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08314U - 一种新型阶梯式鱼礁生态护岸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阶梯式鱼礁生态护岸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08314U
CN216108314U CN202121130211.9U CN202121130211U CN216108314U CN 216108314 U CN216108314 U CN 216108314U CN 202121130211 U CN202121130211 U CN 202121130211U CN 216108314 U CN216108314 U CN 2161083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sh
fish reef
stepped
bank protection
flow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13021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柏旺
张金河
段力志
来杰
朱彬彬
代鸣
唐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Liangjiang New Area Municipal Garden Water Conservancy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Center
Shanghai Water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Liangjiang New Area Municipal Garden Water Conservancy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Center
Shanghai Water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Liangjiang New Area Municipal Garden Water Conservancy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Center, Shanghai Water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Liangjiang New Area Municipal Garden Water Conservancy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Center
Priority to CN20212113021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083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083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083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型阶梯式鱼礁生态护岸结构,其设于大坡度土体上,包括:阶梯式土体地基,在所述阶梯式土体地基的最底处设有一凹形槽;混凝土垫层,其填充于所述凹形槽内;土工布层,其覆盖于所述阶梯式土体地基上,所述土工布层的底部覆盖于所述混凝土垫层上;若干鱼礁块体,分别一一对应的放置在每一阶梯式土体地基的阶梯上,且位于所述土工布层上;位于最底层的所述鱼礁块体是位于所述凹形槽内,且该最底层的所述鱼礁块体的前端部抵接所述凹槽内的所述混凝土垫层;所述鱼礁块体位于常水位之下;每一所述鱼礁块体为矩形镂空结构,其内填充有大块石以及耕植土,并保留种植水生植物的空间。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阶梯式鱼礁生态护岸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护岸结构,更具体地说,是一种新型阶梯式鱼礁生态护岸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因过去几十年快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河道的水域环境被破坏的越来越严重,河道中水生动物急剧减少,长江表现最为严重,再加上过度捕捞,目前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鱼的兴与衰,本质是大自然为发展亮起的指示灯。为此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从2020年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与此同时河道也要采取措施为鱼类提供休养生息的适宜环境,可借鉴目前在海洋中广泛使用的人工鱼礁经验,将海洋鱼礁加以改造,应用于内陆河道护岸工程中,为鱼类创造适宜的栖息地环境,缩短长江水系的水生生物群落恢复周期。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对河流的开发治理,必须考虑河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协调人与河流之间的关系,适度发展维护流域生态的可持续性和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实践和理论研究发现,人工鱼礁是改善水域鱼类栖息条件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人工鱼礁多用于沿海地区,在内河中的应用较少,但日趋恶化的内河生态环境急需改善,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修复和保护内河生态环境。将人工鱼礁应用于内陆护岸相关公开文献较少。检索发现: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在中国专利申请201520157466.2中公开一种生态环保型护岸结构,将螺母形框架式鱼礁间隔错列布设于螺母块材中,该结构能够同时适用于岸坡防护及鱼类保护,不仅能保持岸坡原有功能,保护环境,有助于改善河流生态条件,还可为鱼类提供生存和栖息的环境。
重庆交通大学在中国专利申请201520721301.3中公开一种新型菱形框架生态护岸结构,在现有对鱼礁和护岸块体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两者优点,扬长避短,将传统块体铺砌结构与人工鱼礁结构相结合,提岀了一种既能满足护岸稳定、生态友好的要求,又能促进商业经济发展的菱形框架型生态护岸结构。
如上所述,现有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岸坡上排布预制块体,块体中间隔布置框架式鱼礁结构,在鱼礁结构后形成“滞留区”,为水生物提供栖息场所。此类护岸将鱼礁与护岸结合,在增加护岸的稳定性的基础上,加强了水体内生态系统的构建。但以上护岸结构主要适合水流流速较低,岸坡较缓的河道,对山区大坡度,高流速河道的适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出一种新型阶梯式鱼礁生态护岸结构,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护岸结构无法满足山区坡度大、高流速河道需求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申请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阶梯式鱼礁生态护岸结构,其设于大坡度土体上,包括:阶梯式土体地基,在所述阶梯式土体地基的最底处设有一凹形槽;混凝土垫层,其填充于所述凹形槽内;土工布层,其覆盖于所述阶梯式土体地基上,所述土工布层的底部覆盖于所述混凝土垫层上;若干鱼礁块体,分别一一对应的放置在每一阶梯式土体地基的阶梯上,且位于所述土工布层上;位于最底层的所述鱼礁块体是位于所述凹形槽内,且该最底层的所述鱼礁块体的前端部抵接所述凹槽内的所述混凝土垫层;所述鱼礁块体位于常水位之下;每一所述鱼礁块体为矩形镂空结构,其内填充有大块石以及耕植土,并保留种植水生植物的空间。
较佳的是,所述鱼礁块体由主流板、迎流板、背流板以及挡土板构成。
较佳的是,所述主流板上设有四个第一过鱼孔,且边缘上设有两个边孔,通过固定件连接上下游相邻的两个鱼礁块体的边孔。
较佳的是,所述迎流板上设有一个第二过鱼孔以及两个第三过鱼孔。
较佳的是,所述背流板上设有两个第二过鱼孔以及两个第一过鱼孔。
较佳的是,所述背流板上的第二过鱼孔与所述迎流板上的第二过鱼孔相互错开。
较佳的是,所述第一过鱼孔孔径为300×400mm,第二过鱼孔孔径为200×200mm,第三过鱼孔孔径为200×300mm;所述边孔尺寸为100×600mm。
较佳的是,所述大块石为直径大于30厘米,厚度大于30厘米。
较佳的是,所述水生植物为苦草、黑藻、植株高大的眼子菜之一或混合,种植密度为20~30丛/m2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手段,本申请的结构能够适用于山区坡度大、高流速河道的地区,不仅能保持岸坡原有功能,保护环境,有助于改善河流生态条件,还可为鱼类提供生存和栖息的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鱼礁块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的新型阶梯型鱼礁生态护岸结构,包括阶梯式土体地基4、混凝土垫层1、土工布层2和鱼礁块体3。在所述阶梯式土体地基4的最底处设有一凹形槽41,所述的混凝土垫层1位于底层鱼礁块体3下方,混凝土垫层1在凹形槽41形成凸块以便抵住底层鱼礁块体3。所述的土工布层2铺设于鱼礁块体3和阶梯式土体地基4接触面。所述的鱼礁块体3为矩形镂空结构,呈阶梯状堆放于护岸上,堆砌高度位于常水位之下。所述鱼礁块体上设有大小不一的镂空孔,底部填充大块石,上部填充耕植土,剩余30cm空间种植水生植物。
参见图2所示,所述鱼礁块体3由主流板31、迎流板32、背流板33以及挡土板34构成。鱼礁块体整体为中空矩形体,底部为中空结构,使得礁体内部与土壤直接相连。所述主流板31上设有四个第一过鱼孔5,且边缘上设有两个边孔6,通过固定件连接上下游相邻的两个鱼礁块体的边孔6,使得上下游的鱼礁块体3形成一个整体。所述迎流板32上设有一个第二过鱼孔7以及两个第三过鱼孔8。所述背流板33上设有两个第二过鱼孔7以及两个第一过鱼孔5。所述背流板33上的第二过鱼孔7与所述迎流板31上的第二过鱼孔7相互错开。鱼礁整体尺寸为2000×1250×1000mm,根据不同鱼类大小在矩形体外表面设置过鱼孔供各种鱼类自由穿梭。所述第一过鱼孔孔径为300×400mm,第二过鱼孔孔径为200×200mm,第三过鱼孔孔径为200×300mm;所述边孔尺寸为100×600mm。鱼礁块体3表面为仿石式花纹,不破坏山体整体美感。
在鱼礁块体3内填充的所述大块石为直径大于30厘米,厚度大于30厘米。所述水生植物为苦草、黑藻、植株高大的眼子菜之一或混合,种植密度为20~30丛/m2
按照设计的鱼礁规格、护坡形式,根据模拟计算,在河道目前超过3m/s的水流下,鱼礁会形成偏向河道中心的水流,经过鱼礁水流分离的作用,会创造出流速小于0.8m/s,可供鱼类栖息生存的背涡流区域。
同时,间隔的空腔的鱼礁块体预留孔会形成低速水流,根据鱼类的趋流性,鱼类会趋流进入鱼礁避险、栖息、产卵,由此鱼礁护坡形成的结构,可为鱼类提供栖息地条件,从而丰富河道生物多样性。
本实用新型将鱼礁结构与内陆护岸工程相结合,适用于山区大坡度、高流速河道的岸坡防护及鱼类保护,镂空的鱼礁块体分离行进水流,在鱼礁块体内部形成滞留区,可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鱼礁块体可预制,可根据护岸型式进行装配,适用性强,缩短施工工期。
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涵盖范围。

Claims (9)

1.一种新型阶梯式鱼礁生态护岸结构,其设于大坡度土体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阶梯式土体地基,在所述阶梯式土体地基的最底处设有一凹形槽;
混凝土垫层,其填充于所述凹形槽内;
土工布层,其覆盖于所述阶梯式土体地基上,所述土工布层的底部覆盖于所述混凝土垫层上;
若干鱼礁块体,分别一一对应的放置在每一阶梯式土体地基的阶梯上,且位于所述土工布层上;位于最底层的所述鱼礁块体是位于所述凹形槽内,且该最底层的所述鱼礁块体的前端部抵接所述凹形槽内的所述混凝土垫层;所述鱼礁块体位于常水位之下;
每一所述鱼礁块体为矩形镂空结构,其内填充有大块石以及耕植土,并保留种植水生植物的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阶梯式鱼礁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鱼礁块体由主流板、迎流板、背流板以及挡土板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阶梯式鱼礁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流板上设有四个第一过鱼孔,且边缘上设有两个边孔,通过固定件连接上下游相邻的两个鱼礁块体的边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阶梯式鱼礁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迎流板上设有一个第二过鱼孔以及两个第三过鱼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阶梯式鱼礁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流板上设有两个第二过鱼孔以及两个第一过鱼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阶梯式鱼礁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流板上的第二过鱼孔与所述迎流板上的第二过鱼孔相互错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阶梯式鱼礁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鱼孔孔径为300×400mm,第二过鱼孔孔径为200×200mm,第三过鱼孔孔径为200×300mm;所述边孔尺寸为100×60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阶梯式鱼礁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块石为直径大于30厘米,厚度大于30厘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阶梯式鱼礁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植物为苦草、黑藻、植株高大的眼子菜之一或混合,种植密度为20~30丛/m2
CN202121130211.9U 2021-05-25 2021-05-25 一种新型阶梯式鱼礁生态护岸结构 Active CN2161083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30211.9U CN216108314U (zh) 2021-05-25 2021-05-25 一种新型阶梯式鱼礁生态护岸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30211.9U CN216108314U (zh) 2021-05-25 2021-05-25 一种新型阶梯式鱼礁生态护岸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08314U true CN216108314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719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130211.9U Active CN216108314U (zh) 2021-05-25 2021-05-25 一种新型阶梯式鱼礁生态护岸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083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60982B (zh) 一种混水海区的大型海藻人工藻场及其构建方法
CN109607802B (zh) 一种浅水河道/小流域生态治理系统
CN113026664B (zh) 一种恢复河道中产粘性卵鱼类栖息地的复合型生态护坡
CN106120651A (zh) 一种柱列式层叠排列生态护岸及其构建方法
CN105000748A (zh) 典型农田面源污染物“点-线-面”综合截控系统
CN102433857A (zh) 具有控制污染及岸体自净功能的生态型人工海岸
CN112154945B (zh) 一种适用于急流产粘沉性卵鱼类产卵场的营造方法
CN216108314U (zh) 一种新型阶梯式鱼礁生态护岸结构
CN210459118U (zh) 一种阶梯式生态护坡堤
CN214677163U (zh) 一种适用于山区河道的装配式鱼礁结构
CN114956341B (zh) 一种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及其构建方法
CN111527916A (zh) 一种抗水流冲击的水生植物种植装置
CN214883385U (zh) 一种城市山区河道生态护岸结构
CN212026136U (zh) 一种生态河道护岸
CN205134272U (zh) 一种新型菱形框架生态护岸结构
CN201033867Y (zh) 生态型混凝土筒体护岸
CN113955856A (zh) 一种用于河道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的人工岛
CN209162751U (zh) 斜坡式生态护岸结构
CN208363031U (zh) 一种带有预制混凝土块生态护坡的排污沟
CN109121529B (zh) 一种北方崩塌河岸带的生态治理方法
CN215252660U (zh) 一种用于硬质堤岸改造的净水型护岸
CN218278271U (zh) 一种吸引野生鸟类栖息的湿地生态边坡
CN217352322U (zh) 一种生态型护面块体
CN108442323A (zh) 一种带有预制混凝土块生态护坡的排污沟
CN216155595U (zh) 立体式生态系统型浮动湿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Deng Baiwang

Inventor after: Zhang Jinhe

Inventor after: Duan Lizha

Inventor after: Lai Jie

Inventor after: Zhu Binbin

Inventor after: Dai Ming

Inventor after: Tang Wei

Inventor before: Deng Baiwa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Jinhe

Inventor before: Duan Lizhi

Inventor before: Lai Jie

Inventor before: Zhu Binbin

Inventor before: Dai Ming

Inventor before: Tang Wei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