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84976U - 叠片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叠片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084976U CN216084976U CN202122020505.2U CN202122020505U CN216084976U CN 216084976 U CN216084976 U CN 216084976U CN 202122020505 U CN202122020505 U CN 202122020505U CN 216084976 U CN216084976 U CN 21608497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le piece
- lamination
- diaphragm
- image information
- positio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叠片装置,包括:定位机构;第一相机,与定位机构间隔设置,并获取极片的第一图像信息;定位机构根据第一图像信息调整极片的位置;叠片机构,包括叠片平台和固定件;叠片平台可沿第一方向往复移动,以牵引并折叠隔膜;固定件活动设于叠片平台上,固定件用于交替固定隔膜沿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端;第二相机,与叠片平台间隔分布,并获取隔膜的第二图像信息以及隔膜和极片的第三图像信息;上料机构,将极片上料至定位机构上,并根据第二图像信息和第三图像信息将极片层叠至隔膜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了叠片后的隔膜对极片的包覆值和极片的对齐度,从而提高了电芯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减缓了电芯出现报废的风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芯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叠片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芯的叠片工艺中,为提高叠片后得到的电芯的质量,通常的方案为:先将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分别移送到定位平台上,定位平台根据工业相机获取的图像信息对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进行定位,然后将定位后的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交替层叠到隔膜上,从而保证电芯的叠片作业。
然而,上述技术方案中,只能够在叠片作业前对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进行位置校准,对于叠片过程中存在的隔膜在叠片平台上发生波动、上料机械臂反复运动累积误差、正极极片和/或负极极片在移送过程中发生真空波动等异常状况,均无法实时监控和进行对应的修正工作;这样,叠片后得到的电芯中,隔膜、正极极片以及负极极片三者中的两两之间的包覆值、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的对齐度均难以得到保证,从而不可避免地存在隔膜包覆不良和极片对齐度差导致电芯质量差甚至出现报废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叠片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隔膜包覆不良和极片对齐度差导致电芯质量差甚至出现报废风险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了一种叠片装置,包括:
定位机构,用于承托极片;
第一相机,与定位机构间隔设置,并被配置为获取极片的第一图像信息;定位机构被配置为根据第一图像信息调整极片的位置,并定位极片;
叠片机构,包括叠片平台和固定件;叠片平台沿第一方向往复移动设置,以牵引并折叠隔膜;固定件活动设于叠片平台上,固定件用于交替固定隔膜沿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端,且固定件还用于固定叠片平台上的极片;
第二相机,与叠片平台间隔分布,并被配置为获取叠片平台上的隔膜的第二图像信息以及隔膜和极片的第三图像信息;
上料机构,被配置为将极片上料至定位机构上,并根据第二图像信息和第三图像信息将定位后的极片层叠至隔膜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料机构先将极片上料至定位机构上,定位机构根据第一相机获取的第一图像信息驱动极片活动,以实现极片在叠片作业前的定位,第二相机在叠片作业前获取隔膜的第二图像信息,这样,在叠片作业前,极片的定位和隔膜的第二图像信息,以及第二相机获取的上一层隔膜对极片的包覆情况的第三图像信息,使得定位机构上的极片和叠片平台上的隔膜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位置关系,则上料机构能够根据该位置关系准确地将定位后的极片层叠至叠片平台的隔膜上,以实现电芯的叠片工艺,从而保证了叠片后的极片和隔膜的位置关系;并且,在叠片作业后,第二相机获取隔膜和极片的第三图像信息,以获取叠片后的隔膜和极片的具体位置关系,从而有助于后续对叠片作业的修正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理解的,有助于后续对上料机构的修正作业,使得上料机构后续根据第三图像信息将极片层叠至隔膜上。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叠片装置,保证了叠片后的隔膜对极片的包覆值和极片的对齐度,从而提高了电芯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减缓了电芯出现报废的风险。
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位机构、第一相机以及上料机构均设置为两个;两个定位机构被配置为分别定位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两个第一相机被配置为分别获取两个定位机构的第一图像信息;两个上料机构被配置为分别将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上料至两个定位机构上,并将定位后的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交替层叠至隔膜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在电芯的叠片作业过程中,正极极片的定位作业和负极极片的定位作业可以同时进行,且两个上料机构交替将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层叠至叠片平台的隔膜上,提高了叠片装置的叠片作业的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位机构包括旋转驱动器和用以定位极片的定位平台,定位平台设于旋转驱动器的输出端,以带动极片绕第二方向旋转预设角度;
上料机构被配置为分别沿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移动,以将定位后的极片沿第二方向层叠至隔膜上;
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得隔膜和极片沿长度方向上的中轴线重合,且隔膜和极片沿宽度方向上的中轴线重合,从而保证隔膜对极片的包覆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位平台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一吸附孔,第一吸附孔开设于定位平台用以定位极片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了极片在定位平台上的位置稳定,有助于提高极片在定位平台上的定位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件设置为两组,两组固定件活动设于叠片平台沿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端,以交替固定隔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小了各组固定件在交替固定隔膜时的移动行程,使得隔膜或者沿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端能够快速地实现交替固定,提高了叠片装置的叠片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叠片平台包括支撑部和设于支撑部上的叠片部,支撑部沿第一方向往复移动设置,以在移动时供隔膜折叠于叠片部上;
固定件为夹指,夹指交替夹持叠片部沿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端,以交替固定隔膜沿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了隔膜和极片的固定牢靠性,进一步减缓隔膜和/或极片的边角发生翻折、弯曲等现象,进一步保证了隔膜对极片的包覆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叠片装置在使用状态下,第一相机设于定位机构的上方,且第二相机设于叠片平台的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一相机能够更加直观、准确地获取第一图像信息,且第二相机能够更加直观、准确地获取第二图像信息和第三图像信息,有助于保证隔膜对极片的包覆值和后续的修正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料机构包括第一机械臂和第二机械臂,第一机械臂被配置为将极片上料至定位机构上,第二机械臂被配置为将定位后的极片层叠至隔膜上;
或者,上料机构包括第三机械臂,第三机械臂被配置为将极片上料至定位机构上,并将定位后的极片层叠至隔膜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机械臂的上料作业和第二机械臂的叠片作业可同时进行,提高了叠片装置的叠片作业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料机构包括第一机械臂和第二机械臂;
上料机构还包括运动架、第一固定架以及第二固定架;运动架沿第三方向移动设置,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沿第三方向间隔分布于第一固定架上;第一机械臂沿第二方向移动设于第一固定架上;第二机械臂分别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移动设于第二固定架上;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一机械臂和第二机械臂在第三方向上同步移动,防止第一机械臂和第二机械臂出现干涉的现象,保证了叠片作业的顺利进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机械臂、第二机械臂以及第三机械臂三者的至少一者的输出端设有吸附板,吸附板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二吸附孔,第二吸附孔开设于吸附板用以接触极片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极片在移送时,减小了第一机械臂和/或第二机械臂对极片的挤压,从而实现对极片的保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叠片装置的立体结构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叠片装置的立体结构图二;
图3为图1提供的叠片装置的俯视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定位机构;101-第一吸附孔;11-旋转驱动器;12-定位平台;20-第一相机;30-叠片机构;31-叠片平台;311-叠片部;312-支撑部;32-固定件;40-第二相机;50-上料机构;51-第一机械臂;511-第一吸附板;52-第二机械臂;521-第二吸附板;53-运动架;54-第一固定架;55-第二固定架;60-机架;70-储料仓;80-隔膜放卷机构;90-极片;90a-正极极片;90b-负极极片;100-隔膜;y-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x-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叠片装置主要用于进行叠片作业,以将隔膜100和极片90堆叠形成电芯;这里的极片90包括正极极片90a和负极极片90b;可以理解的,电芯的叠片顺序为:隔膜100、负极极片90b、隔膜100、正极极片90a、隔膜100、负极极片90b……,以此类推。
该叠片装置包括定位机构10、第一相机20、叠片机构30、第二相机40以及上料机构50;其中,可选的,为保证叠片装置的紧凑性,叠片装置还包括机架60,定位机构10、第一相机20、叠片机构30、第二相机40以及上料机构50均设于机架60上。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定位机构10用于承托极片90。第一相机20与定位机构10间隔设置,且第一相机20并被配置为对定位机构10上的极片90进行摄像,以获取定位机构10上的极片90的第一图像信息。定位机构10被配置为根据第一图像信息驱动极片90活动,以调整极片90的位置,从而实现定位机构10上的极片90的定位,有助于定位机构10上的极片90与叠片平台31上的隔膜100之间建立准确的位置关系。叠片机构30包括叠片平台31和固定件32;叠片平台31沿第一方向y往复移动设置,以在叠片平台31沿第一方向y往复移动时牵引并折叠隔膜100,从而在折叠后形成多层隔膜100;固定件32活动设于叠片平台31上,并在叠片平台31沿第一方向y移动时交替固定隔膜100沿第一方向y上的两侧端,保证隔膜100的折叠作业。固定件32还可固定叠片平台31上的极片90,则当隔膜100上层叠有极片90时,固定件32交替固定隔膜100和极片90沿第一方向y上的两侧端,以保证后续隔膜100的折叠作业以及隔膜100和极片90的固定。第二相机40与叠片平台31间隔分布,且第二相机40被配置为对叠片平台31上的隔膜100进行摄像,以获取隔膜100的第二图像信息;并且,第二相机40还被配置为对叠片平台31上的隔膜100和极片90进行摄像,以获取隔膜100和极片90的第三图像信息。上料机构50被配置为将存储在外部的储料仓70上的极片90上料至定位机构10上,并在极片90定位后根据第二图像信息和第三图像信息将通过定位机构10定位后的极片90层叠至叠片平台31上的隔膜100上。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第一方向y为前后方向,则固定件32交替将隔膜100的前侧端和后侧端分别固定在叠片平台31上,或者,固定件32交替将隔膜100和极片90的前侧端和后侧端分别固定在叠片平台31上。
本实施例中,叠片装置的工作原理为:人工或机械手牵引出卷绕在外部的隔膜放卷机构80上的隔膜100,固定件32先将隔膜100的前侧端或者将隔膜100的前侧端和后侧端固定在叠片平台31上,此时位于叠片平台31上的隔膜100为第一层隔膜100;上料机构50将外部的储料仓70内的第一片负极极片90b上料至定位机构10上,第一相机20获取第一片负极极片90b的第一图像信息,定位机构10根据第一图像信息驱动第一片负极极片90b活动,以调整第一片负极极片90b的位置,也即是实现第一片负极极片90b的定位;第二相机40获取叠片平台31上的第一层隔膜100的第二图像信息,上料机构50基于第一图像信息和第二图像信息获取其需移送的预设轨迹,并将定位机构10上完成定位后的第一片负极极片90b按照预设轨迹层叠至叠片平台31的第一层隔膜100上,实现第一片负极极片90b的叠片作业;此时,第二相机40获取第一层隔膜100和第一片负极极片90b的第三图像信息,有助于下次叠片时上料机构50基于第一图像信息、第二图像信息以及第三图像信息层叠极片90;然后,固定件32松开第一层隔膜100,并将第一层隔膜100和第一片负极极片90b的后侧端固定在叠片平台31上,此时,叠片平台31向后侧移动,以牵引隔膜放卷机构80上的隔膜100,使得隔膜100沿着固定件32的后侧端边缘折叠,此时折叠在叠片平台31最上层的隔膜100为第二层隔膜100。参考第一片负极极片90b从储料仓70经过定位机构10后层叠至第一层隔膜100上的具体操作,上料机构50将第一片正极极片90a从储料仓70上料至定位机构10上,并基于第一片正极极片90a的第一图像信息、第二层隔膜100的第二图像信息以及第一片负极极片90b和第一层隔膜100的包覆情况的第三图像信息,将在定位机构10上定位后的第一片正极极片90a层叠至叠片平台31的第二层隔膜100上,以实现第一片正极极片90a的叠片作业,且第二相机40获取第二层隔膜100和第一片正极极片90a的第三图像信息;然后,固定件32松开第一片负极极片90b和第一层隔膜100,并将第二层隔膜100和第一片正极极片90a的前侧端固定在叠片平台31上,此时,叠片平台31向前侧移动,以牵引隔膜放卷机构80上的隔膜100,使得隔膜100沿着固定件32的前侧端边缘折叠,此时折叠在叠片平台31最上层的隔膜100为第三层隔膜100。然后,上料机构50将第二片负极极片90b层叠至第三层隔膜100上……,依次类推,直至多个正极极片90a、多个负极极片90b交替层叠至隔膜100上,实现电芯的叠片作业。其中,上述工作原理中的多个步骤的前后顺序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求选定,甚至,在条件允许时,上述的部分步骤也可同时进行。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料机构50根据第二图像信息和第三图像信息将定位后的极片90层叠至隔膜100上,可以理解的,上料机构50基于第一图像信息、第二图像信息以及第三图像信息将定位机构10上的极片90移送至叠片平台31的隔膜100上。其中,第一图像信息为极片90在定位机构10上的具体位置信息,第二图像信息为隔膜100在叠片平台31上的具体位置信息,第三图像信息为隔膜100对极片90的包覆情况,第一图像信息、第二图像信息以及第三图像信息的获取,使得在定位机构10上定位后的极片90的位置和隔膜100在叠片平台31上的位置之间形成了稳定的位置关系,在叠片作业前,上料机构50根据该位置关系能够获取其移送极片90的预设轨迹,如此,在上料机构50基于第一图像信息、第二图像信息以及第三图像信息将定位机构10上的极片90按照预设轨迹移送至叠片平台31上的隔膜100后,能够保证极片90和隔膜100之间的包覆值和极片90对齐度,从而保证电芯的质量。
还需要说明的是,叠片平台31最上层的隔膜100上具有极片90时,第二相机40获取叠片平台31上的最上层的隔膜100和极片90的第三图像信息,以分别获取最上层的隔膜100和极片90的具体位置,从而获取最上层的隔膜100对极片90的包覆值;这样,通过第三图像信息,能够获取各极片90的具体位置和各隔膜100的具体位置,从而获取各层隔膜100对各片极片90的包覆值,也即是能够获取隔膜100对各正极极片90a、对各负极极片90b的包覆值;并且,通过各正极极片90a和各负极极片90b的具体位置,还能够获取负极极片90b对正极极片90a的包覆值;此外,在多个正极极片90a、多个负极极片90b以及隔膜100堆叠形成电芯后,通过各正极极片90a和各负极极片90b的具体位置,能够获取电芯的极片90对齐度。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隔膜100对正极极片90a和/或负极极片90b的包覆值、负极极片90b对正极极片90a的包覆值、正极极片90a的对齐度、负极极片90b的对齐度等数据中的任意一个数据出现偏差时,还可根据具体的偏差情况,调整上料机构50的运动路径、定位机构10的活动路径等,以实现叠片装置的叠片作业的修正工作,保证后续电芯的叠片作业的顺利进行。且可选地,定位机构10、第一相机20、叠片平台31、第二相机40以及上料机构50通过工控系统实现电性连接,这样,通过在工控系统上修改对应的工作数据,能够实现对叠片装置的叠片作业的修正工作。
可选地,叠片装置上设有报警装置,在隔膜100对正极极片90a和/或负极极片90b的包覆值、负极极片90b对正极极片90a的包覆值、正极极片90a的对齐度、负极极片90b的对齐度等数据中的任意一个数据出现偏差时,报警装置发出报警,提示人们进行对叠片装置进行修正工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料机构50先将极片90上料至定位机构10上,定位机构10根据第一相机20获取的第一图像信息驱动极片90活动,以实现极片90在叠片作业前的定位,第二相机40在叠片作业前获取隔膜100的第二图像信息,这样,在叠片作业前,极片90的定位信息、隔膜100的第二图像信息、以及第二相机40获取的上一层隔膜100对极片90的包覆情况的第三图像信息,使得定位机构10上的极片90和叠片平台31上的隔膜100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位置关系,则上料机构50能够根据该位置关系准确地将定位后的极片90层叠至叠片平台31的隔膜100上,以实现电芯的叠片工艺,从而保证了叠片后的极片90和隔膜100的位置关系;并且,在叠片作业后,第二相机40获取隔膜100和极片90的第三图像信息,以获取叠片后的隔膜100和极片90的具体位置关系,从而有助于后续对叠片作业的修正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理解的,有助于后续对上料机构50的修正作业,使得上料机构50后续根据第三图像信息将极片90层叠至隔膜100上。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叠片装置,保证了叠片后的极片90和隔膜100的位置关系,也即是保证了叠片后的隔膜100对极片90的包覆值和极片90的对齐度,从而提高了电芯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减缓了电芯出现报废的风险,这样,也减少了报废的电芯,降低了电芯的成本。
此外,通过获取极片90的具体位置,还能够获取正极极片90a对负极极片90b的包覆值,解决了采用X光来计算相邻正极极片90a和负极极片90b的包覆情况时,由于正极极片90a和/后负极极片90b发生弯折、弯曲等现象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的技术问题;并且,固定件32的设置,使得极片90和隔膜100的侧端都实现牢靠固定,避免极片90和/或隔膜100的边角发生翻折、弯曲等现象,进一步保证了隔膜100对极片90的包覆值,以进一步保证了电芯的质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定位机构10、第一相机20以及上料机构50均设置为两个。两个定位机构10间隔设置,并被配置为分别定位正极极片90a和负极极片90b;两个第一相机20间隔设置,并被配置为分别获取两个定位机构10的第一图像信息;两个上料机构50间隔设置,并被配置为分别将正极极片90a和负极极片90b上料至两个定位机构10上,且将定位后的正极极片90a和负极极片90b交替层叠至隔膜100上。
需要说明的是,工作时,其中一个上料机构50将负极极片90b上料至其中一个定位机构10上,其中一个第一相机20获取该定位机构10上的负极极片90b的第一图像信息,该定位机构10基于该第一图像信息驱动负极极片90b活动,实现负极极片90b的定位作业;该上料机构50还基于第一图像信息、第二图像信息以及第三图像信息将定位后的负极极片90b层叠至叠片平台31的隔膜100上,实现负极极片90b的叠片作业。另一个上料机构50将正极极片90a上料至另一个定位机构10上,另一个第一相机20获取该定位机构10上的正极极片90a的第一图像信息,该定位机构10基于该第一图像信息驱动正极极片90a活动,实现正极极片90a的定位作业;该上料机构50还基于第一图像信息、第二图像信息以及第三图像信息将定位后的负极极片90b层叠至叠片平台31的隔膜100上,实现正极极片90a的叠片作业。
这样,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在电芯的叠片作业过程中,正极极片90a的定位作业和负极极片90b的定位作业可以同时进行,且两个上料机构50交替将正极极片90a和负极极片90b层叠至叠片平台31的隔膜100上,提高了叠片装置的叠片作业的效率;并且,正极极片90a和负极极片90b的定位作业、叠片作业都是分开进行的,减缓了叠片过程中出现正极极片90a和负极极片90b混淆的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定位机构10包括旋转驱动器11和定位平台12,定位平台12用以定位极片90;定位平台12设于旋转驱动器11的输出端,以在旋转驱动器11的驱动下带动极片90绕平行于第二方向z的轴线旋转预设角度,从而实现极片90的位置调整。上料机构50被配置为分别沿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以及第三方向x移动,以将定位后的极片90沿第二方向z层叠至叠片平台31的隔膜100上。其中,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以及第三方向x两两相互垂直,这里的垂直为基本垂直,可以理解的,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可存在一定的偏差。
如图1和图2所述,在叠片装置的正常使用状态下,第一方向y为前后方向,第二方向z为上下方向,第三方向x为左右方向;其中,当极片90层叠至隔膜100上时,第一方向y为极片90和折叠在叠片平台31上的隔膜100的宽度方向,第三方向x为极片90和折叠在叠片平台31上的隔膜100长度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相机20获取极片90的第一图像信息,旋转驱动器11根据第一图像信息驱动定位平台12旋转预设角度,使得定位平台12上的极片90旋转预设角度,从而使得极片90在长度方向上的中轴线与折叠于叠片平台31上的隔膜1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轴线平行,有助于上料机构50后续的精准叠片作业;其中,基于第一图像信息,能够获取极片90在定位平台12上的其中三边的具体位置。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相机40获取隔膜100叠片前的三边的具体位置,如此,第一图像信息、第二图像信息以及关于上一层隔膜100对上一片极片90的包覆情况的第三图像信息,使得隔膜100和极片90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位置关系,这样,能够精准获取上料机构50分别在第一方向y和第三方向x上的所需移送距离,使得在上料机构50将极片90移送至隔膜100上时,保证隔膜100沿宽度方向上的中轴线与极片9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轴线重合,且隔膜100在长度方向上的中轴线与极片90在长度方向上的中轴线重合,保证极片90的移送位置,以保证隔膜100对极片90的包覆值。此外,在极片90上料至隔膜100上后,第二相机40通过极片90和隔膜100的第三图像信息,获取隔膜100的侧端和极片90的侧端分别在第一方向y和第三方向x上的距离,从而获取隔膜100对极片90的包覆值。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定位平台12先驱动极片90绕第二方向z旋转预设角度,上料机构50被配置为分别沿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以及第三方向x移动,则上料机构50基于第一图像信息、第二图像信息以及第三图像信息移送极片90时,能够使得隔膜100和极片90沿长度方向上的中轴线重合,且隔膜100和极片90沿宽度方向上的中轴线重合,从而保证隔膜100对极片90的包覆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定位平台12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一吸附孔101,第一吸附孔101开设于定位平台12用以定位极片90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上料机构50将极片90上料至定位平台12上时,外部的负压装置通过第一吸附孔101吸附定位平台12上的极片90,保证极片90在定位平台12上的位置稳定,有助于提高极片90在定位平台12上的定位效果,从而有助于提高定位平台12上的极片90和叠片平台31上的隔膜100之间建立的位置关系的准确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固定件32设置为两组,两组固定件32活动设于叠片平台31沿第一方向y上的两侧端,以交替固定隔膜100。
可以理解的,两组固定件32活动设于叠片平台31的前侧端和后侧端,以交替固定隔膜100的前侧端和后侧端;并且,在叠片平台31的隔膜100上层叠有极片90时,两组固定件32交替固定隔膜100和极片90的前侧端或后侧端。这样,在需要固定隔膜100或者固定隔膜100和极片90的前侧端时,位于叠片平台31前侧端的固定件32进行固定工作;在固定隔膜100或者固定隔膜100和极片90的后侧端时,位于叠片平台31后侧端的固定件32进行固定工作;从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小了各组固定件32在交替固定隔膜100时的移动行程,使得隔膜100沿第一方向y上的两侧端能够快速地实现交替固定,提高了叠片装置的叠片效率;相应的,减小了各组固定件32在交替固定隔膜100和极片90时的移动形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叠片平台31包括支撑部312和叠片部311,叠片部311设于支撑部312上;支撑部312沿第一方向y往复移动设置,以在移动时供隔膜100折叠于叠片部311上。可以理解的,叠片部311在支撑部312的带动下沿第一方向y往复移动,叠片部311在移动时牵引出隔膜100,并使得隔膜100折叠在叠片部311上。
固定件32设置为夹指,夹指交替夹持叠片部311沿第一方向y上的两侧端,以交替固定隔膜100沿第一方向y上的两侧端。可以理解的,夹指夹持叠片部311和隔膜100,以实现隔膜100在叠片部311上的固定;当然,在叠片部311上的隔膜100层叠有极片90时,夹指夹持叠片部311、隔膜100以及极片90,以实现隔膜100和极片90在叠片部311上的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夹指采用夹持的方式实现隔膜100在叠片部311上的固定或者实现隔膜100和极片90在叠片部311上的固定,保证了隔膜100的固定牢靠性,同时也保证了或者隔膜100和极片90的固定牢靠性,从而进一步减缓隔膜100和/或极片90的边角发生翻折、弯曲等现象,进一步保证了隔膜100对极片90的包覆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叠片装置在使用状态下,第一相机20设于定位机构10的上方,且第二相机40设于叠片平台31的上方。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相机20设于定位机构10的定位平台12的上方,使得第一相机20能够更加准确、直观地获取定位机构10上的极片90的第一图像信息,也即是更加直观、准确地获取极片90分别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具体位置。其一,有助于确认极片90在长度方向上的中轴线是否与折叠于叠片平台31上的隔膜100在长度方向上的中轴线平行;其二,有助于定位平台12上的极片90和叠片平台31上的隔膜100之间建立更加准确的位置关系。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相机40设于叠片平台31的上方,一方面,使得第二相机40能够更加准确、直观地获取叠片平台31上的隔膜100的第二图像信息,也即是更加直观、准确地获取隔膜100分别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具体位置,从而有助于定位平台12上的极片90和叠片平台31之间的隔膜100之间建立更加准确地位置关系,使得当极片90移送至隔膜100上时,能够保证隔膜100和极片90沿长度方向上的中轴线重合,且保证隔膜100和极片90沿宽度方向上的中轴线重合,以保证隔膜100对极片90的包覆值;另一方面,在极片90移送至隔膜100上后,第二相机40能够更加直观、准确地获取第三图像信息,以更加直观、准确地获取极片90和隔膜100的具体位置关系,从而得到极片90对隔膜100的包覆情况,有助于后续的修正工作的顺利进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一相机20能够更加直观、准确地获取第一图像信息,且第二相机40能够更加直观、准确地获取第二图像信息和第三图像信息,有助于保证隔膜100对极片90的包覆值和后续的修正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上料机构50包括第一机械臂51和第二机械臂52,第一机械臂51被配置为将极片90上料至定位机构10上,第二机械臂52被配置为将定位后的极片90层叠至隔膜100上。需要说明的是,进行叠片作业时,第一机械臂51将极片90上料至定位机构10的定位平台12上,实现该极片90的定位,第二机械臂52将定位平台12上的极片90层叠至隔膜100上;这样,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机械臂51的上料作业和第二机械臂52的叠片作业可同时进行,提高了叠片装置的叠片作业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上料机构50还包括运动架53、第一固定架54以及第二固定架55;运动架53沿第三方向x移动设置,第一固定架54和第二固定架55沿第三方向x间隔分布于第一固定架54上;第一机械臂51沿第二方向z移动设于第一固定架54上;第二机械臂52分别沿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z移动设于第二固定架55上。可以理解的,运动架53沿第三方向x移动时,第一机械臂51和第二机械臂52均在运动架53的带动下沿第三方向x同时移动。
其中,第一方向y为前后方向,第二方向z为上下方向,第三方向x为左右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工作时,第一机械臂51在第一固定架54上向下移动,以抓取外部的储料仓70内的极片90,并向上移动复位,此时,第二机械臂52在第二固定架55上向下移动,以抓取定位平台12上的定位后的极片90并向上复位;然后,运动架53向左移动,使得第一机械臂51和第二机械臂52同时向左移动,然后,第一机械臂51向下移动,以将极片90定位在定位平台12上,且第二机械臂52将定位后的极片90层叠在隔膜100上,并且,第二机械臂52还可相对于第二固定架55沿前后方向移动,以调整极片90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最后,运动架53向右移动,以同时带动第一机械臂51和第二机械臂52复位。
因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一机械臂51和第二机械臂52在第三方向x上同步移动,防止第一机械臂51和第二机械臂52出现干涉的现象,保证了叠片作业的顺利进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机械臂51、第二机械臂52以及第三机械臂三者的至少一者的输出端设有吸附板,吸附板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二吸附孔,第二吸附孔开设于吸附板用以接触极片90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机械臂51上设有上述的吸附板,该吸附板为第一吸附板511,第一吸附板511的底侧设有第二吸附孔,使得第一机械臂51通过第一吸附板511吸附极片90的方式来移送极片90;且可选地,第二机械臂52上设有上述的吸附板,该吸附板为第二吸附板521,第二吸附板521的底侧设有第二吸附孔,使得第二机械臂52通过第二吸附板521吸附极片90的方式来移送极片90。因此,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极片90在移送时,减小了第一机械臂51和/或第二机械臂52对极片90的挤压,从而实现对极片90的保护。
如图1和图2所示,基于上述构思,本实施例中,叠片装置的工作原理为:固定件32将隔膜100固定在叠片平台31上,此时最上层的隔膜100为第一层隔膜100;其中一个第一机械臂51将第一片负极极片90b上料至其中一个定位平台12上,其中一个第一相机20获取第一片负极极片90b的第一图像信息,该定位平台12根据该第一相机20的第一图像信息驱动第一片负极极片90b旋转预设角度,实现第一片负极极片90b的定位,使得第一片负极极片90b在长度方向上的中轴线与第一层隔膜100在长度方向上的中轴线平行;第二相机40获取第一层隔膜100的第二图像信息,其中一个第二机械臂52根据第一图像信息和第二图像信息获取其分别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所需移动的距离,然后将第一片负极极片90b层叠至第一层隔膜100上,实现第一片负极极片90b的叠片作业,使得第一片负极极片90b在长度方向上的中轴线与第一层隔膜100在长度方向上的中轴线重合,且第一片负极极片90b在宽度方向上的中轴线与第一层隔膜10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轴线重合;该第二相机40还获取第一片负极极片90b和第一层隔膜100的包覆值;然后,叠片平台31向后移动,使得隔膜100绕固定件32的后侧端折叠,形成第二层隔膜100。
另一个第一机械臂51将第一片正极极片90a上料至另一个定位平台12上,另一个第一相机20获取第一片正极片90的第一图像信息,该定位平台12根据该第一相机20的第一图像信息驱动第一片正极极片90a旋转预设角度,第二相机40获取第二层隔膜100的第二图像信息,另一个第二机械臂52根据第一图像信息、第二图像信息以及第一层隔膜100对第一片负极极片90b的包覆情况的第三图像信息,将第一片正极极片90a层叠至第二层隔膜100上,且第二相机40获取第二层隔膜100和第一片正极极片90a的第三图像信息;然后,叠片平台31向前移动,以折叠形成第三层隔膜100,然后交替层叠第二片负极极片90b、第二片正极极片90a……依次类推,最终实现电芯的叠片作业;其中,正极极片90a和负极极片90b的上料、定位以及叠片操作均相同。其中,上述工作原理中的多个步骤的前后顺序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求选定,甚至,在条件允许时,上述的部分步骤也可同时进行。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大体相同,区别仅在于:定位机构10、第一相机20以及上料机构50均设置为一个;定位机构10交替定位负极极片90b和正极极片90a,第一相机20交替获取正极极片90a和负极极片90b的第一图像信息,且上料机构50交替上料正极极片90a和负极极片90b。需要说明的是,进行叠片作业时,上料机构50先将负极极片90b上料至定位机构10上,第一相机20获取负极极片90b的第一图像信息,定位机构10根据第一图像信息调整负极极片90b的位置,上料机构50根据第一图像信息、第二图像信息以及第三图像信息将定位后的负极极片90b层叠至隔膜100上;然后,上料机构50将正极极片90a上料至定位机构10上,第一相机20获取正极极片90a的第一图像信息,定位机构10根据第一图像信息调整正极极片90a的位置,上料机构50根据第一图像信息、第二图像信息以及第三图像信息将定位后的正极极片90a层叠至隔膜100上。可以理解的,定位机构10、第一相机20以及上料机构50均设置为一个,有助于减小叠片装置的体积和占地面积。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一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大体相同,区别仅在于:上料机构50不包括第一机械臂51和第二机械臂52,而是包括第三机械臂,第三机械臂被配置为将极片90上料至定位机构10上,并将定位后的极片90层叠至隔膜100上。需要说明的是工作时,第三机械臂先将外部的储料仓70内的极片90上料至定位平台12上,在极片90完成定位后,第三机械臂将定位后的极片90层叠至隔膜100上。
可选的,第三机械臂上设有吸附板,该吸附板为第三吸附板,第三吸附板上开设有第二吸附孔,则第三机械臂通过第三吸附板吸附极片90的方式来移送极片90,保证对极片90的保护。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一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位机构,用于承托极片;
第一相机,与所述定位机构间隔设置,并被配置为获取所述极片的第一图像信息;所述定位机构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图像信息调整所述极片的位置,并定位所述极片;
叠片机构,包括叠片平台和固定件;所述叠片平台可沿第一方向往复移动,以牵引并折叠隔膜;所述固定件活动设于所述叠片平台上,所述固定件用于交替固定所述隔膜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端,且所述固定件还用于固定所述叠片平台上的所述极片;
第二相机,与所述叠片平台间隔分布,并被配置为获取所述叠片平台上的所述隔膜的第二图像信息以及所述隔膜和所述极片的第三图像信息;
上料机构,被配置为将所述极片上料至所述定位机构上,并根据所述第二图像信息和所述第三图像信息将定位后的所述极片层叠至所述隔膜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所述第一相机以及所述上料机构均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定位机构被配置为分别定位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两个所述第一相机被配置为分别获取两个所述定位机构的所述第一图像信息;两个所述上料机构被配置为分别将所述正极极片和所述负极极片上料至两个所述定位机构上,并将定位后的所述正极极片和所述负极极片交替层叠至所述隔膜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包括旋转驱动器和用以定位所述极片的定位平台,所述定位平台设于所述旋转驱动器的输出端,以带动所述极片绕第二方向旋转预设角度;
所述上料机构被配置为分别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移动,以将定位后的所述极片沿所述第二方向层叠至所述隔膜上;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平台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一吸附孔,所述第一吸附孔开设于所述定位平台用以定位所述极片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设置为两组,两组所述固定件活动设于所述叠片平台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端,以交替固定所述隔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叠片平台包括支撑部和设于所述支撑部上的叠片部,所述支撑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移动设置,以在移动时供所述隔膜折叠于所述叠片部上;
所述固定件为夹指,所述夹指交替夹持所述叠片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端,以交替固定所述隔膜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端。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叠片装置在使用状态下,所述第一相机设于所述定位机构的上方,且所述第二相机设于所述叠片平台的上方。
8.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机构包括第一机械臂和第二机械臂,所述第一机械臂被配置为将所述极片上料至所述定位机构上,所述第二机械臂被配置为将定位后的所述极片层叠至所述隔膜上;
或者,所述上料机构包括第三机械臂,所述第三机械臂被配置为将所述极片上料至所述定位机构上,并将定位后的所述极片层叠至所述隔膜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机构包括所述第一机械臂和所述第二机械臂;
所述上料机构还包括运动架、第一固定架以及第二固定架;所述运动架沿第三方向移动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架和所述第二固定架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分布于所述第一固定架上;所述第一机械臂沿第二方向移动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架上;所述第二机械臂分别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移动设于所述第二固定架上;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械臂、所述第二机械臂以及所述第三机械臂三者的至少一者的输出端设有吸附板,所述吸附板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二吸附孔,所述第二吸附孔开设于所述吸附板用以接触所述极片的一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020505.2U CN216084976U (zh) | 2021-08-25 | 2021-08-25 | 叠片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020505.2U CN216084976U (zh) | 2021-08-25 | 2021-08-25 | 叠片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084976U true CN216084976U (zh) | 2022-03-18 |
Family
ID=80672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020505.2U Active CN216084976U (zh) | 2021-08-25 | 2021-08-25 | 叠片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084976U (zh) |
-
2021
- 2021-08-25 CN CN202122020505.2U patent/CN21608497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696428B1 (en) | Lamination device and lamination method | |
EP2696421B1 (en) | Stacking device and stacking method | |
KR102255705B1 (ko) | 셀적층 및 열압착 장치, 및 셀적층 및 열압착 방법 | |
KR20210098538A (ko) | 이차전지의 셀 스택 제조장치 | |
JP2017016946A (ja) | 積層型電池の製造装置 | |
KR20220020192A (ko) | 리튬 배터리 셀의 멀티 플레이트 적층 장치 및 적층 방법 | |
KR20150001725A (ko) | 적층 장치 및 방법 | |
EP2569816A1 (en) | Produ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 |
KR20140003607A (ko) | 적층 시스템 | |
CN212725406U (zh) | 一种叠片装置和切叠一体机 | |
JP6702079B2 (ja) | 積層電極製造装置及び積層電極製造方法 | |
KR102517823B1 (ko) | 지그재그형 이차전지의 극판 고속 적층 장치 | |
KR20180012000A (ko) | 분리막 커팅 장치 및 분리막 커팅 방법 | |
KR102191183B1 (ko) | 2차 전지 제조 방법 | |
CN216084976U (zh) | 叠片装置 | |
KR102586960B1 (ko) | 이차전지 전극조립체의 단면 전극 스택용 분리막 핸들링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차전지 전극조립체 제조 방법 | |
JP6824590B2 (ja) | 積層型電池の製造装置 | |
CN114583285B (zh) | 一种锂电池高速双工位叠片机 | |
KR20220169706A (ko) | 위치 가변 피앤피 유닛과 가이드 롤러 요동 운동에 의한 전지용 극판 적층 시스템 및 극판 적층 방법 | |
CN113903972A (zh) | 电芯叠放设备及方法 | |
CN112615060A (zh) | 一种叠片电芯的叠片方法 | |
CN217768474U (zh) | 一种叠片装置及叠片机 | |
KR102561952B1 (ko) | 지그재그 적층형 이차전지 제조 장치 | |
CN216213616U (zh) | 电芯叠放设备 | |
CN217768475U (zh) | 一种叠片装置及叠片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