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36571U - 中频治疗仪 - Google Patents

中频治疗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36571U
CN216136571U CN202122459132.9U CN202122459132U CN216136571U CN 216136571 U CN216136571 U CN 216136571U CN 202122459132 U CN202122459132 U CN 202122459132U CN 216136571 U CN216136571 U CN 2161365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treatment
housing
clamping
electrical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5913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永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Silin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Silin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Silin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Silin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5913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365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365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365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包括治疗仪主机和治疗部的中频治疗仪,治疗部包括手具和治疗头,手具包括具有第一卡合部的第一外壳和设于第一外壳内且与治疗仪主机电连接的第一电路组件,治疗头包括具有第二卡合部的第二外壳、设于第二外壳上的电极头和设于第二外壳内且与电极头电连接的第二电路组件,当治疗头装配于手具上时,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卡合连接,第一电路组件与第二电路组件电连接,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两者中的任一者具有沿着治疗部的轴向延伸的第一卡槽以及沿着治疗部的周向延伸的第二卡槽,另一者具有经由第一卡槽进入第二卡槽并与第二卡槽过盈配合的凸起。该中频治疗仪的治疗头可次抛,由此能够降低病菌的传播和交叉感染。

Description

中频治疗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中频治疗仪。
背景技术
中频治疗仪是利用中频电子脉冲技术治疗疾病的仪器。中频治疗仪产生的中频电流可以促进血管的扩张,促进血液的循环,加速血液中致痛物质的排出,从而促进炎症的消散;中频电流还能扩大细胞与组织的间隙,松解粘连的结缔组织纤维、肌纤维和神经纤维,并促进肌肉神经的兴奋。
现有的中频治疗仪一般包括治疗仪主机和与治疗仪主机电连接的治疗部,其中治疗部通常包括一体式的手具和治疗头。治疗仪主机产生的中频电流通过治疗头施加至患者,从而产生治疗的效果。
由于治疗头直接接触人体皮肤,患者皮肤中存在的细菌病毒可能会在治疗的过程中沾染在治疗头上,为了避免治疗头上的细菌病毒进行传播和交叉感染,在每次使用完中频治疗仪之后或者在使用中频治疗仪之前,都需要对治疗头进行消毒。但是,消毒不一定能够保证细菌病毒的彻底去除,治疗头的反复使用可能会导致细菌病毒的传播和交叉感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状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频治疗仪,该中频治疗仪的治疗头可更换并次抛,由此能够降低细菌病毒的传播和交叉感染。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中频治疗仪,包括配置为可产生中频电流的治疗仪主机、以及与所述治疗仪主机电连接的治疗部,所述治疗仪主机经由所述治疗部而将中频电流施加至患者以对患者进行治疗,所述治疗部包括与所述治疗仪主机电连接的手具、以及可拆卸地装配于所述手具的治疗头,所述手具包括具有第一卡合部的第一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内且与所述治疗仪主机电连接的第一电路组件,所述治疗头包括具有第二卡合部的第二外壳、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上的至少两个电极头、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内且与所述至少两个电极头电连接的第二电路组件,当所述治疗头装配于所述手具时,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连接,并且所述第一电路组件与所述第二电路组件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两者中的任一者具有沿着所述治疗部的轴向延伸的第一卡槽以及沿着所述治疗部的周向延伸的第二卡槽,并且两者中的另一者具有凸起,所述凸起经由所述第一卡槽进入所述第二卡槽并与所述第二卡槽过盈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中频治疗仪中,中频治疗仪包括可产生中频电流的治疗仪主机和与治疗仪主机电连接的治疗部,治疗仪主机经由治疗部而将中频电流施加至患者以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部包括与治疗仪主机电连接的手具和与手具可拆卸连接的治疗头。手具包括具有第一卡合部的第一外壳,治疗头包括具有第二卡合部的第二外壳,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两者中的一者具有沿着治疗部的轴向延伸的第一卡槽以及沿着治疗部的周向延伸的第二卡槽,并且两者中的另一者具有凸起,凸起经由第一卡槽进入第二卡槽并与第二卡槽过盈配合;通过凸起与第二卡槽的过盈配合,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实现物理连接,由此能够实现手具和治疗头的物理连接。手具包括设置在第一外壳内且与治疗仪主机电连接的第一电路组件,治疗头包括设置在第二外壳上的至少两个电极头、以及设置在第二外壳内且与至少两个电极头电连接的第二电路组件;当凸起与第二卡槽过盈配合后,也即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物理连接后,第一电路组件与第二电路组件电连接,由此能够实现治疗仪主机、手具和治疗头的电连接。治疗头可更换并次抛,由此能够降低细菌病毒的传播和交叉感染。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中频治疗仪中,可选地,所述第一外壳靠近所述第二外壳的一端的内壁内凹以形成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并且所述第二外壳靠近所述第一外壳的一端的外壁外凸以形成所述凸起。在这种情况下,当手具与治疗头物理连接后,第一外壳靠近第二外壳的一端可以套设在第二外壳靠近第一外壳的一端外,由此,能够提高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连接的紧密性。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中频治疗仪中,可选地,所述第一卡合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卡合部沿所述治疗部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卡合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卡合部与两个所述第一卡合部呈对应设置。在这种情况下,两个第一卡合部分别与两个第二卡合部卡合连接,由此,能够增强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连接的牢固性。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中频治疗仪中,可选地,所述第二外壳包括设置有所述至少两个电极头的第一子壳和设置有所述第二卡合部的第二子壳,所述第一子壳靠近所述第二子壳的一端套设在所述第二子壳靠近所述第一子壳的一端外,所述第二电路组件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子壳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电路组件能够至少部分固定于第二子壳上,由此,能够增强第二电路组件在第二外壳内安装的稳固性。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中频治疗仪中,可选地,所述第二子壳靠近所述第一子壳的一端凹设有朝向所述第一子壳的凹槽,在所述第一子壳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凹槽对应的卡扣。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中频治疗仪中,可选地,所述第一电路组件包括与所述治疗仪主机电连接的第一PCB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PCB板远离治疗仪主机的一侧的且与所述第一PCB板电连接的第一弹簧针,所述第二电路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弹簧针远离所述第一PCB板的一端的第二PCB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二PCB板和所述至少两个电极头之间的且与所述第二PCB板和所述至少两个电极头电连接的第二弹簧针。由此,能够实现治疗仪主机、手具与治疗头三者的电连接,以及手具与治疗头两者的电连接断开。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中频治疗仪中,可选地,所述治疗头还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板和螺钉,所述固定板位于所述第二PCB板远离所述至少两个电极头的一侧,在所述第二外壳的内壁上设置有中空的固定杆,所述螺钉依次穿过所述固定板和所述第二PCB板并伸入所述固定杆内与所述固定杆螺接,从而将所述固定板、所述第二PCB板和所述第二外壳连接起来。由此,第二电路组件和第二外壳能够整体与手具进行连接和拆离。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中频治疗仪中,可选地,所述至少两个电极头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远离所述第一外壳的一端且沿所述治疗部的周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上开设有至少两个过孔,所述至少两个电极头靠近所述第二电路组件的一端分别穿过所述至少两个过孔并与所述第二电路组件电连接。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电路组件能够将中频电流传输至电极头,电极头与患者接触能够进一步将中频电流施加至患者,由此,能够实现中频治疗仪的治疗功能。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中频治疗仪中,可选地,在所述第二外壳靠近所述至少两个电极头的一端的外壁上设置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具有供导电液的传输管穿过的固定通孔。在这种情况下,导电液的传输管能够与治疗头可拆卸地连接,由此,能够实现治疗头的更换并次抛。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中频治疗仪中,可选地,所述治疗头还包括固定塞,所述固定塞设置于所述固定通孔与所述传输管之间以固定所述传输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中频治疗仪,治疗头可更换并次抛,能够降低细菌病毒的传播和交叉感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频治疗仪的治疗部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治疗部的手具和治疗头的拆分图。
图3是图1所示治疗部的手具的部分结构正视图。
图4是图2所示治疗头的爆炸图。
图5a是图4所示治疗头的第一子壳的立体图;
图5b是图4所示治疗头的第二子壳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频治疗仪的治疗部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治疗部的手具和治疗头的拆分图。
图8是图7所示治疗头的爆炸图。
图9是图8所示治疗头的第一子壳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于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图,部件相互之间的尺寸的比例或者部件的形状等可以与实际的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例如所包括或所具有的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以包括或具有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下面描述中涉及的小标题等并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或范围,其仅仅是作为阅读的提示作用。这样的小标题既不能理解为用于分割文章的内容,也不应将小标题下的内容仅仅限制在小标题的范围内。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频治疗仪的治疗部1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频治疗仪的治疗部1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在一些示例中,中频治疗仪可以包括配置为可产生中频电流的治疗仪主机(未图示)、以及与治疗仪主机电连接的治疗部1(参见图1和图6)。治疗仪主机可以经由治疗部1而将中频电流施加至患者以对患者进行治疗。
在一些示例中,治疗部1可以包括与治疗仪主机电连接的手具11、以及可拆卸地装配于手具11的治疗头12。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治疗头12可以是指在操作时治疗部1前端接触患者的部分。当然,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治疗头12不限于此。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频治疗仪全称为“低频调制中频治疗仪”。一般的,中频治疗仪的治疗仪主机可以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部的电源、微控制器单元(Micro ControlUnit,MCU)芯片和脉冲调制电路。在壳体的外部可以设置有控制按钮,例如开/关、增大、减小、暂停、模式转换等控制按钮。电源可以给MCU芯片、脉冲调制电路和治疗部1的运行提供电能。MCU芯片可以控制脉冲调制电路的连接/断开及转换,从而产生输出频率为2kHz-10kHz的中频脉冲电流,产生的中频电流经由治疗部1被施加至患者从而起到治疗的功效。
在一些示例中,在治疗仪主机的壳体上可以设置有插拔接口,在手具11远离治疗头12的一端设置有可以与插拔接口电连接的插头,由此,治疗仪主机与手具11可以通过插拔的方式实现电连接。当然,治疗仪主机与手具11也可以是一体设置。手具11的形状可以呈筒状,例如呈直筒状或者弯筒状(请参见图1和图6),由此能够方便用户把持。
图2是图1所示治疗部1的手具11和治疗头12的拆分图。图3是图1所示治疗部1的手具11的部分结构正视图。图4是图2所示治疗头12的爆炸图。图5a是图4所示治疗头12的第一子壳121a的立体图;图5b是图4所示治疗头12的第二子壳121b的立体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频治疗仪的治疗部1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7是图6所示治疗部1的手具11和治疗头12的拆分图。图8是图7所示治疗头12的爆炸图。图9是图8所示治疗头12的第一子壳121a的立体图。
在一些示例中,手具11可以包括具有第一卡合部100的第一外壳111,治疗头12可以包括具有第二卡合部200的第二外壳121。当治疗头12装配于手具11时,第一卡合部100与第二卡合部200可以卡合连接(请参见图2和图7)。
具体而言,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卡合部100和第二卡合部200两者中的任一者可以具有沿着治疗部1的轴向延伸的第一卡槽101以及沿着治疗部1的周向延伸的第二卡槽102;并且两者中的另一者可以具有凸起201,凸起201可以经由第一卡槽101进入第二卡槽102并与第二卡槽102过盈配合(请参见图2、图3和图7)。例如,在如图4和图5b的示例中,第一卡合部100可以具有沿着治疗部1的轴向延伸的第一卡槽101以及沿着治疗部1的周向延伸的第二卡槽102,第二卡合部200可以具有凸起201,凸起201可以经由第一卡槽101进入第二卡槽102并与第二卡槽102过盈配合。
凸起201可以经由第一卡槽101进入第二卡槽102(即第一卡槽101可以与第二卡槽102连通),凸起201可以与第二卡槽102过盈配合(即凸起201的尺寸大于第二卡槽102的尺寸)。当凸起201与第二卡槽102过盈配合时,凸起201与第二卡槽102之间的摩擦力比较大,凸起201不容易在第二卡槽102中发生位置的移动,由此,能够提高第一卡合部100与第二卡合部200连接的紧密性。
另外,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卡槽101的尺寸可以大于或者等于凸起201的尺寸,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卡槽101与凸起201之间的摩擦力比较小,凸起201经由第一卡槽101进入第二卡槽102比较省力。
在一些示例中,凸起201可以由弹性材料制备而成,例如橡胶材料或者塑胶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凸起201未发生弹性形变时的尺寸可以明显大于第二卡槽102的尺寸,从而当凸起201与第二卡槽102过盈配合时,凸起201与第二卡槽102的连接更加紧密。由此,能够提高第一外壳111与第二外壳121连接的紧固性。
在另一些示例中,手具11与治疗头12也可以为螺接或者粘接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手具11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外壳111内且与治疗仪主机电连接的第一电路组件112(参见图2和图7)。
在一些示例中,治疗头12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二外壳121上的至少两个电极头123、以及设置在第二外壳121内且与至少两个电极头123电连接的第二电路组件122(参见图2、图4、图7和图8)。第一电路组件112、第二电路组件122可随着手具11与治疗头12的连接状态实现电连接(请参见图2、图4、图7和图8)。
在一些示例中,当凸起201经由第一卡槽101进入第二卡槽102并与第二卡槽102过盈配合后,手具11与治疗头12连接,第一电路组件112可以与第二电路组件122电接触以使手具11与治疗头12电连接(后文会对此连接方式进行详细介绍,在此不做赘述)。
当然,本方案不限于此,在另一些示例中,当凸起201进入第一卡槽101后,第一电路组件112可以与第二电路组件122电接触以使手具11与治疗头12电连接。
在又一些示例中,当治疗头12装配于手具11上后,治疗头12可以直接与治疗仪主机电连接,也即治疗头12可以不通过手具11而与治疗仪主机电连接。例如,治疗头12可以通过外接电线直接与治疗仪主机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电极头123的数量可以为二个或三个(请参见图1和图6)。在这种情况下,直流电经由一个电极头123被施加至患者皮下的中胚层,接着从患者皮下的中胚层回输至另外的一个或者两个电极头123,由此能够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外壳111和第二外壳121一般应是绝缘的,由此,治疗仪主机发射的中频电流能够经由电极头123被施加至患者。第一外壳111和第二外壳121可以由塑料或者纤维等绝缘材料制备而成。
下面对手具11和治疗头12的结构及连接关系进行详细介绍。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外壳111靠近第二外壳121的一端的内壁内凹以形成第一卡槽101和第二卡槽102,并且第二外壳121靠近第一外壳111的一端的外壁外凸以形成凸起201(请参见图2和图7)。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外壳111靠近第二外壳121的一端能够套设在第二外壳121靠近第一外壳111的一端外,由此,能够提高第一外壳111与第二外壳121连接的紧密性。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卡槽102可以位于第一卡槽101远离第二外壳121的一侧(请参见图2、图3和图7),在这种情况下,凸起201经由第一卡槽101进入第二卡槽102,第二外壳121能够进一步伸入第一外壳111内,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外壳111与第二外壳121连接的紧密性。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二卡槽102也可以位于第一卡槽101靠近第二外壳121的一侧。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卡合部10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卡合部100可以沿治疗部1的周向间隔设置,第二卡合部20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二卡合部200与两个第一卡合部100呈对应设置(请参见图2和图7)。在这种情况下,两个第一卡合部100能够分别与两个第二卡合部200卡合连接,由此,能够增强第一外壳111与第二外壳121连接的牢固性。
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卡合部100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以上(例如三个或者四个),两个以上第一卡合部100也可以沿治疗部1的周向间隔设置。相应的,第二卡合部200的数量可以与第一卡合部100的数量保持一致并且与多个第一卡合部100呈对应设置。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强第一外壳111与第二外壳121连接的牢固性。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外壳121可以包括设置有至少两个电极头123的第一子壳121a和设置有第二卡合部200的第二子壳121b。第一子壳121a靠近第二子壳121b的一端可以套设在第二子壳121b靠近第一子壳121a的一端外,第二电路组件122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二子壳121b上(请参见图2、图4、图7和图8)。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电路组件122能够至少部分固定于第二子壳121b上,由此,能够增强第二电路组件122在第二外壳121内的安装稳定性。
具体地,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子壳121b可以具有通槽121d,第二电路组件122可以安装在通槽121d的槽壁上(请参见图4)。在一些示例中,在通槽121d的槽壁上可以设置辅助连接第二电路组件122的连接件(例如连接板或者连接杆),由此能够增强第二子壳121b与第二电路组件122的连接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子壳121a与第二子壳121b可以为可拆卸连接。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子壳121b靠近第一子壳121a的一端凹设有朝向第一子壳121a的凹槽301,在第一子壳121a的内壁上设置有与凹槽301对应的卡扣302(请参见图5a和图5b)。
当然,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子壳121a靠近第二子壳121b的一端可以凹设有朝向第二子壳121b的凹槽301,在第二子壳121b的内壁上可以设置有与凹槽301对应的卡扣302。同样能够实现第一子壳121a与第二子壳121b的可拆卸连接。
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子壳121a与第二子壳121b可以为螺接或者粘接连接等。在又一些示例中,第一子壳121a与第二子壳121b也可以为一体成型设置。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电路组件112可以包括与治疗仪主机电连接的第一PCB板112a、以及位于第一PCB板112a远离治疗仪主机的一侧的且与第一PCB板112a电连接的第一弹簧针112b(参见图2和图7)。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电路组件122可以包括位于第一弹簧针112b远离第一PCB板112a的一端的第二PCB板122a、以及位于第二PCB板122a和至少两个电极头123之间的且与第二PCB板122a和至少两个电极头123电连接的第二弹簧针122b(请参见图2、图4、图7和图8)。
在一些示例中,在第二PCB板122a与第一弹簧针112b接触的一面设置有导电片122c(请参见图2)。导电片122c的数量可以与第一弹簧针112b的数量一致(请参见图2)。在一些示例中,在治疗头12处于与手具11装配的状态下,导电片122c的位置与第一弹簧针112b的位置可以相对应。由此,第二弹簧针122b能够与第二PCB板122a上的导电片122c接触以实现电流的传导。
在手具11与治疗头12实现装配的情况下,第一PCB板112a与治疗仪主机电连接,与第一PCB板112a电连接的第一弹簧针112b从而能够与治疗仪主机电连接;第一弹簧针112b远离第一PCB板112a的一端能够与第二PCB板122a通过碰触实现电连接,与第二PCB板122a电连接的第二弹簧针122b从而能够与治疗仪主机电连接;第二弹簧针122b远离第二PCB板122a的一端能够与电极头123通过碰触实现电连接,电极头123从而能够与治疗仪主机电连接。
具体过程如下:当治疗头12装配于手具11后,第一弹簧针112b的针头受到挤压而回缩,第一弹簧针112b内部导电并接触第二PCB板122a上的导电片122c,实现第一PCB板112a与第二PCB板122a的电连接;第二PCB板122a和电极头123挤压位于两者中间的第二弹簧针122b,通过第二PCB板122a与电极头123间的挤压作用,第二弹簧针122b的针头回缩处于导通状态,从而第二弹簧针122b能够将电流从第二PCB板122a上的导电片122c传导给电极头123。在这种情况下,当用户打开开关开始使用中频治疗仪时,电流从主机依次流经第一PCB板112a、第一弹簧针112b、第二PCB板122a、第二弹簧针122b和电极头123,实现主机与电极头123的电导通(请参见图2、图4和图8),由此能够对患者进行治疗。
当治疗头12从手具11上拆离后,第一弹簧针112b停止被挤压,第一弹簧针112b的针头弹出并与针体断开接触而不再传导针体上的电流,电路切断。第二PCB板122a与手具11的电连接切断。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弹簧针122b的数量可以与电极头123的数量一致(请参见图4和图8),也即一个第二弹簧针122b与一个电极头123电连接。换言之,当电极头123为二个时,第二弹簧针122b可以为二个;当电极头123为三个时,第二弹簧针122b可以为三个。
在一些示例中,治疗头12还可以包括固定组件124。固定组件124可以将第二电路组件122固定于第二外壳121内。
在一些示例中,固定组件124可以包括固定板124a和螺钉124b,固定板124a可以位于第二PCB板122a远离至少两个电极头123的一侧,在第二外壳121的内壁上可以设置有中空的固定杆124c,螺钉124b依次穿过固定板124a和第二PCB板122a并伸入固定杆124c内与固定杆124c螺接(请参见图2-4和图7-8)以将固定板124a、第二PCB板122a和第二外壳121连接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固定板124a能够对第二PCB板122a进行固定,第二PCB板122a以及第二弹簧针122b不容易在第二外壳121内发生不期望的晃动,由此能够提高第二电路组件122安装于第二外壳121内的稳定性。
另外,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弹簧针122b远离电极头123的一端可以固定于固定板124a上,在第二PCB板122a上可以开设有供第二弹簧针122b穿过的开孔。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强第二弹簧针122b在第二外壳121内安装的稳定性。
在另一些示例中,固定组件124与第二外壳121也可以为卡合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至少两个电极头123可以设置于第二外壳121远离第一外壳111的一端且沿治疗部1的周向间隔设置,在第二外壳121上开设有至少两个过孔121c(请参见图5a和图9)。至少两个电极头123靠近第二电路组件122的一端可以分别穿过至少两个过孔121c并与第二电路组件122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过孔121c的形状可以与电极头123的形状适配设置。例如,过孔121c可以大致呈圆形、三角形、方形或者多边形。
在一些示例中,治疗头12还可以包括位于电极头123和过孔121c之间的密封件126(请参见图4和图8),以密封电极头123和过孔121c。具体而言,密封件126可以降低因为外界溶液(例如导电液)、灰尘颗粒物等经由过孔121c进入第二外壳121内,与位于第二外壳121内的第二电路组件122接触产生电性故障的可能性。由此,能够提高中频治疗仪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示例中,密封件126可以为弹性圈。例如密封件126可以为橡胶圈或者塑胶圈。由此,能够提高密封件126密封电极头123和过孔121c的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电极头123靠近密封件126且位于第二外壳121外的部分可以形成有挡块123a(请参见图4)。挡块123a可以由电极头123的壁外凸形成。在一些示例中,挡块123a可以沿电极头123的周向延伸呈环。挡块123a的设置能够增大电极头123接触密封件126的面积,由此能够增强电极头123与密封件126的连接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治疗头12还可以包括铜螺母127,铜螺母127可以套设于电极头123伸入第二外壳121内的部分(请参见图4)。在这种情况下,铜螺母127能够有利于第二电路组件122与电极头123的联通,从而提高第二电路组件122与电极头123的装配效率。
在一些示例中,在第二外壳121靠近至少两个电极头123的一端的外壁上可以设置有固定件125(请参见图4和图8),固定件125可以具有供导电液的传输管(未图示)穿过的固定通孔125a(请参见图4和图8)。在这种情况下,传输管可以穿过固定通孔125a从而被固定于固定件125上。由此,便于稳固传输管与治疗头12的可拆卸连接。
在某些场景下需使用细窄的传输管,因此在一些示例中,在固定件125内可以填充固定塞125b,固定塞125b可以设置于固定通孔125a与传输管之间以固定传输管(请参见图4)。具体而言,固定塞125b可沾黏、抵接在固定通孔125a的内周;或者在一些可选方式中,可以在固定通孔125a的内周、以及固定塞125b的外周设置相配合的卡合部,以实现两者的卡合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固定塞125b可以由弹性材料制备而成。例如固定塞125b可以由橡胶材料、硅胶材料或者塑胶材料制备而成。由此,能够提高传输管与固定件125连接的紧密性。
以下,请参见图2和图7,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治疗头12的更换过程进行描述:将治疗头12相对手具11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至不能继续旋转(即将在第二卡槽102中的凸起201沿着第二卡槽102的延伸方向移动至第一卡槽101处),在此过程中,第二子壳121b通过固定组件124带动第二PCB板122a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使得第二PCB板122a上的导电片122c与第一弹簧针112b的针头错开,第二PCB板122a与第一弹簧针112b的电连接断开;接着,将治疗头12相对手具11沿着远离手具11的方向拆离出(即将凸起201沿着第一卡槽101的延伸方向拆离出第一卡槽101),从而第一弹簧针112b的针头弹出;最后,通过与上述步骤相反的步骤,将新的治疗头12的凸起201先沿着第一卡槽101的延伸方向移动(即治疗头12朝向靠近手具11的方向移动),以使第一弹簧针112b的针头回缩,再将凸起201沿着第二卡槽102的延伸方向旋转至不能继续旋转(即治疗头12逆时针旋转),使得第一弹簧针112b的针头与第二PCB板122a上的导电片122c接触实现电连接,从而将新的治疗头12装配于手具11上,且第二PCB板122a与第一弹簧针112b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频治疗仪的治疗头12可更换并按次更换,实现次抛,通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频治疗仪,能够降低细菌病毒的传播及交叉感染。
虽然以上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是可以理解,上述说明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变形和变化,这些变形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中频治疗仪,其特征在于,包括配置为可产生中频电流的治疗仪主机、以及与所述治疗仪主机电连接的治疗部,所述治疗仪主机经由所述治疗部而将中频电流施加至患者以对患者进行治疗,所述治疗部包括与所述治疗仪主机电连接的手具、以及可拆卸地装配于所述手具的治疗头,所述手具包括具有第一卡合部的第一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内且与所述治疗仪主机电连接的第一电路组件,所述治疗头包括具有第二卡合部的第二外壳、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上的至少两个电极头、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内且与所述至少两个电极头电连接的第二电路组件,当所述治疗头装配于所述手具时,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连接,并且所述第一电路组件与所述第二电路组件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两者中的任一者具有沿着所述治疗部的轴向延伸的第一卡槽以及沿着所述治疗部的周向延伸的第二卡槽,并且两者中的另一者具有凸起,所述凸起经由所述第一卡槽进入所述第二卡槽并与所述第二卡槽过盈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频治疗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壳靠近所述第二外壳的一端的内壁内凹以形成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并且所述第二外壳靠近所述第一外壳的一端的外壁外凸以形成所述凸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频治疗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合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卡合部沿所述治疗部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卡合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卡合部与两个所述第一卡合部呈对应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频治疗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外壳包括设置有所述至少两个电极头的第一子壳和设置有所述第二卡合部的第二子壳,所述第一子壳靠近所述第二子壳的一端套设在所述第二子壳靠近所述第一子壳的一端外,所述第二电路组件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子壳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频治疗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子壳靠近所述第一子壳的一端凹设有朝向所述第一子壳的凹槽,在所述第一子壳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凹槽对应的卡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频治疗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路组件包括与所述治疗仪主机电连接的第一PCB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PCB板远离治疗仪主机的一侧的且与所述第一PCB板电连接的第一弹簧针,所述第二电路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弹簧针远离所述第一PCB板的一端的第二PCB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二PCB板和所述至少两个电极头之间的且与所述第二PCB板和所述至少两个电极头电连接的第二弹簧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频治疗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治疗头还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板和螺钉,所述固定板位于所述第二PCB板远离所述至少两个电极头的一侧,在所述第二外壳的内壁上设置有中空的固定杆,所述螺钉依次穿过所述固定板和所述第二PCB板并伸入所述固定杆内与所述固定杆螺接,从而将所述固定板、所述第二PCB板和所述第二外壳连接起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频治疗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两个电极头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远离所述第一外壳的一端且沿所述治疗部的周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上开设有至少两个过孔,所述至少两个电极头靠近所述第二电路组件的一端分别穿过所述至少两个过孔并与所述第二电路组件电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频治疗仪,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外壳靠近所述至少两个电极头的一端的外壁上设置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具有供导电液的传输管穿过的固定通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频治疗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治疗头还包括固定塞,所述固定塞设置于所述固定通孔与所述传输管之间以固定所述传输管。
CN202122459132.9U 2021-10-12 2021-10-12 中频治疗仪 Active CN2161365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59132.9U CN216136571U (zh) 2021-10-12 2021-10-12 中频治疗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59132.9U CN216136571U (zh) 2021-10-12 2021-10-12 中频治疗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36571U true CN216136571U (zh) 2022-03-29

Family

ID=80811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59132.9U Active CN216136571U (zh) 2021-10-12 2021-10-12 中频治疗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365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90316B (zh) 使用非热等离子体治疗皮肤的装置
KR101139808B1 (ko) 물리치료장치의 초음파, 저주파 복합헤드 구조
CN111132439A (zh) 一种多位形低温等离子体手柄
CN216136571U (zh) 中频治疗仪
KR20210000891U (ko) 미용 장치의 두부 및 미용 장치
SE9800588D0 (sv) Arrangements relating to electrical connections between apparatuses containing electrical circuitry
HK1025730A1 (en) Electric field concentrated electrosurgical electrode
CN211750946U (zh) 可拆装式等离子美容仪
CN105771098A (zh) 激光治疗仪
US20220409898A1 (en) Electric device for skin treatment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KR200414783Y1 (ko) 레이저 다이오드를 갖는 의료기용 일렉트로드 홀더
CN214966324U (zh) 一体式防导线缠绕超声刀具及超声波手术器械
CN214129941U (zh) 一种鼻炎治疗仪
WO2022140984A1 (zh) 美容手柄
CN213407467U (zh) 一种柔性电极组件、按摩头、颈部按摩仪及可穿戴按摩设备
CN211297112U (zh) 一种多位形低温等离子体手柄
CN110664604A (zh) 可拆装式等离子美容仪
KR200388350Y1 (ko) 고주파 의료기용 일렉트로드 홀더
CN215691112U (zh) 一种增强型无创修复仪
CN219595665U (zh) 一种美容仪防水壳体
CN219422909U (zh) 一种新型冲击波手柄
CN214154933U (zh) 等离子体发生组件、等离子体发生器和生发梳
CN218684591U (zh) 一体式防导线缠绕超声刀具及超声波手术器械
CN214971157U (zh) 肢体疼痛治疗仪的治疗笔
CN213989330U (zh) 等离子体发生器、等离子体发生系统和生发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