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44250U - 一种压缩机组件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压缩机组件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44250U
CN216044250U CN202122145926.8U CN202122145926U CN216044250U CN 216044250 U CN216044250 U CN 216044250U CN 202122145926 U CN202122145926 U CN 202122145926U CN 216044250 U CN216044250 U CN 2160442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g
shell
sigma
compressor assembly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14592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益青
徐嘉
吕浩福
郑坚标
符增辉
高照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Zhuhai Landa Compress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Zhuhai Landa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Zhuhai Landa Compress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2214592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442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442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442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缩机组件和空调器,压缩机组件包括:壳体、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第一支脚一端连接于壳体的底部、另一端被支撑固定,第二支脚一端连接于壳体的外侧壁上、另一端被支撑固定;沿着壳体的轴向方向上,第一支脚的上端与壳体相接位置的高度中心位置与第二支脚的下平面之间的距离为H1,压缩机组件的重心与第一支脚的下平面之间的距离为G1,第一支脚的下平面与第二支脚的下平面之间的距离H2,并有H1、G1和H2之间存在距离要求关系:H1+H2≥0.8G1。根据本实用新型能抵抗多角度多方向的振动,拓宽立式压缩机的使用范围,适用于有多角度多方向振动的外界环境,提高压缩机与外界连接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抗震性。

Description

一种压缩机组件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缩机组件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航空领域,压缩机会在多个角度,多个方向进行强烈振动,这时候极其考验压缩机的安装可靠性、抗振动能力和倾斜回油能力。
一般在这种场合,都会选取重心较低的卧式压缩机,但卧式压缩机的倾斜回油能力较差,无法长时间满足倾斜安装的状态。
常规立式压缩机,对比卧式压缩机,在多角度下的回油效果和电气安全都相对更好,但一般只在下盖位置进行安装,从而导致重心位置到安装位置的距离较大,在恶劣工况振动时会频繁晃动,甚至导致连接失效断裂。
专利号为JP2010209898A的专利实用新型了一种压缩机,在压缩机竖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向上固定一个固定端部,再以此搭配阻尼件,按3个支持体连接固定在壳体底部的固定端部,但这种方式会在起码两类位置上使用螺纹连接,在较强振动下可能会螺纹失效。另外3个支持体按对称分布,每个支持体要支持120°,可能不利于多方向多角度的振动抵抗。
专利号为CN207161326U的专利实用新型了一种压缩机,在底部用阻尼层包裹压缩机,阻尼层下还有橡胶缓冲保护层,在外侧有导向柱配合多个弹簧部件和减震器进行安装,但这种方式过于复杂,且柔性连接约束过多,可能会导致振动过大,不利于多方向多角度的振动抵抗。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存在无法有效抵抗外界环境多角度多方向的振动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研究设计出一种压缩机组件和空调器。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存在无法有效抵抗外界环境多角度多方向的振动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压缩机组件和空调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缩机组件,其包括:
壳体、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所述第一支脚一端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底部、另一端被支撑固定,所述第二支脚一端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上、另一端被支撑固定;沿着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上,所述第一支脚的上端与所述壳体相接位置的高度中心位置与所述第二支脚的下平面之间的距离为H1,所述压缩机组件的重心与所述第一支脚的下平面之间的距离为G1,所述第一支脚的下平面与所述第二支脚的下平面之间的距离H2,并有H1、G1和H2之间存在距离要求关系:H1+H2≥0.8G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脚为多个,沿所述壳体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支脚为多个,沿所述壳体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在所述壳体的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一支脚与所述第二支脚交替设置,即在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支脚之间设置一个所述第二支脚,在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支脚之间设置一个所述第一支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脚的个数与所述第二支脚的个数相同;和/或,所述第二支脚的个数为4个。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在所述第一支脚和所述第二支脚中,承受的最大应力为在所述第一支脚处时,所述压缩机组件的安装方式选择为:在所述壳体的横截面内,所述压缩机组件的外部的主受力方向为朝着所述第二支脚的径向方向;或者当在所述第一支脚和所述第二支脚中,承受的最大应力为在所第二支脚处时,所述压缩机组件的安装方式选择为:在所述壳体的横截面内,所述压缩机组件的外部的主受力方向为朝着所述第一支脚的径向方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壳体的纵截面内,所述第二支脚上的与所述壳体相交的斜边与所述壳体的竖边之间夹设角度∠A,该角度与所述壳体的最大倾斜角度∠B存在关系,∠A≤∠B。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油泵和体积X的冷冻油,在所述壳体处于最大倾斜状态且压缩机长时间运行在额定工况下时,冷冻油液面仍高于所述油泵的高度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脚的底部的上端和/或下端设置有第一减振件;和/或,所述第二支脚的底部的上端和/或下端设置有第二减振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同时包括第一减振件和第二减振件时,且当所述第一减振件和所述第二减振件的材料和结构相同时,所述第一减振件和所述第二减振件一同加工,并且满足所述第一支脚的最大应力“σ内max”和所述第二支脚的最大应力“σ外max”分别与材料的疲劳强度“σ”存在关系,满足:σ内max≤σ,σ外max≤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同时包括第一减振件和第二减振件时,且当所述第一减振件和所述第二减振件的材料和结构不同时,所述第一减振件和所述第二减振件分别加工,所述第一减振件在x、y、z方向等效为第一阻尼弹簧,其等效弹簧长度为Lx1、Ly1、Lz1,刚度k1,阻尼c1,其中x方向为水平左右,y方向为水平前后,z方向为竖直上下,且加工时优先调节顺序为等效弹簧尺寸L1>刚度k1>H2,调节的结果使得满足所述第一支脚的最大应力“σ内max”与材料的疲劳强度“σ”存在关系,满足:σ内max≤σ;
所述第二减振件在x、y、z方向等效为第二阻尼弹簧,其等效弹簧长度为Lx2、Ly2、Lz2,刚度k2,阻尼c2,其中x方向为水平左右,y方向为水平前后,z方向为竖直上下,且加工时优先调节顺序为等效弹簧尺寸L2>刚度k2>H2,调节的结果使得满足所述第二支脚的最大应力“σ外max”与材料的疲劳强度“σ”存在关系,满足:σ外max≤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脚和所述第二支脚分别均与所述壳体紧固连接,该连接方式下的疲劳强度为“σ0”,在所述第一支脚和所述第二支脚与所述壳体连接的所有位置中,在不同振动方向下的最大应力为“σ外-壳max”,并满足:σ外-壳max≤σ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紧固连接的方式按顺序依次为焊接、螺钉连接、粘接和磁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支脚的被支撑固定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的下方或固定于所述壳体的侧方。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压缩机组件和空调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壳体的底部设置用于支撑的第一支脚,以及在壳体的外侧壁上设置用于支撑的第二支脚,能够对压缩机的底部和侧壁形成不同方向的抵抗振动的作用,尤其是第一支脚的上端与所述壳体相接位置的高度中心位置与所述第二支脚的下平面之间的距离为H1,所述压缩机组件的重心与所述第一支脚的下平面之间的距离为G1,所述第一支脚的下平面与所述第二支脚的下平面之间的距离H2,并有H1、G1和H2之间存在距离要求关系:H1+H2≥0.8G1,能够明确外支脚在轴向上的安装区域,在此区域内抵抗振动受力效果较佳,优选外支脚的上端的安装位置为压缩机重心的0.8倍往上的位置,通过设置内外支脚及其组件的轴向和整体的相对关系,使压缩机大大增强了抵抗外界复杂振动的能力,可有效抵抗多角度多方向的振动,拓宽立式压缩机的使用范围,相对于常规样机,更适用于有多角度多方向振动的外界环境,提高压缩机与外界连接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抗震性,并具备良好的回油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组件的纵剖结构图;
图2为图1中的第一支脚处的第一减振部件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的减振组件转换为弹簧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组件的周向安装与外界环境主受力方向的第一种情况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组件的周向安装与外界环境主受力方向的第二种情况结构图;
图6为图4和图5中周向关系两种情况的最大应力对比曲线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组件的纵剖结构尺寸关系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外支脚角度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组件的各振动方向-倾斜角度-内外支脚应力的对比曲线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组件的各振动方向-倾斜角度-焊接位置应力的对比曲线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组件的倾斜角度、油泵和冷冻油关系的结构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替代实施例的压缩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壳体;2、第一支脚;2a、第一支脚a;2b、第一支脚b;2c、第一支脚c;2d、第一支脚d;3、第二支脚;3a、第二支脚a;3b、第二支脚b;3c、第二支脚c;3d、第二支脚d;31、外支脚上曲面;32、外支脚内平面;33、外支脚下平面;41、第一减振件;42、第二减振件;5、底板;6、螺杆;7、螺母;8、垫圈;9、钢套;10、油泵;101、油泵有效位置;11、冷冻油;111、冷冻油液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主实施例,如图1-1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缩机组件,其包括:
壳体1、第一支脚2(即内支脚)和第二支脚3(即外支脚),所述第一支脚2一端连接于所述壳体1的底部、另一端被支撑固定(这里的底部指的是壳体朝向下方的底端,或侧壁上与底端相接的位置、或侧壁上靠近底端的位置),所述第二支脚3一端连接于所述壳体1的外侧壁上、另一端被支撑固定;沿着所述壳体1的轴向方向上,所述第二支脚3的上端与所述壳体1相接位置的高度中心位置(即外支脚上曲面31的高度中心位置)与所述第二支脚3的下平面(外支脚下平面33)之间的距离为H1,所述压缩机组件的重心与所述第一支脚2的下平面之间的距离为G1,所述第一支脚2的下平面与所述第二支脚3的下平面之间的距离H2,并有H1、G1和H2之间存在距离要求关系:H1+H2≥0.8G1。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壳体的底部设置用于支撑的第一支脚,以及在壳体的外侧壁上设置用于支撑的第二支脚,能够对压缩机的底部和侧壁形成不同方向的抵抗振动的作用,尤其是第一支脚的上端与所述壳体相接位置的高度中心位置与所述第二支脚的下平面之间的距离为H1,所述压缩机组件的重心与所述第一支脚的下平面之间的距离为G1,所述第一支脚的下平面与所述第二支脚的下平面之间的距离H2,并有H1、G1和H2之间存在距离要求关系:H1+H2≥0.8G1,能够明确外支脚在轴向上的安装区域,在此区域内抵抗振动受力效果较佳,优选外支脚的上端的安装位置为压缩机重心的0.8倍往上的位置,通过设置内外支脚及其组件的轴向和整体的相对关系,使压缩机大大增强了抵抗外界复杂振动的能力,可有效抵抗多角度多方向的振动,拓宽立式压缩机的使用范围,相对于常规样机,更适用于有多角度多方向振动的外界环境,提高压缩机与外界连接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抗震性,并具备良好的回油能力。
①协同作用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内外支脚及其组件的轴向、周向、径向和整体的相对关系,使压缩机大大增强了抵抗外界复杂振动的能力。
备注:
此处的复杂是指多角度变化和不同振动方向复合出现的情况;
角度变化可以高达45度(飞机拐弯会出现);
振动方向指垂直上下、水平前后和水平左右。
②安装方式
通过确定主受力方向而定下的安装方式,能最大程度上发挥①的优势。
一、元素介绍
本方案中涉及如下元素:
压缩机、外支脚、内支脚、减振组件、外界环境、随机振动、主受力、应力、疲劳强度
1)压缩机
如图1所示,即为一款常规的立式压缩机,这种压缩机占地面积较少,回油效果较好,但其重心较高,不利于在振动工况下的长时间可靠性。
2)外支脚
如图2所示,标注了设计的外支脚方案,形状不受限,主要起抗倾覆支撑,平摊受力影响,转移最大应力位置的作用。
3)内支脚
如图2所示,标注了常规的内支脚方案,质量较轻,结构简单。
4)减振组件
如图3所示,由螺杆、螺母、平垫圈、减振件-上、减振件-下、底板、钢套组成,其中[减振件-上和减振件-下]起减振作用,[螺杆、螺母、平垫圈、底板、钢套]起锁紧限位作用,二者共同作用下,可等效视作三个方向相互垂直的带阻尼弹簧件。
5)外界环境
如图1所示,外界环境易产生振动,如果再加上不同倾斜角度,其力学分析较为复杂,现行的振动台设备并不具备该功能,行业内一般通过三个方向的振动进行校核,分别是垂直上下、水平前后和水平左右。而验证改变倾斜角度的振动影响,将通过工装来改变被振动物体的倾斜角度,同样通过三个方向的振动进行校核,其对应实际振动情况的垂直分量与水平分量。
6)随机振动
随机振动是,不能用简单函数或简单函数的组合来表述其运动规律,而只能用统计的方法来研究其规律的非周期性振动。行业内多用这种振动方式,去评估被振动物体的耐震抗震设计。
7)主受力
运动设备在运动过程中,必定存在一个方向持续时间的受力大小是最大的,将该方向定义为主受力方向。
8)应力
物体由受力而变形时,在物体各部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内力,以抵抗这种外因的作用,此时所考察的截面某一点单位面积上的内力称为应力。
9)疲劳强度
材料在指定次数的交变载荷作用而不会产生破坏的最大应力。针对不同性质的材料,行业内一般能通过拉压状态下的应力应变经验式,由抗拉强度和应变幅值预估出疲劳强度。
此处举例的是低碳钢SPCC,行业内由,预估其疲劳强度。
二、整体方案介绍
1)整体方案阐述
在压缩机的外壳上,增设4个外支脚,并通过压缩机的特征和外界环境作用的关系,定义内、外支脚及其减振组件的距离关系,减振组件等效的弹簧尺寸和刚度大小,使整体连接结构在指定振动工况下,满足最大等效应力小于材料疲劳强度。
在下面分为基本要求和优选要求,基本要求是专利设定的下限,优选要求是在基本要求为基础,举例提出的最优实施方式。
2)垂向,由重心位置定义内外支脚的高度
如图2所示,点G为压缩机的重心位置,距内支脚下端面的高度为G1;点H为外支脚上曲面的中心位置,距外支脚下端面的高度为H1;内支脚下端面距外支脚下端面为H2。
基本要求,H1+H2≥0.8G1
优选要求,H1+H2=G1,H2=0
3)周向,由内支脚位置定义外支脚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脚2为多个,沿所述壳体1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支脚3为多个,沿所述壳体1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在所述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一支脚2与所述第二支脚3交替设置,即在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支脚2之间设置一个所述第二支脚3,在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支脚3之间设置一个所述第一支脚2。这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的优选结构形式,内支脚作用是与外界连接,配合减振件可实现轴向上的减振;外支脚的作用是增强水平方向及多角度倾斜状态下的抗振动能力,配合减振件可减振;通过多个第一支脚能够在轴向方向起到抗振减振的作用,通过多个第二支脚能够针对压缩机的水平多方向的振动进行减振;且第一支脚与第二支脚交替设置,能够均衡地实现在轴向方向上的减振以及在水平方向的减振作用,保证压缩机组件的运行稳定性。
如图4所示,外支脚(第二支脚a3a、第二支脚b3b、第二支脚c3c和第二支脚d3d)设置于压缩机上,且设置于其相邻内支脚(第一支脚a2a、第一支脚b2b、第一支脚c2c和第一支脚d2d)之间。
基本要求,增设等同内支脚数量的外支脚,处于相邻内支脚中间。
优选要求,外支脚均布,设置于其相邻内支脚之间,且等角度分隔内支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脚2的个数与所述第二支脚3的个数相同;和/或,所述第二支脚3的个数为4个。这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支脚与第二支脚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通过数量相同的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能够提高压缩机壳体在周向上的均匀分布,从而针对轴向方向的振动和水平方向的振动进行均匀抗振作用。
5)安装方式,由外界主受力方向定义安装方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在所述第一支脚2和所述第二支脚3中,承受的最大应力为在所述第一支脚2处时,所述压缩机组件的安装方式选择为:在所述壳体1的横截面内,所述压缩机组件的外部的主受力方向为朝着所述第二支脚3的径向方向;或者当在所述第一支脚2和所述第二支脚3中,承受的最大应力为在所第二支脚3处时,所述压缩机组件的安装方式选择为:在所述壳体1的横截面内,所述压缩机组件的外部的主受力方向为朝着所述第一支脚2的径向方向。
在外界环境中,会存在一个力或多个力的共同合力,使得在一个方向上会受到主要的输入力,这个方向此处称作主受力方向。带外支脚结构,会存在两种安装方式(图4和图5),此处通过仿真可得到最佳的安装方式。当最大应力是在内支脚产生时,主受力方向应与外支脚重合,如图4安装。当最大应力是在外支脚产生时,主受力方向应与内支脚重合,如图5安装。这是本实用新型独有的设置形式,能够有效地减小各个支脚处的波动,均衡各个支脚处的受力。
主受力与哪类支脚重合,会导致那类支脚的受力不均匀,波动大,如图6所示。通过本实用新型上述设置形式能够使得受最大应力的那类支脚波动小,保证其所受应力均在疲劳强度范围内,有利于结构安全。
如图4、5所示,为两种安装方式。图4是主受力方向与外支脚重合,简称主外,图5是主受力方向与内支脚重合,简称主内。
对这两种情况施加等工况载荷进行受力分析,结果如图7所示,可以看出,两种情况的最大应力是不一样的,但前提都是需要使最大应力小于材料的疲劳强度,主内使外支脚各位置受力相对一致,但内支脚各位置波动大;主外反之。
由于结构本身的力臂关系,一般是外支脚受应力大于内支脚,这时候不宜再加大外支脚的波动,所以优选选用主内的安装方式。
基本要求,通过仿真得最大应力支脚所属类(内或外),并选择主受力方向不与该支脚所属类重合的安装方式,安装方式的各位置最大应力<材料的疲劳强度σ。
优选要求,选取主内的安装方式,使主受力方向与内支脚重合。
6)径向,由外界环境定义外支脚的角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壳体1的纵截面内,所述第二支脚3上的与所述壳体1相交的斜边(即外支脚内平面32)与所述壳体1的竖边之间夹设角度∠A,该角度与所述壳体1的最大倾斜角度∠B存在关系,∠A≤∠B。这样能够保证对最大倾斜位置的压缩机仍然产生有效的支撑和减振,∠A>∠B则无法对最大倾斜位置起到有效的支撑减振的效果。∠A=∠B时,抵抗振动受力效果最好,但考虑到实际安装不存在那么大的面积,∠A接近∠B即可,抵抗振动受力效果随角度接近程度越好。
如图7所示,外支脚内平面与压缩机壳体呈角度∠A。
如图8所示,外界环境会有一个最大倾斜角度∠B。
基本要求,∠A≤∠B。
优选要求,按实际安装面积要求,选取∠A允许的最大值。
9)整体,由外界环境定义压缩机加油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油泵10和体积X的冷冻油11,在所述壳体1处于最大倾斜状态且压缩机长时间运行在额定工况下时,冷冻油液面仍高于所述油泵的高度位置。这样能够有效地保证在最大倾斜状态时仍能保证油泵能够从壳体底部的油池中吸入到油。
进一步地,加入体积X的冷冻油,最大倾斜状态,压缩机长时间运行额定工况时,冷冻油液面111仍高于油泵有效位置101。
如图11所示,外界最大倾斜角度为∠B。
如图11所示,压缩机底部存在油泵,油泵的作用是压缩机在运转过程中,将底部的冷冻油引导到指定位置,对指定部件如轴承等进行润滑。而当外界环境发生倾斜时,压缩机随之倾斜,需保证加体积为X的冷冻油后,在倾斜状态的长时间运行工况下,冷冻油液面仍高于油泵有效位置。
基本要求,加入体积X的冷冻油,最大倾斜状态,压缩机长时间运行额定工况时,冷冻油液面仍高于油泵有效位置。
优选要求,运行任意工况时,冷冻油液面仍高于油泵有效位置。
4)安装方式,带减振件安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脚2的底部的上端和/或下端设置有第一减振件41;和/或,所述第二支脚3的底部的上端和/或下端设置有第二减振件42。通过第一和第二减振件的设置能够分别对第一支脚处进行有效减振,以及对第二减振件处起到有效减振的作用。优选每个支脚均匹配减振组件。
与减振件相配合的有底板5,通过螺杆6和螺母7进行固定,垫圈8和钢套9起到密封和减振的作用。
如图2、3所示,为举例示意的减振件,可在垂直上下、水平前后、水平左右起减振作用,可在力学分析上转换为三个相互垂直的带阻尼弹簧,其刚度为k,长度为H,阻尼为c,用于后续仿真校核。
基本要求,每个支脚均带减振件。
优选方式,减振件可在三个相互垂直的方向起减振作用。
7)整体,由仿真定义内外支脚高度差、减振件的尺寸及刚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同时包括第一减振件41和第二减振件42时,且当所述第一减振件和所述第二减振件的材料和结构相同时,所述第一减振件和所述第二减振件一同加工,并且满足所述第一支脚的最大应力“σ内max”和所述第二支脚的最大应力“σ外max”分别与材料的疲劳强度“σ”存在关系,满足:σ内max≤σ,σ外max≤σ。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的加工形式能够有效保证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处分别收到的最大应力“σ内max”和“σ外max”均小于材料的疲劳强度“σ”,保证两个减振件处的应力不会导致产生疲劳破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同时包括第一减振件41和第二减振件42时,且当所述第一减振件41和所述第二减振件42的材料和结构不同时,所述第一减振件41和所述第二减振件42分别加工,所述第一减振件41在x、y、z方向等效为第一阻尼弹簧,其等效弹簧长度为Lx1、Ly1、Lz1,刚度k1,阻尼c1,其中x方向为水平左右,y方向为水平前后,z方向为竖直上下,且加工时优先调节顺序为等效弹簧尺寸L1>刚度k1>H2,调节的结果使得满足所述第一支脚的最大应力“σ内max”与材料的疲劳强度“σ”存在关系,满足:σ内max≤σ;
所述第二减振件42在x、y、z方向等效为第二阻尼弹簧,其等效弹簧长度为Lx2、Ly2、Lz2,刚度k2,阻尼c2,其中x方向为水平左右,y方向为水平前后,z方向为竖直上下,且加工时优先调节顺序为等效弹簧尺寸L2>刚度k2>H2,调节的结果使得满足所述第二支脚的最大应力“σ外max”与材料的疲劳强度“σ”存在关系,满足:σ外max≤σ。
这是本实用新型的两个减振件的结构和材料不同的情况下的优选设置形式,即加工减振材料时优选其调节顺序为弹簧尺寸>刚度>H2,即先调整其等效弹簧尺寸使得其最大应力小于疲劳强度、其次再调整刚度使得其最大应力小于疲劳强度,最后再调整阻尼使得其最大应力小于疲劳强度;能够有效保证最终减振件所受的最大应力小于疲劳强度,保证减振件的不至于发生疲劳破坏,保证其安全性能。
如图7所示,外支脚与内支脚的高度差为H2;
如图4、7所示,减振件在x、y、z方向,均可等效为带阻尼弹簧。此处内减振件(第一减振件41)的等效弹簧长度Lx1、Ly1、Lz1,刚度k1;外减振件(第二减振件42)的等效弹簧Lx2、Ly2、Lz2,刚度k2。
优先调节顺序为:
①内外减振件相同>内外减振件不同
②等效弹簧尺寸L>刚度k>内外支脚高度差H2
如图9所示,综合作用下,校核工况仿真的内外支脚最大应力“σ内max”“σ外max”与材料疲劳强度“σ”存在关系。
基本要求,σ内max≤σ,σ外max≤σ
优选要求,σ内max≤σ外max≤σ
8)整体,选取外支脚与壳体的固定方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脚2和所述第二支脚3分别均与所述壳体1紧固连接,该连接方式下的疲劳强度为“σ0”,在所述第一支脚2和所述第二支脚3与所述壳体1连接的所有位置中,在不同振动方向下的最大应力为“σ外-壳max”,并满足:σ外-壳max≤σ0。本实用新型这样的设置形式能够有效保证支脚与壳体连接的位置上的最大应力小于疲劳强度,保证每个支脚不至于发生疲劳破坏,保证其安全性能。
如图10所示,外支脚、内支脚与壳体紧固连接,按顺序优选焊接、螺钉连接、粘接、磁吸等方式,该连接方式的疲劳强度为“σ0”,仿真得该位置在不同振动方向下的最大应力“σ外-壳max”。
基本要求,σ外-壳max≤σ0。
优选要求,外支脚与壳体焊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紧固连接的方式按顺序依次为焊接、螺钉连接、粘接和磁吸。本实用新型的外支脚、内支脚与壳体紧固连接,按顺序优选焊接、螺钉连接、粘接、磁吸等方式,该连接方式的疲劳强度为“σ0”,仿真得该位置在不同振动方向下的最大应力“σ外-壳max”,满足:σ外-壳max≤σ0。
如图12,替代实施例,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支脚3的被支撑固定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1的下方或固定于所述壳体1的侧方。外支脚连接由底部改至侧部,使得∠A=90°±10°,这样也能有效地对压缩机的水平方向起到有效的多方向抗振减振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组件。
本实用新型改进在于:
1、在压缩机上增加外支脚;
2、进一步地,外支脚数量至少4个;
3、进一步地,轴向上,外支脚上曲面中心至外支脚下平面高度H1、压缩机重心至内支脚下平面高度G1、外支脚下平面至内支脚下平面高度H2,存在距离要求关系,H1+H2≥0.8G1
4、进一步地,周向上,增设等同内支脚数量的外支脚,处于相邻内支脚中间;
5、进一步地,每个支脚均匹配减振组件;
6、进一步地,通过仿真得最大应力支脚所属类(内或外),并选择主受力方向不与该支脚所属类重合的安装方式;
7、进一步地,径向上,外支脚安装将与压缩机构成角度∠A,该角度与外界环境的最大倾斜角度∠B存在关系,∠A≤∠B;
8、进一步地,减振件在x、y、z方向,均可等效为带阻尼弹簧,其等效弹簧长度Lx、Ly、Lz,刚度k,阻尼c,并按优先调节顺序,
①内外减振件相同>内外减振件不同
②等效弹簧尺寸L>刚度k>内外支脚高度差H2
满足综合作用下,校核工况仿真的内外支脚最大应力“σ内max”“σ外max”与材料疲劳强度“σ”存在关系,满足:σ内max≤σ、σ外max≤σ;
进一步地,外支脚、内支脚与壳体紧固连接,按顺序优选焊接、螺钉连接、粘接、磁吸等方式,该连接方式的疲劳强度为“σ0”,仿真得该位置在不同振动方向下的最大应力“σ外-壳max”,满足:σ外-壳max≤σ0;
10、进一步地,加入体积X的冷冻油,最大倾斜状态,压缩机长时间运行额定工况时,冷冻油液面仍高于油泵有效位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第一支脚(2)和第二支脚(3),所述第一支脚(2)一端连接于所述壳体(1)的底部、另一端被支撑固定,所述第二支脚(3)一端连接于所述壳体(1)的外侧壁上、另一端被支撑固定;沿着所述壳体(1)的轴向方向上,所述第一支脚(2)的上端与所述壳体(1)相接位置的高度中心位置与所述第二支脚(3)的下平面之间的距离为H1,所述压缩机组件的重心与所述第一支脚(2)的下平面之间的距离为G1,所述第一支脚(2)的下平面与所述第二支脚(3)的下平面之间的距离H2,并有H1、G1和H2之间存在距离要求关系:H1+H2≥0.8G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脚(2)为多个,沿所述壳体(1)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支脚(3)为多个,沿所述壳体(1)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在所述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一支脚(2)与所述第二支脚(3)交替设置,即在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支脚(2)之间设置一个所述第二支脚(3),在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支脚(3)之间设置一个所述第一支脚(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脚(2)的个数与所述第二支脚(3)的个数相同;和/或,所述第二支脚(3)的个数为4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当在所述第一支脚(2)和所述第二支脚(3)中,承受的最大应力为在所述第一支脚(2)处时,所述压缩机组件的安装方式选择为:在所述壳体(1)的横截面内,所述压缩机组件的外部的主受力方向为朝着所述第二支脚(3)的径向方向;或者当在所述第一支脚(2)和所述第二支脚(3)中,承受的最大应力为在所第二支脚(3)处时,所述压缩机组件的安装方式选择为:在所述壳体(1)的横截面内,所述压缩机组件的外部的主受力方向为朝着所述第一支脚(2)的径向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1)的纵截面内,所述第二支脚(3)上的与所述壳体(1)相交的斜边与所述壳体(1)的竖边之间夹设角度∠A,该角度与所述壳体(1)的最大倾斜角度∠B存在关系,∠A≤∠B。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油泵和体积X的冷冻油,在所述壳体(1)处于最大倾斜状态且压缩机长时间运行在额定工况下时,冷冻油液面仍高于所述油泵的高度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脚(2)的底部的上端和/或下端设置有第一减振件(41);和/或,所述第二支脚(3)的底部的上端和/或下端设置有第二减振件(4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当同时包括第一减振件(41)和第二减振件(42)时,且当所述第一减振件和所述第二减振件的材料和结构相同时,所述第一减振件和所述第二减振件一同加工,并且满足所述第一支脚的最大应力“σ内max”和所述第二支脚的最大应力“σ外max”分别与材料的疲劳强度“σ”存在关系,满足:σ内max≤σ,σ外max≤σ。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当同时包括第一减振件(41)和第二减振件(42)时,且当所述第一减振件(41)和所述第二减振件(42)的材料和结构不同时,所述第一减振件(41)和所述第二减振件(42)分别加工,所述第一减振件(41)在x、y、z方向等效为第一阻尼弹簧,其等效弹簧长度为Lx1、Ly1、Lz1,刚度k1,阻尼c1,其中x方向为水平左右,y方向为水平前后,z方向为竖直上下,且加工时优先调节顺序为等效弹簧尺寸L1>刚度k1>H2,调节的结果使得满足所述第一支脚的最大应力“σ内max”与材料的疲劳强度“σ”存在关系,满足:σ内max≤σ;
所述第二减振件(42)在x、y、z方向等效为第二阻尼弹簧,其等效弹簧长度为Lx2、Ly2、Lz2,刚度k2,阻尼c2,其中x方向为水平左右,y方向为水平前后,z方向为竖直上下,且加工时优先调节顺序为等效弹簧尺寸L2>刚度k2>H2,调节的结果使得满足所述第二支脚的最大应力“σ外max”与材料的疲劳强度“σ”存在关系,满足:σ外max≤σ。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脚(2)和所述第二支脚(3)分别均与所述壳体(1)紧固连接,该连接方式下的疲劳强度为“σ0”,在所述第一支脚(2)和所述第二支脚(3)与所述壳体(1)连接的所有位置中,在不同振动方向下的最大应力为“σ外-壳max”,并满足:σ外-壳max≤σ0。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紧固连接的方式按顺序依次为焊接、螺钉连接、粘接和磁吸。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脚(3)的被支撑固定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1)的下方或固定于所述壳体(1)的侧方。
13.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组件。
CN202122145926.8U 2021-09-06 2021-09-06 一种压缩机组件和空调器 Active CN2160442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45926.8U CN216044250U (zh) 2021-09-06 2021-09-06 一种压缩机组件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45926.8U CN216044250U (zh) 2021-09-06 2021-09-06 一种压缩机组件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44250U true CN216044250U (zh) 2022-03-15

Family

ID=80597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145926.8U Active CN216044250U (zh) 2021-09-06 2021-09-06 一种压缩机组件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442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00873B2 (en)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WO2012026111A1 (ja) トルクロ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エンジンマウントシステム
JP2012007730A (ja) シャシー取り付けシステム
JP2015021574A (ja) 減震ストッパ構造並びに当該減震ストッパ構造を備えた防振架台
US20070062293A1 (en) Inertial mass guided single axis vibration test machine
CN201621225U (zh) 一种倒装式隔振装置
CN102734380A (zh) 一种减震平台
CN101737733A (zh) 一种减振装置及使用该减振装置的灯具
CN216044250U (zh) 一种压缩机组件和空调器
CN109282087A (zh) 一种基于金属橡胶的三向减振抗冲击吊架及其工作方法
CN210739704U (zh) 一种基于金属橡胶三向减振的管路吊架
CN107387633A (zh) 一种机载天线的限位式低频减震装置
CN113669229A (zh) 一种压缩机组件和空调器
JP2021038841A (ja) 液体−機械的アイソレータ
CN106697303B (zh) 一种发动机的安装支架
CN210178810U (zh) 一种小体积抗冲击的隔振器
CN105927707A (zh) 一种基于片弹簧的小型电子元件双层减震器
CN104390753B (zh) 轴承紧固用自锁螺母振动试验装置
CN110789284A (zh) 一种铸铝支架前减振器上支撑结构
CN107776914B (zh) 用于卫星太阳帆板的火工冲击减振结构
CN206926837U (zh) 一种飞机蒙皮铆接减振装置
CN103410902A (zh) 一种用于纺织机械的复合阻尼减震器
CN210949634U (zh) 一种车用柴油机单向悬置减振器
CN207060335U (zh) 一种舾装板和船体结构弹性连接装置
CN216344737U (zh) 一种减震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