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34348U - 一种电机冷却套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机冷却套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34348U
CN216134348U CN202120894713.2U CN202120894713U CN216134348U CN 216134348 U CN216134348 U CN 216134348U CN 202120894713 U CN202120894713 U CN 202120894713U CN 216134348 U CN216134348 U CN 2161343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liquid
area
outlet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9471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井福
陈平华
褚先章
丁彦
梅方凯
金阳洋
乌唯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Anxin Cn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Anxin Cn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Anxin Cn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Anxin Cn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89471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343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343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343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机冷却套结构,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外侧的衬套,壳体的一端设置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壳体在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之间设置有隔条,壳体具有多条沿周向设置且能够供冷却液流通的冷却通道,多条冷却通道轴向间隔分布,且分别与冷却液进口以及冷却液出口连通,隔条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与冷却通道连通的冷却进口和冷却出口,冷却进口和冷却出口靠近壳体的另一端,隔条内设置有辅助冷却区域,辅助冷却区域与冷却进口和冷却出口连通;优点是能减少噪音且散热效果好。

Description

一种电机冷却套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冷却套结构。
背景技术
电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随着电机功率的增大,产生的热量也随之增加,产生的热量会严重影响电机的运作,为了使电机维持在最佳效能、并延长其使用年限,电机在运转时所产生的热量必须被适当排除,目前通常通过相应的冷却系统将这些热量带出,有在电机壳外壁加散热片的,也有在外壁设水冷结构的。
采用外壁设水冷结构的冷却套结构,一般壳体和衬套,壳体的侧壁上沿圆周方向形成有螺旋流道结构,衬套的外壁面与壳体的相贴合以实现螺旋流道结构的周向封闭,采用这种结构可以增大螺旋流道的散热面积,进而提高电机的散热效果,但是上述结构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点:1、采用螺旋流道结构流动阻力大,需要较大的水泵提供动力,并且在靠近入、出水口的液体流速过高,会产生较大噪音;2、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之间通常通过隔条进行隔离,这样就存在冷却死区,液体在壳体表面的循环面积覆盖率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减少噪音且散热效果好的电机冷却套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机冷却套结构,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的壳体外侧的衬套,所述的壳体的一端设置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所述的壳体在所述的冷却液进口和所述的冷却液出口之间设置有隔条,所述的壳体具有多条沿周向分布且能够供冷却液流通的冷却通道,多条冷却通道轴向间隔分布,且分别与所述的冷却液进口以及所述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隔条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与所述的冷却通道连通的冷却进口和冷却出口,所述的冷却进口和所述的冷却出口靠近所述的壳体的另一端,所述的隔条内设置有辅助冷却区域,所述的辅助冷却区域与所述的冷却进口和所述的冷却出口连通。
所述的壳体在所述的隔条的一侧开设有进液引流区域,所述的进液引流区域与所述的冷却液进口相连通,所述的进液引流区域在靠近所述的冷却液进口处设置有进液缓冲坑。该结构中,进液引流区域的设置用于将冷却液引导至多条冷却通道中,进液缓冲坑的设置则防止冷却液的流速过快,使得冷却液的分布更为均匀,从而起到良好的降温作用。
所述的隔条靠近所述的进液引流区域的一侧具有用于使冷却液朝远离所述的进液缓冲坑方向偏转的第一弧形引导部。该结构中,第一弧形引导部与冷却通道之间的距离由下往上递减,这是由于冷却液由冷却液进口进入到壳体内部时,流速较大,第一弧形引导部与最下端冷却通道之间的距离为最大,当冷却液接触到第一弧形引导部后能够返流至冷却通道内,而远离进液缓冲坑的冷却液流速得到降低,因此将第一弧形引导部与上端的冷却通道之间的距离设置为递减,以实现将引导冷却液均匀流向不同的冷却通道的目的,并且第一弧形引导部的设置能够使冷却液在进液引流区域形成紊流,使得进液引流区域降温效果显著。
所述的壳体在所述的隔条的另一侧开设有出液引流区域,所述的出液引流区域与所述的冷却液出口相连通,所述的出液引流区域在靠近所述的冷却液出口处设置有出液缓冲坑。该结构中,出液引流区域的设置用于将冷却液引导至冷却液出口处,出液缓冲坑的设置则防止冷却液的流速过快,以防止对管路造成损伤。
所述的隔条靠近所述的出液引流区域的一侧具有用于使冷却液朝靠近所述的出液缓冲坑方向偏转的第二弧形引导部。该结构中,第二弧形引导部的设置用于将由不同冷却通道流出的冷却液顺利导向冷却液出口,实现冷却液的循环利用,并且第二弧形引导部的设置能够使冷却液在出液引流区域形成紊流,使得出液引流区域降温效果显著。
所述的辅助冷却区域内设置有沿轴向分布的分隔条,所述的分隔条将所述的辅助冷却区域分为相互连通的进液区域和出液区域,所述的进液区域与所述的冷却进口相连通,所述的出液区域与所述的冷却出口相连通。该结构中,分隔条的设置用于将辅助冷却区域分为相互连通的进液区域和出液区域,以延长冷却液在辅助冷却区域的停留时间,其中进液区域与冷却进口相连通,出液区域与冷却出口相连通,这样冷却液由却进口进入到进液区域后,再由进液区域流向冷却出口,使得最大程度提高冷却液在壳体表面的循环面积覆盖率。
所述的壳体的侧壁上沿周向固定有多条肋条,多条所述的肋条在所述的壳体的轴向方向上彼此分离配置,且相邻两条所述的肋条之间形成所述的冷却通道。该结构中,通过沿周向设置的肋条,形成了多个冷却通道,因此冷却液容易沿周向流动,且压力损失降低,其结果是,冷却能力得以提高。
每条所述的肋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圆弧导向面。其好处在于减少冷却液对肋条的冲击,并能顺利将冷却液导流至冷却通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多条冷却通道的设置使得冷却液容易沿周向流动,且压力损失降低,在提高电机的冷却能力的同时也减少了噪音的产生;辅助冷却区域的设置使得冷却液能够经冷却进口进入到隔条的内部,最后由冷却出口流出,使得最大程度提高冷却液在壳体表面的循环面积覆盖率,以提高整体冷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壳体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一:如图所示,一种电机冷却套结构,包括壳体1和设置在壳体1外侧的衬套2,壳体1的一端设置有冷却液进口3和冷却液出口4,壳体1在冷却液进口3和冷却液出口4之间设置有隔条5,壳体1具有多条沿周向设置且能够供冷却液流通的冷却通道11,多条冷却通道11轴向间隔分布,且分别与冷却液进口3以及冷却液出口4连通,隔条5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与冷却通道11连通的冷却进口51和冷却出口52,冷却进口51和冷却出口52靠近壳体1的另一端,隔条5内设置有辅助冷却区域53,辅助冷却区域53与冷却进口51和冷却出口52连通。
实施例二:如图所示,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壳体1在隔条5的一侧开设有进液引流区域12,进液引流区域12与冷却液进口3相连通,进液引流区域12在靠近冷却液进口3处设置有进液缓冲坑13。该结构中,进液引流区域12的设置用于将冷却液引导至多条冷却通道11中,进液缓冲坑13的设置则防止冷却液的流速过快,使得冷却液的分布更为均匀,从而起到良好的降温作用。
隔条5靠近进液引流区域12的一侧具有用于使冷却液朝远离进液缓冲坑13方向偏转的第一弧形引导部14。该结构中,第一弧形引导部14与冷却通道11之间的距离由下往上递减,这是由于冷却液由冷却液进口3进入到壳体1内部时,流速较大,第一弧形引导部14与最下端冷却通道11之间的距离为最大,当冷却液接触到第一弧形引导部14后能够返流至冷却通道11内,而远离进液缓冲坑13的冷却液流速得到降低,因此将第一弧形引导部14与上端的冷却通道11之间的距离设置为递减,以实现将引导冷却液均匀流向不同的冷却通道11的目的。
壳体1在隔条5的另一侧开设有出液引流区域15,出液引流区域15与冷却液出口4相连通,出液引流区域15在靠近冷却液出口4处设置有出液缓冲坑16。该结构中,出液引流区域15的设置用于将冷却液引导至冷却液出口4处,出液缓冲坑16的设置则防止冷却液的流速过快,以防止对管路造成损伤。
隔条5靠近出液引流区域15的一侧具有用于使冷却液朝靠近出液缓冲坑16方向偏转的第二弧形引导部17。该结构中,第二弧形引导部17的设置用于将由不同冷却通道11流出的冷却液顺利导向冷却液出口4,实现冷却液的循环利用。
实施例三:如图所示,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二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辅助冷却区域53内设置有沿轴向分布的分隔条545,分隔条545将辅助冷却区域53分为相互连通的进液区域55和出液区域56,进液区域55与冷却进口51相连通,出液区域56与冷却出口52相连通。该结构中,分隔条545的设置用于将辅助冷却区域53分为相互连通的进液区域55和出液区域56,以延长冷却液在辅助冷却区域53的停留时间,其中进液区域55与冷却进口51相连通,出液区域56与冷却出口52相连通,这样冷却液由却进口进入到进液区域55后,再由进液区域55流向冷却出口52,使得最大程度提高冷却液在壳体1表面的循环面积覆盖率。
壳体1的侧壁上沿周向固定有多条肋条18,多条肋条18在壳体1的轴向方向上彼此分离配置,且相邻两条肋条18之间形成冷却通道11。该结构中,通过沿周向设置的肋,形成多个冷却通道11,因此冷却液容易沿周向流动,且压力损失降低,其结果是,冷却能力得以提高。
每条肋条18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圆弧导向面19。其好处在于减少冷却液对肋条18的冲击,并能顺利将冷却液导流至冷却通道11。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对上述各种零部件的构造进行材料和结构的改进,或者是采用技术等同物进行替换。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化,或直接或间接运用于其他相关技术领域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电机冷却套结构,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的壳体外侧的衬套,所述的壳体的一端设置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所述的壳体在所述的冷却液进口和所述的冷却液出口之间设置有隔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具有多条沿周向设置且能够供冷却液流通的冷却通道,多条所述的冷却通道轴向间隔分布,且分别与所述的冷却液进口以及所述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隔条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与所述的冷却通道连通的冷却进口和冷却出口,所述的冷却进口和所述的冷却出口靠近所述的壳体的另一端,所述的隔条内设置有辅助冷却区域,所述的辅助冷却区域与所述的冷却进口和所述的冷却出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冷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在所述的隔条的一侧开设有进液引流区域,所述的进液引流区域与所述的冷却液进口相连通,所述的进液引流区域在靠近所述的冷却液进口处设置有进液缓冲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机冷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条靠近所述的进液引流区域的一侧具有用于使冷却液朝远离所述的进液缓冲坑方向偏转的第一弧形引导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机冷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在所述的隔条的另一侧开设有出液引流区域,所述的出液引流区域与所述的冷却液出口相连通,所述的出液引流区域在靠近所述的冷却液出口处设置有出液缓冲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机冷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条靠近所述的出液引流区域的一侧具有用于使冷却液朝靠近所述的出液缓冲坑方向偏转的第二弧形引导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机冷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助冷却区域内设置有沿轴向分布的分隔条,所述的分隔条将所述的辅助冷却区域分为相互连通的进液区域和出液区域,所述的进液区域与所述的冷却进口相连通,所述的出液区域与所述的冷却出口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冷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的侧壁上沿周向固定有多条肋条,多条所述的肋条在所述的壳体的轴向方向上彼此分离配置,且相邻两条所述的肋条之间形成所述的冷却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机冷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的肋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圆弧导向面。
CN202120894713.2U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电机冷却套结构 Active CN2161343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94713.2U CN216134348U (zh)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电机冷却套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94713.2U CN216134348U (zh)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电机冷却套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34348U true CN216134348U (zh) 2022-03-25

Family

ID=80765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94713.2U Active CN216134348U (zh)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电机冷却套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343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51054B (zh) 电驱动泵
JP4486114B2 (ja) 回転電機
JP7432756B2 (ja) 新エネルギー車用の駆動モータの冷却システム
CN113852223B (zh) 电机液冷系统及电机
CN113364166B (zh) 一种电机定子油冷结构
CN209804846U (zh) 液冷板及包含其的电池模组
CN108696040B (zh) 一种水冷电机壳及电机
KR20220003578A (ko) 고정자 블록, 고정자 어셈블리 및 고정자 어셈블리의 냉각 시스템
CN108574365A (zh) 一种液冷电机壳体及使用该液冷电机壳体的液冷电机
KR101735437B1 (ko) 통풍 흠형강, 그 제조 방법, 통풍 구조 및 모터
CN216134348U (zh) 一种电机冷却套结构
CN218352352U (zh) 电机冷却结构、电机及车辆
CN114598051B (zh) 用于车辆的电机及车辆
CN214205191U (zh) 一种盘式电机及其冷却流道结构
CN210476372U (zh) 一种带环喷的主轴冷却装置
CN115459494A (zh) 一种高效油冷电机
CN111828600B (zh) 一种变速箱壳体
CN212627538U (zh) 一种驱动电机水冷散热机壳
CN210007533U (zh) 一种电机及电机端盖
CN218387080U (zh) 驱动电机冷却结构及驱动电机
CN113556004B (zh)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的冷却系统
KR102376563B1 (ko) 탱크, 및 탱크를 구비한 전자 유압식 콤팩트 어셈블리
CN219893044U (zh) 一种转子冷却结构、电机及车辆
CN218827400U (zh) 一种液冷板、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2183329U (zh) 一种混合冷却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