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62619U - 一种油吸收塔尾气回收利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油吸收塔尾气回收利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62619U
CN216062619U CN202122149055.7U CN202122149055U CN216062619U CN 216062619 U CN216062619 U CN 216062619U CN 202122149055 U CN202122149055 U CN 202122149055U CN 216062619 U CN216062619 U CN 2160626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il gas
volute
absorption tower
oil absorption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14905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振江
张伟
赵艳
曹博雅
田涛
阎伟华
彭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ucheng Clean Energy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ucheng Clean Energy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ucheng Clean Energy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Pucheng Clean Energy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14905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626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626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626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Gas Separation By Ab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吸收塔尾气回收利用装置,包括与油吸收塔尾气出气端连接的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包括:壳体,上端设有冷却液入口,下端设有冷却液出口,左端设有尾气入口,右端设有尾气出口;上蜗壳,设置在壳体内部上方且与冷却液入口通过第一密封轴承连接,上蜗壳的下表面设有多个呈螺旋状排列的第一导流翅片;下蜗壳,设置在壳体内部下方,却与冷却液出口通过第二密封轴承连接,下蜗壳的上表面设有多个呈螺旋状排列的第二导流翅片;连通轴,设置在上蜗壳与下蜗壳中轴线上并连通上蜗壳与下蜗壳。总之,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新颖、使用方便、热交换效率高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油吸收塔尾气回收利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尾气回收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油吸收塔尾气回收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甲醇制烯烃技术已经实现工业化,开辟了由煤炭或天然气生产基础有机化工原料的新工艺路线。在制备过程中,制备装置会产生油吸收塔尾气,油吸收塔尾气中含有C3及C3烯烃类物质,油吸收塔尾气通常是收集起来与甲烷尾气作为燃料被烧掉,造成了极大地浪费,并且由于油吸收塔尾气含有大量热量,在进行回收利用之前首先应该对其中的热量进行回收,现有技术中的热交换器热交换效率不够理想,所以,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油吸收塔尾气回收利用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吸收塔尾气回收利用装置,可以提高热交换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油吸收塔尾气回收利用装置,包括与油吸收塔尾气出气端连接的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包括:
壳体,上端设有冷却液入口,下端设有冷却液出口,左端设有尾气入口,右端设有尾气出口;
上蜗壳,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上方且与所述冷却液入口通过第一密封轴承连接,所述上蜗壳的下表面设有多个呈螺旋状排列的第一导流翅片;
下蜗壳,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下方,却与所述冷却液出口通过密封轴承连接,所述下蜗壳的上表面设有多个呈螺旋状排列的第二导流翅片;
连通轴,设置在所述上蜗壳与下蜗壳中轴线上并连通上蜗壳与下蜗壳。
进一步地,所述上蜗壳内部设有第一导流片,所述第一导流片与上蜗壳内侧壁通过第一固定杆固定连接,第一导流片可以将进入上蜗壳内部的冷却液导流至上蜗壳的每一处,增强冷却液的流动性,避免冷却液直接经连通轴进入下蜗壳,使上蜗壳其余部位冷却液温度过高。
进一步地,所述下蜗壳内部设有第二导流片,所述第二导流片与下蜗壳内侧壁通过第二固定杆固定连接,原理同上。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下端外侧设有集液环槽,所述集液环槽与壳体内部连通,用于收集油吸收塔尾气冷却后形成的液体,集液环槽下端还设有用于排液的排液阀,油吸收塔尾气中含有气相和液相,液相冷却后会凝结为液体,收集液体便于回收利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翅片和第二导流翅片互相交错插接式设置,使油吸收塔尾气充分与第一导流翅片和第二导流翅片表面接触导热。
进一步地,所述尾气入口和尾气出口的管径与所述上蜗壳与下蜗壳之间距离相同,使油吸收塔尾气吹入上蜗壳与下蜗壳之间,避免油吸收塔尾气吹向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外侧包覆有隔温材料,避免热量流失。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法:油吸收塔尾气经尾气入口进入壳体内,流向上蜗壳与下蜗壳之间,与第一导流翅片和第二导流翅片充分接触导热,热量经翅片传导至上蜗壳和下蜗壳内的冷却液中,在油吸收塔尾气的带动下,上蜗壳与下蜗壳同步转动,使每个第一导流翅片和第二导流翅片均匀导热,导热过程中,冷却液经冷却液入口进入上蜗壳,在第一导流片的导流作用下流动至上蜗壳中每一处,将已经吸收热量的冷却液经连通轴通入下蜗壳,然后在第二导流片的导流作用下流动至下蜗壳中每一处,充分吸收热量后的冷却液经冷却液出口排出进行热量再利用,热交换过程中,油吸收塔尾气冷却后的气相经尾气出口排至下一处理装置,油吸收塔尾气中的液相冷却后凝结成液体收集在集液环槽内,通过排液阀排出再利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吸收塔尾气回收利用装置,对油吸收塔尾气的热量进行回收,在壳体内部设置两个同步转动的蜗壳,在两个蜗壳的相对面交错设置导流翅片,并且无需外部驱动,油吸收塔尾气进入壳体后通入两个蜗壳之间,利用尾气的流动性带动两个蜗壳转动,转动的同时使导流翅片均匀与油吸收塔尾气接触,可以避免局部温度过高,提高热交换效率,并且在两个蜗壳内部设置导流片,使冷却液流经蜗壳内每一处,导热均匀,并且可以在热交换器的尾气出口连接热交换器,使油吸收塔尾气中的热量被充分回收利用。总之,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新颖、使用方便、热交换效率高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蜗壳下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上蜗壳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下蜗壳俯视;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下蜗壳内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壳体、11-冷却液入口、12-冷却液出口、13-尾气入口、14-尾气出口、15-集液环槽、151-排液阀、2-上蜗壳、21-第一密封轴承、22-第一导流翅片、23-第一导流片、24-第一固定杆、3-下蜗壳、31-第二密封轴承、32-第二导流翅片、33-第二导流片、34-第二固定杆、4-连通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油吸收塔尾气回收利用装置,包括与油吸收塔尾气出气端连接的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包括:
壳体1,壳体1外侧包覆有隔温材料,上端设有冷却液入口11,下端设有冷却液出口12,左端设有尾气入口13,右端设有尾气出口14,壳体1下端外侧设有集液环槽15,集液环槽15与壳体1内部连通,用于收集油吸收塔尾气冷却后形成的液体,集液环槽15下端还设有用于排液的排液阀151;
上蜗壳2,设置在壳体1内部上方且与冷却液入口11通过第一密封轴承21连接,如图2所示,上蜗壳2的下表面设有多个呈螺旋状排列的第一导流翅片22,如图3所示,上蜗壳2内部设有第一导流片23,第一导流片23与上蜗壳2内侧壁通过第一固定杆24固定连接;
下蜗壳3,设置在壳体1内部下方,却与冷却液出口12通过第二密封轴承31连接,如图4所示,下蜗壳3的上表面设有多个呈螺旋状排列的第二导流翅片32,如图5所示,下蜗壳3内部设有第二导流片33,第二导流片33与下蜗壳3内侧壁通过第二固定杆34固定连接;
第一导流翅片22和第二导流翅片32互相交错插接式设置,尾气入口13和尾气出口14的管径与上蜗壳2与下蜗壳3之间距离相同;
连通轴4,设置在上蜗壳2与下蜗壳3中轴线上并连通上蜗壳2与下蜗壳3。
上述实施例的工作方法是:油吸收塔尾气经尾气入口进入壳体1内,流向上蜗壳2与下蜗壳3之间,与第一导流翅片22和第二导流翅片32充分接触导热,热量经翅片传导至上蜗壳2和下蜗壳3内的冷却液中,在油吸收塔尾气的带动下,上蜗壳2与下蜗壳3同步转动,使每个第一导流翅片22和第二导流翅片32均匀导热,导热过程中,冷却液经冷却液入口11进入上蜗壳2,在第一导流片23的导流作用下流动至上蜗壳2中每一处,将已经吸收热量的冷却液经连通轴4通入下蜗壳3,然后在第二导流片32的导流作用下流动至下蜗壳3中每一处,充分吸收热量后的冷却液经冷却液出口12排出进行热量再利用,热交换过程中,油吸收塔尾气冷却后的气相经尾气出口14排至下一处理装置,油吸收塔尾气中的液相冷却后凝结成液体收集在集液环槽15内,通过排液阀151排出再利用。
上述元件的具体型号未作特殊指定,均可以选用市售的普通产品,只要能够满足本实用新型的使用需求即可。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油吸收塔尾气回收利用装置,包括与油吸收塔尾气出气端连接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包括:
壳体(1),上端设有冷却液入口(11),下端设有冷却液出口(12),左端设有尾气入口(13),右端设有尾气出口(14);
上蜗壳(2),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部上方且与所述冷却液入口(11)通过第一密封轴承(21)连接,所述上蜗壳(2)的下表面设有多个呈螺旋状排列的第一导流翅片(22);
下蜗壳(3),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部下方,却与所述冷却液出口(12)通过第二密封轴承(31)连接,所述下蜗壳(3)的上表面设有多个呈螺旋状排列的第二导流翅片(32);
连通轴(4),设置在所述上蜗壳(2)与下蜗壳(3)中轴线上并连通上蜗壳(2)与下蜗壳(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吸收塔尾气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蜗壳(2)内部设有第一导流片(23),所述第一导流片(23)与上蜗壳(2)内侧壁通过第一固定杆(24)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吸收塔尾气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蜗壳(3)内部设有第二导流片(33),所述第二导流片(33)与下蜗壳(3)内侧壁通过第二固定杆(34)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吸收塔尾气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下端外侧设有集液环槽(15),所述集液环槽(15)与壳体(1)内部连通,用于收集油吸收塔尾气冷却后形成的液体,集液环槽(15)下端还设有用于排液的排液阀(15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吸收塔尾气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翅片(22)和第二导流翅片(32)互相交错插接式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吸收塔尾气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入口(13)和尾气出口(14)的管径与所述上蜗壳(2)与下蜗壳(3)之间距离相同。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吸收塔尾气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外侧包覆有隔温材料。
CN202122149055.7U 2021-09-07 2021-09-07 一种油吸收塔尾气回收利用装置 Active CN2160626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49055.7U CN216062619U (zh) 2021-09-07 2021-09-07 一种油吸收塔尾气回收利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49055.7U CN216062619U (zh) 2021-09-07 2021-09-07 一种油吸收塔尾气回收利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62619U true CN216062619U (zh) 2022-03-18

Family

ID=80674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149055.7U Active CN216062619U (zh) 2021-09-07 2021-09-07 一种油吸收塔尾气回收利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626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973915U (zh) 一种u形通道组合型热管接收器
CN103908791B (zh) 内置冷凝器的同腔两次相变减压蒸馏器
CN201212791Y (zh) 管块连体式石墨制换热器
CN216062619U (zh) 一种油吸收塔尾气回收利用装置
CN108671865B (zh) 采用夹套排气的双盘管节能高效反应釜
CN102102915B (zh) U型通道组合型热管接收器
CN212962304U (zh) 一种高效换热表面冷凝器
CN205784662U (zh) 一种管壳式冷凝器
CN210385144U (zh) 一种碳酸钙碳化塔尾气除尘排放装置
CN209260821U (zh) 一种无驱动空气取水装置
CN203928789U (zh) 一种锅炉用组合式冷凝器
CN115196592A (zh) 一种高效翅片强化结构一体化重整制氢反应器
CN203803134U (zh) 内置冷凝器的同腔两次相变减压蒸馏器
CN212915629U (zh) 用于3-氯-4-氟三氟甲苯的反应装置
CN207407724U (zh) 顺流式换热器
CN202993141U (zh) 基于炭素厂煅烧炉煅后焦外贴热管换热的分布式余热锅炉
CN215177048U (zh) 一种凝结水回收用冷凝装置
CN221099426U (zh) 一种锅炉蒸汽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CN206479056U (zh) 一种用于制备捕收剂的新型蒸发式冷凝装置
CN109506498A (zh) 一种管式超高温气体冷却器
CN204253208U (zh) 热管式内燃机废气余热回收装置
CN212409109U (zh) 一种吡唑醇生产线用热能回收装置
CN207871585U (zh) 一种苯乙烯激冷设备
CN217083414U (zh) 一种硫酸转化用组合式冷热交换器
CN214148939U (zh) 一种热管的螺旋耦合离心式含灰废液余热回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