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19510U - 腕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腕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19510U
CN216019510U CN202121742316.XU CN202121742316U CN216019510U CN 216019510 U CN216019510 U CN 216019510U CN 202121742316 U CN202121742316 U CN 202121742316U CN 216019510 U CN216019510 U CN 2160195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rist
buckle
worn device
matching
control butt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4231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牙廷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Huam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Huam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Huam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Huam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4231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195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195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195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腕戴设备,其包括可拆卸连接的设备主体和腕带;设备主体包括连接端,腕带包括匹配端,匹配端可拆卸连接于连接端;连接端或者匹配端中的一个向内凹陷形成容纳空间,并设置有连接卡扣,连接卡扣位于容纳空间;连接端或者匹配端中的另一个向外延伸形成有匹配卡扣,匹配卡扣用于与连接卡扣配合;腕戴设备可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当腕戴设备处于锁定状态时,连接卡扣和匹配卡扣固定连接,设备主体和腕带锁定;当腕戴设备处于解锁状态时,连接卡扣和匹配卡扣解锁,设备主体和腕带可分离。在上述设置中,腕带的匹配卡扣和设备主体的连接卡扣可在容纳空间中固定或者分离,操作便捷,有利于提升拆装的便捷程度。

Description

腕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拆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腕戴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腕戴设备无法实现设备主体和腕带的灵活拆装,不便于腕带的更换、维修等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腕戴设备,其有利于提升拆装的便捷程度。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腕戴设备,所述腕戴设备包括可拆卸连接的设备主体和腕带;所述设备主体包括连接端,所述腕带包括匹配端,所述匹配端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连接端;
所述连接端或者匹配端中的一个向内凹陷形成容纳空间,并设置有连接卡扣,所述连接卡扣位于所述容纳空间;所述连接端或者匹配端中的另一个向外延伸形成有匹配卡扣,所述匹配卡扣用于与所述连接卡扣配合;
所述腕戴设备可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当所述腕戴设备处于所述锁定状态时,所述连接卡扣和所述匹配卡扣固定连接,所述设备主体和所述腕带锁定;当所述腕戴设备处于所述解锁状态时,所述连接卡扣和所述匹配卡扣解锁,所述设备主体和所述腕带可分离。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卡扣包括第一主体部和第一卡扣部;所述第一卡扣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另一端沿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匹配卡扣包括第二主体和第二卡扣部;所述第二卡扣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部,另一端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且背向设置;
当所述腕戴设备自所述锁定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时,所述第一卡扣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卡扣部向所述第二方向运动,或者,所述第二卡扣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卡扣部向所述第一方向运动。
通过上述设置,通过第一卡扣部和第二卡扣部的相对运动,有利于实现腕戴设备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的灵活切换。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卡扣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当所述连接卡扣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腕戴设备处于所述锁定状态,所述连接卡扣可固定连接所述匹配卡扣;
当所述连接卡扣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腕戴设备处于所述解锁状态,所述连接卡扣和所述匹配卡扣解锁。
通过上述设置,用户可通过改变连接卡扣的位置,即可实现设备主体和腕带的解锁与锁定,操作便捷。
进一步的,所述容纳空间中还设置有第一复位件,并连接所述连接卡扣;
当所述连接卡扣自所述第一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复位件存储的势能增多;当所述连接卡扣自所述第二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复位件存储的势能减少。
通过上述设置,第一复位件对连接卡扣施加沿第一方向的作用力,从而在外力消失时,推动连接卡扣自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以实现连接卡扣的复位。
进一步的,所述腕戴设备还包括控制按钮;
所述控制按钮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并连接于所述连接卡扣,所述控制按钮用于带动所述连接卡扣自所述第一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通过上述设置,用户可通过移动控制按钮,来改变连接卡扣的位置,从而有利于实现腕戴设备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的灵活切换。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卡扣上设置有倾斜的第一斜面;
所述控制按钮上设置有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和所述第一斜面抵靠;当所述导向斜面推动所述第一斜面移动时,所述连接卡扣可自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通过上述设置,在连接卡扣上设置第一斜面,可提升按压的顺滑程度。同时,将控制按钮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转化为连接卡扣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从而有利于实现腕戴设备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的灵活切换。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按钮包括按压部、连杆部和导向部;
所述按压部远离所述容纳空间,所述按压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杆部,所述导向部设置于所述连杆部的周侧,所述连杆部和所述导向部均位于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控制按钮可沿所述连杆部的轴向移动,所述导向斜面设置于所述导向部;
当所述控制按钮沿轴向自按压部指向所述连杆部的方向移动时,所述导向部推动所述连接卡扣自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通过上述设置,按压部设置在容纳空间外,便于用户通过操控按压部,以实现对控制按钮整体位置的改变。
进一步的,所述设备主体包括用于贴合用户肢体的抵靠面;
将所述按压部的远离所述连杆部的一端作为按压表面,所述抵靠面相较于所述按压表面远离所述容纳空间,或者,所述抵靠面与所述按压表面平齐。
通过上述设置,避免用户因正常的佩戴,而误触控制按钮导致腕带和设备主体解锁的情况,进而确保锁定状态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容纳空间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连接卡扣可自所述第一开口进入所述容纳空间;
所述腕戴设备还包括密封挡板,所述密封挡板固定于所述第一开口,并用于限制所述连接卡扣沿远离所述容纳空间的方向运动;
所述密封挡板上设置有贯穿的定位孔,所述匹配卡扣的至少部分通过所述定位孔进入所述容纳空间并于所述连接卡扣配合。
通过上述设置,位于第一开口的密封挡板可用于限制连接卡扣沿远离容纳空间的方向运动。同时,密封挡板亦可起到隔绝外界灰尘杂质通过第一开口进入到腕戴设备的内部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容纳空间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开设于相邻设置的表面;
所述腕戴设备还包括控制按钮;所述控制按钮的至少部分可自所述第二开口进入所述容纳空间,并连接于所述连接卡扣,所述控制按钮用于带动所述连接卡扣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按钮包括导向部,所述导向部上设置有用于推动所述连接卡扣的导向斜面;
所述腕戴设备还包括限位挡块,所述限位挡块自所述第一开口进入所述容纳空间,并且卡设于所述导向部的靠近所述第二开口的一端,并用于限制所述控制按钮自所述第二开口远离所述容纳空间。
通过上述设置,限位挡块可对控制按钮的极限位置进行限制,并防止控制按钮在第二复位件的作用下脱离设备。
进一步的,所述容纳空间和所述连接卡扣设置于所述设备主体的所述连接端;所述匹配卡扣设置于所述腕带的所述匹配端。
本申请的实施例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在上述设置中,腕带的匹配卡扣和设备主体的连接卡扣可在容纳空间中固定或者分离,从而实现腕戴设备的状态的改变,操作便捷,有利于提升拆装的便捷程度。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腕戴设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腕戴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腕戴设备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腕戴设备位于锁定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腕戴设备位于解锁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腕戴设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腕戴设备中的设备主体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腕戴设备中的设备主体的另一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腕戴设备中的设备主体的又一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腕戴设备中的设备主体的再一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腕戴设备中的又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6中A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腕戴设备10
锁定状态11
解锁状态12
设备主体100
抵靠面101
连接端110
容纳空间120
第一开口121
第二开口122
内壁面123
连接卡扣130
第一位置1301
第二位置1302
第一主体部131
第一卡扣部132
第一斜面133
第一复位件140
控制按钮150
按压部151
连杆部152
导向部153
导向斜面154
按压表面155
第二复位件160
限位挡块170
密封挡板180
定位孔181
腕带200
匹配端210
匹配卡扣220
第二主体221
第二卡扣部222
第一方向X
第二方向Y
第三方向M
第四方向N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除非另作定义,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若仅指代“一个”时会再单独说明。“多个”或者“若干”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腕戴设备10。腕戴设备10 包括可拆卸连接的设备主体100和腕带200。其中,设备主体100可用于智能显示信息,同时,还可用于检测用户的体征信息。
设备主体100包括连接端110,在本实施例中,设备主体10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连接端110。腕带200包括匹配端210。匹配端210可拆卸连接于连接端 110。
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连接端110向内凹陷形成容纳空间120,连接端110上设置有连接卡扣130。连接卡扣130位于容纳空间120中。匹配端210向腕带200本体外延伸形成有匹配卡扣220,匹配卡扣220的至少部分可进入容纳空间120中,并用于与连接卡扣130配合。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匹配端210向内凹陷形成容纳空间120,匹配端210上设置有位于容纳空间120中的连接卡扣130。连接端110向设备主体100外延伸形成有匹配卡扣220,匹配卡扣220的至少部分可进入容纳空间 120中,并用于与连接卡扣130配合。下面的实施例及附图以连接端110向内凹陷形成容纳空间120为示例进行说明。
参考图1-图5所示,腕戴设备10可在锁定状态11和解锁状态12之间切换。
当腕戴设备10处于锁定状态11时,匹配卡扣220进入容纳空间120的内部。连接卡扣130和匹配卡扣220固定连接,设备主体100和腕带200锁定。
当腕戴设备10处于解锁状态12时,连接卡扣130和匹配卡扣220解锁。此时,匹配卡扣220可以自容纳空间120中取出,从而实现设备主体100和腕带200的分离。
通过上述设置,腕带200的匹配卡扣220和设备主体100的连接卡扣130 可在容纳空间120中锁定或者解锁,从而实现腕戴设备10的状态的改变,操作便捷,有利于提升拆装的便捷程度。
具体的,如图4和图5所示,连接卡扣130包括第一主体部131和第一卡扣部132。第一卡扣部13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主体部131,另一端沿第一方向X 延伸,从而形成用于卡扣连接匹配卡扣220的卡接部分。
匹配卡扣220包括第二主体221和第二卡扣部222。第二卡扣部222的一端连接于第二主体221部,另一端沿第二方向Y延伸,从而形成用于卡扣连接上述连接卡扣130的卡接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平行且背向设置。换言之,第一卡扣部132和第二卡扣部222部沿反方向延伸。
在上述设置中,在外力作用下,通过第一卡扣部132和第二卡扣部222的相对运动,具体可为第一卡扣部132可相对于第二卡扣部222向第二方向Y运动(自图4所示位置移动至图5所示位置),从而实现腕戴设备10自锁定状态 11至解锁状态12的切换。或者,也可以是第二卡扣部222可相对于第一卡扣部 132向第一方向运动,从而实现腕戴设备10自锁定状态11至解锁状态12的切换。
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改变连接卡扣130的位置,以实现腕戴设备10的状态的改变,操作便捷。
进一步,继续参见图4和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卡扣130可在第一位置1301和第二位置1302之间运动。
当连接卡扣130位于第一位置1301时,腕戴设备10处于锁定状态11,连接卡扣130可固定连接匹配卡扣220。当连接卡扣130位于第二位置1302时,腕戴设备10处于解锁状态12,连接卡扣130和匹配卡扣220解锁,此时可将设备主体100和腕带200的分离。用户可通过改变设备主体100上的连接卡扣130 的位置,即将连接卡扣130自第一位置1301切换至第二位置1302,有利于实现腕戴设备10在锁定状态11和解锁状态12之间的灵活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连接卡扣130的自动复位,即当外力消失后,实现连接卡扣130自动地自第二位置1302切换为第一位置1301,可在容纳空间 120中设置第一复位件140,第一复位件140连接上述连接卡扣130。具体的,连接卡扣130的一端在平行于移动方向的方向上向外延伸形成导向柱134,第一复位件140套设于导向柱134上,第一复位件140的一端抵接于连接卡扣130,另一端抵接于容纳空间120的内壁。
在本实施例中,容纳空间120开设于连接端110,第一复位件140位于连接端11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容纳空间120也可开设于匹配端210,此时,第一复位件140位于匹配端210。
在外力作用下,连接卡扣130自第一位置1301运动至第二位置1302时,第一复位件140存储的势能增多,当外力消失,第一复位件140存储的势能释放并减少,在第一复位件140的作用下,连接卡扣130自第二位置1302运动至第一位置1301时。换言之,第一复位件140对连接卡扣130施加沿第一方向X 的作用力,从而在外力消失时,推动连接卡扣130可自第二位置1302移动至第一位置1301。若此时,匹配卡扣220位于容纳空间120中,通过上述操作,可将腕戴设备10切换至锁定状态11,以实现连接卡扣130的复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复位件140为弹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复位件140还可以为其他的具有弹性势能的部件,比如金属弹片、塑料弹片、弹性橡胶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腕戴设备10还包括控制按钮150,当对控制按钮150施加外力时,控制按钮150可改变连接卡扣130的位置。控制按钮 150的至少部分位于容纳空间120中,并连接于连接卡扣130。控制按钮150用于带动连接卡扣130自第一位置1301运动至第二位置1302。通过上述设置,用户可通过移动控制按钮150,来改变连接卡扣130的位置,从而有利于实现腕戴设备10在锁定状态11和解锁状态12之间的灵活切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具体的,如图6、图12所示,必要时可参考图4、图5 和图8所示。控制按钮150包括按压部151、连杆部152和导向部153。
按压部151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杆部152,导向部153设置于连杆部152的周侧,并突出于连杆部152。连杆部152和导向部153均位于容纳空间120中,并穿设于连接卡扣130中,以实现对连接卡扣130的位置的改变。
按压部151远离容纳空间120,换言之,按压部151设置在容纳空间120外,将按压部151远离连杆部的一端作为按压表面155,则按压表面155设置在容纳空间120外,从而便于用户通过操控按压部151,以实现对控制按钮150整体位置的改变,进而实现对连接卡扣130的位置的改变,进一步实现腕带200和设备主体100的解锁(拆卸)与锁定(安装)。
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卡扣130上设置有倾斜的第一斜面133,控制按钮 150上设置有导向斜面154,导向斜面154设置于导向部153上。导向斜面154 和第一斜面133抵靠,当导向斜面154推动第一斜面133移动时,连接卡扣130 可自第一位置1301移动至第二位置1302。
通过设置相匹配的导向斜面154和第一斜面133,可提升按压的顺滑程度。同时,斜面的设置,可将控制按钮150在竖直方向(M或N方向)上的运动转化为连接卡扣130在水平方向(X或Y方向)上的水平运动,从而有利于实现腕戴设备10在锁定状态11和解锁状态12之间的灵活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按钮150可沿连杆部152的轴向移动,从而使得导向部153以及其上的导向斜面154沿着连杆部152的轴向(M或N方向)移动。在导向部153中的导向斜面154沿连杆部152的轴向向下的方向(第三方向M) 移动时,导向斜面154会紧贴于第一斜面133,并对其施加斜向向下的推力,该推力在第二方向Y上存在分量,从而使得连接卡扣130可自第一位置1301移动至第二位置1302。换言之,按压控制按钮150时,导向部153将控制按键150 沿第三方向M的运动转化为连接卡扣130沿第二方向Y的运动,推动连接卡扣 130自第一位置1301移动至第二位置1302。
在上述设置中,仅通过操控控制按钮150就可实现腕戴设备10的状态的切换,便于腕带200和设备主体100的锁定及解锁,操作便捷,难度较低。
同样的,当用户停止对控制按钮150施加作用力时,第一复位件140会对连接卡扣130施加指向第一方向X的作用力,以实现连接卡扣130的复位。此时,连接卡扣130可自第二位置1302移动至第一位置1301。同时,连接卡扣 130上的第一斜面133会紧贴于导向部153的导向斜面154,并对其施加斜向向上的推力,从而使得控制按钮150沿第四方向N移动复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设备主体100包括用于贴合用户肢体的抵靠面101,将按压部151的远离连杆部152的一端作为按压表面155,抵靠面101 相较于按压表面155远离容纳空间120。换言之,当用户佩戴腕戴设备10时,抵靠面101相较于控制按钮150的按压表面155更靠近于用户的肢体。可以理解为,抵靠面101抵靠于肢体的腕部,控制按钮150的靠近用户肢体的一端(即按压表面155)仍可于肢体存在一定间隙,或者轻微的触碰用户的肢体(平齐)。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抵靠面101与按压表面155平齐。通过上述设置,避免用户因正常的佩戴,误触控制按钮150,而导致腕带200和设备主体100解锁的情况。同时,介于当连接卡扣130位于第一位置1301时,第一复位件140 仍会对连接卡扣130施加指向第一方向X的作用力,也可减少或者避免由于误触导致的腕带200和设备主体100解锁,确保锁定状态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设备主体100包括用于获取用户个体信息的传感器,该抵靠面101为传感器的用于贴合用户肢体的表面。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设备主体100也可为壳体的靠近用户肢体的表面。又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体的靠近用户肢体的至少部分向外隆起形成容纳腔,容纳腔用于容纳并包围控制按钮150的按压部151,此时,抵靠面101也可为容纳腔的靠近用户肢体的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端110上还设置有第二复位件160和限位挡块170。第二复位件160套设于控制按钮150的连杆部152,其一端抵靠于导向部153的远离按压部151的一端,另一端与容纳空间120的一个内表面抵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容纳空间120内或壳体上设置用于抵接第二复位件160 的定位部件。此时,第二复位件160的一端与上述的定位部件抵接,另一端抵靠于导向部153的远离按压部151的一端,以对控制按钮150施加沿轴向向上 (第四方向N)的作用力,以使控制按钮150复位。通过上述设置,同样可以避免因误触导致的腕带200和设备主体100分离,保证了锁定后的稳定性。
结合图6和图12所示,当控制按钮150复位时(即用户不对控制按钮150 施加向下的作用力时),为防止控制按钮150在第二复位件160的作用下脱离设备,控制按钮150上安装有限位挡块170,限位挡块170的一端抵靠于导向部 153的靠近按压部151的一端,限位挡块170的另一端抵靠于容纳空间120的内壁面123,从而对控制按钮150的极限位置进行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挡块170可以是卡环(如C型卡环),控制按钮150 的连杆部152上设有卡槽,卡环通过卡槽安装在控制按钮150上。
同样,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复位件140为弹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复位件160还可以为其他的具有弹性势能的部件,比如金属弹片、塑料弹片、弹性橡胶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连接卡扣130位于第一位置1301时,第一复位件140 仍会对连接卡扣130施加指向第一方向X的作用力,从而使得第一斜面133和导向斜面154始终保持紧密抵靠的关系。通过第一复位件140、第二复位件160 以及限位挡块170的配合,可避免当腕戴设备10处于锁定状态11时,控制按钮150沿连杆部152的轴向出现晃动的情况。
如图7-图11所示,容纳空间120设置有第一开口121和第二开口122。第一开口121和第二开口122开设于相邻设置的表面。腕戴设备10还包括密封挡板180。密封挡板180盖合于第一开口121,并用于限制连接卡扣130沿远离容纳空间120的方向运动。同时,密封挡板180亦可起到隔绝外界灰尘杂质通过第一开口121进入到腕戴设备10的内部。
需要说明的是,容纳空间120开设于连接端110,密封挡板180设置于连接端110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容纳空间120也可开设于匹配端210,此时,密封挡板180设置于匹配端210。
如图7所示,在对设备主体100进行装配的过程中,可先将连接卡扣130 和第一复位件140连接,并将两者连接形成的整体自第一开口121装入容纳空间120。或者,也可以将两者分别自第一开口121装入容纳空间120。
之后,如图8所示,可将控制按钮150的至少部分以及第二复位件160自第二开口122装入容纳空间120,并连接于连接卡扣130,以使控制按钮150用于带动连接卡扣130运动。具体的,控制按钮150的连杆部152和导向部153 自第二开口122进入容纳空间120。
在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6、图8和图9所示,下压(沿M方向按压)控制按钮150,使得导向部153的靠近所述按压部151的端面和容纳空间120的内壁出现间隙。再将限位挡块170自第一开口121装入容纳空间120,以使限位挡块170卡设于上述导向部153和容纳空间120的内壁之间的间隙中。当限位挡块170安装到位后,松开控制按钮150。此时,限位挡块170用于限制控制按钮 150自第二开口122脱离容纳空间120。
在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10和图11所示,必要时可参考图6和图12所示。将密封挡板180固定于第一开口121,并用于限制连接卡扣130沿远离容纳空间 120的方向运动。密封挡板180上设置有贯穿的定位孔181,匹配卡扣220的至少部分通过定位孔181进入容纳空间120并于连接卡扣130配合。通过上述设置,在不影响连接卡扣130和匹配卡扣220固定连接的同时,对位于容纳空间120内部的部件进行限位。同时,密封挡板180亦可起到隔绝外界灰尘杂质通过第一开口121进入到腕戴设备10的内部。
结合图1-图11所示,在使用过程中,当用户需要对分离的腕带200和设备主体100进行安装(锁定)时,将位于腕带200的匹配端上的匹配卡扣220自定位孔181伸入容纳空间120。匹配卡扣220和连接卡扣130上均设置有倾斜的导引面,在导引面的作用下,匹配卡扣220推动连接卡扣130自第一位置1301 移动至第二位置1302。当匹配卡扣220运动到位时,在第一复位件140的作用下,连接卡扣130可自第二位置1302移动至第一位置1301,从而实现连接卡扣 130和匹配卡扣220的卡扣连接,进而实现腕戴设备10自解锁状态12切换为锁定状态11。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腕带安装更加顺畅,安装时亦可先按压控制按钮150,以使控制按钮150推动连接卡扣自第一位置1301移动至第二位置1302。随后,将位于腕带200的匹配端上的匹配卡扣220自定位孔181伸入容纳空间120,之后再松开控制按钮150。此时,控制按钮150会在第二复位件160的作用下复位;连接卡扣130在第一复位件140的作用下,自第二位置1302移动至第一位置1301,从而实现连接卡扣130和匹配卡扣220的卡扣连接,进而实现腕戴设备10自解锁状态12切换为锁定状态11。
当用户需要对腕带200和设备主体100进行解锁时,仅需按动控制按钮150 控制连接卡扣130位置,同时,将腕带200取出即可,操作便捷。
同时,由于整体的装配结构均在容纳空间120中进行。当组装到位时候,可减少凹坑、缝隙等结构的存在,有利于提升整体的美观度,也可减少灰尘的堆积。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腕戴设备包括可拆卸连接的设备主体和腕带;所述设备主体包括连接端,所述腕带包括匹配端,所述匹配端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连接端;
所述连接端或者匹配端中的一个向内凹陷形成容纳空间,并设置有连接卡扣,所述连接卡扣位于所述容纳空间;所述连接端或者匹配端中的另一个向外延伸形成有匹配卡扣,所述匹配卡扣用于与所述连接卡扣配合;
所述腕戴设备可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当所述腕戴设备处于所述锁定状态时,所述连接卡扣和所述匹配卡扣固定连接,所述设备主体和所述腕带锁定;当所述腕戴设备处于所述解锁状态时,所述连接卡扣和所述匹配卡扣解锁,所述设备主体和所述腕带可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卡扣包括第一主体部和第一卡扣部;所述第一卡扣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另一端沿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匹配卡扣包括第二主体和第二卡扣部;所述第二卡扣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部,另一端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且背向设置;
当所述腕戴设备自所述锁定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时,所述第一卡扣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卡扣部向所述第二方向运动,或者,所述第二卡扣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卡扣部向所述第一方向运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卡扣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当所述连接卡扣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腕戴设备处于所述锁定状态,所述连接卡扣可固定连接所述匹配卡扣;
当所述连接卡扣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腕戴设备处于所述解锁状态,所述连接卡扣和所述匹配卡扣解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空间中还设置有第一复位件,并连接所述连接卡扣;
当所述连接卡扣自所述第一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复位件存储的势能增多;当所述连接卡扣自所述第二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复位件存储的势能减少。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腕戴设备还包括控制按钮;
所述控制按钮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并连接于所述连接卡扣,所述控制按钮用于带动所述连接卡扣自所述第一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卡扣上设置有倾斜的第一斜面;
所述控制按钮上设置有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和所述第一斜面抵靠;当所述导向斜面推动所述第一斜面移动时,所述连接卡扣可自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按钮包括按压部、连杆部和导向部;
所述按压部远离所述容纳空间,所述按压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杆部,所述导向部设置于所述连杆部的周侧,所述连杆部和所述导向部均位于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控制按钮可沿所述连杆部的轴向移动,所述导向斜面设置于所述导向部;
当所述控制按钮沿轴向自按压部指向所述连杆部的方向移动时,所述导向部推动所述连接卡扣自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包括用于贴合用户肢体的抵靠面;
将所述按压部的远离所述连杆部的一端作为按压表面,所述抵靠面相较于所述按压表面远离所述容纳空间,或者,所述抵靠面与所述按压表面平齐。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空间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连接卡扣可自所述第一开口进入所述容纳空间;
所述腕戴设备还包括密封挡板,所述密封挡板固定于所述第一开口,并用于限制所述连接卡扣沿远离所述容纳空间的方向运动;
所述密封挡板上设置有贯穿的定位孔,所述匹配卡扣的至少部分通过所述定位孔进入所述容纳空间并于所述连接卡扣配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空间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开设于相邻设置的表面;
所述腕戴设备还包括控制按钮;所述控制按钮的至少部分可自所述第二开口进入所述容纳空间,并连接于所述连接卡扣,所述控制按钮用于带动所述连接卡扣运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按钮包括导向部,所述导向部上设置有用于推动所述连接卡扣的导向斜面;
所述腕戴设备还包括限位挡块,所述限位挡块自所述第一开口进入所述容纳空间,并且卡设于所述导向部的靠近所述第二开口的一端,并用于限制所述控制按钮自所述第二开口远离所述容纳空间。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空间和所述连接卡扣设置于所述设备主体的所述连接端;所述匹配卡扣设置于所述腕带的所述匹配端。
CN202121742316.XU 2021-07-27 2021-07-27 腕戴设备 Active CN2160195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42316.XU CN216019510U (zh) 2021-07-27 2021-07-27 腕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42316.XU CN216019510U (zh) 2021-07-27 2021-07-27 腕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19510U true CN216019510U (zh) 2022-03-15

Family

ID=80556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42316.XU Active CN216019510U (zh) 2021-07-27 2021-07-27 腕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195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74178B2 (en) Magnetic buckling assembly
US8281464B2 (en) Buckle
CN212545952U (zh) 一种磁吸表扣及可穿戴设备
CN209732783U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可穿戴设备连接结构
CN108056538B (zh) 扣具
CN211833162U (zh) 腕戴设备
CN107490863B (zh) 一种锁止装置及电子产品
CN216019510U (zh) 腕戴设备
CN210726885U (zh) 腕带连接组件及腕戴设备
CN213904173U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
CN110881757A (zh) 快拆表带及手表
CN107466179B (zh) 一种驱动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CN111726432B (zh) 固定装置以及固定装置组件与电子设备
CN110101175A (zh) 一种按压锁扣
CN209732784U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可穿戴设备连接结构
CN214151402U (zh) 电子设备及可穿戴设备
CN211828889U (zh) 电池及电子设备
CN110657336B (zh) 一种连接组件和具有该连接组件的穿戴设备
CN107692417B (zh) 表扣和手表
CN107278079B (zh) 一种容置盒翻盖结构及机器人
CN219894885U (zh) 一种智能穿戴设备
CN216085192U (zh) 一种防脱落电池盖及手持终端设备
CN211154116U (zh) 快拆表带及手表
CN211173425U (zh) 一种锁壳结构及智能锁装置
CN213488608U (zh) 一种集尘盒及扫地机器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