16的出口141a连通所述风机。由于在本申请中,热风从风腔内输出,由烹饪腔2的腔壁向下延伸后再汇中穿透食材。因此,循环风道16的进口位于所述烹饪腔2的顶部中间位置,所述循环风道16有风腔包围,这样,可以对风腔进行散热,也亦可以对风流进行加热升温。提升加热的效率。也就是说,出风口处于所述循环风道的进口外侧,并且至少部分环绕与所述循环风道的进口,这样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循环,平衡周侧的风压,使得风流能够更好的形成循环。
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口在所述风腔底壁外周侧的周长大于所述风腔底壁外周侧周长的2/5,如果出风口过小,则严重影响进入烹饪腔的风流的平衡性,导致局部热风流过大,从而影响整体的烤制水平。另外在设置循环风道时,则会出现影响循环均衡的问题。存在部分局域的热风不能有效的参与到风流循环中。由此,出风口则会呈C型结构,当然这个C型,可以是连续的C型结构,也可以是非连续的C型结构。所述C型结构的缺口位置与所述进风口位置在投影平面上至少部分重合,这样有利于风充斥整个风腔,也有利于对风进行升温。
当然,风腔的底壁可以是透明的结构,此时设置在风腔内的加热装置可以是卤素管等可以辐射加热的加热源,透明的结构,可以是透光玻璃15,透光玻璃15至少设置在加热装置的下方,所述透光玻璃的材质透光率可以是达到90%的超白玻璃。另外,由于设置了循环风道16,因此,烹饪腔流出的风流肯定存在了一些油污,因此,在循环风道16的进口11c处设置过滤网片17,对油污进行过滤,防止油污进入污染风道。
风机侧置形成的横向进风竖向出风,通过改变风向,使得风优先充斥风腔再输出至烹饪腔,有利于消除由于风叶转动对风向的影响,使得风均匀的进入风腔,且只有竖向的流向,减少了水平环绕方向上的流向,即减少周向上的风流。通过出风口周长的限定,进一步确保烹饪腔内风流的均匀性,以及提升风速。
同时利用循环风道,有利于使得风能够先下后上穿透食材,且循环的热风,可有有效降到热风的温度衰减,提高热风效率。
同时设置弧形引导风壁,将进入风腔的风进行引导,使其优先充斥整个风腔后,再从出风口进入烹饪腔,进一步提升风进入烹饪腔的均匀性,同时提升进入烹饪腔的风速。另外,此时在风腔内设置加热装置,由于风进入风腔后并非直接流向出风口,也就说明增加了风在风腔中的停留时间,也就提升了风的受热时间,这有有效提升了进入烹饪腔的热风温度。
而且在充斥了风腔后,热风再输出至烹饪腔内,可以有效加速风流的速度,从而有效提高热风在烹饪腔内的流速,确保热风更好的对食材进行作用。同时在出风口相应设置引导筋,对进入烹饪腔内的热风进行引导,使得热风能够以穿透食材的方式在烹饪腔内进行流动,提升烹饪的效果。另外,设置导风环,利用导风环与引导筋形成相应的出风间隙,能够进一步的提升进入烹饪腔的热风流速,从而提升烹饪的效率。

Claims (10)

1.一种空气炸锅,包括烹饪腔,所述烹饪腔的顶部设有风腔,所述风腔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腔内的风通过所述出风口作用于所述烹饪腔内的食材,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腔包括风腔侧壁和风腔底壁,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风腔侧壁上,所述风腔的侧壁外侧设有使风从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风腔的电机,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风腔底壁的外周侧,所述出风口在所述风腔底壁外周侧的周长大于所述风腔底壁外周侧周长的3/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成连续的C型结构,或者所述出风口呈非连续的C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C型结构的缺口位置与所述进风口位置在投影平面上至少部分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烹饪腔的方向,设有引导风朝向所述烹饪腔腔壁的引导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筋为圆弧形筋板,所述引导筋由所述出风口内部侧位置起始向外侧倾斜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筋沿所述延伸方向与所述烹饪腔侧壁相交于位置B,所述位置B距离所述烹饪腔顶部边沿的距离为h,所述烹饪腔内盛放食材的面距离所述烹饪腔顶部边沿的距离为H,其中h≥1/2*H。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引导筋外侧,还设有导风环,所述导风环与所述引导筋分设于所述出风口两侧,所述导风环与所述引导筋配合形成出风间隙,所述风腔内风经所述出风间隙后加速排入烹饪腔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间隙宽度为D,其中,3mm≤D≤1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腔内设有加热装置,进入所述风腔的风经加热装置加热后形成热风经所述出风口作用于所述烹饪腔内的食材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风腔底壁,所述风腔还包括一弧形导风壁,所述加热装置靠近所述弧形导风壁一侧。
CN202121464583.5U 2021-06-29 2021-06-29 一种空气炸锅 Active CN2161478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64583.5U CN216147858U (zh) 2021-06-29 2021-06-29 一种空气炸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64583.5U CN216147858U (zh) 2021-06-29 2021-06-29 一种空气炸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47858U true CN216147858U (zh) 2022-04-01

Family

ID=80835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64583.5U Active CN216147858U (zh) 2021-06-29 2021-06-29 一种空气炸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478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603656U (zh) 一种加热均匀的翻盖式空气炸锅
CN104770418B (zh) 新型空气炸锅
CN210185391U (zh) 一种烹调器具
CN209090956U (zh) 一种空气烤箱
CN209090938U (zh) 一种采用立式循环风道的空气炸锅
CN109276159A (zh) 一种烹调器具
CN216147858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114847767A (zh) 一种立体热风循环的空气炸锅
CN209285147U (zh) 一种烹饪效果好的蒸汽烤箱
CN215687035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7118191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115530631A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115177163A (zh) 一种空气炸锅的空气循环系统
CN209789628U (zh) 一种改进型空气炸锅
CN215383335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113749528A (zh) 烹饪器具
CN218105636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06499371U (zh) 烹饪电器
CN213850196U (zh) 一种加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
CN215687029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112438618A (zh) 气炸锅的进风装置
CN213309191U (zh) 一种烘烤温度均匀的空气炸锅
CN212465762U (zh) 一种新型空气炸锅
CN217338274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5383336U (zh) 一种空气炸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