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19581U - 一种带调节收线结构的电力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调节收线结构的电力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19581U
CN216119581U CN202122216839.7U CN202122216839U CN216119581U CN 216119581 U CN216119581 U CN 216119581U CN 202122216839 U CN202122216839 U CN 202122216839U CN 216119581 U CN216119581 U CN 2161195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ke
power line
shell
rotating shaft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1683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长明
江泽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engze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engze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engze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engze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1683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195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195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195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oring, Repeated Paying-Out, And Re-Storing Of Elongated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调节收线结构的电力线,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固定安装有两个前后对称的固定杆,两个所述固定杆之间共同活动连接有绳制把手,所述外壳下端四角均固定安装有万向轮,所述外壳前端左部开设有收纳腔,所述收纳腔内设置有收线机构,所述收线机构延伸至外壳前方,所述外壳前端右部开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设置有调整机构,所述调整机构延伸至外壳前方,所述收线机构和调整机构之间共同设置有电力线。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收线机构完成电力线的收线,提高收线效率,通过设置调整机构调整电力线收线时的位置,并实现来回摆动收线,提高收线的均匀度,通过设置收纳腔收纳电力线,避免电力线出现破损,延长电力线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带调节收线结构的电力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线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调节收线结构的电力线。
背景技术
当今是互联网的时代,我们仍然对电力有着持续增长的需求,因为我们发明了电脑、家电等更多使用电力的产品,不可否认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使得电力成为人们的必需品。
电能的传输和变电、配电、用电一起,构成电力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输电,把相距甚远的(可达数千千米)发电厂和负荷中心联系起来,使电能的开发和利用超越地域的限制。
电能的末端传输主要靠电力线进行传输,现有的电力线存在以下弊端:1、现有的电力线不大不具备自动收线功能,影响线路的铺设效率;2、现有的电力线在收线完成后大多没有专门的收纳工具,使得电力线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电力线容易受到破损,影响电力线的使用寿命。因此需要一种带调节收线结构的电力线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调节收线结构的电力线,具有自动收线和调节收线的功能,并且结构简单,实用性强,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调节收线结构的电力线,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固定安装有两个前后对称的固定杆,两个所述固定杆之间共同活动连接有绳制把手,所述外壳下端四角均固定安装有万向轮,所述外壳前端左部开设有收纳腔,所述收纳腔内设置有收线机构,所述收线机构延伸至外壳前方,所述外壳前端右部开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设置有调整机构,所述调整机构延伸至外壳前方,所述收线机构和调整机构之间共同设置有电力线。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
通过设置收线机构完成电力线的收线,通过设置调整机构调整电力线收线时的位置,并实现来回摆动收线,通过设置收纳腔收纳电力线,避免电力线出现破损,延长电力线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固定杆和绳制把手便于携带外壳,通过设置万向轮便于外壳的移动,收线时,通过电机输出端带动转动轴转动,通过转动轴带动收卷筒转动,通过转动的收卷筒收卷电力线,通过设置三个收线轮使得电力线在收线过程中保持紧绷状态,避免收线时出现缠绕不紧的情况,收线的同时,通过电动推杆输出端带动安装板进行前后往复运动,即使得电力线收线时均匀的缠绕在收卷筒外表面,提高电力线的收线质量,收线完成后,通过拧松紧固螺栓使得收卷筒可以移动,再将收卷筒和电力线一起推进收纳腔内,再重新拧紧紧固螺栓。
通过设置限位条使得收卷筒只能随着转动轴进行转动,避免出现收卷筒自转现象,通过设置滑杆和滑块,使得三个收线轮只能进行沿着滑杆进行前后方向上的往复移动,保证收线轮与收卷筒保持水平。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收纳腔内壁中部固定安装有隔板。
通过设置隔板起到支撑转动轴的作用,减少转动轴出现下垂的概率。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收线机构包括电机,所述电机后端与收纳腔后壁固定连接,所述电机输出端贯穿隔板并固定安装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外表面固定安装有两个上下对称的限位条,所述限位条与转动轴为一体结构,所述转动轴外表面活动套接有收卷筒,所述收卷筒和转动轴之间设置有紧固螺栓。
通过设置收线机构实现电力线的收线,通过设置紧固螺栓使得收卷筒与转动轴保持相对静止。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调整机构包括固定板和电动推杆,所述固定板后端与外壳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上端前部固定安装有立板,所述立板后端与外壳前端之间共同固定安装有三个滑杆,三个所述滑杆呈品字形分布,三个所述滑杆共同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上端后部固定安装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前端活动连接有三个收线轮,三个所述收线轮呈倒品字形分布,所述电动推杆后端与安装腔后壁固定连接,所述电动推杆输出端与安装板后端固定连接。
通过设置调整机构使得电力线收线时保持紧绷,使得电力线收线时进行前后摆动,提高电力线收线的均匀度。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电力线左部缠绕在收卷筒外表面,所述电力线右部从左到右依次穿过三个收线轮。
电力线收线时需要穿过三个收线轮,使得电力线收线时保持紧绷。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收卷筒的直径小于收纳腔的直径。
确保了收卷筒可以进入收纳腔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收线机构完成电力线的收线,提高收线效率,通过设置调整机构调整电力线收线时的位置,并实现来回摆动收线,提高收线的均匀度,通过设置收纳腔收纳电力线,避免电力线出现破损,延长电力线的使用寿命;
2、通过设置限位条使得收卷筒只能随着转动轴进行转动,避免出现收卷筒自转现象;
3、通过设置滑杆和滑块,使得三个收线轮只能进行沿着滑杆进行前后方向上的往复移动,保证收线轮与收卷筒保持水平;
4、通过设置隔板起到支撑转动轴的作用,减少转动轴出现下垂的概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带调节收线结构的电力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带调节收线结构的电力线的收线使用效果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收线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收线机构的细节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调整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调整机构的细节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外壳;2、固定杆;3、绳制把手;4、万向轮;5、收纳腔;6、收线机构;7、调整机构;8、电力线;9、安装腔;21、隔板;31、电机;32、转动轴;33、限位条;34、收卷筒;35、紧固螺栓;41、固定板;42、立板;43、滑杆;44、滑块;45、安装板;46、收线轮;47、电动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如图1-图6所示,一种带调节收线结构的电力线,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上固定安装有两个前后对称的固定杆2,两个所述固定杆2之间共同活动连接有绳制把手3,所述外壳1下端四角均固定安装有万向轮4,所述外壳1前端左部开设有收纳腔5,所述收纳腔5内设置有收线机构6,所述收线机构6延伸至外壳1前方,所述外壳1前端右部开设有安装腔9,所述安装腔9内设置有调整机构7,所述调整机构7延伸至外壳1前方,所述收线机构6和调整机构7之间共同设置有电力线8。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
通过设置收线机构6完成电力线8的收线,通过设置调整机构7调整电力线8收线时的位置,并实现来回摆动收线,通过设置收纳腔5收纳电力线8,避免电力线8出现破损,延长电力线8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固定杆2和绳制把手3便于携带外壳1,通过设置万向轮4便于外壳1的移动,收线时,通过电机31输出端带动转动轴32转动,通过转动轴32带动收卷筒34转动,通过转动的收卷筒34收卷电力线8,通过设置三个收线轮46使得电力线8在收线过程中保持紧绷状态,避免收线时出现缠绕不紧的情况,收线的同时,通过电动推杆47输出端带动安装板45进行前后往复运动,即使得电力线8收线时均匀的缠绕在收卷筒34外表面,提高电力线8的收线质量,收线完成后,通过拧松紧固螺栓35使得收卷筒34可以移动,再将收卷筒34和电力线8一起推进收纳腔5内,再重新拧紧紧固螺栓35。
通过设置限位条33使得收卷筒34只能随着转动轴32进行转动,避免出现收卷筒34自转现象,通过设置滑杆43和滑块44,使得三个收线轮46只能进行沿着滑杆43进行前后方向上的往复移动,保证收线轮46与收卷筒34保持水平。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纳腔5内壁中部固定安装有隔板21。通过设置隔板21起到支撑转动轴32的作用,减少转动轴32出现下垂的概率。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线机构6包括电机31,所述电机31后端与收纳腔5后壁固定连接,所述电机31输出端贯穿隔板21并固定安装有转动轴32,所述转动轴32外表面固定安装有两个上下对称的限位条33,所述限位条33与转动轴32为一体结构,所述转动轴32外表面活动套接有收卷筒34,所述收卷筒34和转动轴32之间设置有紧固螺栓35。通过设置收线机构6实现电力线8的收线,通过设置紧固螺栓35使得收卷筒34与转动轴32保持相对静止。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整机构7包括固定板41和电动推杆47,所述固定板41后端与外壳1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41上端前部固定安装有立板42,所述立板42后端与外壳1前端之间共同固定安装有三个滑杆43,三个所述滑杆43呈品字形分布,三个所述滑杆43共同滑动连接有滑块44,所述滑块44上端后部固定安装有安装板45,所述安装板45前端活动连接有三个收线轮46,三个所述收线轮46呈倒品字形分布,所述电动推杆47后端与安装腔9后壁固定连接,所述电动推杆47输出端与安装板45后端固定连接。通过设置调整机构7使得电力线8收线时保持紧绷,使得电力线8收线时进行前后摆动,提高电力线8收线的均匀度。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力线8左部缠绕在收卷筒34外表面,所述电力线8右部从左到右依次穿过三个收线轮46。电力线8收线时需要穿过三个收线轮46,使得电力线8收线时保持紧绷。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卷筒34的直径小于收纳腔5的直径。确保了收卷筒34可以进入收纳腔5中。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带调节收线结构的电力线,包括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固定安装有两个前后对称的固定杆,两个所述固定杆之间共同活动连接有绳制把手,所述外壳下端四角均固定安装有万向轮,所述外壳前端左部开设有收纳腔,所述收纳腔内设置有收线机构,所述收线机构延伸至外壳前方,所述外壳前端右部开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设置有调整机构,所述调整机构延伸至外壳前方,所述收线机构和调整机构之间共同设置有电力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调节收线结构的电力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腔内壁中部固定安装有隔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调节收线结构的电力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线机构包括电机,所述电机后端与收纳腔后壁固定连接,所述电机输出端贯穿隔板并固定安装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外表面固定安装有两个上下对称的限位条,所述限位条与转动轴为一体结构,所述转动轴外表面活动套接有收卷筒,所述收卷筒和转动轴之间设置有紧固螺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带调节收线结构的电力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机构包括固定板和电动推杆,所述固定板后端与外壳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上端前部固定安装有立板,所述立板后端与外壳前端之间共同固定安装有三个滑杆,三个所述滑杆呈品字形分布,三个所述滑杆共同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上端后部固定安装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前端活动连接有三个收线轮,三个所述收线轮呈倒品字形分布,所述电动推杆后端与安装腔后壁固定连接,所述电动推杆输出端与安装板后端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带调节收线结构的电力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线左部缠绕在收卷筒外表面,所述电力线右部从左到右依次穿过三个收线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带调节收线结构的电力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卷筒的直径小于收纳腔的直径。
CN202122216839.7U 2021-09-14 2021-09-14 一种带调节收线结构的电力线 Active CN2161195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16839.7U CN216119581U (zh) 2021-09-14 2021-09-14 一种带调节收线结构的电力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16839.7U CN216119581U (zh) 2021-09-14 2021-09-14 一种带调节收线结构的电力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19581U true CN216119581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733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16839.7U Active CN216119581U (zh) 2021-09-14 2021-09-14 一种带调节收线结构的电力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195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682733U (zh) 一种便携式可调节的电力线缆放线装置
CN216119581U (zh) 一种带调节收线结构的电力线
CN110311306A (zh) 一种智能配电箱
CN210339961U (zh) 一种房建施工现场用放线架
CN110980401A (zh) 一种地暖管道用收卷装置
CN209330130U (zh) 一种矿用语音广播终端
CN215990138U (zh) 一种用于电力工程的电缆支架
CN211247778U (zh) 一种用于电缆拉丝机的收线机构
CN214280722U (zh) 一种电气维修用双绞线剥皮设备
CN210286287U (zh) 一种线缆收卷机构
CN208700262U (zh) 线缆牵引架
CN208103553U (zh) 一种能均匀缠线的电缆收线机
CN207943658U (zh) 一种带升降的废旧电缆盘线装置
CN215478971U (zh) 一种电缆线半自动收纳装置
CN212955534U (zh) 一种分条整经机倒轴装置
CN209797103U (zh) 一种电力电线钢丝铠装缠绕机
CN215364306U (zh) 一种电力工程线路安装放线装置
CN219441499U (zh) 一种环保无污染式萤石粉加工用浆液混合设备
CN220502249U (zh) 一种电力工程用电缆回收装置
CN217458263U (zh) 一种具备线缆收纳结构的电气工程用配电柜
CN211895554U (zh) 一种电缆收放装置
CN216072553U (zh) 一种管径可调节的储线盘
CN220381846U (zh) 一种具有间距调节结构的管绞机
CN212967244U (zh) 一种电缆芯的制备装置
CN220662985U (zh) 一种便于使用的线缆快速整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