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17979U - 射频线圈装置及磁共振设备 - Google Patents

射频线圈装置及磁共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17979U
CN216117979U CN202122515868.3U CN202122515868U CN216117979U CN 216117979 U CN216117979 U CN 216117979U CN 202122515868 U CN202122515868 U CN 202122515868U CN 216117979 U CN216117979 U CN 2161179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radio frequency
cavity
driving motor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51586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继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United Imag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novative Medical Equipment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United Imag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novative Medical Equipmen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United Imag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novative Medical Equipment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United Imag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novative Medical Equipment
Priority to CN20212251586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179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179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179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射频线圈装置及磁共振设备。该射频线圈装置包括:第一线圈;第二线圈,与所述第一线圈配合安装,并围设成空腔,所述第一线圈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线圈运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空腔;以及驱动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线圈或所述第一线圈,所述驱动结构驱动所述第一线圈相对于所述第二线圈运动,以打开和/或关闭所述空腔。通过驱动结构驱动第一线圈相对于第二线圈的运动,实现第一线圈打开或关闭的自动控制,无需人工搬运,降低操作的复杂性,同时还能避免第一线圈掉落,保证使用时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射频线圈装置及磁共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成像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射频线圈装置及磁共振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的磁共振设备(Magnetic Resonance,MR)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不同的天线(也称为射频线圈),用于发射磁共振的射频脉冲,和/或获取感应的磁共振信号。磁共振设备在进行成像扫描时,需要保证其位置固定,以保证成像结果的准确性。
尤其是头部的射频线圈、一般作为纯接收信号的线圈装置,也可以作为既能发射信号也能接收信号的线圈装置。其通常具有上下两个部分,上下两个部分可以相对移动,实现人体头部正常的放置和移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将上部分移走,待患者的头部位于下部分后,再将上部分移回。但是头部的磁共振设备中的上部分通常需要医护人员进行搬运,实现上部分的移动。此种方式操作过程繁琐,浪费时间,而且在操作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影响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头线圈上部分需要人工移动存在的操作复杂以及安全隐患的问题,提供一种无需人工移动、降低安全隐患的射频线圈装置及磁共振设备。
一种射频线圈装置,包括:
第一线圈;
第二线圈,与所述第一线圈配合安装,并围设成空腔,所述第一线圈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线圈运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空腔;以及
驱动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线圈或所述第一线圈,所述驱动结构驱动所述第一线圈相对于所述第二线圈运动,以打开和/或关闭所述空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结构包括驱动电机以及与所述驱动电机连接的传动组件,所述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二线圈中,所述传动组件传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一线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可输出水平运动的移动部件,所述移动部件与所述驱动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移动部件还连接所述第一线圈,所述移动部件能够带动所述第一线圈相对于所述第二线圈沿水平方向平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部件为齿轮齿条传动组,包括传动齿轮以及与所述传动齿轮啮合的传动齿条,所述传动齿轮设置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所述传动齿条设置于所述第一线圈朝向所述第二线圈的表面,通过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传动齿条的配合带动所述第一线圈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可输出升降运动的升降部件,所述升降部件与所述驱动电机传动连接,所述升降部件还连接所述第一线圈,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线圈上升或者下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转动轴以及转动部件,所述转动轴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所述转动部件连接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一线圈,所述转动部件能够带动所述第一线圈绕所述转动轴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机为陶瓷电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电时陶瓷电机的陶瓷材料能够发生变形以产生驱动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为两组,并分别位于所述空腔的两侧,两组所述传动组件同时带动所述第一线圈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包括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二线圈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相对设置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线圈相对于所述第二线圈移动时,所述第一连接器能够与所述第二连接器连接或分离。
一种磁共振设备,所述磁共振设备使用如上述任一技术特征所述的射频线圈装置,所述射频线圈装置作为射频发射线圈和/或射频接收线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射频线圈装置及磁共振设备,第一线圈安装于第二线圈对合形成完整的空腔,患者的扫描部位位于空腔中,通过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的配合对患者的扫描部位进行扫描。而且,驱动结构能够驱动控制第一线圈相对于第二线圈运动,使得第一线圈能够打开或关闭空腔,第一线圈打开空腔时,可以将患者的扫描部位移入到空腔中;第一线圈关闭空腔时,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配合实现患者扫描部位的扫描。通过驱动结构驱动第一线圈相对于第二线圈的运动,实现第一线圈打开或关闭空腔的自动控制,有效的解决目前头线圈上部分需要人工移动存在的操作复杂以及安全隐患的问题,无需人工开合,降低操作的复杂性,同时还能避免第一线圈掉落,避免反复人工调整可能对射频线圈装置带来的变形或损坏,保证使用时的安全性,延长射频线圈装置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射频线圈装置从一角度看的立体图,其中第一线圈关闭第二线圈;
图2为图1所示的射频线圈装置从另一角度看的立体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射频线圈装置在第一线圈打开第二线圈时的立体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射频线圈装置的爆炸图。
其中:100、射频线圈装置;110、第一线圈;111、第一连接器;120、第二线圈;121、第二连接器;122、连接接口;130、驱动结构;131、驱动电机; 132、传动组件;1321、传动齿轮;1322、传动齿条;A、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射频线圈装置100。该射频线圈装置 100应用于磁共振设备中,可用于磁共振设备扫描时发射射频信号和/或接收扫描部位的信号。具体的,对患者的扫描部位进行信号的获取,获取后,通过磁共振设备的后端系统对信号进行重建和高级算法处理,形成磁共振扫描数据,供医护人员查看。值得说明的是,扫描部位可以是患者的头部、头颈部、腹部、四肢部位或者其他需要扫描成像的部位。本实用新型中仅以扫描部位为患者的头部为例进行说明。当然,本实用新型中的扫描部位也可以以患者的其他部位为例进行说明。
而目前的头部线圈对患者的头部进行扫描时,需要将上部分移走,待患者的头部位于下部分后,再将上部分移回。但是头部的磁共振设备中的上部分通常需要医护人员进行开合,实现上部分的移动。此种方式操作过程繁琐,浪费时间,而且在操作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影响使用,同时多次开合还可能造成线圈的变形甚至损坏,影响使用寿命。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的射频线圈装置100,该射频线圈装置100 能够实现自动移动,无需人工开合,以简化操作过程,降低安全隐患。以下详细介绍射频线圈装置100的具体结构。
参见图1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射频线圈装置100包括第一线圈110、第二线圈120以及驱动结构130。第一线圈110与第二线圈120配合安装,并围设成空腔。第一线圈110能够相对于第二线圈120运动以打开或关闭空腔空腔。驱动结构130可运动设置于第二线圈120,驱动结构130能够连接第一线圈110 与第二线圈120,并驱动第一线圈110相对于第二线圈120运动,以打开和/或关闭空腔。
通过第一线圈110与第二线圈120的配合,实现对患者的扫描部位进行成像,得到扫描部位的图像信息。如图1所示,第二线圈120位于下方,第一线圈110安装在第二线圈120的上方,第一线圈110的下方具有第一凹腔,第二线圈120的上方具有第二凹腔。第一线圈110安装在第二线圈120后,第一凹腔与第二凹腔形成完整的空腔A,该空腔A用于容纳患者的扫描部位,第一线圈110和第二线圈120对空腔A内的扫描部位发射射频信号和/或接收空腔内的扫描部位的磁共振信号。
可选地,第一线圈110和第二线圈120可以电连接形成一个射频线圈,用于射频信号的发射和/或接收,如鸟笼式线圈。可选地,第一线圈110和第二线圈120可以作为纯接收的线圈,也可作为收发一体线圈。
而且,第一线圈110可运动设置在第二线圈120上,第一线圈110相对于第二线圈120运动时,第一线圈110能够打开或关闭空腔A。可以理解的,这里的关闭空腔A是指,第一线圈110与第二线圈120对合,此时,第一凹腔能够与第二凹腔对合形成完整的空腔A,第一线圈110与第二线圈120可以进行扫描成像操作。这里的打开空腔A是指,第一线圈110未与第二线圈120对合,此时,第一凹腔与第二凹腔空腔A为敞开状态,患者的扫描部位可以移入或移出第二线圈120。
值得说明的是,敞开的空腔A也能够实现患者的扫描部位的扫描成像,当形成闭合的空腔A时,第一线圈110能够与第二线圈120贴近扫描部位,增强磁共振信号,增加信噪比,提高成像质量。也就是说,第一线圈110打开空腔A 时,可以实现患者的扫描部位移入或移出第二线圈120,当第一线圈110关闭空腔A时,第一线圈110与第二线圈120配合实现扫描。在第一线圈110打开空腔A时,第一线圈110远离第二线圈120,再第一线圈110关闭空腔A时,第一线圈110与第二线圈120对合。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110和第二线圈120的位置可以互换,即第一线圈110位于下方,第二线圈120位于上方,此时,第二线圈120相对于第一线圈110运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线圈120的运动原理与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线圈的运动原理实质相同,在此不一一赘述。
参见图1至图4,驱动结构130设置在第二线圈120或第一线圈110中,并与第一线圈110连接。可以理解的,驱动结构130的设置位置原则上不受限制,可以设置在第二线圈120中,也可以设置在第一线圈110中,只要能够实现驱动第一线圈110相对于第二线圈120运动即可。本实用新型以驱动结构130设置在第二线圈120中为例进行说明;而驱动结构130设置在第一线圈110中与设置在第二线圈120中的工作原理实质相同,在此不一一赘述。
具体的,驱动结构130的大部分位于第二线圈120中,驱动结构130的小部分与第一线圈110连接。驱动结构130能够在第二线圈120中运动,并带动第一线圈110相对于第二线圈120运动,以打开或关闭空腔A。值得说明的是,在第一线圈110关闭空腔A时,第一线圈110可靠的位于第二线圈120上,此时,因驱动结构130停止运动,第一线圈110的位置不会相对于第二线圈120 发生窜动,保证第一线圈110可靠的固定在第二线圈120上,进而保证射频线圈装置100成像的准确性。在第一线圈110打开第二线圈120的过程中,驱动结构130提供驱动力控制第一线圈110移动。
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射频线圈装置10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驱动结构130控制第一线圈110运动,使得第一线圈110从关闭空腔A的位置运动至打开空腔A的位置,此时,患者的扫描部位可以移入第二线圈120的第二凹腔中。随后,驱动结构130控制第一线圈110运动,使得第一线圈110从打开第二线圈120的位置运动至关闭第二线圈120的位置,此时,患者的扫描部位位于空腔A中,通过第一线圈110与第二线圈120的配合实现患者扫描部位的扫描。扫描完成后,驱动结构130控制第一线圈110移动,使得第一线圈110 从关闭空腔A的位置运动至打开空腔A的位置,此时,患者的扫描部位可以从第二线圈120中移出。如此完成患者的扫描部位的扫描。
上述实施例的射频线圈装置100,通过驱动结构130实现第一线圈110运动以打开或关闭空腔A,实现第一线圈110打开或关闭空腔的自动控制,有效的解决目前头线圈上部分需要人工移动存在的操作复杂以及安全隐患的问题,无需人工开合降低操作的复杂性,同时还能避免第一线圈110掉落,免反复人工调整可能对射频线圈装置100带来的变形或损坏,保证使用时的安全性,延长射频线圈装置100使用寿命。
参见图1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线圈110包括第一壳体以及设置于第一壳体中的第一射频线圈,第二线圈120包括第二壳体以及设置于第二壳体中的第二射频线圈,其中,第二射频线圈包括射频线圈上部与射频线圈下部,第一壳体具有第一空间,第二壳体具有第二空间,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对合形成空腔A。
第一线圈110与第二线圈120共同发射和/或接受射频场和/或磁共振信号。具体的,第一线圈110包括第一壳体和设置在第一壳体内部或者表面的第一射频,第一壳体径向地围绕形成第一凹腔。第二线圈120包括第二壳体、射频线圈上部以及射频线圈下部,射频线圈上部可拆卸设置或者固定设置在第一壳体;射频线圈下部设置在第二壳体中,第二壳体的下表面部分或者全部曲面配置以形成第二凹腔。
第二壳体位于下方,第一壳体安装在第二壳体上,第一凹腔与第二凹腔对合形成完整的空腔A,用于容纳扫描部位。射频线圈上部可通过铆接、粘接等静连接方式固定在第一壳体的第一凹腔中,也可通过螺纹连接、销连接、锁扣连接、插接等可拆卸固定方式设置在第一壳体。射频线圈下部可作为支撑部件,设置在第二壳体中,用于提高第二线圈120的结构强度,同时还能保证使用性能。
参见图1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驱动结构130包括驱动电机131以及与驱动电机131连接的传动组件132,驱动电机131设置于第二线圈120中,传动组件132传动连接驱动电机131与第一线圈110。驱动电机131为驱动结构130的动力源,传动组件132用于实现驱动电机131动力的传递。具体的,驱动电机 131设置在第二线圈120的第二壳体中,传动组件132安装在驱动电机131的输出端,并伸出第二壳体与第一线圈110的第一壳体连接。这样,驱动电机131 工作时,驱动电机131能够驱动传动组件132运动,进而传动组件132带动第一线圈110相对于第二线圈120运动,实现第一线圈110运动的控制。
可选地,驱动电机131为陶瓷电机。也就是说,电机利用陶瓷材料制作,利用陶瓷材料制成的陶瓷电机。可选地,通电时陶瓷电机的陶瓷材料能够发生变形易产生驱动力。在通电时套磁电机的陶瓷材料能够发生变形以产生驱动力,实现运动的输出。可以理解的,选择陶瓷电机作为驱动电机131,能够具有兼容强磁场的特性,避免驱动电机131与磁共振设备的主磁体、梯度线圈、射频线圈、第一线圈110及第二线圈120工作时产生干扰,保证第一线圈110与第二线圈120的使用性能。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驱动电机131 也可为其他具有兼容强磁场特性的电机。
传动组件132的传动形式原则上不受限制,传动组件132只要能够带动第一线圈110运动,使得第一线圈110打开或关闭第二线圈120即可。如图1所示,第一线圈110可以朝向上方运动,也可以沿水平方向移动,还可以转动等等。以下分别介绍传动组件132的各种形式。
参见图1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传动组件132包括可输出水平运动的移动部件,移动部件与驱动电机131传动连接,移动部件还连接第一线圈110,移动部件能够带动第一线圈110相对于第二线圈120沿水平方向平移。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传动组件132能够实现水平方向的移动。具体的,传动组件132通过移动部件移动连接驱动电机131的输出端与第一线圈110,驱动电机131输出运动后,驱动电机131能够带动移动部件运动,使得移动部件输出移动运动,以带动第一线圈110沿水平方向做移动运动。
如图2和图3所示,射频线圈装置100在使用时,驱动电机131带动移动部件运动,使得移动部件能够带动第一线圈110朝向右侧移动,第一线圈110 逐渐与第二线圈120相分离,此时,第一线圈110打开空腔A,如图3所示,患者的扫描部位可以移入到第二线圈120的第二凹腔中。随后,驱动电机131 带动移动部件运动,使得移动部件能够带动第一线圈110朝向左侧移动,第一线圈110逐渐与第二线圈120对合,此时,第一线圈110关闭空腔A,如图2所示,患者的扫描部位位于空腔A中。在此状态下,第一线圈110与第二线圈 120配合可以对患者的扫描部位扫描。扫描完成后,驱动电机131带动移动部件运动,使得移动部件能够带动第一线圈110朝向右侧移动,以打开第二线圈120,如图3所示,患者的扫描部位可以从第二线圈120中移出。
参见图1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移动部件为齿轮齿条传动组,包括传动齿轮1321以及与传动齿轮1321啮合的传动齿条1322,传动齿轮1321设置于驱动电机131的输出端,传动齿条1322设置于第一线圈110朝向第二线圈120的表面,通过传动齿轮1321与传动齿条1322的配合带动第一线圈110运动。
传动齿轮1321安装在驱动电机131的输出端后,传动齿轮1321的顶部露出第二线圈120的第二壳体,传动齿条1322设置在第一线圈110的第一壳体的底部,传动齿轮1321的顶部能够与传动齿条1322相啮合。传动齿轮1321转动时能够带动传动齿条1322移动,进而传动齿条1322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一线圈 110移动,实现第一线圈110移动的驱动。
在一实施例中,移动部件为丝杆部件,丝杆部件沿水平方向设置,驱动电机131的输出端直接与丝杆部件的丝杆轴连接,丝杆部件的丝杆螺母与第一线圈110连接。这样,驱动电机131转动时,能够带动丝杆轴同步转动,丝杆轴转动时能够带动其上的丝杆螺母移动,进而丝杆螺母带动第一线圈110运动,实现第一线圈110移动的驱动。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移动部件还可为水平方向移动的伸缩杆等能够实现水平移动的部件。
可选地,传动组件132还包括导向部件,导向部件能够对第一线圈110相对于第二线圈120的水平移动进行导向。这样,能够避免第一线圈110发生偏斜,保证第一线圈110运动的准确性。具体的,导向部件包括导轨以及可滑动设置于导轨的滑块,导轨设置在第二壳体上,滑块设置在第一壳体的底部,移动部件带动第一线圈110移动时,第一线圈110同步带动滑块沿滑轨滑动,以此对第一线圈110的运动进行导向,保证第一线圈110运动准确。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导向部件还可为其他能够实现导向的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传动组件132包括可输出升降运动的升降部件,升降部件与驱动电机131传动连接,升降部件还连接第一线圈110,用于驱动第一线圈 110上升或者下降。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传动组件132能够输出升降运动。升降部件的一端与驱动电机131的输出端连接,升降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一线圈 110连接。驱动电机131工作时,驱动电机131能够带动升降部件做升降运动,进而升降部件带动第一线圈110同步升降,以此实现第一线圈110打开或关闭第二线圈120。
具体的,射频线圈装置100在使用时,驱动电机131带动升降部件运动,使得升降部件能够带动第一线圈110上升,第一线圈110逐渐脱离第二线圈120 并朝向远离第二线圈120的方向运动,此时,第一线圈110打开空腔A,患者的扫描部位可以移入到第二线圈120中。随后,驱动电机131带动升降部件运动,使得升降部件能够带动第一线圈110下降,第一线圈110逐渐朝向第二线圈120运动并与第二线圈120抵接,此时,第一线圈110关闭空腔A。在此状态下,第一线圈110与第二线圈120配合可以对患者的扫描部位扫描。
在一实施例中,升降部件为丝杆部件。丝杆部件沿第一线圈110的升降方向设置。丝杆部件的丝杆轴与驱动电机131的输出端连接,丝杆部件的丝杆螺母套设在丝杆轴上,丝杆螺母与第一线圈110连接。驱动电机131工作时,驱动电机131能够带动丝杆轴转动,进而丝杆轴能够带动丝杆螺母沿丝杆轴升降,以此实现丝杆螺母升降时能够带动第一线圈110升降,以此实现第一线圈110 打开或关闭空腔A。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升降部件还可为伸缩杆或者其他能够实现升降运动的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传动组件132包括转动轴以及转动部件,转动轴可转动连接第一线圈110与第二线圈120,转动部件连接驱动电机131与第一线圈110,转动部件能够带动第一线圈110绕转动轴转动。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传动组件132能够实现转动运动,使第一线圈110以转动方式打开或关闭第二线圈120。可选地,转动部件与第一线圈110的连接处和转动轴与第一线圈110的连接处之间可以存在一定的间距,以保证正常的转动运动。
可以理解的,第一线圈110与第二线圈120的一端通过转动轴可转动连接第一线圈110与第二线圈120,转动部件在间隔转动轴的方向连接驱动电机131 与第一线圈110。这样,驱动电机131工作时,能够带动转动部件运动,转动部件能够支撑第一线圈110,使得第一线圈110绕转动轴转动,以打开空腔A,此时,患者的扫描部位能够移入第二线圈120中。随后,驱动电机131工作带动转动部件转动,转动部件能够带动第一线圈110绕转动轴朝向第二线圈120运动,以关闭空腔A。可选地,转动部件为摆臂或者其他能够实现转动支撑第一线圈110的部件。
参见图1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传动组件132为两组,并分别位于空腔A 的两侧,两组传动组件132同时带动第一线圈110运动。也就是说,传动组件 132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二线圈120的第二凹腔的两侧,传动组件132 能够在两侧分别第一线圈110连接。这样,驱动电机131工作时,两个传动组件132能够同时运动,以同时带动第一线圈110运动,使得第一线圈110的两侧的运动同步,保证第一线圈110打开或关闭的准确性。
参见图1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线圈110包括第一连接器111,第二线圈120包括与第一连接器111相对设置的第二连接器121,第一线圈110相对于第二线圈120移动时,第一连接器111能够与第二连接器121连接或断开。第一连接器111设置在第一壳体上,并与第一壳体中的第一射频线圈电连接,第二连接器121设置在第二壳体上,并与第二壳体中的第二射频线圈连接。当第一线圈110关闭空腔A时,第一连接器111能够插接到第二连接器121上,实现第一射频线圈与第二射频线圈的连通,这样,第一射频线圈与第二射频线圈能够形成一体,以发射和/或接收射频信号。
本实用新型中,以第一线圈110相对于第二线圈120水平移动为例进行说明,相应的,第二连接器121设置在第二线圈120的顶部边缘,第一连接器111 设置在第一线圈110的底部边缘。当第一线圈110向右侧移动以打开空腔A的过程中,第一连接器111会逐渐脱离第二连接器121,此时,第一线圈110与第二线圈120为断路。当第一线圈110向左侧移动以关闭空腔A的过程中,第一连接器111会逐渐与第二连接器121接触,实现第一连接器111与第二连接器 121的插接,建立第一线圈110与第二线圈120的通路。
第一连接器111与第二连接器121插接连接后,第一线圈110中的信号能够通过第一连接器111与第二连接器121传输到第二线圈120中,并通过第二线圈120与连接线缆的连接,将信号传输到磁共振设备的射频系统中。可选地,第二连接器12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二线圈120的第二凹腔的两侧,第一连接器111与第二连接器121相适配。
当然,第一连接器111与第二连接器121的位置也可根据第一线圈110的不同运动形式进行改变,比如说,传动组件132输出升降运动时,第一连接器111 与第二连接器121需要沿竖直方向配合等等。
参见图1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线圈120还包括连接接口122,连接接口122设置于第二线圈120,用于通过连接线缆连接至磁共振设备的射频系统。为了便于第二线圈120能够与磁共振设备的射频系统连接,在第二线圈120的底部还设在连接接口122,该连接接口122能够用于安装连接连接线缆的一端,连接线缆的另一端连接至射频系统。这样,第一线圈110与第二线圈120的信号能够通过连接线缆传递到磁共振设备的射频系统中,实现信号的传输。具体的,连接线缆能够实现射频信号与磁共振信号的传输。
可选地,磁共振设备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能够实现驱动电机131运动的控制。连接线缆连接射频系统与第二线圈120后,控制器能够通过连接线缆与第二线圈120中的驱动电机131电连接。这样,控制器能够通过连接线缆输出的电流信号控制驱动电机131启动或停机。驱动电机131接收到启动的信号时,驱动电机131控制传动组件132带动第一线圈110运动,当第一线圈110运动至所需位置后,驱动电机131接收停机信号停机。如此实现第一线圈110打开或关闭空腔A的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射频线圈装置100,通过驱动电机131控制第一线圈110相对于第二线圈120进行相对位置的移动,使得第一线圈110打开或关闭空腔A,实现第一线圈110运动的自动控制,无需医护人员移动第一线圈110,减少操作步骤,便于医护人员使用,同时还能降低手动移动第一线圈110带来的安全隐患,保证使用时的安全性。而且,驱动电机131的控制配合病床的摆位,医护人员可以在操作间可以对患者一键扫描操作,大大节省了患者的摆位时间,降低了医护人员摆位操作带来的安全风险,同时还能提高射频线圈装置100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磁共振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射频线圈装置100该射频线圈装置100能够作为射频发射线圈或射频接收线圈。本实用新型的磁共振设备采用上述实施例的射频线圈装置100后,实现第一线圈110运动的自动控制,无需医护人员开合第一线圈110,减少操作步骤,便于医护人员使用,同时还能降避免反复人工调整可能对射频线圈装置100带来的变形或损坏,保证使用时的安全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射频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线圈;
第二线圈,与所述第一线圈配合安装,并围设成空腔,所述第一线圈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线圈运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空腔;以及
驱动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线圈或所述第一线圈,所述驱动结构驱动所述第一线圈相对于所述第二线圈运动,以打开和/或关闭所述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结构包括驱动电机以及与所述驱动电机连接的传动组件,所述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二线圈中,所述传动组件传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一线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射频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可输出水平运动的移动部件,所述移动部件与所述驱动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移动部件还连接所述第一线圈,所述移动部件能够带动所述第一线圈相对于所述第二线圈沿水平方向平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射频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件为齿轮齿条传动组,包括传动齿轮以及与所述传动齿轮啮合的传动齿条,所述传动齿轮设置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所述传动齿条设置于所述第一线圈朝向所述第二线圈的表面,通过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传动齿条的配合带动所述第一线圈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射频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可输出升降运动的升降部件,所述升降部件与所述驱动电机传动连接,所述升降部件还连接所述第一线圈,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线圈上升或者下降。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射频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转动轴以及转动部件,所述转动轴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所述转动部件连接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一线圈,所述转动部件能够带动所述第一线圈绕所述转动轴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射频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为陶瓷电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射频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通电时陶瓷电机的陶瓷材料能够发生变形以产生驱动力。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任一项所述的射频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为两组,并分别位于所述空腔的两侧,两组所述传动组件同时带动所述第一线圈运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射频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包括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二线圈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相对设置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线圈相对于所述第二线圈移动时,所述第一连接器能够与所述第二连接器连接或分离。
11.一种磁共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共振设备使用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射频线圈装置,所述射频线圈装置作为射频发射线圈和/或射频接收线圈。
CN202122515868.3U 2021-10-19 2021-10-19 射频线圈装置及磁共振设备 Active CN2161179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15868.3U CN216117979U (zh) 2021-10-19 2021-10-19 射频线圈装置及磁共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15868.3U CN216117979U (zh) 2021-10-19 2021-10-19 射频线圈装置及磁共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17979U true CN216117979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693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515868.3U Active CN216117979U (zh) 2021-10-19 2021-10-19 射频线圈装置及磁共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179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44600B2 (en) MRI transfer station and dock
US7602189B2 (en) Magnetic resonance examination platform with independently moveable bed and antenna device
EP3342348B1 (en) Medical device
CN100411585C (zh) 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大视野成像装置
WO2013042589A1 (ja) 医用画像診断装置
JP2008541979A (ja) 共運動スピンコイル
CN216117979U (zh) 射频线圈装置及磁共振设备
CN106814336B (zh) 一种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射频线圈组件
EP3033628A1 (en) 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ystem without integrated body coil
US7256581B2 (en) Magnetic resonance apparatus with displaceable C-arm mount for an additional gradient coil unit
CN104138272B (zh) 对接装置
EP2699923B1 (en) Fail-safe and easy access lock for mri receiver coil
JPH05317290A (ja) ケーブル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装置を備えた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WO2014013257A1 (en) Field-offset coil for use with an open mri scanner
US6864683B2 (en) Insertion device for gradient coils of a magnetic resonance apparatus
CN218782398U (zh) 磁共振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设备
US20080267358A1 (en) Patient couch apparatus, diagnostic imag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patient couch apparatus
US20040106865A1 (en) Magnetic resonance apparatus with a movable gradient coil unit
CN110200630A (zh) 用于磁共振成像的线圈支架及磁共振成像设备
JP2001046448A (ja) 駆動装置と医療装置の可動台板との結合装置
CN111537929B (zh) 射频线圈组件及磁共振系统
US20020179092A1 (en) Medical examination apparatus, notably a magnetic resonance examination apparatus
WO2013035003A1 (en) Mr receive coil platform with selective engagement between receive coil and patient table top
CN115685028A (zh) 射频线圈装置
CN218960730U (zh) 线圈装置和医疗成像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